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1[人教版]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③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
课题。)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②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③ 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①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①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②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③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④同桌互说诗意。⑤分男女生读古诗。*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①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②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③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④指导朗读,感悟情感。*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②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③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④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⑤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b.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①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②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②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③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④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①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 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③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④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①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②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③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①背诵全词。
②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第二篇: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第三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渎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2.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对于王安石,你了解多少呢?
1.简介诗人
指名介绍王安石,教师适当补充,特别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本诗中作何解释?(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请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1.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3)说说古诗大致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几个字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诗中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6)谁能把整首诗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 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设计
1.推敲文字(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题
1.板书“秋”,一个“秋”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古人在造“秋”字时,把“秋”字画成了一个小虫子。当秋风吹起,落叶纷飞,秋虫便在草丛里悲鸣,它的叫声,在遍地黄叶,百草凋零的秋色里显得格外凄凉。所以,“秋”字包含了凄凉和悲哀的情绪。正因为这样,历代的文人经常借秋天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伤感凄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板书:思)
2.读题,该怎么读,指名读
“思”读得长一点,带点幽怨和淡淡的忧愁,思念长长,不可短。
(二)读诗,知诗
1.读通诗句,正音“重”,理解为:堆积,一层压着一层,表示很多。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3.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4.小结:是啊,一封小小的家书,承载了诗人对家乡多少的牵挂啊!
(三)品诗,悟诗
1.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品味诗情
(此一环节以“见秋风”开始为好。如果学生先找到“又开封”等,则可让学生将重点词语全部找出再依次品味。)
A 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1)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先说“见秋风”。)
(2)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4)课件:张籍简介
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5)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唤吗?„„
(6)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写家书。)
(7)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8)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板书!)(9)张籍在写下这“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10)就请你读一二两句,读出张籍的悲伤; 就请你读,读出张籍的忧愁;
那就请你用朗读表达出张籍的思念;
朗读指导:联系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注意速度、词气、表情„„)
B 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说不尽”“又开封”。)
(2)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3)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4)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5)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6)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7)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8)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 3.主题升华
(1)捎信人带着信走了,他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走了什么?怪不得孟郊有诗云: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出示)
(2)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不禁吟诵起:洛阳城里见秋风--------(3)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齐读(配乐)
(4)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再读(配乐)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
(4)家,永远的向往 刘和刚的《牵挂》
小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魂牵梦萦,家乡的亲人总让游子牵肠挂肚!同学们,也许今天的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种感觉。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就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家思亲的美好情感珍藏在心中吧!
(五)作业设计
1.找一找现代游子的例子及相关的文章。2.将《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匆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 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系祖国
心在故园(苦)
第四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
1.一起读读单元导读,想一想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名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思乡的诗词,首先学习前两首诗。
2.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4..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5.指名读: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1..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2..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3..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1)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2)“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3)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4)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并板书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大家可以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生谈)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风却是树叶凋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介绍背景。
1.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漂泊,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名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是否安全,他急切的盼望着得到家人的消 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遇到了老乡,他便拖他捎信个家人,在此情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2.“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这思念读的长一些。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与同桌交流,研读诗意。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词语的意思、诗的意思、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2.可是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父母、孩子、妻子„„)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a.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 它换个词吗?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b.哪一位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c.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1.“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2.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3.诗人把信打开几次?(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 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六、交流思乡名句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总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让我们再一次一齐读一读这首词。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慢慢飘走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