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内容摘要:中南路小学自2009年以来,确立了“植养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结合书法艺术特色,开展“书法艺术教育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实验与研究”,学校在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上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做法。但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在学校教师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有家长的配合,2010年我们选择“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本课题以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为目标,以研究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好习惯培养效果为研究重点,以“好习惯争星卡”为起点,探索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从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成立家长义工队,推行家校联系本,发放喜报、进步喜报,开设家长讲堂,搭起家校合作的新桥梁,研究制定了各个阶段的习惯培养目标并积极推行、合作落实,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就是素质。培养良好习惯,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见,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幸福教育的根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总人数一半以上,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家长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对孩子关注不够,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律习惯都比较差。由此,学校自2009年以来,以“植养习惯,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理念,结合书法艺术特色,开展“书法艺术教育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在学生习惯培养上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做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和教师,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够,致使学校教育单薄无力;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
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作为2010年的学校创新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多途径、多种方法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目标
以研究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好习惯培养效果为研究重点,建立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目标体系,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多元途径和方法,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达至“植养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理想目标。
三、课题创新点:
本课题将“家校合作”和“培养良好习惯”相结合,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多元途径和方法,通过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开办家长讲堂,建立家长义工制,推行家校联系本,搭起家校合作的新桥梁。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关心、支持学校教育,成为学生言传身教的“好老师”,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促进家校教育力量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也由此走向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尝试开放的办学新路。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为一年。(2010年2月----2010年12月)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2月——2010年3月)
1、组织申报教育工作创新奖课题申报。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搜集,写出资料综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家校合作的相关理论和学生习惯培养的有关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的意识。
2、制定各年级段学生在校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和量化、评价体系。
3.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教讲座,发放家长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家庭教育资料。成立家长合作委员会,建立家长义工团。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
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全面铺开,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研究内容和阶段安排。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完善各项评价目标。
1.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制定本校《“六会四美”学生习惯培养目标》,出台中南路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校评价目标及评价方案”,修订《中南路小学“星光灿烂”争星方案》,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宣传,利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贯彻执行。
2.按年级段制定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评价目标(家长评)”,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随时修改、完善。通过致家长的信等形式在全体家长中推行各学段习惯培养目标体系。并通过喜报、进步喜报、家校联系本及时沟通,不断强化。3.家校合作,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12月)
部署结题工作,各种资料归纳整理,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鉴定、结题。
五、主要研究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开展了家校互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初步探讨,修订学生习惯培养目标体系,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家校间联合、生生间合作、亲子间交流、师生间激励等多方立体互动,学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构建立体德育网络,植养习惯。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构建德育网络,凸显德育特色,以“好习惯在这里养成,好人生在这里奠基”为德育活动主题,以“六会四美”为好习惯培养总目标,以争创“明星班级和明星队员”为主线,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平台,以体验教育为载体,将目标细化融入到日常班级、学生管理中,建立班级、学生管理新机制,通过植养习惯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1、设置三个目标:
学校以“静心学习,静心做事”为总体目标,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细化目标,梳理出“六会四美”好习惯培养总目标及高、中、低年段目标。六会即“会倾听 会思考 会写字 会读书 会合作 会说话”为学生学习习惯目标,以儿歌形式呈现;四美即“环境美仪表美语言美 活动美”,为学生行为习惯目标,以三字经形式呈现,这样的习惯培养目标内容具体明确,琅琅上口,易诵好记。一二年级通过系列好习惯(8会)的养成重点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行成; 三四年级通过系列好习惯(8个主动)的养成重点促进学生责任意识、自主意识的养成;五六年级通过系列好习惯(8个积极)的养成重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各班在此基础上依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将将目标细化,形成班级公约并上墙。班级所有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其达到目标,养成良好习惯。
2、实施三个强化:
一是学科渗透“外在强化”。每天通过20分钟的写字训练课,强化学生的双姿,培养学生的静心与专注。二是活动渗透“潜移强化”。我们力图让每一个活动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让活动成为学生感动自己、培养人格的教育资源。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五的红领巾广播站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在这两天,他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好习惯故事,可以听到上一周评选出来的好习惯之星的名字,当选者激动自豪,同学者羡慕效仿,良好行为在心底强化生根;阳光体育的早间晨练,课间汇操,无不是展示班级队列,班级风貌的绝佳时机,政教处与体育组联手进行体育星评比,各班听到自己的加分无不欢欣雀跃,规范锻炼的种子也同时在他们心中埋下。三是抓住重点“反复强化”。我们的习惯培养,每周都有一个明确的行为训练重点。每一个行为训练重点的落实,无不通过反复强化而取得成效。我们成立了领导值日岗、教师护导岗、红领巾监督岗,对各班实施习惯培养的情况日日查、周周评、月月结,每周颁发循环流动红旗。少先队大队部还组织队员在课间轮值,设立了安全文明岗和卫生岗,他们发现问题,随时矫正,随时记录,并纳入对班级的考评。
3、开展“好习惯文化系列周”活动,促进内化。主题活动是儿童最喜爱的教育形式,学校制定好习惯文化系列日活动方案,开展“好习惯文化系列周”主题教育,家校共同开展,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活动中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和理解,使他们的情感和意志行为得到发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4、构建学生好习惯评价体系。学校在实践中建立规范了《中南路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考评细则》、《中南路小学星级班级管理考评细则》、《中南路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施方案》,《“星光灿烂”争星活动方案》,把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班主任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班级、年级、班主任的同期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南德育评估体系。对学生是否养成了好习惯,评价是瓶颈。“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我们将努力寻求科学、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在《“星光灿烂”争星活动方案》中,学校尝试建立“幸福成长档案”、“好习惯争星卡”,每周发放喜报、进步喜报。对每月习惯进行达标考核,坚持每天放学前学生们进行小评,每周一大评,周五向家长发放喜报、进步喜报,请家长评价并反馈本周学生在家表现,并写出建议和希望。教师通过行为评价,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家长通过及时跟进、反馈,教师、家长、学生三者进行交流,沟通了情感,建立了友谊。
(二)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方式与途径。
1、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教育功能,多渠道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并完善德育管理。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全体家长认识。分年级召开家长会、毕业生家长会,启动“家长讲堂活动”,请优秀学生、优秀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给更多的家长示范,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利用家长带动家长,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对积极参加家校合作的家长,让全体师生、家长了解、支持他们,为他们颁发聘书,邀请他们参加家长特别关注的学校各项重要活动。在全体家长、学生中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
2、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完善家长义工制。积极探索家长义工活动的多元途径和方法,深入挖掘“家长义工”活动育人内涵,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义工不仅为学校做贡献,带动其他家长,同时还是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好老师”,在“义工精神”引领下,学生建立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义工由家长委员会直接管理,班主任老师与之密切联系,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后勤等各个部门都与本部门相关的家校合作委员会建立密切联系,保障了合作的长效性。
3、家长开放日。通过每年召开一次的“好习惯培养”专题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进程,学生习惯培养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促进家校合作。我们先后召开了“好习惯伴我成长”、“同品书画韵味,共享心灵阳光”两次专题家长开放日,通过教师及家长典型发言、“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主题班会、展示课题阶段成果,表彰好习惯明星学生、家长、家庭,使家校合作促学生幸福成长。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互动,交流和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4、用好家校联系簿。联系簿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尝试在低年级设立《爸爸妈妈助我成长》每周家庭反馈表,这张表就将习惯的培养延伸到了孩子的家庭中,让孩子和家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孩子知道了自己回家后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家长知道了要对孩子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和督促;表中的留言板为孩子、家长、教师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5、每周向学生发放喜报或进步喜报。602班首先班级学生习惯考核,一周内,每天遵守一日常规的同学经班委会考核后,周五向家长发放喜报或进步喜报,喜报粘贴在家校联系本上,由家长了解签字后反馈给老师,每月获得4份喜报的同学颁发“好习惯之星”上墙表彰。学校还以家访、公开信、手机短信、qq、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强化了习惯培养意识、科研意识、家校合作意识;家长完善了教育理念,提高了对孩子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丰富了,也更加科学,家长的综合素质借助课题研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在家长和学校的默契配合、联合教育下,好的习惯得到了稳固,坏的习惯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孩子们以令人信服的表现,让身边的人从他们身上看到文明向上的良好行为,校园内和谐向上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校在研究中也发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了习惯培养整体框架,具体各个年段培养目标层次不够清晰,学生习惯达标考核操作层面还需进一步突破。
2、评价的功能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3、部分家长参与还主要停留在态度上,落实不够。
4、受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家校沟通最快捷、方便的网络方式还未建立起来。2010年我校已申报国家“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滚动研究,我们相信通过下一阶段课题的深化研究,一定能探究出一套更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操作方法,使好习惯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第二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
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龙岗镇
吴兴小学
感谢领导给我校这样一个难得的与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借此机会我把我们学校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如何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基础工作来抓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希望领导和同仁给于批评和指导,更希望从兄弟学校学到更好的做法,使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开展的更扎实有效。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也说过:“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学校的德育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这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一贯的指导思想。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历年来重视养成教育。多年来一直不断的研究养成教育规律,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找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在学生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是也感到“一头沉”的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的习惯培养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即社会、家庭、学校协调一致,达到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提出“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培养好习惯”的口号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华东交通大学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他周围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如果身处孩子周围的父母、老师有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就非常容易。我们强调全员育人,部门间教育环节间的相互衔接,高度协同。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提出“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培养好习惯”的口号。
1、自我充电、促进教师角色的自我转换。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方面的知识比起大部分家长要稍胜一筹,但就如何能更好的进行家校间有效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还是缺乏更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为教师印发了好习惯材料,带领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美丽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方法总比问题多》、《家校合作论》等书籍,利用每周教师例会前的二十分钟,教师们将学习体会、收获及在工作中教育的经验教训及所感、所悟、所思进行交流,如:“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教师应养成的几个好习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一致”、“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和学生一起学会倾听”、“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台前大胆发言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等。校长、德育干部、教师点评,达到互学互促、提高了教师研究水平。还通过校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校园宣传栏等形式在师生中进行习惯培养的宣传,教师们在学习、交流、研讨中,树立了正确的育人观。
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认识到教师不但是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更应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的服务者,教师的舞台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更要走近家长,走进家庭。教师们认识到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也不是程式化的,具有独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要有不同的指导模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不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应在交流、沟通中商量。
2、家长、教师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习惯培养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我们倡导父母要学会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特别是无意模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比如:父母见人很随和,主动打招呼问好,孩子自然也学会了待人有礼貌,这就是无意模仿的结果。相反,有的父母爱发牢骚,孩子有一点错就又打又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有攻击性,遇到挫折容易发火,好争辩,以打架来解决冲突;父母喜欢说脏话、粗话,孩子潜移默化地也会受到影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学生的习惯,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低年级班主任刘老师在案例中写道:许多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教、不断树立身边的榜样。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我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随手关掉不需要再开的灯,随手关上忘关的门窗——目的只是想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让学生也养成注意细微之处的卫生习惯。同时,我注意观察学生身边的榜样,谁随手捡纸了,谁随手关门了,谁去擦掉同学忘擦的黑板了„„我都会及时表扬,请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慢慢的,我的“随时教育”取得了成效。我们的教室地面总是那么干净,没有任何废物、污物,桌椅总是那么整齐,学生抽屉里物品摆放总是那么有序。说起学生讲卫生,还有一个小笑话:有一次刚一下课,我们班学生第一时间冲向讲台去擦黑板,当时把任课老师吓了一大跳,虽然当时场面比较尴尬,但是我还是对那几个积极的学生报以鼓励的微笑。现在想起来,学生这种卫生习惯还令我感动。
二、构建学生习惯养成的目标体系,加强行为训练
1、构建学生十个好习惯养成培养要求
我校学生的养成习惯着重从生活习惯—自理、学习习惯——自学、纪律礼仪习惯——自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为了使目标体系科学,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符合习惯养成的规律,我们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构建了学生习惯养成目标体系,制定了1—3年级,4-—6年级“学生十个好习惯”和培养要求及方法。并每月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将习惯培养目标具体化,每周安排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教师、家长手把手教,耐心指导,给孩子们以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好习惯逐步形成。
2、好习惯的培养与坏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我们认为,在习惯培养中,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相结合。小学阶段孩子处于成长发育中,行为习惯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往往也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个体与不良习惯做斗争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行为的塑造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强化手段和方式,对个体的良好行为进行巩固,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中我们运用了加减法(正强化和负强化),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
生理心理学把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称为强化。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负强化)。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如对行为给以赞扬、肯定、欣赏、奖励等)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
结合好习惯工作,学校开展评选每周一星活动,两年多中已评出了88名校级好习惯每周明星,在升国旗仪式上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并把明星事迹公布到学校网站上,与此同时班级评选每日一星,每月好习惯明星若干名,事迹发布到学校的宣传橱窗上,让孩子们把好习惯时刻牢记心中,树立典型,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兴趣,教育效果明显。
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中,我们引导老师和家长如果选择消极强化时,特别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时机,要有针对性,并注意适度,尤其不能采用“破坏性批评”。我们认为,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来自教育者使用强化教育的科学性。
三、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方式与途径
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学生的还习惯,我们总结出了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七种方式,两种途径。
(一)、培养方式
1、墙报、校报
学校是育人环境,它的布置具有教育意义。我们围绕培养习惯,激发兴趣,训练能力的思路,对校园的墙壁、宣传栏、绿化地带进行了整体规划,分别以习惯、兴趣、能力为主题,把教育内容和学生成长事例相结合,使墙面成为办学思想的诠释,富有教育意义。同时,我们还以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宣传,表扬好习惯先进班集体、先进家庭、先进个人,宏扬好人好事,激励孩子争做好习惯明星。
2、家长开放日
通过每年召开一次的“好习惯培养”专题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进程,学生习惯培养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需要家长给予哪些帮助与合作,促进家校合作。我们先后召开了“好习惯伴我成长”、“同品书香韵味共享心灵阳光”两次专题家长开放日,通过教师及家长典型发言、“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主题班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读书日、亲子趣味奥运会等活动,表彰好习惯明星学生、家长、家庭,使家校合作促学生幸福成长。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互动,交流和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3、发放行为习惯记录卡
学校制定一个行为规范表,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校、在家的表现,为自己打分,家长和老师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这样既能客观准确的反应问题,也能给学生真实的评价与认可。有个家长在家校联系薄里这样写到:经过二三周的实践,我就发现孩子在一天天发生着改变:以前早上起床可费劲了,现在起床比我还早;以前睡觉前都是家长提醒她别忘带这个那个的,现在一问,早就收拾好了;见到楼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都主动问好,而且更有礼貌了,经常受到长辈的夸奖,就连“吃饭”这个老大难问题,也有明显的改进。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条长河,家庭教育便是河的源头,学校教育是通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扩大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沟通,提高工作实效性,推动学校课题工作的深入开展。
4、联系簿
联系簿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如:高年级班主任赵老师,从接班起就在本班推行了家长联系簿,起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的反映给家长,但是随着课题的推进,她发现这个联系簿还是一个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班内的联系簿是这样设计的:每周五老师先在每个孩子的本上写出他一周的表现,然后由孩子带回家先写出自评,再由家长写出最后的评语。赵老师随时把学生在学校的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小小的联系簿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们推广了赵老师的经验,很多家长把学生在家里的情况通过联系簿反馈给教师,实现家校沟通合作培养好习惯。
5、公开信
我们以“致全班学生家长书”这种公开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书信内容和回复率,可以看出教师的沟通水平和家校的融洽度明显提高。在家长的一封封回信中,洋溢着对教师的肯定与支持,也有中肯的希望与建议,学校和教师分别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家长、学生的合理的需求与要求,及时转化为工作实施内容,受到家长们的充分肯定与欢迎,教育效果明显。
如:六年级老师用肯定的话语和中肯的希望这样写到: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的孩子就将走出小学校门,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孩子们无论在身体还是思想上都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因此,更需要我们家校密切配合,现在,语、数、英三科已经接近复习阶段,让我们携起手来做好以下工作:(1)注意子女的思想行为变化,做好引导工作。(2)学习上要督促子女做好功课,并多安排时间复习。特别是英语,一定每天花时间帮他们听写单词,听他们朗读课文。子女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配合是分不开的,而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对积极配合我们教育工作的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6、成长档案
我们为每个孩子建立“幸福童年”成长档案,每学年一册,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便于老师和家长两方面都能及时做学生工作,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优点能及时表扬,问题和不足能及时纠正,教育效果明显。
我校学生的“幸福童年”成长档案内容共分六部分。即自我介绍(主要有个人的基本情况、特长爱好等内容)、学习园地(按学科分类,如:我最优秀的作业,最满意的一次测试卷,印象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阅读读物的体会,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小奖品、竞赛活动的证书等)、快乐大本营(包括“我的作业真整洁”、“我的试卷真优秀”、“我画的画真好看”等栏目,体现学生个性特色成果)、成长果实(记载了学生一学期所获得的荣誉、成绩)、家校连线(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教师填写好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家长看后填好“家长寄语”栏目,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各类评价(同学的悄悄话、家长的话、日常评价、学生素质报告)等内容。经过实践证明,“幸福童年”成长档案,能够客观、公正、及时、全面地记录学生好习惯成长的轨迹。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成长,因而很受家长欢迎。许多家长反映,自从采用成长档案后,使家长不仅能了解自己子女的成长状况,孩子在家的许多坏习惯得到了纠正,密切了家校联系,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六年级毕业典礼上,当学生和家长接过沉甸甸的成长档案,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语,很多家长感谢学校用“成长档案”记录下学生的成长足迹,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培养途径
主题活动是儿童最喜爱的教育形式,为此我校开展了“ 三个一”主题教育,家校共同开展,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
1、每位学生每天掌握一个励志名言警句 要求:
A、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读书活动、课外作业、班级板报等,发动学生收集整理有积极意义和思想内容的格言警句,准备格言警句记录本,鼓励学生每天背诵一个格言、警句,并且记录在记录本上,以此鞭策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B、每班按学号由一号学生开始每天将选好的励志警句工整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在第一节课前一分钟将含义讲解给全班的同学,班级的其他学生利用一天的闲暇时间记忆,晚间离校的时候,还是由该负责同学在门口验收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
C、学生处组织值周教师或值周学生按前两条要求每天对不同班级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记录在每周的评比之中,还要在下周一的午读时间进行讲评。
D、每周一安排一个班级的一个同学在早会上介绍上一周本班级记忆学习的名言励志警句和感受。
2、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 要求:
A、以感恩教育为主体,在开展为父母做家务,帮老师和同学做事情,为社会作奉献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级、在学校、或是社会上家庭里寻找感恩故事,同样要求每位学生将每周收集的感恩故事记录在记录本上。
B、班级感恩时段:每周一早会结束后,各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轮流将本组成员收集的最动人的感恩故事在班级讲给同学们听,使大家都受到教育。同时其他的同学讲这个感恩故事写在自己的记录本上。
C、学校感恩论坛:学校将周二的校园广播设为“感恩时空” 节目,将上周汇集上来的最感人的感恩故事在全校的范围做宣讲,互通有无,达到感动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D、学校感恩时段:每周一安排一个班级的一个同学在早会上要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广为讲述收集到学校的最感人的故事,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父母养育之恩、教师培育之恩、他人(同学)关爱之恩。每月的第一次主题班会要以感恩为话题,每学期学校适时组织一次感恩故事演讲比赛。
对上边两项工作的落实检查我们本着坚持全员参加为目的,加大检查力度和与评比结合的原则,由学生处组织学生会的成员在周五第八节课对励志警句、感恩故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每班抽查一名学生:复述一周五个励志警句、简介本周班级一个感恩故事,每个学生要带好自己的励志警句、和感恩故事本到会议室进行验收,同时将结果记录在千分评比中,周一班级上交前一周的班级的励志警句、感恩故事的落实情况记录,由学生处装订备案)。
3、每周训练一个好习惯
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为此我们每月的养成好习惯活动落实的关键是通过树立榜样示范、通过训练强化、通过检查督促、通过表奖使好习惯延续持之以恒。,以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做事习惯等,从训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制订学习计划、学会预习、善于记忆等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我们设计了每个月的德育和智育的好习惯计划。
我校构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习惯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养成教育的实践,受到了家庭、社会的广泛欢迎,学校养成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初步养成了自学、自理、自律的好习惯,我们还会扎扎实实的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完善发展,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实更有成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第三篇: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可见,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幸福教育的根源。
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所以在教师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有家长的配合,不能给不良习惯产生留有漏洞。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同时,我们提倡“家校合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此项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找寻一条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长观念,提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质量的新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入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就目前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的行为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学校教育中,多少忽视了对基本习惯的培养,在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或过分的溺爱,致使不少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就我镇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部分的家庭居住的地方都往镇上靠拢,致使镇中心的学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导致其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受家长的过分溺爱,有的受家长的放纵,有的受家长过分的期望,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行为习惯的教育逐渐被家长淡化。
针对当今父母忽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育人目标,特提出此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性质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良好的习惯。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其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
(一)习惯的特征
1、习惯的后天性
2、习惯的稳固性和可变性
3、习惯的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4、习惯的情境性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更新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观念,自觉地规范与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探索构建良性互动的家校合作教育机制,系统探究“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方法、策略,有效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自觉学习的习惯、科学用脑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积极创造的习惯、专心学习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正确书写的习惯„„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懂礼貌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喜欢运动的习惯、爱劳动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培养孩子做人方面的习惯
关爱他人的习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有耐心的习惯、善于合作的习惯、自信的习惯、宽容别人的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诚实的习惯„„
4、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论述,关于人性形成、人格形成、习惯培养方面的论述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三个代表”思
想中关于创造先进文化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公民的知识、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中外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都对人格、人性和人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了大量研究,他们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现代脑科学关于人脑潜能开发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依据。
3、习惯养成理论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好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求实的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问题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为三年,分三个研究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下学期)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下期至2014年下学期)开题论证、试点推广、中期检查、考核评估、跟踪分析
3、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上学期至2015年下学期)撰写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领导机构
组长:江灿辉
副组长:倪哲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黄玲
主要研究人员:卢彤 董艳欢 吴西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形式
1、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寻求改变现状的对策
3、各种实践活动的实验报告、研究报告
4、个案集、论文集
5、图片、声像资料
第四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报告
开圣会
(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kaishenghui@126.com)
摘要:本文是省级立项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从改革德育工作模式入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此项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家庭教育有机合作起来,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养成了正确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对待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对待周围的人充满关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有效促进了我校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
引
言
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G07338)负责人,在全体实验团队老师们的通力合作下,三年多来,我们认真学习,制定方案;依据方案,积极探索;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本文节选了结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表述,以期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存在于其身上的心理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一方面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娇生惯养,有的缺乏志向,害怕吃苦,没有劳动观点,贪图享乐;有的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心态出现偏差,行为极端;有的不懂得关心他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畸形的好胜心理,缺少必备的做人准则;有的甚至发展到道德败坏,践踏法律,成为家长及社会头疼的“混儿”;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贫民、下岗工人、离异单亲家庭、进城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扩大,子女心态复杂,心理同样脆弱,还有,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传媒的现代化,学生不分好坏的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他们沉溺于电视、电脑、卡通、崇拜歌星,不愿接受必备的基础知识,厌恶学习,甚至出现心理不健康等等,这些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难题。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调查表明: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直接因父母教养态度和方法不当所至,家长一味溺爱、粗暴干涉等不良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至心理障碍。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心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理素质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家校携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二、目标任务:
(一)该课题实验的总体目标任务是:
本课题将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社会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家庭教育理论为依据,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两年的实验,切实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使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形成合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全校乃至全市(或全社会)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更大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实验的具体目标任务:
1.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之心,增强学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提高教育科学意识和教育理论水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具体操作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3.建立家校互动联系通道,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实验内容:
本课题的实验内容(自变量),主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及家长的素质,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之心。2.小学生能力的提高。重点训练学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点训练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4.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重点是更新教师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5.家长能力的提高。重点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教育子女的能力。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四、实验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成因分析
调查研究是课题实验开展的起点。2007年10月至12月,课题组在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的帮助下,拟订了小学家庭教育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抽样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是学校二至五年级学龄儿童及其家长。
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份调查数据统计:
父母的行为不满意满意
对我管得太多46.34% 说话不算数35.98% 总是训斥我30.48% 不平等的对待我29.87% 逼我读书29.26% 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28.56% 不与我交流24.39% 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23.78% 拿我出气22.56% 限制我交朋友21.95% 他们不和睦18.90% 在家玩牌打麻将15.85% 给我辅导功课 74.37% 信任我 70.12% 带我出去游玩 69.51% 表扬我 67.61% 说话算数 63.41% 和我一起锻炼 56.09% 与我一起玩 54.87% 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 42.68% 对我管得较松 32.92% 备注:通过问卷方式从二至五年级分别抽样调查,共发出180份问卷,有效回收164份,占总数的91.1%。
针对以上数据,课题组组织成员进行问卷汇总工作,分析归纳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家庭教育上具有的共性问题:
1.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比较淡漠。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2.家庭的整体教养素质不足。3.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4.家长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再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引导家长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式——“一二三”工程
1、培养一支优质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课题组成员牵头,带动全校教师进一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众多研究资料表明,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多与教师教育失当有关。教师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源于教师的非理性观念,它往往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开设专家讲座、不定期编印辅导材料等形式对教师加以引导,帮助教师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健康的心态。
(2)提升教师的心育水平。首先抓好心育骨干队伍的培养,采用“走出去”策略,挑选具有一定教育底蕴,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参加心理学培训,如师大的心理函授大学进修,市教科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等,使这些骨干老师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学校心育兼职教师;其次,要搞好对全体教师的心育知识传授。采用“请进来”策略,按照“专家讲座+校本培训”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科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心理教育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训练的技术和方法,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开展提供一批兼职骨干教师。
2、构建两个立体广角实验研究网络
(1)构建校本实验研究网络。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影响,互助互动的环型结构,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网络。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实验研究网络。分别举办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交流会、见面会,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立体研究体系,观察触角指向学生活动的一切空间。
3、通过三条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使每个同学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之一就在于要为他们创设平等自主、充满关爱,尊重个性的心理教育环境。
渠道之一:优化开发隐性资源。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1)和谐师生关系。(2)丰富校园文化。
渠道之二:学科教学中发挥心育功能(1)作为一种课程,将心育普及化(2)学科有机渗透心育。渠道之三:强化德育阵地优势。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德育教育也是学校传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德育中强化心育的功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内容,可以提高德育、心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几种形式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学校与家庭的一致,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一致,是这一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合作互动不仅可以“很好地培育年轻一代,而且还能使家庭和父母的精神面貌完美”。
1、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程度的层次分析及基本原则
第一层次:低层次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和节日活动,参观学生作业展览、观看文艺演出,即时性的信息传递、沟通等。这是一种最表面化的互动,是实现高层次互动的基础,其特点是具有随机性和单向性。
第二层次:高层次的合作。合作的方式有:组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学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经常性地家访等。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人际参与活动,其特点是活动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互动性。
第三层次: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这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班级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让家长参与学校、班级决策为目的的合作,是一种管理式的参与。
2、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基本形式
依据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按照家校合作互动的目的确立了几种基本形式如下:
(1)以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为主要目的合作形式。包括:①定期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报》,以书面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小报内容来源于《家庭教育导报》《现代家庭教育》和家教网站等。②组办家长学校。一是面向全体家长的大型课,讲授普遍性、理论性的问题。二是中型课,即分年级组织学生家长听课。三是小型课,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课。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授课的内容避免讲理论,多是采用提出某个教育观点,用实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可操作性强,深受家长欢迎。
(2)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了解、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合作形式。主要有: 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①组织家长开放月活动。学校把每年十一月定为“家长开放月”,这是学校主动推倒“围墙”,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认识孩子的有效途径。家长,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到学校进行听课,听哪个班级,哪一堂课都可以。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可以为家校协同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消除家校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②召开互动式家长会。变革家长会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到会场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家长到讲台上讲述自己育人的成功经验或者面临的困惑,都能让家长会更有吸引力,让家长更有收获。
③组织家长沙龙。根据谈论专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A、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讨论会。B、部分有共性问题学生的家长交流会。C、有专家参与的家教经验交流会。
④组织亲子活动。以学生家庭为单位,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一些寓有教育含义的精心设计的游戏、竞赛等娱乐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相应的认识。这也可以作为学校对家长或者学生的一种奖励形式予以组织。
⑤设立家校联系卡。把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要求、意见等信息通过联系卡及时传送到对方。
⑥家庭访问。这是教师主动登门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访问的手段。不但可以面对面地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奉现。
⑦开设家教邮箱(信箱)。在开设家教信箱的基础上,学校再安排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设立一个公开邮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接受家长的意见、建议或者咨询,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交流、沟通和咨询形式。实践证明,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这种方式以其速度快、传送便捷和可匿名性的特点已经得到了部分有上网条件的家长的欢迎。
⑧校讯通。这是一种由学校或者班级主办的面向家长的通讯方式,主要目的是向家长通报学校和班级情况,内容包括:学校(班级)新闻,学校(班级)、学生获奖情况,作行事历等等。
⑨举行感恩活动。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敬老节”及父母的生日时,举办感恩活动。每个学生向家长制作一张贺卡、一封小信、一束花、一个小手工制品,或为父母做一件事,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3)以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班级教育决策或教育活动为目的的合作形式。主要有: ①组织具有家校合作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包括社区教育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②聘请家长担任班级校外辅导员、课外活动指导员,做家长学校的老师。③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合课外活动。
3、实现高层次合作的保障策略
多样性的活动往往能够取得高效益,但要让这种互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联结,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互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出了实现高层次互动的基本保障策略。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1)把家长看作一种资源加以开发。(2)尊重每一位家长,平等交往。(3)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关注指导对象的差异性。
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我们特别关注两个群体。第一,单亲、离异家庭,第二、隔代教育或者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在把握共性问题的前提下,有个别针对性的指导。
(5)重视反馈、评估。
每年开展评选“为国教子好家长”活动,由各班推荐候选名单,学校表彰,让家长在成功与肯定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信心,从而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互动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
(四)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得以培养
家校合作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在全校范围内运用并推广,并向家庭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效应。
通过学校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好转,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学生会主动找同学、老师谈心,能同情、关爱、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各类学生能做到遵纪守法,自尊自爱,能正视困难和挫折,逐步养成了健全的人格,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开设了舞蹈、绘画、声乐、田径、篮球、足球、书法、电脑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了表现和发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近三年,我校学生就在全国性的书法、绘画、作文等各项比赛中获奖100多人次,100多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区级三好学生。全校800多名学生普遍有礼仪,讲文明,具有健康的心理;学校每年学期都评选众多“校园之星”,“十佳少先队员”,形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心理辅导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心理培训辅导,具备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了科学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
校课题组长开圣会同志被评为2007~2010年芜湖市镜湖区“优秀课题组长”。课题组指导的年轻教师李玲玲获得国家级心理辅导师资格,“心海杨帆”心理辅导室获得芜湖市镜湖区十佳优秀心理辅导室的荣誉。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五、实验研究的几点思考:
1、学生健康心理的检验评定应体现综合、全面的连续性,如何使测定更加规范、科学,有等进一步完善。
2、如何更有效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对个别“老大难”学生用科学手段帮其解除“包袱”,引导走出心理“暗区”,有待进一步研究。
3、如何使家校心理教育合作更科学更紧密,使本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将成为本校今后课题继续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时进著《心理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马文驹主编《大众心理学》。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4、王耘筹主编:《小学生心理学》。
5、《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6、《家庭教育》2010/9~10
7、郑日昌、陈永胜著:《儿童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第五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总结
与好习惯同行争做实小美少年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总结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家 叶圣陶 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基于此,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放在重中之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着手,用爱心和细心塑造每一位学生,用多彩的活动吸引每一个孩子,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营造育人环境,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好的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熏陶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我们首先从营造氛围入手,合理规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物件都闪现出成功教育的光泽。例如,在甬路上精心绘制了娇艳的小花,让花儿陪伴孩子们文明走路;用“修德、育智、求美”校训命名的每幢教学楼,以及气势恢弘的“杏坛讲学”“东方少年墙”及奥运标志墙,时刻引导孩子们“修身正行,健体求美;在教学楼内设立科技、童话、德育、艺术、读书主题长廊,引领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求美楼的“实小小名士”和“校级读书小博士”两块光荣榜,激励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而班级门上赫然悬挂的特色标牌、班主任寄语、班级宣言等,时刻提醒学生不忘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教学楼内随处可见的温馨小提示,既美化了学习环境,更时时提醒孩子们“安全第一,文明相伴”„„一草一木皆能说话,一楼一室皆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无形中提醒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环境育人的同时,我们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向全体同学发出“良好习惯伴我行”倡议,号召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如通过讲述“福特应聘”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校园随处可见“环保小卫士”的身影,课间、中午、课外活动,他们三五成群,手提塑料袋在校园里捡拾杂物。
为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制定了《“美在课堂”——实验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评价标准》,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学会倾听、书写规范等方面教育,注重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每学期我校都多次举行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促使学生养成了正确的读写习惯。
为使队员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校制定了《言行美从我做起——实验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一天从早晨、课堂、课间、午间到放学都应该怎样做,使学生心中有规范,行为要规范。同时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小干部们身披绶带,宛如坚守岗位的值勤战士,成为全体队员“文明伴我行”的一道重要防线。
二、改革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手段,督促学生不断发展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举止文明、行为规范的心灵之美,活泼欢快、充满朝气的健康之美,经典诵读、丰富积累的读书之美,参与体验、精益求精的特长之美等都是学生之美的具体体现。为此我校全面开展了“我是实小美少年”主题教育。分类制订《“我是实小美少年”班级和校级评价标准》,内容涵盖文明、清洁、学习、读书、健身、特长、社区实践七个方面。并
将评价标准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做有方向,行有目标。其次,每位同学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并自行设计各具特色的“每日留言册”、“周记录卡”,学校统一发放“月评价卡”,实行每日一留言、每周一记录、每月一总结。通过自评、小组评、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每月各班级都要评选出当月的“班级美少年”,期末学校以“推荐+考查”的方法评选出各种“校级美少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活动口号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仅上学期学校就隆重表彰了校级单项美少年800多名,校级综合美少年80多名!
除此之外,我校还积极实行“星级班级评比活动”,在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改进《和谐班级评比细则》、《星级班级评比细则》等,着重从路队、仪表、卫生、普通话、课间秩序等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日常行为检查结果实行当日公布、一周小结、每月汇总制,并依此评选出“星级中队”“和谐班级”。本学期我校又以年级为单位,增设了“卫生”“文明守纪”流动红旗争夺赛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校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组织多彩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注重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
1、读书富脑修身心,尽享诗书香浸润。我们结合市教育局“读书富脑”指示精神,持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读书进千家”、“走进读书月,享受读书乐”活动,读书月期间,相继开展了“读百本好书,做有志少年”、“好书大家换,真情无极限”、“亲子同读共写”、“我为实小传书韵”读书汇报演出及“我为实小添书香”童书募捐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各中队每周固定开设两节阅读课,启用《三字经》、《笠翁对韵》、《木兰辞》、《少年中国说》等内容,让学生在中外经典中感受读书的魅力;学校还成立了“小太阳读书俱乐部”,向午间在校的学生开放阅览室,力求让学生与书为友,与读相伴。学生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08年4月我校隆重举行了“实验小学书香家庭表彰暨家庭教育报告会”,陶继新老师为家长们做了《好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专题报告;随着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及读书小博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学士的评选与隆重表彰,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乐读、勤读、好读的习惯已在学生中悄然养成,手不释卷、津津乐“读”已成为实小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我校师生读书成果的《让读书成为时尚》已正式出版。因我校读书活动开展深入扎实,08年11月,山东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我校师生向与会代表奉献了一台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大型汇报演出,集中体现了“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宋鹏燕老师执教的《语文经典读本》汇报交流课,展示了孩子们在经典阅读中的收获与发展;另外,学校还进行了全面开放,代表们对班级现场展示、代书卡、电子阅览室、书香廊、主题文化墙、校史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实小美少年的评定、书香家庭的评选等措施赞赏连连。
2、向雷锋叔叔学习,做文明美少年。三月份是“学雷锋月”,我们以此为源,辐射全年。相继开展了“我是小小美容师”社会公益活动、“学雷锋,与爱同行”尊老、敬老活动、“追寻雷锋足迹,做文明美少年”主题讲座、“雷锋精神伴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美少年”演讲比赛及观看电影《雷锋》等多种活动。同学们以雷锋为榜样,走到哪里就把爱传递到哪儿。在家里,关爱父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园,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在社区,爱护环境,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们在奉献爱心、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快乐。
3、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讲英雄故事”“颂英雄美德”追寻先烈足迹。在烈士墓前、在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学生们了解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在日记本上,在读后感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在活动中,我们又引导学生“比一比,找差距”,使每个学生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寻找不足,使民族精神与日常行为习惯紧密联系。
4、心系灾区,传递真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四川地震发生时,同学们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自发捐款,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葛译蕾同学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一千五百元压岁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了灾区的小伙伴。来威海就诊的灾区伤员牵动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同写慰问信、自制祝福卡的活动,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鼓励他们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5、小手拉大手,安全伴我行。学生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我们把平安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将每年的3月、9月定为安全教育月,开展“安全伴我快乐成长”主题教育。相继开展了“安全知识记心中”班队会、观看安全教育片、法制教育知识讲座、紧急疏散演练、“小手拉大手 健康全家人”实践活动、“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学做小交警韵律操、路队比赛等活动。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良好习惯日趋成行。现在,在楼梯上,他们会自觉排成一队,慢步轻声靠右行;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们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路队纪律„„由于此活动的扎实有效,08年6月,我校为全省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会议提供了现场,9月又成功承办全国交通安全现场会,接待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参观团几百余人。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令人兴奋,而学生们行为的渐渐规范则更令人欣喜。
6、我在爱中成长,爱在心中传递。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为此,我们抓住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体味关爱、感恩他人。“我为父母献孝心”,孩子们通过一句话、一封信、一个动作、一个礼物等方式,传递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难忘师恩”主题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分别开展了“我把祝福送老师”的贺卡制作活动、“老师,我想对您说”书信传递活动。孩子们回味着周围人的关爱,并把这份爱向周围的人传递,一个微笑、一个敬礼、一声问好„„无不鞭策着他们努力去做到更好。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同学们走进苗圃园,学习苗木的栽培技术;走进天润曲轴厂,了解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带来的巨大效益;走进艺达集团,了解百年企业的发展史„„校外实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自开展这些活动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日趋规范:见人问好,张嘴就说普通话,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步轻声靠右行„„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见证。
四、家校紧密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此,我校每学期都通过短信、网络、家校联系卡、家校连心会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08年我校请优秀教师代表针对孩子的习惯养成问题为家长作了家庭教育报告,使家长初步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学生视力下降的普遍现象,我校邀请北京嘉铖视欣近视防治研究中心副主 任刘生荣 教授为家长们做了有关爱眼卫生的报告,倡导家长们注意预防孩子近视。今年家校连心会上,全体家长观看了
教研中心 吕红芹 老师的家庭教育讲座,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如何管理和教育好孩子。
为全面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我们还同家长携手,进行了“我是实小美少年行为习惯问卷调查”,全面汇总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同时设立解决问题信箱,请有经验的老师和优秀的小干部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进行“陋习”会诊,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家校连心,增进了家校间的友谊,获得了家长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好习惯换来好人生”。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尝试着采用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编写了系列《实验小学礼仪教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王爱娜、刘嘉洁 老师指导的“童心迎奥运 文明我先行”主题队会在文登市第六次少代会上进行了展示观摩;潘盈菲同学获第十二届“山东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丛聪、孙琳同学获第三届“威海小名士”称号;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近百人次;我校德育活动经验《真善致美 以美成人》发表在《少先队活动》上,《以活动为载体 培育文明实小人》等活动经验,获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实验小学开展“我是实小美少年”活动》《孝心教育月》等通讯发表在各级报刊和文登教育网上。
五、今后打算及做法
1、抓好德育阵地的教育作用。利用每天早点、晚点,组织学生回顾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并进行自评与互评活动,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其次,利用每周班队会开展“牵手文明,告别陋习”等主题活动,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再次,把培养良好习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习惯、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与好习惯同行,争做实小美少年”的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教育熏陶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准。二是参加由国学大师季羡林与欧阳中石、任继愈组织的“中华传统美德课题研究”,参与《中华传统美德小学生读本》的开发编撰工作,让学生习中华传统美德,铸中华文明之魂。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社区公益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品德实践机会,弥补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不足。四是举行“养成教育”专题讲座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3、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每周值勤队员的培训工作,明确分工职责,教育他们以身作则,真正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配合星级班级、流动红旗的评比,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设立解决问题信箱,对特殊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教育和关心,做好行为偏差生的帮教转化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我们将以家校连心册、家校连心会、家长开放日、班级博客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密切联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生活、行为等好习惯。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深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为了能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我们会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