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彝族民歌 教案(最终版)
彝族民歌《跳月歌》教学设计
XXX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组云南彝族服饰、火把节及民间集体舞“跳月”的图片。设问:这组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哪种节日?这种民间集体舞叫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是云南彝族的火把节。
教师引出“跳月”这一舞蹈形式及《跳月歌》。(出示课题)
二、倾听与感受(1)欣赏《跳月歌》 a.介绍作品
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笛子、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b.欣赏作品(大屏幕出示歌曲曲谱)
要求学生注意感受作品的节拍、节奏和情绪等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欢快、跳跃、活泼的彝族民歌,表达了彝族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c.设问:音乐是如何表达欢快、跳跃这一情绪特点的?
回顾音乐的基本要素,即音阶、调式、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
但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
(2)教唱《跳月歌》,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要求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注意旋律、节奏、节拍的特殊性。(3)复听全曲,继续体会作品的音乐风格。
(4)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节奏和节拍,注意它们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出示节奏型)
a.讲解5/8拍,并且用手拍出的节奏型。
b.把《跳月歌》的歌词用固定节奏型进行拍手说唱。加深对这一节奏型的认识,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讲彝族民间关于“火”的传说故事,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作品的舞步特点。)
(6)随着《跳月歌》,学跳彝族舞蹈,加深对这一民间舞蹈音乐的认识。
组织几名学生随音乐跳舞,其他学生在最后两拍拍手配合。
三、分析探究(出示乐谱)
A.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方面分析形成云南彝族民歌《跳月歌》特殊音乐风格的原因。
引导学生排列作品音阶,分析曲谱。
教师小结: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有一个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节奏鲜明而有特色。
B.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也是促使彝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A.欣赏另外一首《阿细跳月》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这首歌曲节奏变化为×× × × × ×× ×
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彝族音乐也走出了山寨,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另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
B.欣赏山鹰组合的《七月火把节》片断,进行对比,感受这部作品所展示的音乐风格。
设问:你认为这部作品与本土气息浓郁的《跳月歌》有什么区别? 教师:《七月火把节》更具有时代特征,节奏感强,它融合了非洲的音乐元素,美洲的爵士和摇滚的特点,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五、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用5/8拍,以1、3、5为主,以固定节奏型进行创编具有彝族风格的旋律。
教师先展示自己的创作,学生进行参照对比。
教师巡回在各小组进行辅导。最后展示学生3~5人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创新性的创作尝试。
六、课堂小结
A.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可感的,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节拍、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B.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
己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
C.民族音乐也应该有全球化的意识。然而,当前人们并不是很重视民族音乐,而是一味地去学习欧洲音乐,脱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丧失了主体,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只有拿出自己具有特色的内容,才会平等的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因此,我们大家应该积极踊跃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作品,努力做民族音乐的传承者,为弘扬民族音乐做一些贡献。
教学反思:
1.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无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美育目标,在本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所涉及的目标基本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讲课中感受的目标比较实际,而且容易达到。但能力目标 拍节奏时,都暗示性的涉及到教学难点要解决的内容。因此,事实上,在分析探究时,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教师小结后即可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4.课堂小结延伸的“全球化意识”非常有必要。因为只有具备与其他各国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意识,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来关注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5.由于创作活动时间安排略紧,不能充分辅导学生进行创作。因此,只能以本课《跳月歌》曲谱为参照,进行几小节的旋律创编,有些创新性的任务只能安排在课下进一步完成。
第二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学校名称: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
二、授课教师:初健
三、授课班级:歌剧系
四、课时:3学时
五、教学课题:
中国民歌——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乐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为上好本堂课,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活动,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特点,提问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引起学生兴趣并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发展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本课设计进行以下活动:(1)请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或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2)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分体裁介绍并范唱各种体裁和各地的民歌,并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3)归纳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3、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听、唱、奏、动、答、议、写等),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显示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八、教具准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要求,需准备以下教具:课件、有关音乐磁带、碟片等。
九、教学内容:《中国民歌》
概论: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具有独特的魅力,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彻底中断过,根植于中国悠久文化土壤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同西方交响音乐一样,叩击感染着每个人灵魂最深处的门。五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向着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和延伸,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民歌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最早的民歌,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及文献记载中进行分析。
2000多年前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述了古代劳动号子《邪许》。“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记述了人们在举重物时,一领众和,人们有力、自然的有节奏、有音调的演唱。
古代对民歌的记载:
各年代的的民歌,都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诗、辞、声,如楚辞、楚声即楚地民歌
1、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国风》中的民歌,特点:
1、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大部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劳动者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内容的,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典型深刻,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2、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3、各国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无乐器伴奏,叫做“徒歌”,有时也使埙、缶(FOU,一种瓦罐)等简单的伴奏乐器。
举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个歌唱家韩娥,有一次因为断粮到临淄的城门演唱,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喉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还感觉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由于贫困,她一次遭受到旅店主人的侮辱,她在悲痛中歌唱了一曲,声音是那么的悲凉,听到她歌声的人都沉浸在哀怨中,三天之后还不能自拔。只好又把她请来唱一曲愉快的歌,人们才被欢快的情感所激荡。
2、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楚国的民歌艺术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有个著名的文人宋玉,很懂音乐,一次,楚襄王问他“为什么士大夫和庶民都不说你的好话呢?”他回答:“我在市井中演唱自己的歌曲,开始时,演唱《下里》《巴人》,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数10人,后来,唱到《阳春》、《白雪》时,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只数人。歌曲的艺术性越高,能够欣赏的人就越少啊。”这说明当时楚国的民歌已经有了很深的内涵和高度。
3、汉代以后,西汉武帝时成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叫“乐府诗”,它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府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领导,还有象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和上千乐工组成,即使在乐府衰败的汉哀帝时期,乐府还有乐工829人,有选读民歌的5人,专做测音的1人,乐器制作和维修的19人,学员142人,管理乐工的2人,其它的560人都是进行艺术表演的。人们把汉魏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诗总称为“乐府”,同时也把(特点1)这一时期民歌所采用的基本体式--五言体总称为“乐府体”。“乐府”是继《诗经·国风》之后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民间广泛使用这一体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特点:2)、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4、东汉和南北朝时代的《陌上桑》(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等乐府民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丽婉转,即使曲调早已失传,但只读其词,也会立刻让人动容。“五言体”乐府是对“四言体”国风的合理继承和新发展,它们为接着出现的“七言体”句式和长短句词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5、唐宋的民歌称作“山歌”或“曲子词”,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统治者专门成立了教坊,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一种当地民歌“竹枝词”,十分兴奋,于是,模仿其歌体,一连写了十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又如: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通过他的仿作,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七言体”的民歌那种兴比自如,“含思婉转”的民间风格。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广东连州看到农民一边插秧一边唱“田歌”的真实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总的来说,除了产生新的体裁品种外,唐代民歌在体式上的最大特征,便是“七言体”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
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6、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如见于宋代话本的“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歌词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体”,曲调是各种各样的江南小调。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元代的民歌称为“小令”,明清“俗曲”“小曲”。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颖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据粗略统计,各省、市采集到的56个民族的民歌已达万首以上,全国有40万。
1900年,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民歌的定义—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特点:P4口头性(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性(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是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这民歌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流传变异性(大部分民歌都是很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演唱者地域、自身条件、情绪的不同,容易形成一首歌曲的不同变体。)、短小精悍(由于民歌口创作的特性,使得民歌的形式非常简洁、朴素,这也符合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鲜明的风格色彩(民歌同创作它的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因此,不同地域、民族的民歌各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的产生最早,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类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又分为“大歌”、“小歌”。大歌主要指在公共场合演唱的歌曲。小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大小兴安岭。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按题材形式分为:
按民歌体裁形式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四川称“哨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在民歌中,号子产生的最早。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期的劳动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便是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经原》:“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说明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的定义: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相结合的民歌,它产生在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劳动号子的特点: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1)即兴编创,内容和生产劳动有关;
2)律动感强,节奏鲜明,风格坚毅质朴、粗犷(GUANG)豪迈; 3)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喝为主。
A欣赏船渔号子《黄河船夫号子》,请学生说出其特点,然后总结归纳:
變現船工集體寫作勞動的歌曲。属于船渔号子类;内容是船夫在行船中在风平浪静,和遇到险滩和风暴的时候的不同的表现,为协调劳动、鼓舞士气所演唱,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航行环境不同,船号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有的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操作紧张,这类号子实用性强,如《冲滩号子》;有的在风平浪静,平滩行船时唱,这类号子实用性弱,抒情性相当浓厚,如《下滩号子》。歌词方面,前者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后者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较多。;流行在西北的黄河流域;<川江船夫号子>;工程号子:《打硪歌》 B 搬运号子: 《扁担歌》 C D 作坊号子: 《打蓝调》E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
2、山歌
定义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P22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所编唱的民歌。
山歌和号子的区别:山歌在山野、田间、牧场的个体劳动中为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演唱,不象号子是在集体劳动中演唱,直接为生产劳动所服务,因此它不同于号子那样讲究节奏性和动作性强,它的节奏更自由,抒情性更强。山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
2、节奏自由、音调悠长;
3、乐段结构简单,上下句的形式居多;
*
4、音调先高后平,高亢明亮(由于是在户外演唱,無論是為了畅快淋漓地宣泄郁积的强烈感情還是為了放縱一下自己,都是吆喝似的高音区起唱,使各声传得更远),常常一开始就出现很高的音。在高音区,山歌还常使用延长音,使声音长久地回荡在山间和旷野,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山歌的歌词:山歌都是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它的歌词大多数是即兴创作,感情淳朴,想象大胆,鲜活生动,感人真挚。甘肃的一首“花儿”这样唱“我送阿哥到黄河沿,眼看着上了渡船,哭下的眼泪调成面,给阿哥烙下上写盘缠”意思是眼泪多得可以和面做成干粮送给远去的爱人;湖南的一首民歌“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样真挚鲜活的歌词只有在山歌中才可以看到。
山歌常常划分为一般山歌(山区)、田秧山歌(平原)和放牧山歌(丘陵)
山歌十分丰富,南方:兴国山歌(江西南部的兴国县)老区;弥渡山歌-云南小河淌水,安徽的挣净红;客家山歌等;北方:信天游-陕北;山曲;花儿;爬山调(内蒙中西部农业区的短调民歌)。江南的山歌流畅、秀丽;高原山歌高亢、粗旷,旋律起伏大,草原上的牧歌悠长、舒展、奔放。
山歌欣赏: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特点:
1、信天游的格式简单的说都是两句一对。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
2、常用比兴手法,上句比兴,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具体诉说。比即比喻,兴即寄托,比如“兴”青线线那个蓝线线,用青、蓝的色彩,象征、映衬蓝花花的形象。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这里用的是比的手法,用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兰花花的出色。
3、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先高后平,先是激情宣泄,再进行描述,由虚到实。
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等。曲目欣赏: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哟嗬了。羊肚子的个手巾哟三道道的兰,俺的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你当你那红军呀我劳的那动,咱二人的那一心一意闹革的那命。一杆杆那红旗呀半空中那飘,当红军的哥哥哟出发那了。我送我的那哥哥坡坡里下,红军哥哥你骑上大红哟嗬马,红军哥哥你走到那,都记住我。歌曲欣赏:脚夫调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学唱《赶牲灵》83岁的柴根是陕西府谷的歌王,老人是赶牲灵的,最后一代脚夫。柴根一辈子就是牵着骡子给人拉货,从山西到陕西到内蒙,沿着河套就这么走,一路走一路唱。柴根家里四世同堂,儿子60多岁,重孙都十几岁了。老柴根就是爱唱,见啥唱啥,而且现编现唱,唱了一辈子。柴根是陕西《摇三摆》的开创者。十几岁的时候,柴根一个人赶着毛驴去内蒙古赶集,路上累了就唱两嗓子。到了内蒙古他看到那里的女孩子很漂亮,特别是女孩子们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样子让他很动心,于是就哼唱出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摇三摆》。
1注意民歌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形式,在演唱歌曲时,注意如何以声代情,在深刻精炼的艺术素材中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
2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情人”伴侣。演唱的时候想象自己走在寒冷的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无论在曲曲弯弯的山道沟壑里,赶牲灵的人们一路走一路歌,把人们从那寒冷、荒漠的天地中呼唤到今人心旷神怡的童话般的境界。3乡土气息的表达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江西南部客家民歌,是它没有娇柔浓艳、缠绵悱恻一类的情歌,具有一种秀丽直率、明快硬朗的风貌。山区赣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出大量引喻生动,内容丰富的山歌,其普及程度超过人们一般想象,无论男女老少,有文化或没有文化,几乎个个张口即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曾作为一种杀敌武器而风靡整个苏区。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 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欣赏—红军干部好作风
西南高原山歌,与西北高原遥遥相对的包括陕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西南高原,也是一个蕴藏极丰的山歌流布区。但这里的自然景观同山川仓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温和的气侯使它山青水绿、植被丰茂,流传在此种环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种个性和风格。首先是音调的变化,它们常常围绕羽、商及其三、四度音调展开,并以“羽”为常用调式。另外,在曲体上,四句体居于主要地位。虽然,山歌体裁的音乐性格就其主流来说是奔放、高亢的,但随着上述骨干音及调式、曲体的变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于高亢激越之中渗入诸多柔性的因素。大歌、小歌风格开朗热情。例如著名的《槐花几时开》欣赏(分析见B13)、《小河淌水》(歌舞19分55)、《放马山歌》(歌舞晚会15’)、《赶马调》等恰好是这一风格色彩的最鲜明的体现。此外,这一地区流传的各少数民族的山歌也都大体上具有这种特色。槐花几时开,放马山歌欣赏
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因为它在当地有特定的男女定情的意义,它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前唱,除在野外演唱外,每年农历4-6月,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分为河湟花儿、姚岷花儿和陇中花儿。无论哪个民族的花儿,都用汉语演唱。
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就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分为长调子和短调子,长调子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男女演唱同样的音。短调子曲调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较窄,多用真声演唱。
甘、青、宁由于其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生活在穷山僻壤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这里的人民都具有艰苦卓绝的忍耐性与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因此,“花儿”格调的悲壮、声音的高亢颤动、形式的单纯,都是从游牧民族的歌唱脱胎而来,不同于其他山歌的靡靡之音。虽然在内容上也是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直率豪迈的气概,“花儿”在内容上有倾诉苦情的“花儿”,有抒发爱情的“花儿”,有反抗封建婚姻的“花儿”,有宣传革命的“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地区的花儿,它是花儿中具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曲令,属于河湟花儿.P21 “长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内蒙古草原“长调”民歌,也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调式),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是牧民放牧时演唱的民歌。以歌唱草原、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为内容,表达牧民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演唱大量的长调民歌。2004年1月11日-13日,“CCTV西部民歌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扎格达苏荣拿到了金奖。他说:那儿每个人都会唱长调。在结婚娶亲的时候,人去世的时候,朋友聚会的时候,都能听到长调。就这样一辈一辈往下传。只是很多牧人因为抽烟喝酒嗓音好坏不一样。长调是草原上生活的人用生命发出来的声音。这东西在蒙古草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草原是学长调最好的地方。”只有面对着辽阔的草原,你才会演唱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悠长、徐缓、自由,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曲调行进多用大跳,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让人感觉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奇附林也是一个令人叫绝的歌手。他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有人把唱漫瀚调的奇附林说成是高音D之王。这个人连谱都不认,到了北京编导说你这个漫瀚调跟大乐队和一下吧,不能民族唱法都清唱。编导让中华民族乐团给漫瀚调配乐,把奇附林拉到民族大学,然后他在那儿唱,编导就让指挥给测,看他的最高音是什么音,琵琶手拿着琵琶就给测,测出来是HighA,在场的学生就炸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但是老头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说你唱到HighA了,他说High是怎么回事?我们说你认不认识帕瓦罗蒂呀?他说不认识。他比帕瓦罗蒂高六度,其实高一个八度也没问题,因为当时没有设计那么高。”李罡介绍说,“这样的民间唱家有的是,他们的嗓子也唱不倒。当时编导坐到一起议论这事,奇附林就指着65岁的希礼生,说这老先生唱得比我还高。
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波折音,类似颤音,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
欣赏—辽阔的草原、牧歌(对于节奏自由的音乐的记录,一直是困扰音乐界的难题,仅仅从谱面上,歌曲中“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气魄无法展现。听音乐欣赏,学唱。腾格尔-天堂(07歌舞晚会2开始)
如果说,诚如”花儿”的两句唱词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尽抒胸意,自由奔放,这是山歌体裁的最大特征,也是她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多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曲调则有汉族与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收割的人们那高亢悠扬的歌声。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宽,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其题材十分丰富,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
它的节奏较有规则,拍节较为固定,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不等,这就构成了这种短调民歌简单而又不呆板,铿锵顿挫的语句特点。节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爬山调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爬山调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小调
定义: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经过历代流传,艺术上多经加工。小调分布于大多数汉族地区,以山东、河北、江苏更具代表性。
特点:这类歌曲在句法结构上经常使用“启承转合”的形式,所以它的音乐特点是
1、传唱环境:号子山歌多传播于山野,并依附于集体或个体劳动,而小调则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节日庆典场合;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
2、流传广泛: 有人说:小调有“脚”,由于在城市中传唱,使得它容易流动于四方。而山歌、号子往往仅限于一地。这是它们在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因此,同一首小调常常会有多种曲调。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种。
3、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号子、山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实用性,而小调的这类功能已基本褪化,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由此也就在题材和形式表现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体裁的特性,并为其进一步与说唱、戏曲相结合而走上舞台创造了条件。
4、歌词特点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小调体裁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很多小调都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以及数字序为基本体式。
5、旋律特点:由于流传的广泛性,及专业艺人的参与,使得小调的音乐形式更为规范,音乐手法更为丰富,旋律性强,易于流传。但由于它的精致性,因此不象号子和山歌的鲜活、生动、淳朴、强悍的特点减弱了。小调的结构规整、匀称、旋律优美、结构稳定,便于清晰、从容的陈述事物,常常用来叙事和陈述爱情。分为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对应式为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音乐内容。起承转合式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引子,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直观地看,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可以说,小调中的“四句头”,历来以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
6、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独唱和齐唱,常有乐器伴奏。了解不同地域的小调特点: 分析:
1、地域及类别;
2、描写的主要内容;
3、调式;
4、曲式;
5、特色分析。
西北:绣荷包P30绣荷包在我国的河北四川云南山东山西等地流行,曲调各异,尤其以这首山西晋中的流行.绣荷包都是反应男女爱情生活的民歌.由于地区不同,音乐风格也各有差异.山西的这首刻画了一位少女思念情人并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全曲是有5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旋律明快优美,有起有伏,抒情性的特点.山东:沂蒙山小调 河北:放风筝 江苏:茉莉花
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洗衣那个哪怕啊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泼辣鱼那个飞又跳,网啊来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情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情姐那个勤劳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送姐把谜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东北:丢戒指P34 儿歌:小白菜
第三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咱们湖南湘西飞出了一只凭借歌声享誉全球的百灵鸟,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大家都知道她歌唱的好啊!她曾经成功地在悉尼歌剧院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办个人演唱会,把我们中国的歌曲展向世界,这是中国第一人,也是亚洲第一人!那大家想不想看看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出呢?现在我们来欣赏她当时的演唱曲目之一《龙船调》。
看大家听得那么入迷,真的不愿意打断你们,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欣赏好吗?那么,大家能说说,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陶醉吗?。。。
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她所选择的歌曲——民歌的魅力!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遨游民歌世界!
二、探究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民歌? 生:略
师:看来大家对于民歌还不是很了解啊。这些歌曲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但,并不都是民歌!为什么?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就能让你找到原因!民歌有很多种体裁:号子、山歌、小调、舞曲和风俗礼仪曲等,今天我们重点研究这三种:号子、山歌、小调。说到号子,大家肯定不陌生。拔河比赛时,大家是怎么为队员加油的?
一二,加油!18*,加油!
收割稻子时家里人抬打谷机总会有人吆喝:一二,三哟~ 这些可以说都是民歌号子的原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号子的代表作——咱湖南的《澧水船夫号子》,在欣赏之前,咱们先来体验一下船夫的感觉,好不好?要做船夫,首先要会什么?(划船。)怎么划?大家试一下,就当我们现在坐在18*号船上。如果船夫都像你们这么划,那估计就危险了!咱们也得有个号子啊。我们用力是都会说什么?(嗨!)那我来喊:同学们哪,你们就一起用力划,同时喊:嗨
非常不错!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无论什么困难,都能战胜!我们再来看看澧水上的船夫们是怎么样来对抗风浪的。同时想想,号子有什么特点?
注:一边放音乐,一边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划船,加上适当的表情.师:号子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师:大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相当的不错!这样吧,剩下两种体裁交给大家分析.分成两组,上课前我发给大家每人一份歌谱,左边的同学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右边分析<沂蒙山小调>。每组推选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记录员。主持人负责组织组员演唱和分析歌曲的体裁,看能不能举一反三,联系歌曲探讨出那种体裁的风格特点等等,书记主要负责记录。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到时主持人上台公布各组的研究成果,老师当公正裁判,比比看哪组同学更团结合作,效率高!
注: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帮助并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歌曲唱出来,鼓励学生即兴创作。并就学生报告情况简要点评或补充,适当 表扬。对研究效果进行星级制评比。
师:这三种体裁的共同特点有哪些?一般有固定的作者吗? 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民歌?
大家明白为什么《辣妹子》、《青藏高原》等不属于民歌了吗?
四、活动与探究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很详细,合作的效率非常高,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将来大家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要记得与同事之间保持团结,注重团队精神。接下来我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运用能力了。我需要一位帮手,谁来帮我颁奖?
我将播放一些民歌作品的片段,看谁最先辨别出它是属于哪种体裁。举手抢答,答对奖励本组一个苹果,错的就要拿走一个哦!从作品的音乐风格如节奏、演唱形式、题材、歌词等方面进行引导。
五、综合评价
1、总结比赛结果
2、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多留意一下民歌,我们56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民族的歌曲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们浏阳也有许多的民歌,大家的研究性学习里也可以加入这一课题!我们要把这些民族的璀璨发扬光大!
第四篇:民歌篇教案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着重欣赏广东民歌《对花》,同时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茉莉花》——梁静茹 师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
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在北京奥运会上,《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可见,民族音乐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
3、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二、新授: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我们今天这堂课正是从“花”出发,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点出本课围绕的中心话题,引发学生的关注。)
1、以“花”为题材的各地民歌 ①、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段)②、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秧田歌”,聆听歌曲,了解歌词中出现的众多花名的意义)③、青海民歌《上去高三望平川》(介绍“河湟花儿”,聆听歌曲,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演唱风格)④、辽宁民歌《猜花》(介绍“嬉游歌”,聆听歌曲,了解对花体的含义——月令体、数序体)⑤上述四首歌曲,都是以“花”为题材,但是“花”的意义却各不相同。(请学生来为其“花”归类,分析各个地方民歌中“花”的意义)《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喻人 《对花》—传授自然知识; 《拔根芦柴花》—借花起兴
教师利用幻灯片简述各区域民歌产生的不同特点(民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等)
2、广东音乐《对花》 作品背景介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右倾,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有时在中秋节将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进行笔试。“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县,因歌腔不同而分,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聆听歌曲并感受歌曲地方特色,提出问题请学生通过讨论作答: 歌曲所属地域。
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是怎样的? 引导回答:
歌曲地域是:广东中山 体裁:咸水歌
歌词:质朴简练,衬词富有地方特色 节奏:节奏规整
旋律:抒情委婉,曲调优美 情感:含蓄细腻
分析歌曲: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上下句)同韵,换节可以转韵。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谓和着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罗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歌曲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联系。而北方的“对花体”如《猜花》大多欢快、热烈,由此进行比较学习。
三、实践:学唱一段《对花》
注重对地方特色衬词的朗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白话优势,让学生体会民歌的演唱特色。
(请学生对歌)
四、扩展:列出民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请学生谈谈自己所知的)根据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改编《名扬花鼓》曾宝仪
根据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王力宏 根据广西民歌《知道不知道》改编《知道不知道》刘若英 根据湖南民歌《浏阳河》改编《浏阳河2008》周笔畅 根据云南民歌《阿诗玛》改编《阿诗玛》郑均 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茉莉花》梁静茹
五、课堂小结: 下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民歌鉴赏为中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了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也知道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各地方言的不熟悉,致使在体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有时实践时间把我不均导致扩展部分作为课后内容进行,希望吸取时间分配的经验,再认真反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民歌更加喜爱和产生兴趣。
第五篇:广东民歌教案
广东民歌教案
主讲:曾瑞兴
教学目标:
1、学唱《渔歌(哩哩美调)》、欣赏《渔歌(阿里啰调)》,了解两首歌曲的特点以及渔歌的特点。
2、通过歌曲的欣赏,让学生找出它与原来的哪一首歌曲的旋律相似,懂得歌曲创作的源泉来自民族民间音乐。
3、欣赏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了解和感受歌曲的旋律,并思考来自于我们学习的哪一首民歌?欣赏由这首歌曲改编的管弦乐曲《织网》,从而进步感受音乐家创作的思路和来源。
教学过程:
一、介绍哩哩美调
在临高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渔歌《哩哩美》和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剧最为著名。
如得名于衬词的渔歌《哩哩美》就是起源于新盈后水湾一带渔姑的叫卖声(临高方言):“卖鱼(雷),大家来卖鱼(雷)„„”。后来,渔民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在赶海、织网、婚嫁等的时候,逐步以该旋律为口头创作并不断伸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哩哩美》。
渔歌《哩哩美》从产生到历经上千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愈加焕发出了灿烂的夺目光彩,并已走向了我国的艺术殿堂。临高县的许多音乐爱好者以《哩哩美》的主旋律进行再创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原县总工会主席、省音乐家协会理事黄育平以《哩哩美》为素材创作的器乐曲《鱼满舱来歌满港》,曾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并畅销全国。
二、欣赏《渔家姑娘在海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身处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也有人生长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之滨,你们去过南国海岛吗?见过渔家姑娘在海边织网打鱼的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走进大海,仔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变化着的,你听到了些什么,仿佛能看见些什么呢?(欣赏歌曲)
师:请向大家描绘一下你所听所见所想的,好吗?(生发表意见)师:在歌曲中有领唱还有重唱的部分,你们都注意到了,说明你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很懂得观察。
1、介绍歌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是电影《海霞》的插曲,由四体乐段加补充并重复一遍而构成。第一遍连贯流畅,体现出抒情性;第二遍在力度上有所变化,强调了革命性。歌曲的节奏自由多变,一字多音为主的词曲结合,装饰音的使用,衬腔的运用,使整首歌曲的曲调即优美委婉又具有民歌风味。歌曲结尾渐慢渐弱的衬腔,韵味独特。
(2)教师范唱: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3)学生演唱歌曲
(4)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指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思考。歌曲演唱
(2)教师范唱: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3)学生演唱歌曲
(4)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指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思考。同时,回放上课时演唱歌曲的录像,让学生在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声乐教学中,从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回放四次),针对上课时存在的问题,逐一找到解决的办法。
(5)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做歌曲处理:
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性,保持气息、喉头的平稳。(6)学生完整演唱作品:要求在自然声区内尽量将歌唱技术的控制与运用结合,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动动脑筋
山歌与劳动号子(渔歌)在场合、作用、特点、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场合:山野、田间、牧场/劳动
作用:抒发感情/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特点:高亢、嘹亮、自由、吆喝性强/铿锵有力 形式:独唱、对唱/一领众唱 3、欣赏咸水歌
思考:A:《对花》和《画眉唱歌似弹琴》是以什么的形式来演唱? B:听完两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4、即兴创作
两首歌都带有即兴性,演唱者常常想到什么唱什么,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才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师: 我说一个花,谁能对上个花?
哎,什么花花开一盏灯?什么花花开一盏灯? 你说一个花,我能对上个花。
哎,荷花花花开一盏灯。荷花花花开一盏灯。改编《对花》 5、欣赏小调 《卖杂货》和《唱春牛》是小调歌曲。载歌载舞在广大农村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先了解一下民间的庙会和集会 6、欣赏儿歌童谣
思考:听完《牧童谣》和《月光光》,你有什么感受呢? 听音乐片段: 你能说出以下童谣的歌名吗?
月亮月光光
春笋
茉莉花 7、动动脑筋 哩哩美调是属于?
A: 咸水歌 B: 渔歌
下面图片,是体现哪一首歌?
A: 《对花》 B: 《唱春牛》 8、民歌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比和总结。(出示幻灯)
9、巩固练习,听音乐,辨别民歌类型(放CD)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