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诗两首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2课时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当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值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乡愁》
这首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乡愁》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2.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都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5.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乡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管 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下面我们接着来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爱这土地》
1.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中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心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乡愁》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臵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天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我爱这土地》
第一部分(第一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节):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乡愁》: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思乡思聚。
《我爱这土地》
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乡愁》
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我爱这土地》
(1)意象丰富,构思精巧。
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他把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2)想象奇特,感情真挚。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深沉的爱。全诗感情深沉而浓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乡愁》
(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同时各节在同一位臵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意象朴实
河流 风——抗争精神象征深远
黎明——胜利的曙光
土地——祖国大地
鸟——诗人自己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爱得深沉
热情澎湃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故乡之思
↓
家国之思
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 指导学生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
教学设想:
一 借助题目做文章,进一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二 抓住主要人物对待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变”与“不变”这一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三 时间:两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从课文题目入手,初步抓住人物的特征。
二 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看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 势力眼的警官„„
[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能够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且有兴趣;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实际是在做调查,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给以启发性的纠正。
二 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
(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说明]这个问题是承接上一步骤而来的,继续以课文题目为媒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这个问题也是课后练习的题目,将它自然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以上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上的阅读把握,初步抓住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下面转入局部的阅读,以深入理解内容。
布置作业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理清主人公的六次变化,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研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快速读一遍课文,看看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过程中,态度一共有几次变 1
化,在课本上画一画,并且用最简洁的话说出他每次变化的原因、内容(或在学生已经完成的作业的基础上进行这一步工作)。
明确:一共有六次变化。
第一次: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二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绝不能不管。
第四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五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六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说明]抓住警官的六次变化,是局部精读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学生找出这六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并不十分困难,教师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中去逐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 教师提问:警官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媚上压下不变变化无常不变一切为私不变思想和行为不变,等等。教师点明: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来回变化,但是,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
[说明]引导学生在看到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来回“变化”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他“不变”的一面,使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层,从而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辩证的观察事物、研究问题的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应用到理解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中去。
三 理解课文主题。
教师提出问题。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学生可能回答: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
[说明]学生如果一下子答不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在广场上的是什么人?答案是什么人都有,哪个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们可能对同一事情的看法不一样。这个问题的设计,是通过结尾一处细节看全文的主题,将小说的背景情况与主人公性格特征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又回到整体,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四 出示卡片,落实字词。
异想天开 无缘无故 荒唐 伶俐 洋溢
[说明]最好在阅读分析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词语教学,最后利用卡片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第三篇: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初中教师工作总结
大平山一中:周志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即教书又育人,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班上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热爱家乡。同一切不良的现象作斗争。本学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⑶复习阶段。针对每一位学生展开复习,注意联系实际,画图,看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图形相互之间展开提问,开拓思维。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有时宽容比批评更能教育学生。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本学期取他人之长对我的帮助不校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是新课程实验阶段,无论知识、教学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平时注意钻研教材、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经常到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在符合课标教学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充电并且相应有所减负。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0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颀长(qí)踉跄(1àng)精神矍铄(juã)踌躇(zhù)...B.龟裂(guī)星宿(sù)丢三落四(1à)和面(huò)....C.嗤笑(chī)伛偻(1ǚ)锐不可当(dāng)恻隐(câ)....D.淑女(shū)痉挛(jīmg)步履蹒跚(pán)温馨(xī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滥竽充数 随波而逝 明察秋毫 宫阙 B.余音绕梁 俯首贴耳 秋风箫瑟 精采 C.抑扬顿挫 声色俱厉 关关雎鸠 嶙峋 D.腐草为萤 锲而不舍 静影沉璧 珠帘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无稽之谈(考查)潜滋暗长(生长)肆虐(任意地干)B.销声匿迹(消失)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绛紫(深蓝色)C.不能自已(停止)姹紫嫣红(娇艳)淫雨(放纵)D.变卖典质(抵押)面面相觑(惊惧)汲取(从下往上打水)4.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2分)。
A.班长带同学们参观了新建的汽车站后,对站长说:“真不好意思,我们的光临给您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B.我相信你读了我的文章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C.晚上十二点,宿舍里还有几个开灯看书的同学,黄兰不满地说:“大学生们,谁看坏了眼睛,请到我处拿眼药水。”
D.老师叫同学们互改作文,张扬对李明抄袭的作文写下一句评语:似曾相识燕归来。5.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A.《关雎》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这个句子的问号用得不对,应该把它放到“钱”字后面。
C.“招商引资使开发区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春光。”这个句子中的“进发”一词应改为“焕发”。
D.“他的作文不但居全班之冠,而且常常在全校冒尖。”这个句子的“在全校冒尖”应与“居全班之冠”对调。
6.仿照例句写两个关于书的比喻句。(2分)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人的智慧之门。
仿句:书是 书是
7.默写填空。(8分)
①,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②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③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④《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⑤《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⑥《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陈涉号召士卒起义时,鼓动性极强的句子是:
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8—10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对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9.请在原诗中用横线“——”画出发表议论点明中心的两句诗句。(2分)10.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1.下列各句对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判断词)B.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病)..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D.贤者能勿丧耳(放弃).. 12.下句中加点词“而”所表示的前后词句的关系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
A.气可以养而致 .B.文不可以学而能 .C.舍生而取义者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1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14.上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请用横线在原文中划出正面论证的句子。(1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小学回家的路是一条乡村的土路。萝卜头一般的我骑着硕大的一辆二八自行车,横冲直撞地冲回鸡、狗、牛、羊满院的家。
中学回家的路是一条城市里的柏油路。放学后走过那时认为有点神圣的市政府,再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钻过,回到种有两棵果树的家里。
上高中补习班时回家的路要坐一夜的夜班车睡到家。放寒假要补十天课,我破天荒在老师的办公室哭了半个小时,终于提前了5天回家。那一夜在班车上我兴奋地无法入睡,直到进了院看到果树,喝了爸爸熬的奶茶,才在疲惫中睡去。
大学回家的路漫长得可怕———两天两夜的火车再加上一夜的班车。那年到家后,体力不支,一下子烧到40度,爸妈心疼的样子却让我感觉欣幸,原来回家可以这么幸福———有人疼。
那天妈妈打电话说:“回来吧 这边有个新办的高中招老师,反正你明年毕业也要找工作,你又喜欢当老师,在外面教书不如回家来吧 ”我当时答应考虑,但是后来还是写了封信告诉家里我不回去。我将信投入信箱的瞬间明白了,原来已经没有回家的路了。一如当年父母从湖南来到新疆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凝望书桌前摆着的父母的合影,我想家,想得扯心扯肺地痛,想得泪流满面,我为什么不选择回去 难道我的心已经背叛了我的家吗 难道我成了断线的风筝,只能望着爸妈手中的轱辘落泪 不,不,不,穷我一生都不可能走出父母的爱,可是我为什么不回家 因为我是一只小鸟,巢是我的起点,蓝天是我的旅途,另外一只小小鸟是我的终点。因为我是一粒树种,落在大树根下,荫翳会扼杀我的生命,我只有随风到那个有阳光的地方,生根、成长,再结出新的树种。人类不也是这样轮回的吗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用心、用汗、用血、用泪、用生命来爱孩子。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将挣脱那个温暖的怀抱,去闯、去拼,直到有一天他将自己所有的世界全给了另一个幼小的生命时,他才会明白他的轮回。既然是轮回那就只有顺着转,而不能突然的停下来转回去。我读过许多人谈及父母时的悔,悔当初没有留在父母身边,悔当初没有多爱父母一点,悔当初没有多陪父母几天。其实如果从头来过,他们依旧会选择同样的路,因为这世界本没有回家的路。
没有了回家的路,我依然还有家,因为无论我走到哪里,父母的爱就在哪里。没有了回家的路,我依然深爱我的父亲、母亲。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用稚气的声音给父亲背诵《游子吟》,今天,我真的成了那个游子,就让我再给我最亲爱的父母背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载《视野》
15.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轮回: 16。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上文写“回家的路”由土路变柏油路,由柏油路变铁路,目的是要表明家乡的发展快,变化大。
B.上文表现的是作者这样的思想认识:作为子女要爱父母,但不一定一辈子厮守在父母身边,好儿女应志在四方。
C.文章开始极力写“我”读书时回家的迫切心情和幸福感,与后面写“我”工作后“放飞”异地,无法留家的无奈形成对比,突出我的爱家、恋家。
D.作者本来就不想回家,因为家乡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无法和大都市相比,当年父母不愿回湖南老家,亦是如此。
17.用横线在原文画出回答“我为什么不回家”的两个比喻句,并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用比喻句回答的好处。(4分)
18.读了本文,你觉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谈谈你的感受和理由。(4分)
(二)①寒冷也是一种资源和能源,可以开发利用,使之为人类创造财富。
②美国明尼苏达州国际瀑布城,气温常在-30℃以下,素有美国冰箱之称。这给这个小镇带来了经济上的大繁荣:州政府拨款200万美元建立了寒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都在这里建有新型汽车厂和试验场,以制造适合高寒地区的汽车。
③实验表明,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10%左右,能够产生巨大的膨胀力。关、加等国巧妙地利用这种张力开山采石。方法是在冬季打洞,再向洞里灌水,水很快结成冰,结冰的膨胀力能轻易将石头胀裂。与爆破法相比,这种方法既经济又安全。
④寒冷在医学上应用极广。如生物制品的冷藏,软组织损伤的冷冻疗法,外科和妇科及皮肤科某些病灶的冷冻手术、冷冻病理切片等,都是人所熟知的。现在,医学家还运用寒冷进行器官移植,保证了器官的存活;解决了异地异时器官移植的难题。科学家正探索使人们在每晚入睡后体温下降5℃左右的新途径,预期可延长人的寿命30年。⑤在极冷的低温条件下,不少导体的电阻消失,出现“超导”现象,这样,就可以实现无损耗输送电能。
⑥利用雪水作冷源,利用地热作热源,这种温差电站已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文说明的对象是寒冷。
B.寒冷的一般特征是电阻消失,出现“超导”现象。C.寒冷是资源和能源,可以利用它来创造财富。D.上文的说明顺序是先总后分,以“空间”为序。
20.请列举上文主要使用的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并谈谈其作用?(3分)
21.第③段中加点的“轻易”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22.既然寒冷也是一种资源和能源,利用它也能为人类创造财富。那么日常生活中废弃的蔗渣、木屑、废纸、树叶等同样也有利用价值。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也可另选一种,简明地说说你变废为宝的想法。(4分)
(三)①怪哉!同一文题,同一人作,同一人阅,第一次落第,第二次却金榜题名,为何?真金总会发光。
②要发光,得是真金。韩愈的文章最终被定为第一名,是因为它是“真金”,它能发光。如果他的文章是一块“石头”,就不会发光。就算给它添上金粉,金粉也会掉落,终究还是不能发光。真金就是真金,把它放入石头中它还是真金。太阳不因为处在黑暗的天宇中而失去光辉,长江不因为处于天地之中而失去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们最终能为人所赞、为人所颂,因为是“真金”。
③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没有发现只不过是一时而已。韩愈的文章,第一次没有被选中,第二次终被选中。因为人们是在寻找“真金”,而不是在寻找“石头”。煤炭在地下深藏数百万年后终被人发现,成为“鸟金”;石油在地下沉睡数千万年后终被人们所用,成为工业的“血液”;铀分布于海水之中而最终为人们所提取,成为“能量之源”。人们在寻找“真金”,它最终一定会被发现。
④“真金”也要推荐自己,使自己早日发光。虽然终究是会发光的,但是能早日发光最好。自古以来不就是有许多推荐自己“发光”的“真金”吗?毛遂如果不自荐,他会更晚为人所发现,或者失去了发光的机会;韩愈如果不第二次抄自己那篇文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光”。茅台酒不被溢出,为人所闻,也不会有后来的名闻世界。推荐自己总比等人发现强。
⑤文章如此,人亦如此,人亦要首先使自己成为真金,并不断推荐自己,坚信“真金总会发光”,方能最终发光。如果你不是真金,你决不会发光。韩愈的文章最终被发现,给我们一个启示:真金总会发光。23.本文段的中心论点是()(2分)A.真金总会发光。B.要发光,得是真金。
C.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
D.“真金”也要推荐自己,使自己早日发光。
24.第③段主要采用 和 的论证方法。(2分)25.本文段的结构形式是()(2分)A.总一分 B.分一总 C.分一总一分 D.总一分一总
26.“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没有发现只不过是一时而已”是本文段的一个分论点,除文中的论据外,请你给此分论点补充另外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4分)
四、作文(50分)2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努力了吗?”是驰名世界的美国《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的座右铭。他正是靠着母亲送给他的这句话,绝处逢生,走出人生低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辉煌。
试看古今中外,又有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呢?请联系生活实际,以“努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一、1. C 2. B 3. A 4. D 5.B D 6.略
7.①山重水复疑无路 ②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一鼓作气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后将相宁有种乎”
二、(一)8.A
9.画线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 ①包含温情,富于哲理②语言凝炼③豁达乐观,给人以莫大安慰和鼓舞
(二)11.C 12. D 13. 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喜爱的还有过生命的东西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14.画线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一)15.这里指:“父母关爱孩子”、“孩子长大后外出谋求发展”、“孩子成为父母后又关爱自己的孩子”这种循环的过程。
17.两个比喻句:“因为我是一只小鸟„„因为我是一粒树种„„”好处。语言含蓄,生动形象 18.略
(二)19.C 20.示例:列数字,让读者确切知道事物的数量、状态及发展变化等;作比较,说明利用水结成冰的张力来开山采石的方法比爆炸法更经济更安全。
21.不能删掉,因为删掉后不能突出水结冰后膨胀力之大,无法突出用这种方法开山采石简单容易、经济安全的特点。22.略
(三)23.A 24.举例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 25.D 26.示例:诸葛亮虽有奇才,但怀才不遇,只能躬耕于南阳。刘备独具慧眼,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他的才华才得以施展,成为一代杰出的军
第五篇: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教学设计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新时代的曙光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俄国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历史小沙龙: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 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