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教案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第二课时
一、齐读《南辕北辙》。
二、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看着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亡羊 ——不知悔改——再亡羊——心生悔意——补牢(知错就改,为时未晚)
南辕北辙 ← 南辕 北辙 →
背道而驰 相去甚远
教后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寓言更是从简单的故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大道理。亡羊补牢,比喻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算晚。既然羊都已经丢失了,还要修补羊圈干什么呢?这种看法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共识,有错误的话也已经犯下了,还能怎么样呢?但接下来的文章告诉我们,因为羊圈有窟窿,所以第二天,羊又丢了,那么第三天呢?第四天呢?接下来的日子又会怎样呢?羊若一天天丢失,那最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读着课文,读着读着,亡羊补牢的启示就牢牢记在心头了。学习这篇课文,我认为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读中学生会有收获,在说中学生会有顿悟。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去读更多的寓言,还可以利用班队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寓言故事大赛,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交流一下,就会有所得,有所感。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9.寓言两则(说课稿)
9.《寓言两则》教案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一篇寓言,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通过一个牧羊人两次丢失羊,修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这则寓言内容较短,清洁简明有趣,寓意深刻。
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主,抓住重点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等词语。
2.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寓言内容,结合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寓言故事。
由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未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法:
1.直观法:运用课间播放寓言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观看中了解寓言内容。
2.比较法:把文中几个关键的具有特殊句式和语气的句子与几个普通的句子相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3.合作学习法:为突破哦这只重难点,我将采用直观法,比较法来引导学生自学,合作讨论,交流寓意。
4.“以读代讲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有几句寓意深刻的句子,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寓意。
教学过程:将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一、自学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题“亡羊补牢”,看到课题你想问些什么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由于亡羊补牢是一篇古代寓言,题目是文言,学生不太理解,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弄明白“亡”“牢”的意思,从而初步了解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二、读课文认知生字,检查生字。
三、直观感受,理解寓言内容。
在这里我采用直观教学法。
1.电脑课件播放“亡羊补牢”的动画,解说词既是寓言内容。由于小学生还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有趣的动画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有助于理解寓言内容。
2.小组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寓言故事,让学生整体感知寓言。
四、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寓言的道理是蕴涵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用“---”划出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听了街坊邻居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样想的,并说说两次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这两次丢羊他的想法是不同的,而且直接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不听劝告结果继续丢羊,一是接受劝告结果不丢羊。养羊人这前后两次不同态度的对比正是理解本篇寓言寓意的关键。
2.重点句子理解。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对比法,通过两个不同句式的对比说一下那一个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寓意,体会两次态度的差别。
第一组句子对比:“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让学生把它变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试读一下这两个句子,哪一个语气更强些?(反问)为什么要用反问句?(更能突出养羊人根本没想后果执迷不悟。)指导学生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并插入小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回怎样做?
第二组句子对比: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与“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个别读,范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知道读出重音。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3.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的两次不同态度。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寓意。寓意是本课的难点,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遇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小组合作比较有效。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基本可以突破重难点。
5.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先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总结。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的越快,错误造成的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五、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新课表要求我们“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我要学生根据这节课的语文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六、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3.搜集其他寓言,准备下节课交流。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南辕北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即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她却偏向北走。揭示了人的行动与目标相反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道理。但是课文内容离孩子生活较远,在设计本课时,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力求让学生明白故事本身所说明的道理,而暂时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过程
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设计中与以往此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有了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朗读。
本课人物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于是设计了添加提示词的环节,丰富了课文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促进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生生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应时时处处体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的本身,就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设计本课时,加入了学生的质疑和解疑环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习学生最感兴趣的和不懂的地方。无论是朗读后的评价还是答疑后的反馈,学生之间的评价都体现出生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落实“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要求。例如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我对学生有这样的指导:(“你们很会评价,都是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指出不足。”)再如:在理解故事寓意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句式练习:
因为方向错了,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方向对了,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两个句式的练习使学生不但懂得了在生活中要认清方向,明确奋斗目标,也使他们感受到条件与方向的关系。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四、注重语文元素的积累。
本单元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成语,“金钥匙”栏目要求我们要学习积累成语,并运用到说话当中。于是,结合本课特点,设计了积累成语的环节。把学生上课中所运用到的成语和老师语言中的成语写在板书中,让学生积累在自己的词语库中。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 教案
24《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文体。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所寄托的话。作为一种文体,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这类寓言作品,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发人深省。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法学法:启发诱导,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ang,不要读成“cha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ān”。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1)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3)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4)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5)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6)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7)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8)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教学重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诵这则寓言。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两则2教案 苏教版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学习《揠苗助长》。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g”,不要读成“chá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á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四、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五、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