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2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此教案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一篇托物言志的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其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樟树特点的感悟,进一步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让学生感受宋庆龄与樟树的联系,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课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要讲述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特点,以此衬托宋庆龄的高贵品质。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本人先通过抓重点字词,重点句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它的“可贵之处”,再通过交流合作,在出示大量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感受宋庆龄的品质,来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出示图片)上堂课我们认识了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2、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两棵树,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当时,周恩来总理出于对宋庆龄的关心,想让宋庆龄搬个家。可是宋庆龄却拒绝了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不愿意将小房换成大房,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2、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出示樟树图)这就是樟树,它是如此的蓬蓬勃勃!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出示樟树叶图片)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练说。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就是这样两棵樟树,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出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引读)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仅仅是因为他们长的蓬蓬勃勃吗?故居里别的树,也同样那么蓬蓬勃勃,为什么单单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读课文第五段,找一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①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仍然„„)(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喜欢用这种木料来做家具,比如说衣柜或箱子等;也就是说它的香气使虫类害怕,人们却喜欢,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香味,还能保护我们的物品。让我们用我们的读读出对她的赞美。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樟树这种独有的品格的呢?(与其他树木比较)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难怪宋庆龄周总理让她搬家,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

5、就是这样两棵樟树,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也总爱——(引读最后一小节)

6、宋庆龄奶奶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人们为什么也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天下的樟树有很多,人们又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宋庆龄奶奶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奶奶的资料(图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了解到宋庆龄奶奶时个怎样的一个人?她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资料展示,了解宋庆龄)

汇报: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说对宋庆龄的认识: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等)。

小结:是的,这就是宋庆龄奶奶!她美丽端庄、温文尔雅。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贞于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她永葆革命的青春; 面对强敌,她毫不畏惧;在危难时刻,她大义凛然,英勇战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她一心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妇女、儿童,奋斗一身。同学们,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不就像这樟树一样吗?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烛是老师的化身,青松是陈毅爷爷的化身,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奶奶的影子。

同学们,现在看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仅仅因为他们长得蓬蓬勃勃,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气吗?(不仅仅如此,她觉得自己就像这两棵树一样,蓬蓬勃勃,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人民,殚精竭力。所以当周总理让她搬家时,她不肯,她说——引读)

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奶奶;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奶奶。这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奶奶,因此,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永久的纪念,表达人们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怀念。(板书:崇敬、爱戴、怀念)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课外拓展

宋庆龄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为了纪念宋庆龄奶奶,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四、作业:

1、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奶奶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2、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你会想起什么?你会说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一写。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描写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一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樟树另一个可贵之处在哪?这种香气可以保存多久?让学生抓重点字词交流感悟,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在学生在对这段文字充分朗读感悟之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也喜欢樟树?通过补充一系列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补充了这些课外的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后还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同学们,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这两棵樟树吗?

第二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第22课)

执教:淮安市复兴镇中心小学 周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感受樟树旺盛的生命力。会用“无论„„总是”造句。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4.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体会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并学习运用。字词学习重点:

能结合汉字的特点和上下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瞻仰”的含意和表达的情感。(难点)

句段学习重点:

1、体会“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句子中饱含的赞美之情。(难点)

2、重点学习第四、第五段,通过品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旺盛的内在精神;感受樟树永远保持香气,永远拒虫的可贵品质。

3、学习第五段中的对比描写,懂得这样的用意和好处。篇章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揣摩,体会本文对比和“借物喻人”写法的奥妙,练习仿写。(难点)

2、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又为什么要在樟树下拍照留念”。(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有良好的朗读习惯,善良、感性,但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对于本篇课文中樟树的特点理解并不难,其难就难在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并将其与宋庆龄的伟大品质联系起来,从而激起学生对宋庆龄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师:课文朗诵;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板书课题,带着不同的理解课题。(假如要读出这是两棵巨大壮观的樟树怎么读?假如要读出这是名人故居前的樟树怎么读?假如要读出这是宋庆龄生前非常喜欢的樟树怎么读?)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说

引导关注文章首尾两部分:有什么发现或者说疑问吗?(如: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两棵樟树?人们瞻仰宋庆龄,为什么却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针对这些疑问,你还有什么大胆的推想?(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关系?)

二、讲授精读,披文入情。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

一读: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圈出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再想想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一特点,用横线画出。二读:品读划出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练习读好这段话。【学生活动】

2、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交流圈出的词语

(1)师:这段文字中,那个词最能表现樟树外形特点?【板书:外形特点】(如学生说四季常青,告诉学生很多植物都是四季常青,这是他的生长特点,不是独特之处)

都找到了吗,圈出来。板书:蓬蓬勃勃。

指名再来读读这个词,一起读。这是一个叠词。我们来比较一下蓬勃和蓬蓬勃勃,读读两个词,感觉有什么不同?(多指名几个学生读,让学生谈读后感受)咱们先来看看蓬勃这个词的意思。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这样预设一下:蓬,形容草木长得旺盛,勃,生命力旺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形容植物长得茂盛,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蓬蓬勃勃呢?】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指导读好这个词)

这就是叠词的功效:生动形象,含义深刻。引导学生用上一两个叠词说一句或一段话。(2)哪些词句写出了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呢?交流

枝干粗壮

师:联系生活:见过粗大的树吗?粗壮的枝干让你感受到„„生:生命力很强。

伸向西面八方

伸得远远地

师: 一起做做这个动作

远了吗?远远的呢!来,你来读读这句话

稠密的树叶

师:从这个词,你知道了——

(非常茂密,密密麻麻)绿得发亮

绿色本是生命的颜色,绿的发亮,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3)出示图:看。这样粗壮的枝干加上如此稠密的,绿的发亮的树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蓬蓬勃勃。

师:看到这样的樟树,你还想到哪些词语?(密密麻麻,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4)出示句子:现在,你能读好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5)这段还有一句话,写出了樟树的生长特点。出示,关注:无论„„总是„„ 樟树四季常青,冬天的时候,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 夏天的时候,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

这里的无论„„总是„„是一组关联词,表示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出现相同的结果。我们来想象一下:

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让学生往下接。】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樟树总是---

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樟树总是——

无论在烈日下,还是在暴雨中,樟树总是——

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两棵樟树,你看到了什么?(坚强 无畏)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你一定能读的更好。

指名读

齐读

(6)读了这么多遍,会背了吗?屏显:先记住顺序,再记关键词最后熟读成诵。(出示图,背诵)

小结:樟树就是这样以他的蓬蓬勃勃感染着宋庆龄,陪伴着宋庆龄,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学习第5自然段:樟树还有什么特别可贵之处? 讨论交流:

(1)“永久保持”,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师:当它枝枯叶落时,香气还在。

当它被制作成家具时,香气仍然不变。你们想想看,还有什么时候,香气也不变?(答案预设:被制作成药物时,香气不变;被大风连根拔起时,香气不变;被雷电拦腰劈断时,香气不变。)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他一天;也就是说要是这木质存在一年呢? 师:要是木质存在十年呢?一百年呢?永远存在呢?

师:多么可贵的木质啊。一起读读。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第五自然段还写了别的树木,具体写了石榴树。屏显: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寄生在树上。指名读。

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木呢?有什么作用呢?(对比手法:石榴树虫子越多,越能反衬出樟树拒虫的本领强)这几句话该怎么读?

总结,齐读

总结,导读:樟树就是这样以他的蓬蓬勃勃和可贵香气启迪着宋庆龄,鼓舞着宋庆龄,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学习第六自然段,明确写法。

过渡,引疑:樟树蓬蓬勃勃,香气能永久保持,它有这么多的特别之处,难怪不仅宋庆龄喜欢它,人们也喜欢它。每次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游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下留影。可是,人们喜欢这樟树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特别吗?【引说: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庆龄,感受她的品质。

(1)出示宋庆龄生平资料

A、读读这些资料,引导比较宋庆龄与樟树之间许多的相似之处。

答案提示:

1、宋庆龄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贡献巨大,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2、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历经苦难,从不退缩、动摇。

3、宋庆龄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不畏强暴,勇于同各种反动派作坚决地斗争„„

B、想象训练:是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庆龄看到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如此顽强,她会想-----【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当她看到樟树身上的香气不会因为自身的改变而消失,保持永恒,她又在想-----【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2)点明写法

学到这里,发现没有这樟树已经成为了宋庆龄的亲密伙伴与战友。人们看到这两棵樟树就不由得想起宋庆龄,人们瞻仰宋庆龄又情不自禁地在在樟树下合影,来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这正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借物喻人】

四、学生活动,模仿写作。

1、引导回忆《马诗》《梅》等诗,体会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与作用。让学生模仿写作: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先描述它的特别之处,然后写写它很像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的什么品质。

2、出示学生习作片断,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阅读有关宋庆龄或其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2.阅读许地山的《落花生》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3.背诵课文。

板书:

宋 庆 龄 故 居 的 樟 树

品格高尚

蓬蓬勃勃 粗壮 稠密 常青

贡献巨大

可贵 香气永久 拒虫

借物喻人

第三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切题导入,启发质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2.(出示故居的图片,教师在轻音乐中解说)这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它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1948―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5年之久。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谁来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宋庆龄对樟树的喜欢、不舍……)

师:请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感情朗读)

3.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

二、文本细读,走近樟树

板块一:品读樟树外形之美

1.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让我们先走近它们。自由读读课文的4、5小节,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出示:这是两棵的樟树。)

2.交流:你读出了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枝干粗壮、枝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相机出示: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出示枝干粗壮的图片)师:看,谁来读这个词?还不够粗壮,谁再来读?

(出示樟树全景图片)看,它就像什么?(撑开的绿色大伞、一个大绿蘑菇)

师:请你读出这把大伞的粗壮、浓郁。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看,这个字认识吗?(出示古文的“稠”字)“稠”字的左边是“禾”,表示禾苗,右边是“周”,表示种植庄稼的田地,“禾”加“周”就是表示在田里种植禾苗,稠字的本义也就是指――(生说:植株密集)

师:“稠”是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师生书写“稠”)在这句话中,“稠密”是什么意思呢?(树叶密集)

绿叶密密层层,可多了,谁来读出绿叶的多?(指名读)

师:老师能听出绿叶很多,但还不够亮,谁能再读出绿叶的亮?(指名读)(点评:这一个“亮”聚集了多少生命的能量啊!)

(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说到夏天,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冬天呢,你又会想到哪些词语?

(出示对比图)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别的植物都已无精打采,但樟树――生读: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冬天,大雪纷飞,万物凋零,但樟树――生读: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樟树都能那么蓬蓬勃勃,更别说是草长莺飞的春天、金风送爽的秋天了。谁来读出樟树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突出了“无论……总……”这对关联词。(凸显“无论……总……”)

你们自己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赞一赞樟树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小结:一个“无论……总……”让我们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

3.让大家一起读出自己眼中的樟树。(配乐朗读)

4.指导背诵。

5.如果你家门前也有这样的樟树,你舍得离开它们吗?为什么?

6.在烈日下,在严冬里,樟树依然长得蓬蓬勃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顽强)

板块二:品读樟树品质之美

1.师:你觉得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出示:

(1)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樟树四季常青,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而这句话中,却说它――(“枝枯叶落”)谁来读这个词?

枝已经枯了,叶已经落了,谁再来读?

师:枝枯叶落,其实就是说樟树已经――(死了、凋零了、枯萎了……)

在它枯萎的时候,在它死亡的时候,在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引说:……)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啊!

(2)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引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个月,虫类就――怕它一个月。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

如果存在一百年呢?――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板书:香气永久可贵)

有了这种香气,它就有了什么样的功能?(拒虫)

师:是的,樟树的这种香气,人闻了,心旷神怡。可是害虫闻了,就躲得远远的。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樟木箱图片)人们用它存放衣物,虫子就不敢来破坏了。人们还会将樟木制作成各种摆设或挂件(出示摆设、挂件),置于室内,能起到防虫、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用樟木制作的各种拖鞋、凉鞋(出示樟木拖鞋图),穿着舒适自如,有健足强身之效。

师:别的树木有这种香气吗?它们有自己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容易――招虫。比如说――出示: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指名读)

课文明明是写樟树香,能驱虫,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呢?(学生讨论后得出,通过对比反衬出樟树的高贵品质。)

师:怎么个对比法呢?我和你们比比看。(师生对比读)

出示:别的树木没有香气,而樟树却有。

容易招虫,而樟树却能。

樟树的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而石榴树存在一天,虫类就。

2.师:学完课文4、5小节,你们知道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请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因为樟树,所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知道了宋庆龄不肯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不仅一年四季蓬蓬勃勃,精神顽强,而且具有一种拒虫的永久香气。

三、资料拓展,感悟人物

1.过渡: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直到34年前,宋庆龄去世。在这三十多年里(出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们又有什么新问题想问吗?

3.看来,宋庆龄和樟树之间不仅仅是她喜爱樟树这么简单。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自由读一读,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她和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资料一:

宋庆龄,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他的事业,战斗不止、顽强不屈……在长达70年的革命战斗生涯中,她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

师: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发现,她和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宋庆龄奶奶正如樟树一样蓬蓬勃勃、精神顽强。

资料二: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七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的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一个个被吓得狼狈不堪。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了七位爱国领袖。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一身正气、保护人民……)

是啊,这一身正气就好比是樟树的――香气,樟树的香气能――拒虫,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能保护人民。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着这么多相似之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本文的作者仅仅是在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吗?你觉得还在写什么?

师:对,课文表面是写樟树的顽强精神和可贵品质,实际上是赞美宋庆龄用自己的一身正气把敌人拒之门外,保护人民。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师: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难怪人们――(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人们觉得“人如树,树如人”,与两棵樟树留影,就是与宋庆龄留影。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怀念的心情,再齐读这一小节。

四、迁移运用,学习方法

1.师:像这样借助物的品性来赞美人精神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

(出示)青 松

陈 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你读出了这是怎样的青松吗?它是谁的化身?

师:一齐读,读出陈毅爷爷的坚强不屈。

师:像这样借物喻人的诗和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可搜集一些来读。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感悟到了宋奶奶的伟大精神,还初步学会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如“宋庆龄樟树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深入了解这位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伟大女性!

第四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宿迁市宿城区屠园实验学校 刘彩霞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中重视有感情朗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先通过抓重点字词,重点局势,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它的“可贵之处”,再通过交流合作,在出示大量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感受宋庆龄的品质,来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1)指名读。(2)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三行词语。

2、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的词语掌握得非常好,表扬自己一下。3.请同学们再一次美美的读课题。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4.那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1.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写樟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四自然段去看看作者对樟树的描写。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它们的特点,请将它圈出来。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的哪个词写了?(板:蓬蓬勃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3、从哪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进入课文,默读思考,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4、引导理解学生找出的句子。

A、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1)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枝干粗壮)(2)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价)

过渡:刚才我们从枝干上看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B、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这句话给你什么感受?你从那些词感受到的?(“稠密”是说明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充满生机。)你看作者多会形容啊,那么逼真又那么简练的语句写了樟树的(板书:枝繁叶茂)。

(2)(出示樟树叶图)瞧!多美的树叶!谁来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女生来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过渡: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C、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的?(板书:四季常青),四季常青说明了什么?

(2)无论环境怎样,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它们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课件出示:无论

,5、同学们,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四季常青。蓬蓬勃勃,你们喜欢这两棵樟树吗?那就让我们用饱满的激情来赞美它们吧。(课件出示,齐读第四自然段。)

6、现在,在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7、是的,多么可爱的樟树啊,(指板书)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它们那美丽的外形是那样惹人喜欢。但是文中仅仅只写了它们的(板书:外在美)吗?我们再往下读课文,用心去体会。

三、品味樟树的“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一下:樟树的可贵在哪儿?(板书:香气拒虫、永久保持)

3、真是了不起的香气,引读(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怕它十年。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怕它百年。)句中出现一组关联词,“只要„„就”,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4、说得真好,谁来赞赞它的可贵之处?

5、就是这样的两棵樟树,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的香气保持不变,即使它枝枯叶落了,它的香气仍然保持——?当它作为木料制成了家具,它的香气还是——?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它的香气依然——?所以虫类都害怕它,不敢靠近它。这就是樟树的——?(板书:可贵之处)

6、文中除了描写樟树,还描写了什么树?谁来读一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

7、课文既然是描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描写石榴树呢?

8、是啊,这样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对比”。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9、(指板书)如果我们前面感受到的是樟树的外形美,那我们现在体会到的就是樟树的——?(板书:内在美)

10、现在,在你的心目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11、同学们,从你们的回答我听出来了,此时,你们不仅仅是喜爱樟树,更多的是对樟树的敬佩,敬佩它的可贵之处。请你融入这种感情,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美美的读一读这几句话。(课件出示:而樟树本身……)

四、了解树和人的密切关系

1.樟树外形秀美,品质可贵,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们文中的樟树更是与众不同,显得尤为高贵。因为它是(引题)。2.想象一下,宋庆龄在樟树下会有哪些活动?交流。

3.这树伴着她生活,伴着她成长,陪她一起快乐,陪她一起思索,难怪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时,宋庆龄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五、感知树与人的共同精神

1.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去世了,她离开我们已经有34年的时间了。可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依然吸引无数崇敬她的人前来瞻仰。(齐读第六自然段。出示课件)

2.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

(出示宋庆龄像介绍)再来了解她光辉灿烂的一生。(宋庆龄生平事迹)

3.几十年来宋庆龄走过了风风雨雨,她不光得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赞扬,由于她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赞美。(配图朗诵)

4、听了这些,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宋奶奶说吧,选择一句说说,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5.就是这样一位女性,赢得了无数人的崇敬。人们怀念宋庆龄,瞻仰她的故居,可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小组讨论 交流

6.樟树的香气让虫类害怕,一身正气的宋庆龄让敌人害怕。从樟树的身上让我们看出了宋庆龄的正气,因此,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烛是老师的化身,青松是陈毅爷爷的化身,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奶奶;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奶奶。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了解宋庆龄樟树奖。

六、总结全文,再读课题和课文。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两棵可贵的樟树,了解了一位伟大的女性。让我们满怀崇敬,饱含激情地再读一次课题。

2、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棵蓬蓬勃勃,永保香气的樟树。让宋庆龄高贵的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七、当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课外查阅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外在美 枝繁叶茂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内在

第五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灵石县夏门镇北山小学-----秦芳

教材背景: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一篇托物言志的课文,其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樟树特点的感悟,进一步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让学生感受宋庆龄与樟树的联系,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宋庆龄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要想真正了解宋庆龄的品质必须先了解樟树,学生对于樟树的学习应该比较容易,因此,学生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的精神品质。总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中重视有感情朗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生平、故事等,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 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本人先通过抓重点字词,重点句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它的“可贵之处”,再通过交流合作,在出示大量宋庆龄的资

料让孩子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感受宋庆龄的品质,来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上堂课我们认识了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设计意图:紧扣文章明线“这是一棵怎样的樟树”有意识地加深孩子对这一明线的印象】

2、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两棵樟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当时,周恩来总理出于对宋庆龄的关心,想让宋庆龄搬个家。可是宋庆龄却拒绝了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不愿意将小房换成大房,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

师: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宋庆龄的舍不得吧(幻灯片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5、指名读宋庆龄的话。我感受到了她的不舍喜爱之情,女生们齐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份不舍喜爱之情吧 女生齐读 【设计意图:扣住文章情感主线“舍不得”,让学生体味到樟树与宋庆龄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二、感受人们对樟树的喜爱之情。

1、师:仅仅是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喜爱吗?(不是)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文中那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 师:请你来告诉大家,指名读,幻灯片出示第六自然段。

3、质疑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不是其他事物前? 生2:为什么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故居? 生3:宋庆龄舍不得樟树的什么? 师小结问题:刚才的几个问题问的好,庭院里的这两棵樟树有什么魅力使得宋庆龄和大家都那么喜爱,让我们走近这两棵樟树,去领略他们的魅力吧。【设计意图:抓住宋庆龄和人们对樟树的感情提出问题,进而走进课文感知樟树魅力。】

三、感知樟树的外形美、内在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中描写樟树的段落 生自由读课文

1、师:读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这两棵樟树 生读第四自然,(幻灯片出示第4自然段)师:能说说你介绍的是樟树的什么吗? 生:外形

师:能找到一个词语概括樟树的特点吗? 生:蓬蓬勃勃

师:请你写到黑板上

师:理解这个词语吗?指名说 生:形容非常旺盛,繁茂。

师 :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通过字典

师: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但是这样还不够,还得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划划文中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语句。生默读思考。师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说

(1)交流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出示句子

师 :读这句话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樟树,能加上你的动作说说吗? 生:加动作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枝干很粗的樟树,而且它的枝干伸得很远 师:说的真好,把你的体会送入语句中,读一读

{A枝干粗壮,读得不好时 师:樟树的枝干伸得可真远哪,可是这棵樟树怎么这么细,谁来将樟树读得再粗壮些,再指名读

B伸的远远的没读好 师:老师看到了两棵粗壮的樟树,可是樟树你的手怎么这么短呢?谁来将樟树的手读得再长一些,指名读 }

师小结: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往往就隐藏在文中的语言文字中,现在再请你们来读读这四个字“蓬蓬勃勃”

C读得好时 师:这是多么有生机的樟树啊!男生将这两棵樟树介绍给大家吧,男生齐读第一句话。

(2)交流第二句话 师:刚才从枝干上我们看到了蓬勃的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指名说

师出示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叶子很多,而且很绿,绿到发亮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肯定能将这句话读好,生读 师:谁还想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再指个学生读。

(3)交流第三句话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 师:你来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第三句话,师出示这句话

师:从哪个词语上看出来的? 生:四季常青

师:能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四季常青就是无论夏天还是冬天,春天还是秋天樟树的叶子都是绿的

师:是呀,当其他树木的叶子都凋谢时,樟树的叶子却还是绿的,不仅是绿的,还绿的-----发亮

师:从这些词句中你觉得樟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坚强的树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出示句式:

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狂风还是暴雨,烈日还是冰雪,严寒还是酷暑)学生练说。指名说

师:听听,多么顽强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会背的就背。就是这样两棵樟树,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出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引读)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

2、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仅仅是因为他们长的蓬蓬勃勃吗?故居里别的树,也同样那么蓬蓬勃勃,为什么单单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读相关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指读第五自然段 ①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再读第五自然段(即使„„仍然„„)(只要„„就„„)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喜欢用这种木料来做家具,比如说衣柜或箱子等;也就是说它的香气使虫类害怕,人们却喜欢,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香味,还能保护我们的物品。让我们用我们的读读出对她的赞美。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的独有品格的呢?(和其它树比较)其它树是怎样的呢?指读 读后交流,能去掉这一描写石榴树的片段吗? 小结 : 学到这里,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蓬蓬勃勃、有拒虫的香气且香气能永久保持)

3、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难怪周总理让她搬家,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蓬蓬勃勃、拒虫香气永久保持。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 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感受人与树的相通之处

师:樟树很了不起,樟树的特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天下的樟树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樟树与宋庆龄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看两段资料,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宋庆龄给你的印象 指名说,汇报: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说对宋庆龄的认识: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等)。樟树与宋庆龄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结合樟树和我们收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小组再讨论交流(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宋庆龄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坚强不屈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身正气永远不会改变。)师:说的真好,难怪课文的最后写到---------生接读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 我们看到樟树就会想起-------------宋庆龄,想起她的一身正气,想起她的为革命的勃勃生机

小结: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

同学们,现在看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仅仅因为他们长得蓬蓬勃勃,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气吗?(不仅仅如此,她觉得自己就像这两棵树一样,蓬蓬勃勃,面对敌人毫不畏惧。所以当周总理让她搬家时,她不肯,她说——引读)

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在写这两棵樟树吗?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师小结:像这样表面描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奶奶。当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下,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写话,指名读。因此,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永久的纪念,表达人们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怀念。(板书:崇敬、爱戴、怀念)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再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树人合一是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却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怎样消除这种疏离感,亲近人物?我首先从樟树入手,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接着从人们的态度出发,引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料简介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阅读则是给学生更具感性的印象。虽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些措施下,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

五、课外拓展

宋庆龄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为了纪念宋庆龄奶奶,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了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宋庆龄,感受宋庆龄的品质。】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描写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一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樟树另一个可贵之处在哪?这种香气可以保存多久?让学生抓重点字词交流感悟,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在学生在对这段文字充分朗读感悟之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也喜欢樟树?通过补充一系列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补充了这些课外的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后还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下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编)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此教案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一篇托物言志的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其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樟树特点的感悟,进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一、导入 1、上堂课我们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认识了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2、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两棵树,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则范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此教案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一篇托物言志的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其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樟树特点的感悟,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薛莲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通过文本语言感知樟树的蓬勃生机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堂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