第一篇:Web-Based Course(WBC)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
Web-Based Course(WBC)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
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 广东省广州市 510631
【摘要】目前Web-Based Course教学设计模式呈现出2种类型,一种是“目标志向”的;另一种是“技能志向”的。通过2种类型设计模式的长短比较,提出设计模式应采用“目标志向”和“技能志向”2者互补的形式。可以预测,今后,代表上述2种类型的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GBS)模式和个别化教学系统(PSI)模式在e-learning领域中都将会成为主要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e-Learning,GBS,PSC,远距离教育,教材开发,基于网络教育
1.问题
随着因特网为主体的IT的在教育中逐渐得到应用,e-Learning正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系统。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实现适应学习者个别需求为目标的e-Learning,在企业内作为人才培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或者在以自学方式为主的终身学习以及各个领域中作为新型学习系统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在,在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和一部分大学里,e-Learning已经成为企业内教育与培训,以及大学教育的一种形态。
众所周知,e-Learning是一种利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研习的新的教育形态。由于e-learning的教学设计,在理念上,主要是基于提升学习参与者的动机和能力,强调个性化教育;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教师为主体、学科为中心、单一教材为主导、划一式班级集体教学的形式,所以并非目前所有的教学设计模式都可以适用。同时,由于e-Learning当中的主要领域——网络课程开发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都多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因此,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适合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指导设计并开发教学资源。
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e-Learning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设计的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找出e-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的倾向性,并根据代表这些倾向的典型设计模式的比较,提出一种适合e-learning教学设计的有效的模式,供e-learning教学设计与开发工作者参考。由于篇幅所限,本论文只就e-learning中的Web-based course(简称:WBC)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讨论,其他类型的e-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将作为今后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设计模式的2种方向性
以下就开发Web-based course时,可能采用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综览和考察。
从目前各种Web-based course开发的设计模式可以看出2种倾向,笔者把它分别称为“目标志向”,和“技能志向”。
所谓的目标志向是指,课程开发是以使学习者掌握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指向的。这类设计模式的代表例是,Schank(1994)在开发企业内职员教育课程时采用的一种“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Goal-Based Scenario,简称GBS;或称: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模式。GBS是将各种次级技能嵌入具有现实性的行动计划之中,由目标做导向,由学习者或接受训练者建立行动计划展开学习或作业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构筑的学习环境。建立这种学习环境的基本目的是,支援学习者根据自我建构的综合性知识,来用于解决问题和学习迁移这种复杂的作业行为。这种学习环境设计指向是,解决隐藏于状况中问题。这是因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是现实世界中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各种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就在于解决问题的缘故。在很多的职业中,人们并非仅仅是单纯地在积累信息和技能,而是在利用信息和技能解决问题。
而所谓的技能志向是指,课程的开发是以使学习者掌握可应用的基础技能为目标指向的。
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基于逐级法(Step-by-step)的CAI。CAI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复杂技能,它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逐渐积累次级技能来获取复杂技能。还有一个典型的技能志向型的设计模式是PSI(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系统,将在下文详细讨论。
上述2种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基于目标志向开发的WBC学习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尽管完成了课题学习,但是究竟掌握了些什么?”。而在基于技能志向开发的WBC学习中却会感到:“学到的这些技能究竟用在哪里?”等问题。因此,如何恰当地来权衡并解决好“目标志向”和“技能志向”这两者平衡问题,是e-learning中WBC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3.状况学习和非状况学习的问题
Collins(1994)曾经对Lave(Lave & Wenger,1991)提出的“状况学习(Situated learning)”与非状况学习(Unsituated learning)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他认为:由“学徒制”所代表的状况学习在应用到教育中时表现出以下不足:
(1)灵活性问题:特定的问题只能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2)学习的问题:很难将问题所涉及的全部知识进行体系化。(3)迁移问题:获得的技能很难适用于不同文脉的状况。
而非状况学习是指,以抽象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为中心的学习。我们今天学校教育课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典型的非状况学习,它所暴露出的问题是:
(1)学习动机问题:学生们常会因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迷失方向。
(2)缺乏现实感问题:不知道怎样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知识保持问题:学到的抽象的知识如果不使用的话就会忘却。但是,我们知道,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者与一般的学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他们克服了上述状况学习和非状况学习的不足,能够以抽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组建知识结构,并可以把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现实中的各种各样情境中去。因此,作为教师和研究者的任务就应该是,设计一个根据优秀学习者学习方式来培养所有学习者的教育环境。
4.R.Schank(1994)的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GBS,Goal-Based Scenario)
GBS是一个实现状况学习环境的典型例子。根据Collins(1994)的研究,GBS设计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Authenticity)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
(2)交织性(Interweaving)原则: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competency),学习在这两者之间往返进行。例如:类似于体育竞技中的比赛和训练。
(3)分节化(Articulation)原则: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思考进行接合。把特定文脉中的学习进行抽象和概括。
(4)内省(Reflection)原则:定期的对自己作过的事情进行反省,并根据与他人的业绩进行比较,找出有效的方法。
(5)学习循环(Learning-cycle)原则:学习是在“计划—实施—内省”的周而复始中开展的。
(6)多媒体(Multimedia)原则: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选择最能够发挥效用的媒体。
5.与PSI的比较:对Web-Based Course设计与开发的建议
作为Web-Based Course或更广泛意义上的e-learning的学习环境和教材开发中可以采用的模式,还有上面提到的个别化教学系统(PSI,Price,1999;向後,1999)模式。PSI是由美国学者F.S.Kell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美国的大学中的实践和研究都一直很活跃。近年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交互式综合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系统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向後(1999)的归纳,PSI方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1)以完全掌握学习为目标指向。(2)按照个人进度开展学习。
(3)讲解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机而开展的。(4)学生利用学习指南帮助学习。
(5)学习指导者点评教程中升级测验的结果。
PSI与GBS的区别,正如前文所述,就在于是“目标志向”还是“技能志向”这一方向性不同而已。在PSI中,一般是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制作为单元,并在课程中明确表示出来,并且,学习是按照教程一步一步地在完全掌握过程中向前推进的。而在GBS中,并未明确呈示单元和应该获得的技能,只是明确表示出具体事例和应该到达目标,而这些知识和技能被看成是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因此,PSI是一种技能志向型系统。
但是,正如前面第2节“设计模式的2种方向性”结尾部分中所述,目标志向的WBC虽然明确地规定了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完成学习主题或课题目标),但缺少的是PSI中各个次级技能明确化的内容;而技能志向的PSI虽然在学习中明确规定了次级技能具体学习步骤,但缺少的是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来解决那些具体的事例这种目标。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理想的Web-Based Course设计模式应该采用“目标志向”和“技能志向”两者的互相补充的形式。
徐晓东(2000a;2000b)在设计综合学习网络课程时,根据上述的课程设计模式充分考虑了目标志向和技能志向的互相补充的问题。比如,在所设计的5门Web-Based Course 其中之一的《小灵通信息台》课程时,所采用的设计模式是以目标志向为主体,以技能志向作补充即按照GBS的原则明确设定学习目标;按照PSI的特征编制学习计划,并将知识和技能镶嵌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一互补原则,来设计Web-Based Course的。
如:在9月份的4个学习领域之一“我与社会”栏目中,设定调查学习具体事项是“我家乡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好多国家”;调查学习具体目标是“通过调查并发布所在地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哪一个国家,就我国与世界哪些国家进行交往以及我国工农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相互提供信息和对话”;设定调查的具体步骤是(1)确定所要调查的对象;(2)制定调查表将想要调查产品列出一览表;(3)按照调查表格逐项地开展调查,(4)将调查的结果写成报告;(5)反复推敲调查报告,尽量要让其他小朋友明白你所调查的内容;(6)发布调查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1)、(2)、(3)可以看成是信息收集的技能,(4)、(5)可以看成是信息加工的技能,(6)是发送信息的技能((6)当中列有更详细的“上网”、“使用E-mail”、“上载照片”、“使用Word工具写作”等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学习步骤)。由此,将目标志向和技能志向2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企业界,当初为了开展企业内教育,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复制了“学校模式”。这是由于,这一模式是一种可以对多数人进行教育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可是,与此同时,“枯燥、现实中用不上”这一缺点也被原封不动复制过来(Graham,1994)。GBS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是目标导向的这一事实而设计的。即,人类在产生“想要干点什么(目标)”这一想法时,会更好地进行学习。并且,还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将实现目标所必要的次级技能埋藏于行动之中。
高等教育中,有很多地方与企业内教育有着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情况下其教育目标的界定未必明确。比如,课程设计以“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为目标,如果采用PSI模式就很困难。因为,事实上,我们目前不可能明确界定“素质”的概念,也不可能将“素质”分解为次级技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非常清晰而又具体的事例来表述“素质”,表述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的话,那么就可以使用GBS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GBS中,未必就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媒体,如果是以保证个别化学习的效果而采用一对一的交互式学习的话,最好是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相互融合。同样的情况,PSI也不是以信息技术媒体的使用为前提的,但是,如果是要提供一个基于个人步调的学习环境的话,最理想的方案是与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可以预测,今后,代表上述2种类型的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GBS)模式和个别化教学系统(PSI)模式在e-learning领域中都将会成为主要的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Collins, A.1994 Goal-based scenarios and the problem of situated learning: A commentary on Andersen Consulting’s design of goal-based scenarios.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9), 30-32.向後千春 1999 个别化教学系统(PSI)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日本)计算机与教育, 7, 117-122.Lave,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raham, W.1994 Goal-based scenarios and business training: A conversation with Roger C.Schank.Education Technology, 34(9), 27-29.Price, R.V.1999 Designing a college Web-based course using a modified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PSI)model.Tech Trends, 43(5), 23-28.徐晓东 2000 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构建与课程开发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133-142.徐晓东、穆肃、李克东2000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课程开发—全国100所学校的“综合学习网络课程”典型课程开发的实践.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Pp.1-4.
第二篇:动态网页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ASP.NET动态网页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伊春职业学院 贾玉罡
【论文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它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ASP.NET动态网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ASP.NET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ASP.NET动态网页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1.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工作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1.2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1.3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1.4.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模拟企业开发流程,尽快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
二、基于工作过程ASP.NET动态网页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所需工作能力→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的开发步骤。我们首先确定ASP.NET动态网页的工作岗位为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网站安全管理工程师、网站性能优化师等。其典型工作任务是从事网站的后台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站安全管理,网站性能优化等。所需工作能力为熟练掌握ASP.NET程序开发语言,熟练掌握基本数据库语言SQL,深入了解网站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能够进行网站性能的优化。为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本课程以“网上购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并由该项目设计若干个子项目来组织教学,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
2.1网站搭建与性能管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网上购物系统”项目的发布,来讲解IIS服务器原理及搭建过程,使学生掌握IIS服务器各种参数的配置对于网站性能的影响。并使学生对所要开发的项目有整体了解。
2.2网站前台美工设计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网上购物系统”项目的前台网页呈现,使学生复习并掌握前台网页的美工技巧。熟悉并掌握CSS样式表,DIV区块,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对以前静态网页设计在项目中所占位置有了解。
2.3网站后台动态网页设计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网上购物系统”项目中用户登录、网上在线人数统计、动态网页的生成,来使学生掌握ASP.NET的基本语法结构,和ASP.NET的常用对象的应用。
2.4网站中数据库操作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网上购物系统”项目中用户的注册,网站商品的管理,网站购物的实现、网站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项目的开发,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ASP.NET与数据库的连接、ASP.NET与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2.5网站中组件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网上购物系统”项目中商品图片的上传,后台商品的管理,网站新闻的发布等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ASP.NET中常用组件如上传组件、数据库组件的应用。
2.6网站安全管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网上购物系统”项目中防止SQL注入的发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常见网站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常用SQL注入的原理及防止SQL注入的编程方式。
除了完成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践外,另外再安排二周时间的综合项目实训。项目实训的题目是以笔者为学校开发的《网上成绩管理系统》为例。项目实训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知识的提升和升华。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人数为2到4人,对小组成员按职业岗位分配角色:美工角色、数据库设计、前台页面设计、后台管理开发、网站优化等,并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详细的分解和说明,一个学生可时同时担当多个岗位的角色,同时指定一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确保项目进度如期完成。项目完成后写心得体会,并进行答辩演讲,互相鉴赏。事实证明,这种分岗值职责的实训,让学生对所负责岗位的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各个岗位的责任和目标。
三、结语
经过一年多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ASP.NET动态网页课程改革和探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加强了学生的ASP.NET程序编写能力。在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程序开发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强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宋桂岭 张洪斌 工作过程导向的ASP.NET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年
[3]格勒娃 ASP.NET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年
所属课题:
第三篇: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文章对网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基于局域网的教学模式,并分别讨论了各种网上教学模式的信息流程,教与学的关系,以及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网上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特点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事物,是一种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知识。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熟悉的主体?现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1.网络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有效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还可以代表着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前所未有的兴趣。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先进性。
二、网络教学的模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代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呈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达到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可接受学生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一群体辅导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同时避免了缺少教学网络时学生上机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使教学处于失控状态的情况发生,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别差异性问题,实现了因材施教。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功效,让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正经历从被动式学习观向主动式学习观的转变,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网络化学习模式,是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任务下,探究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种体现,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教师更需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网络教育的应用形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邦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蒋东兴.校园网络教学系统设计.[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4]袁达人.优化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
第四篇:关于学案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学案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3、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包括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专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二、为什么要进行学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学习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需要(二)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三)“学案教学”的作用
1、为了帮助学生自学
2、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3、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5、学案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
7、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
8、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编制学案(一)学案设计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参与化原则
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二)学案编制的要求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 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大体上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大纲,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 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三)学案编制的方法
在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四)学案编制的内容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学习目标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3,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导学案与教案不同,导学案的起始为借鉴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然后照搬杜郎口的预习提纲作为路线图的.正如对洋思中学,我们同样应对东庐身怀感激,饮水思源,没有讲学稿就没有高效课堂今天的导学案,但导学案较之讲学稿有本质的超越.导学案重学,讲学稿重讲,导学案服务学生,讲学稿方便教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编写时要注意: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做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4)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导学案主要包括: 1.学习目标
2.重点难点
3.使用说明
4.自学指导
5.相应练习
6.当堂检测
编制的学案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第二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第四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编写学案应注意:防习题化,防简单化,防剪贴化,防量大,防题难。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实施学案教学:
(1)学案自学,尝试解决,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此期间,老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使上课的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质疑导学,释疑点拨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些问题已经自行解决,老师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对于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其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在此环节师生互动,可以老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提问老师或者学生互相提问辩论。对于学生普遍的知识障碍点和疑惑点,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点拨。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体会成功的乐趣。
(3)反馈精讲,自我矫正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释疑四个环节,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为了再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要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
(4)达标训练,反思领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重新审视教材,学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领悟,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
(5)探究创新,拓展思维
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有深远意义。
在学案最后预留的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自留地”。学生可以记录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记录典型的解题方法,还可以提出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并把自己的发现或设想记录上面,在下一次课堂上提出,供师生交流讨论。比如,在学习完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和后就有学生就在提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相关问题,正好为学习下一节课作准备。
第五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 黑板 ” 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二)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从理论流派上看,国际范围内较为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美国学者布卢姆和卡罗尔的掌握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所需额外的学习时间。对学习目标进行结构性分类,强调掌握学习的循序渐进,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来实施,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实现现代创新教学的关键。其主要特征是形成性测验对学生开展评估,及时提供反馈和矫正。
2.美国学者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把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接受性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只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
3.前苏联学者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构建真诚合作、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3.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ner)提出来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相信任何人都是可教之才,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发现过程,激励内部动机,注意及时反馈。
4.德国学者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强调从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标准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 1.教育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教育改革正由封闭型教育转向为开放型教育,继承型教育转向为创新型教育,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向为个性化教育。在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流。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的更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灵魂。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夸大模式的适应性;要注意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同时,当前终身教育和通才教育思潮蓬勃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崛起 ,迫切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讲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
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学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师讲课方式墨守陈规,老师一直教,学生一直学,不管接受的效果如何。这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突出特点的我国传统课堂,其教学模式始终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而有效的措施。国内外教育家都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化、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化,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激发和全面发展起来。
一个教师,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搞科研,苦练内功,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
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 ,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相一致,是本科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化措施。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建立课程设计的教学平台
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地软硬件环境。过去,学生课程设计的多数课题为软件设计型 ,在本机上实现算法设计、分析误差、校正 „„,很少有一个实际的系统去测试;受现有实验设备或科研设备的局限,少数硬件课题只能在现有设备上做设计好的实验,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改变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仍无法得到真正地解决。现在随着科技 的发展,大型科技教学设备相继出来,为学生进行反复性、实践性、参与性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现在实验室有很便利性的大型实验设备供同学们使用,这就增加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权威性。同时,这种软硬件教学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创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就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即: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资源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的特征是基于实验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人才的个性化和发展目标的多元化等因素。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的机会不是很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其中,这样获得知识的方式更加自由化,学生记忆的时间也会加长,不会出现知识到耳边这边进那边出的情况。学生获得知识及记忆知识过程中会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目的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这种探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或提出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仪器等观察现象、分析数据、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比如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选择仪器和方法。这一过程就必须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对安装调试、实验和操作,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辩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排除实验故障、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
3.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调整
适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应当是整合以往教学模式的优点,弘扬创新精神,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现代化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自主性学习,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封闭的束缚态”转变为“开放的自由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满屏灌”由于课堂纪律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很受拘束,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学生不能自由大胆地、随时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与见解。这样的课堂无疑将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校实际培养出大量的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和“乖孩子”。
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学生畏惧教师,害怕在教师面前犯错误,很难实现平等和友好。至于培养目标,我国的教育是将学生都当成科学家来培养,层层选拔式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绝大多数学生无疑都成了 “陪读者”、“失败者”或称“牺牲品”。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表现出社会生存技能缺乏和素质能力偏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这并不等于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统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
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善于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继承性。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有些方面发生了变革,,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而是表现为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与角色扮演及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衡。借鉴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一方面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的态度和做法,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生搬硬套,将他国教学经验囫固吞枣地直接应用于我国课堂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及启示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采用“小组互动竞争型”教学模式,一个unit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语法要点(grammar focus)老师不再一一讲解,只把重要用法简单介绍一下,之后给15分钟时间准备,分组鼓励学生把所有key words一一串起来,语法要点要运用到其中,组成一个小文章,题材范式不限,只要学生敢于说出来,敢于想象,发散思维,用口语表达出来,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用这样方法记忆单词会更深刻,容易些。相比较,老师整堂灌的效果就不太理想,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或者说是超短时记忆,离开了黑板马上就会忘记。“小组互动竞争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
(一)课堂气氛更活跃有趣 虽然在竞争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压力和紧张感,但这种气氛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刺激,每个人都想赢得比赛,每个组都在抓紧时间、争分夺秒的思考讨论正确答案,使得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做老师讲课的听众,更像是课堂上的主人,而他们也都很享受这种通过竞争主动学习的方式,这样就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脱离了老师为主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场景,如像学生偶尔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的笑话和结束后学生之间轻松地聊天,还有惩罚环节学生的表演,都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而这些恰恰也从某种程度上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尴尬紧张情绪。
(二)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记住所学单词和语法知识。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常常会反复出现某个知识点;也因为竞争比赛的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较有压力的情况下记忆知识,会更有效果。据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九十二点三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而且往往比老师直接教或者是自己独立思考有更深的印象,因而记忆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为竞争是一种激发人胜负欲和表现欲的形式,且实践证明竞争的紧张压力和结果的影响会让学生对英语课堂变得更重视。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增加信心,是对学习效果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对于因为对输赢的在意和不想因
为自己而影响全组成绩的意识会让他们比一般情况下更积极应对挑战,而且在竞争进行的各个阶段精神都高度集中,哪怕是老师在讲解规则和说明复习内容的时 候也不例外。所以整节课都能感受到学生们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背景下需要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课内外的知识,还可以获得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分析批判地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师生努力,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不断丰富、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应变能力,富于创新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也为以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经典素材。
参考文献:
[1] 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 [J].江苏高教,2003,(4): 85125.[3]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38-4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 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9] 王义堂,田保军.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10] 杨启亮.方法: 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J].教学探索,2003(1).[11 ] 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4):123.[12 ] 张一云,曾远文,林理彬.开设“学术研究”课的认识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4):38240.[13 ] 王凤仙.谈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14]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5] [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