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开设学期:二(本科)
总 学 时:32 其中讲授学时:30
实践学时:2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 讲授语言:汉语 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外传统服饰是人类服饰史中的宝贵财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感受中外服装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加强对服装设计的人文性的感悟,丰富创作思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
材:《中外服装史》 张竞琼、孙晔 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1.9 参考书:《中外服装史》 黄能馥、李当歧、藏迎春、孙绮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中国服装史》 袁仄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编著 商务出版社,1992 《中国服装史》 华梅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西洋服装史》 李当岐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方服装史》 华梅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外国服装史
第一章
服装的起源(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旧石器时代晚期
2、新石器时代
3、服装起源概说
第二章
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古埃及王国时期的服装
2、美索不达亚的服装
3、克里特-迈锡尼的服装和古希腊的服装
4、古罗马服装及其与古希腊服装的联系 第三章
中古时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拜占庭时代
2、欧洲文化黑暗时代
3、罗马式时代
4、哥特式时代
第四章
近代服装(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文艺复兴时期
2、巴洛克时期
3、洛可可时期 4、19世纪欧洲
第五章
现代服装
(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世纪之初与女装现代化
2、“二战”前后与迪奥“新面貌”
3、六七十年代与成衣革命
4、世纪之交与多元化
中国服装史
第六章:上古时代服装
(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夏商周服饰
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第七章
中古时代服装
(8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秦汉服饰
3、魏晋南北朝服饰
4、隋唐服饰
5、宋元服饰
6、明朝服饰
7、清朝服饰
第八章
中国近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清代服饰
3、改革开放前服饰
4、改革开放后服饰 第九章
期末复习
(2学时
实践)
1、课程总结
2、期末复习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一)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成绩评定
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六、编制与审核
编制人:
编制时间: 教研室审议:
系审核:
第二篇:服装史教学大纲
《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01031319 2.课程名称:服装史 3.英文名称:Clothing History 4.课程简介:“服装史”课程主要讲述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与服饰样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服装史》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中西服装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各个时期的设计要素来进行现代服装设计;
(三)素质目标:
具备服装专业审美能力,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中得以体现。2.先行课程: 无
3.周课时、总学时:周课时
2、总学时28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6.考试方法:平时作业、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 7.实验、实习、作业:
8.教材:《中西服装史》(第1版),张祖芳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9.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态。同时,各民族人民的四处迁徙又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形 势下,南北朝各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
同时,玄学的兴起和崇尚清净无为、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意识的觉醒,都直接影响 了服装观念和服装风尚的变化。南北朝时期服装存在多种形态,一是承袭秦汉旧制的汉 族服装,男子多褒衣博带,女子多以大袖示人,以懦、裙、裤为主。二是汉族人民吸取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最典型的就是裤褶和裲档。
二、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三节服饰品
第三章 隋唐五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节主要介绍隋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和典型服饰形制。隋唐的统一把南北的成就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较秦汉经济文化更为发达,国势更为强盛的局面。尽管隋朝的时间很短,但它为后世繁盛的唐朝奠定了基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服装最绚烂的篇章。唐朝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方面,唐代服装继承了历代冠服制度;另一方面,唐代服饰对外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尤其吸取胡服特点,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为后世的衣冠服饰开启了新的道路。隋唐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女服更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异彩纷繁,令人目不暇接。上懦下裙仍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此外还有披帛、半臂等服饰。
二、教学重点: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隋唐五代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三节服饰品
第四章 宋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式糯裙,整体线条流畅,飘逸秀美。明代的巾帽品种繁多,挺拔有型,发式头饰名目不一,把女子衬托得分外娇烧。官服上的补子,用不同的动物图案区别不同的官阶,是历代服饰中最有文化意义的一种新的创造。
二、教学重点:明代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明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2、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七章 清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清代的服饰制度和一些典型的服装形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清建立政权以后,一方面强制推行满服,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华夏服饰呈现出另一种瑰丽的色彩。满族妇女主要穿着袍服,梳旗髻,穿高底旗鞋,这些服饰使她们看起来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妇女都要高大。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但在服装装饰上要精细得多。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一幅穿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清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马甲、裤和靴等。最典型的服饰品就是马蹄袖,这种袖子紧而窄,可脱卸,方便合体,是男子服饰特征的最好概括。
二、教学重点:清代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清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2、典型服饰及形象 2.3服饰品
第八章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进入现代。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军队改革等措施相继实行。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30年代、30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
三、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埃及服饰 第二节 古代西亚服饰 第三节 古代欧洲服饰
第十章 中世纪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历史上一般把5世纪至巧世纪称为中世纪,并从时间上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中世纪的服装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服装上体现为遮盖体形和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从不同时期服饰的形态可略知一二:拜占庭服饰由古罗马那种宽衣文化演变而来,经过罗马式时期,最终落脚到哥特式时期的窄衣文化。
二、教学重点:中世纪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教学难点:哥特时期女装的主要特征
三、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拜占庭时期服饰 第二节 罗马式时期服饰 第三节 哥特式时期服饰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这一文化运动于巧世纪后半期扩及欧洲许多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随着禁欲主义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在服饰上体现为: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瘦劲,构成箱形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并不再羞羞答答用饰布遮住。这种两性服装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直影响西方服饰近500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服饰
教学难点:西班牙风格时期的女装特点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意大利风格时期服饰 第二节 德意志风格时期服饰 第三节 西班牙风格时期服饰
第一节 洛可可时期服饰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
第十四章 19世纪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19世纪,欧洲进人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从社会体制到经济状况,从生产方式到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发展、工业进步,使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式生产方式迅速被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珍妮”纺机和蒸汽机在纺织行业的普遍应用,使服装用布的产量大大增加,服装业迅速发展。缝纫机的使用为服装的批量化生产提供可能。1858年,英国青年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巴黎开设了以贵妇人为对象的高级时装店,从此在时装界树起一面引导流行的大旗。19世纪中叶,服装杂志在欧美已十分普遍,方便了人们对时装流行信息的了解。随着这一切的变化,人们的着衣观开始发生转变,过去那种以豪华多饰的宫廷风格为时尚的穿着追求,正悄悄让位于追求实用、自由和功能化的装束。
二、教学重点:19世纪男、女装风格的沿革
教学难点:19世纪末期社会的变化对服饰的影响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帝政时期服饰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服饰 第三节 新洛可可时期服饰 第四节 19世纪末期服饰
第十五章 20世纪服饰(上)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20世纪服装史是研究现代西方服装发展和流行变化的重要资料来源,服装史学家常常以10年为分界线,来分段研究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和形象。
20世纪初期的十多年常常被称为“美好的年代”,女性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一r服装设计的转折性革命,催生了现代的时装。1909年,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表演使东方风格服饰在法国风行起来,并很快地出现在欧洲女士们的流行服衣柜中一战后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改善,女性的服饰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女性们开始从身体形象和服饰装扮上否定自身的女性特征而向男性看齐,于是她们剪短发,并穿上忽略胸腰线的管子状服饰。这个时代在服装史上被称作“女男孩”时期。进入20世纪30年代,人们厌倦了模仿男孩子的女性服装的矫揉造作和缺乏女性风采,转而追求更加具有女性味道的时装,此时的欧美都出现了追求典雅、苗条时装的风潮。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女装男性化的倾向,使得战后的女性转而十分憧憬优雅的曲线之美,希望突出女性本身的特质。时装大师迪奥(Dior)适时地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服装款式——“新风貌”。由迪奥所创造的“新风貌”,以其娇柔、优雅、高贵而性感的全新面貌,继续在20世纪50年代征服着所有女性。
第四节1980年至1989年服饰 第五节 1990年至1999年服饰
执笔人:胡庚申 潘翀
--11
第三篇: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辅修课程中,我校开设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而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
在整个课程的前大部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对人体的大量人为化造型,比如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女子裙撑。经紧身胸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细,而女子裙撑的人为塑造女子下体造型更使得女性整体造型夸张,为追求一时的时髦而对当时的欧洲女性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我在学习中国服装史之前从各种历史剧纪录片中也看到过古代的衣冠服饰,但如今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了解。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中西服装的发展变化历程,也体会到“衣”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也可以发扬一种文化。同时我还通过服装的差异体会到中西方在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思维创新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我未来对服装的学习和设计上都有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模版]
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不但对服装理论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因为时装的流行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这是每一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历史文化,才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
课程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服装史,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先秦到唐朝到明清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
课程后半段我们学习了西方服装史,这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许多电影中都可以见到例如古希腊古埃及的人物造型,老师还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埃及艳后》,对当时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西方服装史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中西的文化差异还有西方古代服装对现代设计的巨大影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还有古埃及的饰品设计异常精美,而且样式齐全。不但有头饰、手饰、戒指,还有脚链、胸饰,甚至还有纹身的出现,无论从样式还是工艺都与现代首饰非常接近。不仅在首饰设计方面对我们有启发,而且也能延伸到服装设计中,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
纵观中外服装史,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中外服装的样式、发展,都有很大差异。中国服装采用平面裁剪,而西方服装在发展过程中发展到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向来强调纵向的视觉效果,如古代女性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而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中外服装的差异还有很多,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然后吸收其精华,而不能一味的只看到西方服饰的优点而忽视本民族的服饰精华。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中外服装的了解还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加深,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以后也要把眼界放宽,不断汲取中外服饰的精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
第五篇:《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重点和难点: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征的深入理解。第2章 城市建设(2学时)
2.1 古代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2.2 地方城市建设
知识点:介绍古代中国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以及地方城市布局特征。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体制及应用 第3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8学时)3.1 宫殿、坛庙、陵墓
知识点: 宫殿规划制度及图解;坛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陵墓建筑的起源、组成及演变。
3.2 宗教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特征。3.3 民居
知识点:介绍中国民居的民居类型、特征及发展概况 3.4 园林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特征及发展概况。3.5 祠堂、会馆建筑
知识点:介绍祠堂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形式与特点。
重点和难点:宫殿、坛庙、宗教建筑等,各建筑类型的外观形式和结构特征。第4章 古建做法(8学时)
4.1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 4.2 工官管理制度
4.3 中国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知识点:了解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以及工官管理制度 掌握中国木构建筑(柱、梁、枋、斗拱、檩、椽、屋顶)的具体做法。
重点:木构建筑的三种常见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及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难点: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和艺术造型。第5章近代中国建筑(2学时)5.1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5.2 城市建设
5.3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知识点:要求掌握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以及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重点和难点:掌握近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及艺术思潮,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提高建筑技术来适应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发展的重要性。
第6章 中国现代建筑(2学时)6.1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6.3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6.4 建筑作品和建筑思潮
知识点:要求掌握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建筑作品与思潮以及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特别是开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难点是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认识到“把握现代建筑思潮新动向,弘扬民族传统,融会贯通,创作出即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吻合的建筑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外国建筑史部分(22学时)19世纪末叶以前的建筑(4学时)
第1章 上古时期至欧洲中世纪的建筑(2学时)1.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几种赏常见柱式和三罗马的拱券技术。重点和难点:掌握三大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其结构示意图,柱式结构及罗马拱券技术。
1.2 欧洲中世纪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拜占庭式、早期基督教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重点: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难点:三种建筑风格的外观特征及结构的区别。第2章 文艺复兴建筑 2.1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2 文艺复兴各分期(早期、盛期、晚期)的主要建筑理论、重要建筑师和作品。重点和难点:文艺复兴盛期和晚期的建筑代表作及建筑师,主要建筑理论。第3章
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洛可可式建筑(1学时)
3.1 巴洛克式建筑 3.2法国古典主义的建筑 3.3洛可可式的建筑
知识点:介绍各种风格类型的代表建筑及其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巴洛克式建筑
外国近现代建筑(18学时)
第4章 二战前的建筑(8学时)4.1 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复古主义思潮、新建筑的雏形及其新材料、新结构。4.2 新建筑运动早期
知识点:介绍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产生背景、主要理论及代表作,同时介绍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的理论观点和代表作。
4.3 新建筑运动高潮
知识点:介绍现代建筑早期的建筑艺术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和构成派)以及现代建筑运动成熟期的现代派先驱人物(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莱特、阿尔瓦.阿尔托)
重点和难点:现代派先驱人物,对"包豪斯"学派的广义理解;现代派的基本特点,各大师的突出贡献和异同点。
第5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6学时)5.1 战后的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西欧、北欧、美国、巴西、日本等国的建筑概况.重点和难点:欧美国家,深入理解建筑活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5.2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知识点:分阶段介绍20世纪40、50、6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并对以后的城市规划设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重点和难点: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波兰与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5.3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知识点:介绍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60年代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等建筑类型在钢结构方面的新体系,深入了解高层建筑在结构以外的其它装饰风格与特征。
第6章 二战后的主要建筑思潮(2学时)
6.1 对理性主义充实提高的倾向
6.2 讲求技术精美的思潮(倾向)
6.3 “粗野主义”倾向
6.4 “高技派”倾向
6.5 典雅主义
6.6 讲求人性化和地方性倾向
6.7 讲求个性和象征的倾向
知识点:介绍各建筑思潮的理论观点及建筑代表作。
重点和难点:理性主义的概念、技术精美思潮、高技派,各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区别。
第7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2学时)7.1 从现代到后现代 7.2 后现代主义 7.3 新理性主义 7.4 新地域主义 7.5 解构主义 7.6 新现代 7.7 高技派的新发展 7.8 简约的设计倾向
知识点:介绍现代主义之后各种建筑思潮的理论观点。
重点和难点: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新发展及简约主义,如何区分众多建筑思潮的风格特征并加以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教学上采用多媒体PPT.形式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和浅显易懂。讲述各章节的知识点,强调重点,耐心细致解释难点。以多媒体幻灯片演示为主,结合黑板上的补充讲解。学习中国建筑史时,还应在黑板上对古典建筑结构进行图解,并结合建筑模型演示传授,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理解。学习外国建筑史时,主要是抓住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或流派、建筑思潮、著名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进行有线索性的讲授和传达。注重建筑历史和文脉。灵活选择教学场所,可适当组织学生外出考察、观模中国古典建筑实例和欧式建筑实例,配合多媒体幻灯片讲解、课堂练习、课外作业、推荐相关参考资料和学习网页等方法进 5 行多种方式和途径的教学。
五、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相关教学要求。
六、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 《中美术史》、《艺术概论》 后续课程: 《园林与规划设计》、《专业摄影》
七、考核方式
考试
以出试卷为考核的主要方式(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项占3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20%,但无故旷课4次以上、累计超过16个学时的学生,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并建议其重修。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罗小味.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参考资料:
[1] 刘先觉等.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M].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宋]李诫.营造法式(1103年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 孙大章,喻维国.中国艺术全集·宗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7] 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北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6
执笔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