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 “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1895年1月,湘军6万人同日军作战,三月,牛庄、田庄、营口等地失手。

1895年1月20日,威海卫之战爆发,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北洋水师残余战舰投降。清廷危急万分,此战后被迫向日本提出乞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89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如下: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舰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5、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置工厂,产品行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补充

1)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各国的意图及结果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突出爱国精神教育。

环节三:精讲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甲午战争的概况,及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反思。为什么会在甲午年发生这样一场战争,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1、战前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①明治维新确定对外扩张政策 材料设置: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睦仁于1868颁布的《御笔信》

问题:从此材料中概括天皇的想法?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当中国遭受鸦片战争厄运的时候,日本也在1853年被迫开国。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陆地狭小,资源匮乏,危机感更强。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便发布了《御笔信》,确立“大陆政策”。明治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征服中国大陆,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继而进入中国东北、华北和进一步觊觎俄远东地区;二是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进一步征服吕宋(今菲律宾)等南洋诸国。

教师过渡:在大陆政策制定后,日本随后开始对朝鲜进行一步步的侵略。

②开始对朝鲜的侵略

A、1876年,签订《江华条约,》同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

B、1882年,借助壬午兵变,签订《仁川条约》,获得汉城驻兵权

C、1884-1885年,借中法战争与中国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今后若发生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出兵朝鲜,需事先相互照知。

问题:日本获得了哪些权力? ③对中国的野心越来愈大

A、1885年6月,政府提出十年扩军计划,1892年提前完成 B、1887年《征讨请国策》

“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20年后可能完备。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请国策》

教师解读: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

C、1890年,日本发动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山县有朋被推为首相,至战争爆发之

前,伊藤博文内阁日本已形成一支拥有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万人,舰船排水量72000吨的常规军事力量。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华战争的所有军事准备。

教师过渡:由此可见,日本于甲午年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日本是蓄谋已久,计划周详的侵略战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危机一步步的逼近当时的中国。那我们中国的清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

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 ①备战意识上,存在分歧

A、帝党后党存在分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倾向于和,光绪帝倾向于战。B、李鸿章政治上倾向于后党

②战备装置同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A、1888年未添任何舰队,1891年,停购枪炮弹药

2、朝鲜东学党起义

1)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致中日矛盾激化 材料:“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为敌军陆军侵略中国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作敌军海军侵略中国山东、河北的根据地”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清国内舆论要求备战。A、光绪:倾向于战

B、慈禧:倾向于和,力保和局。慈禧要过六十大寿,逢旬寿时,即满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较隆重,尤其是六十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十是一轮花甲,祝寿的规模与形式,超过以往,属于情理之中。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可问题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在这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是收敛私欲,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还是为逞一己的贪欲,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轻重的人;后者则是民族的罪人,应大加挞伐。慈禧选择了后者,她的六十庆典非比寻常,竟然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C、李鸿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教师讲述:

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A、俄国:一方面觊觎中国的旅顺、大连和朝鲜的元山,进而控制朝鲜半岛。担心日本倒向英国,英国是与俄国争夺远东的劲敌。对日纵容。态度,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劝日本。

B、英国:与俄国争夺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争夺朝鲜。7月14日,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教师过渡:列强的态度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以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而爆发,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环节四:

合作探究:中国为何惨败(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中国之所以失败,败在了国家体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

问题设置: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李鸿章的必战自保的方针造成的,如果不是李鸿章我们是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利用《走向共和》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内容如下:

问题:李鸿章的战略方针有无缺陷,谈谈你的看法?

1、败在战略战术 教师解读:

李鸿章的作战计划:重点放在奉天和陵寝。(缺点:忽略制海权,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的问题;集结在沈阳,京畿地区的大批清军游离于战场之外;渤海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兵力严重不足)

“海洋国家的防御线既不是本国的临海线,也不是与大陆国家之间的海峡中间线,而是对方国家的港口背后”

----戴旭《海图腾》236页

这说明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李鸿章在战略指挥上是要承当主要责任的。

2、败在观念:

材料二:“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船之役。当时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之,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教师解读:无现代国家民族之观念,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了,竟然广东无关。

3、败在腐败的政治

材料三: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1)“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2)“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据档案记载,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共计报效银两二百九十八万余两。

教师解读:从慈禧六旬大寿的花费和海军建设经费的捉膝见肘的角度来看待清政府消极备战。而日本天皇则为了海军建设发布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由于天皇带头捐助,半年之内,捐款达203万日元,--明治二十年(1887年)敕令

4、败在近代化指导思想

材料四:“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因为中国军队没有进行军事转型导致整体落后,所以挨打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于转型失误造成的”

----戴旭《海图腾》236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及实践导致的结果

教师解读: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不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的国门被西方打开了,1853年,日本国门也被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因此当时中国走上了洋务运动之路,日本走向了明治维新之路。当时中国的这个洋务运动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什么?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指导思想的不同使中日两国拉开了差距。

首先,败于教育改革,日本天皇认为日清战争胜利首要的功臣是小学教师,因为小学教师为普及了文化,提高了国民素质。张之洞为清朝(学堂)写《(学堂)歌》,里面称赞日本,三海岛,雄东方,一国三万小学堂。就是说科技立国,教育立国,这个实际上是日本当年战胜清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败于陆海军建设,从海陆军的建设来讲,双方呢也有巨大的差距。日本的陆军完全模仿法国和德国的样式。后来它全部模仿德国,军队编制,战术战术完全是近代化的。

第三,败于近代化程度,日本国家小,财力弱,但是它这个近代化水平啊远远超过中国。日本首都通火车是1872年,比中国北京通火车早二十五年,日本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学比中国也早二十五年,日本实行货币改革比中国早六十五年。

所以说甲午之败,不管是陆军和海军,都败于体制,败于观念,也败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梁启超在李鸿章有这样一段话: “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既不失机而亦无必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战前决之,何也。世运也”

环节五:板书设计与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经过:

1)丰岛海战:(1894年7月)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15日-9月21日)3)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4)辽东战役:(1894年11月)

5)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20-2月7日)

二、战争缘起: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

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4、朝鲜东学党起义

三、失败原因

小结:现在我们回头再看一下对日本的爱恨问题,我们应该我们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现代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则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侵略思想。

环节六:【课堂检测】设计意图:评估教学效果,强化知识重点。

1、日本发动甲午中国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需要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B、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C、朝鲜东学党起义

D、清政府腐败无能

2.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关于甲午战争的两个问题。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和计划周详的侵略战争。中国之败,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由于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中日之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凭借我们日益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本也不会轻言战争。毕竟,只有和平的交流,才符合中国和日本人民的利益。

第二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毕业歌》回忆学过内容,然后提问:

1、有哪些国土的沦丧?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2)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阿古柏占领新疆。

2、掀起了哪些民族自救的巨浪?

(1)左宗棠收复新疆。

(2)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二,学习新课

(一)战前篇: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

(1)地理位置 岛国,领土少,资源缺乏。

(2)明治维新国力日强。

(3)用材料了解当时的日本。

材料一

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日本明治天皇

材料二

20年内建造100艘军舰,增加海军25000人;40年内建立起完成的纺织、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

——明治维新之“殖产兴业”目标

由材料引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结合课本):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由直接原因中的哪个词可以得出本次战争的性质。(侵略)

师:甲午战争是一次侵略战争。

3、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简述其过程)

(二)战中篇

1、战争经过: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陆)、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看图了解)

(1)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守定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了平壤。

(2)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4)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四场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2、进一步了解邓世昌其人(利用材料和视频)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1)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

(2)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3、师:我们有如此勇猛的将领,有誓死追随的士兵,那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材料得出)

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

材料一:北洋舰队子1888年建军以来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船只,舰龄老化,作战时随船炮弹携带不足。

北洋舰队官兵可以携带家眷住在陆地上,把兵舰当作衙门,点卯应粮。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实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的消极避战,下令“如违令避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

慈禧太后惧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所以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

由材料得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军备落后,军纪松弛;决策者的妥协退让。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

4、威海战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是战争的结局。

(三)战后篇

1、了解《马关条约》内容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危害?(了解《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结合《南京条约》,以及《马关条约》城市开放的图片。)

利用表格对比引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

2、台湾人民的抗日自救运动。感悟台湾人民的爱国精神。(利用图片和材料)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

-----徐骧

三,课后小结

殇思甲午 镜鉴今天。

结合课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

老师结语:同学们历史已成过去,擦干昨天的血和泪,吸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在,好好学习,勇于担当,相信咱们中国一定会永远屹立于强国之林。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

(一)教材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黃海战役、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谈话引导法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七子:帝国主义列强强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地)

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2、讲授新课(30分钟)[板书]

一、黄海大战:

师:请大家看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生:回答: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教师补充讲述:同学们的回答正确。日本的对外侵略梦想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

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

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实现其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日本为侵略中国作了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日本就像一条潜伏已久的恶狼,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师:下面请大家看看书上的战争形势图,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板书]

1、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 生: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师:从以上我们的学习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

2、性质

生: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

[板书]

3、战争经过

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是谁?请同学们看看书然后回答这个问题。生:邓世昌

师: 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提问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邓世昌的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生:回答

师:黄海大战后,由于党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日军取得了黃海的制海权。在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残败。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板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板书]1.时间:1895年4月 地点:马关 双方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生: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师:《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生: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师: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生:回答

教师分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 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什么是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加工品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倾销,获取高额利润)}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3.《马关条约》的影响

师:在讲这个问题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生: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大家分析得还可以,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列强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板书]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堂总结](10分钟)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小练]

选择题

1、《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D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日益扩大,而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在以往基础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并且还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真面目。在本课内容中,头绪较多,也比较复杂,既要让学生们从中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穷凶极恶,也要了解清政府政治、军事上的腐败及对外妥协退让,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要通过介绍邓世昌、刘步蟾、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抵抗外辱,保家卫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教学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授课安排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并且从中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的道理,由此达到教育和激励大家务必勤奋学习的目的,我打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多方面的相关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通过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资料,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分析,并且由他们最终得出结论,既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相关知识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以及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刘步蟾、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片段,借以导入新课: 提问:此片段反映了哪次战争的场面?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回答并从书中找出相关原因,随后老师分析并归纳]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从一开始就强烈地要求对外侵略扩张,将吞并朝鲜看作是进攻中国的跳板。19世纪年代,在出兵台湾、琉球的同时,它也开始了对朝鲜的侵略活动,用武力胁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1894年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日本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大好时机,先诱使清政府出兵,接着,日本军队突然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大量进入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兵,日本却源源增兵,战争迫在眉睫。

(提问:那么,清政府对此是何种态度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当时,清政府抱着靠国际调停来避免战争的幻想,不作积极准备,等发现英俄不愿介入时,对战争蓄谋已久的日军的攻势已经发动了。

1894年7月25日,日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因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提问:请同学们在书中归纳出在这场战争中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涌现出不少血染疆场,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如左宝贵(平壤战役);邓世昌、刘步蟾、林永生(黄海战役);徐邦道(辽东半岛战役);丁汝昌(威海卫战役)等,(插播相关录像)

但是在凶狠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面前,由于清政府再次显露了其奴颜婢膝,腐朽无能的本性。这些英雄的努力仍然不能挽回整个战争的局势。

平壤战役

比较清朝将官对待战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叶志超贪生怕死,弃城逃跑;左宝贵英勇抗击,血染平壤玄武门城头。这一战役后,战火由朝鲜延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战役

重温黄海战役片断,让学生实际感受爱国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生等人英勇指挥、与日军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陶冶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指出:这一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北洋舰队实力,严令不准出战,日军从此控制了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

结合地图册,简单介绍由于清军的不战而溃,使日军得以长驱直入,并在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以激发学生的民族义愤,激励他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更加刻苦学习。

威海卫战役

通过学生们阅读课文,让他们了解威海卫战役敌我交战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场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厄运,是李鸿章实行妥协避战政策的必然结果。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注定了中国将再次遭到帝国主义的任意宰割。

(提问:战场上清政府的惨败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屈辱的《马关条约》(1895)

首先强调该条约的屈辱性:

1、地点;

2、代表;

3、表态方式;

4、日方逼李鸿章就范的手段;

5、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在学生归纳出条约内容后,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相关危害:

割地:(展示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并烘托气氛)中国大片领土的割让,使日本侵略野心更加膨胀,同时也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

赔款: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劳动人民更加贫困,而日本掠取了巨额赔款,使其进一步发展军事工业,增强了其的侵略力量。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工厂,增开商埠:便利了日本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让学生在回顾过去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的基础上,概括的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的主权更多了,从《南京条约》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后半殖民地化加深,《马关条约》后半殖民地化又大大加深了一步。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并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国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声讨日本侵略者,斥责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康有为等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议和。台湾人民听到割台的消息,愤怒悲恸,奔走相告,他们提出誓与台湾共存亡,要杀死卖国贼李鸿章以谢天地祖宗。表现了人民对卖国贼的痛恨和保卫祖国领土的决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结合台湾抗日形势图介绍刘永福、徐骧率领台湾人民抗击日军的历史,着重说明: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不可侵犯领土台湾,中国军英勇抗战五个月,从台北打到台南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此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里,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要求返回祖国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二)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同学们对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和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再次清楚的看到:日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在凶狠残暴的侵略者面前,清政府再次显露了其奴颜婢膝,腐朽无能的本性。尽管在战争当中,有不少仁人志士血染疆场,以身殉国,但是仍不能挽回整个战争的局势。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极大危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条约,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丧权辱国;同时,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民族,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坚持不懈的斗争。(播放《走向共和》主题歌,既作为本课的结束,同时通过其中的歌词,再次向学生强调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目的,从而起到激励学生发奋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的作用。)

课后思考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几经帝国主义各国侵略、宰割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努力抗争,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荣史,为了让学生们更加认真地学习,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震撼他们的心灵,我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这节课的各方面反映来看,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课中同学们都很认真,听课、思考、发言都很积极,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能主动学习,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同时,通过这堂课的实践,我也从中受益非浅,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更加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 握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口头表达

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

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探索

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意识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

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

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8页连线搭配题: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860年

《马关条约》

割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1895年

《北京条约》

割香港岛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15页[自我测评]以及90~92页“单项选择”11、12、13题,“连线搭配”题,“想一想,说一说”题。3.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载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格式分三部分: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 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灵寿县慈峪中学 马红霞 【课标要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战争的目的、黄海大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台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5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杨旭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留几分钟复习上一课内容,处理学案当中的习题。(课件上出现幻灯片1) 1、 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洗劫并放火焚烧了 。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2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