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赞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芦苇赞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芦苇赞教学设计》。

第一篇:芦苇赞教学设计

《芦 苇 赞》 教 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芦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芦苇的赞美之情。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4、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1、体会芦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芦苇的赞美喜爱之情。

2、体会为什么说“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教学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老师夸奖学生,学生夸奖老师,“夸奖”一词还可以用哪个词表达,“赞美、称赞”等,学生板书“赞”,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赞美物的文章(板书课题)。学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3、思考:你认为芦苇值得不值得赞美,作者也认为芦苇值得赞美,他是怎么表达的呢?浏览全文找出这句话。(教师板书:“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三)全班交流,品读全文

1、学生读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芦苇值得赞美的语句。教师随机进行指导品读。如(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芦苇绿的特点。

(1)、指名读文

(2)、教师指导读文(从千里绿野、层层叠叠、时而„„时而)等重点词语体会。

(3)、学生练读后教师指名读,再找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文,其他生闭眼想象后谈感受。

(4)、多媒体课件出示芦苇的风景图,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

(5)、集体朗读。

(6)、句式训练,(看着„„你会觉得它像„„也像„„像„„又像„„。„„时而„„时而„„)

2、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芦苇集群而生、聚众而长,体会芦苇生气勃勃的特点。(1)、指名读,其他学生用掌声评价。

(2)、读说式训练,品读课文谈感受。

(3)、比赛读文,其他生当评委,不仅评出谁读得好,还要指出哪儿读得好。

(4)、同学互相学习优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品读课文。

(6)、多媒体课件出示不断变化的芦苇图教师范读,学生由图想文。

3、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1)、正因为芦苇非常美,作者被迷醉了,引导学生品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次到冀中,看到了纵横数十里的白洋淀,却又被满淀青青的芦苇迷醉了。)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话,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

(3)、小组进行朗诵训练。

(4)、小组展示成果(5)、学生练背

(6)、集体根据老师提示背诵。

4、对于学生找出的其他段落教师随机板书重点词语。(如平凡、朴实,易生易长用途广泛等)

(四)、资料展示,升华内涵。

学生理解了芦苇值得赞美的原因后,深入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学生展示资料,教师也出示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芦苇在我国抗战史上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五)、总结写法,小结全文。

(1)、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借物喻人。

(2)、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总结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芦 苇 赞》

教 案篇二:胡杨赞教学设计[1] 《胡杨赞》教学设计

永城市第四小学 陈 静

教材简析:

《胡杨赞》一文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从胡杨的眼泪、胡杨独特的长相、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胡杨对人的贡献四个方面讲述了“我”钟情于胡杨、心动于胡杨的原因。课文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感到震撼。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更赞美那些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默默奉献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无比敬佩之情。本文激情洋溢,适合朗读。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以“赞”为线索、以“情”为核心、以“读”为策略,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孩子们的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环节,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真真正正地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认认真真地诠释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默默奉献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胡杨组图、新疆民乐)。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法:

1.朗读品悟法; 2.赏析词句法; 3.情景教学法。学法:

1.自主阅读法; 2.圈点批注法; 3.讨论交流法; 4.合作探究法;5.感情朗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2.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设疑,引读激趣。

1、谜语设疑: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猜。

“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铮铮铁骨铸千年,不屈品质颂万年。”(幻灯片1)

2、引读激趣:

【师】细心的学生可以发现,这则谜语的谜面本身就是一首小诗,它的题目是:《胡杨赞》,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

【师】咱们的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和它题目相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胡杨赞》。[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设疑引出“胡杨赞”的话题展开对话,既点题扣住文眼,又抓住了文本的主旨。这为师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细读品悟课文做了铺垫。]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

(3)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

2、点名朗读、默记。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要求他们默记,这样孩子们学起来不会走弯路。]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

(一):(幻灯片2)

自主读课文两遍: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2)同桌合作读(分段读),纠正字音,交流不理解词语的意思,说说每段写的什么。(8分钟后比一比谁朗读的最正确)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时,教师要提醒孩子们一起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联系生活实际等。)

3、展示初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幻灯片3)

新疆 维吾尔族 不腐 惨不忍睹 弓腰驼背 嶙峋 晦暗 盐碱 恶劣 肥皂 积蓄(2)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语病,在这里设计了指名分段读,特别是较长的句子,学生容易读破,老师要及时纠正,必要时老师可范读或者领读。]

三、自主默读,体会感情

1、出示自学指导

(二):(幻灯片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小组内交流你的看法。(6分钟后,比一比哪组收获最大)

2、学生按要求自学,合作学,教师巡回指导

(在孩子们交流此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不要及时下结论,可让小组同学通 过“讨论——朗读——再讨论”的方式寻找到正确答案。),3、展示读书收获

【师】: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默默奉献)问题预设: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回答,教师要及时引导使答案减略化、具体化。[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阅读的欲望,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逐步深入文本,以读代讲,巧妙完成学习目标之一。]

四、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师】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看自学指导

(三):(幻灯片5)

品读课文,想一想:你对怎样的胡杨动了情?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8分钟后,看谁读得最动情!)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师巡视。

(这一环节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给孩子鼓励。)3.全班交流感受体会,精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重点点拨:(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

四、巩固深化:

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妙词佳句、思想感情方面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板书设计: 23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默默奉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 1.听写词语:钟情、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幻灯片出示所写词语,同桌互检)篇三:芦苇荡教学设计

芦苇荡教学设计

一:观看《小兵张嘎》片段:

二:导入设计:

小兵张嘎》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电视剧。嘎子的形象影响了许多小观众。嘎子倔头倔脑,机智勇敢。“小鬼子,我跟你拼了!”这疾恶如仇、掷地有声的呐喊,这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小兵张嘎生活的带着硝烟的岁月里。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的头破血流。他是怎么办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领略这位老英雄的风采。三:第一阶段(检查预习):

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掌握字词形、音、义。?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简介。?

3、了解作品简介。?

4、了解写作背景。

?

5、掌握字词形、音、义。

四:文体常识积累卡片: 1.小说的三要素: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小说的环境:

五:作者、作品简介: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作家。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六:写作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七:课堂练习:

1、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掌握它的字形

寒噤()仄歪()竹篙()

苇塘()黄梢()疟子()

泅着()提防()()舀()

吆喝()()趴()扒()

蹿()飒()转弯抹角()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八:第二阶段: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复述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文章结构: ?

一、(1~8)概述老英雄形象。?

二、(9~54)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

三、(55~63)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鬼子。九:复述并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叙述了

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革命队伍的故事。

十:第三阶段: 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 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 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大家找出并标记相应的文段,然后由一人朗读相应句子或文段;大家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讨论,一人负责记录(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分析概括出来的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是怎样对其描写? ?

2、他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这一性格? ?

3、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来表述。

十一:同桌间探讨:

通过感受老头子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你有哪些认识?

十二:第一课时课堂小结: ?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本课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把握了字词的形、音、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复述并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老英雄的形象。我们应向抗日英雄们学习,热爱祖国,努力

学习,将来才能保卫祖国。? 同学们今天学得很认真。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环境描写、主旨及写法。

十三:布置作业:

?

1、掌握字词形音义,并学会运用。?

2、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篇四: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分析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篇五: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 意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

作者表达情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故乡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是

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之地,“月是故乡

明,景是故乡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用植物代表着故乡,这种植物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儿时有哪些美

好的记忆。

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师:作者二十几年在北国的大城市里工作,却常常想念故乡,那是因为故乡给他留下可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什么呢?

生读句子

师:多么美好的记忆呀,谁能通过语言让同学们体会到作者儿时的快乐呢?

生朗读(配音乐)师引读、生接读

师:作者儿时的记忆就这几种景物吗?

学生说一说

师:故乡的景物很多,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很多,在这里作者精选了四种典型景物,以举例的方式意犹未进地倾诉着对故乡的记忆。然而,多年来令作者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又是什么呢?

生故乡的芦苇

师:你印象中的芦苇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作者是怎样写芦苇的。

学生找到句子读一读(师出示句子)

找同学看大屏幕读一读,感受芦苇的美

师:这句话描写的是芦苇丛的美景,一片云海似的密密层层的芦苇使故乡的风景自然而然的变的恬静而飘逸。

师:故乡的芦苇美丽飘逸,那么它长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说一说 师:正是因为家乡的芦苇多而且美,所以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什么原因,让作者对芦苇永远不能忘怀呢?

学生找到写三件趣事的几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写第一件趣事的自然段

师:这一段的末尾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能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作者可能写得内容补充上吗?

同桌商量,然后找同学回答

师: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用芦叶做成哨子,吹出各种美妙的音乐,使他们如此陶醉,芦叶除了做口哨,还能做什么呢?

生:还能折成芦叶船

师:芦叶船是怎样做的生读课文回答

师:芦叶船做成了,接下来他们还要做什么? 出示大屏幕

师:(小心翼翼、欢呼雀跃两个词体现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做口哨,折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他又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快乐呢?

学生看课文回答

师:这是多么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时光啊!让我们带着

这种情感来朗读最后一部分。

因为芦苇带给“我”一生最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所以芦苇在“我”的记忆中成了故乡的象征,芦苇与故乡永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芦苇负载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芦苇

蛛网

一畦畦

熠熠耀目

飘拂

飘逸

缤纷

恬静

纯真

纺织娘

魂牵梦绕

触须

羽翼

裹着

(1)“一畦畦”是一个数量词,你能找个词来替换它吗?文中“一畦畦”的是什么?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

(2)“魂牵梦绕”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

“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第三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富源乡小学

高照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芦苇

蛛网

一畦畦

熠熠耀目

飘拂

飘逸

缤纷 恬静

纯真

纺织娘

魂牵梦绕

触须

羽翼

裹着(1)“一畦畦”是一个数量词,你能找个词来替换它吗?文中“一畦畦”的是什么?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

(2)“魂牵梦绕”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

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

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四、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第四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芦苇

蛛网

一畦畦

熠熠耀目

飘拂

飘逸

缤纷 恬静

纯真

纺织娘

魂牵梦绕

触须

羽翼

裹着

(1)“一畦畦”是一个数量词,你能找个词来替换它吗?文中“一畦畦”的是什么?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

(2)“魂牵梦绕”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

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

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第五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黑河市第四小学 国亚卓

设计理念:

小班化教学是相对于大班额教学来说的。我个人认为,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力求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3.主动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教学准备:

图片、歌曲、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流程:

一、教师唱歌,谈话导入

1、教师演唱《我热恋的故乡》

2、故乡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儿,尤其是对于长年在外的人来说,故乡的意义更是非比寻常。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共同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对芦苇了解多少?(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芦苇令人记忆深刻。)

三、品味回忆 芦苇令作者记忆深刻,但课文的开头却没有直接写芦苇。那梦幻般、缤纷的记忆,让远离家乡二十几年的作者常常怀念。

1、出示句子: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故乡的芦苇,删掉可以吗?(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故乡的芦苇,但一方面写出了故乡的美丽如画,描写出了芦苇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有独钟。这样既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更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4、指名朗读。

5、指导朗读:这字里行间展现着一副副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6、齐读这一段。

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作者笔锋一转,让我们知道以上梦幻般的记忆都是故乡芦苇的铺垫。芦苇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引得作者情有独钟呢?

四、欣赏芦苇之美

1、请同学们同桌互读8-13自然段,讨论归纳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1)状物,介绍故乡的芦苇是乡村的一道风景。(8-9)(2)叙事,写芦苇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10-13)

2、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读了这两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魂牵梦绕”体会思念情结,抓住“很不起眼”联系芦苇的介绍体会平凡。)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芦苇之美。

读句子:“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一片片、一簇簇”把芦苇那美丽、宽广、碧绿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你能仿照“一片片”说两个ABB式的词语吗?作者用生动准确的词语突出了芦苇的美,使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一样。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4)(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

五、回忆童年趣事,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件事的学习重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感悟。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找出描写孩子们当时动作的词语,感受快乐。(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时的欢呼雀跃。(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有补充吗?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六、体会热爱故乡之情,学习14-16自然段。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下载芦苇赞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芦苇赞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兴隆小学褚福莲 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大家见过芦苇吗?你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生答)出示课件(芦苇) 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却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doc

    9、《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故乡吗? 2、生齐读课 3、 (出示课件)介绍芦苇。 二、初读课文 1、请轻轻的翻开书82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见过芦苇吗?(生答) 出示课件(芦苇)指名读旁注 2.师:我们生活在北方,很难见到芦苇。但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却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作......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品读)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品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

    《胡杨赞》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

    胡杨赞教学设计

    《胡杨赞》教学设计 璧泉小学 杨富君 一、教材分析及说明 《胡杨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由“独钟情”......

    长城赞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长城赞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背景分......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