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新探
摘要:戏剧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但在高中语文课本和教学中的比重远不及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如何改进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教学模式,提高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了观、读、演、评、写相结合的新模式,试图为课本剧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表演
一、引言
戏剧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裁之一,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小说、诗歌、杂文、散文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仅第四册中有三篇节选,分别是曹禺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代表着西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及现代话剧。戏剧单元的教学常被视为与小说文本等同的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换来学生茫然无措或慵懒厌倦的表情。但是,戏剧文学需按其艺术规律进行,以“台词”作为叙述语言的戏剧与小说大相径庭,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多重矛盾的人物性格、丰富斑斓的内心世界、纷繁芜杂的历史社会背景全部依靠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支撑并完成。既然“表演性”是戏剧文学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征,那么,教学中也应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方法。那么,教师将如何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如何有效地接受?我国语文教学界在探索戏剧教学方面,并没有深度与广度的探讨 与延伸。本文作者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尝试在课堂上将表演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导自演,在互动学习中完成对戏剧的理解、知识的提升、阅读方法的掌握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受文学的感情与审美,并以课堂实践为源头,试图探索一条课本剧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设计中的基本程序,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表演”。但是在其之前的引领与之后的总结工作等,则是衡量“表演”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师的课堂实践与经验,组织表演之前的“观”与“读”作为知识的输入,以及表演之后的“评”与“写”作为知识的输出,至关重要,下面将分别介绍以表演为中心,为驱动的“观、读、演、评、写”几个步骤。
1.把握全局的读与观
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不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将叙事的文学文本在舞台之上演绎出来。只读课本节选如同“盲人摸象”,仅看到一个场景,容易产生片面理解,所以,对剧目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非常重要。在学生导演策划表演之前,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同学们集体观摩全剧,如北京人艺版的话剧《雷雨》、英国TNT剧院的《哈姆雷特》、黄梅戏《窦娥冤》,专业演员对感情与节奏的把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专业布景成为可供参考的设计方 案。
有了对剧情全面把握的基础,鼓励同学以快速阅读的方式,在课下限时通读全剧本,课文选段作为精读,全剧本作为泛读,是对课内阅读得举一反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和语文综合能力大有好处。正如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指出“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1 所以,课本仅仅提供一个例子,是对阅读方法的一个指导,需要以节选课文为诱饵,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知道整个故事的全貌。总之,在课本剧教学实践中,“读与观”是准备阶段,是表演的基础和起点,假如没有表演,剧本以及这种阅读就苍白且失去了依托。
2.组织表演
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指出:“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源泉在于孩子的天性与本能。儿童无以计数的自发性的活动,如假扮、游戏、模拟等,都应被教育所运用,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2 而戏剧亦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之中,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表演是对戏剧文本最好的呈现方式,使课本上“静态”的剧本与台词不只停留在纸页上,而成为活生生的真情实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动人之处。表演不同于“分角色朗读”,因为表演者必 1 于树泉,“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在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上的发言 2杜威.艺术即体验[M].(程颖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87。须将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背过,并且加入动作与个人情感;表演又不同于“背诵”,却高于背诵,因为每个同学不仅要将自己角色的台词烂熟于心,同时还要与他人默契配合,了解对方的台词,并融情于文。这样的表演训练就更加能够使学生体会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加深对整体篇章的把握和理解。
教师在排演前精心设计的活动,分析研究课本剧编演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策略,将60人的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确定学生导演、演员、剧务等,分工明确,合作协调,有条不紊地按照个人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前期排练和汇报演出。比如《雷雨》中,有周朴园与繁漪、侍萍一线;周萍和繁漪一线;四凤的身世与周萍、周冲一线等,这重重感情线交错编织成一张结构严密大网,周家大宅中所有矛盾在一天之内集中爆发,高潮迭起,同学们在表演中将亲身感受这场淋漓尽致的暴雨。又如《哈姆雷特》中的亦有复杂的多重人物关系,新国王对老国王的兄弟杀戮,王子对叔叔及母后的质疑和复仇,以及奥菲利亚的绝望自杀,都诱发对人性的拷问,而剧终舞台上所有人都在重重纷繁的矛盾中倒地身亡,陷入苍凉与悲哀。而戏剧中每个人物的善恶美丑,无论是从道德评判还是从审美价值上看,都是立体而丰富的。
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活动是中心,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力配合。”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全程指导。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戏剧的排演之中,各组之间还可进行比赛,使课堂富于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编排的成果展示出来,不仅有益于增强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和自信心;还 在小组的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意识的重要作用,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学生在表演中进行文本的探究,走进自己所演绎角色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尤其在剧中人物迷惑痛苦的遭际时,以“同情之理解”(Empathy)去领会他人的感情;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体悟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或者压力通过剧中人物释放出来。总之,开放式、合作式的课本剧编演活动必将对教学理念的改观、师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
3.思维拓展评读
在表演的基础之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提炼语言台词,剖析剧本的情节结构,揭示其艺术价值,力图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注入新活力。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音乐”3。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解读课本中的戏剧作品。但是,戏剧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更应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价值观。例如,在《雷雨》的评读中,可以借鉴著名学者对剧本主题的不同解读方式,比较孙绍振的人性与命运视角、蓝棣之的文化与宗教视角和钱理群的阶级与社会视角,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而且,人物形象越是丰富,就意味着人物情感越是复杂,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 3 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就越大,需要学生挖掘和深度思考的视角也就越多。4.写
教师除了对于课堂上戏剧文学作品的体验表演的指导之外,还应在课下对剧本编写给予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进行小片段的戏剧编写,以“情节”和“人物”为中心去设计,可以先以写作人物的对话开始,学生要在一段人物的对话中将故事的情节讲述出来,并且通过对话将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的对话要符合人物所处的场景,符合他一贯的行为动作的风格,可以课文为例,模仿进行。在教学当中随母本的需要而即兴创作表演情节剧。对教材二度创作,将课文转化为适合课堂表演的课本剧剧本,再运用舞台表演要领,通过团队协作,流畅自如地进行舞台表演。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学校和社会作为背景进行创作,以平常的生活小事或学校生活为切入点, 与父母的矛盾集中爆发,或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医患矛盾为切入点,想象并准确地描述各种人物、人物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用不同的形体动作和音高、语调、节拍模拟各种人物,根据个人经验、想象、见闻等构思一个片段或一部小作品。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料、资源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指导学生将其他文体的小说或经典名著改编为课本剧。教师以此为例讲解戏剧文学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学写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从而加深对戏剧深层次的体悟。学生在读通原著的 基础上,自己真正参演了文字中的角色,体会了人物情感,才能“如有源头活水来”,写出活灵活现的小剧本。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方位提高其求知欲、创造力和探究能力。
戏剧中情节的编织与人物的塑造都源自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性的理解。生活自身的复杂性反映在剧本中,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因此,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这是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总结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4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⒋本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试建构了一个课本剧教学的新模式,从编排课本剧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满堂灌”、束缚学生思维的弊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投入,促进学生在阅读、鉴赏、朗诵、表演,以及组织、策划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从模仿走向创造,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课本剧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敲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大门,使学生在这个传媒时代获得与时俱进的能力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学科组转摘)
“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于2008年8月确立,并于2009 年 5月经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周期二年,研究工作于2011年3月完成,研究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现将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于下:
一、课题预定计划执行情况: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和申报阶段 1、2008年12月以前完成课题的初步构想。2、2009年3月前挑选人员,双向沟通,把既有才干又想做事的人吸收到课题组,确定课题方向和人员分工,2009年3月向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会提出申请立项报告,2009年 5月获得批准并立项。
3、第二阶段:课题开题启动阶段(2009年6月至9月)
课题组在丁艳萍老师组织下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由赵九斤老师主持实施了“高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并写出了具体的分析报告,由丁艳萍老师上了古诗词《声声慢》探索课,整理出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从而初步确立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09、10—2011、1)
1、课题组各成员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初步构建了“诵读涵咏—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的教学模式。把教学
模式的设计理念宏观阐述清楚后,再对各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收集实验材料,完善课题的改革方案和模式的一般过程,详细地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并进行及时小结。必修一至必修五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典型案例把上课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了教学光盘,整理成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并请专家点评。
2、建立李清照诗词专题学习网。网址:www.xiexiebang.com。
李清照诗词专题学习网分为9个板块:⑴易安诗词⑵易安图片(包括易安肖像、易安故居、易安作品书法图)⑶名家眼中的易安⑷精讲课程《声声慢》(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课件、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⑸我心中的易安(学生的鉴赏作品)⑹诗词格律(包括词的分类、词牌专题研究、词谱介绍、填词技巧介绍等)⑺创作分享(师生发表的填词作品)⑻诵读吟唱(包括诵读吟唱的方法和作品)⑼相关网站链接
第四阶段:完善总结阶段(2011、2—2011、3)
完善、展示、交流课题成果,写出总结报告,结题。
正式完善确立了“诵读涵咏—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丁艳萍老师的《积累 点击 绽放》对实验班进行了古诗词教学效果的课堂展示,受到教研组的一致首肯,特级教师葛德根作了精彩点评。丁艳萍老师应邀在井冈山大学上了堂高中古诗词示范课,展示了模式的魅力,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钟家莲教授进行了点评,井冈山大学网站进行了报道。
完成课题的全面总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整理资料;②理论论证;③工作总结;④向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提交课题研究结项报告。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是:
1、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诵读涵咏—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由建模理念、模式
流程、模式的运用构成。模式的运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方式、教学录象和课堂实录五部分。
作为汉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打牢“文化的底子”,并需要考虑言语教学的特殊性,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吸取营养,注重涵咏、诵读等感性途径的方法。
诵读就是运用声音,运用有声解读方法,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韵律和节奏不单纯是语言技巧问题,是和诗歌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请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律。所以,诵读诗词,能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
诵读能激发想象、联觉和情绪,让诵读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随着诵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徐疾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诵读本身就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享受。古诗词由于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徐疾、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苏东坡早就看出诵诗时的有声语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曾说如果诗歌是“十分”的话,“三分诗,七分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不断刺激大脑,才能神奇地记住古典诗词,形成良好的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是种无声解读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涵咏就是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发挥网络优势,集中群体智慧,提出有个性的鉴赏意见。
创造分享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是指合作探究文本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再现文本,或者是学生按谱填词、评改词作等活动完成后,用各种方式把作品展现在师生面前。
2、建立李清照专题互动学习网站,完善学生的学习古诗词方式,探寻适合自己的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的选修专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对现实课堂进行的必要的补充
在现实课堂按模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不少,但我们也发现,仅凭老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分析鉴赏诗歌,信息量小,学生有时意犹未尽。学习的欲望得不得满足。为了完善现实课堂,我们想到了虚拟课堂。我们利用网络多元化的特点建立了李清照专题学习网站。
李清照专题学习网,是在网络环境下,在将信息技术与专题鉴赏整合的过程中,以专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学生的学习手段增多了,学习容量更大了,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更合理了,信息交换的节奏更快了。学生接受了多媒体的熏陶,获得了充分讨论的机会,并且拥有了活动和创造的空间,经过师生互动、生生协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个体需要,促使了学习个性化的发展,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也丰富了校本教研的的内容,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通过全面的涉及、详细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熏陶,我们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题学习,对诗词的兴趣明显的提高了,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诗词,现实课堂合作探究的劲头更足了,创造分享的热情更高了
三、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2009年6月,我们在高二年级对2个实践班和2个对照班进行了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测试。测试题目类似高考诗词鉴赏题,赏析4首诗词,总分32分。测试结果统计如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出“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应用的成效。
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测试成绩统计
研究班
对照班
总人数
120人
120人平均分
28.32
20.45 前30名分布
22人
10人 后30名分布
6人
25人
在李清照专题学习网“我心中的易安”专题板块中,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如《细数着你的悲凉》《慧心兰质谱华章》。还有很多同学创作了许多填词作品。如《水调歌头
国庆》《江城子 观龙舟赛》等。学生的填词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学生的诵读涵咏、合作探究能力显著提高,分享意识显著加强。
古诗词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上学生的诵读得到强化,教师的范读、名家的赏读、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朗读,形式多样。专题的诵读知识讲座,各种形式的古诗词朗读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历练的舞台。许多学生因此走到了播音专业的道路。
运用此教学模式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真正放手让学生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借助阅读、上网、相互探讨等各种力量深入文本,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到很多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创造分享这个环节能当堂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让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同学都是大众评委,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展示自己和评价他人的热情。
3、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促进了新课程理念的本土化,填补了一些空白,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借鉴,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新课标颁布后,运用新课标的理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还处在理论探讨起步阶段,大家都摸着石子过河,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甚少。教育理论专家做了很多努力,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宏观阐释上,操作性不强。实验省份的各个学校,也在尝试重建各种模式,但大多只是从微观的层面,拘泥于感性的描述,没有推广的价值。
本模式是在新课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长期感性积累的自觉理性提炼的基础上,对现行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发和设计。采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新课程先进理念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不仅能促进新课程理念的本土化,而且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为我们古诗词教学思想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土壤,从而为有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在批判继承语文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在创新语文古诗词教学形式上作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借鉴。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研究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成果,为此,开展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迫切,可以填补一些空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具
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全体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得到更新,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成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教师群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教学素养显著提高。
(1)撰写了与课题有关论文10余篇,其中8篇获省市级以上荣誉获,解决了实验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对于实践研究中如何互动教学实验进行了示范和总结。
(2)发表论文:„„
(3)典型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为教师实施古诗词模式提供了样板。„„
(4)辅导学生竞赛获奖„„
(5)增强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间的凝聚力,也加强了组外教师的联系,合作精神也大大加强,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是探讨古诗词的问题,生活上,思想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四、讨论: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1、专题学习网有专题学习网的优势,平面媒体有平面媒体的优势,网站不可取代书本的作用。古诗词作品需要时间诵读涵咏,诗词知识需要随时翻阅,而学生在校不可随时上网,这就存在需要与供求的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把 “李清照专题学习网”的文字脚本编印成书——校本教材《易安,怎一个“愁”字了得》,以供学生课外品读文本,但书毕竟有局限,一是媒体单
一、内容单薄,二是不能反映学生
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结果,再就是印出来需要成本,会不会造成资源重复浪费的现象。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我们现在还需探索。
2、现行高考制度只考察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默写能力,不考察诵读能力,作文也不考填词,所以有些任课教师担心学生吟诗填词会影响高考,不太支持,担心学生时间不够。
3、在我们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比如《声声慢》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个评价方式是各位同学的“掌声”,非常新颖,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评价的热情。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能在自己的课堂暂时做主,把学生上课的表现折为分数,加入平时的月考成绩,但是,一到期中、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乾坤,我们没有权利把平时的分数加上去。这势必会降低老师的信度,可我们也很无奈。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初探 南郊镇中心小学
段敏
摘要
课本剧本身具有形象直观、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等多种特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取课本剧的模式,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课本剧以轻松愉悦语言环境为背景,以特定的主题为框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学生呈现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的锻炼学生自信心、创造力和表现力,塑造他们乐观、合作、积极向上的人格。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的优势及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课本剧模式 创造力 合作
义务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是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结合《标准》的要求,笔者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课本剧模式的研究。诚然,课本剧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已不是被首次提出。笔者认为,所谓英语课本剧,即英语学习者,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室为剧场,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围绕课文内容,形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言行风趣的表演的教学模式。把课本剧表演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推广开来,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结果。
一、英语课本剧表演模式在小学生英语课堂推广的可行性 1.《标准》为英语课本剧模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新《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其中特别强调英语兴趣课的开设和利用,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英语课本剧从主题设和语境设定,剧本编排,演员的表演等多个方面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本剧模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基础。
小学生的生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这一阶段他们主要还是依靠“眼观”、“耳听”和行为训练的方式学习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动灵活多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最明显,记忆的效果也最好。因此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出发,激发集体荣誉感来带动学校效率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未见意趣,乐不必学”„„课本剧的参与者(主要指演员)是英语学习者(小学生)和教授者(英语学科教师),他们年龄主要集中于8-11岁。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活泼好动,模仿力高,表演欲强的时期。将所学的知识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合他们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学生们也易于理解和接受。有了如此充分的实践空间,课本剧才有可能在小学英语学习者中有效的开展。
3.课本剧的内在属性为其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的生存提供了有效保证。
课本剧就其自身而言,从编排、组织到演出,都具有理论基础深、创造空间广实践性高、针对性强、操作灵活、易于评价等特点。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从其语音、语调和书写上都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将课本剧的直观性和英语的“神秘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境里学习好知识,并顺势表达出来是一种高效率、充满智慧的教与学的方法。任何一种事物只有找到了允许其生长的空间,才能尽情的施展其“才华”,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二、英语课本剧教学模式对角色转变的要求
1、教师角色“导演化”和学生角色“演员化”的转变 课本剧单从剧本人物的角度来看,少不了导演和演员,而英语课本剧中的导演和演员自然而然就是英语教师和学生了。
任何一个好的剧本都少不了一个好的导演。在课本剧模式里,教师“传道授业”的角色以“导演’身份体现出来。在任何一个课本剧表演之前都要汇聚多方的力量,英语老师则要发挥其领导作用,设定课本剧的主题、规范表演的语境和表演的主要内容,然后“演员们”才能自由的发挥和创造。期间老师应该避免犯了“统一化”和“格式化”的错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主题规定的范围内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参与进来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与学生打成一片,缩小距离感,让每一位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演员是直接面向观众,将成果呈现给观众的人,所以在演员的安排上要充分的体现公平合理和全民参与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要争取全体同学的意见,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能力,展现自我,实现超越。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构成中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和鼓励学生了。老师把课本剧的主题告诉学生小组,小组根据自己写的课本剧进行排练。能力好的同学既要当导演,还要当演员,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在排练期间,每一个成员都要用英语来说台词,而且做到语言流利、准确。这样以来每个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运用、实践。同时学生们还根据本组的需要,自做一些简易、直观的道具,这也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2、语言知识与课本剧之间的均衡性把握-评委角色的转变 课本剧之所以被称为课本剧,是因为它是围绕课本开展的,是以课本内容为活动中心,以课文语境为主线的。它作为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模式,在深入学生们喜爱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走进一个误区---为了表演而表演。小学生的表演欲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固然能促使课本剧活动迅速的在课堂中开展,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心理,而忽视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小学生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把握住这个平衡点。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这个平衡点,一举两得-玩好、学好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有一个好的评价体系。每一个课本剧的表演都要有语言上的要求,形成可供参考的标准。此外,这样的评价体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操作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形成生生互评、师生参评的评价模式。这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扮演好“导演”和“演员”角色的同时,还要承担起“评委”的角色。
三、英语课本剧模式操作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个人理论素养
课本剧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教师做为课本剧模式操作的领导者,除了具有更高的“传道授业解惑”本领以外,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因此,英语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读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学生实际,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2.尊重创造、张扬个性
《标准》指出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课本剧从编写剧本、编排剧情到剧本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全线参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肯定是不足为奇的。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观点老师要用宽容的心理听取,适当的时候要接纳他们。通过此过程学生会产生一种被尊重的心理,这种心理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挖掘他们的个性,使课本剧的达到更好的效果。3.学生的层次划分
课本剧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有限的,课本剧的开展也不可能起到一蹴而就的效果。一开始可以有目的性和示范性的开展活动,以层次相对较高的学生做示范、当榜样。由个人到小组,由高层次到低层次,最后形成全班都参与的课本剧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有利的分析学生和学情,分层次,分级别,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当然,这种层次性分配也要在公平、合理、合作、全员的原则指导下展开。只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才能保证课本剧实施的有效性。4.有效性评价
课本剧作为一种灵活的教与学的方式,重在使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争取高低,但是对学生的表现有较合理的评价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会遇到由于评价不公引起的矛盾。事实上,任何一个评价都应该综合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客观因素体现客观性,平等性;主观因素则能起到自我反思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课本剧课堂应该采取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再有一个好的评价结尾,有始有终,才能把课本剧的表演搞得完美有成效。总结
英语课本剧引入教学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习兴趣,挖掘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合作、互助的意识,锻炼自信、形成灵活、乐观开朗乐观的性格,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相信课本剧表演对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定能影响学生一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朱萍,《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沈龙明,《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中国出版社,2009年 [4] 杨琼,《小学英语教学可评价体系更加完美》,教书育人,2009第19期
作者通讯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中心小学 段敏(收)邮编:255302 工作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0533-6060312 邮箱:nanshimydream@163.com
第四篇:高中语文写作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语文写作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佛山市第一中学 曹泽华
一、选题意义
(一)时代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深刻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的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网络资源”等新现象蜂拥而至,面对冰冷的机器和毫无情感的资源,我们急呼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既要大力推进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网络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又要关注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的注入。实现网络教学与人文意识的整合,应该是现代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编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从2000年9月开始使用,它比以往语文教材更注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比如说,高二语文课文全部是文学作品,高三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的鉴赏。《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规定“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作文也不再拘泥于呆板老套的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1999年起,高考开始考查话题作文,无论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是“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都允许学生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其开放性给高中作文教学吹来了春风,带来了百花齐放。其中“故事新编”也就成为一种写法上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比如说,2000年的《谁是打虎英雄》、《红楼选美记》、《三国英雄开会》;2001年的《赤兔之死》、《朱贵开店》、《阿Q新传》;2002年写孔明的《抉择》等都是高考优秀作文,它们敢于打破常规,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新颖观点给古代文学作品赋予新的寓意。
综上所述,我们把本次专题研究的立足点定为中国经典名著的“故事新编”,将它作为一种写作构思训练,不仅非常贴近课本教学,更具有高考的实战性。
二、研究目标
(一)探索和构建“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
(二)研究“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三)设计与开发“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 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 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皮亚杰以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认识是一种主体在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 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认识起因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他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和主体动作的作用,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认识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他用图式这个术语来解释认知结构。图式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作出反应;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改变,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维果茨基则着重探讨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人际交往对高级心理发展的影响。他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学派。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侧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感障碍等)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它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人是有学习的潜能,即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包括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且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指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操作性:教学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面向广大的第一线学科教师,要被广大学科教师所掌握并在教学中操作应用。
3、指导性:教学设计又是一门指导性很强的理论,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
四、研究内容
(一)分析“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分析“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构建“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
(四)探索“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内容、方法与操作流程
1、研究性作业课的设计(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活动、研究作业的设计)
2、作文指导课的设计(包括作文要求、作文内容的设计)
3、作文讲评课的设计(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
(五)“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
1、“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框架设计和系统开发
2、“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应用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评价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的总目标(含三次循环)
(1)探索和构建“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
(2)研究“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2、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
3、行动研究的行动者:佛山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曹泽华
4、行动研究的对象: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与高三学生
5、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2003年9—10月 第一轮行动研究
计划:
第一轮研究目标:分析“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一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课文《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共1课时)
课外内容:《水浒》的研究与“故事新编”(2课时)
第一轮教学资源:“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第一轮研究内容:
1、分析网络的优势,结合文献研究分析,初步设计“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图雏形
2、分别设计《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水浒》的研究与“故事新编”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3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运用模式分析的方法,对“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要素进行分析
观察:
“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资源、学生与资源
反思:
1、“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要素划分的合理性和全面性,是否需要增加或删减
2、“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合理、符合逻辑
(2)2003年10—11月 第二轮行动研究
计划:
第二轮研究目标:构建和完善“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
第二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课文《阿Q正传》和读本55–72课(共1课时)课外内容:《阿Q正传》的研究与“故事新编”(2课时)
第二轮教学资源:“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第二轮研究内容:
1、在第一轮行动提出的反思建议的基础上,完善“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图
2、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3、分别设计课文《阿Q正传》、读本55–72课和“《阿Q正传》的研究与‘故事新编’”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3个课时)
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 “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构建和完善“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并分析其特点观察:
1、“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逻辑关系
2、各个要素在“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反思:
“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是否合理、可行和稳定
(3)2003年11—12月 第三轮行动研究
计划:
第三轮研究目标:分析、研究和总结“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三轮教学内容:课本内容:课文《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和读本20–32课(共1课时)
课外内容:《红楼梦》的研究与“故事新编”(2课时)
第三轮教学资源:“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第三轮研究内容:
1、在第二轮行动提出的反思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已完善的“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图,分析该模式的教学设计内容和操作流程
2、分别设计《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读本20–32课和“《红楼梦》的研究与‘故事新编’”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共3个课时)行动:
行动者的行动:按照每个课时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运用 “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实践
研究者的行动:分析、研究和总结“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观察:
1、教师对学生网上作文的指导方法
2、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策略和方式
3、学生作品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反思:
1、“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内容是否合理、全面,有无遗漏
2、“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方法是否科学
3、“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
六、创新点
本次专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研究性学习与写作、网上阅读与网上写作有机结合的网上作文教学模式,总结出具体可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从而丰富了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类型和设计方法。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1节
(二)优秀论文:《“三课八步式”网上作文教学模式的初探》、《“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共2篇)
(三)网络资源:“故事新编”语文专题学习网站(1个)
第五篇: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
读《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有感
语文组
林红梅
本学年学校组织老师学习了简焕镇老师的《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读完后,感触颇深,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想。
语文学科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日益逼近,各种现代家电及教学手段、资源的出现,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等,鉴于此,教育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成就及现代教育理论,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体系。很多大城市结合学生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实际,根据高中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能力,构建了“高中语文分层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发展层次,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适逐步具有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语文素养。
那么,“分层次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呢?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有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和目的
分层次教学要求在班组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应采取不同的具体教育措施、手段和教育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不同、接受能力有别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
那么,教师要构建具有实际操作性、指导性的高中语文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课堂操作和课外自行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使原来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自主学习以至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崭新需求。
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一种“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现代信息,应用多种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
作为“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语文知识教学及思维训练上要有层次性,即从整本书的知识与训练要求,到单元、课文,一直具体到语段和字词句,形成一个从小到大的语文知识要素及思维训练系统,通过一个个小层次的具体知识要素及训练着力点,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和思维训练系统,从而形成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其分层依据:一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语文学习能力来划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意见
及研究性学习要求;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材研读、教材的拓展性内容研读及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有关的专题式研读,通过有层次的层次学习来实现学生学习上的逐步开发、分层递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培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前期要有准备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语文学科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如指掌,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比如文字识别量的多少、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写作创造能力、文学素养等都应该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几个组,每组至少要有8人,最大也不超过10人,要让所分的组内有一定的竞争态势,最好是势均力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当然这种分组是一种“动态”的分组,所谓“动态”即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调整分组,并且学生在学习中途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各小组的学习。
其次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课前预习指导,即预习案要有层次性。
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性课文预习中,一定会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分类,然后综合为有挑战性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归纳形成预习案。
预习案里可以把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巩固最基本的知识,即A层次;第二层次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即B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即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感知到理解、运用、分析,培养他们探讨到创新的能力,即C层次。
预习案上对A层次问题处理,要让学生个人能够独立完成。具体来说 A层次,精心设计好第一层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这些问题。着力培养语文兴趣,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及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地说,浅显简单的识记类(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理解类(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内容,比如语音、汉字、词语、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便于自学,一层问题就设计成自学导读题,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若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适合让学生去发现的知识,可设计成“猜想、探索题”,即预习案里B层次问题。B层次问题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个人借助自己所拥有的学习参考资料,或者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参考资料对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
对于C层次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鼓励课前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未必打达到课前解决的目的,解决不了可以课堂上共同解决。C层次问题的教学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然后教师制订出合乎实际的教学计划、目标和教案。
实行分层次授课模式要进行三步走,注意一个环节。
①第一步,简单的A层次问题要由学生的低层到高层解决。这样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的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得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
如在教授文言句式“介宾短语后置”时,一层问题设计为“介宾短语如何后置,现代汉语的正确语序如何,介宾短语后置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全部学生都可以做,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法归纳猜想,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与个体、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个与个、组与组之间也可交流、讨论。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老师可加以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如何证明大家的“猜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猜想”是学生的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之后师生一起总结通过一层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重要方法。
②第二步,有难度的B层次问题先高层后低层。高层次学生示范性回答,中低层次的学生尝试回答。
B层次问题的教学在设计第问题时应把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解题技巧融入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巩固基本技能。再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怎样做的”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概括思维的规律,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学的能力。
B层次问题主要是指分析综合类(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例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写作特色,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③第三步,有争议的C层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求知,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或全班交流或辩论等形式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分析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则主要发挥教练或引路人的作用。
对于C层次问题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
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拓展能力的层级)的内容。
教师评价的层次性是实现分层次教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标准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但也要防止高层次学生的自满。所以每位教师评价学生的时候还要讲求评价的层次性和艺术性。
四、课后教师的指导和辅导要有层次。
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分组以后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适时帮助。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在分层辅导过程中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就感”。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和辅导。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例古代诗歌赏析,要求优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如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上,A层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B层学生理解辛弃疾风格并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比较。C层学生必须理解辛弃疾词风格,并揣摩词里用典的好处。课后作业布置上,A层侧学生重检查背诵;B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C层学生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辛弃疾传”。这样,C层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层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
五、分层次教学的感想
分层是为了照顾个体差异,分层的目的是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以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所以说每个学生无论其原有素质如何,都存在着可发展的空间。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有助于这种可能转变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鼓励优秀,又允许落后,既有统一要求,又保护个性,让每一个学生能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