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21:1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4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 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2、介绍邓世昌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甲午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走进历史,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1、利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三、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1、播放影片《黄海大战》片段。

2、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3、出示光绪帝为邓世昌题的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战争的起因

介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发展强大,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步国威与四方”,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运用课本上的语言进行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5、战争的经过

(1)、提问:中日的这场战争一共达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

(2)、了解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3)、出示《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炮超过日本,但陈旧,平均舰龄小于日本2年体轻,速度快,中小口径速射火炮占优势

(4)、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5)、出示《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

四、分析条约,体验屈辱

1、过渡: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

2、材料补充: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谈判中日方对李鸿章大加威胁,所提出的各项苛刻条件,只许李鸿章表示“允”“不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等),同时出示《中日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图片。

3、马关条约的内容

师点拨: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南京条约》,概括《马关条约》的内容。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5、补充“三国干涉还辽”。

五、解读史料,感悟历史

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教训?

六、反思完善,巩固落实

联想游戏:由„„我想到了„„,以此来小结本节课内容。

课后习题

1、下列关于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2、A.清政府惧怕与敌“失和”,迟迟不敢宣战

3、B.清军水师惨遭败绩

4、C.清军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5、D.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6、《马关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D)

7、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8、B.赔款白银2亿两

9、C.增开通商口岸

10、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爱国将领使(D)

A.邓世昌

B.丁汝昌

C.刘永福

D.徐骧

4、“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为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D)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陈化成D.邓世昌

5、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是与哪一次侵略战争有关?

(C)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1894年

2、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1895年

李鸿章---伊藤博文

第二篇:4、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3.《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三、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知识拓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能力提升1: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能力提升2:

《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当堂检测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毕业歌》回忆学过内容,然后提问:

1、有哪些国土的沦丧?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2)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阿古柏占领新疆。

2、掀起了哪些民族自救的巨浪?

(1)左宗棠收复新疆。

(2)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二,学习新课

(一)战前篇: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

(1)地理位置 岛国,领土少,资源缺乏。

(2)明治维新国力日强。

(3)用材料了解当时的日本。

材料一

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日本明治天皇

材料二

20年内建造100艘军舰,增加海军25000人;40年内建立起完成的纺织、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

——明治维新之“殖产兴业”目标

由材料引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结合课本):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由直接原因中的哪个词可以得出本次战争的性质。(侵略)

师:甲午战争是一次侵略战争。

3、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简述其过程)

(二)战中篇

1、战争经过: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陆)、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看图了解)

(1)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守定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了平壤。

(2)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4)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四场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2、进一步了解邓世昌其人(利用材料和视频)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1)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

(2)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3、师:我们有如此勇猛的将领,有誓死追随的士兵,那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材料得出)

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

材料一:北洋舰队子1888年建军以来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船只,舰龄老化,作战时随船炮弹携带不足。

北洋舰队官兵可以携带家眷住在陆地上,把兵舰当作衙门,点卯应粮。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实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的消极避战,下令“如违令避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

慈禧太后惧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所以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

由材料得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军备落后,军纪松弛;决策者的妥协退让。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

4、威海战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是战争的结局。

(三)战后篇

1、了解《马关条约》内容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危害?(了解《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结合《南京条约》,以及《马关条约》城市开放的图片。)

利用表格对比引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

2、台湾人民的抗日自救运动。感悟台湾人民的爱国精神。(利用图片和材料)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

-----徐骧

三,课后小结

殇思甲午 镜鉴今天。

结合课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

老师结语:同学们历史已成过去,擦干昨天的血和泪,吸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在,好好学习,勇于担当,相信咱们中国一定会永远屹立于强国之林。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

(一)教材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黃海战役、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谈话引导法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七子:帝国主义列强强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地)

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2、讲授新课(30分钟)[板书]

一、黄海大战:

师:请大家看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生:回答: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教师补充讲述:同学们的回答正确。日本的对外侵略梦想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

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

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实现其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日本为侵略中国作了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日本就像一条潜伏已久的恶狼,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师:下面请大家看看书上的战争形势图,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板书]

1、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 生: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师:从以上我们的学习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

2、性质

生: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

[板书]

3、战争经过

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是谁?请同学们看看书然后回答这个问题。生:邓世昌

师: 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问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邓世昌的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生:回答

师:黄海大战后,由于党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日军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权。在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残败。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板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板书]1.时间:1895年4月 地点:马关 双方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生: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师:《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生: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师: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生:回答

教师分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 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什么是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加工品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倾销,获取高额利润)}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3.《马关条约》的影响

师:在讲这个问题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生: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大家分析得还可以,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列强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板书]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堂总结](10分钟)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小练]

选择题

1、《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D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日益扩大,而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在以往基础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并且还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真面目。在本课内容中,头绪较多,也比较复杂,既要让学生们从中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穷凶极恶,也要了解清政府政治、军事上的腐败及对外妥协退让,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要通过介绍邓世昌、刘步蟾、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抵抗外辱,保家卫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教学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授课安排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并且从中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的道理,由此达到教育和激励大家务必勤奋学习的目的,我打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多方面的相关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通过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资料,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分析,并且由他们最终得出结论,既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相关知识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以及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刘步蟾、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片段,借以导入新课: 提问:此片段反映了哪次战争的场面?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回答并从书中找出相关原因,随后老师分析并归纳]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从一开始就强烈地要求对外侵略扩张,将吞并朝鲜看作是进攻中国的跳板。19世纪年代,在出兵台湾、琉球的同时,它也开始了对朝鲜的侵略活动,用武力胁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1894年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日本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大好时机,先诱使清政府出兵,接着,日本军队突然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大量进入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兵,日本却源源增兵,战争迫在眉睫。

(提问:那么,清政府对此是何种态度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当时,清政府抱着靠国际调停来避免战争的幻想,不作积极准备,等发现英俄不愿介入时,对战争蓄谋已久的日军的攻势已经发动了。

1894年7月25日,日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因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提问:请同学们在书中归纳出在这场战争中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涌现出不少血染疆场,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如左宝贵(平壤战役);邓世昌、刘步蟾、林永生(黄海战役);徐邦道(辽东半岛战役);丁汝昌(威海卫战役)等,(插播相关录像)

但是在凶狠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面前,由于清政府再次显露了其奴颜婢膝,腐朽无能的本性。这些英雄的努力仍然不能挽回整个战争的局势。

平壤战役

比较清朝将官对待战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叶志超贪生怕死,弃城逃跑;左宝贵英勇抗击,血染平壤玄武门城头。这一战役后,战火由朝鲜延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战役

重温黄海战役片断,让学生实际感受爱国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生等人英勇指挥、与日军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陶冶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指出:这一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北洋舰队实力,严令不准出战,日军从此控制了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

结合地图册,简单介绍由于清军的不战而溃,使日军得以长驱直入,并在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以激发学生的民族义愤,激励他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更加刻苦学习。

威海卫战役

通过学生们阅读课文,让他们了解威海卫战役敌我交战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场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厄运,是李鸿章实行妥协避战政策的必然结果。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注定了中国将再次遭到帝国主义的任意宰割。

(提问:战场上清政府的惨败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屈辱的《马关条约》(1895)

首先强调该条约的屈辱性:

1、地点;

2、代表;

3、表态方式;

4、日方逼李鸿章就范的手段;

5、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在学生归纳出条约内容后,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相关危害:

割地:(展示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并烘托气氛)中国大片领土的割让,使日本侵略野心更加膨胀,同时也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

赔款: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劳动人民更加贫困,而日本掠取了巨额赔款,使其进一步发展军事工业,增强了其的侵略力量。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工厂,增开商埠:便利了日本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让学生在回顾过去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的基础上,概括的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的主权更多了,从《南京条约》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后半殖民地化加深,《马关条约》后半殖民地化又大大加深了一步。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并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国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声讨日本侵略者,斥责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康有为等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议和。台湾人民听到割台的消息,愤怒悲恸,奔走相告,他们提出誓与台湾共存亡,要杀死卖国贼李鸿章以谢天地祖宗。表现了人民对卖国贼的痛恨和保卫祖国领土的决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结合台湾抗日形势图介绍刘永福、徐骧率领台湾人民抗击日军的历史,着重说明: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不可侵犯领土台湾,中国军英勇抗战五个月,从台北打到台南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此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里,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要求返回祖国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二)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同学们对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和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再次清楚的看到:日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在凶狠残暴的侵略者面前,清政府再次显露了其奴颜婢膝,腐朽无能的本性。尽管在战争当中,有不少仁人志士血染疆场,以身殉国,但是仍不能挽回整个战争的局势。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极大危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条约,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同时,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民族,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坚持不懈的斗争。(播放《走向共和》主题歌,既作为本课的结束,同时通过其中的歌词,再次向学生强调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目的,从而起到激励学生发奋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的作用。)

课后思考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几经帝国主义各国侵略、宰割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努力抗争,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荣史,为了让学生们更加认真地学习,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震撼他们的心灵,我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这节课的各方面反映来看,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课中同学们都很认真,听课、思考、发言都很积极,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能主动学习,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同时,通过这堂课的实践,我也从中受益非浅,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更加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下载1.4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合集)

    (一)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了 解 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掌 握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能力训练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格式分三部分: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 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灵寿县慈峪中学 马红霞 【课标要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战争的目的、黄海大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台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班别: 姓名: 学号: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大战和邓世昌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情预测: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