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辉煌华丽的巴洛克艺术教案
辉煌华丽的巴洛克艺术
设计者:市三女中祝倩
徐轶轮
【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门涵盖美术、音乐、文学、戏剧与舞蹈的综合学科。这需要教师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研究。目前并没有相关的大学院校进行这样的综合性艺术教师的培养,这对艺术学科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怎样可以既开展艺术学科教学又可以准确的进行艺术学科教学而不回避教师自身的弱项呢?
针对这个的问题,本校的音美教师有这样的设想:音乐和美术老师一起进行艺术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将多门类艺术特点都讲清辨透,更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找到各门类艺术的相通之处。
《辉煌华丽的巴洛克艺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本课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巴洛克风格相关艺术的研究探讨从而了解在相同历史时期下,各门类艺术发展的共同点。本课是美术与音乐的首次合作,接下来还计划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及音乐剧这些章节上进行合作教学。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巴洛克艺术无疑都是欧洲乃至人类文明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是影响欧洲最深远的一种艺术风格,尤其在音乐方面奠定了欧洲音乐发展的基础。
本课中,音乐和美术教师将在雕塑、绘画、建筑与室内装饰和音乐上进行分析与探究,引领学生欣赏巴洛克艺术、辨析巴洛克风格、感受巴洛克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辨析相同艺术风格的不同艺术门类作品,感受巴洛克艺术风格的魅力,从而能更深刻感悟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体会相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门类的异曲同工之妙。
2.引领学生在欣赏相同艺术风格作品的过程中学会辨析其特点并能归纳总结风格特征。
3.学会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欣赏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不同门类艺术作品,探讨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及其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
了解巴洛克音乐——“赋格”的内涵并能辨别赋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巴洛克的涵义?(最初的涵义?现在的定义?)
2.介绍巴洛克艺术形成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后的艺术风格),并请学生设想在文艺复兴的积淀上,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走向。(教师提供关键词,学生进行选择)
说明:
任何艺术风格的出现与发展一定和它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直观的理解艺术风格的走向及特点。
二、欣赏与实践
1.出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雕塑、绘画和建筑装饰作品,提问:这些作品的共同点?(直线?曲线?水平线?对角线?静止?运动?)
2.美术教师介绍巴洛克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和作品并总结特点: 1)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2)鲁本斯的《劫掠吕西普斯的女儿》 3)凡尔赛宫的镜厅
3.根据介绍的巴洛克美术作品特点请学生辨别以下哪些美术作品具有巴洛克特征?
4.总结巴洛克艺术特点:
1)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追求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
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说明:
通过巴洛克风格美术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对巴洛克艺术特点有了视觉上的感观和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音乐作品分析奠定基础。
5.提问:根据巴洛克美术作品的特点,辨别哪首音乐作品更有巴洛克气息,为什么?
6.介绍巴洛克时期音乐代表人物:音乐之父巴赫。
7.聆听巴赫管风琴作品《g小调赋格》提问:管风琴的与众不同之处?(从音色、演奏技巧及对音响效果的感受上分析)
8.介绍赋格的含义并引领学生深入辨析赋格的魅力与特点。1)赋格的含义。
2)赋格的创作手法之一:模进 3)再次欣赏《g小调赋格》并辨析
a)主题出现的顺序?(按声部排列)b)听到几个声部?
c)谈谈欣赏后感受?(引领到巴洛克风格特征)4)小结
9.根据赋格的特点辨析音乐 1)谁的作品? 2)是赋格吗?
3)听到主题出现请举手示意。
10.请学生小结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用关键词)说明:
以上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巴洛克艺术代表性人物巴赫及其作品、擅长演奏的乐器和创作手法的介绍和赏析,一方面让学生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一些专业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巴洛克风格音乐的理解和辨别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巴洛克艺术的认知,体会到了同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是相通的,是紧密相连的。
三、课后拓展
继续了解巴洛克艺术的其他成就,如:巴洛克室内装饰和服饰的研究、歌剧的崛起、弦乐器的蓬勃发展以及音乐家维瓦尔第和亨德尔对后世的影响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酝酿了很久,主要是在思考音乐与美术到底从哪个结合点入手,既可以讲清各自艺术领域的特点又可以自然地相互关联,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需要音乐美术老师不断地探讨与研究。还有一点比较困扰的是到底对于专业知识讲到什么深度为止,会不会太深奥反而让学生困惑?例如:“赋格”是音乐中十分复杂且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带而过,不会深究。但在这节课中,赋格是巴洛克音乐很重要的音乐描绘手法,如果学生可以理解透彻,那就可以很清晰的辨析出巴洛克音乐特征,更可以清晰地理解巴洛克美术与音乐之间的相通之处。所以教师想了很多方法来尽量讲浅但讲清、讲透。事实也证明,学生喜欢听一些比较深奥的艺术专业知识,毕竟是高中生,理解力也很好,所以效果也很好。对于赋格她们不仅理解而且还喜欢上了,这无疑也提升了学生的欣赏眼光和审美情趣,让教师很欣慰,同时也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的将类似的知识技能传授下去。
第二篇:巴洛克音乐教案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工科学院,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薄弱,我思考主要从音乐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入手,拓展学生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巴洛克时期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历史,认真聆听巴洛克时期音乐,理解和感受不同美质。
2、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艺术成就、歌剧的诞生过程,巴洛克时期代表音乐家的生平简历。
教学内容:
1、本章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了解欧洲巴洛克这段时期的音乐特点。
2、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了解西方古代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并在此基础发展的线索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资料。教学重点: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及该时期音乐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通过对比更好的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什么巴洛克一词的来源
巴洛克时代(1600~1750)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的一种音乐风格。1600——歌剧诞生 1750——J.S.巴赫逝世
“巴洛克”一词起源于葡萄牙语,原意为“个体较大不规则畸形的珍珠”。巴洛克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建筑领域,本来是指17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富丽堂皇、热烈鲜艳、注重细节,装饰性强,常给人以紧迫感,音乐上也大体有这些风格,因此被借用过来。
(此处可展示一些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图片)
二、简要介绍西方艺术音乐历史传统上划分的七个时期
1、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二十世纪音乐。
2、人们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认识过程
19世纪以前——批判的态度。凡是与古典主义(理性、和谐、均衡、对称)相反风格的都予以批判。
19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巴洛克时期音乐感人至深的音乐魅力,不再具有贬义,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的过渡。
三、介绍巴洛克时期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1640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革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精密科学的发展,促使各门艺术门类都在积极探索各自发展的道路。
四、介绍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
图文介绍:巴洛克时期的主要键盘乐器:古钢琴
管风琴。图文对比:现代钢琴。
外形对比、发音原理对比、音响效果对比。
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复调音乐、宗教题材。
音乐流动、辉煌、精美、节奏强烈、跳跃。
六、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主要艺术成就
1、十二平均律及大小调式的确立
2、歌剧的诞生
3、器乐和声乐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七、歌剧介绍
1、歌剧诞生
意大利 佛洛伦萨
“卡默拉塔” 旨在复兴古罗马古希腊音乐。诗人里鲁契尼、作曲家佩里,1597年歌剧《达芙妮》手稿在大火中焚毁 1600年《尤丽狄西》手稿流传至今,于是1600作为歌剧诞生年。
2、作品赏析
比才《卡门》
威尔第《祝酒歌》
普契尼《今夜无人入睡》
八、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音乐之父)
1、图文介绍作者生平
2、主要作品介绍、历史地位
3、赏析作品:欣赏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设计意图:通过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欣赏来引入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
九、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
(1)巴罗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通奏低音的应用。
(2)巴罗克时期完成了调式体系的过渡,以大小调体系代替教会调式体系,同时,它也是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过渡的时期。(3)歌剧的诞生和器乐的凸现,成为这个时期有别于其他时期最强劲的亮点。(4)巴罗克晚期,意大利音乐的主导地位逐渐衰落,德国音乐的强势越来越明显。
(5)教堂音乐的绝对地位逐渐瓦解,音乐开始走向宫廷,走向世俗。
(6)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家趋向专业化,分工更细。
十、小结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使一些音乐家冲破教会的禁锢,用音乐来表达普通人的情感,世俗音乐得到发展。西方音乐开始从宗教走向世俗。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从欧洲音乐这一发展的线索,我们了解欧洲古代许多音乐精品都起源于宗教音乐,众多的音乐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
第三篇:古典主义、巴洛克教案
古典主义、巴洛克教案
一、导课。
1、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授新课
1、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巴罗克(Baroque)风格
从年代上说,大体上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巴罗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对之而言,巴罗克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前提。
巴罗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巴罗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可以说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则他们的音乐就是塔顶,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意大利的新音乐,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集成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着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
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还有一些短暂的过渡阶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Rococo),就像音乐史学者给巴洛克取名一样,是按照其风格而取名的。这一名称原是艺术史学者们专门用来指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法国的装饰性艺术的。这一时期的法国建筑中,巴洛克式的雄伟、严峻的风格分解或者柔化,成为类似贝壳制品(法语为rocaille)式的线条。由此发展出一种新颖的、绚丽的、优美的、富有想象的风格。像所有的法国文化及趣味一样,这种风格也迅速传遍欧洲,在德国南部及奥地利特别风行。如果说音乐和建筑等其他艺术的演变完全一样,那是不恰当的,但在音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浓墨重彩让位于优美、纤细的精雕细琢,尤其在键盘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一流的作曲家写了极尽装饰能事的乐曲,著名的格可可风格的作曲家当数法国的库普兰,在德国采用这种风格的是巴赫的同时代人泰勒曼和马特松,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在C.P.E.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犹可见到洛可可风格的余韵。
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与海顿大致相同的时候,世上出现了堪称神童的莫扎特,由此维人的古典乐派立即增添了光彩.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这三人,都不是出生于维也纳,却聚集在维也纳,这可能有其必然的道理.三人虽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互相影响、协力合作,终于结下了不解之缘.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他虽然比海顿年轻24岁,但海顿于27岁时才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而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却是八岁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活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莫扎特于1791年完结了一生,海顿却比他多活生活了十八年.更加有趣的是,莫扎特在年轻时尊敬海顿并向他学习,而在莫扎特死后海顿所作的交响乐中出现了莫扎特风格的优美性和歌唱性,反而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其异乎寻常的早熟史无前例的.据说他在三岁时,每坐在钢琴之前,就特别对找出的三度程的和弦长时间欣然自得.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时,短曲只需30分钟,稍长的乐曲也只用一小时就能熟记,而且能准确地弹奏出来.他五岁时开始作曲,最初的一曲是他父亲把他即兴的弹奏谱写出来的,但不久他就开始自己谱曲.现在克歇尔编目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就是他五岁时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在欣赏的同时介绍:
海顿生于1732年,于1809年去世,是“三巨头”中寿命最长的,慈祥和蔼的他被人称作“海顿爸爸”。在音乐创作领域,他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一生创作出过一百多部交响曲作品(有编号的就有104部),同时他还是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缔造者。虽然它并不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但对音乐发展史而言,却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
莫扎特,1756年-1791年。在他头上有太多光环,“神童”和“天使”是人们给予他最常用的两个代名词,而他更是音乐学界所公认的作曲天才。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交响曲,最后5-6部被认为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而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极高境界;莫扎特的歌剧在当时更是具有极高的声望,并广受欢迎。然而这位音乐天才却在35岁那年因病早逝,即便如此,他所遗留下来的有编号的音乐作品也多达六百多部。
贝多芬,1770年-1827年,他被誉为“乐圣”。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奋斗以及精神境界的写照,而他的许多器乐奏鸣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更是一个革命时代的象征。有人说,贝多芬是半个古典主义者、半个浪漫主义者,这是不无道理的,他不能算作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贝多芬更像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一个过渡使者,一个音乐风格独特的大师。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
三、总结
请同学们在课后多欣赏一些古典主义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四篇: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概述
摘要:本文围绕着巴洛克时期的合唱艺术展开论述,分别从音乐历史背景、风格类型及合唱作品代表人物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列举八个代表人物,丰富文章中单一理论与背景的叙述结构。简明地对巴洛克时期的合唱发展进行概述与梳理。
关键词:巴洛克;合唱
一、巴洛克时期音乐历史背景
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主要技术发展是数字低音技术,以及佛罗伦萨的声乐音乐与歌剧中的戏剧风格。此种技术的革新实际亡是当时的管风琴伴奏合顺形式之基础上的发展,或者是从缩略的草稿总谱、或者是以最低音声部的分谱的扩充而成。
这段时期的合唱团队规模通常比较小,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堂风格的演唱方式;另一种则是室内风格的演唱方式。
伴奏乐器声部的独立,为合唱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合咱颂赞歌与代合唱部分的独唱颂赞歌形式相互交替,此种风格形式的最佳作曲家应属奥兰多·吉本斯与亨利·普塞尔。法国作曲家吕利的大经文歌作品,从段落式结构发展成乐章框架。
贾科莫·卡里西米首创清唱剧后,再次将清唱剧的理念扩大为音乐会规模,且通常是以零星的圣经故事为题材。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创作的《弥赛亚》与《出埃及记》,将清唱剧形式发展至顶峰。
现代的合唱协会组织与上百人的合唱团体举办的大型合唱音乐会的想法,其来源乃是亨德尔的《查思多斯颂赞歌》,亨德尔在其《查思多斯颂赞歌》作品里,早已尝试了大型而多样化的演出团队的气势。然而,他的合唱团与乐队编制的比例仍旧与现代的有所区别;例如《加冕颂赞歌》作品的编制为40人的合咱团、160人的乐队。
路德教作曲家们则常常以一种众赞歌为基础,写出有乐队伴奏的康塔塔合唱作品,迪特里希·市克斯特胡德是此种形式的作曲家,而下一代作曲家将康培培按照教会年历,写成套曲结构形式。特里曼曾经为弗兰克夫市写了一部合唱康塔塔,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却为此种形式作出巨大贡献,著有大约两百多部康塔塔、经文歌、受难曲、弥撒作品与圣母颂作品。巴赫将康塔塔作品视为无伴奏的教堂音乐,而没有使用康塔塔这一名词。巴赫的合唱作品通常一个声部内由一名演唱者演唱;即四重唱形式,其中的合唱团声部则为伴唱性质。
二、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类型
16世纪木期的合唱音乐在结构形式、织体与技术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急剧变化带来几十年的转型和不确定期,其中各种古老、保守传统风格与各种新的激进型创新风格同时并存。下面我们列出这几种风格:
保守传统的法兰克一弗莱芒果学派风格仍旧是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代表,此种风格经过帕莱斯特里纳的调整后,继续发扬光大,产生了大量的教堂合唱作品成为当时的一种国际性教堂音乐风格。
新风格包括意大利地个海区域作曲家们所推祟的音乐本能风格,此种风格倾向于自然的旋律和直接的表现,反对法兰克一弗莱芒学派内部严谨“学究式”保守风格。他们认为对位形式影响了唱词的清晰度,影响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另一种新风格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对古代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主张强调非教堂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但是此种风格未能大功告成。直到158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群贵族、诗人和音乐家合伙讨论新的审美原则,并提出新的理念,此种理念才对整个17世纪带来重大影响。
另一种所谓的新风格可追溯到16世纪末期的威尼斯实验性风格。威尼斯实验性风格的作曲家致力于创作双合唱团与复合唱团队的作品,此种类型的作品规模庞大,并且大部分都包括器乐与人声两种出素,以此构成对应式风格;即合奏与合唱团队之间形成对比,由此而产生协奏曲风格。因此,威尼斯实验性风格仪括四大要素:对应、大块、器乐与协奏曲原则。此种风格对17世纪带来巨大影响。
另一种新风格是蒙泰威尔第倡导的第二原则性风格,此种风格强调音乐服从于唱词的戏剧表现力,同时也给演唱带来技术难度。
三、巴洛克时期合唱作品代表人物
(一)约翰·赫曼·沙因
约翰·赫曼·沙因(l586一l 630)是德国早期巴洛克作曲家,出生于Grunhain,死于莱比锡。沙因是第一位将意大利风格技术引进德国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也是这段时期技术颇为成熟的作曲家。沙因是第一位吸收单音声部音乐、协奏曲风格与数字低音等意大利巴洛克技术革新的德国作曲家之一,并旦有效地融进德国路德教背景。从未去过德国留学的沙因,却令人信服地掌握了意大利风格。他早期创作的协奏曲风格音乐似乎是建立在大洛多维科·维亚达纳创作的《教堂协奏曲一百首》(Cento conceti ecclesiastici)的模版上。
沙因著有同等数量的教堂合唱作品与世俗合唱作品,世俗合唱作品的唱词均是沙因自编,教堂合唱与世俗合唱除了在功能上区别外,两种作品类的风格也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某些教堂合唱作品运用极其复杂的意大利牧歌技术,以此用于教堂的敬拜仪式,而另外数集世俗合唱作品则包括醉酒歌等非常简洁与幽默的风格。沙因的某些作品,其表现力度类似许茨的音乐。
(二)蒙泰威尔第
大部分蒙泰威尔第的作品均已失传,大约辛存有250部牧歌作品和声部歌曲、五集教堂合唱作品和20首教堂合唱小品。蒙泰威尔第的音乐风格根植于柏拉图的音乐理论;他认为音乐就是出唱词、各种声音与节奏的合成。柏拉图将唱词摆在首位;音乐则处在次要或辅助的地位。然而,蒙泰威尔第认为复调音乐形式均可以对兑柏拉图的理论,蒙泰威尔第并没有怀疑单音音乐的作用,运用传统的单音音乐技术是为了到达新的日的。
(三)亨利·杜蒙合唱作品
相对而言,法国教堂合唱音乐引进持续低音技术比较晚,第一位运用这种技术的法国人是亨利·杜蒙(Henri Dumont 1610—1684)。杜蒙大约在1652年创作的《圣乐经文歌》(Cantica sacra)作品,其中的声部组合为二声部至四声部带乐器伴奏。杜蒙担任皇家教堂音乐总监期间,将经文歌安插在为国王写的低级弥撒作品里。虽然此举均属无奈,但是这些经文歌作品却展尔出协奏曲风格的各种因素,例如乐器与人声结合的多种方式、短小精炼的动机、简短的乐句以及乐队间奏等等典型特征。
(四)亨利·许茨
作为德国音乐的重要人物,亨利·许茨在音乐风格发展史中占有特殊地位。许茨出生在德国的黑森,师从威尼斯的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经文歌与清唱剧是济茨的两种主要作品种类,除了少数牧歌作品和非教堂作品外,许茨其他作品均都是为路德教堂而写。《大卫诗篇》是他的第一集十要作品,这部作品一共26首德语圣经诗篇配乐,其中有些作品为4个合唱团队编制,4个合唱团的声部数量多事21个。所有的作品都有持续低音伴奏。许茨为篇幅较长的圣经诗篇配乐的方式,乃是经文节式,例如诗篇第八篇中的一节或半节经文的配乐均按照下列程序:两个合唱团——第二合唱团——第一合唱团——两个合唱团——第二合唱团——第一合唱团等等。诗篇第121篇的配乐加上独唱,其程序为:女高音独唱——合唱——女中音独唱——合唱——男高音独唱——合唱——男低音独唱——合咱等等。许茨对人声色彩非常感兴趣,喜欢对应式的大规模合唱形式,显然是从加布埃利处学会了这两种威尼斯的风格技术。
(五)瓦西里·波利卡博维奇·季塔夫合唱作品
瓦西里·波利卡博维奇·季塔夫(Vasily Polikarpovich Titov l650—1715)是俄国作曲家,他是所谓的“莫斯科巴洛克风格”的于要人物之一。季塔夫至今仍旧鲜为人知,但是他在生前却非常有名,俄国革命前的音乐家与前苏联音乐学家对季塔夫的评价甚高。
季塔夫著有200多部教堂合唱作品,以及各种教堂礼拜合唱与合唱协奏曲。他的合唱作品包括三声部短小作品至十二声部或二十四声部的大规模合唱作品。俄罗斯圣咏对季塔夫的写作,产生巨大影响,他曾经写过一部完全以俄岁斯圣咏为基础的礼拜合唱作品。
季塔夫认为唱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唱词均己勾画出音乐的整体结构和旋律线条的形态,其结果就是绘词法的效果。季塔夫的音乐语言基本上是调性型,每个横向进行的旋律线条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动机音型。季塔夫大型合唱作品的织体形态,乃是分组合唱团队的合一,而不是巴洛克时期的威尼斯对应风格。旋律动机变体是另一特点,即旋律线条中的微妙变化,均产生旋律各动机之间的相万衔接,这是俄罗斯圣咏的重要特点,也是复调民歌形式的传统。
(六)亨利·普塞尔
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 l659—1695)是17世纪英国最为杰出的作曲家。普塞尔在其短暂的事业生涯中,写过一部名副其实的歌剧、5部或6部准歌剧、40多部戏剧配乐、大量的非教堂音乐作品、十几部器乐作品、60多部颂赞歌作品,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作品。普塞尔这部《感思赞》作品是英语唱词,大约写于1694年,是一部特别有趣的合唱作品。
英国在巴洛克晚期对教堂合唱音乐持世俗态度,认为合唱音乐主要是吸引一下朝臣们的娱乐活动。普塞尔接受此种肤浅的看法,但是他却通过高超的旋律技术和内在的表现力,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合唱作品。虽然普塞尔的教堂合唱音乐不够完美,但是他的大部分颂赞歌与感恩赞作品,却是那个年代第一流的合唱作品。
(七)乔治·弗里德里奇·亨德尔
18世纪初,亨德尔创作了一套为11首的颂赞歌作品。这11首颂赞歌作品标志着颂赞歌形式的发展最高峰。亨德尔是在查思多斯公爵教堂担任音乐总监职务时创作的这11首颂赞歌作品,作品的唱词均全部取自于圣经旧约诗篇书,每一部作品的表演形式为一或数个独唱、三声部至五声部合唱、弦乐队与持续低音(偶尔包括长笛、双簧管与小号)。这批查思多斯感恩赞作品是首批英语唱词作品,因此,除了有些唱词的语音语调在写法上有所缺陷外,其他各方面均展尔出亨德尔是一位大师级的作曲家。
(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康塔塔:巴赫是康塔塔最为重要的作家,他著有300多部康塔塔作品,其中幸存下来的只有200首,200首中有180首是教堂康塔塔作品。
弥撒:巴赫在莱比锡市圣·托马斯大教堂与市政府教堂音乐部门担任主任职务期间,也就是1730一1737年这段时间里,创作了4部弥撤作品。这4部弥撤作品实际上是他的康塔塔作品中某些乐章的改编,因为他常常将自己以前写的作品编进新的作品里。然而,改编绝不是简单的调整或换词不换曲的一般性手法。巴赫将四声部合唱段落穿插进器乐间奏里,或者是将咏叹调改成四声部合唱,或者是将合唱部分加长或缩短,使之适合于新的唱词与表现力。对此,巴赫的每一次“改编”,都令人感到作品的焕然一新,改编后的配乐对唱词的表达也非常贴切。
受难曲:根据历史记载,巴赫创作了5部受难曲作品,其中只有两部均幸存下来,《马太受难咖(Passion according to St.Matthew BWV244)、《约翰受难曲》(Passion According to St.John BWV235)。《马太受难曲》仅仅幸存某些部分,初期的完整版本均已失传,很可能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太受难曲》部分乐曲写于1725年;1727年上演了这部作品的出版,巴赫后来几次改编,并分别于1729、1736与1740年代演出。
巴赫的所有受难曲作品均都有四声部和声化的众赞歌旋律,《哦!圣洁受伤的头》是一首有名的受难曲众赞歌,这首简单的四声部和声化乐曲原作是哈斯勒写的一首世俗德国艺术歌曲.巴赫在其《马太受难曲》中重复运用了5次。
《马太受难曲》的表演形式均为两个合唱团、独唱组、两个同样编制的管弦乐队、两架管风琴。这是一部庞大的作品,其演出时间长达约4个小时。《马太受难曲》是一部有戏剧表现力的作品,它在许多方面颇像歌剧。
清唱剧:1734—1735年,巴赫创作了3部多乐章作品,并是将这几部作品标题为《圣诞节清唱剧》(Oratorium tempore nativitatis Christi BWV248)。然而,这几部作品实际上是他在模仿早期写的康塔塔,他仅仅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乐材料而己。由于这几郎作品的唱词均出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信内容,因此,这几部作品乃是路德教堂历史见证剧形式与天主教堂受欢曲形式的混合体。
第五篇: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为: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