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互作用力之间满足的关系。因此,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行定量地探究。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使之成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拉弹簧、推桌子等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且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接着,教材又用实验探究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且,教材上的“做一做”栏目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形象准确地呈现相互作用力在大小和方向之间(包括相互作用力不断变化的情况)的关系。融现代科学技术于物理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或)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规律正确分析说明具体实例,培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首先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应用传感器动态地展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介绍完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之后,通过分析几个实例比如用力压黑板、分析座位上学生的受力等生活情景中的事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几道趣味性的习题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准备:
滑板、一端带有磁铁的小车(两辆)、弹簧秤(20组)、苏威尔dislab力传感器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到咱们班来听课,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右手,去拍自己的左手,我们用这种鼓掌的方式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生:鼓掌??
师:同学们刚才用右手拍左手的时候,两只手有什么感觉呢?
生:左手受到了右手给左手的力的作用,同时右手也受到了左手给右手的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用到了“力”这个词,那么,力在物理中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很好,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怎么理解“相互”二字呢?
生:“相互”就是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a与b,a对b有力的作用,b对a也有力的作用。
师:非常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力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一提到力,总是会想到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那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过实例、建立概念)
(演示1)用手拉一根弹簧,使之伸长。
师:用手拉弹簧时,弹簧受到了手的拉力,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受到了弹簧的拉力。这两个拉力都是弹力,也就是说,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2)学生a站在滑板上推桌子。
师:a同学站在滑板上,给桌子施加了一个作用力,同时他自己也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师:根据以上两个实例可以得到,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如果一个物体施力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前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师:如果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如果一个物体施力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是否也会同时会对前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
(演示3)用手将两辆一端带有磁铁的小车放在一起:a、固定小车1,然后释放小车2;b、固定小车2,释放小车1;c、同时释放两辆小车。观察实验现象。
师: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两辆小车分别受到了另一辆小车给它的磁场力的作用。这个实例说明磁场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在上述演示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清楚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以及各力的方向。)师:其实,大量的实例均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之间的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叫做作用力(acting force)和反作用力(reacting force)。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任意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小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那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小结,教师补充)
师:根据我们的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②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2.1 提出问题:
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2 猜想和假设:
师:你怎么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呢?在没有进行精确测量之前。我们所有的结论都只能是一种猜想而已。要不我们就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请大家用我们提供给各位的弹簧秤,三到四名同学一个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成立。
2.3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2.4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2.5 分析与论证:
(上述三步均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指导,并且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以及得到的结论。)
(实验方案1:将a、b两个弹簧
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如图所示,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这时,测力
计a受到b的拉力
则受到a的拉力,测力计b。)
(实验方案2:用力传感器探
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如
图2)
(注:进行方案2时,简要
介绍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6 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7 总结规律:
师:当然,我们通过一个实验不可能得到一个规律。大量的事实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newton’s third law)。
师:如果用力
公式表示为
式中的负号表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2.9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几点说明:
师:对于牛顿第三定律,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表示作用力,用力表示反作用力,那么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用
①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牛顿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也适用于液体和气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当然,这个总是成立还是有条件的,至于是什么条件,我们以后会学习到)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注:结合传感器上的动态图分析说明)
3、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想我们对牛顿第三定律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想检测一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不愿意挑战一下自我?
生:愿意。
师:好,请听题:
(1)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①一只虫子撞到一辆迎面驶来的汽车上,汽车给虫子的力比虫子给汽车的力大;(解析)该说法错误,这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然而,这两个相等的力却使虫子和汽车产生了非常不同的反应:虫子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加速度,而汽车则得到了一个小得无法测量的加速度。这个差别的缘由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虫子与汽车相比差别极大的质量。
②人走路时,之所以能够向前,是因为地面对脚的摩擦力比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大;
(解析)这个说法错。两个力相等。
③马拉车而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解析)这个说法错。两个力相等。
④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安然无恙”,是因为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
(解析)这个说法错。两个力相等。
(2)一个重2n的苹果用绳吊在天花板上,请画出作用在苹果上的两个力。并说明这两个力是否互为反作用力,如果不是,写出每个力的反作用力。
(解析)苹果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绳对苹果竖直向上的拉力f。这两个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重力g的反作用力是地球受到的苹果吸引地球的吸引力;而拉力f的反作用力是绳受到的苹果拉绳的力。
(3)传说有一匹小马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当主人要它拉车时,它拒绝了。它说,如果我向前拉这辆车,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将存在一个方向朝后、大小相等的力,因此,这是一对平衡力,效果相互抵消;再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这辆车就不会做加速运动了,你同意这匹小马的说法吗?
(解析)不同意。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不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因而不能抵消。
4、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以及一对相互作用力所遵循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布置作业:
1、教材p82页“问题与练习”
2、4题;
2、练习册p77-78页,根据自身情况完成。
板书设计: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特点: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②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
1、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newton’s third law)。
2、说明:
①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任何物
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的;
和帮助,谨以为谢!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课后反思: 致谢: 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了银川九中高一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的精心指导
第二篇:《牛顿第三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新课标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气球为每组(四人)学生准备两套,牛顿第三定律传感器、滑板,绳子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一:力气大的男生与力气小的男生拔河。结果:力气大的男生胜。追问:力气大的男生一定胜吗?
实验二:力气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与力气小的男生拔河。结果:力气小的男生胜。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称(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观看:两个小孩冰上互推倒退的视频 观看:甲船推乙船甲船后退的视频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拉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2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观看相互作用的实验视频 两个磁铁小车的相互作用 摩擦力的相互性
从这两个实验我们得到第二个结论: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变化).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 -F„„
(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F„„ 与作用力 F 的方向相反).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增同减,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同。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
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1)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3)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4)作用的效果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同种性质的力)、同在(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增、同减”,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题: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等 D.地面对大人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静摩擦力大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大人拉过来的过程中,大入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
所以,答案为A、B.
再让学生解释:力气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与力气小的男生拔河,力气小的男生胜的原因。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两力平衡有本质的区别. 小结:学生自己总结
作业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4页的练习:1,2,6 板书设计: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 -F„„
(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F„„ 与作用力 F 的方向相反).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探究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附录一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
附录二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证明过程不严格,语言叙述也不规范,这也是高考证明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推理能力。
第三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法学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让我们举起双手,为我们的青春鼓掌,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从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定量研究,必须测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做两把弹簧秤对拉实验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1)小组内既要分工又要合作;(2)比较不同的拉动﹝A不动拉B,B不动拉A,A、B同时拉,同时拉着A、B动起来﹞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3)小组代表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自己得出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总结规律
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再指明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是经过大量的研究,才得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分析,并得出结论。由此过渡到核心知识——牛顿第三定律。)
(四)思维碰撞、理解规律
几个实例(人要跳起应怎么做?人要向前游泳手要怎么划水等)进一步巩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性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产生效果可以不同。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针对学生认识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有的放矢,制造表象,挑起冲突,引蛇出洞、诱思深入,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化解疑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步步深入、再析异同
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长的比较像”,“像”在何处?貌似神异,异在何处?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完成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照比较表格:(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特点。)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通过《物理作业本》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进一步让学生去体验,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转移研究对象,感悟牛顿第三定律在解答物理综合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板书设计】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公式:
特点:等大,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应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掌握规律的最好办法是在实验中探索。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主体探究实验以及视频展示生活中利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事例,让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当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掌握之后,加上对应联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简练;
2、小组实验中,多组出现学生单干的现象;
3、海岛生活中的实例的选择比较少;
4、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差,设计问题不够严密,在教学过程中有赶时间的感觉。
第四篇: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福州城门中学 吴花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让学生鼓掌欢迎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问学生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时不是只有一只手掌有感觉?
学生活动:两只手掌都感觉到疼。(预测)
教师活动: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鼓掌时两只手都会疼的原因,学完这节课——牛顿第三定律,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点
评:根据具体环境创设情景,开门见山,让学生亲身体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激起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师活动:播放自拍视频1:蹲在地上的学生去推蹲在滑板上的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学生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现象,得到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地上的学生推滑板上的学生,对滑板上的学生施加了一个力,使滑板上的学生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播放视频2:滑板上的学生去推蹲在地板上的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学生由静止开始后退,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抓住对受力的分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播放视频3:两个滑板的人推互推,同时都后退。观察现象并解释它。是对前个视频的加强和得到的结论的检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视频中的现象,并解释看到的现象。点
评:自拍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动态强,比较直观和形象。能够解决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力的作用是相互。很形象的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鼓掌时两只手掌都会疼?
学生活动: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出发解释这个现象:鼓掌时,左手对右手施加一个作用力,同时右手也反过来对左手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所以两只手掌都感觉到了疼。
点
评:呼应开始,同时也是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点的应用。
教师活动:
1、请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利用身边的东西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3、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4、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气球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点
评:
1、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
教师活动:
1、教师跟学生一起做课本上的气球实验:将吹了气的气球放手。提出问题:看到什么现象?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演示自制实验:加上一个气嘴的气球,在出口处系上黄色的尼龙丝,装在一根长细绳上,将长细绳系在铁架台上,充满气的气球缓慢放气过程中,尼龙丝由原来的自然下垂开始飘起。
3、引导学生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实验现象联想一下生活生产中相类似的物理现象。
4、播放嫦娥1号现场放射的视频
学生活动:
1、动手跟老师一起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解释实验现象。
2、积极思考,举例,理论联系实际。
点
评:
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2、教师演示的实验将抽象的空气作用力很好地展现出来,将复杂庞大的火箭发射原理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形象的演示出来。
3、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活动: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以卵击石,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点
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
1、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引导学生思考要全面,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 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3、展示学生实验记录,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
4、让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解释鸡蛋碰石头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得到牛顿第三定律,解释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的物理现象。
点
评: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3、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活动:
1、让学生思考并动手做一道例题:
将一个杯子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它所受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它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C、它对桌面的压力就是它所受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D、它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引导学生找出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这道题,同时找出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点
评:这道题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
点
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课后作业
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8页的练习。★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的前面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难是在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因此要克服这种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所以这节课先从鼓掌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播放三个自制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中现象的分析解释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通过学生设计实验体验和老师演示实验,较为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很好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发现过程,避免了机械记忆的毛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节的难点是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过一道精心挑选的习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印象深刻。
本节课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讲解弹簧秤的读数原则,导致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存在不足之处。
2、嫦娥一号的发射视频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感受完就结束,需要加强。
3、站在滑板上互推的这个视频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4、对与个别学生提出的无关本课题的疑问没有及时给予很好的疏导及解答。
第五篇:物理必修4.5《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3.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4.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2.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1.作用力与反作用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下面实验
[实验2]将弹簧秤A和B按图3-11方式连接,用手拉弹簧秤A,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读数(结论:大小相等)加大力拉A,再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的读数(结论:相等)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分析弹簧秤B受A的拉力方向向右、而弹簧秤A受B的拉力方向向左,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方向相反,再看A所受力与B所受力在一条直线上.
由此得出结论: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实验2]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与练习1、2题 五、板书设计:
一、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1)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具有同种性质;(3)具有同时性;
三、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