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21:0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概况

本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本人于2011 年11月被市教科所批准立项。至今已经一年。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习惯和技巧大有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此期间我能按照课题实施计划,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写好读书笔记,收集资料,及时做好案例分析与反思,并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撰写的教案和论文分别在省、市、区获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比较重视词汇和句型的教学,侧重于听、说技能的训练。我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感到小学生由于接触和使用英语的空间受到限制,英语阅读能力低下是普遍现象。而现行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对话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语篇教学在高年级才涉及到。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语篇阅读教学不能采取成人化的模式,怎样的模式才能适合小学生呢,基于现状,提出了语篇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英语中的课题研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的质量,从而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语篇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

2、探索语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3、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与英语总体发展水平的关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动阶段,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各种传媒等查阅有关方面的材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 果,从理论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及时记录学生对语篇阅读教学的兴趣、理解和掌握情况。

3、实践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对语篇阅读教学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探索,并将不同的教学现象作记录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探索”的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对教材进行分析,对课堂案例进行研究,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有效地开展。

四、课题研究过程

该课题自2011 年11 月立项以来,本课题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1.10 确定课题,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计划。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2.7 1、收集资料,组内开会,探讨语篇教学办法。2、确定6年2班为教学实验班级。

(1)2011.11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课前熟读生字、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指导学生做好知识积累,检查积累本。(2)2011.12 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3)2012.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及思想动态,总结课堂教学及教学成绩情况。

(4)2012.3开会探讨改进语篇教学情况。(5)2012.4 学生阅读能力检测。

(6)2012.5 学生积累本展览,继续在实验班进行语篇教学。3、2012.6 语篇教学课研讨。

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2012.7——2012.8 和课题组成员共同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五、阶段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施与研究已初见成效。

1、在此期间我能按照课题实施计划,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写好读书笔记,收集资料,及时做好案例分析与反思,并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撰写的教案和论文分别在省、市、区获奖。

2、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习惯和技巧大有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研活动等方式,向本区及本校展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不同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这一年的和研究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做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做课题研究必须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斗志。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点点滴滴的成果。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型。实践证明将学生独立阅 读教学放在第一位,不仅能还课堂主动性与学生还能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及阅读技巧。在研究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我想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过程,探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改不断追求的不变主题,我将继续不断地努力探讨吗,以利于本课题研究更加完善。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溪湖区实验小学

陈永红 2012年8月

第二篇:小学英语高年级语篇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高年级语篇教学策略和原则

一、阅读前——了解背景知识,让生活走进课本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是读者所熟知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进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是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前帮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

教师可根据教材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对于一般性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对于一些有趣味性、文化性较强的语篇,教师可先让学生先了解相关文化。如6A‘Unit 7 At Christmas’是关于圣诞节的语篇,我就让学生对于圣诞节的文化、圣诞节的相关知识、圣诞节如何度过等进行相关的预习,学习时学生兴趣盎然。

二、阅读中——梳理教材,步步为营

阅读过程中的活动是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阅读过程中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顺利阅读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语篇教学是一个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课文教死了,应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略读、寻读、精读、填写表格、回答问题、排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语篇教学中,阅读与训练是无法分割的。优化组合各种方式的训练,往往能有效地指导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从而读活课文,逐步培养其阅读策略。

1、略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去和藏在文中的答案“捉迷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培养其快速捕捉关键信息能力,同时产生的正确答案使其增强阅读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循读

如6B‘Unit 3 Asking the way’E部分,短文用过去式叙述了一个“抓贼”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脉络清晰。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任务循读,查找并提炼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过去式的单词:wanted, saw, stole, ran, followed, came, turned, started, stopped, got.学生先学习,再使用这些单词造句,最后根据这些单词,结合故事情节,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不仅解决了单词教学的问题,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了该语篇的教学任务。

3、精读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阅读成功的关键。为此,阅读任务的设计必不可缺。Smith 和Elley 曾指出:“儿童只有在被给予难度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当的任务时,才会学得最好。”这说明设计的任务必须要适度。精读课文是一节课最关键环节,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不仅要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还要对语言、句式、篇章结构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以任务促读,正好符合了精读的要求,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活跃,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教完6B‘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前言后,让学生精读对话,带着任务,完成笔友Peter 的信息采集,并顺利完成书上‘Penfriend wanted’的填空练习。“精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篇章的能力。

4、活读

在精读课文后,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篇章的理解,采用分小组表演、关键词提示或板书复述课文的方式再次深入课文,把课文读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阅读后——拓展延伸,提升内涵

读后活动是对语篇阅读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估,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任务或者活动来内化语言,完成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提炼课文的情感目标,体现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发展技能,还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的理念。如:5B‘Unit3 Hobbies’,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谈论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在熟练掌握本课重点句型及助动词do/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篇短文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也可让学生叙述自己和家人的兴趣爱好,并组合成一篇小短文‘My family’s hobbies’。对学生而言,不仅让他们尝试了英语写作的乐趣,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他们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引领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走向生活中语言的综合运用。

四、语篇教学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当重视语篇整体教学的理念。语篇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出现的,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它都有相对完整的语意和语境,也有相对完整的语用目的和语意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语篇的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对话教学中,正确使用好每篇对话的“引言”,处理好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上好对话教学的关键;故事教学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词组、句型、语法知识渗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2、整合性原则

语篇的内容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作为单元教学的一部分,它又与单词教学(B部分),句型教学(C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间的联系,语篇可结合字词或句型,合理整合后再进行教学。除教学内容的整合外,根据每个语篇自身的特点,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几种教学方法,适当调整,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发展性原则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语篇中包含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也穿插着相应的语法知识,篇幅也相对较长,是与中学英语教学接轨的一个重要“链接”。因此,教师要有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对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语篇教学不仅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生进入中学后,进一步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阶梯”。因此,教师处理语篇时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会使语篇的教学接近它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之我见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之我见教学随笔

语篇教学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主张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它是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语篇整体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语篇整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基础训练的过程。教师要从整体着眼设计练习,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语篇自始至终有一个完整的整体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并进一步理解、巩固语篇。

一、问题引路,整体理解语篇

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运用提问,层层点拨,可从复习已知向新授未知自然过渡,引出主题。在语篇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逐步了解,同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问题思考解答的过程就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1.以“问”促“听”

听录音,回答问题,这是我们较常用的语篇教学手段。教师根据语篇预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回答。这样的过程可以进行多次,问题可以逐层深入,随着问题,语篇也可以逐步展开。例如,第一层次的问题可以简单些,设置些“who,where,when,what”的问题,接下来可以渐渐深入一些细节。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能够把整个语篇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由“听录音”入手学习,由一个个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语篇,学生在寻找答案、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语篇有了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听”的技能训练。整个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进行信息和思想的沟通打好基础。

2.以“问”促“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性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理解意义,实现思想的交流。我们在语篇教学时可以借用阅读理解的形式,引导学生分几个步骤阅读,每个步骤都设计一些问题,检测学生阅读的情况。然后由问题引出语篇,进行展开练习。著名的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沈峰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holidays》语篇时,就分了两个步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

Question 1:What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学生通过初次阅读,给出答案:Christmas, New Year’s Day, Spring Festival, Halloween, Mid-Autumn Festival.Question 2:How do they talk about holidays?这次,问题要求学生关注的是句子,要求学生关注人们是如何开展这些话题的。学生开始二次阅读,边读边划,一会儿也给出了答案:What holiday comes after Christmas? When’s Halloween?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把课本上的语篇作为阅读材料,在两个问题的引导下,文章在学生面前由内容到句型逐步展开,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3.以“问”促“思”

有效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思考的欲望与动机又得依靠目标才可得以激发。问题就是一种目标,提出一个问题就意味着提出了一个以解决该问题为内容的目标。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具体目标,除了为听力和阅读而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语篇里的一些语言知识,另外设置一些有益于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掌握这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例如,Unit 2《Ben’s birthday》时,一开始,我出示了Ben和Jim的图片,并介绍“They are classmates.And Ben lives near Jim.That means they live in the same place.”紧接着,我提出问题:“They are classmates and they live in the same place.So what can they do together?” 通过思考,学生说出了一系列的句子:“They can play basketball/play computer games together.They can go to school/go home together.They can do homework together.They can play together.”

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有效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一方面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了学习空间。

二、完成表格,整体把握语篇

用完成表格的形式教学语篇,既能帮助学生理清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语篇,并自发地建立起自己对语篇的认识框架,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并形成主动学习能力的过程。

三、轮流复述,逐步输出语篇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四会”要求,注重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应关注的一个重点。会说,就是要会自己组织语言去表达。因此在学生整体理解了语篇大意后,我会利用呈现的表格或者给出一些语篇中的词语,让学生去复述,要求学生重新组织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锻炼学生灵活使用这些词组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重新组织语言表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先自己示范,然后由学生模仿。为了让学生感觉这个环节并不难,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我还将复述的形式定为“一人一句”,可以全班集体练习,也可以“组内循环”。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每次面对的只有一句,难度就大大降低了;组内循环,保证了教学“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学生”。学生有了具体的说的内容,一人一句,轮流复述,促使不愿开口的学生开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独立锻炼和表现的机会,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空间,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理解语篇的目的。

四、改写课文,整体输出语篇

语言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两个途径,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的训练,能促使知识转变成技能,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能够轮流复述,逐步输出语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改写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理清思路后,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文字、表达思想,尝试整体输出。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将课文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或将课文中的二人对话改写成一段话,要允许学生照搬教师提供的模式改写,更要鼓励学生“添砖加瓦”甚至“拆屋重建”,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法。改写课文的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书本知识与自己的需求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写课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检查批改时,要不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有异于课文的语句要大力表扬,激励会促使学生不断前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的教学也是如此,好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背诵、实物教学、师生表演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恰当好处地将它们运用到实际课文教学中,并发挥出最佳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钻研教材内容,还要学会如何研究学生,知道怎样的课文教学法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课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的开设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我英语教学方面,从低年级至高年级一路走来,发现小学英语在教材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知识的递进,更是内容的扩展和全面。低年级的学习内容较活跃,篇幅较短,学生对英语学习比较有兴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孩子们愿意学爱学,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和知识的扩展与综合,尤其是大量的情景对话和较长文章的出现,困扰了学生,会有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同时这也是英语老师们很困扰的一件事,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组里也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教学,保持高年级学习英语的情趣和态度?

面对大篇的情景对话与较长的文章,传统的“读课文-----译课文-----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的教学形式。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勇于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我现在担任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教学思路:

(1)在教授长课文与长情景对话之前,创设情境先学习新单词、短语、语句,为教学每篇文章的内容扫平障碍。如果一下子就让学生接触到大篇幅的文章与对话,他们必定产生厌烦、枯燥的感觉。采取这种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由易而难的学,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挑战的欲望,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扫平障碍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的接受课本中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可把学生引入课本之中,感受课本内容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新授内容。在接触课本之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与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教师播放录音,让他们在听录音的同时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任务性学习”。孩子们有了任务,有了方向,就会向目标努力,从而高度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对课本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巩固。

(3)在掌握课本内容之外,要有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知识的扩展与运用)。这时就可以针对课本所学,创设类似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升华。

好的教材就像一块发着香味的面包,而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是水。没有水,面包干干的,有时难以下咽。有了水,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毕业班的学生临近毕业了,已经进入了总复习的阶段,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又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提高能力。持续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又能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努力的更新教学的方向与思路,时刻保持新鲜感,让学生能够津津有味的享受每一份“大餐”。

如何进行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教学

2011-4-14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

南浔区旧馆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践(现)社会公平的大事,也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基本特征,构建了流动人口学龄儿童“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探寻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家校联动促统一、师生互动求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效地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 子女 教育问题 模式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我镇的地理位臵和流动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来观察。

我镇地处太湖南岸,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近年来地板业、线条业、化工业的迅速兴起,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创造了大量流动人口就业的机会,因此,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我镇已有流动人口4000多,随其父母迁移的学龄儿童近100人。要解决这么庞大的外来学生队伍的入学问题,对弹丸之地的旧馆镇来说可谓压力不小。

(二)从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和平等性的内涵来认识。

董惠铭在《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一文中阐明:教育的公平性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公平发展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权利的保障。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他们是当地财富的创造者,是纳税人,为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子女理应成为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的成员,理应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平等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性。

(三)从流动人口子女缺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来思考。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如果没有切实解决,其家庭本身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今天的教育问题,在明天肯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另一

面社会和政府对这些家庭救济性的投入会更大。

(四)从我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现状来分析。

1、掌握知识的差异。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域,其子女在原籍受教学的教材不同,要求不同,使其掌握知识水平与本地学生差异很大。(见表1、2)

*课题组负责人:钱景芳,课题组成员:唐国平、金林元、胡雪刚、王新民、陈志红、赵建春、慎敏敏。执笔:唐国平金林元

表1流动学生适龄儿童原籍统计表 2002.9 表2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前期对比表

说明:测试对象为2002年第一学期二年级学生20名和所在班级52名本地生。测试时间为流动生刚转入时,评价标准相同。

2、行为习惯、文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等都不同于本土学生。

3、流动人口子女身理心理大部分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弱势群体,由于其父母的流动性,导致其子女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4、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其子女的学籍管理比较困难。

5、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几年,虽然我校接纳了部分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入学,但学籍管理上不规范,教育质量上不保证。为了使流动人口子女及时地纳入到本土学生群体中接受正规教育的轨道,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家庭现状,对症下药,防止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辍学或流失。因此,此项课题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对农村流动人口(一般指在本地暂居一、二年)学龄儿童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研究。以调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背景、学习现状,分析其基本特征为研究内容。形成一系列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档案;

3、构建我校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学籍管理模式;

4、探寻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本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具体的操作

我们首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学生的谈话、观察、家访、问卷、填表统计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摄取了大量的信息,为进一步设定研究策略打下基础。

(一)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及其本人基本情况调查。

1、流动人口家庭主要人员职业及经济状况调查表(见表3)

2、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环境及其受教育状况的调查(见表4)从表3中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的占46.8%,是初中的占42.9%,是高中学历的仅占7.8%,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优秀的只占13%,无所谓的占39%,家庭辅导偶然的占41.6%,不管不问的占了48.1%,辅导方式采用压服式的占了48.1%,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项中课外读物少的占80.5%,无工具书的占77.9%,无电视机的户数占91%,大多数家庭是无钱购买。

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基本特征。

我们综合各种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在本地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综观其家庭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条件差。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资金也非常缺乏,造成孩子学习硬件环境较差。学生固有的学习条件严重滞后,必然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2)家教方法缺乏。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个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一家庭“文化沙漠”现象波及到孩子身上。这类家庭大体可分为二种情况:一是思想上重视子女学习但无方法。他们从自身由于缺乏知识而造成社会地位低下上吸取深刻的教训,寄希望于孩子,渴求子女发奋苦读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往往无法指导孩子学习,无指导方法或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或一暴十寒。表现为:知识传授采用注入式、压服式,缺少说教,谈话时态度蛮横,缺少正面鼓励,孩子犯错时动辄加以体罚,教育缺乏持之以恒。二是既不重视又无方法。这类家长,老师最为头痛。这些家长大多自身文化素质处于最低层,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不参加,上门家访无人,教师很难与其取得联系、沟通。失去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3)成长关注贫乏。家庭环境差,流动人口多为打工,劳动时间长,家庭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加之流动人口群居现象普遍,造成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相处环境差,因而缺乏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活动、身心等了解严重缺乏。

(4)精神生活枯燥。家庭的低收入必然造成物质生活的贫乏,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前提,也就很难创造愉悦的精神生活。没有课外读物,没有智力玩具,没有琴棋书画,没有电脑网络、电视、卡拉ok等,在如此低劣的人文环境之下生活的儿童其精神生活世界如同一片荒漠。再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品行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力。衣冠不整、聚众赌博、打架骂人、满口粗话脏话、极个别小偷小摸等,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对原本缺少正面教育精神食粮的流动学生来说其精神损害就更大。

4、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状况的调查(见表5)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综合分析表

综上调查,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问题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基础较差。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来自穷乡僻壤,在当地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加之教材有差异,流动性较大,受教育时间不够,缺乏教育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造成知识基础的薄弱。

(2)学习习惯不良。大多数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由家庭的频繁流动所造成的。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经常拖欠,且书写潦草,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自学能力差,不会按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支配自已的时间,更不能作好课堂笔记和课后读书笔记。碰到学习上的疑惑,不懂得请教老师和学生。(4)年龄和所读年级不相配。据调查,流入本校的1—3年级学生中,如果按本地6周岁入学推算,有45%的学生年龄都不符合相应的年级段,年龄偏大。

(5)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流动人口子女在其家庭的熏陶下,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和父母相处时间少,他们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本地生所无法企及的。

(6)有较好的交往合作和适应能力。他们每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为了生存,本能地主动接近人,无意中提高了交往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本地学生所不如的。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途径。

1、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教人做人——作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德育主线,以“人本化、科学化、生活化”为德育本质,走“三化”的路子,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1)人本化:人本化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德育的人本化是德育的首要条件。这一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流动学生与本地生存在明显个体上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更应体现“人本化” 的精神。从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出发,消除歧视,把流动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一个流动学生身心健全发展。(2)生活化:小学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流动生德育教育更应兼顾原先、现有的生活背景,从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五爱”教育,切忌假、大、空。(3)科学化:德育科学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德育的个体化。德育必须分析每一个人的遗传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才能在其原有的起点上塑造人的心灵。流动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且每一地域又有其不同的遗传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因此所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分析研究。

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并与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相挂钩,在 思想上得到高度重视,使得该项工作起点高,落实到位,效果显著。

2、科学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档案。

(1)实行学校的“动态管理”。建立村委、公安、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互联网。即哪个行政村的个私企业招收外地民工,向公安部门审办暂住证时,必须如实审报是否带入学龄儿童,再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把信息反馈给学校,逐级把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100%入学。其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转学实行“一宽一严”制度。流动人口具有随意性流动的特点,因此,其子女也跟着随意流动。为此,学校建立了“流动人口在校学生变动情况登记卡”,并实行“一宽一严”的管理制度。所谓“宽”指流动人口子女不管在什么时候转入本校,学校根据其就读年级随时插入某班跟读。所谓“严”指严格把好转出关,转出的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办理接受证,否则不予转出,以防止流动人口子女辍学流失。对中途转入的学生,如超过了年报期不能上报的,学校在学生考核时作本地学生计算学额,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次年年报时再上报学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精神,政府主管部门直面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不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而视其为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对流动人口子女充满人文关怀。我校借鉴外地经验,采取了“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2)“收费灵活”。严格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每学期收取300元借读费,不得擅自收取其它费用。同时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借读减免或延期交费的灵活办法,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3)建立学生、家长个人档案。为了便于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们从学生转入起就对其及家长分门别类地建立了个体档案,对每个家长、学生的成长过程分阶段作记录,用于跟踪调查,改进教育措施。(详见附件一)

3、探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方法途径。

“家校联动”是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互相促进的有效途径。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和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取得联系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期,举办三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会,时间是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是举办家长会的最佳时机,这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为其子女入学问题会主动到学校来,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向他们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和介绍学校办学条件等基本情况,而期中和期末,则主要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其子女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做好老师与家庭的沟通协调工作。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联系卡”(见附件二),是学校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子女校外活动情况的又一重要举措。每两周发放和回收“联系卡”一次,教师根据“联系卡”中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联系卡”的发放和回收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则更有效。

“师生互动”是实现文化知识和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凸现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这是实现这一重要途径的前提条件。对流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倾注关爱,才能保证流动学生全面迅速的发展。在实际教育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让流动生获取平等。

平等相待,在言谈中要求自己和学生不能直呼带有歧视性的“外地人”,要说“新转来的同学”。

以诚相待,一定要多关心他们,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感情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闭塞排外的大门,帮助树立信心(见附件三)。

宽容相待,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文化底蕴落后的贫穷的山区,基本没上过幼儿园;教材又有差异,因此他们的学科成绩较差。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落后,在接受文化知识方面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差异,让他们真正品味被尊重的快慰,确信自己一样能成功。

(2)生活上给予关怀,让流动生感受温暖。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较差,在生活上要加倍关爱他们,给予更多的照顾,包括吃、穿、住、行。经常和家长联系,积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爱心结对”小组,让几位本地生共同来帮助一位流动学生,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让流动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使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如301班的袁仕井,他是2002第一学期从贵州转入我校的。由于父母初来乍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非常差。袁仕井连一个象样的书包都没有,必要的文具用品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什么课外读物了。至于学习成绩自然是十分糟糕。班主任见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决定让五位学生承担起帮助袁仕井的任务。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为袁仕井送去了新书包和文具用品,有的还捐送了衣服,为他解决了不少困难。

(3)学习上给予帮助,使流动生提高成绩。

给予学生信任。

信任流动学生,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怀有积极期望,不能对他们压得太紧,管得太死,放手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注重点滴进步。

教学中特别珍惜流动人口子女的点滴进步。上课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他们带去鼓舞和信心,回答问题时,对他们要有意降低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鼓励和表扬,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热情的批语:“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起努力!”、“你的字进步真快!”等,让他们从中得到鼓励。

发现闪光点。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点燃就可以照亮其前进的道路,唤起上进心,目前在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受此殊荣,像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基本上望“奖”兴叹,我们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标准,使他们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另外流动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本地生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就充分捕捉到流动生这一优点,利用班会、晨会或结合思品教学,请流动生作介绍,谈体会,教育感染本地学生,学习他们那种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从另一角度来讲,流动生也获得了成功体验,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内心倍感自豪。

个别加强辅导。

提高流动生学习成绩应以提高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为重点,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并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知识贫乏,把他们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为他们补课,指导其学习,使他们能会听课,听懂课,会做练习题,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就拿上面例子中的袁仕井同学来说吧,学习基础超乎想象的那么差,第一次练习下来,考卷几乎是空白。为了迅速转化这位同学,教师多次找他们谈话,上门家访,并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爱心结对”小组的五位同学也立即展开了行动,课余时间轮流为他补习功课。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袁仕井终于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语数均得了良好。

感受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同时,能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设法为他们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潇洒走一回”,如是课时设计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中设计部分简单习题,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时时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其次,是创设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生活的环境,举行“友谊之树长青”、“手拉手我们走到一起来”等班队活动(见附件四、五)。使本地学生了解异乡的风俗习惯和人情风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让异地学生感受新生活的温暖,消除自卑感,使其能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4、营造良好的流动学生教育环境。

(1)创造民主、平等的学校环境。以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为大前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权利的各类教育活动,坚决反对侮辱人格、民族歧视、不公正对待等做法。真正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欢迎接受他们,并且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们。消除了流动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卑、消沉心理,在和谐温馨的学校大家庭里快乐成长。(2)改善家庭成长环境。一方面充分发挥流动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势,组织流动生进行集中辅导,重点是自我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再提高。“自理、育人”双管齐下,使他们能克服新困难,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家长个人素养的提高等,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五、研究的成果

1、提高认识,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当地政府、学校及全体教师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流动人口及子女的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管理、减免费用及爱心助学等,确保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在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本镇,其子女学籍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的今天,我校仍想方设法,尽一切力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教育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学本施教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为100%,新学年(学期)旧生巩固率为100%,这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2、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当地家长对子女求学的热情给他们于很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学校重视和积极的宣传,根本地转化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较忽略的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到适龄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消除不正常的心理,平等对待、相互尊重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首先,消除了本地学生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学习成绩所处的优越地位而产生的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心理。其次逐步地消除流动人口子女某些方面处于弱势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第三,随着交往的日趋频繁,彼此在了解,学习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在此过程中,人际关系日趋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逐步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4、逐渐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各项素质。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流动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校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如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加强“行规”和“一日常规”的落实工作,定期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学生的自我调节,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班集体中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具有较为稳定的、自信心,适应能力明显地增强,乐观、合群、自立、乐学的健康人格初步养成,人际交往关系良好,(见表6)。

表6流动生行为评价前后对比表

5、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按“学校——家庭联动,教师——学生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在本地学生的热情帮助下,流动生各学科,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科目,成绩较之刚进校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流动生家长的肯定和信任(见表7、8)。

表7流动学生知识质量前后对比表

表8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后期对比表

说明:上表6、7、8对20位流动生作跟踪调查,前后对比结果为进校摸底测试(观察记录)和2002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评价)。评价标准和本地生相同。

从纵向比较来看(见表7),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其语数双科合格率从刚转入时的50%递增到现在的80%,优良率从25%递增到45%;从横向比较看(见表2、8),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与本地同年级相比,语数双科合格率差距从前期的48.1%缩小到25%,优良率差距从63.5%缩小到45.4%。

六、问题与思考

构建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对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均衡性,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流动人口组成复杂,且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课题研究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日趋猛增,当地学校规模扩大,硬件投入有限与流动人口子女求学数上增之间存在矛盾,学校面临的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应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本课题研究了小学阶段(六年),即童年期的研究,后三年(初中阶段)即少年期的研究又如何呢?

3、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文化沙漠”问题,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得不到解决。

4、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其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成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是当务之急。

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地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本土流动人口子女出现“隔代教育”不良现象,从而在家教上产生了新的问题。

6、流动人口居住点随意性大,具有不固定性,所居住的地方或寄宿厂房或简易棚,且合居现象普遍,这给教师上访、家访的质量带来了影响。2003年11月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4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谈松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4、《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董惠铭,《浙江教育研究》 2002.4);

5、《抓住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董惠铭,《浙江教育信息报》2003.10.14);

5、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教育研究》 2002年 第一期);

6、余舰、吴树琴等《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调查报告》(余舰、吴树琴等《教育研究》 1997年第九期);

7、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扩音机性教育》(张铁道、赵学勤《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八期);

8、周桂荣《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思考》(周桂荣《小学德育》 2003年第三期)。

【提示语:研究过程清晰,调查统计数据详实,研究报告行文规范,文字表达简洁通顺。】 11

下载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

    《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李 薇 我校创建于1959年8月,原名三明市列东小学,隶属于三明市教育局,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学......

    英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 课题负责人:罗星湖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陈兴、张苑、李黎苑、杨苑媚 执 笔:罗辉龙 【内容......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几点看法(五篇模版)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几点看法 昌黎县十里铺乡十里铺中心小学 马学君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用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我们要把她放入一个个的语境当中去,而......

    “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没有......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张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

    小学英语特色作业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特色作业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人员:李静 柯姝 蔡媛单位:城北小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性 有效性 特色作业 探索与实践 报告摘要: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

    小学英语特色作业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有效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人员:蒋诗丰 姜晓燕单位:铜钹山小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性 有效性 优化作业 探索与实践 报告摘要: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