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1(5篇)

时间:2019-05-12 21:1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1》。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1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就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2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

学习《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

“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

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二、初读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⑵ 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

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

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

1、讨论:

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

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

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下!”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终于 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

②说一句话用“...尽管...但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和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和再现课文的情境。

3.情感目标:

你所做的事情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你应该听从你朋友的善意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阅读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下相反的寓意:一定要先找对方向,听听朋友善意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材戏剧,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遥远的南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一部教科书式的戏剧供学生欣赏。学生们喜欢它吗?

二、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

1.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们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3.老师:这个人要去南方,但是他正开车去北方。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季梁说服了他多少次?季梁是如何说服他的?那个朋友怎么说?你能找到他们吗?

4.老师:展示:“...尽管...但是……”

你能像这个例子一样说话吗?

5.老师:黑板上写:不懂,讲,真诚。

6.能谈谈“不解”和“真诚”的含义吗?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季梁在公共汽车上给了他的朋友三次建议,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别人的意见。它叫什么?

9.明白“自以为是”的意思。

10.老师:你能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季梁的真诚和公交车上朋友们的“固执”吗?请分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老师:我们来听听记录器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发表评论。

13.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

三、放开你的想象,体验其中的寓意。

1.请大家想象一下:楚国在南方,但是去了楚国的人却在往北走。会发生什么?

2.通过这篇课文你理解了什么?

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走错了方向,是达不到目的的。

四、展现故事,深化寓意。

让我们穿越时间空,飞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相反方向的故事。

1.分组表演一个故事。

2.反馈和沟通。

3.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悟道。

1.你之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建议后改正了。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吗?

(1)小组合作与交流。

(2)反馈沟通。

2.分部摘要:

是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向,接受朋友的善意建议。作为朋友,看到朋友相反的行为,也要给好的建议。

3.老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说说吗?

六、作业,课外拓展。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1

家乡的小河

在我老家院子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早晨,刚刚睡醒的小河揉了揉朦胧的眼睛,好奇的张望着周围的新鲜事儿。如明镜般的水面,倒映着缤纷的鲜花,绿树,河面腾起的缕缕雾气,像洁白的轻纱。这时的小河是多么娴静,美丽啊!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它那红红的脸蛋映在清凌凌的河面里,自我陶醉地欣赏着。一群群大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时而有鱼儿跳出水面,撩起水花,顿时河面波光粼粼。村姑们背着竹楼相唤着来岸边的青石板上洗衣裳;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撒向河里,溅起一串串幸福甜醉的浪花。要是在夏天里,顽皮的孩子们还会背着大人,偷偷到小河里游泳,身手不凡的小伙伴们像快活的泥鳅,打水仗,摸蛤蜊,快乐极了。这时的小河啊,可就成了我们孩子的乐园拉!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喧闹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沉沉地入睡。她好像凝固了似得,躺在那儿一动不动。一轮皎白的月亮悄悄地爬上天空,对着小河照镜子。微风轻拂着岸边的小草,音乐家蛐蛐在草丛中弹起优美的小夜曲,舞蹈家萤火虫打着灯笼伴随着琴声在河面跳舞。河面星光闪烁,潮湿的空中弥漫着水草的气息。这时的小河,显得更静,更美了。

家乡的小河啊,我爱你!

家乡的小河

在我老家院子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早晨,刚刚睡醒的小河揉了揉朦胧的眼睛,好奇的张望着周围的新鲜事儿。如明镜般的水面,倒映着缤纷的鲜花,绿树,河面腾起的缕缕雾气,像洁白的轻纱。这时的小河是多么娴静,美丽啊!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它那红红的脸蛋映在清凌凌的河面里,自我陶醉地欣赏着。一群群大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时而有鱼儿跳出水面,撩起水花,顿时河面波光粼粼。村姑们背着竹楼相唤着来岸边的青石板上洗衣裳;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撒向河里,溅起一串串幸福甜醉的浪花。要是在夏天里,顽皮的孩子们还会背着大人,偷偷到小河里游泳,身手不凡的小伙伴们像快活的泥鳅,打水仗,摸蛤蜊,快乐极了。这时的小河啊,可就成了我们孩子的乐园拉!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喧闹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沉沉地入睡。她好像凝固了似得,躺在那儿一动不动。一轮皎白的月亮悄悄地爬上天空,对着小河照镜子。微风轻拂着岸边的小草,音乐家蛐蛐在草丛中弹起优美的小夜曲,舞蹈家萤火虫打着灯笼伴随着琴声在河面跳舞。河面星光闪烁,潮湿的空中弥漫着水草的气息。这时的小河,显得更静,更美了。

家乡的小河啊,我爱你!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 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 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 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 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 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 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 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3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

学习《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

“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

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二、初读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⑵ 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

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

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

1、讨论:

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

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

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下!”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终于 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第五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赵丽琴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材分析:

寓言指的是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是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是古代人们为了给人们一个提醒而编造的。那么,《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只用了几断简短的文字讲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并且很与现实生活接近的这么一个小故事。从养人的羊圈破了个洞丢了羊,邻居劝告修补羊圈,他认为没用,到第二天又丢了羊才番然醒悟,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找到补救的方法之后再也没丢过的小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后,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这则寓言故事中所点到的错误是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的,但是通过它的告诫会时时提醒孩子们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所以在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才是最关键的。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见《赵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给魏王讲的一个故事,原文见后附资料。可以从多角度概括寓意:

①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

②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

③自己错了,不听朋友的忠告,只能错上加错。

④由于措施不力而导致达不到本来目的。

⑤反映事与愿违的情况。

季梁的朋友自恃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好,以为很快就能到楚国,但是认错了方向,并且固执己见不听劝,所以越走离楚国越远。

课文依《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如季梁说话‚问‛一‚不解地问‛一‚告诉‛一‚再次诚恳地说‛,诚恳的态度跃然纸上。朋友的回答分别是‚不怕一‚没关系‛一‚你不用担心‛,成语‚固执己见‛概括了他的态度。

寓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短小精悍,叙述生动,对话性、形象性强,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可以理解这两个故事的意思,但对于其中的道理还是懵懂的,需要利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让孩子们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能够自己看出其中的寓意。

教学具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学生:收集寓言。总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二)第二、三、四自然段。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三)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一)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二)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后悔)

有错就改 不算晚 教学反思:

日期: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一)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一)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二)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三)(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四)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五)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七、板书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

教学反思:

日期: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牛津津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学难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

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古代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都较为感兴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部分学生课外已经有所接触,教学前我也布臵了预习。所以,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从而学习对事物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总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一)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二)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一)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二)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一)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 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二)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三)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2.熟读并理解词意。

(四)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一)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二)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教学反思:

日期: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二)‚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三)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四)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一)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二)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2)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三)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2)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3)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4)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板书: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5)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

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6)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一)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二)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三)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

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四、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教学反思:

分析:受过箭伤 孤单失群 判断:害怕 高飞 结果:伤口裂开 掉下来

日期: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牛津津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龙去脉交待得十分清楚。此外,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

内心世界。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饱含哲理,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反映学生们的率直、天真。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取笑,要善待他人。

教学具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总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检查预习情况。

(一)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二)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一)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三)齐读课文。

(四)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五)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一)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二)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7n)‚晌‛(sh3ng):翘舌音。

‚肃‛(s)):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9):知道得很清楚。

哈(h1):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三)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四)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五)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教学反思:

日期: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一)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1)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3)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4)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2)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2)‚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3)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

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4)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1)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2)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1)‚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2)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3)‚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4)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板书设计:

父亲:是……就……(不要想当然)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要……不要……

是……就……

我:一生受用 教学反思:

日期: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牛津津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段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识字能力,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式已经适应并渐渐习惯。而且这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在单元导读时能很快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能很好的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能很快地让他们走进文本,融入故事,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思想,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总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一)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二)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三)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二)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三)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四)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五)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六)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一)课件出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二)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三)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四)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教学反思:

日期:

下载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1(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1(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第八单元 《寓言二则》1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_1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的开展需要准备相关的语文说课稿,下面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1、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1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1[范文模版]

    8.《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4.联系实际学会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正......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实小许慧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 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24寓言二则

    24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

    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教案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 教案

    24《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文体。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所寄托的话。作为一种文体,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