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20: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2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2课教案》。

第一篇:第22课教案

第22课《在沙漠中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介绍作家作品,了解写作的背景: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课文的预习,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将自己了解的有关作者的情况与大家共同分享。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航空事业发展初期,飞行是十分危险的。飞机性能差,机场设施简陋,天气情报的不完全,从未有人飞行过的路线,数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飞行都像从地狱门口经过。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同事们为法国开辟了多条邮政航线,为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政府的嘉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虽然那时航空领域还像是一片未开垦的蛮荒之地,但却给了他全新的生活体验,使他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之一《小王子》是人们熟知的,读过的人一定会被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所吸引。作者钟爱着他的事业,他的生命是飞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毅然参战,要求到前线执行飞行任务,在与敌人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虫豸()硌()犁铧()()真谛()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短语或成语。

(1)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2)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四、当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又有哪些感受呢?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在小组中讨论。

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心理变化: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五、全班交流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七、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八、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你怎么看?

九、布置作业:

1、本课字词写三遍。

2、学检课外阅读练习。

3、预习23课。

第二篇:第22课美国南北战争教案

第22课 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主要内容,理解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美国内战前南北方不同的经济制度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形成正确评判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了解《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并能说出后者的主要内容。

理解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查找等方式来了解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处理,了解林肯这一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林肯这一历史人物,学习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树立历史进步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活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

难点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迅速扩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同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像美国这样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完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葛底斯堡战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在思维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对现在美国社会中黑人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对美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认同。〖教师准备〗

1.查阅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或网络。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与学生共同制订评分标准,并选好各小组记分员。〖学生准备〗

收集林肯及反映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有关资料。〖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讲故事、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按兴趣分为两大组:挑战组和必胜组,各组指定记分员。

导入新课

师:记分员做好准备。首先请同学们认识几个人物:屏幕显示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奥巴马。

生:抢答所示人物的名字。(记分员按组记分)

(设计意图:开课便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师:2002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林肯名列榜首,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将带着你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40多年前的美国,去感受那场触目惊心的南北战争,相信从那里,你们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屏幕显示标题)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78年后,美国又发生了一场内战,即南北战争。关于这场战争,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归纳起来,这节课,我们将从六个方面了解这场战争:根本原因、导火线、爆发、经过、结果和意义。

一、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师:美国独立前,南北双方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独立后,美国建立了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制度。

挑战A:介绍北方的经济特点。

必胜A:介绍南方的经济特点。

挑战B:讲述北方的政治特点(突出民主)。

必胜组:小组同学表演“种植园主的一天”(突出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

师:表演非常精彩。美国独立后,一些人到西部谋生,美国政府也积极向西拓展领土。(展示领土扩张图,讲述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将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同时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师:随着领土的扩张,美国在西部建立了许多新州,于是出现新的矛盾。看来,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用战争手段就无法解决的程度。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战争呢?

生:(答略)

师:为什么林肯当选为总统就引发了一场战争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需要你们自己来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大屏幕展示林肯人物图像)下面,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所显示的三个方面:坎坷的经历、非凡的口才、宽容的性格。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最后,谈一谈林肯的个性品质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生:(小组合作,将所收集的资料加工处理,进行汇报展示。谈体会)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并进行归类的能力;进行情感教育,学习林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遭到一部分美国人――南方奴隶主的反对呢?

生:(答略)

师:对,他的当选,意味着种植园奴隶主把黑人奴隶制向西扩张的希望完全破灭,也意味着奴隶制面临着灭亡的前景。事实上,林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废奴主义者(大屏幕出示林肯的一段话)。尽管如此,南方奴隶主还是迫不及待地在里士满另建了一个政府,并于1861年4月发动叛乱,南北战争开始。

二、《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了解一下战争过程。大屏幕出示习题:

1.为什么初期北方连连失利而最后取得了胜利呢?你认为北方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

2.形势是如何扭转的?

3.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生:(出示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格。小组讨论,归纳分析,相互交流)

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适时点拨,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生:各小组分别选派一名同学朗读《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个法案,看哪一小组读得流利。一名同学进行记者采访: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美国公民或黑人奴隶,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会有什么行动?

生甲:作为一名普通的美国公民,我非常高兴,因为几年内,我将拥有一块儿属于自己的土地。

生乙:作为一名黑人奴隶,我非常兴奋,我将从此获得人身自由。

生丙:我要去参军,支持林肯政府去打败南方奴隶主政府。

„„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加深对这两个法案内容的了解;采取记者采访的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师:采访了这么多同学,给大家的共同感受是这两个法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林肯的威信,使他在1864年总统大选中再次当选。

三、葛底斯堡战役

师: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北方,特别是葛底斯堡战役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最后,这场战争终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结束。那么,南方奴隶主甘心失败吗?

生:(讲述林肯被刺的故事)师:(大屏幕预设习题)

1.我们在学习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时了解到,美国北部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因素,现在这一问题解决了吗?这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影响?

2.如果战争的结果是南方奴隶主取得了胜利,想像一下,现在的美国会是什么样?

(这一目是本课的难点,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想像,引申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场内战确实是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

生:(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师:(引导、归纳、总结)有人说,在美国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你认为呢?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生:(畅所欲言,可从知识的角度,亦可从情感的角度)

教学评价

师:按照惯例,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对其他两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综合刚才各组所得分数,选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

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佳小组只能评选一个,另一个小组同学不要气馁,希望你们在下一节课有出色的表现。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促进等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布置作业

1.历史与现实: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内战中就已经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你认为现在的美国黑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点击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通过“历史与现实”,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同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美国內战的原因及结果,掌握其对美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通过分析內战的起因和结果,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懂得先进的经济制度最终取代落后的经济制度,正义事业必将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最终胜利.明白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国家的统一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第22课《诗二首》教案2

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难点

1.理解作品意象,体会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凭借想象,表达美好愿望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欣赏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学生

阅读《牛郎织女》故事。自读诗歌,预习质疑,写下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学生自荐概述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摆脱这种束缚,自由幸福的生活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接触了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间,完成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以后成立了“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恢复》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再请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朗读课件反复诵读。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所以节奏不宜强,语速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自由朗读,互读互评,教师指导点评。

3.再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描述诗歌的图画美。

(1)灯星相互辉映图(2)天上的街市繁华图(3)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4)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四、深入理解

1.明确联想、想象的定义。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研读诗歌。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第一节诗中有两处联想,请找出来。明确:街灯→ 明星

明星 → 街灯

(3)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是联想还是想象?

想象:(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

课文第二、三、四节诗运用了想象,诗人凭借想象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天街景象。

(4)诗人为什么对牛郎织女的命运做这样的改造? 明确: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管制 想象: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闲游)

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诗的后3节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定然”“定”都是断定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于想象,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3.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是诗歌美丽的外衣”,你认为哪里(词或句)写得好?找出来,反复品读一下,再分小组讨论,一起交流品读。教师指导点评。

请用“我认为______(词语或句子)用(写)得真美(好),美(好)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评析诗的语言。

(1)我认为“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一句中“缥缈”这个词用得真美,美在“缥缈”写出了天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特点,隐隐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愿景感到渺远、迷惘的感受。

(2)我认为第一节写得真美。美在联想与想象。人从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天上的明星又想到地上的街灯。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而且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和星光辉映的美景。真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啊!另外它用的词也非常准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而“点”字更让人充满幻想,仿佛天上的星星就是天上有人点的灯火。

(3)我认为“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一句中“点”这个词用得真好,好在一个“点”字既照应了前文的“闪”,又巧妙回答了街灯为何能明。因为点灯必有点灯人,有人就有世界,有世界就有生气。

(4)“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朵”字用得真美,美就美在“朵”写出了那一闪而过的流星恰似花朵般绚烂美丽。

(5)我认为“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两句中“定然”这个词用得真好,好就好在本诗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定然”这样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4.《天上的街市》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里有什么不同?

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本诗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诗人彻底颠覆了传说故事,化悲为喜,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诗人仰望星空,写下美好篇章,想一想,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把天上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联想与想象。第一节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联想明星,接着诗人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诗歌后三节,都是想象。第二节想象天上的街市与现实的对比,想象牛郎织女的生活。

6.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请你选择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五、归纳文章主旨

本文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街灯(联想 写实)

物品(珍奇)追求自由幸福天河(浅浅 不甚宽广)(想象)

牛郎织女(自由往来 闲游)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太阳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埃及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而吴望尧笔下的《太阳船》又是怎样的神秘与美好呢?让我们读一读这首小诗。

二、作者简介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台湾诗人,著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1)注意节奏缓急、音量大小和速度快慢,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的感情。

(3)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学生阅读、评价、交流。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太阳船》描写了太阳运行一天的情景。

3.这首诗热情赞颂了太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太阳的颜色有怎样的变化? 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

早晨——金色

日落前——白色 日落时分——红色

四、整体感知

1.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1)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扯下了帆”形象而又生动地描述了太阳船归航时的情景。(2)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用“白银”比喻阳光,“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给人以美感及想象的空间。

2.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表达了自己什么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温暖的崇拜与追求,对重生力量的赞美与歌颂。3.《天上的街市》与《太阳船》作者都用了丰富的想象,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首小诗。(略)

五、概括主旨

这首诗诗人通过对太阳东升西落过程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极为神奇美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温暖的崇拜与追求,对重生力量的赞美与歌颂。

板书设计

太阳运行日落前——白色

日落时分——红色教学反思

预习时让学生自由搜集资料,学生反馈的信息丰富多彩,也很有价值。注重示范朗读、对比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对体会诗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效果很好。早晨——金色

第四篇: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2、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七子之歌》导入

情境营造:课件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设问: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大家一起唱。(师生齐唱)“母亲、母亲我要回来”的呼喊如此动人心魄,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团圆。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回答:台湾还没回来。【讲授】教学过程

~

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学思同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并未涉及,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港澳台问题的来龙去脉,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故结合初中历史知识由学生适当予以介绍,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作一铺垫)

1、香港问题由来

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思考香港问题的实质。

2、澳门问题由来

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3、台湾问题由来

提出以下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 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过渡: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答:“一国两制”。出示教学目标。宏观概括教材内容,构建知识联系:“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 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屏幕展示:“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由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历程并主持以下几个师生互动环节,这是本课的压轴,本环节教师只是提供了思路,具体内容包括文字底本均有学生原创)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香港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香港的实际终于成熟了。但是要顺利收回香港主权,还必须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于是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打出《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幻灯片)

请问有哪两位同学给大家现场重温一下那一为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时刻?请举手!(在举手的同学中男女生中各选择一位)好,有请上台。(男生扮演邓小平,女生扮演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你好,撒切尔夫人。欢迎你的到来。

撒切尔夫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邓:“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撒切尔夫人,您在两年前福克兰战争中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令我十分敬佩。

撒:谢谢。

邓:因此,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香港主权归属问题。撒:我很愿意。

邓:首先我要声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我们不是阿根廷,我也不是阿尔铁里嘛。其次,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有收回香港的信心和决心。撒:很高兴你主张和平的态度。不过关于香港的国必须拥问题,我有一个提议,能否以主权换治权?即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的前提下,英国政府掌握香港的治理权。

邓:很抱歉,撒切尔夫人。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撒:你的态度很坚决。现在香港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中国政府在收回香港后,能保证香港的繁荣吗? 邓:中国政府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一个繁荣的香港。我们也很愿意请英国政府帮助我们收回香港。

撒:我对此有谨慎的乐观。

邓:撒切尔夫人,我想对你谈几点:首先,应该明确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主权。如果在1997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其次,我们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坚决维护主权的方式表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两国北方都有强大的敌人,此时维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还有我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孤军奋战,经历再大损失也不放弃的精神表示同情与敬佩。

撒:我回去后将派代表团来与贵国具体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

邓:很好,我们在北京等你们来。(握手。主持人介绍,撒切尔夫人出门走下台阶的时候 摔了一跤。扮演撒切尔夫人的学生模仿摔跤的动作。)

学生主持人:大家也听到了,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设想。但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了“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的基本态度。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关于香港问题。(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在1997年7月1日“东方明珠”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学生主持人:香港回归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媒体的报道。下面请大家收看香港凤凰卫视关于香港回归新闻特别报道 一学生扮演凤凰卫视记者,上台):(开场白)大家好,你现在收看的是凤凰卫视香港回归特别报道。激动人心的时刻刚刚过去,想必广大的香港同胞一定和我一样有很多感触。现在,就请跟随我的镜头去大街上了解一下香港市民们现在的心情。

(学生记者现场采访,班级学生扮演市民)

记者:(走向学生一)你好,我是凤凰卫视记者,请问你是学生吗? 生一:是的,我是中学生。

记者:香港现在已回归祖国的怀抱。我想你作为香港未来的主人一定感受颇多吧? 生一:首先我感到十分高兴。历经这么多风雨,香港终于回到母亲怀抱。我们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记者:那你今后有去大陆学习深造的意向吗?

学生一:是的,我向往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内地名牌大学。

记者:预祝你梦想成真!学生一:谢谢。

(二)澳门回归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展示回归过程及图片。(组织分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再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问题一: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 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准备工作: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问题二: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两件大事,谈谈你的主要感想。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将台湾问题分作隔绝-——暖风——寒流——契机四个时期 1.隔绝:提供蒋氏父子照片。指出他们也坚持一个中国。

2.暖风: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 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1 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1992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1993 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1995 江泽民同志针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八项主张

3.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照片与“台独“言论。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队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4.契机:展示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的图片。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5年4月29日下午, 举行“胡连盛会”。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同年5月7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南京中山陵发表话。

教学反思

让教学在高潮中结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余,更好的体会光中先生的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我们相信,只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不远的将来两岸一定会实现统一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第22课社会主义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感受高考】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明:一到四材料不是本课的,本题太大,前面略去)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1978年12月13日)(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2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7)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法律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系构建】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破坏 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

1、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C)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整顿“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2、“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3、“文革”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

(1)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2)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4、“文革”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知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

—— 1978.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这段话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①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

②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

③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概括其特点。

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修改并通过1982年宪法;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发展;制定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特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恢复、发展与完善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吴邦国委员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政治观点,揭示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根本区别、相同点,并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根本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西方各国的代议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相同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体制;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所谓将统治者关进笼子,当然包括民众有权对官员进行大胆的质疑与强有力的监督。请回答:

(1)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的?(6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特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目的: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通过1787年宪法,实现三权分立,总统只握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4)综上分析,中美两国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什么?(4分)政治民主化,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修正案》

2.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①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保障 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 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开 ②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 ④国民经济崩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的主要内容

()

A、强调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B、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方略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民法

B、宪法

C、行政法

D、刑法

6、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7、.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8、“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了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 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C.当时的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的表现包括

①颁布了1982年宪法 ②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④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 非选择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发展?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加强基层民主选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答出其中3点即可。)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答两点即可。)

下载第22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2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2课为学[定稿]

    为 学 一、积累整合 1、填空 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_朝四川人,“为学”即_______的意思原题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瓶一钵( ) 迄乎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 .........

    22课教案(本站推荐)

    22 愚公移山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

    22课教案

    师:同学们,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很多标准,其中一个是记忆力。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可以么? 生(齐):可以。(跃跃欲试地) 师:我说一个句子,只说一遍,看看谁能够记住。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历史组 王朝英 一、课标要求 了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主要......

    第22课 美国南北战争

    常村矿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制作人:张莉君 审核人:王建花时间:十月二十五 美国南北战争 一、学习目标: 知识识记 ⑴知道美国内战中南北矛盾的表现 ⑵记住南北战争的基础知识 ⑶......

    第22课近代文学艺术

    第22课近代文学艺术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成就。 教学难点:学习了近代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

    第22课 五壮士狼牙山

    第22课 五壮士狼牙山(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任务......

    第22课 投掷 短跑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 学习阶段:水平一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投掷 短跑 学习步骤: 一、 游戏 教师活动:1.教师提出游戏《丢沙包》的要求 2.分组、分发器材 3.组织游戏 学生活动:1.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