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模式
临沂市高中语文 “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根据我市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确立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习惯。”(叶圣陶)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要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听、说、读、写、思等多种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如用普通话有条理地讲话的习惯,边听边分析并归纳梳理的习惯,自觉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中自觉进行圈点勾画、概括摘要、批注评点的习惯,对名言警句、精彩篇章积累的习惯,以及写日记、周记和随笔的习惯等。
二、加强诵读教学
诵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方法。它既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又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的方式。教师要继承“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涵咏体味。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增强感受语言的能力。
每堂课,诗歌、散文,学生朗读不少于五遍,其它文章不少于三遍。如果有背诵要求,在背诵完成之前,教师一般不宜做过多分析。对于一般的文章,学生不读两遍不要分析。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读准、读好、读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诵读落到每一个学生,落实在课堂上。
三、重视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应当夯实“双基”,固本培元。语文所负载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应让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把握进一步理解语言运用的妙处。字的准确读音,词、句的语境含义,内容的准确表达,要抓实抓活。
四、立足教材,关注文本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感知文本。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在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解读水平,决定着教学的层次,因而文本教学要高度重视。
五、重视课外阅读积累
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是提升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所选择 的目标加强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要把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常规。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知识要求大
致包括:了解有关语言运用的知识,如拼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了解文化常识,如有关作家作品、古代典章制度等;了解有关浅易文言文的知识,如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等;了解有关各种实用文体的知识,如论述类文章中有关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应用类文章中有关语言风格、格式的知识等;了解有关文学类作品的知识,如有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等;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文言文名篇及优美的白话诗文等。
语文知识的教学要重视积累,教师要指导帮助并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可采用“快乐语文”等有效形式,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听说读写,思维是一个总开关。”构成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基础知识和思维品质,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教学,也要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更高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阶段的思维训练更强调思维的品质,讲究思维的流畅性、科学性和灵活性,突出创新精神。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要通过学习与运用语言来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七、实现课堂教学与学案导学的有机整合学案导学是我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体现了“以学为主”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在切实用好学案、继承学案导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探索,进而探索出学为先教为需的教学新路子。
第二部分 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阐释
临沂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
一、“三”指落实三维目标,即:
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五”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五个贯彻始终,即:
1、情感教育贯彻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的智慧。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
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始终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六”指与课堂教学实施环节相关的六大教学策略,即: 根据信息的输入输出理论和语文学科特点,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这六个基本环节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整体现,也可侧重其中某一个环节,实践过程中,既要遵循这些环节,又不必受其约束,灵活运用,自主变通。这六个环节是: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反思小结——达标补偿。其中每一个环节又可以运用和生成多种策略。1.目标定向策略: 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为主的策略。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也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文本特点预设,也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确立。2.自主学习策略:
课堂教学要切实贯彻“先学后交”“先学后教”的理念,自学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提高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自学可分课上自学与课外自学,教师要指导自学,加强预习的计划性,增强遇刺的针对性。学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依托,要搞好学案的前置使用。通过自学,应达到如下目标:将文本课程转化为个人体验了的课程,从而为展示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自学过程中要注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圈点批注、涵咏深思、质疑问难等,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坚决反对那种未经过学生充分自学就展开教学的做法,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以情定教”,做到“三不教”,即: “不学不教”、“无疑不教”、“已会不教”。3.合作交流策略: 讨论是师生、生生共同创造课堂的环节,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大致按照以下环节:个人学习存疑——小组学习质疑解疑——全班讨论突破难点。教师要加强对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组织,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质疑是讨论的前提,要鼓励学生将自学中的疑难提出来,并引导学生
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对于在讨论中解决不了的或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合作交流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要避免不区分层级表面热闹实质浅薄的讨论。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小组内经过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不提交全班讨论;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合作交流有赖于对每位成员积极性的调动,要建立激励合作交流的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要体现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督促、鼓励、评价,防止借口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淡化教师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此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课上帮扶”。4. 成果展示策略:
此环节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平台,是构建开放、有序的课堂重要标志。既是合作交流成果的展现,又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阐述自己的最佳解答方案,这样,其他组的同学分享了成果,或者在其他小组的展示中受到启发,又有了更好的解答方法,学生彼此借鉴、丰富、充实自己的成果。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学中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也可以是集体讨论达成的共识,也可以是针对文本特点设计的相关的语文活动,也可以是在碰撞中形成的新的思考点或问题。其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应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和语文学习的学科特点。
5.反思小结策略:
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研究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课堂要留出让学生自思、自悟、自结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能力、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落实知识、提升能力、调整方向的目的。“反思小结”的环节,可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灵活处理。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反思自悟要和书面表达及口语交际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和书面表达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成果“文本化”。6.达标评价策略:
有效的课堂应有“达成度”的追求,要做到学习目标“堂堂清”,做到“当堂达标”,“当堂达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对达成度不高的重点问题要提供补偿训练,对已达标的同学,可提供必要的拓展性补偿。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达标”既可以是定量的检测,如教师利用学案、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是定性的评价,例如与“成果展示”环节结合,学生展示的成果水平即是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其形式可以灵活,手段可以多样,能力层级的要求可以多元。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由学生“自我评估”,还可以“同伴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第三部分 不同类型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查有梁《教育建模》)
一、散文类文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目标定向,自主阅读
课堂学习的起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完成两项工作:一是根据确定本节学习目标,目标要明确、适当,体现语文特色,体现“三维要求”,有层次性,便于教学过程中落实;二是根据目标阅读文本,要激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目标确定阅读的关注点,使自主学习更具明确目的性。
2.整体感知,精段品读
文本学习的常规思路和基本步骤。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的内容结构作出初步的判断和把握,要求能准确概括内容,了解大致结构,感知作者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精段精读,引领学生注重语言学习,通过涵咏品味,鉴赏其写作方法技巧、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3.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最具活力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质疑释疑的过程,就是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点燃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激励学生将自学中的疑难提出来。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适时点拨,为学生解决疑难搭建思维的台阶,鼓励学生探求更佳的解答途径。4.成果展示,视野融合
学生素养生成并提升的关键环节,追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师生要努力尝试创设多种有效展示方式,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学生在展示中彼此确认、巩固自我成果,生成并提升新的认知。5.整理反思,总结提升
养成良好的整理反思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如:整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总结解读文本的方法,规范思维,锤炼自己理解阐释、概括总结、鉴赏评价的语言。6.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提倡堂堂清,关注达成度。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任务有选择地利用学案搞好目标达成,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当堂达成的要求。当堂检测形式要灵活,切口可大可小。
(二)小说类文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学深自主阅读小说文本,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范围,结构
特点,手法技巧,风格特色。
2、目标定向,重点研讨。
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发现所读文本的突出特点或鉴赏训练的能力点,确定为本饥饿课、本文学习研讨的重点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学习。
3、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学习、讨论、鉴赏的成果,在尊重学生解读的前提下,教师给与点拨指导,对共性的内容要达成共识。
4、个性解读,扩大视野。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解读的机会和平台,展示他们自己对小说各个方面的鉴赏与新见解。
5、总结提升,形成能力。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鉴赏小说的心得、体会,方法、技巧,以利于形成解读此类作品的不同层级的能力。
6、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教师提供相同、相关、相似的小说作品,要求学生运用上述知识和能力,进行拓展性鉴赏训练,以利于学生将形成的知识与能力运用落实到位,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三)诗歌类文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确定学习目标,提供相关背景,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以及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为进一步阅读文本做好铺垫。
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要求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努力提高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3.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用心品读,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感受其艺术效果。揣摩诗的感情,探究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典型意象。在探究活动中,独立思考,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4.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的成果,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交流中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在碰撞中提升对诗歌的艺术鉴赏水平。
5.用心动情,熟读成诵 根据诗歌的不同特点,选用适合各自特点的语气、节奏和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艺术性的诵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
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
链接与本诗相关相似相近相反的诗歌,巩固诗歌特色的把握,拓展诗歌学习的范围,巩固对诗歌意蕴的把握,适当注意对诗歌的综合性学习。
(四)文言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目标定向,诵读文本
确定课时目标,认真诵读文本。目标要明确,适当,具体。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诵读中的障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语气,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努力提高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同时要了解作家作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通文会意
强调扎扎实实地打好文言文的基本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运用口译、笔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准确翻译重点的实词的意思,掌握重点虚词的用法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强调典型语句的准确翻译。
3.品读鉴赏,披文入情
在诵读中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品位语言,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体会文本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4.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参加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5.梳理整合,建构体系
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并背诵一定量的名句名篇。
6.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依据文本和学案,提出一定的达标要求,并予以实施。
第四部分 表达交流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写作教学的策略:
根据写作的“双重转化”理论和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确定写作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即:话题布置——素材加工——文章写作——交流展示——评改修订——自我升格。其中每一个环节可以生成多种策略,具体阐释如下:
1.话题布置策略
话题设置要科学有序。首先,在内容上设计要有层次有序列。即思维训练有层次,方法训练有序列。模块中的“表达交流”中的话题序列可以自行整合,以承载写作技巧方法的序列性,使写作教学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在话题训练方式上,常规作文模式可以提前一周布置或自选话题,广泛搜集材料,精细写作,写出精品;限时作文模式可以当堂布置,模拟考场,即兴发挥,出速成品。2. 素材加工策略
写作是种释放,必以阅读吸收为前提,所以,此策略内容有二:首先是素材搜集。阅读范文作摘抄、随机感悟作记录均可作为素材原型。要在读时广采博收,写时探囊取物。其次是交流加工。常规作文的目的是精细化写作,故在写
前交流素材,每人要提供2-3条,资源共享,讨论加工,各取所需;限时写作可在写后交流,将素材再讨论,深化
加工,进行成品借鉴。
3.文章写作策略
训练目的不同,写作方式各异。常规作文志在精品,故材料搜集用时多,写作可在课外也可在课内,应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限时作文旨在速成,故应在45分左右完成写作,可以用加减分的方法鼓励快速作文。
4.交流展示策略
交流借鉴吸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下水文做范例,要在交流中互评互改,展示成果,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一种技法或整篇文章,总之,交流面要广,交流点要细。教师点评要精当,交流形式要多样,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说、可以唱,只要目标达成度高,任何形式都是可取的。
5.评改修订策略
评改方式要因模式而异。主要有:
(1)全批全改模式。适用于精细化写作模式,教师要不分重点逐篇批改。评点要细致,指导要明确。
(2)快速批改模式。适用于现场限时模式,要生生互批,当堂完成当堂交流,碰撞提升,为修改升格作文作好准备。(3)协作批改模式。适用于考场作文,全年级流水批改,模拟高考阅卷,只打分数不作评点,让学生自己感知失分原因,以备修改。
(4)情感交流模式。针对问题学生,师生心灵对话、养护情感。多在周记中进行,也可在日常写作中个别进行。6.自我升格策略
写作可以暴露问题,而修改则可以解决问题。应将评点后的文章进行修改,力争跃升一类,并记下修改心得,收入资料库,以保证作文的资源化。
基本模式:
(一)常规作文教学模式
1.话题布置。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话题,学生围绕话题搜集并加工素材
2.素材生成。学生进行素材展示与交流,教师写前指导
3.初稿写作。学生写作,完成初稿
4.修改选拔。小组交流互批互改,海选小组佳作
5.成果展示。(包括优美句子、语段、全篇),选出最佳作品,印发交流
6.自我提升。学生自评、互评并自我修改、提升。说明:此类作 文训练 老师要定好计划,一般每一模块可让学生从中至少自选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二)限时作文教学模式
1.话题投放。当堂提供话题
2.自我构思。学生确定写作思路、框架(提纲)
3.限时写作。限40-60分钟。
4.当堂收交。(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寻找讲评点;用加
减分等形式鼓励快速写作,以便批改、反馈及时)
5. 展示交流。成果展示,交流碰撞
6. 反思总结。学生自我修改,形成升格作文,写出自我评价(升格标准:无错别字,无病句,书写规范)
二、口语交际教学:选定话题——充分准备——展示交流——讨论评价——总结提升。
预设、活动过程的描述等。
3.创设情境(情境):明确活动的意义或价值;创设问题
情境,激发兴趣;公布任务,明确分工。
4.实施活动(活动):活动形式的确定;课时安排;教师的活动。
5.展示成果(成果):展示活动成果,可通过多种形式。
第五部分 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基本理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是语文课最主要的特征。语文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参加语文实践“习得”的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依靠语文知识体系的掌握,而是依赖于实践中丰富具体的语言感受,这种感受通过积淀化入主体的认知图式,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因此,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实践,离开了语文实践的语文学习是不可思议的。
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活动既包括课内围绕文本展开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语文实践课。
语文实践课,是吸收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在“大语文”理念上的一种新课型。它的特点是将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沟通。这种课的主要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地在课外进行的,课内常常只是展示他们最后获得的结果。结果在课堂,过程在课外,是语文实践课的一个突出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整合,是对语文“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它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就语文学科来讲,这种活动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它是语文的;其次,它是有主题的;第三,它是课程化的。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体现科学性、层次性、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所开展的活动应是语文活动,突出语文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反对将教学活动泛化,将语文课上成其他类型的课。上好语文实践课的关键是搞好实践活动的设计。设计得好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高中阶段的特殊性,语文实践活动不宜搞得过多,一般每个学期搞一次为宜,特别是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与研究性学习及相关的梳理探究活动结合起来。
二、基本模式
(一)过程模式(“表达交流”活动)
1.确定主题(目标):确立要解决的问题、活动的意图。主题一般可分系列主题和临时主题两类。系列主题具有全程性,即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贯穿一阶段、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整个高中三年。临时主题具有随机性。
2.策划方案(计划):包括活动标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
6.集体评议(评价):对活动作出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专家(教师)评价等。
(二)主题模式(“梳理探究”活动)
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广泛搜集材料,然后进行深入研究,这是语文实践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模式之一,研究性学习可使用这种模式。其基本环节如下:
1.确定主题(确定活动中心):即学习者选择、确定适合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2.制定方案:即设计研究方案。
3.搜集材料:即根据预设的主题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相关论据的过程。
4.形成解释:即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实证形成对研究主题的的看法。
5.验证结果:自我验证和他人验证,成果展示。
6.活动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
(三)创作表演式(以“课本剧编演”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展“创作表演”的实践活动不失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创作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钻研要比平时认真得多,深入的多,许多平时理解不到、体会不到的东西,此时可能理解得到、体会得到;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潜在的艺术才华可能会得到开发和发展,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此而走上艺术表演的人生之路。其基本环节如下:
1.确定内容:在教师主持下明确写剧本的要求。第一,要突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要浓缩课文的内容。必须要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和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来。剧本篇幅不宜太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变换也不宜太频繁,最好编成短小精悍的独幕剧。第三,台词要简练生动,有个性。对白不限于原作中的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作,如增加一些内心的独白等。第四,要有舞台说明。
2.研究资料: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课本剧的选题。
3.撰写脚本:分别利用课下的时间编写剧本。可先集体讨论,再由一人执笔。
4.排练推敲:以小组为单位对剧本进行推敲、修改。
5.表演交流:分好角色,进行排练;课上进行汇报表演。
6.反馈评价:由评委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
(四)专题竞赛式(如“秋季写作竞赛”等)
竞赛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好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竞赛的时候,人对胜利的渴望是最强烈的,所做的投入是全身心的。而一旦能够取胜其所获得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也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竞赛可以使人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得到强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语文实践其收获将是多方面的。运用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选好专题。专题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否则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部分 复习课教学
一、复习课教学模式
1、目标定向:学生通过知识回顾、检测、考试等形式,排查本单元(或专题)存在的盲点,并确定为复习目标。复习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指向性、集中性和系统性,力戒泛而空。
2、依案自学:学案要有针对性,自学才能避免盲目性,对存在的问题,学生可查阅教材、工具书或搜集相关资料先行解决。
3、讨论交流: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思维困惑或独到见解提交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互相答疑解惑,教师相机点拨。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借鉴完善答案的时间,不可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引导,以突出课堂学习的重点。
4、展示建构:激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系统,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对问题的个性理解,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借鉴优秀的思路,搜集相关资料,上挂下连,对问题进行理性思索,辨因析理,完善自己的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5、补偿训练 :对本单元的疑点、难点进行重点补偿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强调“堂堂清”,不留困惑。
6、反思总结:借鉴他人(同学、教师)成果,或查找资料,对自己的盲点进行反思总结,提高升华,形成基本的思维规律。同时要总结出完成目标的方法和技巧。
二、试卷讲评课模式
1、了解考情,明确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对试题的难易程度、得失分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明确自己的知识缺陷和努力方向,明确学习重点。
2、依据答案,自主纠错:教师提供参照参考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进行分析比较,查找失分原因,寻找纠错办法,自主订正。学生自主纠错要做到“三个清楚”:清楚题目考查能力点,清楚正确的解题思路,清楚自己的思维误区。切忌就题论题,简单地订正答案。
3、讨论交流,分析错因:教师要针对错误集中点,组织并激励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个性见解,陈述个人观点,吸纳他人长处,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4、点拨疑难,重点突破:试卷的扣分点就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讨论交流中的争议点和模糊点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挖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感悟、订正和整理。
5、补偿训练,拓展提高:对疑点、难点进行补偿训练,并进行拓展延伸,巩固提高,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阶梯性。
6、总结升华,寻求规律:教师要适当点拨,规范答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语言要切中肯綮,确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使学生豁然开朗的效果。
第七部分 高中语文发展性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两个方面,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提高;既重视结果的评价,更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方面的评价,重视激励性、形成性评价,恰当使用纠正性、否定性评价,促使学生个体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关注教师当前的表现,更要重视教师长期的专业化发展,突出教师在自我发展中的主动性,着眼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评价要涵盖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新课程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智育水平,而且基于人的多元智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既体现共性,更体现关心学生的个性,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让评价更人性化、个性化,从多个维度对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进行控制与均衡。对教师的评价不惟教学成绩论,强调结合教师的原有基础来评价现实表现,将现实表现与未来的发展综合评估,对教师教学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工作成绩等方面进行整体客观的动态化评价。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要改变评价方法只以教学成绩为尺度的做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强调方法的多样性,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紧密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多方面采集评价信息,在注重整体评价的同时强化个体内的差异性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除参考教学成绩进行刚性评价外,更重视定性分析,可以结合交谈、观察、非正式交流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评价活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益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价须结合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领导评价、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等方面的信息,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做法,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与专业发展状况。
5.评价环境的情景化
新课程评价关注被评价主体的个性和评价环境的多样化,评价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个性表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时不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为惟一依据,而是将学生个体特点、学习现场情况、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价。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须结合教师工作态度、教学活动开展时的现场情境、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亲和力、启发引导的灵活性等进行。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教师价值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是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教学观念正确 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又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与生活体验,能够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训练,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语文过程的体验,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喜欢语文课堂、自觉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
教学目标明确 确定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语文能力培养,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表现,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目标的切分科学合理,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便于在课堂上落实完成。
教学内容充实 教学重点确定合理,难点突破自然,疑点排除及时。课堂教学结构合理,环节完整,内容的深度、广度适宜。技能的训练科学,学习过程的展开有序,学生活动时间充分、有深度。
教学方法合理 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学管理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管理好课堂教学所有的活动,自如地组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获得相应的学习体验。能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
教学技能纯熟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好,教态自然,举止大方,能自觉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课堂语言规范准确、有表现力,对学生富有启发性。能熟练地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组织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教学效果明显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持肯定态度;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有一定的成就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篇:英语三五六教学模式
“三五六”英语教学模式 高桥初中英语教研组
这里的“三”是指落实三维目标,即:一要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二要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三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五”是指要坚持“五个贯穿始终”。即: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具体讲就是: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互相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文化育人贯穿始终。建设优秀的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探究体验贯穿始终。精心研究“探究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展示交流贯穿始终。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具体操作环节:
(一)预习交流:
1、板书课题。要求一句话概括创设的情境,引入课题,或者开门见山引出新课。
2、检查预习:重点检查学生单词预习的情况,即单词正确的发音、单词的意思、尤其是单词的记忆(默写或听写来检查)。加一个“穿插巩固”(如词汇考查)。
3、巩固交流:布置一个或两个任务,重点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并为学习新的语言知识作铺垫(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情感经验感知新知识),或者开展“滚雪球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自主学习
定标自学环节包括出示自学指导和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体现四个明确。即明确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强化自学指导在指导自学时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自主学习(读书或看书)。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的要求学习教材。学生自学时,教师用目光巡视,目的和任务有二:一是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尤其盯住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给予个别提示。二是全面了解学情。(三)展示提升
展示:互动交流 各小组展示任务成果,相互补充,合作共建。提供给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达成情感目标,并及时进行穿插巩固。
提升:知识的升华,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现实中得以实践应用,达成能力目标。
(四)探究总结
包括质疑更正(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概括总结(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两个过程。
1、质疑更正。学生完成板演,其他学生从做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和规范性五个方面看板演的学生有无问题,准备参与质疑或更正。教师启发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更正。
2、探究总结。教师“以学定教”,即通过展示、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教法),讲多长时间。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会因学情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讲解,才可以节省时间,达到有效和高效。
教师讲解的方式,一般有六种:即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教师切忌一讲解就止不住了。
(五)达标检测
本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当堂独立完成达标测试,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
1、精心设计达标题
2、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
3、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4、要把课堂的每一分钟留给学生去学和练,(六)能力提高
仿写、改写、缩写等,尽量使用本节课的语言点,把本节课的重要语言知识作为key words.充实、整理个人笔记;复习下一单元的词语和课文,准备小组听写;尽量完成学案。
第三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习、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
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习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
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参考文献: ①注:转引自陈琳老师的《用思考垂钓思想》(《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05年第二期)
第四篇: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
读《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有感
语文组
林红梅
本学年学校组织老师学习了简焕镇老师的《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读完后,感触颇深,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想。
语文学科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日益逼近,各种现代家电及教学手段、资源的出现,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等,鉴于此,教育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成就及现代教育理论,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体系。很多大城市结合学生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实际,根据高中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能力,构建了“高中语文分层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发展层次,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适逐步具有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语文素养。
那么,“分层次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呢?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有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和目的
分层次教学要求在班组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应采取不同的具体教育措施、手段和教育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不同、接受能力有别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
那么,教师要构建具有实际操作性、指导性的高中语文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课堂操作和课外自行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使原来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自主学习以至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崭新需求。
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一种“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现代信息,应用多种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
作为“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语文知识教学及思维训练上要有层次性,即从整本书的知识与训练要求,到单元、课文,一直具体到语段和字词句,形成一个从小到大的语文知识要素及思维训练系统,通过一个个小层次的具体知识要素及训练着力点,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和思维训练系统,从而形成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其分层依据:一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语文学习能力来划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意见
及研究性学习要求;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材研读、教材的拓展性内容研读及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有关的专题式研读,通过有层次的层次学习来实现学生学习上的逐步开发、分层递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培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前期要有准备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语文学科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如指掌,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比如文字识别量的多少、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写作创造能力、文学素养等都应该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几个组,每组至少要有8人,最大也不超过10人,要让所分的组内有一定的竞争态势,最好是势均力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当然这种分组是一种“动态”的分组,所谓“动态”即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调整分组,并且学生在学习中途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各小组的学习。
其次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课前预习指导,即预习案要有层次性。
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性课文预习中,一定会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分类,然后综合为有挑战性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归纳形成预习案。
预习案里可以把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巩固最基本的知识,即A层次;第二层次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即B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即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感知到理解、运用、分析,培养他们探讨到创新的能力,即C层次。
预习案上对A层次问题处理,要让学生个人能够独立完成。具体来说 A层次,精心设计好第一层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这些问题。着力培养语文兴趣,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及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地说,浅显简单的识记类(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理解类(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内容,比如语音、汉字、词语、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便于自学,一层问题就设计成自学导读题,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若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适合让学生去发现的知识,可设计成“猜想、探索题”,即预习案里B层次问题。B层次问题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个人借助自己所拥有的学习参考资料,或者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参考资料对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
对于C层次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鼓励课前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未必打达到课前解决的目的,解决不了可以课堂上共同解决。C层次问题的教学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然后教师制订出合乎实际的教学计划、目标和教案。
实行分层次授课模式要进行三步走,注意一个环节。
①第一步,简单的A层次问题要由学生的低层到高层解决。这样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的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得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
如在教授文言句式“介宾短语后置”时,一层问题设计为“介宾短语如何后置,现代汉语的正确语序如何,介宾短语后置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全部学生都可以做,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法归纳猜想,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与个体、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个与个、组与组之间也可交流、讨论。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老师可加以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如何证明大家的“猜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猜想”是学生的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之后师生一起总结通过一层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重要方法。
②第二步,有难度的B层次问题先高层后低层。高层次学生示范性回答,中低层次的学生尝试回答。
B层次问题的教学在设计第问题时应把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解题技巧融入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巩固基本技能。再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怎样做的”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概括思维的规律,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学的能力。
B层次问题主要是指分析综合类(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例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写作特色,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③第三步,有争议的C层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求知,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或全班交流或辩论等形式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分析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则主要发挥教练或引路人的作用。
对于C层次问题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
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拓展能力的层级)的内容。
教师评价的层次性是实现分层次教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标准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但也要防止高层次学生的自满。所以每位教师评价学生的时候还要讲求评价的层次性和艺术性。
四、课后教师的指导和辅导要有层次。
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分组以后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适时帮助。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在分层辅导过程中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就感”。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和辅导。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例古代诗歌赏析,要求优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如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上,A层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B层学生理解辛弃疾风格并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比较。C层学生必须理解辛弃疾词风格,并揣摩词里用典的好处。课后作业布置上,A层侧学生重检查背诵;B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C层学生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辛弃疾传”。这样,C层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层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
五、分层次教学的感想
分层是为了照顾个体差异,分层的目的是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以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所以说每个学生无论其原有素质如何,都存在着可发展的空间。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有助于这种可能转变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鼓励优秀,又允许落后,既有统一要求,又保护个性,让每一个学生能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例析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这几年越来越感觉“语文被边缘化”,为此我特意向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原因与其有很大关系,那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总是强调字词句的理解,尤其是在讲解古诗文时学生颇感枯燥。
其实,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通过课文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新课标》里把“语文能力”变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把课教活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把课教活呢?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你问我答”“你讲我记”的教学模式。本人结合几年来课堂实际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则是大量地背诵。不少学生产生一种“语文只需死记硬背”的观念。那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下面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
首先,我问什么时候会下雪?那种冷你能感受得到吗?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其他科目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谈对雪的感受。
然后,我再让他们了解艾青笔下的这场雪是什么时候下的,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可能那个时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感触不深,于是我用了几张图片,几个数字(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于是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阅读这首诗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抓住了“中国农夫”、“中国少妇”、“年老母亲”、“土地的垦殖者”等人物形象,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是遭受了怎样的侵略蹂躏,对于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便能够感同身受了。然后作为老师的我不必多发一句议论,他们自己便谈论起这首诗歌是怎样来表现这场“雪”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学,而是教师引着学生走,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不容小觑。
二、跳跃式教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厌弃,而跳跃的思维则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觉得非常新鲜,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讲白居易的《轻肥》时,便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其他人都是从开头开起,而我偏偏从后面开始。我一开始便发问:这首诗歌讲了几种现象?学生读了这首诗之后会回答两种。那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那我再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社会还有另一种现象是怎样的呢?这是什么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便明白作者是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来表现对当时宦官专权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老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在这节课当中我只是问了这两次问题,而接下来学生则非常有兴趣地品读诗歌,这比起常规的一字一句的讲解要事半功倍。
又如咏物诗《赏牡丹》,我让他们读了之后,按惯例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白作者咏叹对象是“牡丹”。于是我便让学生寻找作者在哪里咏叹牡丹花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是三四句。那再问“前两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它们呢?”这样子学生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回答写它们是为了烘托牡丹的美丽。大概用了十分钟我便解决了这首诗歌,而且学生能很快理解,并把它背诵下来。下课后学生还跟我说原来诗歌是这么简单易懂的呀!听了之后我觉得很开心,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不但能接受,而且非常欣赏。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刘国正先生的话,“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三、比较阅读式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总结规律。它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例如:讲杜甫的《蜀相》时,我便把它和陆游的《书愤》联系起来,进行比 较阅读。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通过比较,学生便发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居然有着相似的情怀,但又因为时代不同,而各有侧重。还有,把王维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拿来比较,会发现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还发现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不同„„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而且还能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四、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摈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设计。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从中获益,那就是成功的。
例如平常讲《一个文官之死》这一课时,大都是按照文段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他死亡的原因,可以说就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课文看起来是与现实脱节的,而且显得枯燥无味。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与现实联系起来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思想感情的挣扎变化。
这一形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仅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相对应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根据自己的揣摩加上一些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尤其表演完了之后,他们意犹未尽,还围绕在“这个文官是自杀还是他杀”展开了激烈讨论。我趁机把它当成一个刑事案件来处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来破案,找出真凶。学生一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个个都想要亲手逮住那个凶徒,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其死亡的原因。
在这个破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能透过表面现象去深究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这个本质原因。正因为这样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探索答案,所以之后的考试作文中多次出现学生以这篇文章为论据的情况,如果当初循规蹈矩地先疏通字词,然后梳理文段,再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死因,或许就不是这种结果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我们教师忽视了,我们一厢情愿地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慢慢地他们的这种能力就消失殆尽了,对语文的兴趣也不复存在。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开放式教学这一途径,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不受制于课堂教学形式,真正追求课堂实效性。这样,语文教学才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展现出语文学科应有的魅力,恢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新课标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除了以上提出的这几种教学方式外,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老师轻松,学生还能学有所成。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课堂想要“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使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淹没在一堆书籍当中。
作者:蔡凌
语文教研组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