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2课3[合集]

时间:2019-05-15 01:0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22课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22课3》。

第一篇:教案22课3

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的自读自悟的阅读方法,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观看先圆明园毁灭过程的视频,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教师主要在导思、导学、导疑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自主应用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问题上的设计会简单些。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应该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通过多看图片,观看视频,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语;弄清文本脉络。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精读、品读,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二、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李老师先要检查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诗情画意 风景名胜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1).指名读。(2).全班齐读。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

辉煌)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2到4自然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第二自然段是从圆明园的布局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

布局)

(3)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感悟昔日辉煌

1.请同学们自学3、4自然段,找出课文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语句,读一读,划一划,并写一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同学们刚才学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比比谁最棒.)

(1)第三自然段(我们先来交流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第三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写了圆明园里的什么?你觉得圆明园里的

建筑怎样?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里的建筑很多很美?这里的多只单单是数量多吗?还有什么多?对了,你真会读书!还有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从这几个“有”你体会到什么?

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里的建筑很多很美?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可见在圆明园内有中国各个地方的漂亮的建筑,还有外国的,流连在这些美景中,就好像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是呀,圆明园里建筑很多很美,一共有145个景观,课文里写的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圆明园就是一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同学们想不想欣赏这些美景!(播放课件)

圆明园的美景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呀!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这些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还体现在哪里,我们来交流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写了圆明园里的什么?你觉得圆明园里的历史文物怎样?是从哪些语句(词语)体会到圆明园里的历史文物很多很美珍贵?(板书:文物)“自”“至”是什么意思?从先秦到清代大约多少年时间?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

和奇珍异宝。你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数量多吗。(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想想皇家所收藏的东西是?肯定是最好的稀有的最珍贵的。所以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想不想看看这些宝贝!(播放课件)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同学们惊叹,让我们带着惊叹和自豪齐读第四自然段。

课堂小结:同学们,昔日的圆明园辉煌无比,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四、体会“毁灭”之痛

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再也看不到了!已经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1、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屈辱、愤怒、痛恨……)

2、让我们带着愤怒和痛惜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3、你从课文哪些词语体会到侵略者的野蛮、强盗的行为。

(“凡是、统统”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一点儿也不留下。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 “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想怎样破坏就怎样破坏。)

4、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真让人愤怒,让人痛恨!让我们带着愤怒、痛恨的感情,再读——1860年10月6日……(重点指导朗读)

(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愤怒)当你生气、愤怒时是用怎样语气说话的,对,请同学们板起脸,用咬牙切齿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五、引发思考,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学生读,擦掉板书)2.同学们,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现在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你想说点什么呢?

3.侵略者为什么敢这样做?有谁知道吗?(关于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什么,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去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上网,可以查阅图书,也可以请教爸爸、妈妈等)

4.是呀,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让我们牢记: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七、板书设计(略)

第二篇:22课教案

师:同学们,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很多标准,其中一个是记忆力。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可以么?

生(齐):可以。(跃跃欲试地)

师:我说一个句子,只说一遍,看看谁能够记住。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老师。)

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弯弯的月儿像一条明亮的小船。

(这几句话比较简单,学生很踊跃。)

师:窗外的月儿,像盛开在蓝色夜空的菊花瓣。

师:把细菌撒在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

师:水藻一旦放在月球的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后两句是教材中的句子,所以,举手不怎么踊跃。)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学生哈哈大笑,说太简单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记忆力真的很了不起,聪明得很啊!好了,聪明的同学们,准备上课吧!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里有几个词,谁会读?

(出示:嫦娥)

师:知道嫦娥么?

生:嫦娥是月亮上的人。

生:不对,嫦娥是神话故事中住在月亮上的人。

(出示:银台 夜光 玉兔)

(生读)

师:玉兔和嫦娥有关系么?

生:有,嫦娥经常抱着玉兔。

生:玉兔是嫦娥的宠物。

师:这都是传说。继续读。(出示:冰轮 婵娟)

师:婵娟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

生:形容女人,因为这两个字都有女字旁。

(继续出示:玉盘 冰镜 金波银钩 团扇 广寒宫)

师:齐读一遍。

师:这些词语同时还代表着一种事物,是什么呢?(学生茫然,教师点击图片,一轮圆圆的明月缓缓升起。)

生(齐):月亮。

师:月亮不仅名字多,在它身上还有很多难解之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球之谜》。“谜”有两种解释:

(出示:)

1.单指谜语。

2.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师:在题目中,“谜”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解释。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师:那么,课文中都讲了哪些月球之谜呢?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愿意读给大家听么?

(学生分段读课文。一学生读完第一段。)

师:真的很不错,声音这么清亮,我很喜欢。而且这一段中加注了拼音的生字也很多,也都读对了。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把本段中带拼音的词语齐读一遍。

(学生声音响亮,整齐、正确。读后继续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中写了哪些月球难解之谜呢?

生:“把细菌撒在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么?”月球的尘土能杀菌么?这是一个谜。

生:“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里,跟种在地球的土壤里没有明显的区别。可是,水藻一旦放在月球的尘土里,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在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这又是一个谜。

生:从月球采回来的岩石估计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还大?这又是一个谜。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月球的这三个谜。这些谜连我们的爸爸妈妈还不知道呢,更别说我们身边的小朋友们了,所以,我有个建议,下课以后我们把这些谜讲给他们听,好不好?

那么,我们讲得怎么样才能吸引他们呢?

生:讲得要熟练。

师:对。只有讲得熟练别人才能听明白。如果我们讲得磕磕绊绊,让人听着会很不舒服的。除了熟练以外,还有其他的要求么?

生:应该讲得有感情。

师:是啊,但是怎么才是有感情呢?

(学生沉默。)

师:有感情表现在声音上就是响亮清楚,表现在语气上呢?

生:语气要有快有慢。

生:要抑扬顿挫。

师:对!能够说明月亮之谜的词语要说得突出一点,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重音。

生:还要注意讲的时候的表情。

师:对呀,表情和语气结合起来,更能够吸引人。

好了,同学们,就按照你们自己说的要求,从课文讲述的第一、二个谜中选择一个试着讲讲吧。先读几遍,然后合上书本讲讲。

(学生试着讲述,教室里很热闹,教师巡视,看学生讲述的情况。)

师:谁来讲?

生:我讲的是第一个谜。“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么?”

师:我很欣赏他的讲述,他强调了两个词,让我们感觉细菌在月球的尘土上死得又干净又彻底。那两个词?

生(齐):一下子,都。

师:对!就是这两个词语。(课件上这两个词语颜色变红。)

还有一个地方讲得很好,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生:最后一句,他讲的时候疑问的语气很清楚。

师:听得真准确!不过,发生这么奇妙的变化主要是把细菌撒在哪里的尘土上呢?

生:月球。

师:对,这个词语在讲的时候也要注意突出。(月球一词颜色变红)

好了,来,我们把这段话一起念一遍,注意刚才我们谈到的这几个关键词语,把他们读得突出一点。

(学生齐读。)

师:谁再来讲讲这个谜,我相信,你会讲得更好。

(学生举手,讲述得通顺流畅,老师表扬他。)

师:月球尘土是否能杀菌这个谜同学们讲得很好,那第二个谜会讲么?这个谜可是比第一个要长一点,难度也要大一些啊!

(同学们悄悄翻看书本)

(教师很体谅的)要不要准备一下啊?

生(齐):要!

师:好的,时间两分钟,抓紧时间先读再合上书本试着讲。

(教师话音还没有落,教室里一片读书声,自己准备好以后,让小组之间互相讲讲。)

生: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土壤里,和在地球土壤里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土壤,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生:他把这一段中两个“月球尘土”,都说成是“月球土壤”了。

师:对,文中是有区别的,月球后面跟的是“尘土”,地球后面跟的词语是“土壤”。

这位同学在讲得时候还丢掉了一个词语,你们发现了么?

生:“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变得特别鲜嫩青绿。”一共两个“水藻”,他把第二个丢掉了。

师:打开书,我们读读这个句子,看看第二个“水藻”用在这句话中是不是很必须。

(学生读,举手。)

生:可以去掉,因为一句话中有两个水藻,读起来感觉重复了。

生:可以去掉,去掉以后我们听得清楚明白,语言也简洁了很多。

师:既然同学们都同意把第二个水藻去掉,那我们就把它去掉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感觉很舒服了。谁再来试着讲讲这个谜?

生: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的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我特别欣赏他讲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了水藻在月球尘土的生长状况很特别。请这位同学再给大家讲讲吧。

(学生讲最后一句,然后大家一起背诵这一段。)

师:在这篇文章里,最难讲的是最后一个谜。因为他的语言最多,还有点拗口。

这样,我和同学们来比赛一下,看看谁记得快,讲得好,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生各自准备。)

师:好了?谁愿意和我比赛?

(两个男同学举手。)

生: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带回来的一块岩石,估计他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学生讲得不怎么熟练,还有个别地方丢字、改词。)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讲得这样熟练,真了不起,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我来试试。同学们不看书,认真听,看看我讲得怎么样。

师:“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带回的„„”

生:(纷纷说)不是“带回”,是“采回”。

师:哦,这么微小的改变你们都能听出来,了不起!听我继续续讲:

“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

生:(纷纷说)不对不对,丢了一个“估计”。

师:丢就丢了吧,反正只是一个词语。没关系。

生:不行,这个词语不能丢,估计是不确定的,如果不加这个词,就是一定的了。

生:不加“估计”就说明月球上采回的石头一定是46亿年了,加上就不确定了,或者是47亿年,或者是43亿年。

师:看来,这个词语很关键啊,那我讲的时候把它突出一点。

“估计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的石块。”

生:(特兴奋的)又错了。丢了一个“前”,是“40亿年前”。

师:犯了和“估计”一样的错误。马上改正。“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还大?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同学们,在你们的指导帮助下我终于把这个谜讲完了。哪位同学再来试试?

(学生讲。讲得还不错。)

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月球的三个谜,是不是月球的难解之谜只有这样三个呢?

生:不是,文章中在三个谜语之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还有其他难解之谜。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查查资料,你找到了月球的其他什么谜吗?

(学生交流,都比较简短,有的是科学已经解决,但孩子们不知道的问题。)

师:是的,月球上还有许多难解之谜,我也搜索了几个,同学们来看。

„„

师:这么多难解之谜!同学们,我就不明白了,作者怎么不把这些谜都写在文章中呢?

生:如果写得太多了,文章就太长了。

生:写得太多,人们就看不下去了。

生:有些谜很深奥,我们看不懂。

师:哦,我明白了,这篇文章是给小学生看的,所以,要选择简单一点的来写。如果这篇文章是要到世界科学家大会上发言呢?

生:那要把深奥一点的谜写出来。

师:看来,写说明文选材的时候还要看读者是谁,要根据读者选择材料。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月球有这么多难解之谜,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经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出示: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么?)

(学生齐读。)

师:这是遐想,所以,读的时候要轻一点,虚无缥缈一点,把人们带入遐想。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看到这美丽的明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里面真的有桂花树么?住在里面的嫦娥姐姐是不是很美丽?

生:我想到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月亮写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

同学们,遥望夜空,月亮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月亮上真的有桂花树么?真的有嫦娥么?对,什么都没有。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十分奇异的景色:

(出示: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学生齐读。)

师: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的世界。不仅景色奇异,而且在月球上还会发生一些奇妙的事情。

(出示:月球是绕地球旋转的星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重六公斤的东西,到月球上就只有一公斤了。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窜起很高,如果在那里跳远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绩。)

(学生读。)

师:从这一则资料中,你又了解了什么?

(学生交流。)

生:我了解了,在地球上重6公斤的东西到月球上就只有1公斤了。

师:对呀!你的体重是多少?

生:35公斤。

师:如果到月球上你还不到6公斤重,跟一个周岁的婴儿差不多。

(学生笑。)

生:我还知道,在月球上跳高或者跳远能取得好成绩。

师:是的,如果拿在月球上跳高或者跳远的成绩参加地球上的奥运会,那世界冠军非你莫属。

生:我知道在月球上走路也和地球上不一样,人都是一蹦一蹦的。

师:就是,像幽灵。

(学生笑。)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美的月亮,这么奇异的景色,这么有趣的月球现象,这么多难解之谜。让月亮充满着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我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人类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引读)月球之谜。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认识了月亮的很多名字,还记得吗?

(学生说,然后读。)

师:相比之下,这些名字哪一个都比月球这个名字时髦,那课文的题目换成“嫦娥之谜”“玉兔之谜”“冰轮之谜”“婵娟之谜”“银钩之谜”可以吗?

生:不可以。如果换成嫦娥之谜,让人们读了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传说中的那个叫嫦娥的仙女,而不是月亮。

„„

师:我明白了,看来文章题目不能只追求时髦、与众不同,还必须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很重要。谢谢同学们带给我的启示。就让我们带着这节课收获的月球之谜,和选材与拟定题目的启示和这个美丽的星球说再见吧。

第三篇:第22课教案

第22课《在沙漠中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介绍作家作品,了解写作的背景: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课文的预习,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将自己了解的有关作者的情况与大家共同分享。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航空事业发展初期,飞行是十分危险的。飞机性能差,机场设施简陋,天气情报的不完全,从未有人飞行过的路线,数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飞行都像从地狱门口经过。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同事们为法国开辟了多条邮政航线,为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政府的嘉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虽然那时航空领域还像是一片未开垦的蛮荒之地,但却给了他全新的生活体验,使他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之一《小王子》是人们熟知的,读过的人一定会被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所吸引。作者钟爱着他的事业,他的生命是飞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毅然参战,要求到前线执行飞行任务,在与敌人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虫豸()硌()犁铧()()真谛()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短语或成语。

(1)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2)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四、当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又有哪些感受呢?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在小组中讨论。

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心理变化: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五、全班交流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七、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八、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你怎么看?

九、布置作业:

1、本课字词写三遍。

2、学检课外阅读练习。

3、预习23课。

第四篇:22课新教案

课前游戏: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名著?通过读名著,你又认识了哪些人物?那咱们玩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怎么样?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摇鹅毛扇。(诸葛亮)红脸庞、长胡须,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武松)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孙悟空)

同学们真聪明,看来,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大家一下就猜出来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导读课中,我们初识的三个人物,大家还记得他们吗?(分别是:《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和《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当时这三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啊? 是啊,他们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三个人物,看作者是怎样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

1、找句子。

刚才,我发现大家对严监生很感兴趣,认为他非常吝啬,是吗?(板书:吝啬)那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请大家自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画出最能表现严监生吝啬的语句,读一读。

交流句子:谁来说一下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最能表现出严监生的吝啬?

(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从严监生的动作中,你还感受到什么?)(3)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4)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很会学习!】

2、抓变化。

请大家再读这些句子,严监生的哪些表现最让你感受到他的吝啬?(自读)

你能联系上下文,并抓住两个手指这一动作描写来感受到严监生心里的想法,值得学习。那严监生这两个手指有什么变化呢,接着往下谈?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是啊,让严监生在临死的时候还这么着急,甚至都死不瞑目的就是区区一茎灯草啊!难道他家里真是穷的揭不开锅了,还是当时灯草贵的让人买不起呢?读了下面的资料,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指生读资料)

读了这段资料,你又有什么感觉?

3、读课文。

是啊,同学们,严监生这个吝啬鬼被作者透过这两处微妙的动作变化,刻画的入木三分啊。谁来读?

自己再读一读。展示读:谁来读?

严监生憋着一口气不咽,就是让家人挑掉一茎灯草啊!可是,偏偏大侄子没猜对他的心思,你看严监生急的------,二侄子也没猜准,他急的-------,后来甚至连奶妈都没猜出来,他急的呀--------------。

眼看着严监生就要死不瞑目了呀,最后赵氏终于挑掉一茎灯草,他才(引读)。

【唉,这一茎小小的灯草终于被挑灭了,严监生也终于可以死而无憾了,多么吝啬的严监生啊!在这短短三百多字的描述中,作者就是聚焦两个手指和摇头这夸张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严监生这么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吝啬鬼形象啊!】

三、学习小嘎子

1、同样运用动作描写,那在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作者又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动作描写的语句,透过这些动作,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嘎子呢?

2、谁先来谈,你从哪些动作描写中感受到小嘎子怎样的特点?

交流.同学们真会学习,(幻灯显红)从作者对小嘎子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看到一个顽皮、聪明、争强好胜的小嘎子。(板书:聪明 机灵)

3、同样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预设:学生发现不了,师引导:同学们注意看,我把屏幕上的句子变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发现许多动词,师接:而且是一连串的动词)

正像同学们所说,作者从不同方面选择一系列的连续性动作准确的表现出小嘎子的特点。而在刻画严监生时根据具体情境只是抓住了一个特定的动作进行描写,就表现出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不同人物形象。

4、同学们,作者在刻画小嘎子时,除了抓住人物动作之外,还有心理描写穿插其中呢!(板书:心理)自己你能找到了么?你又体会到什么?

你看,从不同的方面刻画人物,会使人物特点更加鲜明。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在大家的朗读中,一个聪明、机灵、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又一次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四、学习王熙凤

1、刻画人物形象,除了动作、心理以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外貌、语言……)

是啊,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描写刻画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

谁来读学习提示?【学习提示: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王熙凤性格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特点,并在书的一侧注出体会。

2、把你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准备全班交流。】

2、谁先来谈?

外貌:大家看,这就是王熙凤。

(1)正像你们说的,她的穿着非常讲究。你们看,她都穿戴了什么? 髻 钗 圈 佩 袄 褂 裙 齐读(2)我们往这些饰品前面加了一些修饰词语,攒珠髻 挂珠钗 璎珞圈 玫瑰佩 窄裉袄 银鼠褂 洋绉裙 齐读(3)什么样的攒珠髻?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赤金盘螭璎珞圈 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翡翠撒花洋绉裙

通过朗读,你从华丽外表的背后,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王熙凤?(显摆、奢侈、地位高)

3、外貌描写只有这一处吗?生继续交流(出示)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美!同学们,王熙凤长的呀,可是----范读。

你看,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刁钻,威严。

是啊,相由心生,从王熙凤的外貌中就能大致看出她的性格。咱们就一起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来感受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吗?是啊,因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而这与众不同的穿着与容貌又恰恰表现了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4、语言:谁来接着交流?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也只管告诉我。”

同学们,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她的语言中,最有魅力的是她的“言外之意”。咱们都来看这段话,其实,王熙凤可不是仅仅在关心林黛玉这么简单。你试着把这几句问话读得紧密些,会有新的发现。

你还看出了什么?

从哪读出的? 是啊,抓住里面的重点词,仔细品一品,就能品出一番“言外之意”啊!那大家再找一找王熙凤的其它语言,能读出她的言外之意吗?

小结:这就是王熙凤的语言特色,作者恰恰抓住了这个人物特有的语言,将她的 表现的淋漓至尽。

5、侧面描写:

说到语言,这段描写的是谁的语言?可表现的却是——王熙凤。

表面写的是贾母的语言,表现的却是王熙凤的特点,这种写法就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与王熙凤的语言、外貌等正面描写互相配合,使一个能说会道、刁钻泼辣、又善于察言观色的王熙凤,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其实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只是了解到了王熙凤性格中的一个侧面。她是一个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人物,是贾府的大管家,曾大闹宁国府、曾毒设相思局、还曾借剑杀人。如果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会对她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总结写法。

【同学们请看黑板,22课这三个片段同样是写人,写人的方法却有所不同。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同的人物选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吗?(人物特点不同)是啊,作者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的。我们在写人的文章里,也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侧重点的进行描写。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同学们,你读懂了吗?(请一生谈)】

六、作业。

同学们,古今中外名著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比如《红楼梦》中还有叛逆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圆滑世故的薛宝钗等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那一直考到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还有那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竟然高兴疯了的范进等。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经典名著,欣赏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感受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一组

严监生 吝啬 动作

小嘎子 聪明 机灵„„ 心理

王熙凤 张狂 善于奉承„„ 语言

外貌

„„

第五篇:22课教案(本站推荐)

愚公移山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教学难点

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4.检查预习(1)重难字 万仞(rèn).箕畚(jīběn)..无穷匮(kuì).冀州(jì).(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3)古今异义

通豫南。古义:直。例:指.指 今义:手指。古义:连……都……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今义:曾经。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例:投诸.诸 今义:各个、许多。

豫南(yù).

孀妻(shuāng).一厝(cuò).魁父(kúi).

荷担者(hè).始龀(chèn).垄断(lǒnɡ).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例:遂率子孙荷.荷 今义:莲。我之死。古义:即使。例:虽.虽 今义:虽然。(4)一词多义

九十将近年且.且 且焉置土石况且.且焉置土石哪里.焉 始一反焉语气词.七百里方圆方.方 其远出海门当……的时候方.(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 “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6)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7)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毕力平险 毕:尽、全。.杂然相许 许:赞同。.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寒暑易节 易:更替。.固不可彻 彻:通达,文中指改变。.何苦不平苦:愁苦,文中指担心。.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译:凭你的能力,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立即率领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这些石头和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五、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答案示例: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答案示例: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3.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答案示例: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4.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答案示例: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案示例:这是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最后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不会增高加大,只会越挖越少,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令人信服。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愿望。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2.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学了此文,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行文过程中,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对比中逐渐完善了对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移山背景:两山高大——移山不易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工程之艰移山办法:全家毕力平险、箕畚运于

 渤海之尾移山行动:叩石垦壤、遗男助之、寒愚公移山

暑一返

智叟——笑而止之——不惠移山冲突愚公——何苦不平——决心之坚

固不可彻移山结局:帝感其诚——神人移山,再无陇断——愿望实现理想踏实苦干,人定胜天

改造自然,实现

下载教案22课3[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22课3[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概念第二册22课教案

    Lesson Plan Name 罗玲 段姗姗 虞佳 Grade NCE2 Times Date Place Ⅰ Lesson Type: New Lesson Ⅱ Contents & Purposes: Lesson 22 a glass envelope Ⅲ key structu......

    22课

    22课——工程问题(2) 例1 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分钟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分钟注满空水池,, 单开丙管需9分钟可以把......

    22课四年级上册教案201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四年级一班 高 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四年级一班 高芳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我能认识稳重的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22课《诗二首》教案2

    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上“海水”、“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

    新编日语第四册22课教案

    (旧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 第二十二课_单词、课文文本 本课重点: 1、…たり、たり します/です(动词) 2、…かったり、…かったり します/です(形容词) 3、…だったり,…だたり しま......

    第22课美国南北战争教案

    第22课 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主要内容,理解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