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共5篇)

时间:2019-05-12 20:2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系统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篇:教学系统设计

教育技术学导论

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两者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教育技术观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对于当今教育改革有哪些重要意义 请举出教育技术研究的六大热点领域?并就其中一个详细说明 教育技术在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谈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名词解释

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学习者通过认知活动后所掌握的的结果。包括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留个方面。

教学评价的定义:以教学目标为根据,建立相关的标准,对进行价值判断 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

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要素。

2.掌握学习: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所的内容。

3.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空相互分离,通过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教育技术等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4.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5.学习媒体: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6.先行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适当媒体表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方向。现行组织者: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的包摄性和

教育技术是由三个不同的起源融合而成,它们是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 和 系统方法。自主学习策略:

层级分析法: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法。

归纳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以此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图解分析法: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类教学内容的分析。

信息加工分析法: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清楚的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心理操作过程或步骤。

解释结构模型法:用于分析和解释复杂结构关系的有效方式,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凌乱的关系分解成解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使用卡片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的要点分别写在卡片上,对他们的关系进行安排,经过讨论修改后,再搬到纸上。特点灵活,便于修改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智力过程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认知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简答题

个别化教学有哪些优点?对于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而对什么样的学生不适合? 个别化教学适用于各种需求的学生,学生

你认为远距离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和在传统的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有哪些不同? 教学媒体选择不同,远距离教学中的教学媒体要求要更高的交互性和艺术性,以吸引学生学习,教学策略设计不同,远距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软件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区别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都是对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它们对认知领域的范畴是一致的,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层次,层次间是积累性的。每个层次都包含较低层次的内容,这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要注重言语信息和,还应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鲁姆的情感领域目标是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态度,它们对动作技能的表述是一致的。

他们对认知领域内部的子分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布鲁姆系统的划分标准是测量学的,无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都是围绕如何测量和操作提出的。有利于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但他并未涉及知识的本质,也为说明智力技能和是怎么习得的,因此对指导具体教育学不具有可操作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他阐明了学习结果是怎么测量的,也将学习结果条件,既能测量学习结果,又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 肯普模型的主要内容

两个对象

四个要素 10个环节

确定目标和条件

确定

告知教学目标 进行

紧耦合的文件共享方式,用户必须实名登陆才能共享文件。

ftp 松耦合文件共享,不能允许多用户同时打开文件。必须下载后才能打开。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P10 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③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P11

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2、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3、系统方法于教学设计

4、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模式:P19(主要是三大类)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

4、奥苏贝尔模式

“学与教”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动机”理论

5、迪克和凯里模式 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分类: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P34(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六个层次)(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辛普森等人提出的分析系统: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①接受或注意、②反应、③评价、④组织、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P37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P41(重点前两个)

1、归类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

3、信息加工分析法

4、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三、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根据ABCD模式提出)P46

1、对象的表述;

2、行为的表述;

3、条件的表述;

4、标准的表述;

5、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

6、内外结合的表述 第三章

一、术语P61

1、认知结构的含义: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2、目标技能:学习者在该领域已经掌握的技能。

3、入门技能:学习新知识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

二、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SC模型(Keller的模型)P67

A:注意力(Attention)R:关联性(relevance)C:自信心(confidence)S:满足感(satisfaction)第四章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P82(一)、接受学习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分四种类型:一是意义和机械、二是接受和发现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 P85

1、激发学习动机

2、复习旧课

3、讲授新课

4、运用巩固

5、检查效果

(三)、九段教学策略(美国罗伯特.M.加涅 提出)

1、引起注意

2、阐述教学目标

3、刺激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行为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与迁移

(四)、掌握学习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布卢姆 提出)

1、学习定向

2、集体教学

3、形成性测验

4、矫正教学

5、再次评估

(五)、情景—陶冶教学策略(也称暗示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

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六)、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1、动作定向

2、参与性练习

3、自主练习

4、技能的迁移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一)、发现学习(布鲁纳提出)

1、问题情景

2、假设—检验

3、整合与应用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

定义: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景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三)、抛锚式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

2、确定问题

3、自主学习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四)、随即进入教学策略

1、呈现基本情景

2、随即进入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

4、小组协作学习

5、学习效果评价

(五)、启发式教学策略

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景

2、探究只是的尝试

3、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4、变换练习的尝试

5、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6、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六)、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七)、基于Internet的谈就是学习策略

1、选择课题

2、解释探究的程序

3、搜索相关资料

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6、分析探究过程

三、协作学习:P99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四、常用协作学习策略种类P99 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调、伙伴

五、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CSCL):

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支持协作学习。

六、研究行学习的主要步骤:(五个阶段、七个步骤)P106 研究性学习,也称综合学习或专题学习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三个步骤)

①、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②、合作交流,优化方案

③、实施方案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第五章

一、教学媒体的特性P128:表现力、重视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P129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学习者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

三、认知工具含义:P137

主要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代替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四、认知工具分类: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3、绩效支持工具

4、信息搜集工具

5、协同工作工具

6、管理与评价工具 第六章

一、教学评价含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地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教学功能

5、导向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P155

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分类: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P159

1、评价功能的发展

(1)、评价过程重学生的发展,轻甄别功能

(2)、评价过程重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3)、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而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评价取向的发展

(1)、目标取向的发展;(2)、过程取向的发展;(3)、多元主体取向的发展

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①、档案袋评价;②、研讨式评价;③、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④、缝补性评价;⑤、电子化评价

四、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P170 ①自评;②专家评定;③一对一评价;④小组评价;⑤实地实验;⑥、进行中的评价 第七章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P193

①项目定义;②教学设计、③系统设计、④脚本编写、⑤数据准备、⑥软件编辑、⑦适用评价、⑧形成产品

第三篇:教学系统设计

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和解释结构模型法。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 与教”理论。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5.奥苏贝尔把学习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 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6.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 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产品设计。(或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7.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 ABCD 法则的英文全写:A 是对象、B 是行为、C是条件、D 是标准。8.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

9.学习支持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

10.乔纳森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教学策略支持包括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和支架策略。

1、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产品设计。

2、瑞格卢斯提出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 策略,梅瑞尔提出的成分显示理论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微策略。

3、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4、常用的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为:算法式、矩阵式和流程图

5、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预备能力的分析、目标技能的分析和学习态度分析。

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7、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内部需要分析法和外部需要分析法,两 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参照系的不同。

8、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因素的看法,一般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9、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0、在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中,“分析学习者特征”环节一般包含对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方面的分析。

11、电视教材是根据教学大 纲 的规定,采用电视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 形声教材。

名词解释:

1.学习风格: 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认知结构: 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结构的。

3.支架式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4.E-Portfolios:一个档案是对学生工作有目的的收集物,用这种收集物来展现学生某一 方面或是多方面的努力进步及成就,这个收集物必须有学生参与选择内容选择的标准,评断 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 据。

5.人类绩效技术: 是一种获得理想成果或结果的方法。一种改进人的绩效水平的多学科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绩效进行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来解决人在绩效提高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以改善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最终提高绩效水平。

6.ISD: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 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竞选具体计划,创设有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试题(1)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7.最近发展区: 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老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8.混合学习:结合基于网络的技术以实现教育目标,混合各种教学方法以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否应用教学技术,各种形态的教学技术和面对面、教师引导下的训练相结合,教学技术和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

9.学习共同体 译为“学习社区”,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 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 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10.真实性评估 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评价,它提供给学生真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挑战,以供 学生应用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及智慧。一种表现性的、成长记录袋式的、以知识为背景、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价方式。

1.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 :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这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 :这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 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1.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2.为了便于记忆,我们一般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称 ABCD 模式:A 指对象 .为了便于记忆,: 指对象(audience),B 指行为,(behaviour),C 指条件(condtion),D 指标准(degree)。,指条件,指标准。

(1)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解答题:

(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

答: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基于认知注意学习理论)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建模主义学习理论)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几种目标,其具体内容是什么?答 :认知学习领域目 标分类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 2 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 为接收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何异同?对教学设计有何意义? 不同点:两种知识的不同功能导致了不同的知识表征形式;两种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 划分;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及其条件不同; 相同点: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虽然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 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 灵活地使用。

(4).基于 Web 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

1、教学媒体与教学材料的选择与设 计

2、认知工具的设计

3、人际环境的设计。

(5).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 “伙伴”等五种。五种策略的实施特点各有不同:前两种(“课堂讨论”与“角色扮演”)对教师主导作用的

发挥要求更多一些,比较适合于以教为主的场合; 后面三种更强调学生之 间的相互激励、相互切磋和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索,因而比较适合于以学为主的场合。

(6).什么是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哪些?答: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 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认知工具: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3、绩效 支持工具

4、信息搜集工具

5、协同工作工具

6、管理与评价工具

1.简述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1.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2.谈谈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之间的区别。答: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无论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层次上都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无论在研究对象 :(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不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 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不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 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2)两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3)两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教学论要通。

3.请简要说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答: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教学理论是指示性的;教学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有直接关 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教学理论是指示性的;教学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 系,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为直接关系,而教学设计理论与学习理论为间接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为直接关系,而教学设计理论与学习理论为间接关系。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学习理论是探究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 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设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力的 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设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基础上促成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教学设计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基础上促成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教学设计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 基础。基础。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教学设计理论,过去也称教授理论,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设计理论,过去也称教授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 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方法的过程,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 观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理论。观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理论。

4.试比较分析 ID1 和 ID2 的主要特点。答:ID1 和 ID2 常称为教学设计的第一代教学设计和第二代教学设计。ID1 模式以肯普模式为代表,其主要 常称为教学设计的第一代教学设计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以肯普模式为代表,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基础; 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基础;ID2 模式以狄克 -柯瑞模式为代表,其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主要 3 的理 柯瑞模式为代表,其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主要的理 论基础。分别称为以“教 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 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 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论基础。因此,也有专家将 ID1 和 ID2 分别称为以 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 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ID1 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 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安排十个教学环节。安排十个教学环节。ID2 模式的特点为:吸取了加涅在 学习者分析 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模式的特点为: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分析 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学习者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 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较好地体现了 联结 认知”学习理论 联结- 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较好地体现了“联结-认知 学习理论 的基本思想。的基本思想。

1.组织学习内容要注意哪几方面? 1.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确保从已知到未知;③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④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2.什么叫信息加工法? 答: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有何共同点? 答:第一,他们都是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分类。布卢姆所说的教育目标一定意义来说就是加涅所说的学习的 .第二,他们都把认知领域的学习分成不同的层次,都认为“知道(言语信息的回忆)”仅是教学的最 低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他们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低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他们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

1、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它有哪些原则?

答: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要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依据和方向,着重于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外部的教学事件,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策略具有指标性和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 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 不同的教学目标 效的方法论体系。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有:学习准备、学习动机、目标范例、内容组织、适当指导、重复 练习、积极反应、知道结果和个别差异。

2、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有哪些种类?

答: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按评价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相关案例可在哪些方面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相关案例可以在两个方面支持学习者的学习:(1)帮助学生记忆。相关案例通过提供学习者所没有的经验表征来帮助或补充记忆,它们虽然不能替代学习者的参与,但可以提供可供比较的参照。(2)加强认知灵活性。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认知灵活性理论主张提供有关内容的多种表征和解释以表现内在于只是领域本身的复杂性、某一观点概念间的联系和概念内部的联系,用多重的、释以表现内在于只是领域本身的复杂性、某一观点概念间的联系和概念内部的联系,用多重的、相关案例 来传达在很多问题上的多种观点,为了强调学生的认知灵活性,来传达在很多问题上的多种观点。

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答案要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 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 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2)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 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 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 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

2、简述教学目标编写的 ABCD 方法中,ABCD 各代表什么,并用 ABCD 法至少编写 两条教学目标。

答案要点: A——Audience B——Behavior C——Condition D——Degree“提供 10 道除法短除法的算式,小学二年级学生能算出正确答案,准确率 达 90%。” “历史系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所布置的 7 篇材料后,能撰文对两种古代文化的 差异进行比较,至少列举每种古代文化的 5 种特征。”

3、简述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

答案要点:(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5)编写脚本卡片,手机素材资料。(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7)开展 教学试验,进行评价修改。(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论述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 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案要点: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无论在 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层次上都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不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 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紧系具体计划的过程。在学科 性质上,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而 教学设计则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教学论属于较 高理论层次的学科,而教学设计在学科层次上要比教学论低一级。(2)两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教学论要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 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要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以上分析表明;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而 教学设计则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2、阐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答案要点:(1)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者的进步的评价。(2)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3)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4)重视高层次学习目标的评价。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

教学系统概述:

教学系统设计(ISD)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和“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对象: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设计对象: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实际

建立教学系统设计学的构想来自于【美】杜威。杜威和桑代克的构想是建立教学设计思想的萌芽。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

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桥梁学科)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方法)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学科性质:既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方法论层面的规定性理论学科,又是设计科学中具有特殊设计对象的设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学科。

不同层次:教学问题的大小,范围—>{以产品,课堂,系统为中心的三个不同层次}

理论基础:四基础论:学习理论(行为矫正,知识结构)、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模式)、系统论(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理论:加涅:“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格卢斯等人的精细加工理论(ET细化理论)和梅瑞尔成分显示理论(CDT)和教学处理理论(ITT)

加涅: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外部}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认知策略 九段: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

瑞格卢斯:他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将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宏策略,微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传递策略【一个目的,二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梅瑞尔:行为水平目标:记忆,运用,发现。内容: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删去:运用事实和发现事实。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的时间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对象:设计

以教为主:理论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动机理论(冬季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理论缺陷(否定发现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ID1):肯普模式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习者特征,教学评价)需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过程,进行教学评价)

主要特点:1.强调了十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2.要素之间没有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某一要素3.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是这种环形结构的中心,说明他们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归宿。各个要素都应围饶他们进行设计4.表明教学设计是个连续的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不断的活动与其他所有要素相联系5.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以任何地方开始,并且按任何顺序进行

认知主义(ID2):史密斯-雷根模式 主要特点:1.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的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2.这种模式很好的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的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3.在ID中,学习者特征分析除了应考虑学生者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还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能力。

以学为主(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

主导-主体:(学教并重:兼取两者优点上提出的,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的支持以学为主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利用其公共部分和相互跳转特性实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两者。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分类:——布卢姆(行为主义的影响):认知{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动作技能{辛普森: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情感{克拉斯伍: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智慧技能,态度

——霍恩斯坦(建构主义的影响):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又包括五个类别的目标。

分析与阐明的意义:有利于课程规范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分析方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阐明方法:马杰的三要素上的ABCD法(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其中CD为可选部分)

内外结合法

分析与编写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起点能力分析:

1.学习者认知能力特征分析: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自我为中心,不具备守恒性和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性和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有假设,推理能力)

认知特征: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分析: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判断认知结构:概念图: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认知结构的三种关系:隶属、总括、并列。3.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学习者在特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时,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状况。编制预测题、访谈和观察是确定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有效方法。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

1.学习者的学习态度:问卷调查、访谈2.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奥苏贝尔)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注意力R关联性C自信心S满足感3.学习风格分析: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认知因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沉思型与冲动型

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 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具体-序列,抽象-序列,具体-随机,抽象-随机

内控和外控

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注重教学效率,实践经验丰富,自律性和独立项强,参与教学决策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分析: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众权威心里却在削弱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6.教学目标的多样化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起始能力分析:1.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2.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3.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模式(局部):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和策略的组合使用。特点:整体性、指向性、简约性、操作性、稳定性 五要素:主题(理论依据),目标,条件,程序,评价 教学策略(整体,概括):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特点:指向性,操作性,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

教学方法(最具体):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典型的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既符合以教为主,又符合以学为主)

协作学习: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条件:1.分工合作2.各自尽力,密切配合3.社会互动,学会沟通4.必要指导

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特点:1.突破了范围的限制2.附属角色的隐藏3.复杂底层工作的简化4.全面展现问题情景6.在线资源7.教师的角色转变

形式:实时同地,非实时同地,实时远距,非实时远距

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和专题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征:1.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实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行的统一2.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3.注重学习的实践性4.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5.强调学习的自主性6.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包含5个阶段,7个步骤: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3.1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3.2合作交流,优化方案3.3实施方案4成果展示与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5.总结与提高

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任务和目标设计2.活动方式和操作流程设计(确定子活动及操作流程,有谁完成这些活动,子活动操作方式)3.活动的条件分析和支持设计(环境支持,人力支持,资源和工具支持)4.活动的评价设计(规定各子活动,各阶段活动成果的形式,规定评价活动的方法和规则,规定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注意事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的要求。

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之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物理学习环境设计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空间设计和教室文化建设三大方面。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绝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的设计,而是隐含着很多观念和人文因素,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价值的形成有着潜在影响。

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类:感官{视觉型媒体,听觉型媒体,视听型媒体,交互型媒体}相互性{单向传播媒体,双向}范围{大规模教学用,班级教学用,个别化教学用}控制程度{完全可控,基本可控,基本不可控,完全不可控} 教学媒体特性:表现力,重现力,受控性,参与性,接触面

选择的依据和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 选择媒体的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选择程序:1.描述对媒体的要求2.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3.做出最佳选择4.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示范演示、验证原理;提供练习、训练技能等

媒体使用方式:设疑—演示—讲解;讲解—演示—概括;演示—练习—总结;边播放、边讲解。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活动的人、财、物、信息等。途径: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编制尚无的。分类{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心理学依据1.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2.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3.记忆(组块性,有限性)4.概念形成(实例出发,既有正例又有反例)认知工具: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基于建构主义提出,有显(工具)隐(策略和方法)性之分。分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 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1.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4.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5.概念图工具6.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

人际学习环境设计:生生:随意性,自发性,对等的,相互依存的 师生:民主,平等,和谐

课堂氛围(班风):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可以分为积极地,消极的,对抗的3种。课堂氛围营造策略:民主教学,成功教学,灵活教学,双边教学

交往: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交往动机激发策略: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与所取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传统环境下,问题行为调控策略: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内容,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问题行为调控策略: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3.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地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及对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评价的新发展:评价功能:重学生发展,轻甄别功能,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倡导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合作。评价取向: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多元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工具: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定,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电子化评价,缝补性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和原则: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实验,进行中评价 过程:指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搜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结果。影响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其他

总结性评价的专业评价人员来执行总结性评价。第七章 教学系统设计应用实例分析

多媒体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应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是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材料

内容与作用: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等等

设计开发过程:项目定义,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数据准备,软件编辑,试用评价,形成产品。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特点: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

第八章 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新动向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它给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是要认识到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各自的优缺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方向是“混合式”的,即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第五篇: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 1.1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含义P3

1992加涅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1994肯普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1996梅瑞尔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1989帕顿

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1994乌美娜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2001何克抗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何克抗,2002)

史密斯、雷根1999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综合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发展P5

思想萌芽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理论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学科建立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收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学设计特征P8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设计学科,它具有系统性、具体性、设计活动的理论性与创造性以及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等特点。

 系统性:教学系统设计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

理论性与创造性: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

行的,是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理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纪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做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计划性和灵活性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具有一定得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用流程图的线性程序来表示,需要按照既定的教学环节流程来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 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补充的。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根据需求调整分析与设计的环节,在参考模式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模式

具体性

教学系统设计是针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方法,是通过解决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来形成优化学习的教学理论

教学设计的意义P9

   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设计学科性质P12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起着联结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个学科的作用

 

作为应用学科,教学系统设计在其科学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教与学的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也都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门用于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有很强的规定性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

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质就是教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并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描述性理论揭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思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

 教学系统设计是将达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去选择和确定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他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教学设计层次P14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最初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他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多指课堂教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习者、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如企业培训方案的开发,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等,由于系统设计涉及内容面广,设计难度较大,而且一旦完成就要投入范围很大的场合去使用和推广,因此,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来共同完成。

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0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代表模式

ID2: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史密斯——雷根模式

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是在第一代教学设计有相当影响的“迪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发展起来的。

ID1: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肯普模式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10个教学环节。

 1.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 2.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 3.10个教学环节: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和约束条件);②确定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内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 10.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代表理论

 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 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  

赞可夫的“发展观”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  

有意义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动机理论

0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情景创设; 4.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 5.自主学习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7.学习效果设计评价。

“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式

主导一主体(“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也和其他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样,涵盖了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只是这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地支持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利用其公共部分和相互跳转特性实现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 1.理论基础:①以教为主ID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②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③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 2.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③“动机”理论

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流程的特点:①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果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②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加的教学效果;③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④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教学系统设计基础理论

01.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①学生的“学”才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因,所以应“以学论教”;②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即教学事件。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2.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02.瑞格卢斯的精细加工理论

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传递策略。

 1.细化理论的内容:①一个目标②两个过程③四个环节(选择、定序、综合、总结)④七种宏策略

 2.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ET)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微策略。

0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

梅瑞尔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只是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它的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

01.时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60年代盛行 02.主要观点

 

S(刺激)—强化—R(反应)0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 0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0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03.关注点:环境在个体中的重要性,即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个体决定的。

04.优缺点

优点:重视控制学生环境,重视外显行为与强化,尊重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

缺点:忽略了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

巴班斯基小白鼠,巴普洛夫狗、桑代克的猫、班杜拉的宝宝。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 

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代表人物:科勒、托尔曼、布鲁纳、加涅、奥苏贝尔 主要观点

 

S——AT——R(T:主体认知结构。A:同化。)0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客体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与认知结构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反应,才能引发学习。

 

02.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03.学习是凭智力和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要先认识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则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对教学的启示:

01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 02学习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吸纳(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才能被学习者所接受。

 03要重视学科知识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以保证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04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模型

评价:注重学习发生的外部环境设计的同时也考虑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的认知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 

时期:20世纪七十年代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   

自我实现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富人性的形成。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要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够自己教育自己。

主要观点:

 

 3.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条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  

特点: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时期: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代表人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同化: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

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充足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可以借助成人启发帮助达到较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

基本观点: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协作活动,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 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帮助者和协作者

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

 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 各个学习者对学习对象建构内容不同,协作学习可相互交流,丰富知识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

代表人物:乔治·西蒙斯 基本观点

     

1)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中。

2)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 3)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

4)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5)为了促进持续学习, 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6)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 

7)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8)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

教学理论

  

0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02.布鲁纳“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0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 

系统理论 传播理论

01.拉斯维尔的“5W传播理论,后被发展为7W

    

who what:say what which : in which channal whom: to whom what: with what effect

 

02.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 03.贝罗的“SMCR”传播理论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 教学目标的特点: 教学目标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的功能

01.导向功能

 

 

指引教学活动实施 指导和支配教学过程

控制教学活动向着教学目标方向进行 总体目标对子目标有控制作用,使子目标为其实现而服务

02.控制功能

03.激励功能

 

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动力 高低,难易适宜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04.中介功能

 

教学与社会发生联系的纽带

是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结,使各要素有机结合。

05.测度功能

测量评价教学活动成果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领域

认知领域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情感领域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

言语信息

 

能够记忆事物的具体事实并描述出来 具有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或者解决问题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 

调节心理内部过程,调节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动作技能

拥有某种动作能力并能够流畅完成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态度

恩霍斯坦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领域

   

行为领域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基础

数字布卢姆

过程维度

     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知识维度

学习者掌握某一学科获解题过程中必须知道的基础知识

概念性知识

知识的形成结构和各知识之间的关系

 

程序性知识

 

过程性,方法性的知识 如何认知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意义

   

01.有利于课程规范化 02.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0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0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归类分析法

言语信息类知识不存在逻辑层级关系,适用于对言语信息类知识归类分析

层级分析法

 

知识点具有层级关系,从高层次分析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低层次的从属技能。知识点层次越低,难度越小 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里操作过程外化 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确定各自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利用目标矩阵确定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 

信息加工分析法

   

解释结构模型法

教学目标阐明

教学目标编写基本要求

 

01.马杰的三要素模式 02.ABCD模式

 

①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②B-行为(Bec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 

③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④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阐明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   

1.在教学之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2.难以阐述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 3.学习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创新精神;

4.编写学习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也比较困难。

 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

01.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01.认知能力分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

02.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演阶段(2-7岁)

知觉的集中倾向性

只会凭知觉所及,只注重事物的单一维度或层面,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维度或者层面,缺乏守恒性

不可逆性

儿童还不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

自我中心主义

看待问题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着眼,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具体运演阶段(7-11岁)

 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符号性

 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 

可以用心理操作能力去认识、表征和反应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认知活动更加深刻、灵活、广泛

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

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能力 

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认知结构特征(认知结构变量)

可利用性

原有认知结构对新观念具有固定、吸纳作用。符合认知同化理论

可分辨性

原有认知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区别

稳固性

原有认知观念的稳固性,越稳固,有利于学习的发生

判断认知结构方法

绘制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知识可被看做是由各种概念和这些概念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其组合形式是一种等级结构。

 概念图里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表明知识点之间的类属关系以及抽象概括水平、横向联系表明处于同一水平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用途

查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外化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工具

  

用于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

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

作为考察学习者知识结构的测评工具

03.特定知识和能力分析

分析原因: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 方法:编制预测题(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的下位组织者作为预备能力,编制预测题

02.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

1.学习态度分析

分析学习法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态度以及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问卷调查、访谈等是了解学习者态度的有效方法。

2.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概念

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相辅相成,学习能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能推动学习

学习动机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激发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内,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 内部动机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外部动机:

学习者由外部诱因引发的学习,学习一旦达到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认知驱动力

来自好奇,源于实践。稳定的内部动机。如持久的学习等。

自我提高内驱力

 个体希望通过自身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来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

学习者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努力把工作做好的需要

 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ARCS模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动机模型,分析其四要素有助于在教学前发现学习者的真实感受。

①A-注意力(Attention);

通过教学资源或问题引起注意

②R-关联性(Relevance);

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尽可能和学习者生活实际相联系

③C-自信心(Confidence);

教学初期为学习者提供容易成功的机会,建立自信

④S-满足感(Satisfaction)。

让学习者从学习的成功中得到满足

3风格分析

概念

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理论模型

克里的“洋葱”模型。

 

01.最外层——教学偏好

02.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

学习者吸收信息时所用的方式

03.最里层——认知个性风格

 

个体吸收新信息时所选择的方法 威特金的场依存/场独立理论

场依存性:受环境影响大,对人文社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

 场独立性:受环境影响小、在数学和自然学科方面有优势

分析风格测量

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

03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    

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 2.注重教学效率; 3.实践经验丰富; 4.自律性独立性强; 5.参与教学决策。

1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一般特征

       

04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特征分析

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改变; 5.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1.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

2.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 3.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2.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  

3.学习风格特征及其网络环境的适应性  第四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概念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互动中。

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体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的具体化,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0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01.接受学习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接受学习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奥苏贝尔从两个纬度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分成4种类型:第一纬度是意义和机械,第二纬度是接受和发现。

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  

阶段一:呈现组织者: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二: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阶段三: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0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0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的教学条件:

 

  

0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04.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信息和概念。

0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被很好的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 

0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0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02.五步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后来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加以改造而提出的

它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0.3九段教学策略

九段教学策略(或称“九段教学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 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活动程序应该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相吻合。

 他把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分为九个阶段,教学程序也相应为九个阶段:

1.引起注意::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觉、注意的内容和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至短时记忆。

 

2.阐述教学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选择性注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提取长时记忆中与当前所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至短时记忆

 4.呈现刺激材料:图书选择性信息的特征及作用,使学习者易于获取感觉信息并形成选择性知觉

 5.提供学习指导:使学习者能够尽快地建构新信息的意义(促进语义编码过程),即形成概念

 

6.诱发学习行为:检查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是否成功

7.提供反馈:如果建构意义不成功,则给予矫正反馈,使学习者重新去建构该信息的意义;如果建构意义成功,则给予鼓励反馈

 8.评价表现:通过成绩评定对成功的意义建构加以强化。

 9.促进记忆和迁移:帮助学习者把新建构的意义(新概念,新知识)进行归类,重组,以促进知识的保持与迁移。

04.掌握学习模式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这种模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 

主要包括5个步骤:学生定向→集体教学→形成性测验→矫正教学→再次测评。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05.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主要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

06.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主要步骤: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02.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01.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是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有知识。

 

发现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教学习者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习者心灵中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习者主动地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

主要步骤: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

02.支架式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策略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

主要步骤: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03.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要求这种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时间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主要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04.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

 主要步骤: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05.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中只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体现的学习主体作用,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主要步骤

     

①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②探究知识的尝试; ③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④变式练习的尝试;

⑤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 

06.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07.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后由美国学者萨奇曼将其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步骤:

     

①选择课题; ②解释探究的程序; ③搜集相关的资料; ④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⑤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⑥分析探究过程。

03.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概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CL)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 

常用策略

 

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CSCL)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几种主要形式:

   

1.实时同地CSCL; 2.非实时同地CSCL; 3.实时远距CSCL; 4.非实时远距CSCL

04.信息化教学模式:

定义: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教与学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统称,为新的教学环境、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与学方式

 

01.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

 

网络主题探究是一种以网络为支撑,以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这种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学习,并关注自然与社会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02.网络主题探究

0.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

指运用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学习

04.远程协作学习

远程协作学习源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来促进协作学习,以增强学习伙伴之间的交互和小组协作,以及技术如何促进知识和专门技能在社区成员之间的共享与分布。

 第五章学习环境设计

01学习环境概述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02物理学习环境设计

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空间设计和教室文化建设三大方面。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决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的设计,而是隐含着很多观念和人文因素,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价值的形成有着潜在影响。

0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课堂教学中常用教学媒体的特性

    

表现力: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重现力: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存储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接触面: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

参与性:教学媒体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受控性: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   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学习者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

 

5.依据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6.综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学习者特点、教师态度、技能方面的因素,还有来自管理方面的因素。

 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   

1.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2.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3.做出最佳选择; 4.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04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开发

学习资源: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   

1.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

2.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 3.记忆:组块性、有限性; 4.概念形成。1目标控制原则

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是贯穿着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他不仅规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方式,指导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还控制学习资源类型和内容的选择

2内容符合原则

学科内容不同,所需的学习资源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个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学习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

3对象适合原则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

4最小代价原则

 开发的学习资源不仅应该包含较多的信息量,还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习者花较少时间和精力就能够获得并理解这些信息。

梅耶的多媒体资源设计原则P195

01一致性原则、02信号原则、03冗(rong)余原则、04空间接近原则、05时间接近原则、06通道原则、07分段原则、08前训原则、09多媒体原则、10人性化原则、11语音原则、12肖像原则

 合适的学习(教学)资源通常来自三条途径: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在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时必须遵循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等心理学原理和规律。

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

常用的认知工具:

     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3.绩效支持工具; 4.信息搜集工具; 5.协同工作工具; 6.管理与评价工具。

认知工具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

1.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 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 4.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 5.概念图工具;

6.作为自我测评和学习反馈工具。

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

      

05人际交互学习环境设计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

1.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

   

①教师要“了解自己”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 ③教师要“了解目标” ④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2.课堂氛围营造的策略:民主教学、成功教学、灵活教学、双边教学。

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

    

1.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2.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3.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4.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5.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1.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P208

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

①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  

1明确学生的行为标准 2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 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 

1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2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    

01、暗号提示。02、使用幽默方式提醒

03、创设情境 04、提问学生 05、正面批评

 ③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 

01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

02遵循课堂行为矫正的原则

  

01、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

02、一致性原则 0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03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调控策略:P211

  

①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②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 ③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学习环境各要素的特点:

  

1.教学媒体与教学材料选择与设计; 2.认知工具的设计; 3.人际环境的设计。

 第六章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结果的评价

01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概述P221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

 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促进和强化。较高评价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较低的评价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

 调控功能:教学评价的结果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师生调节教与学行为提供客观依据,使教学过程变成随时能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从而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

 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活动本身也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得到巩固、迁移、甚至产生飞跃。

 导向功能: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得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成为被评者的努力方向

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者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群体中每个成员的相对优劣。

 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者集合之外,把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

 自身评价: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对他们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 2.按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常称为教学前评价或者前置评价。在正常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等状况进行“摸底”

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 总结性评价又称为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过一段落

时,为了解教学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评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 定量评价是从量的角度出发,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的内容P224 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和人指标P225

02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3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设计P226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两个环节: 1.搜集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信息资料; 2.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状况做出即使反馈。

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1.评价功能的发展:

  

①评价过程重学生的发展,轻甄别功能;

②评价过程重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③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而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评价取向的发展:

 

①过程取向的评价; ②多元主体取向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通过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形成一个反映其成

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长足迹的档案袋。通过这个档案袋,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②研讨式评定;将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评定的一个组成部分

 ③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是通过让学生实际演示某些结果已说明其是有价值的,来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

 

④缝补性评价; ⑤电子化评价。

03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和多媒体资源的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与规范性:

      

①教学目标阐述;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

③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④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 ⑤教学过程设计; ⑥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⑦总结和帮助。

 

2.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3.创新性

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上有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评价要遵循的要求: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经济性。

04教学系统设计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系统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Design Review);

    

2.专家评议(Expert Review); 3.一对一评价(One-to-One Review);

4.小组评价(Small-Group Evaluation);

5.实地试验(Field Trial); 6.进行中的评价(Ongoing Evaluation)。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

  

1.制定评价计划; 2.实施评价计划;

3.处理评价结果-进行评价成果报告。1.环境方面的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 2.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3.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

4.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其他条件因素。

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

   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关注教学系统设计的结果,通过收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中、实施后的数据和信息,以证明教学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及不足。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系统设计(精选)

    1.概述: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结果为目的,以学习理......

    教学系统设计

    1.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是......

    教学系统设计

    2月28日:ADDIE ADDIE是指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 主要包含了: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 (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学习者已到达学习成效? (学习评量的实施)。 在A......

    教学系统设计[范文]

    教学系统设计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现代......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

    教学系统设计

    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 第一节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1)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2) 二.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4)......

    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 1. 定义: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资料(共五则范文)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要点 第1章一、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 第 3 页 判断选择题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