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第一册(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初中语文教案
《金黄的大斗笠》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斗笠 啃 翘 悠闲 雨帘
2.掌握下列词语解释,特别注意对语境义的掌握:
柔和 看管 梳理 翘 偶尔 雨帘 生气
3.描写:是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可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拟人及其作用: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拟人使无生命的物人格化,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二、能力目标
2.学习散文中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
3.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三、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描绘的“风雨童趣图”的画面所表现出的生活的欢乐与纯真的童心。《散步》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金黄的大斗笠》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描述结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面躲雨、谈笑的情形,表现出生活的快乐和姐姐弟的亲情。
《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文章共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一是“风小雨稀”,二是“风疾雨急”,三是“风雨交加”。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又写姐弟欢乐的形象。
二、思路结构:
《金黄的大斗笠》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描绘天气由晴变阴,小男孩儿在田埂上放羊的情形。
第二部分(2~11):写风雨由小变大,小男孩非常着急,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姐姐带着大斗笠及时赶来。
第三部分(12~25):写姐弟俩在大斗笠下避雨谈笑的情景。
三、写作特点
1.本文跟一般文章写人记事的方法不同,没有具体详细地记叙事情的因果、经过,也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人物,而是在展示一幅风雨图画中,点出了人和事。可见构思之巧妙。
2.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善于在简洁的叙述中选取小故事来表现主题,择取了风雨中的几个镜头,烘托出了温馨、欢快的气氛。
3.本文的景物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抓住景物不断变化的特点写,一是景中含情。文章融写景、抒情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且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朗诵《金黄的大斗笠》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部分要读得平稳、亲切、柔和。因为这是风雨来临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图。蓝天是那么干净,乌云是“偷偷溜来”,梯田是那么美丽,小山羊是那么悠闲地啃青草,文章描绘出清新、和谐的气氛。
第二部分三幅风雨图,要读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语气加强,渲染出急促、紧张的氛围。
第三部分要读得温馨、愉悦。突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天真,可爱。要读出姐弟之间的情意。
五、可以这样组织朗诵活动
1.轻声读《金黄的大斗笠》,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2.列发言提纲,先在小组发言,然后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3.发言题目:我认为应当这样朗读《金黄的大斗笠》
4.发言要求:运用已学会的朗读方法,具体说明朗读《金黄的大斗笠》时语气、语调怎样把握,语速、重音怎样处理。
说明:列提纲和发言的过程,正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过程。
5.听朗读,描述画面。
请甲、乙两位同学到台前,甲同学依次朗读课文中三幅画面,每朗读完一幅画面,乙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然后,全班评议朗读和描述的优缺点。
说明:描述画面要绘声绘色。
6.从风雨图中看故事。
朗读第三幅画面(从“风来啦!雨来啦!”到“它是那么有生气”),然后,按顺序叙述姐姐给弟弟送斗笠的经过。
7.由同学们推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谈谈练习一段话朗读时该怎样停顿,然后请他(她)朗读一遍课文。
六、文章结尾讨论活动设计
在课文最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雨过天晴后的姐弟俩会做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体现的手足情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可以设想,在同学们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思维活跃,创造性的火花在相互讨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性。
《散步》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quot;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 ”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第二篇: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散步》说课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情词真切的散文,文章表现的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但作者并没有把笔墨铺展开来写,只是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一般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本文,应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情节,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他们极为重要。但是他们又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尊老爱幼的观念也比较淡薄。因此要进行拓展,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再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掌握他们的读音,并学会运用。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抓住关键语句,揣摩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②在阅读中把握关键信息,理解全文的内容。
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品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
①揣摩精美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六、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借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主旨,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边听,教师边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2、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嫩芽nân 霎时shà 拆散chāi 熬过áo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 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听完后抢答下列问题:(屏幕显示)A、散步的地点?(田野)
B、散步的人有哪些: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C、散步的季节呢?(初春)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分歧)E、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走小路)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理解课文、品味语言而不是流于形式。在“听”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同学们谁能说说当他们发生分歧的时候,究竟听谁的呢?
“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一霎时,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
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这么说?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 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惟恐哪一步有闪失,因为瘦弱的母亲已经不起任何摔碰。含蓄的点明了中年人的责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承前启后,责任重大。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下面我们认真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并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二)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以上这些句子不仅形式美观,互相映衬,读起来还有一种音乐美。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对称句。对称是一种形式,句子大体整齐即可;对偶是一种修辞。)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教育学生
不同的家庭往往也有相同的幸福,因为爱是永恒的,因为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请回忆一下,3 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准备1分钟,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小结再次让同学们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七)、作业布置: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在周记上。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同学在实践中懂得用爱心来营造我们的家园,用责任来回报我们的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前进!
第三篇:《散步》初中语文教案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散步的习惯吗?其实写文章不一定就是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关键是看你的悟性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著名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通过散布,些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母亲老了”--“他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的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③“我”是一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最后。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4.三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用。
提示: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心率、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散步”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三代之间深沉的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篇文章,共同欣赏此文。又是一天阳光中 4月20日星期一晴
5点30分,家中--朦胧中感到有人轻轻走近我的床。虽然我还没睁开眼,但知道那一定是妈妈。耳边又响起那熟悉的声音:“快起床吧。”同时一双温暖的手扶摸着我的额头,撩开上面覆盖的几绺头发。我拥着暖和的被子坐起来,睁开眼后第一眼看到的又是妈妈微笑的脸。她疼爱地望着我,提醒我时间不早了。我蹦下床去洗脸刷牙,吃爸爸为我准备的可口的早餐,然后背起书包,向爸爸妈妈说声“再见”走出家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春天的太阳格外温暖。一阵风儿吹到脸上,使我想到妈妈那双温柔的手。尽管天气这么好,但我没有放慢脚步,因为我已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阳光洒在我身上。6点,教室中--我已经开始早晨的学习了。这时邻座的女同学刚到。她冲我一笑,长睫毛的大眼睛忽闪 忽闪地眨着,露出了洁白的牙齿,那样子是说“早上好”。我也向她报以一笑。我很喜欢她 这样纯真笑着的样子,当我向她借东西时,她总这样笑着把东西递给我。这不,我低头看书 时不小心把笔碰掉在她桌旁,她连忙俯身起,放在我的桌上。我道谢时,她又抿嘴一笔,那 是说“不用谢”。其实把这样随处可见的小事写在日记里没什么价值,但总觉得每一次笑都 很美,不该轻易放走它们。望着太阳,望着身边的同学,突然觉得这些笑容如甘泉一般,静 静地在心底流淌,突然觉得同学之间这种暖暖的感觉真好!窗外的阳光照在身上,也暖暖的,真好!6点50分,操场上--今天是周一,有升旗仪式。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站在蓝天和太阳下。望着那鲜红的五 星红旗缓缓升起,顿时有种亲切而严肃的感觉,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静静地站在国旗下,感受“崇高”这个词的境界。耳边仍响着那雄浑激昂的旋律:“前进,前进,前进进„„” 此刻,我们握紧拳头,举起手臂在国旗下宣誓,一种深沉的声音从胸腔中迸发出:“报 效祖国,为祖国服务!”太阳依旧暖暖的,照着国旗也照着我们。此刻的阳光照在国旗上,国旗又增添了几分美丽、神圣和庄严;此刻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又多了几分豪情、信 心和力量。
7点20分,英语课上--这是周一的第一节课,美丽的英语老师轻盈地走进来。“goodmorning,class.(早上好,同学们。)”“goodmorningteacher.(早上好,老师。)” 在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亲切流利的讲解声和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乐。“铃--”下课了。我是英语课代表,上前帮老师拿作业本。老师边走边对我说:“这一次月考怎么没考好?”我抱歉地笑笑:“这次没准备好,下次我一定考好。”老师信任地点点头。从办公室出来,看看挂在天边的太阳,阳光暖融融的。阳光中我似乎又看到老师和蔼的面庞,又听见鼓励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地回响:“下一次一定要考好啊!” 黄昏5点,家中--放学后,在阳台上远眺,见那火红的太阳焉镶嵌在青山与蓝天之间,把薄云映得通红。在落日的余辉下,我赶紧开始学习,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妈妈过来劝我早睡,直到亲眼看着 我躺在床上,替我盖好被子才离去。我躺着静静地想:“明天一觉醒来,保准又是一个艳阳天。” 每天我都重复着相似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尽情地享爱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温暖,就 像我每天享爱着太阳给予我的温暖一样。我也同样爱着我的父母、同学、老师和我的祖国,就像我热爱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温暖的太阳一样。我生活在阳光中。我爱生活的第一天。赏析:
来似乎是平凡的生活故事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化思考,抒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新鲜感悟,揭 示了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极不平凡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确实可贵。
空顺序,运用细腻、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祖国情 的生活画卷,真实而具体地揭示了花季少年生长在阳光季节的无比幸福与快乐,同时也表现 了一代少年热爱生活,为报效祖国而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时代风貌。
暖来烘托或比喻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文末运用抒情和议论点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第四篇:《金黄的大斗笠》教案
《金黄的大斗笠》
2015.9.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感受作者笔下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和温馨和谐的姐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分角色朗读感知课文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学会观察自然,关心亲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请看一组图片,他们头上戴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斗笠。
师:有没有人戴过呀?那么斗笠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用来凹造型的吗?还是有其他的作用?
生:用来遮阳挡雨。
师:对了,斗笠和雨伞一样有着遮阳挡雨的作用。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金黄的大斗笠》这篇课文,看看文中是谁戴着斗笠,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明确字词读音(3分钟)
师:已经预习过课文,考考你们一些字词的读音。
2.师:文章总共几个小节? 生:25小节
3.齐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课文改成三幅画,分别是哪三个画面(3分钟)
师:如果用画笔把这篇文章画成图画,可以画出几幅画来?你又想给每一部分涂上什么样的颜色? 预设:
生1:一个小男孩在放羊,突然下雨了,我和姐姐在雨伞下 段落划分:
明确三幅画的主要内容,明确分别在哪些段落。(1)牧羊图:(第1段)(2)风雨图:(第2——13段)(3)斗笠图:(第14——25段)
A.牧羊图解读
(5分钟)
提问:根据文章内容,你要在你的牧羊图上画上些什么? 设计意图:间接提问牧羊图中呈现了哪些景象? 预设:蓝天、乌云、梯田、男孩子、小山羊
师:其中有一个景物很不协调?是哪一个景物? 预设:乌云
师:想象一下你在操场上踢球渐渐地乌云密布?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很担心,怕下大雨,踢不了球,回不了家了。师:那么啊,放羊的小男孩呢?他担心吗?他害怕吗?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课文里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为后面揭示小男孩的心情(第20节)做铺垫,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心情。
B.风雨图解读(8分钟)
师:乌云飘了过来,预示着要下雨,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后面的风雨图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是倾盆大雨吗?还是绵绵细雨?
提问:雨下的大吗?(引出雨由小变大的三个镜头)生:由小变大
师:你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雨是由小变大的? 明确:
风:庄稼的叶子翻过背→摇得叶子哗哗响(说明风很大)雨:挤下了雨。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的清。(说明雨下的很小)→光着脚丫跑得霹雳哗啦的。(说明地上已经有积水了)
师:所以第二幅风雨图还可以细分成三个镜头,分别是: 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
※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把节奏适当慢慢加快,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C.斗笠图解读(8分钟)
“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是一句过渡句,那么,谁来说说斗笠下遮得究竟是什么呢? 预设:是姐姐、弟弟和山羊。
师:姐姐送来了斗笠,姐弟两一同带着斗笠躲雨的画面。除此之外啊,斗笠下还“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那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感悟一下两人的欢声笑语,看看哪一组能把姐弟两的对话传神的表达出来。
2.同桌分角色朗读第16——20节
3.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姐弟两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呢?思考一下 提问:从姐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姐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聪明,观察力强,识得风雨的人
4.提问:从弟弟这句话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天真,可爱,调皮的孩子。
三.细细品味,赏析语言(6分钟)
师: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画完了这三幅画之后,老师请你们细细品味文章,看看能不能给这几幅画再润润色,增加一些细节的美感。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写景散文的语言美。
1.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哗哗、噼里啪啦、咩咩、嘻嘻、哈哈”这样的词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拟声词”,传神地表达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拟人:“抱住„„”“风,总想掀开斗笠„„”“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 比喻:“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
四.深入探究,把握主旨(5分钟)
师:我们再来回到文章的标题《金黄的大斗笠》,大斗笠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他是有象征涵义的,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象征着什么?
明确:大斗笠象征姐弟之间的亲情,更深一步的说,大斗笠有一种遮风挡雨的象征,像家一样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师:我们之前提到了,小男孩遇到乌云时的心情,有的同学说他并不害怕,他并不担心自己回不了家,他不担心会淋雨,你是从哪一个段落知道的? 预设:第20节。
师:很好。那么接下来,我请你们仔细品味一下这简短的一句回答。
小男孩为什么说“姐姐,你要是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我正好淋个澡。可惜„„”,如果姐姐不送斗笠来,小男孩会责怪姐姐吗?小男孩会怎么做?
明确:他并不会责怪姐姐,这么一点雨根本影响不到他的好心情,他不担心也不害怕,他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他会欣赏雨天的美,在他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是美好的。
总结:我们通过将文章转化成三幅画,分别是„„感受到了文章充满画面感的语言,通过雨天送斗笠这件事感受到了浓浓的姐弟亲情和孩子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遍
2.简短写出家人给予你的感动瞬间(2个)
第五篇: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5.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6.课堂小结。
(1)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2)借事喻理的写法。7.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