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2 21: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句名篇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句名篇复习教案》。

第一篇:名句名篇复习教案

常见的名句名篇专题复习教案

王坤佐

教学要求:

1、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感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3、熟悉高考常见的名句名篇题型,熟读名家作品,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根据要求填写句子。

教学方法:学、议、讲、练相结合。教学手段: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涵养文学素养、丰富文学底蕴、提升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

二、考什么

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的识记,能力层级A。分析历年高考题,可知《考试大纲》所谓的“常见”,是指教材中要求背诵、熟读的篇目或日常阅读、写作和交际中常常用到的名句,而以现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主。这些篇目在内容或形式方面有特点,要求默写的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篇中的一段文字。

纵观2007—2009三年的湖北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反映传统美德的句子,诗文中的中心句以及较有文采的句子。

三、怎么考

考查途径基本上是默写。

(一)命题特点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名篇”考查,其命题大致有如下特点:

1、试题的数量增多,分值增大。大多试卷中该题的分值都增加到了6分,2006年福建卷已将分值增加到了8分。

2、“名句名篇”和作者结合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将作者李清照与其名句结合起来考查。

3、“名句名篇”考查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如2006年北京卷就是要求根据给出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能否得分完全依赖于考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4、课内考查和课外考查相结合,但主要还是以课内名篇为主。

(二)命题形式

“名句名篇”的考查全以主观默写题形式出现,大多采用“三选二”或“二选一”的形式,难度不是太大,不过这类题评卷要求高,错写、多写、漏写一字,均不得分。

1、填充补足型

【投影2006年广东卷默写题,点生回答】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作家的诗文篇名。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填充补足型: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原文)补充完整。

2、理解默写型

【投影2006年北京卷默写题,点生回答】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

①《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日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山不厌高、水不厌深;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理解默写型: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句名篇”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句名篇”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3、情景预设型

【投影2006年天津卷默写题,点生回答】

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词作的句子。(4分)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

(答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情景预设型:是指命题者为考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考生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句名篇”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仓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

4、综合考查型

【投影2005年湖北卷默写题,点生回答】

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4分)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送我至剡溪”;王维《

》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答案:湖月照我影,山居秋瞑,李清照,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综合考查型 :“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文言词语解释相结合来考查。

5、创新开放型

【 投影2006年全国卷Ⅰ默写题,点生回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那人却在,”(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明确】创新开放型 :这类题型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于课内,有时答案甚至不是惟一的。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

四、考点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来看,“名句名篇”仍是“重头戏”,“文学常识”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最多与“名句名篇”综合来考。2010年备考重点仍应是“名句名篇”,在立足填充补足型的基础上,情景预设型和综合考查型等关注考查能力的形式将是今后高考的发展方向。

五、课堂练习:

P76 考场演练·真题训练 1—9题

第二课时

一、如何应考

(一)误区点窍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许多学生虽然会背诵,但一旦落实到个别字句时,往往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或是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为了克服因记忆模糊而导致的失分,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记住生僻难写字

“名句名篇”中有一些生僻难写的字,平时要勤于动笔,强化记忆。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 投影,学生演板】①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②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以上二题的答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茕茕孑立”。其中“鹜”“茕”就是生僻字,比较难写,学生往往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

2、区分同音异形字

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能够既知其形,更知其义。

【 投影,学生演板】①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②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

以上二题答案是:“鸡鸣桑树颠”“心忧炭贱愿天寒”,其中“颠”“愿”容易与同音字“巅”“怨”混淆。

3、区分异形同义字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 投影,学生演板】①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以上二题答案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其中“长”“烦”容易与音近字“常”“繁”混淆。

4、区分形近异义字

形近字在“名句名篇”中屡见不鲜,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近,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在答题时更应予以注意。

【 投影,学生演板】①众口铄金,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上答案为“积毁销骨”“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销”容易写成形近的“消”,“萧”容易写成形近的“箫”。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投影,学生演板】①开荒南野际。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以上两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把“归园田”写错为“归田园”;把“肠断处”错写为“断肠处”。

(二)备考策略

名句名篇主要靠的是点滴积累,但在高三复习有限的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良好心态

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一种兴趣,以之为享受,以之为需要,诵读时,大脑要保持最佳状态,以求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确性,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否则,遇到较生疏的句子,大脑“短路”,一片茫然,后果自然可知。

2、巧学巧记 具体说,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如:“为人性僻耽(dā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

(3)边诵边写。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4)规范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5)看清要求。高考名句填空要求是“任选”,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阅卷时以前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首先一定要看清默写要求。

二、实战训练

【投影】高考情景式名篇名句默写二十例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地说:“真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回答,如还能引用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可加分),你知道的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艺术地概括了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的春节景况。

5.身教重于言教。对此,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其身正,_______________ ;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典优秀诗歌中,常常突出一个典型事例来概括事物本质。晚唐诗人杜牧根据飞骑送荔枝一事,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14个字,便勾勒出唐明皇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7.《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多用比兴手法,因而取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8.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境界,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在学问、事业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10.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所引用。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

名句名篇,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反映生活的真谛,描摹了人物的情貌,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它融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体,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让大声我们诵读名句佳篇,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胸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素养、人格高尚的人。

第二篇:高考“名句名篇”复习专题攻略

高考“名句名篇”复习专题攻略

2008年4月20日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涵养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其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在高考试题中,从1993年开始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其形式通常是给出一个名句,要求写出其上句或下句,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共六年。1999—2001年作为轮空内容停考三年,2002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

一、考查内容

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纵观2005—2006两年的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反映传统美德的句子,诗文中的中心句以及较有文采的句子。考查途径基本上是默写。

二、命题特点

根据近两年高考试卷关于“名句名篇”考查,其命题大致有如下特点:

1、试题的数量增多,分值增大。大多试卷该题的分值都增加到了6分,2006年福建卷已将分值增加到了8分。

2、“名句名篇”和作者结合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将作者李清照与其名句结合起来考查。

3、“名句名篇”考查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如2006年北京卷就是要求根据给出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能否得分完全依赖于考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4、课内考查和课外考查相结合,但主要还是以课内名篇为主。

三、命题形式

“名句名篇”的考查全以主观默写题形式出现,大多采用“三选二”或“二选一”的形式,难度不是太大,不过这类题评卷要求高,错写、多写、漏写一字均不得分。

1、填充补足型

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原文)补充完整。如2006年(广东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的作家的诗文篇名。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理解默写型

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句名篇”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句名篇”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如2006年(北京卷)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

①《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日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山不厌高、水不厌深;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情景预设型

所谓情景预设型,是指命题者为考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考生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句名篇”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仓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如2006年(天津卷)

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词作的句子。(4分)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

答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4、综合考查型

“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文言词语解释相结合来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

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4分)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送我至剡溪”;王维《》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答案:湖月照我影山居秋瞑李清照波心荡,冷月无声

5、创新开放型

这类题型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于课内,有时答案甚至不是惟一的。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2006年(全国卷Ⅰ)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四、考点蠡测

尽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指出:“„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同属知识性内容,为了不减少试卷中对能力测试的分量,在高考试卷中两项内容将只选一项。”但从近两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来看,“名句名篇”仍是“重头戏”,“文学常识”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最多与“名句名篇”综合来考,2007年备考重点仍应是“名句名篇”,在立足填充补足型的基础上,情景预设型和综合考查型等关注考查能力的形式将是今后高考的发展方向。

五、误区点窍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许多学生虽然会背诵,但一旦落实到个别字句时,往往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就是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为了克服因记忆模糊而导致的失分,建议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记住生僻难写字

“名句名篇”中有一些生僻难写的字,平时要勤于动笔,强化记忆。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

如:①,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形影相吊。

以上二题的答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茕茕孑立”。其中“鹜”“茕”就是生僻字,比较难写,学生往往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

2、区分同音异形字

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能够既知其形,更知其义。

如:①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可怜身上衣正单。

以上二题答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忧炭贱愿天寒”,其中“暗”“愿”容易与同音字“岸”“怨”混淆。其实这二组同音的意义根本不同,只要联系语境,就可以区别开来。

3、区分异形同义字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①出师未捷身先死,;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以上二题答案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其中“长”“烦”容易与音近字“常”“繁”混淆。

4、区分形近异义字

形近字在“名句名篇”中屡见不鲜,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近,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在答题时更应予以注意。

如:①众口铄金,;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上答案为“积毁销骨”“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销”容易写成形近的“消”,“萧”容易写成形近的“箫”。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如: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上两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把“春色满园”写错为“满园春色”;把“肠断处”错写为“断肠处”。

六、学海指津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的是点滴积累,但在高三复习有限的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一种兴趣,以之位享受,以之为需要,诵读时,大脑要保持最佳状态,以求得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确性,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否则,遇到较生疏的句子,大脑“短路”,一片茫然,后果自然可知。

2、巧学巧计,提高识记效果

复习名句名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记忆。在复习时,不妨讲究以下方法: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要动笔将自己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集中火力”对准没有掌握的;②注重平时复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效果好,名句名篇的复习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③根据个人实际,还可以采用诸如分组进行、回忆与记忆相结合、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④加强理解记忆,名句名篇考查的内容大多是那些表现积极进取意义的句子,诸如治国治家、志向追求、友谊亲情等表现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名句名篇,理解之后,记忆当然深刻。

3、借助运用来巩固记忆

根据记忆规律,一定量的名句名篇在一定量时间内背诵下来后,还可能会遗忘。如果能经常将所掌握的名句名篇引来运用,是抵制遗忘的好办法。

第三篇:名篇名句

4、《山中杂诗》中写静景的句子:

写动景的句子:

5、《竹里馆》中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6、《峨眉山月歌》中表明作诗时间的句子:

写景色的句子:

7、《春夜洛城闻笛》中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

表明全诗思乡主题的句子:

8、《逢入京使》中写当下情景的句子:

9、《滁州西涧》表明写作时间的句子:

表明诗人恬静胸怀,忧伤情怀的句子:

10、《江南逢李龟年》中表现过去之盛的句子:

表示感伤现在之衰的句子:

11、《送灵澈上人》中写景的句子:

表明时间的句子: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篁()平姜()渝州()涧边()....岐王()杳杳()荷笠()风骚()....二.文学常识填空

1.《山中杂诗》的作者 是南朝 文学家。2.《竹里馆》选自《 》,作者,是 朝著名诗人。3.李白,字,唐代著名诗人,有“ ”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有《 》、《 》、《 》等,本册语文书中我们又接触了两首,它们分别是《 》和《 》,两诗均出自《 》。

4.《逢入京使》是(填朝代)著名(填派别)诗人(填名字)的思乡怀亲之作。

5.韦应物,唐代诗人。《滁州西涧》是他

诗中的佳作。其中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三.完成诗词填空

山际见来烟。《山中杂诗》(吴均)深林人不知。《竹里馆》(王维)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潮带雨晚来急。《滁州西涧》(韦应物)有约不来过夜半。《约客》(赵师秀)江山代有人才出。《论诗》(赵翼)

5.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4.歧王宅前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对偶句的有: 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凭君传语报平安().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野渡无人舟自横()()..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各领风骚数百年()...

参考答案

五.2 3 4 5 6

六.对偶.夸张 / 借代 / 对偶.拟人 / 拟人

七.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从缝隙中看

幽深的竹林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悄悄

故乡.家乡

路途遥远

形容流泪不止,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捎口信

树阴深处

野外的渡口

深青色

深远的样子

背着

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才”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7.“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二)《山中杂诗》(吴均)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三)王维《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峨眉山月歌》(李白)1.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

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五)《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六)《逢入京使》(岑参)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七)《滁州西涧》(韦应物)

1.一诗中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八)《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九)《送灵澈散人》(刘长卿)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十)《约客》(赵师秀)

1.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十一)《论诗》(赵翼)

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的两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四篇:名句名篇默写教案

14、名句名篇默写教案

一、考点阐释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考查途径为默写。能力层级为A。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二、命题趋向

1、“名句名篇”考查必然回归课本。

这是今年考生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现在新编语文教材文言文分量与现代文平分秋色,高考命题如果还用以前的态度对待语文课本的“名句名篇”的话,谁还想去看语文课本。高考是个指挥棒,它起着导向作用。

2、“名句名篇”考法可能有改变。

传统的单纯识记类的考查形式比较古板。突击背诵,将有着几千年积淀的民族文化精华变相成一种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文化快餐”,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形式上可能有改变。有两种检测走向值得关注。

一是规定情景类。(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写规定的诗词名句就属于规定情境的名句检测。)例如:

⑴你不要把责任推到“环境”身上,不少学者是在更喧闹的环境中写出伟大著作的。陶潜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依我看你的心还是没有静下来。

⑵同样是写夕阳,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抒发了革命者的乐观情怀,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的却是消极颓唐的情绪。

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凰声”,或“芳 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两句诗现在用来形容人们对新事物的发现和喜爱。当新事物刚刚萌发时,就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并大力扶植它茁壮成长。

二是鉴赏评价类(常见诗词名句的鉴赏评价,一般是先引用诗句,后评述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形式将名句和仿写题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例如:

⑴我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是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祖**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仿写一句子,要求与画线句一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默诵着简单如画的诗句,谁不对远方的故土顿生眷念?)

⑵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静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仿写两句话,要求与画线句一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种悠闲的潇洒;或“看我金戈马上行”是一种豪放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或“独钓寒江雪”是一种宁静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或“凌寒独自开”是一种孤傲的潇洒,“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放的潇洒。)

3、“名句名篇”课本内容不要仅仅局限在“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

在复习课本“名句名篇”背诵时,要兼顾非“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中的“名句”的背诵。记忆“名句”,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除古代诗词散文外,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高考前,对课外名句适当整理也无可厚非,但选择一定要严格,不要怕有所遗漏,千万不可“多多益善”,课外名句的诵记一般控制在200条左右即可。

三、考查重点

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它融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体,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2 因此,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考查的内容:

⑴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⑵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的句子

⑶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

⑷其他反映科学技术、和平、以德治国等方面的名句

2、高考一般不考查的内容:

⑴由于历史原因,现已不合时代主调的名句

⑵消极片面的(如表达伤感、失意、忧愤的名句)

⑶不利于培养健康向上情操的句子(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等。)

⑷表达家庭、爱情、婚姻等内容的句子

⑸不利于识记的句子(如虚词太多)

四、攻关对策

1、梳理教材,精选资料;

2、假以时日,积少成多;

3、注重理解,准确记忆。

具体说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如:“为人性僻耽(dā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3)边诵边写。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4)规范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5)看清要求。高考名句填空要求是“任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阅卷时以前□句中 3 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首先一定要看清默写要求。

第五篇:【“背诵常见名句名篇”考点复习】

“背诵常见名句名篇”考点复习设计

一、考点阐释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这一考点在1999年、200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考试内容”部分删除之后,200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再度将它列为“考试内容”。鉴于复习时间过于仓促,2001年高考语文暂未列入考试范围,但它将是2002年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二、热点透视

名言名句“名”的界定:只要对1993-1998年高考语文考查的28条名句作一剖析,我们便不难探寻出界定“名”的三条基本原则:

1.朝代:例重于先秦和唐宋

1993-1998年高考28条名言名句朝代分布表

朝代先秦唐宋现当代其他

句数11132

2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

1993—1998年高考28条名言名句文体分布表

文体诗歌散文

古体

近体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其他散文

句数

119

3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

[1996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孟子·膝文公下》)

[1997年]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

[1994年]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996年]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_。(司马光《训险示康》)

[1998年]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

[19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97年]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三、攻关对策

(1)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两条措施:

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

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2)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

高考中考生错写名言名句的反例可以引以为戒:

(1)错位搭配。如:[1996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高适《别董大》)下句应填“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有的考生却错位搭配“天涯何处无芳草”。

(2)答非所问。如:[19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句应填“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有的考生却答非所问,填写成“河边杨柳发芽了”。

(3)添字、漏字。如:[1994年]老吾(添“之”)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1977年]学(漏“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4)写错别字。如:[1994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误写“蹊”成“溪”)。(《史记·李将军列传》)

(5)笔画不清。如:

[1998年]玉不琢(“琢”字右边笔画不清)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要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必须强化如下五个环节: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老师尤应适当点拨。如:“为人性僻耽(dā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

(3)边诵边写。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5)看清要求。1994~1997年,高考名言名句填空要求都是“任选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而且阅卷时也以答对的句数计分。1998年填空要求改为“只选三句”,考生只能选答三句,否则,阅卷时以前三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首先看清填写要求。

以上是名句名篇复习的大致要点,旨在明确复习范围,指导复习方法,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考名句名篇的复习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高三,在高

一、高二年级就要逐步分解、渗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中名句名篇这块此新闻共有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下载名句名篇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句名篇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必备古诗名篇名句

    北京清华成铭教育 全国唯一专注考前文化课辅导的品牌 高考语文必背名篇名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

    背诵名句名篇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岁华尽摇落,芳意......

    初中名句名篇

    初中及课外名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高考试卷专题综合评估(一) 高考试题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2014·福建高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2),......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 1.(2016·陕西商洛4月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沙漠冰封、阴云密布来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

    高考名篇名句

    大家都在为共同的事业——学习忙碌着,紧随阿宝大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置办语文题一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名篇名句默写是每年高考都要考查的,以往的题目大多采用给出文句的上句或......

    XX届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第20讲 名句名篇默写(二) 上一讲引用了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这样的话:“名句名篇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些基......

    2011届高考复习《名句名篇》同步测试题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2011届高考复习《名句名篇》同步测试题 【说明】 本试卷每空0.5分,共16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画图省识春风面,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