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WebQuest的构建-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实例应用
基于WebQuest的构建-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实例应用 木 发表于 2007-3-28 21:07:00
【摘要】本文通过对WebQust和建构-探究教学的分析,提出了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结合“Flash MX”课程教学分析了该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WebQuest 教学设计 建构-探究学习
一、引言
随着建构主义在教育界中的应用推广,它的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而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WebQuest建构-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大环境下,将教学设计理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孕育而生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新型网络学习模式。怎样构建该模式?怎样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良好的设计应用,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二、基本理论基础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变化发展。现代教学设计观认为: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境中、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尤显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学习者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一切由教师掌控,养成学习者的依赖心里,缺乏自主独立的学习意识,也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是一种“人灌”的学习模式;而建构主义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目前已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D)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ID)的理论基础。
3、WebQuest具体含义
WebQuest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和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构建、探索和研究的学习的平台。
WebQuest的教学设计从时间上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短期的WebQuest是为某个课程单元主题而设计的,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习者获取、理解并能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的同时,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协作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长期的WebQuest可能持续一周到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其目的在于对学习者所掌握知识的巩固和扩展,激发学习者高水平的思考活动,进而产生独创性的观点。WebQuest一般由网页形式的四大模块组成:情境与问题、目标与任务、资源与过程、评价和结论。
4、建构-探究学习(Construction-Inquiry Learning)
建构-探究学习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协作的探索研究活动,完成学习目标、有效改善学习、培养学习者学习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建构-探究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建构和探究两个层次的含义。
建构包括了问题的建构、解决问题所需的情境的建构以及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问题的建构是建构-探究学习的前提,如果学习过程中没有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具有可研究性和启发性、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的问题,那么情境的建构、知识的建构以及学习者的探究活动都无从谈起;丰富情境的建构是建构-探究学习的关键,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是真实的,而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真实而丰富的学习情境能使学习更有效,使学习者真正具备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知识的建构是建构-探究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中建构的过程,知识来自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是通过个体对知识的经验解释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内部表述,形成一个个知识体,而每一个知识体就是一个小的结构体,因此,一个新的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的再建构。
探究则包括了信息的检索、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结论评估。探究是建构-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学习者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使学习者产生兴奋感、自信心,提高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者通过问题形成、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提出结论、验证结论、结论评估和结论发布等步骤,自主、协作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三、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教学模式概要
WebQuest为建构-探究学习思想提供了一个建构、探索和研究的学习的平台,是建构-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一种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此教学模式中,建构-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通过WebQuest的四大模块得以实现。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建构学习情境和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接着,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化,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之后,教师通过资源与过程模块向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探究路径和认知工具,引导学习者通过此模块,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有目的的信息探索和收集;然后,分析、研究所收集的信息,得出结论;此后,通过自我思考、网上交流、合作探讨对问题的结论和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将问题向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和转化,以建构新观点和新知识;最后,学习者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以光盘形式或网页形式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中,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此学习模式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或是小组讨论、网上交流、协作探究的形式。
四、该模式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
前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WebQuest建构-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和概要,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Flash MX”综合运用实验)来介绍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根据前文所述WebQuest一般由四大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我们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这四大模块为主线进行的。
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和经验相关的,具有丰富情境的课题背景,在此情境中提出并描述与本课程学习目标相关的、具有研究性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研究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对课程内容的分析
对课程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综述课程的对象是什么,要作些什么工作?
例如本次实验课内容分析:
Flash MX是由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一款非常优秀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可用于多媒体网页制作、影视动画制作、游戏制作等等。本次实验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FlashMX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开发。
2)对学习者已有知识的评价
开展课程教授之前要对学习者作出评价,此次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习者的知识背景、性格、情感等方面。评价的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教师自行组织。例如提问的方式、课前摸底方式、作业分析方式等。
在本次实验课中,笔者采用了作业分析方式。具体实现是:在开展本次实验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作业是关于本次实验中要用的一些知识和技术。如:
利用Flash MX制作一个文字动画,要求有背景声音。(评测学习者对掌握Flash MX的动画制作能力)
利用Flash MX制作一个简单的界面交互程序。(评测学习者对掌握Flash MX的交互程序制作能力)
利用Flash MX的绘图工具绘制一个人物形象。(评测学习者对掌握Flash MX的绘画制图能力)
3)
情境的设计
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对要设计课程一个氛围营造,根据不同科目,进行不同的设计。可以是真实情境的介入,例如外出参观、室外授课等;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设置,例如案例教学。本次实验中,教师运用了案例教学,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些优秀的Flash MX多媒体作品,有动画短篇、MTV、交互游戏、课件等,通过这些案例的浏览可以拓宽学习者的制作思路,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4)问题的构建
WebQuest的问题提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探究学习的成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使后续的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习者感觉经过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对后面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习者的思维,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本次实验课的问题构建:
简述Flash MX的应用领域,至少列举四种以上?(目的性) 本次实验中所开发作品的片头是基于哪种理念进行设计制作的?(可行性)
简述所开发作品的制作流程,并列举所用到的Flash MX关键技术?(挑战性)
2.目标与任务的设计
此模块主要是对情境与问题模块中所提出的问题的现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进行客观的分析,让学习者明确要求达到的目标有哪些,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在此模块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学习者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进入下一模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1)学习目标的确定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对Flash MX的综合运用。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开发流程和制作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能力 2)学习任务的确定
实验课题内容:用Flash MX为主要开发工具,开发制作一个完整的Flash作品。参考题目:动画短篇、MTV、课件、公司和产品形象介绍、多媒体网页制作,动态广告等。
完成的课题要求有完整的情节,确保作品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开发的多媒体作品中必须有多种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综合运用。
在确保科学与技术性的同时,注重作品的艺术效果,力求美观大方的用户界面。
每一个开发作品中要求有较为完整的帮助文件。
作品最后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刻录在光盘上或通过E-mail发到clt@eyou.com邮箱中。
对整个开发制作过程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以下时间计划可供参考:
确立作品文字脚本 0.5天 准备素材 1天 投入制作 2天 程序调试 0.5天 打包刻盘 0.5天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 0.5天
3.资源与过程的设计
此模块主要使向学习者提供完成“目标与任务”模块中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所需的相关资料和工具,如信息、资料,背景知识、相关的链接网站等。学习者则根据该模块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索和研究。由于WebQuest的活动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所以网络资源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茫茫网海,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资料呢?这时,教师就要扮演好“导航者”的角色,通过搜索、整理、筛选和分类,为学习者提供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搜索引擎、链接网址和关键字等,从而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避免误入歧途。
1)资源的收集
在此环节中教师收集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链接网站、常用程序的代码、素材库(图片、音乐、视频等)这里就不再赘述。2)资源分析过程设计
为了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搜索时迷航或可能会搜索到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加以分类和过滤。最好是将收集到的信息归类后以资源网站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界定学习者摄取资源的范围,当然这需要足够多的信息资源,工作量教大,但教师可以在不断的教学中进行积累,慢慢就可以对所教授的课程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网。4.评价与结论设计
此模块主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模块一(情境与问题模块)提出的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得出最后的结论。该评价体系在本模式中的具体实施形式有:
1)学习者自我评价
由学生本人对本次实验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主要说明课题的制作背景、制作内容和方法、不足和需完善的地方。
2)小组成员的评价
由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主要说明该成员在本此实验中的主要工作及其工作的完成情况。
3)教师的评价
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出发,对他们的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查漏补缺,看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并提出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并让学习者完成实验报告(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评价和总结,可以达到良好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的良好交互,学习者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被灌输者,而是通过教师引导,资源搜索,而构建出的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五、结束语
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建构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协作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的沟通、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提供了强有力方法支持,也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良好体现。【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2002,04 [3] 奚晓霞,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02
[4] 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J],2004,05 [5] 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分析[J],教育科学,2002,18
第二篇:基于问题探究和模型构建模式的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探究和模型构建模式的教学设计
摘 要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科学史情境、构建问题探究环境、手工模型构建展示,小组讨论归纳”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参与探究、反思质疑、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从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细胞水平了解生物体,建立起“?Y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观点进行科学推理。
关键词 细胞膜 流动镶嵌模型 结构和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第二节内容,包括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三部分。教材之前介绍了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细胞学说的构建过程,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未涉及细胞膜成分及结构探究的科学史内容,需要在本节课中补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细胞水平了解生物体,为之后学习细胞代谢等内容奠定基础。
本节课围绕问题探究和模型构建两点思路,重点利用问题串的设计,启发学生探究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模型,并通过模型制作,加强对细胞膜平面和空间结构的构建。具体教学思路见图1。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举例说明细胞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科学家建立细胞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利用教学模具,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平面和空间立体结构。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培养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及结构特点;(2)细胞膜的三大功能及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史实验分析。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类比校园结构和真核细胞结构,寻找系统边界
教师创设情景,抛出问题:“如果把细胞比作我们的校园,校园的围墙、行政楼、教学楼、食堂、公寓楼、学生活动中心分别能代表细胞的哪个结构?”学生激烈讨论,教师通过挂图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真核细胞模式图,并说明围墙充当了校园的边界、细胞膜充当了细胞的边界。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法,将微观抽象的细胞结构转化为熟悉的校园结构,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构建情景顺利导入新课。
4.2 新课环节1:教师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经典实验,为构建模型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发现史为主线,教师提供资料并设置问题,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严谨思考实验设计,自主分析实验,尝试归纳实验结论。
教学过程:教师依次给出以下资料,并设计如下问题:
资料1:1895年,欧文顿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也很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肪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
资料2:1897年,Crijns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也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类中的溶解度有关。
资料3: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资料4: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磷脂分子分布散乱,当苯挥发完以后,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单层,而且其磷酸基团的极性头部都浸入水中。
资料5:1925年,高梦和格伦德把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使其吸水涨破,反复冲洗后只留细胞膜(血影),把这些破碎的膜铺在水面上,测定出红细胞的表面积为a。再将细胞膜中的脂类物质抽提出来,在水面铺成单分子层,聚拢后测得总面积为b。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b=2a。
资料6:20世纪40年代,曾有学者推测在细胞膜脂质两边各覆盖一层蛋白质。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资料7:随着技术手段不断用于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不是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是镶嵌或贯穿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资料8:1970年,有两位科学家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蓝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把人的细胞和鼠的细胞融合,融合后一半细胞(人的细胞)发红色荧光,另一半细胞(鼠的细胞)发绿色荧光。细胞在37℃下培养40 min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在融合细胞的表面。
问题:(1)资料1中,物质是否容易穿过细胞膜与什么有关?这体现了化学学科中的什么原理?
(2)结合材料1、2,你推测细胞膜的成分包含哪种成分?
(3)资料3说明细胞膜上存在哪种成分?
(4)资料4说明磷脂分子具有什么特性?
(5)资料5说明磷脂分子在构成细胞膜时,呈几层排列?如何排列?
(6)资料6和7说明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方式有几种?
(7)请结合以上问题的答案,参阅教材内容,绘制细胞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8)分析资料8,想一想两种颜色均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什么结构特性?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膜成分和功能的科学史实验,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不仅能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还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思维发散和分析实验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
4.3 新课环节2:学生动手搭建模型,在动手操作中突破本节重难点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废弃纸箱、剪刀、彩笔及双面胶制作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同时指出每一部分的结构特点,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用纸箱剪出磷脂分子的形状,并在圆形的头部写上“亲水基团”,在长长的尾部写上“疏水基团”;再用白色的卡纸剪出大大小小不规则形的蛋白质分子,在最大的蛋白质上??上“贯穿”,在最小的蛋白质上写“排布”,在大小适中的蛋白质上写“嵌入”;最后剪出六边形的“单糖分子”,用细线穿起来,并缝在部分蛋白质上。通过双面胶的粘贴,学生在黑板上贴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同时叙述模型特点。
4.4 新课环节3:利用举例类比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细胞膜的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学校围墙都有什么功能?细胞膜相当于校园的围墙,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这样来帮助学生类比分析校园围墙的功能,推出细胞膜的功能。围墙让校园与校外环境分割开,使得学校成为独立的单位,那么细胞膜就具有使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并成为独立结构的功能。围墙能使学生、老师及与学校相关的人员出入,但不允许闲杂人等出入校园,这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即选择透过性。围墙上有门卫接待室,可以和外来人员进行信息交流,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构具有识别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教学意图:针对本部分内容,传统教学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细胞膜的3个功能,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且对于知识容易遗忘。本节课上,教师通过类比校园围墙的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体会细胞膜的功能,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4.5 课堂小结(图2)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并没有直接给结论,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资料和图片,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逐步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构建模型,发挥主体作用,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知,还获得了探索科学的方法,“像当年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那样经历发现过程”,体验了过程的艰辛与快乐,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
(1)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历程的有关资料进行组织,让学生从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着手到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史料一步步的分析、讨论和思考,学生既培养了能力,主动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又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打开了知识的“窗口”,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2)探究式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学习和掌握,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亲身观察、分析、讨论和探索、总结得出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在讨论时,教师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不包办代替,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形成结论时,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必要时予以补充纠正,以达到正确结论。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要进行模型构建过程,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因此需要师生耐心分析经典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成功搭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这样既达到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又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修正的过程,以及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第三篇: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此模式可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公式、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如轴对称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比的意义等;以及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稍复杂应用的教学,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解方程问题等。这种模式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等数学探索工具,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第四篇:Webquest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Webquest主题学习教学设计——长江
一、导言
大学毕业后,小明决定进行一次毕业旅行,想到大学期间曾经学过一篇关于长江的文章,小明决定此次旅行沿长江进行。小明以长江发源地为起点,边走边玩,途径长江干流流过的各省,最终到达长江入海口所在。只是…小明对长江的了解实在微乎其微,为了将本次旅行完美进行,小明决定向你们进行求助,希望你们能帮助他,使他在你们的细心帮助下对长江有全面了解,并且作出一份周密的旅行计划。
二、任务
目的是通过对长江全面的了解,制定出一份周密的旅行计划供小明亲自实践。首先,你们将自由组合成五个小组进行相关的调查,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经济组:长江干流流域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江与经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长江经济带的划分
地理组:长江的相关地理资料,长江的流域分段、水系构成、流域概况,长江的自然景观河地理分布图。
历史组:长江的相关历史资料,关于长江流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介绍,关于长江的神话、传说,长江流域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生态组:长江的水文特征、气候特点,生物种类总数与分布等,长江的现状和主要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案等相关环保资料。
文化组:长江的相关文化资料,包括:长江流域主要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关于长江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歌曲等。
每个组根据自己的任务目标,分工合作,进行内容的查找、搜集与整理,各个成员的资料进行共享,供小组讨论交流,并总结成一个系统的、图文并茂的介绍,并根据介绍的内容制作出一个最佳的旅游计划。
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总展示,指导评议修改,对教师同学的问题进行回答。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听、多思考,各组汇报完毕后再次进行讨论,将各个旅行计划汇总、整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作出最适宜的旅行计划。
三、资源
1.每个小组要了解交通和天气方面的情况
四、过程
五、学习建议
六、评价
七、总结
第五篇:敦煌石窟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敦煌石窟》
一、引言:
敦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 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二、任务:
你们的任务将是调查调查敦煌石窟艺术特色、风格演变、主要建筑、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破坏情况和怎么样保护。全班同学将分成五个小组,去收集、整理、研究信息资源。
艺术特色了解组: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风格演变了解问组:了解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
主要建筑了解问组: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分布情况及有特色的石窟资料。
破坏情况了解问组:了解敦煌莫高窟被破坏的情况。保护小组: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方案。
三、过程:
(一)分组研究期 课前准备工作。
1、分组、选出组长。
2、小组讨论工作方案,明确各自的工作。
各小组应分头行动,为各自的任务做准备。你们需要了解以下的内容:
A 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B 了解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
C 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分布情况及有特色的石窟资料。D 了解敦煌莫高窟被破坏的情况。E 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方案。
各小组必须充分利用小组每个成员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的报告:(1)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报告。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2)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报告。
(3)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报告。
(4)敦煌石窟被破坏的情况报告。(5)敦煌石窟不的保护方案报告。
然后,根据以上报告,展开对敦煌石窟艺术价值的评论。 在开始了解前,提供给大家的参考建议: 组内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
请同学们交给我一份每个同学的任务清单,以便老师的辅导。我们在了解各自的信息时,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尽可能的把资料收集的丰富,全面。
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学习内容,而不是由单独一个人去完成的。
我们的小组必须了解简报的表达形式,例如:PPT演示、图像、图片、VCD,DVD等。
制定一个每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计划表,以简报形式布出来。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期限,以便督促每个人按时完成计划。
(二)综合研究期
各小组收集好自己的资料后,把资料初步整理好,并请哥小组代表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答辩,展开对敦煌石窟的评论,然后各小组成员把答辩结果进行整和。最后,请每位同学上交一篇与敦煌石窟相关的论文,字数在1200子左右。再写一篇字数不限的学习心得。四:资源: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网站链接表:
五.评价:
在完成这个“敦煌石窟”学习项目后,各小组成员必须做到: 就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向全班提交一份研究简报,方便同学们交流学习。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交流学习:比如通过自己的画作,漫画,影像资料等
六、结论:
通过本次合作性学习,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价值,认识了敦煌石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合作性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 a、b、主动、全面的学习知识; 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c、了解怎么样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