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训练模式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训练模式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首位,主张语文教学要体现问题意识、个性化学习、主体性学习,开放性教学,建构性教学,为主体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它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针对“表达与交流”,则倡导“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针对不同情境,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对于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那就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功利性的阅读教学严重制约了阅读本身应有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感情态度得不到重视,学习过程中只有被动的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逐步退化,而作为表达能力的重点的写作教学的突出弊端之一也在于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条条框框,自然让学生缺乏“写”的欲望和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熄灭了探索的动力与兴趣,最终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读写教学日渐倾向应试需求的情况下,学生总体阅读积累不够,阅读经验浮浅直接影响了表达水平特别是作文能力,所以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经验,进行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全面打通提高写作能力的路径,因此研究“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这一课题是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以人为本,全体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就是要关注学生读写的现状,找到读写结合的契合点,探索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方向,研究读写结合的最优方法,帮助学生彻底改善读写质量,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地适应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信息论指出,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表达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研究读写一体化,就是旨在寻找有机整合两种能力的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符合客观认知规律,呈现为一种互补渐进的过程。
2.根据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读者通过阅读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与获得的知识趋同和趋异两种结果,它们分别促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牢固或形成更高级的认知结构;而依据相同要素说的关于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相互关系的理论,也能得出相似的结论。这对我们顺利找到并把握读写二元的结合处,科学安排读写教学和训练有很好的理论支持。
3.主体学生观则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为所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对于读写一体化来说,读无疑是“学”的过程,而写则是“用”的过程。语文里的读与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课题界定
读写一体化是以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性理论为指导,以听说读写互载、互为、互动为主旋律,以“读写一体化”为核心构建的一体化语文教育观。它是以我国古今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读写一体化概念认为,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也是客观事物呈现的载体。我们倡导用听说读写互载、互为、互动的理念,强化读写一体化意识,用一体化读写的方式、方法,重新整合两者关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读写一体化从工具式的训练型教学走向依靠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探索质疑,能动发展
探索质疑指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使其爱读书,善读书。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赏析文本,从文本中吸取营养,懂得吸取营养的方法和途径,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能动发展指通过读写一体的训练,由首先培养自己带有较强的目标意识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并作相关的表达训练进行强化,进而发展到主动自觉地将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
(2)展示个性,创新发展
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而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有了探讨的空间,在探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或亮点,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认识。
五、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题,就是依托新课程教学理论的支撑,探索有别于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状况的读写结合的新模式,紧紧围绕“一体化”的理念,科学、系统、合理地设计、实现读写互补互促的关系,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和授受的互动性,并且在实验活动中印证、确立相关的理念。具体为:
1、设计系列读写教学训练的目标和计划
2、探索构建读写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3、科学设置课外阅读的定量定性指标,并订立相关指导与促进落实的措施。
4、设计多样化、富于创造性的的活动,研究它们对学生提高读写兴趣的意义。
六、操作要点和方法
1、问题教学法
——注意“重述”、“关联”和“实现”三个学习阶层;认真合理设计各种问题。
2、语感教学法——培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语文意识),架构阅读写作桥
梁。
3、“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自己从字里行间探索问题答案,使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跃状态中。”
七、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11年9月——10月)
本阶段进一步开展理论学习,密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理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定期整理网络、杂志、报刊中的相关论述,及时学习,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论系统。课题成员每人每周要负责收集一篇以上的相关论述,并认真学习,在课题中及时交流。
第二阶段:实践与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5月)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开展研究。在常规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并在课堂形成一种读写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读写欲望;或以边读边写的方式,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当场操作,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同时课题成员之间要及时交流总结,形成课后反思。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积累方面的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读写一体化资料的收集、积累上来,实现会读会写和提升读写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课题老师总结、完善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于7月份完成全部的研究。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条件
1、组织保证。
在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科学管理、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研究任务。打算任务到人、责任到位、定期验收,邀请专家适时指导,保证研究质量。
2、制度保证。
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师资保证。
本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均为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岁,担任一轮或多轮高中的循环教学,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较好的科研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4、经费保证。
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各项经费的使用,所需物品的供应,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学实践成果:通过本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制作一批教学课件,推出一些实施教学的典型课例,编写一套语文读写一体化练习
2、理论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实验报告,汇总并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队伍建设成果: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
教师的教学观念,使 80%的老师能独立顺利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并在全校推广普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十、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周井岐
课题组成员名单:曲迎花、樊世英、阎庆伟、贺彩虹、胡志芳、毛月芳、张志林、李明伟。
第二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高建强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5期
一体化教学能够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实践时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在理论上找到解决答案,突出了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就笔者所在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突出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专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训力度。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例,实施 “完全一体化”(即: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试点。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逆向法”。两个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再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部分有代表性企业专家的意见;对毕业生将要就职的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众多知识点和技能点,再进行分类、归纳、提炼、综合、整合成若干个能力模块,按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实践组合。将实验、实训、技能等级鉴定等充分融入各门课程,这种逆向思维的办法能够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准对性。
二、教学内容
一体化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实施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背景载体的工学结合行动导向课程改革;课程内容“源”于企业,结果也“用”于企业;课程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企业化;既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了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使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三、教学组织
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求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过程组织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偏好,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题性质而不同。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把握不够的现象,因此在每个课题最后环节,教师总结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完成其教学任务,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可结合课程实际情况选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汇报法”等方法合理安排每个课题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多元化教学。
行为引导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比较实用、好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专业能力、驾驭能力都要比传统教学更高、更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不定性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得教学任务就是生产任务,教学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真正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五、教学条件
一体化教学要求具备一体化的教师、一体化的教材和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组织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一体化教材也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要求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一人一岗。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给学生提供以充足的实训材料、时间和岗位。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不仅能有效解决材料消耗问题,而且使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学生获得学习反馈,可以及时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教师获得学习反馈,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所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总评等。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考核。“全员”就是全体学生均参与考核,人人都是考核者,人人都是被考核者,保证了评分的公平、公正。“全方位”就是考核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参与度与态度、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问题回答情况、创新能力。“全过程”就是把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训活动、每一个实训环节都进行评估与考核,课程的成绩是所有评估与打分的总和,各个环节的考核所占比例由任课教师把握。
七、总结
通过两年的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质量、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笔者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随着师资、教材、教学场所和教学途径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护理学研究(精选)
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护理学研究
1主要目标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使学生具备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工作的经验,使学生走出学校就能投入岗位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型转变;使教学组织形式向在专业化理实一体教室和实习医院进行的转变;使教师向综合能力强的行为引导型转变,使教学手段向“网络化、现代化”转变。
2条件保障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设定教学任务,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从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师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整合创新,从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实施中应具备的条件如下。第一,教材内容的修订。现行的教材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编写,无法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需求。结合学生的现状,行业专家的意见,本课程组经过研究编写了新的课程标准,将本课程划为八大模块,21个护理项目和62个工作任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每个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知识点的目标。第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备硬件。本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教学设备、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合二为一。第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理实结合运用自如的教材分析能力及引导和总结能力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综合素质。于是学校选派了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充实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进行医院顶岗锻炼;参加国家级及省级的技能竞赛,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使教学与临床接轨,教师能胜任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
3实施过程
实施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3.1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是基础,课程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教材以任务为驱动,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将理论融入到操作中,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参考材料。
3.2教学过程的设计
以任务十七:静脉输液法为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划分小组: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3~4人为一小组,课前根据学习目标开班会,明确学习任务,由教师带领到附属医院见习,见习时间一般为课余时间。通过见习,各小组讨论综合、教师指导得出最终的工作任务。第二,任务实施:学生通过见习对工作任务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在学校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仿真静脉输液仪器上操作,亲身体会临床操作过程。第三,理论讲解及示教:教师运用多媒体讲解静脉输液的理论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教师示教静脉输液操作。第四,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教师巡回指导。第五,完成任务的评价:当堂进行课程测评,教师指定某一位学生按教师讲述和演示的操作顺序操作。完成后由当时在场观看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
3.3积极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师资力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建设一支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培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形成理实一体化课堂引导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教学效果的评价
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了“334评价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内容上,由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比例为3︰3︰4。考核一方面能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我们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4主要成效
我校从2011年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不连贯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中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在省级及国家级的护理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形势见好。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所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这两年,我们也进行了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专护生实习时能很快地学会临床带教老师教授的技能操作,许多学生在医院实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毕业生遍布山西省的大大小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养老院等,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5体会与思考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毕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改革创新,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教学资源不足,学生数量多,实验室设备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医院离校区较远,学生的见习不方便。课程改革还不尽完善,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我校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从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就业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新探
摘要:戏剧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但在高中语文课本和教学中的比重远不及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如何改进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教学模式,提高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了观、读、演、评、写相结合的新模式,试图为课本剧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表演
一、引言
戏剧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裁之一,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小说、诗歌、杂文、散文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仅第四册中有三篇节选,分别是曹禺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代表着西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及现代话剧。戏剧单元的教学常被视为与小说文本等同的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换来学生茫然无措或慵懒厌倦的表情。但是,戏剧文学需按其艺术规律进行,以“台词”作为叙述语言的戏剧与小说大相径庭,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多重矛盾的人物性格、丰富斑斓的内心世界、纷繁芜杂的历史社会背景全部依靠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支撑并完成。既然“表演性”是戏剧文学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征,那么,教学中也应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方法。那么,教师将如何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如何有效地接受?我国语文教学界在探索戏剧教学方面,并没有深度与广度的探讨 与延伸。本文作者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尝试在课堂上将表演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导自演,在互动学习中完成对戏剧的理解、知识的提升、阅读方法的掌握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受文学的感情与审美,并以课堂实践为源头,试图探索一条课本剧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设计中的基本程序,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表演”。但是在其之前的引领与之后的总结工作等,则是衡量“表演”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师的课堂实践与经验,组织表演之前的“观”与“读”作为知识的输入,以及表演之后的“评”与“写”作为知识的输出,至关重要,下面将分别介绍以表演为中心,为驱动的“观、读、演、评、写”几个步骤。
1.把握全局的读与观
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不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将叙事的文学文本在舞台之上演绎出来。只读课本节选如同“盲人摸象”,仅看到一个场景,容易产生片面理解,所以,对剧目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非常重要。在学生导演策划表演之前,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同学们集体观摩全剧,如北京人艺版的话剧《雷雨》、英国TNT剧院的《哈姆雷特》、黄梅戏《窦娥冤》,专业演员对感情与节奏的把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专业布景成为可供参考的设计方 案。
有了对剧情全面把握的基础,鼓励同学以快速阅读的方式,在课下限时通读全剧本,课文选段作为精读,全剧本作为泛读,是对课内阅读得举一反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和语文综合能力大有好处。正如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指出“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1 所以,课本仅仅提供一个例子,是对阅读方法的一个指导,需要以节选课文为诱饵,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知道整个故事的全貌。总之,在课本剧教学实践中,“读与观”是准备阶段,是表演的基础和起点,假如没有表演,剧本以及这种阅读就苍白且失去了依托。
2.组织表演
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指出:“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源泉在于孩子的天性与本能。儿童无以计数的自发性的活动,如假扮、游戏、模拟等,都应被教育所运用,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2 而戏剧亦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之中,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表演是对戏剧文本最好的呈现方式,使课本上“静态”的剧本与台词不只停留在纸页上,而成为活生生的真情实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动人之处。表演不同于“分角色朗读”,因为表演者必 1 于树泉,“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在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上的发言 2杜威.艺术即体验[M].(程颖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87。须将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背过,并且加入动作与个人情感;表演又不同于“背诵”,却高于背诵,因为每个同学不仅要将自己角色的台词烂熟于心,同时还要与他人默契配合,了解对方的台词,并融情于文。这样的表演训练就更加能够使学生体会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加深对整体篇章的把握和理解。
教师在排演前精心设计的活动,分析研究课本剧编演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策略,将60人的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确定学生导演、演员、剧务等,分工明确,合作协调,有条不紊地按照个人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前期排练和汇报演出。比如《雷雨》中,有周朴园与繁漪、侍萍一线;周萍和繁漪一线;四凤的身世与周萍、周冲一线等,这重重感情线交错编织成一张结构严密大网,周家大宅中所有矛盾在一天之内集中爆发,高潮迭起,同学们在表演中将亲身感受这场淋漓尽致的暴雨。又如《哈姆雷特》中的亦有复杂的多重人物关系,新国王对老国王的兄弟杀戮,王子对叔叔及母后的质疑和复仇,以及奥菲利亚的绝望自杀,都诱发对人性的拷问,而剧终舞台上所有人都在重重纷繁的矛盾中倒地身亡,陷入苍凉与悲哀。而戏剧中每个人物的善恶美丑,无论是从道德评判还是从审美价值上看,都是立体而丰富的。
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活动是中心,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力配合。”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全程指导。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戏剧的排演之中,各组之间还可进行比赛,使课堂富于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编排的成果展示出来,不仅有益于增强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和自信心;还 在小组的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意识的重要作用,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学生在表演中进行文本的探究,走进自己所演绎角色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尤其在剧中人物迷惑痛苦的遭际时,以“同情之理解”(Empathy)去领会他人的感情;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体悟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或者压力通过剧中人物释放出来。总之,开放式、合作式的课本剧编演活动必将对教学理念的改观、师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
3.思维拓展评读
在表演的基础之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提炼语言台词,剖析剧本的情节结构,揭示其艺术价值,力图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注入新活力。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音乐”3。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解读课本中的戏剧作品。但是,戏剧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更应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价值观。例如,在《雷雨》的评读中,可以借鉴著名学者对剧本主题的不同解读方式,比较孙绍振的人性与命运视角、蓝棣之的文化与宗教视角和钱理群的阶级与社会视角,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而且,人物形象越是丰富,就意味着人物情感越是复杂,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 3 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就越大,需要学生挖掘和深度思考的视角也就越多。4.写
教师除了对于课堂上戏剧文学作品的体验表演的指导之外,还应在课下对剧本编写给予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进行小片段的戏剧编写,以“情节”和“人物”为中心去设计,可以先以写作人物的对话开始,学生要在一段人物的对话中将故事的情节讲述出来,并且通过对话将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的对话要符合人物所处的场景,符合他一贯的行为动作的风格,可以课文为例,模仿进行。在教学当中随母本的需要而即兴创作表演情节剧。对教材二度创作,将课文转化为适合课堂表演的课本剧剧本,再运用舞台表演要领,通过团队协作,流畅自如地进行舞台表演。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学校和社会作为背景进行创作,以平常的生活小事或学校生活为切入点, 与父母的矛盾集中爆发,或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医患矛盾为切入点,想象并准确地描述各种人物、人物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用不同的形体动作和音高、语调、节拍模拟各种人物,根据个人经验、想象、见闻等构思一个片段或一部小作品。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料、资源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指导学生将其他文体的小说或经典名著改编为课本剧。教师以此为例讲解戏剧文学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学写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从而加深对戏剧深层次的体悟。学生在读通原著的 基础上,自己真正参演了文字中的角色,体会了人物情感,才能“如有源头活水来”,写出活灵活现的小剧本。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方位提高其求知欲、创造力和探究能力。
戏剧中情节的编织与人物的塑造都源自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性的理解。生活自身的复杂性反映在剧本中,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因此,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这是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总结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4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⒋本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试建构了一个课本剧教学的新模式,从编排课本剧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满堂灌”、束缚学生思维的弊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投入,促进学生在阅读、鉴赏、朗诵、表演,以及组织、策划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从模仿走向创造,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课本剧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敲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大门,使学生在这个传媒时代获得与时俱进的能力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第五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写作教学应该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把作文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把作文与学生的个性表达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有感而发,多想多写,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关键词:为生命写作;思考;思维能力;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30-01
王栋生老师在《通过封锁线》一文中说:“我平时倡导学生‘自由地写’,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不得不教他们一些俗招,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我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们获得大学的门票。能通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就是成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如今在高考指挥棒指挥下,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确是“带着镣铐跳舞”,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大都是拼命为生存写作,为生命写作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结合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大力提倡为生命写作,让写作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为生命写作,就是主张我手写我心,引导高中生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中有关写作目标作如下规定:“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翻开现在高中生的作文,有的大话、假话、空话比比皆是,充满着中学生气息的真话寥寥无几。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为生命写作。为生命写作,就是强调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写作是满足表达自己心灵的需求。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从教材范文中学习写作。
古人写对自然感受的文章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全文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虽然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但苏轼说明的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就安排了一组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文章。我觉得这可以作为写作范文,让学生体会真情实感。《陈情表》中李密对自己艰难处境的“陈情”,《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让人感受亲情的美好;《西厢记》中对于爱情的细腻刻画;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中对于友谊地久天长的抒发,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高中生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也要把它诉诸于文字。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各人有他要说的话,我写作是我说我的话,你写作是你说你的话。”说真话,做真诚的人,都应该是高中生的修养。
二、把作文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为生命写作,就是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写作中把这种思考转化为文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中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如果学生没有生命体验,如果学生按照某某作文法去写作,那么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是苍白的。首先,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精神。语文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怎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呢?王栋生老师认为:“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如果语文教师跪着教学生写作,那么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课中渗透思维训练。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例如,在教学必修五中庄子的《逍遥游》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谈谈两篇文章关于人如何生存的思考。《逍遥游》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人是不自由的,那么人只能超越自我,才能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兰亭集序》是由宴游之乐突然发出关于“死生”的感慨,含蓄表达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三、把作文与学生的个性表达结合起来
为生命写作,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有感而发,多想多写,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我认为,高中每学期按照要求写6篇大作文,根本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位作家说过:“只有写,你才会写”。因此,学生平时的课外练笔显得非常重要。课外练笔的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遵循写作的本质规律,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担心无话可写,不需要写假话,又能在写作中提高表达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片段,这样的训练效果要比写固定的大作文好。
四、结束语
总之,为生命写作,就是要引导高中生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为生命写作,就是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写作中把这种思考转化为文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其志.关于陶冶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04).[2]秦勤忠.着眼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