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5 04:2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第一篇: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现阶段我国风景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比如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性,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以上问题非常有必要对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这是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对教学重点进行确定,并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才可以培养出符合专业需求的园林设计师。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一、引言

风景园林专业指的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要课程,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一门综合类学科。因此有人对园林设计师的定义是借助于园林设计等手法,持续满足自然环境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对高职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术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品位的提升,并且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和鉴赏,这些能力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以往,风景园林美术教学进行课程设计时就把艺术院校美术教学的课程照搬过来,但是实践发现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设定的教学目的。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和探讨。

二、风景园林和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美术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这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风景园林专业和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在这个方面,风景园林专业必须与美学结合才可以体现出其专业的特点,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的,需要系统的认知和体会。而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在构图技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思想境界,这是决定其设计水平的重要方面,思想境界的外化体现就是美学观念。所以,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开设了美术教育的课程,并且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尽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体系非常完整,美术教育也有不同的专业特征,但是二者之间都有对“美”的追求,换言之就是有着共同的教学任务,这是促进风景园林和美术教学相互结合的重要因素。

三、风景园林美术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比较差

首先,风景园林专业在进行招生时没有对美术基础进行限制,致使风景园林专业有的学生美术零基础。而且在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非常专业化的学习和训练。现阶段美术教育一般都是从最简单的造型开始,这可当作一种启蒙方法对学生的设计技巧进行锻炼,学生接触到美术教学并且经过基础训练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设计专业教学,短期的考前培训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专业需求,因此造成了一种矛盾,导致学生的美术零基础,对于专业的认知程度存在严重的不足。实践发现,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大部分学生对美术造型毫无认知,而且设计手法相对来说单一,设计成果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存在一种心理障碍,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长期教学来讲是不利的。

(二)课时量比较少

高职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对美术教学课程设计的课时量比较少,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练习时间无法满足,学生做不到对素描造型基本规律的充分学习和掌握,因此也对下一步进行色彩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课时比较少,所以教学的强度相对来说变大,而且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很弱,所以美术教学的困难非常大,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缺乏

风景园林美术教学内容中色彩教学和素描教学占很大比例,很少涉及到对学生创造性的锻炼和培养,这一点和高职教育的应用型教学理念有所冲突,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术课程仅仅有写实训练;二是过分注重课程本身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形成感性思维学习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这种教学内容呈现出的问题对审美及造型能力方面的影响会在之后突显出来。因此,此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必须要在适当的情况下探求新的教学模式,这是培养园林设计师的关键。

(四)师资力量薄弱

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从另外一种角度分析校园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相比较来说呈现出一种落后的需求状态。现阶段来看,师资力量少、学生年年扩招,这是很多园林院校都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造成学生不能及时获得教师对于美术教学专业的指导,更不用说如何在专业方面得到深入的学习。还有就是教师的工作量不断提升,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提升自身能力,没有时间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的设计理念,无法满足风景园林美术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对于学科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这一点也会对学生在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的衔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四、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以上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现状及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对风景园林美术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对策。

(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强化基础。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美术基础,因此有必要针对美术零基础以及基础差的学生加强对造型基础的练习。现阶段的情况是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理论学习课程和实践课程,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一是把课时均等地分配出去,但是效果却不理想,还有就是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了枷锁。关键是要让学生凭借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和感知去印证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感知相互结合。高职院校对美术教学课程进行设置和安排时要针对此特点进行重新分配,确保原本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对课时变化进行确定。其中素描、色彩基础教学等要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2.强化教学对象的认知程度。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缺点在于感性化的想象和判断,因此素描和色彩课程是其短板。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按照学生表现出的特点,强化其形象思维能力,并且在色彩、素描绘画基本功上下功夫,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去感悟。

(二)对教学重点进行确定

对风景园林美术教学重点进行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别是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以及手绘表现。首先,从造型基础入手,一是让学生把握写实技巧,掌握形的整体性,利用对结构素描进行训练来强化。二是从根本上来说要强化学生对造型基础的认识,深化对于设计的认知。比如说,在素描课程上可以从几何图形开始,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绘,使学生形成形象思维,提升其对造型的表达能力。其次,在设计基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仅仅安排6-10个学时对三大构成进行学习,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提高对三大构成的重视,包括平面、色彩以及立体构成,这也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可以把设计基础三大构成单独分离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最后,手绘表现方面,手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手绘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手绘课程中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同时要重视将常规教学和现代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教师一方面要教授绘画技巧,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空间造型的能力。其中还要注意不能仅仅依靠临摹作品,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教师要变换临摹,在各种点、场景变化过程中逐渐掌握空间画法。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风景园林美术的教学方法,因为美术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并非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填鸭式教学。尽管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同时也要认清楚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园林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强化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专业对美术教学的定位,按照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查缺补漏。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和知识体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风景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比如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性,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以上问题非常有必要对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这是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对教学重点进行确定,并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才可以培养出符合专业需求的园林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03).[2] 崔柳,安勇,师尧.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网站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4).[3] 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4] 李峪,赵志红.高等农林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09).[5] 龚道德,张青萍.砺师、酌道、博技、广途――园林美术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10,(04).[6] 钟国庆.我国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8,(01).[7] 张凯莉.从美术作品的观摩反观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05).[8] 赵伟韬.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美术教学潜在效能的再认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9] 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9,(04).[10] 韩鹏,董君.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 李宇宏.谈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3,(02).[12] 陈弘志,林广思.美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6,(12).作者单位: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美术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一、预习导航

1、布置学生预习的具体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要具体,否则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如,欣赏领域的课例,除了布置学生先看教材内容,还要布置学生去收集与要学的内容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同、也学会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再通过老师的教,他们在听课的时候对内同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学的过程中也比较会提出问题,培养了他们自我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布置课外的预习内容要从少逐步增多。对于小学生,每次布置的预习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有负担、预习的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一开始布置预习的内容有比较少,甚至有时候我只布置他们去预习课例中的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容易做到。经过一阵的训练,我再根据内容逐步增加预习的内容。这样学生也会预习了。

3、当堂预习训练。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内容,让他们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做记号,再经过老师引导,逐步一起解决问题,学生边学,老师边教,一起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学过了后记忆比较深刻。

4、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会预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很被动,不会主动去预习。通过分层布置预习任务。在教的时候,如果会回答问题的,给于奖励,激发他们去预习我将继续在美术教学中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引导学生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自主学习

1、倡导民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责备,不会产生被动、压抑的心理,他们会兴致勃勃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现”。很显然,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更谈不上有创新行为。

2、以学定教

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教师的任务全在于对学习活动的整体把握,而不在对一些细节末枝的大包揽,不在于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教学

中实行“有疑则导,无疑则不教”,化更多的时间积极聆听、研究学生的发言,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让学生有更充足的创作时间„„为学生创设条件,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3、合作学习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水平、个性特点等,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法”。小组成员不宜太固定,可以通过性别、爱好、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去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也可以自由组合,尽量注意能力匹配,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交流。还可以常规座位的前后四人组合成一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多参与、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爱学习的目的,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要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既学会领导别人、组织集体,又会接受领导,从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小组内、组际的讨论及交流活动,相互启迪,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获取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4、主动参与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情境,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化,尽量让学生活动,在做中学。师生角色经常互动,提高双边活动的效果。因为真正美的思想,最后要通过人的双手来塑造和表达,而实践的机会和参加锻炼又是非常必须的。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参与中,在能动活动中,自己探索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作性的思维锻炼。

三、作品设计

美术作业的设计:不仅可以通过静态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结果,而且更需要注重通过设计活动作业,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确定“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如第一课时以活动性作业为主,完成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课时以静态性绘画作业为主,完成技能目标。另外,还可通过活动性闲暇作业补充和延伸课堂作业,如新教材中的拓展活动建议,同样有利因材施教。同时,充分利用美术专用教室良好的环境,展示学生美术作品,营造艺术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闲暇时空。

四、拓展延伸

美术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生

活中学美术,用美术。从美术学科的特点来说,美术贴近生活,中小学的美术学习则更 接近于实用美术,是一种大美术的范畴,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将美术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就显得十分必要。美术教材里有些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一做,玩一玩,自由地玩,痛快地玩,在玩中获 取有关课文内容的直觉体验。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不能划句号,应指导学生课后思考与探索,将课堂内容向宽处和深处拓展。

第三篇: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鲁 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改革是一次涉及美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 “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模式”、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的“问题教学法”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等都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 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 为 “ 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 学会怎样学习” 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国际教育界流行的“You do,you understand”的思想,也体现了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其意义有: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开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仔细调研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和探究,即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四、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1.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探究目标 —— 建立问题情境 —— 形成假说——整合资料 —— 得出结论 —— 小结反思”。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2.建立问题情境 —— 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就会精神颓废,感到头昏脑胀,无异于一种苦役,甚至会对学习厌而生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

3.合作探究 —— 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画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议一议

等,对所要欣赏的画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 “乐在学中”。

(2)师生互动。在鉴赏课堂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如在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的时候,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模仿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把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发到各个小组,通过各小组的“专家组”进行现场鉴宝。学生即把中国瓷器的发展、特点等灵活运用,又在活动中巩固、激发学生对民族工艺的热爱,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4.整合资料 —— 讨论交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收集资料,并且在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推理概括出抽象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将 “ 双基 ” 教学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美术作品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总结评价 —— 情感升华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研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在该阶段,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本组探究的体会和总结。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价值取向与设计教学流程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则越积极。”教学中,教师应从联想、表象、想象、情感等形象思维成分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总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思维的产生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的。其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和因果制约递进的。在设计激发学生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遵循教 —— 问 —— 思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低到高。这正如摘桃子,为学生设置层层梯阶,直到最后一个梯阶的高度能达到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要进行递进式地启迪,活跃学生思维。并要以 “情”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艺术形象的感情色彩越强烈,就越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在该阶段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良好的情境。如在欣赏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的作品后,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情感升华:他充满热情,充满激情,他充满对生活的爱,充满对艺术的爱。因此,在他的笔下,浓烈激越的色彩不是画出的,而是随心灵奔流而下,扑面而来的稚拙形象是画家心中的抗争与呐喊。他没有娴熟的技巧,他没有哗众的心态,他用自己的笔和色,用自己的爱,去呼唤美好与真情,去表现美好与真情。

6.拓展课堂 —— 知识延伸

(1)“鉴赏随笔”。“鉴赏随笔”就是鉴赏者把美术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用文学的样式表达出来。是鉴赏者写出对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的审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侧面或某一个点来写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的赏乐随笔言之有物,短小精悍。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如学生写道“第一次看到古希腊雕塑时,在赤裸裸的人体面前,最初是一种羞涩,然而通过了解古希腊历史文化,知道了艺术家创作的动机。渐渐流露出的是一种纯洁的崇拜,展翅的胜利女神给人无限遐想,断臂维纳斯优美的曲线变化展示作者巧妙的构思”。

(2)研究性学习。美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的艺术表现。美术鉴赏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情感相结合,从中享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从而产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定期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使美术走进生活,和生活相结合。例如设计“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美术与生活的探究”、“地方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等课题研究,把学生按照课题分组,建立以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活动组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组课题的研究方案,合理分工。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整合,汇总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作出研究报告。统一时间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1.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肤浅认识和厌倦情绪,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2.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在美术课中既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探究性教学模式密切了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潭活水,其中离不开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探究性教学模式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新课程的研究,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加强对于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认识论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积极思维探究新知识。努力使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鲁浩

东台市三仓中学)

第四篇: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鲁 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改革是一次涉及美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 “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模式”、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的“问题教学法”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等都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 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 为 “ 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 学会怎样学习” 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

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国际教育界流行的“You do,you understand”的思想,也体现了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其意义有: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开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仔细调研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和探究,即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四、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1.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探究目标 —— 建立问题情境 —— 形成假说——整合资料 —— 得出结论 —— 小结反思”。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2.建立问题情境 —— 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就会精神颓废,感到头昏脑胀,无异于一种苦役,甚至会对学习厌而生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

3.合作探究 —— 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画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议一议等,对所要欣赏的画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 “乐在学中”。

(2)师生互动。在鉴赏课堂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如在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的时候,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模仿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把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发到各个小组,通过各小组的“专家组”进行现场鉴宝。学生即把中国瓷器的发展、特点等灵活运用,又在活动中巩固、激发学生对民族工艺的热爱,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4.整合资料 —— 讨论交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收集资料,并且在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推理概括出抽象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将 “ 双基 ” 教学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美术作品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总结评价 —— 情感升华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研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在该阶段,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本组探究的体会和总结。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价值取向与设计教学流程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则越积极。”教学中,教师应从联想、表象、想象、情感等形象思维成分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总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思维的产生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的。其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和因果制约递进的。在设计激发学生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遵循教 —— 问 —— 思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低到高。这正如摘桃子,为学生设置层层梯阶,直到最后一个梯阶的高度能达到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要进行递进式地启迪,活跃学生思维。并要以 “情”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艺术形象的感情色彩越强烈,就越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在该阶段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良好的情境。如在欣赏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的作品后,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情感升华:他充满热情,充满激情,他充满对生活的爱,充满对艺术的爱。因此,在他的笔下,浓烈激越的色彩不是画出的,而是随心灵奔流而下,扑面而来的稚拙形象是画家心中的抗争与呐喊。他没有娴熟的技巧,他没有哗众的心态,他用自己的笔和色,用自己的爱,去呼唤美好与真情,去表现美好与真情。

6.拓展课堂 —— 知识延伸

(1)“鉴赏随笔”。“鉴赏随笔”就是鉴赏者把美术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用文学的样式表达出来。是鉴赏者写出对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的审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侧面或某一个点来写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的赏乐随笔言之有物,短小精悍。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如学生写道“第一次看到古希腊雕塑时,在赤裸裸的人体面前,最初是一种羞涩,然而通过了解古希腊历史文化,知道了艺术家创作的动机。渐渐流露出的是一种纯洁的崇拜,展翅的胜利女神给人无限遐想,断臂维纳斯优美的曲线变化展示作者巧妙的构思”。

(2)研究性学习。美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的艺术表现。美术鉴赏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情感相结合,从中享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从而产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定期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使美术走进生活,和生活相结合。例如设计“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美术与生活的探究”、“地方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等课题研究,把学生按照课题分组,建立以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活动组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组课题的研究方案,合理分工。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整合,汇总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作出研究报告。统一时间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1.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肤浅认识和厌倦情绪,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2.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在美术课中既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探究性教学模式密切了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潭活水,其中离不开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探究性教学模式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新课程的研究,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加强对于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认识论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积极思维探究新知识。努力使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鲁浩

东台市三仓中学)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教学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初步的审美评价能力。2.策略和程序

第一层次:整体感知描述。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出示作品或以音乐激发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引导幼儿集中注意观察欣赏对象,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鼓励幼儿把初步感知获得的认识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第二层次:形式分析。

这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环节。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在幼儿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为此,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对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二是教师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是变化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三是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四是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分析,待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对于作品独特的描绘手法,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加深理解。

第三层次:领会、表达作品。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原因,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指导,应注意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运用“对意义的预期”手段,即自身应对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第二,教师必须鼓励幼儿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应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第四层次:评价小结。

所谓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幼儿评价阶段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评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你看后感觉如何?”“你是否想把这幅画挂在教室里?”等。幼儿交流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可以总结。第五层次:外化创新。

即情感深层体验,联系外物,尝试创新。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提供幼儿外化创作新客体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新知、新感觉创作新作品,这能启发幼儿的智慧,对促进幼儿的审美创造有极其积极的作用。这一层次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临摹体验。通过临摹,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大班的部分美术欣赏作品,如欣赏《向日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临摹梵高的《向日葵》,并将自己的作品与梵高的《向日葵》放在一起展示。临摹活动能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向日葵》色彩明快和线条简练、有力等特征。

二是游戏法。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角色游戏法:如大班欣赏《茶具》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扮演„导游‟,介绍一两种本班展览的茶具。”这个游戏使幼儿欣赏到更多的茶具之美,丰富了审美经验。(2)建构游戏:通过让幼儿建构游戏,加深对欣赏对象美的特征的认识。如欣赏 《民居建筑》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拼搭各种民居建筑,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三是尝试制作。这种方法适用于工艺作品的欣赏,能加深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如欣赏剪纸作品后让幼儿尝试制作剪纸。幼儿在制作中体验剪纸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剪纸作品的本质特征,领略剪纸作品所具有的审美韵味。

四是表演活动。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作品描绘对象的动态。例如,大班欣赏舞蹈《奔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在“赛马”的录音伴随下做马奔跑的动作,加深了幼儿对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的感受。又如欣赏舞蹈《印染纱巾》,最后让幼儿用纱巾装扮自己并随音乐跳舞。3.教学范例及评析

美术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

活动目标

1.感受点彩派绘画作品中色彩的排列变化,感受画面构图的不对称的均衡美。2.体验作品中悠闲、恬静的情感与氛围。3.初步学习点彩派画法。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大碗岛的星期天”、彩色视频仪、水粉颜料、铅画纸、乐曲磁带。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提问:

(1)小朋友,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2)这些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姿态?(3)除了这些人还有什么?

(4)你能看出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吗?

2.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重点感受点彩派作品的特点。提问:

(1)画面上有什么样的线条,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2)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3)画面上的黄颜色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4)你觉得这幅画上色方法跟平时我们见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简单介绍点彩派绘画中的上色方法及色彩效果:把无数的原色油彩细点交错排列在画面上,再通过欣赏者的眼睛调混起来,这样画面上的各种色点组成五彩缤纷的镶嵌画,这种方法称为点彩派。这幅画的作者修拉就是“点彩派”的代表人物。继续提问:

(5)画面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6)画面前面和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7)看完整幅图,你感觉怎样?

3.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假想是画中人物,随着教师的描述语去想像:“我躺在一片嫩绿的草地上,看见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在休息,有的照管着孩子,有的在看风景……透过密密的树阴,远处的湖面上有白色的帆船,还有人在划赛艇,每个人都充分享受阳光和水的滋润,我感觉轻松极了,真想在这儿多留一会儿。”(配抒情的钢琴曲。)

4.教师提问幼儿:“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简单小结:这幅画上人物多样,色彩丰富,看上去五彩缤纷又有规律,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平衡。画家用点彩派的画法给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效果。今天,我们也来用点彩派的画法画一画。5.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绘画。

(1)教师用基本色黄色、蓝色来画树叶,通过黄色和蓝色的色点混杂,产生黄、绿、浅绿、深绿的色彩效果。

(2)使用水彩色时,注意保持画面的清洁,洗笔后蘸颜料。6.展示、评价幼儿作品,主要评价画面的色彩效果。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308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该欣赏活动开始以问题提示幼儿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和描述,为了让幼儿在欣赏中理解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及其意义,教师有顺序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图中线条、形状、色彩、人物的动态、图画的背景等,让幼儿在细致观察过程中进行审美想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该作品是“点彩派”的代表作,在色彩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师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掌握“点彩”特色。继而,在轻快的音乐伴随下,让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还给幼儿简单地介绍了画家修拉及“点彩派”作品的知识,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活动最后一个环节,组织幼儿用“点彩”方法画画,通过幼儿亲身实践,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独特表现手法的感受。

二、命题画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对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应注意精练、游戏化,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常用方法是:①用语言帮助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经验;②可以组织幼儿唱歌、猜谜语、看表演或出示教具等,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来。第二环节:讲解要领。

绘画活动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运动清楚,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避免幼儿简单模仿。在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两点:①在物体画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幼儿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动态等,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方法来帮助幼儿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步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来描绘物体。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②在情节画教学中,首先应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教幼儿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有关的物体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便正确地表现出各个形象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把主体物画大、画细致或通过画面色彩的设置来突出主题。第三环节:提出要求。

在幼儿创作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交代绘画程序:有些绘画活动的程序不能随意变动,教师应让幼儿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在大班“大海里的轮船”纸版画活动中,要求幼儿的作画顺序是:画底版→剪→叠贴→涂油墨→盖宣纸拓印。

二是提醒技能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布置、均匀涂色等,要依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和实际水平提出,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三是提醒习惯要求:握笔、正确使用工具、专心作业、爱惜作品等,应依据班级幼儿近期出现的问题提出,使之具有针对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提出,应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所使用工具材料的特点以及幼儿实际水平等有所侧重。大量的、充足的时间应放在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上。第四环节:幼儿作业。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构思、操作、创新。幼儿作业时,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从构思、造型、色彩使用、构图等角度对幼儿进行辅导。构思、造型、色彩、构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了每个幼儿自己的绘画特点。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绘画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再向前发展一步。

第五环节:作品评价。

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绘画的评价标准,即看作品是否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是否有童趣,是否有艺术性,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在组织作品的评价时,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恰当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而且要把评价作品的标准教给幼儿,帮助他们学习正确评价同伴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欣赏作品中评价作品,也可以在相关游戏中评价作品,还可结合评价的结果发给幼儿奖品。3.教学范例及评析

命题画:小鸡(中班)

活动目标 1.学习水墨画的握笔和用笔方法,用毛笔的侧锋画椭圆,中锋钩线和画圆点,表现小鸡的外形特征和不同姿态。

2.能大胆下笔,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欣赏内容简单的水墨画若干幅。

2.教学挂图“群鸡”,带领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及动态。

3.操作材料“小鸡”、活动贴绒小鸡、宣纸、墨汁、毛笔、洗笔瓶、抹布等。(如没有宣纸,可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小鸡,激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群鸡”,并讲述鸡妈妈孵出了一群可爱的小鸡,请小朋友帮鸡妈妈看看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长得怎么样。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小鸡长得很可爱,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还有尖尖的嘴,肚子底下长着两条细细的腿。他们有的抬头找妈妈,有的低头吃虫子,还有的在做游戏。出示活动贴绒小鸡,变化小鸡的各种不同姿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提醒幼儿可画出各种神态的小鸡。2.引导幼儿学习水墨画笔锋的基本用法。

教师:我们以前欣赏过水墨画,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这种方法来画小鸡。它是用毛笔和墨汁来画的。(教师示范)先用毛笔蘸上水墨,让毛笔“躺”下来,稍稍用力画出小鸡的头和翅膀,翅膀比头画得大一点;再用笔尖像走路一样勾出小鸡的嘴巴、胸、肚子和爪子;最后用笔尖(像跳一样)点出鸡的眼睛。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鸡妈妈现在要请小朋友给小鸡画像,它还想问问小朋友画的小鸡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2)幼儿先观察操作材料,然后在其空白处作画,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指导幼儿,掌握用笔方法。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感谢小朋友为它的小鸡画像。活动建议

教师用的活动小鸡最好是磁性的,便于教师操作和幼儿观察。活动延伸

1.提供给幼儿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巩固小鸡的画法。2.用圆形、椭圆形拼搭各种不同姿态的小鸡。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290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幼儿是在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丰富的材料能为孩子的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艺术表现需要一定的技能,为了让幼儿掌握绘画技能,使其能自如地、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周围世界,教师在命题画里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多种绘画技能。“小鸡”绘画活动重点是教幼儿学习水墨画的技能,因此教师作了有关的讲解与示范。同时教师也重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帮助幼儿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鸡,活动一开始,教师从观察入手,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认识了小鸡各部分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以加深印象,这是作画的前提。“小鸡的姿态”是作画的难点。教师通过启发幼儿将小鸡的各部分进行组合,拼成姿态不同的小鸡,使幼儿在拼拼摆摆中开阔了思路,理顺了步骤,克服了创作中的技能难点,为下一步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这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每个幼儿都用毛笔画出了一只或多只形态各异的小鸡。当孩子们欣赏着、评议着这些作品时,当他们把五角星贴到自认为最美的小鸡上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意愿画的教学模式: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构思、作画水平。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引起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播放音乐或提供线索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提取与本次绘画活动相关的经验。此环节应注意做到精练,并尽量游戏化。第二环节:启发思考。

幼儿的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与命题不同,它不以实物为对象,而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虽然意愿画是幼儿的自由画,但他不同于自由活动,教师仍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确定绘画创作的主题,即画什么。一般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幼儿回忆或想像,并请一些幼儿给全班讲述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幼儿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即怎样画的问题。教师可从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启发、引导幼儿思考。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更不能用自己的描绘来代替幼儿的创作。②提问题、谈话等启发和引导活动都应该在幼儿动手创作之前进行。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才要及时地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提示。③教师可以提供点、线、几何图形等线索来启发幼儿构思创作内容。第三环节:指导操作。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轻声播放与绘画内容有关的音乐或歌曲,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允许小朋友在作画过程中小声交谈、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维,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解决作画时的困难,帮助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表现事情的具体情景。第四环节:评价作品。

可以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也可以选出有趣的作品,请作画的幼儿介绍内容。教师应把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评价作品,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3.教学范例及评析

意愿画:暑假里最高兴的事(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出人物的发型和服装特征,画出简单的动作和脸部表情。2.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画面需要选用鲜明的色彩,表现高兴的事情。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印象构思画面,表现一定的情景。4.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想像力和表现能力。活动准备

1.开学后,与幼儿进行暑假生活的谈话。2.图画纸、油画棒、水彩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暑假结束了。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一定过得很愉快。开学了,小朋友们又欢聚在一起,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谈了不少高兴的事。今天每个小朋友都要用绘画将自己在暑假中最高兴的事画出来。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出示男、女孩有笑容、有动作的图片:“这张画上的男孩和女孩高兴吗?”“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很高兴呢?”(脸、动作)。“他们的眼睛和嘴巴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手臂和腿)。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启发式谈话: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不同的地点,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什么事情画出来。遇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用什么颜色能将心里的喜悦表现出来,让别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你最高兴的事?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观察每个幼儿是否确定了内容:启发思维慢的幼儿构思画面;个别指导,帮助幼儿克服作画中的困难。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展示全部作品,组织幼儿欣赏。

我们看哪张画面内容最丰富?请你上来把最高兴的事讲给我们大家听。(选2-3张)5.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很会动脑筋,不仅把暑假中最高兴的事画出来了,还画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通过画上的灯光和太阳,我们还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小朋友都能认真动脑筋学本领,老师很高兴,现在我们为大家的进步拍拍手。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119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评 析:

幼儿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的。幼儿在创作时,必须选择过去观察或描绘过的形象,独立构思,以一定的情节内容来反映主题。为了让幼儿把心中的思想和情感大胆地表现出来,该活动要求教师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忆“暑假里最高兴的事”,确立创作的主题,构思绘画的内容;为了帮助幼儿回忆中班学过的画人物高兴表情的方法,教师借助操作材料指导幼儿注意这一表现技能。启发幼儿表现暑假里最高兴的事,结合幼儿的发言,让幼儿懂得了可选择的事件很多,可以是到公园玩的事,或是学会了游泳,或是给奶奶祝贺生日……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了意愿画的教育作用。

四、装饰画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掌握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准确性及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欣赏、理解装饰原理。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实物、图片、投影等图案作品,用语言引导幼儿感知欣赏图案作品的花纹和颜色特点,使幼儿明确图案作品的装饰原理。

装饰画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绘画形式,理解装饰原理有助于幼儿进行装饰画的实际操作。幼儿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①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法则;②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在这些图案原理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典型的装饰美;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切忌生搬硬套深奥的专业的装饰术语;③让幼儿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要体现循序渐进性。第二环节:幼儿作画。

幼儿作画前,教师要结合范例或实物、贴绒卡片等让幼儿明确该次活动的装饰要求,弄清纹样排列的规律及色彩搭配方面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形式让幼儿了解作画要求。幼儿作画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幼儿按装饰规律进行作画,同时要启发幼儿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新颖的纹样以及将纹样、色彩进行新的搭配。第三环节:评价总结。

可通过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也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相互评价作品或用自己的作品开展表演活动。3.教学范例及评析

装饰画:美丽的手帕(中班)

活动目标

1.会用简单的花纹在正方形的中心、四角、四边进行对称装饰,并能注意装饰时色彩鲜艳。2.在理解纹样变化规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理解了装饰画的特点,会用二方连续的技能装饰花边。

2.印有各种装饰图案的手帕若干,正方形白纸、蜡笔(或水彩笔、油画棒)若干,一块白色绒布,各种贴绒的中心或四角纹样。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图案的手帕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观察手帕的花纹和颜色。

教师提问:“这些手帕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角?几条边?上面画了什么样的花纹?这些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是用什么颜色画的?”

教师小结:“这些手帕都是正方形的,有四条边、四个角,四边、四角分别对称地画了一些小花纹,手帕上的颜色很鲜艳,颜色也很多,所以看上去手帕很美丽。”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装饰手帕。

(1)手帕的中心可以画什么花纹?中心花纹是什么样的?让幼儿各抒己见后,老师提供一些贴绒的中心纹样贴在绒布中心供幼儿欣赏借鉴,并让幼儿理解中心纹样一般是四面对称的。(2)和幼儿讨论画中心花纹的顺序。可以用对称的方法先上后下或先左后右,也可以用转动纸的方法。(3)手帕的四角如何装饰?教师通过摆放贴绒教具或让个别幼儿上来摆放,让幼儿感受四个角是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对称的同一花纹,四角花纹可以是几何图形、动物或者是花草等等。3.幼儿装饰手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四角图案、中心图案的对称装饰,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用点、线等边缘纹样丰富画面。4.欣赏、评价幼儿作品。

让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知道装饰正方形手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美术活动设计》第49页,南京市第三幼儿园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评 析:

在正方形的中心、四角、四边进行对称装饰,是教师在幼儿观察手帕实物的基础上提出的,幼儿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装饰原理。结合观察实物,扩展幼儿的思路,启发幼儿讨论在手帕的中心、四个角、四条边,可以画什么花纹,色彩怎样搭配更鲜艳美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交流并参考教师提供的贴绒纹样进行装饰,可充分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组织幼儿相互欣赏、评价作品,能让幼儿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装饰原理的认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手工活动的教学模式:四步骤教学模式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四步骤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感知欣赏。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出示给幼儿欣赏,并以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发创作愿望。有时也可以复习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

第二个步骤:讲解示范。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以合适的速度进行示范。第三个步骤:动手制作。

(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教师应安排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将新学的手工技能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尽可能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例如,通过“开商店”的形式,让幼儿练习制作各种“商品”。(2)要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幼儿的手工制作形式应以仿制为主要形式,兼及临摹和独创。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第一,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例如:幼儿用纸盒制作立体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作品上画上美丽的花纹,为作品修饰增色。

第二,可以直接将手工作品与绘画活动相结合。例如:当幼儿折好了“狗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其贴在底纸上,再添画上与之有联系的形象,组成一幅有浮雕感的画面(“小狗看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要指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装饰作品。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第四个步骤:评价作品。

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优点,还应注意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幼儿的手工作品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构思与技巧达到意返天成、率真自然,就应该算做是佳作。可将全体幼儿的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互相观赏中学习他人的长处。3.教学范例及评析

手工活动:剪窗花(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

2.激发对剪纸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和对窗花的欣赏情趣。3.发展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活动准备 1.窗花范例。

2.较薄的正方形彩纸、剪刀、稀浆糊、抹布、小箩子、大张报纸。3.操作材料“剪窗花”,引导幼儿欣赏民间剪纸艺术。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窗花范例,提问:你们看这上面的花纹好看吗?它是用正方形纸折叠剪成的。剪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前,中国人过年就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在窗户上,这就叫窗花。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过民间的剪纸,它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艺术,现在许多地方还有剪窗花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剪窗花,看谁剪的窗花最好看。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剪窗花的方法。

教师:这些窗花都是用折剪的方法剪出来的(边讲边示范):把正方形的纸角对角折三次后再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剪最长的边和打不开的短边能使窗花的中间变得很漂亮;剪能打开的短边会使窗花的边缘变得很漂亮;剪中心点的角能使窗花的中心部分变得很漂亮;剪另外两个角会使正方形窗花变成其他形状;把能打开的短边剪成弧形,窗花就变成了圆形。可以剪各种图形,但不能剪断,也不能从一条边剪到另一条边,剪好展开后就成了一张漂亮的窗花。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请幼儿观看操作材料„剪窗花‟,用彩色纸剪成窗花,剪好后把它贴在操作材料的空白处。可以用白纸剪窗花,贴在彩纸上;也可以用彩纸剪窗花,贴在白纸上;或者用深色纸剪窗花,贴在淡色纸上;或者用淡色纸剪窗花,贴在深色纸上。总之,要把颜色配得好看些。贴的时候,要把窗花翻过来,放在报纸上,在中间和四周的几个点上抹一点浆糊,把手在抹布上擦干净后,再把窗花反过来粘贴在操作材料上或选好的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剪的部位和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有创新地折剪,注意粘贴窗花的方法。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选出有创造性、层次分明的窗花,对认真操作的幼儿给予表扬,并展览窗花。活动延伸

将剪出的窗花贴在窗上,布置环境。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从书《艺术》大班第161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剪纸是幼儿手工活动的一种,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想像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美感的形成。“剪窗花”活动通过激发兴趣、引导观察、讲解示范、幼儿操作等步骤,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折叠剪的技能。教师重点提醒幼儿注意不能剪图案的接点,同时启发幼儿剪出不同纹样,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指导幼儿把剪好的窗花贴到底纸上,使作品更丰富、美观。当幼儿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丰富了游戏,美化了环境,能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

六、文学、绘画综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和发现艺术的奥秘。在大量的艺术参与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激发情感。

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锐的感知和创作动机。活动开始,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一是结合表演引导幼儿回忆某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二是出示某一个角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复习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想像该角色的多种动态的意义。第二个步骤:讲解要求。

首先,教师结合第一个环节中创设的情景及幼儿发表的看法进行小结和引导,然后讲解创作要求。一方面启发幼儿结合文学作品选择一个情节加以表现,注意表现人和动物的多种动态;另一方面给幼儿指出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展开想像,设计画面内容。第三个步骤:创作与指导。

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及有关要求进行构思、操作。教师可播放有关的音乐促使幼儿进行美的想像。幼儿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提醒幼儿注意合理安排画面等。第四个步骤:交流与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述自己画的内容,引导幼儿相互评价,表扬构思新颖有创意的幼儿。3.教学范例及评析

故事:蚂蚁想飞上天(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结尾,并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故事结尾。2.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要求画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活动准备

1.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一些会飞的动物或物体。2.会画已认识的动物形象。

3.蚂蚁操作教具一套,幼儿绘画工具每人一份。活动过程

1.出示蚂蚁哭笑图片,启发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哭笑的表情。2.教师讲述《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开头。3.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并用绘画表现出来。(1)启发幼儿围绕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结尾。(2)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续编的故事结尾。(3)讲解蚂蚁的不同动态,局部示范画法。(4)交代注意事项。

(5)幼儿作画,老师巡视指导。活动延伸

幼儿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尾。注:此范例选自汕头市金园区中心幼儿园大甲班 2001年5月17日公开课,吴纯华设计。评 析:

这是一次颇有新意的绘画、文学综合活动。其一,目标有时代感,明确指出培养幼儿的想像、表现、观察、探索等能力。其二,内容选择画“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续编部分。活动一开始,出示两只不同动态的蚂蚁作为引导幼儿思维的发散点,让幼儿根据以往相关的生活经验去想像不同动态的蚂蚁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情节画的情感。教师生动流畅地给幼儿讲述《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前半部分,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幼儿的情感完全投入到故事中,他们体验到蚂蚁想飞上天的急切心情,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此刻,他们的表达是积极的,态度是认真的,参与是主动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三,教师的指导紧紧围绕目标,启发幼儿想像蚂蚁用什么办法飞上“天”,请幼儿在桌面上用操作卡片摆出不同动态的蚂蚁,幼儿在探索中归纳出表现蚂蚁的不同动态关键是头部及四肢位置的变化。在幼儿掌握了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大胆造型,表现丰富的情节,注意合理安排画面。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索学习、启发引导的指导思想,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促进了语言等相关能力的发展。

下载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论 《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

    美术领域教学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

    高中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五篇

    高中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学科 “关注人文精神 突出表现教学”模式 ※ 认识人文精神: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以人为本,审视人生。它关注的是,人存在的......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中心学校 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尝试、总结、完善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激趣乐画 即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感受生......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响亮口号!可是在农村学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专职教师缺少,美术仪器设备缺乏及经费不足等,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