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0: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

第一篇: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

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材解读

1.解读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突出的改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了,课堂活跃多了。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淡化、有所削弱;强调合作学习,但是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不够;课堂上利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但是削弱了板书;等等。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的教师强调形式比较多,强调方法比较多,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也就是缺乏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内容理解不透,即使形式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强调教材内容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解读。

2.解读教材是正确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正确理解:一方面,教材是课程资源最主要的内容。现在经常说要开发课程资源,什么是课程资源?当然,图书馆、网上乃至校外都有很多课程资源,但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教材。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的各种规定,都是在教材当中体现的。同时,教材的编写,有各学科的专家,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还有一线的优秀教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另一方面,教师不仅是课程和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对教材加以增删、修改、调整,这就叫处理教材。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解读教材,在解读的基础上来处理教材。

3.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目前,好多学校的科研项目都是有效教学,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教学呢?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率,一是有效果。那么,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有效教学呢?因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低效或者是无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没有认真解读教材有着密切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认为,实施有效教学应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有效的准备,二是有效的实施,三是有效的评价。有效的准备就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很多内容,诸如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其中,对于教材的解读属于重中之重。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突出对教材的解读。

4.解读教材是把握新教材精神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淡化了结论性的话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内在体系变动较大,但教材本身还不够完善,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义务教育阶段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高中阶段更是如此。如太原市2008年秋季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太多、教不完。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新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存在漏洞、对课改后的高考心中没底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到底怎么用、怎么教还不够理解。在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他们脑子里还是旧的观念、旧的思想,结果把过去好多东西都加上去了,这样当然就教不完了。因此,对教材的编排思路和意图不是很理解,是当前高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把解读和处理教材摆到一个突出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教材解读

1.系统备课。对教材进行解读,首先要系统备课。系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要通览教材。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教授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

通览教材的要求是:专家型的教师要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能够通览,一般教师至少要通览本学段的教材;高中教师要通览高中三年的教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当通览小学到初中的教材,至少要通览初中或小学阶段的教材。这样才能对所教学段的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的某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都要教学生默读,而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有不同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三、四年级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规定了每分钟不少于三百字,养成默读习惯;到了初中,阅读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五百字。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教的是哪一学段的学生,应该通览一下前后学段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是初中学段的教师,则首先要检查学生默读的速度是否达到小学高段的要求——每分钟三百字,并以此作为初中教学的起点。总之,作为教师,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通览自己任教学段的教材;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给教研组备上几套教材,让教师们通览。

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一册教材的目标要求和编排体系进行研究。对此,王敏勤教授也曾指出:“新学期的开始,教师也要通过读成册新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例如,山西省实验小学的英语老师崔强,他根据上述要求,在一周之内把一册教材都研究了。他对全册教材内容进行了纵向比较,观察相同内容出现的次数,并对各次出现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他发现数词在一册教材里出现了三次。为什么出现三次?过去他不理解。经过这次系统研读,他认识到:第一次以儿歌形式出现,主要让学生熟悉一下,产生兴趣;第二次以单词形式出现,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第三次以问答形式出现,是让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这样的研究,他对教材的整体脉络清楚了,理解也深刻了。等再次上课时,就对每一课内容的重点和深度有了较好的把握。

又如,太原市教师的职称考试,初中生物学科曾经考过这样一道题:“请您以健康的生活为专题,将现行教材中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道题要求教师把一册里面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就是要求教师画知识树了。该题涉及健康生活的内容,在一册书中,从第二章到第七章都有,涉及的章节很多。要正确地回答这道题,需要统揽全册内容,并把这几章的知识归纳成一个知识网络。由此可见,掌握一册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当教师把一册的教学内容都掌握之后,还要进一步深入解读一个单元的内容。因为教材是分单元的,语文教材分单元,其他学科分章、分节。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互相关系是什么,都需要解读清楚。就语文教材而言,每个单元里面有自读课,又有讲读课,讲读课有第一课、第二课,甚至有第三课,自读课也有一至两课。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有的教师往往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这说明他们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缺乏了解。

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单元分析的例子。山西省实验小学吴蕴文老师对人教实验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了分析。该单元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篇:《长城》、《颐和园》,自读课文一篇《秦兵马俑》。但教科书没有明确语文训练的重点。吴蕴文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发现第一课运用了概括分类法写景,第二课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方法写景。前两课是讲读课,介绍了两种写景的方法。第三课自读课,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前两课的写法,来分析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分析,她就能够看清教材编写的脉络。当然,给学生教什么、怎么教,还需要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再如,2008年,太原市教师的职称考试,小学科学课考了这样一道题: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土壤与生命”单元,以土壤为话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感官去认识土壤、主要研究了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等内容。请你整理本单元主要内容,画出单元概念图。这就告诉我们,对单元内容进行解读,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对当前文本进行解读。在上述系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当前文本的解读,是教材解读的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要依据系统备课的成果,明确这一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苏教版初三语文有一个单元,以“阅读有独特的感受”为主题,其中共有三组课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散文家谈散文”。每一组都包括一篇文学作品和一篇文学评论。就小说这一组来说,有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还有茅盾的评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根据单元要求,教学的重点显然是如何抓住特点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实际上就是写读后感。但是有的教师所设定的教学重点,不是茅盾如何分析《百合花》,而是重点分析小说《百合花》了。这就说明这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当前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解读当前的教学文本,还要强调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教师平常写教案都要写教学重点。那么什么是重点呢?笔者认为,重点就是规律性知识。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说法,规律性知识就是结构性知识,而结构性知识就是每一课所要交给学生的概念、原理、公式、结论。布鲁纳指出“:在教学中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能最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思维与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这种‘重点’知识,就是反映事物特性的重要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律和规律。”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材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直观系统,就是教材所提供的直观情境,比如图片、事实等,诉诸于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是概念系统,就是这一课要教给学生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结论。第三部分是练习系统,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题。这三个部分中的核心就是概念系统,直观系统和练习系统都是为概念系统服务的。就语文课而言,其规律性知识就是通过阅读课文,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在有些教师抓不住这个中心,或者虽然抓住了,却不够重视。引导学生推导出概念以后,就轻轻地放过去了。初一语文有一个单元,主题是“学习科学知识”。语文教师不是自然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也不是化学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通过学习是要获得一些知识,但是语文教师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上述的教材编写方法,取消了语文训练,是一种去语文化的现象。如果语文教材取消了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那就不能叫语文课了。所以,语文的规律性知识,就是有关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读教材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打磨和锤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作具体处理,针对教材的不是加以增删、修改和调整,从而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第三,要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思路。新教材有一种观点叫做淡化概念。它的编排思路是先出现一些情景、一些故事、一些材料,概念系统轻易不出来,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推断。面对现在的初中政治教材,好多教师都不知道该怎么讲,因为教材中讲了很多故事,还有很多链接,而结论不明显。学生考试的时候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答题。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编排思路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举一些例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编排思路,就会引导学生把结论推断出来,然后运用这些概念去解答一定的练习题,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发扬独立钻研的精神。有些教师备课,一开始就看教材,或者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备课,分三个步骤。他在介绍自己的备课过程时说:“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

教师们应当很好地学习于漪老师这种独立钻研教材的精神。首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再通过与他人主动交流,吸收其教学思想的精华之处,“以人之长、克己之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对教材的正确认识和独到观点。

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对教材解读的一些浅见。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读教材,还仅仅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处理教材。所谓教材处理,也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是指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也可以针对教材的不足加以增删、修改、调整教材。

教师们的课堂助学与课堂主导

到了今天,对课堂的失望可能是最大的,但对课堂的依赖也可能是最大的。我们总是抱怨今天的课堂和过去的课堂没有变化,总是抱怨今天的课堂让学生昏昏欲睡;但一提到要提高教学质量,第一个想法就是要补课,也就是说还是希望多上课,通过上课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可是,在我们满怀补课冲动的同时,真到了课堂上,又想方设法让教师少讲点,希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因为补课让课堂变得更加烦重;因为让教师退出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浅薄。可是,课堂教学的出路究竟何在呢?

一、课堂是教师助学的主阵地

对于今天的课堂,有一种流行的趋势,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少,这样的课堂就越是学生的,这样的课堂就显得越有效。于是在不同的学校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样看起来名字迥异的课堂教学模式,究其核心而言,无非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教师究竟应该讲三十分钟,还是应该讲十五分钟;至于教师没有讲的时间,都视为教师还给了学生,视为教师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功能。

为什么要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尽其所能地还给学生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并没有起到课堂讲授应起的功能,比如让学生因为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学得更加的轻松,学得更加的有效。与之相反,教师的课堂讲授,反而让学生对读书,对学习变得更加的讨厌,让学生越发的觉得听课是一件无趣,而且因此也无效的事情。既然教师讲得不好,那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少讲,从而把时间还给学生。也就是说,既然教师的课对学生没有帮助,那就不要讲或者少讲,至少保证学生不要反感你,不要反感学习。

问题在于,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少了,甚至教师自己不讲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真的有效呢?从教师教学来看,以前一堂课让教师讲四十五分钟,教师还是讲得不清不楚;现在只让教师讲三十分钟,甚至只讲十五分钟,教师就会因为时间少了而讲得更清楚,讲得更生动吗?从学生学习来看,之所以要来听教师的课,就是因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如果是教师引领和指导过度,那么教师退回去一点还是可以接受;但目前是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本来就不够,或者说是不够到位,此时教师反而退回去了,虽然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了,但教学对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功能并没有达成。

因此,要解决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不够清晰,讲授方式趣味性不够等问题,并不是让教师退出课堂;与之相反,而是应该让教师更主动地介入课堂,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更科学地设计课堂。我们经常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本意应该是教师要主导课堂,实现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功能;但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助学功能的时候,不能剥夺学生自己的学习责任,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学有效,而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不管是判断教学有效与否,还是判断学习有效与否,判断的依据都是学生的经验,包括知识的数量,更包括知识的结构,还包括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思维水平,是否发生有效率的变化。

二、发挥教师在课堂中主导功能

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下,尽管教师每天的课时数并不少,但落到具体的班上,课时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像政治、生物、音乐等课程,可能一天一节课都没有;即使像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一天也就一节课。换句话说,对学生来讲,他们每天也就只有四十或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来听取教师对自己学科学习的引领与指导。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是非常珍贵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是非常珍贵的。既然课堂教学时间如此珍贵,那就意味着教师应该把这些时间利用好,让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习这个方面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今天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让教师如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而是如何让教师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功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助学价值。

既然课堂教学时间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发挥教的功能,而此处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上,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讲解上。教师并不是学科知识的化身,也不是学科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知识学习困惑的疏导者,学生知识应用难题的帮助者。教师讲还是不讲这个知识点,并不是这个知识的难易程度决定的,也不是这个知识考还是不考决定的,而是由学生在学这个知识时是否会遇到问题决定的。教师备课,最需要问的是,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最大的难点何在,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最容易患的错误何在,然后按照这个逻辑去设置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与问题,教师对具体知识与题目的讲解肯定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法,也是一种看起来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因为这种方法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基本上成了独一无二的方法,所以我们容易把课堂教学与课堂讲授等同起来,把上课和知识的讲解和题目的解答等同起来。事实上,这种方法的确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而已,也因为直接和有效,而成为一种应急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种更彻底、更长效的方法。要真正彻底而有长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和问题,还是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纠正,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引领。

所以,尽管课堂是要教师主导的,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一定是要教师讲授的;即使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讲学科知识。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并没有把课堂组织起来,课堂始终处于几十个学生向一位教师学习的状态,师生间因为互动而生成,生生间因为互动而创新,都是非常稀缺的教育现象。还有,就是教师对知识和题目讲授过多,对学习态度的引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过少,似乎只要教师把知识讲清楚了,把题目讲明白了,学生自己就把知识搞清楚了,就把题目搞明白了一样。要让学生彻底地搞清楚知识,彻底地搞明白题目,还得通过学生学习这一关,而真正支撑学生学习的,教师只是间接因素,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三、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

教师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承担起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难题和问题的责任;要在学生人生成长过程,承担起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和问题的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师而言,不管是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是对学生的人生成长,需要教师承担的责任,都只是帮助的责任,而不是学习知识和人生成长的责任。学习知识,始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人生成长,也始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教师帮助学生是可以的,而且帮助得越到位,教师的教学价值也就越大;但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的学习责任,当然更不可以剥夺学生的学习责任,其实替代就是一种最仁慈的剥夺。

学习的责任是学生的,助学的责任是教师的。将两者放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学习越多,教师承担的助学责任也就越大;学生学习越深刻,教师助学的要求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当学生学习越少,教师承担的助学责任也就越小;学生学习越肤浅,教师助学的要求也就越低。之所以把“反之亦然”再写一遍,是想强调这种情况的普遍性,更想强调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一直以为只要学生会学习了,教师就不用再教学生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是为了不教”;事实上并非如此,当学生会学了之后,教师再去教这样的学生,当然这儿的教主要是助学哈,对教师的挑战不知道大了多少倍。所以,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责任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主动承担起教学责任的过程;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挑战自我教学能力的过程。

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不仅仅教师要把这样的观念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样的观念,融入自己的教学流程之中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先学后教”,这样的观念肯定是正确的,没有学自然就没有助学;但把这样的观念放在课堂中,就变成了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学习,这样的“先学后教”既是对“不教”、“少教”和“教不好”的放纵,也是对学生课后不学的纵容。先学后教的本意,是学生要在课前有充分的预习,这儿的预习就是学生自学一遍。还有,学生下课后往往只做作业,于是教师们就在作业的选择和分层上做文章,这肯定是对的;但下课后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急着做作业,而是对今天教师所教的内容再自学一遍,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复习。预习那一遍主要是学习新知识,复习这一篇主要把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知识结构。所以,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除了态度与意识之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要把预习和复习还给学生。有了学生主动的学,才可能有教师主动的教(助学);学生学好了,教师才教好了!

改进备课的十点建议

建议1:备课要有把课改新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意识,但不必期望一节课能体现课改的所有新理念。

新课程的全新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展学习时空,关注学习过程,丰富学习经验;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等等。但这些理念能否有效贯彻,关键还在于每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把这些理念咀嚼、理解、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落实课改精神。

从备课入手是落实课改新理念的第一步,教师要在备课中有把课改新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意识,并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备课的全过程。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等方面自觉以新理念为指导,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传递出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但在备课中,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期望一节课中完美地体现课改的所有新理念是很难做到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备课并不是把课改的所有新理念简单相加,生搬硬套地贴上“标签”,而是应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突出新理念中的几点,并能有效地贯彻到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备课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义的。“没有最好的备课设计,只有最适合的备课设计”。备课中学会了选择,才能抓住课改新理念的精髓。

建议2:备课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与终点,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设计。

尽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所不同,但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价值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各学科丰富的育人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下,备课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备课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

这些综合素养构成了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备课中我们要在每一环节上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和情境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预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空等,简单说就是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求备课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进行设计,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终点,还要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等。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求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尽量把这些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备课还要备学生的种种“可能”,并细化到考虑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的程度。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求备课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设计,包括教学要求,教法设计,重点、难点的考虑,作业和训练的分层设计等等。

建议3:备课要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基本要素进行周密思考和整体策划。

任何一种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都必须在活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和整体策划,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认为,备课主要涉及到教学对象(学生)、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上述建议2中,已对教学对象(学生)进行了分析,以下仅谈在备课中如何备好其他三个要素。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切,要有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教学目标关系到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因其他要素均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又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极其重要。教学目标要以全体学生为行为主体,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目标指向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教学效果影响巨大,会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因此更要精心思考和设计。

教学策略要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是在具体条件下,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解决“怎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方法的方法。备课中,对教学策略的考虑一般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程序策划、教学媒体材料设计与开发等,均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在教学设计视野中,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评价要通过反馈来调控。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看看“有没有到哪里去”。备课中,要先确立评价指标,然后从成果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设计,使教学设计工作沿着预定的方向进展。课后,还要对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获得对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改的信息,使教学更加趋于完善。

建议4:备课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课程标准不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引。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如果能细细研读,对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备课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备课大可不必匆匆从备教材开始,而是要从备课程标准开始,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进而超越教材,用好教材。

解读教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掌握教材的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老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

吃透教材,是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吃透教材要做到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吃透教材主要线索,把握知识点纵横联系;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吃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吃透教材的德育因素等。

超越教材,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再组织,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话早就点明了教材只是教学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即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要仅是“教教材”。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没有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就不会用好教材。

建议5:备课要重视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关注环节间的梯度、过渡和合理性。

教学环节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链接,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在备课中,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事实上,备课中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却往往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大量的无效环节充斥于课堂,这主要表现在环节与目标相脱离;环节设计留于形式;环节间的衔接脱节;环节顺序安排颠倒或混淆等等。一般而言,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提出问题环节,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和虚拟情境。并通过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解决环节,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及未来的发展展开,设置合适的台阶,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

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反思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实,从比较成功的一些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有效环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如有效的环节关注到了环节间的梯度,为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搭建了“台阶”,降低了达成任务的难度;有效的环节关注到了环节间的过渡和衔接,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有效的教学环节关注到了环节设计的合理性,不仅符合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教给了学生如何探索新知的方法;有效的环节关注到了教学容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有效的环节还考虑到了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和所采取的课型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符合。

建设6:备课要关注师生双边活动,既要重视备教法,也要重视备学法。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打破了以往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教师把话语权下放给学生。由此师生的关系也由以往的“一言堂”转为一种“对话”。师生双边活动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学习方式与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尤其是教法和学法更是教师备课时要关注的。

备课要备教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

备课要备学法。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和已有知识水平及教学要求等特点,给学生以高效的学法指导:从课前预习、听课笔记、知识记忆、分析运用,到课后训练、笔记整理、知识梳理拓展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学法点拨和示范指导,以便让学生效仿。

建议7:备课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是构成教学的要件之一。教学资源的融合包括社区,家庭资源的整合;媒体,网络资源的整合;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等。备课中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包括对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剔除无用资源,使零散的资源变为系统资源,以便发挥其最佳教学作用。整合教学资源要求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是优质的,这样,资源的教学效用才能充分发挥。整合教学资源要求分门别类自建资源信息库,储备大量的教学资源。那种把备课仅仅定位在研究课本资源的作法,是很难整合出优质的教学资源的。

教学媒体的选择成功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关于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来选择相对最佳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否适合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是否适合学习者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教学媒体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学习的效率是否相一致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并非越现代越好,越贵越好,能用简单的教学媒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需用复杂教学媒体。也可以整合各种教学媒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建议8:备课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但这种预设不应是封闭的、刚性的,而应是开放的、弹性的,要为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开放的、弹性的预设应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预设要有预见性,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考虑。预设要有情境性,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推进教学,生成课堂亮点。预设要有灵活性,要为课堂教学的调整留有空间,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备课中,开放的、弹性的预设要对教学过程的多维设计,不同教学思路的追问,学生间交流与质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方面加以考虑。

建议9:备课不但要体现各学习领域的共性要求,还要凸现该学习领域独特的个性化要求。

任何一个学习领域的备课除了要对以上八条建议中基本的、共性的要求进行思考外,还应认真分析该学习领域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教育价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就是说在个性化的备课中,不但要考虑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还要考虑该学习领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不同的路径;该学习领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该学习领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该学习领域给予学生的特有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等。唯有如此,体现学习领域个性化要求的备课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下,对七大学习领域及其所属学科的备课提出一些个性化的建议。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和外语这两门学科。语言文学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该领域所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但因为一个是母语教学,一个是非母语教学,因此,在备课上,所属的两门学科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要求。语文学科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注重整体感悟,加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到字、词、句、篇的因素,考虑到蕴含在字、词、句、篇中的语言知识和思想意义。英语学科则要遵循英语教学的规律,注意英语中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备课中,教师既要注意教材中有关的文化因素,还要注意思维因素,以话题为主题、以活动为主线,开展“任务型(Task-based)”教学。

数学学习领域包含的学科是数学学科。数学领域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学会用抽象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述的水平。因此,数学学科的备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学生对新的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已形成的数学基本能力等。在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上要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在练习上,例题要体现典型性、示范性和启发性。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使数学练习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等学科。其中,自然学科、科学学科和生命科学的备课要体现自然科学领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特点,在探究中体验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主。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应采用实验演示、图表、模拟等直观手段使之具体化,关注学生产生问题、探究质疑、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应注意内容和活动的层次性,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落实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备课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学科强调渗透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动手“做科学”的积极性。因此,备课要将守恒、平衡和结构决定性质等思想方法的学习融入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和实验环境。在日常教学中,要解决一些实验危险或者受设备等条件限制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特长,将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整合。

地理学科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对培养科学精神和培育人文素养具有学科独特的价值。地理学科的备课要突出概括性、应用性、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识和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上,要以地理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提高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积极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上,给学生创造体验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品德与社会、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历史、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中学社会等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学科和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要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起到奠基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融知、情意、行于一体。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通过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得到启迪和发展。

社会学科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并运用既有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备课中,应将其视角放在应用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上,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训练要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包括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等演化发展的比较,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的相关分析,对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和差异性问题进行探究等。

历史学科对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独特价值。历史学科的备课要始终关注让学生获得与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情境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研讨”“多媒体辅助”“人机交互”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来开展教学。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信息科技学科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以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备课中,要设计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习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具备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简单技能,提高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信息判断的准确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悟”,通过观察和体验,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或活动之中。

劳动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来国民技术素养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教学中要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运用水平。备课中要重视动脑设计活动与动手操作活动的合理安排,注重操作实践。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音乐学科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处理上,要正确把握音乐教科书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感知、表现、鉴赏、创造四个内容要求,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重视音乐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内心感觉和自我体验的客观规律。在学习训练上要让学生投身于“听、动、演、赏、创”等音乐学习的综合实践,注意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挖掘与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

美术学科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备课中,要重视对美术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注意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通过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

艺术学科是为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发多元智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设置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备课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针对不同艺术范例主题的具体要求,还要注意不同课型或教学环节的特点,要注意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要整体思考艺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注意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人文科学,技术等学习领域相关课程的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的艺术通感、迁移思维和整合素养的形成。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包括体育与健身学科。体育与健身学科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健身育人”的课程功能。备课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意向、生活经验和体质基础,全力确保基本内容的教学。运用教学机智,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关心体育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10:备课要注意不同课型的差异性,从不同角度来探索与创新课型设计。课不但要体现各学习领域的共性要求,还要凸现该学习领域独特的个性化要求。

新授课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熟悉的实际生活背景,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认识规律、了解方法,体现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对新授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突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加强反馈训练。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所学内容。练习课的目标设定一般略比新授课和实验课高一些,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又要体现层次性和个性化要求,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

复习课是为了对已学过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备课要明确复习重点、难点、步骤、方法反馈与评价等,要在双基练习、能力训练方面做文章。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知识网络,构建成知识框架。复习课中的配套练习,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要选取学科知识点、能力点、学科思维特点和考点的题目。

实验课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实验药品的准备、教具的使用和如何演示实验是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和合理安排的。对于实验用的药品,事先要进行周密的检查,以免临时发生了问题,措手不及。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教具,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引发学生兴趣。对于需要演示的实验,教师应预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

讲评课对于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讲评课的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了解答卷基本情况、各题得失分人数,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要找准原因,并按知识点归类,设计变式训练。

有序备课——领引教师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学校都积极倡导“功在课前”,严抓集体备课,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现实中由于诸多的原因,教学流程中最难保证质量的就是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组织者往往容易走入以下误区:

一、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教材各课时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老师,由他们分头编写打印,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凑成“集体教案”,集体备课等同于“个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二、备课组成员为了快速完成分配的任务,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案或是一些教学杂志上提供的优秀教案原封不动的扫描出来,甚至干脆将网上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便组合成了“集体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取舍,不加选择。这种组合教案的做法“简单易行”,但使用的教师压根儿就没有自己参与的成分,更谈不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备课。

三、为了省时方便,各备课组在开学初便“相互帮助”,把上一学年的电子教案拷贝给本学年相对应的年级组,由各备课组重新打印出来分发给组内成员收藏。等到学校要检查了,各人快速地浏览一遍,在一些地方画上波浪线以示“重点”,二次备课栏内加上几笔,算是有了“批注”,教案结尾处写上几句,就形成了“教学反思”。画线部分是否是重点,批注是否合适,反思是否有效可想而知。

针对这些形式化集体备课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设法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实现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实质的超越。引领教师进行高效的集体备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备课质量。

第一,提高教师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教师观念抓起,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

第二,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制定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集体备课可以按“个人自备——集体研讨——定人整理——验收检查——形成个案——教后反思”六个环节进行。

(1)个人自备。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定人整理。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反思。

(4)检查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年级领导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形成个案。整理好的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教后反思。反思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反思,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一节课的反思,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集体备课抓到实处,教务处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年级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第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教师备课的积极性。集体备课中,备课组成员轮流整理讨论、交流的材料,并将整理好的材料发给每一位执教者,要求执教者只作个性化的修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抄写的负担。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实效,校方还可以定期组织年级组集体备课公开展示、年级组最优教案评比、校园十佳教案评比等活动,把展示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以激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总之,集体备课与传统的个人备课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长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要坚持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忌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备课,它需要教师在全面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创新,其目的是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仅就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的设计,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课前老师带着学生老师的安排去读书,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这里所说的老师的安排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知识和学生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形式、对学习的目标进行恰当的界定、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预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分清楚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比较集中的问题,哪些是比较分散的问题,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在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学习中,“任意”和“区间”就是本质的东西,任意说明的是其特征,区间限定的是研究范围,它是定义域的一个子集,这些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但有一些是次要的,比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开区间,有的是闭区间?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次要问题,开闭对单调性是没有影响的,它只涉及一个严格单调和非严格单调的问题,对研究函数的整体性质没有多大影响,因此不应当在此处进行过多的争论。因此,如何把握问题,是老师必须引起关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极其重要,这是一个教师的思维走进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或者称为学习理念,展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一种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尊重。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控制,特别是注意对问题的控制,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以裁判的角色参与,不应当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告知学生结果是什么,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教师帮助学生诊断,找出症结,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个更深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相通的,很多时候,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左右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我认为他应该能……”的想当然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问题老师讲解十遍二十遍学生仍然不会,而同学只要讲一遍就明白的重要原因。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和导。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进行,应当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发现教育素材,在等待中展示教育智慧。

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的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弄清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合作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都是老师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老师要注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统帅作用,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自由驰骋,而应当控制在既定方针之下,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普通教师眼中有价值的教研活动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的生命靠有效的质量来维持,那么真正决定质量的就是课堂本身,谁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谁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有影响的学校,他们的管理者都是从这方面着手,或率先士卒,或引领示范,或团队协作,就是在课堂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不足,让广大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渐渐地,学校进入了良性循环,自然也就解除了危机。

蔡林森先生面对是洋思中学,一开始生源也不怎么好,但是他从自我做起,从自己的孩子开始试验,硬是靠着一个团队闯出了一番天地。崔其升先生刚刚走马上任,他的杜郎口中学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没有怨天尤人,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瓶颈,迅速找到了合适的道路,不到几年,学校就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我觉得管理者一定要明白教师需要什么,到底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提高教师素质的问题,这非常关键。我们都知道,其实学校老师之间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样一个班,好和差之间有时候平均分能够相差十几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如果抓教学的管理者从这个短板入手,注重抓住学校的核心点,教学质量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一个普通的教师并不是不想把孩子们教好,只不过由于自身的因素,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乃至于一次次失败,等到形成习惯,往往会自卑,直至无所谓,从而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无论什么样的班级,只要到他的手里,就会稳稳地坐在最后一名,没有任何悬念。许多人都愿意跟这样的老师同轨,很简单,没有任何的压力,反正有人在那儿扛板,自己才不担心教学质量呢。

有一位专家说得好,你的个人魅力在踏进教室的第一天就决定了未来的走势。事实上也是如此,优秀的教师,你无论给什么生源的孩子,他都能够干出令你眼前一亮的事情来,就像学校管理者,如果校长有思想,有方法,懂尊重人,可以肯定地说,这所学校肯定会上升,正气会抬头,人心都会向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方向上前进。

学校不是打马虎,也不是在那儿出工不出力,而是认认真真地研究学校课堂上存在的短板,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利用团队的力量促进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到提升。

事实上,什么样的教科研最有效,很简单,不是一群人集中在一个地方,要么在那儿天南海北地胡侃,要么是怨天尤人,这一切都不利于课堂质量的提升。我认为一个活动需要建立一定的目的,而不是把活动建立在表面文章上,干就要干出水平来,否则,教师是不喜欢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如今许多学校都在进行集体备课,都在搞校内研讨课,有些明智的管理者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往往是第一节课上研讨课,第二节课评课,第三节课在进行集体备课,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提倡学校每个层次的人都要上课,自然了,应该给需要帮助的老师最大限度的支持,让优秀教师多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让需要帮助的老师说说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什么,这样的教研目的不能少,也是有价值的。有人说得好,什么样研讨最有效,那就是问执教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而不是七嘴八舌地在那儿各抒己见,对于执教者而言,最终能不能找到合适地道路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一堂研讨课下来,执教者应该根据课堂的发展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大伙根据说课者的设计再结合自己的课堂观察,提出一些有效地建议,这样的研讨才具有针对性。如果这堂课非常成功,每个听课人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平时,深入地思考,从而内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这个行业,如果你放弃学习,可以肯定地说,你的落后是必然的。我们有许多教学能手,可能是种种因素,自己不再在教学一线了,整日里忙着一些杂事,自然无法与课堂进行亲密的接触,等到再次走上讲台,一切都会滞后,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课堂的发展相脱节。

许多明智的教育专家都会坚守教育主阵地,这一点上,钱理群先生算是做到家了。老先生完全可以待在家里安度晚年,可是事业心、研究心告诉自己,不能这样,硬是走进中学的课堂,反而造就了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

我非常欣赏眷念于课堂的老师、专家和管理者,只有这些人带出来的学校才有可能充满着活力。当下,许多学校的行政领导是很少带班的,就算带班也是虚设的。只有真正地走到课堂,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正如有人说的就是要接地气,这样你才会有正确地决策,才会有很科学的创意,这对于学校发展才是有利的。

有专家发现,站在教室什么地方听课也非常有考究,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站来后面听课,当然了,这本无可厚非,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只关注教师的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这就需要听课者稍微往前移动,最好从侧面进行听课,既不打扰教师的课堂秩序,就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这是课堂观念变化做出的必要调整。也就是说,一堂研究课需要每个参与者都在积极思考,如果仅仅在下面闲则无聊,没有任何发现和思考,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为什么许多教学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宗旨也是明确的,可是老师不愿意执行呢,我觉得这是管理情商出了问题,许多管理者给老师产生了错觉,让人觉得管理者不是在帮助自己,而是在为难自己,这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从舆论上,从活动的设计上都从执教教师本身去考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一个老师通过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无疑,这是任课老师都愿意看到的,谁不愿意享受教育的成就,当然了,老师的成功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学生,这对于学校的良性循环无疑是有帮助的。

我们的管理者如果愿意打心眼里帮助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是指望通过一两个讲座来实现根本上地改变。我觉得只要管理者全方位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细节,你总能找到这位老师的死结,一旦在这方面有了起色,这位老师往往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久而久之,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着落。

我们的一些自卑感严重的老师真的需要学校给以各方面的支持,这不是所谓的考核所能达到的,就像一个孩子,他老是失败,你不从根本上给以帮助,老是在耳边呐喊,你要加油呀,这又有什么用呢?更何况,人都是有尊严的,老师也不例外,我们从这方面处理好了,课堂质量也就会大踏步地上升。

在此基础上,在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堂的目的和达到的实效,再认真研究每一位学生,实行准确地二次备课,这样的教科研和集体备课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课堂才会真正焕发生命,人活着才会有奔头,教师才会在积极的氛围中享受教学和科研带来的快乐,这才是一个个普通教师需要管理者设计的有价值的东西,谁做到了,谁的教育就会有起色,谁的团队才会有战斗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

来宾市兴宾区 古三 小学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读懂教材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必然途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决定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积极去积累经验。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效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体会认识。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特点

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学习目标。在教材编排中,首先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如 “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五、六年级教材则编排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

2.主题板块式结构,围绕主题精选课文既考虑传统课文,又有新选文章,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言规范。

3.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习的拓展与运用。每课都设计了“拓展与运用”练习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践。

4.注意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教材在课后的练习上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设计,每课设有“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四个基本栏目。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学会学习。5.加强了语言积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比如,在课后练习中通过“读读写写”加强词、语积累;通过背诵加强段落、篇章的积累等。

6.“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如“汉字家园”的编排是长春版教材一大特点,体现了汉字文化。教材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教材安排了古诗、成语故事、谚语、俗语、三字经、对子、春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材各年段的目标要求: 识字与写字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每个学年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作方面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5.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家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多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三)教材解读的途径

1.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解读《教师用书》。3.同伴互助,积累经验。4.研读教材文本。

解读教材的一些具体做法:

怎样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总之,我们要懂得作者的语言和结构有什么特色?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教材拿来后,首先要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我们有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有效解读教材后,正确了解文本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情感?

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

文定好“位”,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即最终让学生懂得或借鉴什么?

4.与学生对话。

简言之,就是师生双边活动自然、默契,师生的“心”碰到了一 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掌握和最应掌握的是什么?

总之,教材解读的基本任务要做到: 读懂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在本单元中地位;揣摩学生学习教材的重、难点及教材给学生的启示;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

二、有效教学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得在三维目标整合上下功夫。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依存,互为联系,融为一体。过程与方法支撑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受控并影响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注重实效,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是分两个课时完成的(有些课文长的分三个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的定位及课堂中如何落实这些目标,是体现我们的高效课堂的关键。两个课时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但在上新课之前,预习的铺垫很重要,引领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内容:

1.采取多种渠道自习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字,会读,会写。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中高年级练习感情品读课文,把重点的句子画下来,练习背诵。

因此,家庭作业重要的是这些预习内容,而不是去做大量的练习,练习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完成的。那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呢?

教学时间分配:如今我提倡三——三——三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即把一节课时间分为三个时段,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师生对话或者生生对话的时间,即说、听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学生读、背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学生写、记的时间,(学以

致用,练的时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分年段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低年段: 第一课时

一般都是完成1、2个要求,即

1.学习生字新词(会认多少个生字,会写多少个生字,认识多少个偏旁。)。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三三课堂模式如何分配呢?三分之一时间,检查学生识字记字读词的情况,三分之一学生自读自写会写的生字或者句子,三分之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第二课时

一般是完成2、3个要求。学习流程:

1.开课之前用7到10分钟听写生字;即检查朗读课文情况,需要背诵的就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背诵。

2.朗读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就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把该背诵的课文背诵,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3.进行写句仿段的训练。中高年段:

第一课时一般都是完成1、2个要求,即

1.学习生字新词,(会认多少个生字,会写多少个生字,正确读写多少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感知课文内容。(三三三课堂模式如何分配呢?)三分之一时间,检查学生识字记字读词的情况,三分之一学生自读自写会写的生字、句子段,三分

之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画出重点句或者段进行感情品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般是完成2、3个要求。学习流程: 1.开课之前用7到10分钟听写生字新词。

2.进一步品读第一课时画出的重点句段,即引导品词析句,体会文章的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的基础上理解,理解上背诵,背诵的基础上运用,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读写结合

那么,我就以阅读课来说说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关于“例子”,就是把一篇篇课文看作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载体,通俗来理解,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类似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比如,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让学生学习如何读懂一篇篇课文,从而形成阅读能力;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就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教课文” 这种理念指导下,就会把着力点放在: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句话,这个词写了什么内容,含义是什么……把读懂这篇课文作为终极的教学目标。

“用课文教”这种理念指导下,就会把着力点放在: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从中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从中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低年级与中高年级有效的读写结合方法:

低年级从以下几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1.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

①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游戏识字法。④实物形象识字法。⑤利用联想识字法。⑥儿歌识字法。⑦形声字识字法。这些识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为写作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

2.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 ……可以引导学生“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3、模仿型读写结合。

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如在上《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这样既很好地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高年级从以下几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一)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主要方法有:

1.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掩耳盗铃》时,先让学生观看盗铃的视频,学生被盗铃人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教师借机询问你们为什么笑呀?盗铃人盗铃被发现吗?你能说明原因吗?请一位学生上台一边表演一边给大家解释!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使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

3.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

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上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之后,立即出示小练笔:小钱得救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请你续编故事。这种

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写作方法的迁移

写作方法包括段法和篇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1.注重平时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群书与用心积累。为此,我们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2.注意仿写训练。

(1)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A.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部内容时,学生模仿对人物的动作进行连续性描写的方法来写句子,使所写的句子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B.在教学《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C.《草原》一文中有几处精妙恰当的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为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就可以这样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请你展开联想仿写比喻句。

(2)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

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A.在教学《乡下人家》后,让学生模仿《乡下人家》的写法来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把该处景物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B.小学语文教材中《全神贯注》一文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富积累、运用价值。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

学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李元元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象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

(3)注重扩写训练。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中奖那天》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爸爸的梦想是什么?把车送走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1、设问要准

所设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扣准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 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2、提问要活

问题设计要因课文而异。设计问题,或平中见奇,平中求活;或多重设问,逐层深入;或抓住矛盾,提出问题;或变化角度,启发思考。灵活的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3、发问要有层次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苏教版的课文《跳水》这一课,学生初读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你敬佩的船长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其实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师与生的和谐

1.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除了平时与学生语言上的沟通交流以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师生情感沟通本”的活动,从这沟通本上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学习的方法、兴趣和困难,特别对于一些胆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鼓励用这种形式与教师交流,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应用“评语式批改作业法”的方法,对每次上交的作业除了批改正确与否之外,教师也可写上激励式的语言,表明教师对此学生的关注。2.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经常向学生传递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如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要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是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教与学的和谐

1.精练有趣的课堂导入。

2.运用合作学习,重视“立体互动”。

教师角色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生生关系的协调者。

3.鼓励运用质疑策略,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

和谐产生美,和谐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中,师生的一颦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教育者的匠心随着一种内在的韵味迅速地传导给每一个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将教学推向至真至纯之境,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这就是情趣。

总之,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学生要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读读背背,练练写写。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意兼得”。语文课要唱好八字经:

识(识字)—— 书(写字)

读(阅读)—— 记(积累)

说(口语交际)— 写(习作)

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语文,也讲“套路”,也要得法,也应注重学习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还负有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等重要职责。

同行们,如何科学教材解读,进行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聆听,因本人水平有限,讲得不到位的、不妥当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衷心祝福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工作顺利!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3、李云翠《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4、于永正的《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王崧舟的《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6.朱蓓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深入解读文本 提升有效教学

深入解读文本

提升有效教学

金山学校

康凡

经常外出听课,我觉得坐在名师的课堂上,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课堂极具人文情怀,富有生活情趣与气息。那些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睿智风趣、激情昂扬的教学语言,不仅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听课老师。名师的课让我们叹为观止,名师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们惊叹不已。惊叹之余,我也常常思考:是什么使他们的课堂如此的大气,显现出如此的深度与广度呢?我想,除了他们丰厚的教学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教学艺术外,还应该有他们对文本精准与独特的解读。深入与细致的解读使得他们的课充满与众不同之处,也处处充满了智慧和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起跑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文本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

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我以前肤浅的认为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熟知对教参的查看。但是通过自我的实践,查阅资料,我才真正理解了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课标、文本以及与文本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通过深入解读,可以为更好地整合文本、取舍内容、创造性使用文本。这也就出现我们经常所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何解读文本呢?接下来我结合这堂课以及我平时的课堂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读熟文本,让文本具有温度。

在听教育名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他对学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读书是要思考的,是要想象的,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把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而且还要反复的练,一遍两遍是不行的。我在备课的时候反复读了七八遍,但是我还不能说我体会的很好。”我想他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学法的指导,也应该是于老师自己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吧。“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备课时的主要手段。

备课时我把重点没有放在查阅教参上,而是把课文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直至我合上书我的眼前还出现课文的文字,这些文字最终化成了化成了令我感动的画面。我想:诵读就是解读的有效途径吧,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而用心诵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备课。我想:今天我的范读让学对受难的普罗米修斯一定印象深刻,也一定呼唤了他们那颗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让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了许多吧。这样的范读,可以让我少启发讲解半天功夫。当我们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学生听得落泪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告诉学生,“我”的心情吗?还需要告诉学生,英雄的精神是什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读这段文字是轻松愉快的语气,那么后面就是做再细致的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所受的痛苦,感悟到英雄的本色。

所以朗读是钻研文本最重要的一环,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朗读好了,钻研文本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我认为我们只有通过备课时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充分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温度,读到自己入情入境,继而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读入文本,让文本流露情感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当文本读通读顺之后,我们要读入文本,深入文本细致揣摩,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

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读入文本,就是进入语言的设身处地,就是透过语言的身临其境,就是内化语言的情境再现。只有我们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了,才有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的可能。

在教学“走进英雄,感受苦难”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抓住那些刺痛他眼睛,心灵的字眼细细品读。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寻觅对话中,最后聚焦到“锁”和“啄”这两个字上,因为这两字是整个语段的向心力,整个语段的支撑点,两个字凝聚了这两个语段的全部精神内涵。但作者却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文字去描述,仅仅两句话“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概述他受罚的过程。我想这就是编者的智慧,好的作品就是给人无限的遐想,此处的漏白不就给了孩子们用心品悟,揣摩文字,展开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吗? 因此,我设计以下课堂想象写话环节:

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他受尽折磨,痛不欲生。

场景一:烈日炎炎,高加索山被晒得像一座火山似的,——————。

场景二: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场景三: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场景四:鹫鹰又飞来了,它的嘴巴尖细,——————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情景,诵读文字,学生便能立体丰满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从而升华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课堂教学是备课经历的再现,只有备课时的细读文本,才能准确把脉编者的意图,找准课堂的切入点。一个“锁”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铁链不仅锁住了他的身体,还锁住了他的自由,伴随他的是无尽的寂寞孤独、黑暗痛苦;一个“啄”自我们眼前展现的是鲜血淋淋,痛不欲生的画面。英雄在哪里?我想此刻他就藏在这两个字眼里。

由此我想到:要想引导学生读入文本,我们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文字的情感,“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只有在备课时对文本有了深入的解读,让文本感动了自己,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解读课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三、读厚文本,让文本显现内涵。

“要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必须有一口井,甚至是源头活水”。在读通、读懂文本后,我们一定还要查阅一些有关文本的资料,把文本读厚。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绚丽,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有困难时、没注意体会时,知识匮乏时,站在阅读的高处随时随地拉他们一把。

1、读“厚”是知识的拓展。

本课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它浓缩了希腊被誉为“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原创《普罗米修斯》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情节。对于四年级孩子,这些知识储备孩子肯定力所不及的,在课堂拓展环节我就出示了雪莱的诗,让学生在课堂能受到文学的感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孔子游春》时,品悟“论水”这一教学时,当孩子说道:“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 师: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要交流分享吗? 生:不吭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懂了什么? 生:还是不吭声

师:“或方或长”的“或”字什么意思? 生:有的,有的 生:有时候。有时候---

师:你能用“或---或---”描写水的特点吗?

生: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师:关于这些特点,古人有很多诗句:

课件出示: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读“厚”是语言的玩味。、、、、、、这种读“厚”应该是教师的文化积淀、课堂积累等综合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教时游刃有余,让学生受益匪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

第四篇: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一听,读一读,思一思。

1、歌曲《母亲》。这就是母亲。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

师:可21岁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这一年,母亲突然去世,这对他真是致命的打击,每次想到母亲,史铁生这样安慰自己(请大家默读这段话):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你读懂了什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预设:苦)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史铁生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去体味这位母亲的苦,母亲的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三、自读课文,感知“母亲”:

要求:请自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可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读一读这些话。

四、品词嚼句,诠释“母爱”(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读出母亲的爱。)

1、一语双关的话。“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了忍住儿子的坏脾气,深受苦楚母亲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师友交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忍着 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再读课文。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常说的话。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当我乱发完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进来,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为什么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幻灯片出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聚焦“挡”住儿子想死的念头。透过这一挡,你知道母爱是什么吗?预设: 母爱是呵护,母爱是给儿子生的希望。

3、多说的话。儿子同意去看菊花后----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敏感”,透过一个“敏感”,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

4、最后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文4--5 自然段。史铁生知道母亲接下去要说什么吗?透过母亲还没讲完的话,想想母爱又是什么呢?预设:母爱是牵挂、割舍不下。

读文最后一段(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也可以如花般绽放;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5、轻声读课文,把“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 批注在合适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 的意思。作者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 ;听着听着甜美的歌声,我 ;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六、作业设计: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用《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也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内心),给妈妈写一封信。

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在曲都小学讲完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十二、三的孩子,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难度太大了。

因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所以第二节课我没听课,我在这个班讲了第一课时。在第一课时我范读课文时,读到“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时有两个女生笑了,我就反思孩子们心中的母亲平时只是唠唠叨叨地嘱咐孩子日常生活琐事,肯定没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情况。孩子们也不知道怎么读算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范读课文之后想找几个孩子读一读,再怎么鼓励就是没有人举手,我只好一人一句开火车读。不过在第二课时有孩子们举手了,也能跟着老师试着有感情地读了,我心里感到还是比较满足的;还有就是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进步:我终于能反复地范读课文了(因为在“全程化跟进式目标教研中”老师们给我提议让我范读,训练学生朗读)虽然今天我可能读得有点多,学生反而读得少了一是孩子们确实不敢张嘴读;二是我也想读到孩子心里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由“扶”到“放”这一教学模式改为放手让孩子们尝 试自己学会自学。连着四次讲课,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

第五篇: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识字写字是小学一年级学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在本课重现的字。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识字,教材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读的内容,采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翊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些句子,读来节奏感极强。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了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特点。教材还采用了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置了发现情景,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语文园地一”中,设计了“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语文园地二”中采用同伴提示语的方式:“我发现这些宇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享受不断发现识字规律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材还将孩子们的视野从;幅本引向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情景中.引导他们从同学的名字中认字,看电视时认字,去商店买东西时认字,走在大街上认招牌、广告上的字,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上和课外书上认字„„将识字教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为鼓励学生主动认字,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材以“识字擂台”、“识字加油站”等形式,或竞赛,或激励,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所学所得,品味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另加5篇选读课文,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土:。教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经典性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秤象》《古诗二首》等,还选择了反映保护环境,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渗透现代合作、诚信、关爱等意识的文章。选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优美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

(三)“语文园地”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内设四个板块:“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鼓励积累美浏佳句;“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教材的叙述性语言极具亲和力,不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亲切、自然地道出。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

教学建议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狭小范围。因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把握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的特点。要通读全册教材,一组一组地钻研,把握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选用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措施。如教第二组,可充分利用导语“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走进温暖的家。以三字经形式编写的识字课,要求学生在会认、会写、会读的基础上,懂得尊敬长辈、敬爱父母、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道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多替他人着想,敬爱长辈,乐于助人。在“说说做做”里,可安排“我替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的句型训练,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可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总之,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制作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大餐”。

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大胆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辨析、会文悟道,进行参悟式学习。教授第18课《四个太阳》,可设计提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认为四季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回答这些问题,既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②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可在学生书写之前引出话题:我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养成自主写字的能力。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具体方式有:摹读求体验。如《美丽的小路》,可摹仿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进行对话,体味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体验。如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两幅教学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第一幅图中“焦急不解的雄日”与第二幅图中“笑逐颜开的雄日”比较,领悟诚信的含义。视听求体验。一年级学生受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对很多复杂的事理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真实直观地层示出来。④创设语用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用式学习。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学习取得实效,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二是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三是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谈谈一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编排体例上作了很大的改革。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大任务。

一、认字学词,积累语言

认字学词,是一年级下册阅读教学仍需关注的一个重要任务。

识字,关键是要求适当,方法、策略对头。

课内识字,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要采用各种方法,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在合作中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复习巩固字词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将要识记的字词编成句子或短文,如“上午,我把棉被晒出去,晚上,脱了衣服躺在床上,盖着阳光照过的被子,真舒服,不一会儿,就合上了眼睛。”这一段话中,就复习了课文中的11个生字(《棉鞋里的阳光》)。识字必须及时巩固,不断巩固,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读,互考,学生看字卡、师猜生字等,在活动、游戏中,借助语言环境巩固。

生活中识字要调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招牌、商标、广告、报纸等,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识字本”,或剪剪贴贴,或自己写,或家长写,定期交流评比,多多益善。

二、朗读感悟,层层推进

有了第一册教材的阅读经历,学生虽具备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在拓展性和创新性上思考比较多,并且总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展示出来,这样,读正确、读通顺的练习时间受到压缩,草草过场,然后在后面的教学环节里又来“炒冷饭”,得不偿失,缺少实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仍然是个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助外在辅助手段,烘托气氛,情境中朗读

外在辅助手段包括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各类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等。如《棉花姑娘》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一节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图上的棉花姑娘脸上还有泪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棉花姑娘好像在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棉花姑娘当时那种难过、急切的心情。

2、发挥朗读示范作用,互赏互听,模仿中提高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示范要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录音范读,更要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3、激起学生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体验中投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一位教师在教《棉花姑娘》时,就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在最难受的时候,突然看见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你心里会怎么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读第2、3、4自然段中棉花姑娘说的话。

4、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正确导向,合作中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使得有些教师误以为无论对错,只要是学生的体验,都要绝对尊重。于是,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的评价往往是“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真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朗读指导就只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其实,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富有情趣,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上述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更要注意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朗读的基调,避免把句子单独拎出来,一句一句地指导。

三、拓展阅读,鼓励写话

小学一、二年级,除课文外,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一年级下学期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有意识地表扬喜爱看书的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等。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2、教师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材料

学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取舍与辨别能力;一部分家长,也对此无能为力。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教师责无旁贷。

3、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4、抓住时机进行写话练习

⑴ 要抓住阅读时适宜写话的时机。如学了《月亮的心愿》,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心愿”;学了《四个太阳》,让学生也画一画,写一写“我心中的太阳,它是什么颜色的呢?因为„„”。句子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好坏,在于学生喜欢写话,乐意写话的兴趣。

⑵ 要抓住生活中适宜写话的时机。春天到了,让学生写写春天;出去郊游,写写郊游的事情;六一节到了,写写开展的活动和自己的心情;快期末考试了,写写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提醒学生,引导学生,做个关注生活的人,培养动手写的习惯。

四、指导示范,培养习惯

低年级,习惯培养十分重要。显效慢,但一旦习惯成自然,能转化为毅力、方法、能力,受用终生。养成不良习惯,影响终生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活跃和有序的关系,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具体来说,也就是听、说、读、写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听:集中注意力,既认真听教师的讲课,又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避免一人在讲,众人各顾各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反复强化,不断引导。

说:个别发言时,声音响亮,表达完整;站着发言,身子要正,头放平;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表意见,在这里,要发挥小组长的协调、监督作用。

读:读的姿势要正确,坐着读,站着读,大声读,小声读,不管怎么读,都要求入情入境,专心致志。

写:写字姿势非常重要,除了常规要求的“一尺、一寸、一拳”,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短小的歌谣,让学生在写字前唱一唱,念一念,做到常提醒,严要求。

习惯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心中要有杆“秤”,眼、耳要明,手、口要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要片面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也不要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益。要始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把握实验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总之,一句话,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下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解读(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教材[推荐]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解读阅读教材的能力和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已有数年,长期以来,如何深入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的症结,而处于核心地位的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

    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精选)

    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2015年10月30日,我很荣幸地聆听了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连干名师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与实践》专题讲座,感受颇多,现反思入下:......

    有效沟通的八个前提

    有效沟通的八个前提作者:佚名 |文章出处:网络 |编辑:管理员 |更新时间:2009-09-10以下的八点启示让我们明白沟通效果更好的途径:(1) 有效的双向沟通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2) 没......

    教材解读识字写字教学(定稿)

    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 ——识字写字教学 青西小学 成晓丽 亲爱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学校领导的安排,对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我主要就识字写字教......

    光电效应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

    光电效应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赵彦彬 教材分析:本节上半节《光电效应》及下半节《康普顿效应》和上节《黑体辐射》一样都是证明光的粒子性的经典实验。通过本节实验及分析,再现......

    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本周初中部同课异构的题目是《分式》,通过同台讲解,碰撞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形成了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分式》教学设......

    解读“有效教学”(公共,提纲)

    陶行知:“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1919《新教育》) 巴尔扎克:“一个会思想的人是力量无边的人”。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是......

    女娲补天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女娲补天 周美慧2014年4月19日 31 女娲补天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