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时间:2019-05-12 21:0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走出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的第一步,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迈入了如何扎扎实实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我市各中学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历史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学习历史有兴趣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动、敢于提问或发表不同见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课堂仍旧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然问题不少,特别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方面:教师过分强调提高考试成绩,学生缺乏对历史学习的情感与活动体验;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有些学生轻视历史学习,视之为副科,投入太少;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忽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的意志品质;也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浮躁、华而不实。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此,作为站在中学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的教与学,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去探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历史学科建设。本课题正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提出来的。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办法;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合理分解,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的高成效教师行为有哪些特征,在实践层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策略。

2、通过重视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侧重于应用性研究,研究结果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直接而具体的指导作用,丰富和完善新课改在这方面微观层次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内涵。

2、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着重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意识,立足于探索出一套对初中历史教学有指导或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案,推动新课改积极而深入的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增进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初步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一套来源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不断丰富切合农村初中教师需要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用理论”,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艺术的升华。

现实意义:自我市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对全社会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在不断追求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尤为迫切,是个重大的实践课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加强这方面研究有着较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偏差,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历史教师当然也责无旁贷。我们要尽量避免和努力解决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

2、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有利于推进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

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

4、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教师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本开题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升学校发展层次。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1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如浏阳市官桥中学开展的《学法指导课题实验》,把“通过研究,寻找学生学习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鞍山市龙潭中学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等。

2国外: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展开了研究,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做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1976年 J〃Flavell在其《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与“教学有效性”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市学校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有效性的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

4、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进出上建苟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三维目标方面达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

2、研究和分析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探索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包括:

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 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2)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包括: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三)课题研究思路及实施过程设计

1、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2011年6月开始,历时半年,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要积极创设有利于有效教学的情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求真、求实、求效、求活,形、声、色、情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2、实施操作过程设计(1)准备阶段(2011年4月-5月)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制订课题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6月-10月)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边实施边小结,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3)总结验收(2011年11月-12月)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终结性研究报告, 论文结集,展示成果。做好课题评估结题工作,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形成具有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同时,密切关注同类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

3、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工作重点。特别加强在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

4、课题组设立研究例会制度,每个阶段集中研讨交流1—2次,共同探讨,统一协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观察法。

5、行动研究法。

6、经验总结法。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术保证:课题主持人储锦明同志,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从教20多年,经验丰富,曾多次在校内外举办教学观摩活动,撰写的教学教研论文《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小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立足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浅谈小班化教学的几个注意点》、《浅谈初中历史复习》等曾在国家级以及多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并参加了省级课题研究和其他各级课题的研究,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

课题组其他人员:沈磊、朱亚琴、黄海燕、窦恺宏、沈卫军、杨海蓉等同志均是中学高级教师或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从教多年,多次参与校内外教研活动并多次在学校或片上开设教研课,多人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教学教研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水平。他们教学改革热情高,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深的研究潜力。因此,这支研究队伍是专业知识、研究经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定成果奠定了基础。

2、组织保障:为使研究顺利进行,该课题设立领导组织,指导组织及工作组织等三种层面的组织形式,以保障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高效益

3、制度保证: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科研制度。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2)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3)建立专题性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制度,建立教师反思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规范教学反思行为。

(4)专家指导制度。

4、时间保证: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实验教师,他们全在从事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5、经费保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学校每年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包括课题研究),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六.预期取得的理论成果及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举行教学观摩课,整理教学设计和案例,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4围绕课题撰写终期成果报告以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借鉴推广研究报

5、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6、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参研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第二篇: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论证[小编推荐]

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论证

一、研究题目

《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一)现实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七八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 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只要我们活用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学生一定能通过小练笔在写作天地中自由翱翔。

(二)意义

通过研究,以“课堂练笔”为突破口,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1、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上,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研究》主编旺晓铅同志说过:“我们除了要抓好‘长线结合’外,还要抓好‘短线结合’,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使其作文水平日有长进,不断提高。”因此,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小练笔”。

2、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仍不尽人如意。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灵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积累明显不足,入不付出的矛盾较为突出。而小练笔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相对于大作文来说,小练笔不受篇幅、命题的限制,灵活性强,训练形式多样,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更紧密,能及时地记录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素材、方法、阅读等方面为大作文打好基础。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小练笔不但能使他们拥有自我表达或人际交往的可能,也能让他们从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3、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

4、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长期沉积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的界定

(1)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如何让每个学生喜欢作文,学好作文,打好基础,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练笔训练的研究,是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杜威系统提出并实践了以“做中学”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学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为目的、为中心,学校教学的作用就是传递、交流和发展经验,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杜威大力倡导的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活动观,以他积极实践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小练笔教学思想的内涵,推动了小练笔教学在实践中的发展。

2、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验和陈鹤琴先生的“活动教育”实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我国不少中小学在小练笔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九十年代初,小练笔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小练笔的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了高潮。

3、在小练笔的研究上,虽然我们还没看到一所学校对小学课堂小练笔进行整体实验研究的报道,但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早已对课堂小练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杂志刊载小练笔研究的文章,广大语文教师和有关专家对小学课堂小练笔在理论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一切都为我们开展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指导性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观察角度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4、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六、课题可行性分析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1、耳目一新的课文很多,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课文也不少,中外名家的名著不断增加,古诗词、文言文等,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知识面广、教育意义深远,有针对性。

2、课后练习思考题的设置灵活多样,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的能力,注重了情感教育与情感表达,有必做题,也有选做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每组课文后的语文园地综合性强,有课文内的知识,也有课文以外的积累;口语交际与习作联系起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然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口语交际进行书面作文,这样降低了难度。成语故事、趣味语文等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课文后的资料和语文园地非常好,拓展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课后的小练笔设计的好,紧紧结合教材,使学生在刚学完课文后趁热打铁,有话可说,学生乐意去写。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促进他们接受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习作理论知识后,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小练笔”的反复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八、研究内容

1、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的策略研究。

2、挖掘文本资源设计练笔教学途径的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练笔教学模式的研究。

4、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切入点的研究。

九、重点实验措施

(一)学习理论,取长补短

认真学习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郭根福著、《语文教学论》、《作文教学法》、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做法。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为我所用。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遵循自主、真实、创新的作文标准,发展学生个性。

(二)为学生提供“活水” 课题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发学校生活,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开掘家庭生活,参加家务劳动,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种植活动;开拓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感触,获得鲜活的素材。要指导小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小练笔材料,教师强化学生收集小练笔材料的意识,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小练笔材料的方法。

(三)用好网络作文素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并顺应儿童的写作心理,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写作知识和图文素材网站。引导上网──选择素材,让学生在网上选择筛选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并和生活中观察的动植物进行比较,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体验,进行创新,合理加工,合理想象,抓住特点,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理想的小文章。

(四)小练笔展评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通过举办小练笔展读会和班级墙报、“校园之声”广播站,出班刊、校刊、在报刊上发表等途径,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五)收集整理

指导分类整理收集课题研究资料。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编:陆志平

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郭根福著

4、网络文献

1、精彩段落,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 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现在的中段语文课堂上的仿写以仿段为主。

2、课文空白,补一补

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 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

3、悬念结尾,续一续

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可能。对于 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变成了学生的作品了。

4、动情之处,抒一抒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5、古诗意境、叙一叙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

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

6、课文插图,写一写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

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而有些插图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样的图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去写一写,其形式就如同看图写话了。

第三篇: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秦规划09高中课改专项课题(编号:Q115HS09)“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达成途径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重视教法研究与改革,对学法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深入;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对课外活动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广泛;重视知识的传授,对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重视应试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研究还不够明确和自觉。

在教学实践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教轻学”,即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许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求“学会”,不求“会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保证。“重讲轻练”,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由于缺乏训练,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无法提高。“重文轻道”。“因文悟道,因道品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规律。在21世纪,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且还有道德危机的挑战,我们更应自觉地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然而,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相当多的老师对此认识不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忽视了德育教育。“重‘传统媒体’轻‘现代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体是教科书、粉笔、挂图、黑板。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子技术媒体(即现代教学媒体)已悄然步入课堂。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无疑有益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重‘课本’轻‘生活’”,教师就课文教课文的现象相当普遍,很少有人注意将奔流不息的生活之泉引进课堂,课堂是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勃勃生机。更不要说实效性了

河北语文课改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新课程倡导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形成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活的课堂学习体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给了语文教师一个机会,一个倾听学生的机会,一个与学生共享幸福体验的机会;更是还给学生一个鲜活、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成为一个畅所欲言的学习主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生动课堂。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得到了张扬,学生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方法更加多样。但是有的语文老师存在浮躁、1 / 12

激进情绪,急功近利,刻意求新,使语文课改剑走偏锋;有的老师则是抱着传统不放,嘴上喊课改,实则穿新鞋走老路。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模式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课题包括“新课程背景”、“课堂教学”、“实效性”三个核心的概念。

所谓“新课程背景”是教育部2003年颁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课堂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而“高中语文”对其做了学段和学科上的限定。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多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旨归,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养、思维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目标: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的课堂教学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 和教学水平。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

研究意义:充分发挥本课程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突出的实践效果。

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系统实施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目标是通过开课评课、讨论座谈、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手段,加强大范围交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阅读、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我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2、研究内容(子课题):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嬗变;新旧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比较。(2)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a、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 b、预设与生成研究 c、诱导与激发研究

e、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六、研究步骤

/ 12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分为申报阶段、比较研究阶段、分领域研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申报阶段:

2009年3月~2009年4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比较研究阶段:

2009年5月~2009年9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刻录研究课光盘。

七、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在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不断自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探索有效教学的路径和行为,跟踪了一批教学骨干的成长与发展,开发了一批优秀的课例,提出并践行了许多关于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鲜明主张:

(一)关于课改的基本认识

1、没有思想观念更新的课改是盲目的改革。时代在发展,教师素质不达标,课改必然会失败。而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前导。2、没有具体目标的教学是自由、散漫的教学。“课程标准”为教师自由教学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没有具体目标的自由只能走向散漫。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强化目标的指向性,条条大路任你选,目标罗马必须到。

3、不能紧扣课本的课堂拓展是空谈。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这一中心任务如何落到实处?不能搞天马行空,须要让风筝有根线。教师须进一步强调“以本为本”,在具体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有针对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探讨,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4、没有教师思考的问题是误导。学生会不会思考,会怎样思考,思考的深广度如何,具有怎样的思维品质,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教师只有自己思考在先,方能指导在后,发现在后。

5、没有文化氛围的人文是孤岛。课堂上大讲人文,个个文质彬彬,课外连文人

/ 12

都做不到,人文就成了孤儿。人文之花只有花木成行柳成荫的环境中才会找到自己的天地。为此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是关键。

6、没有活动开展的课堂激励是哄骗。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而语文学习,对中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语文课需要教师的“讲”,但教师不能“讲”风太盛。只有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对有效课堂基本特征及基本要求的界定

好课就是有效的课。我们不强求人人的好课标准一致,但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作出基本选择的教师不是好的语文教师。我们比较认同杨九俊先生关于有效课堂特征的概括:主动的参与,明确的目标,挑战性问题,深刻的情感体验,适切的方式,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清晰的反馈,学生有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任何一堂具体的高中语文课须正确回答并处理好七大问题: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关键内容是否经重锤敲打?教学过程是否有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收束和拓展是否得当?上的是否是语文课而不是别的课?

(三)关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四条标准

众所周知,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什么”其实是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习俗的角度是从教学方法入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的普及,全国并没有了统一的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即使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由于着眼点不同,也会教出不同的内容来。更可怕的是,许多教师手拿新教材,根本不知道应当将什么样的内容呈现到课堂中去。上海师大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教授提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这种提法极有道理。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必须是选对教学内容的课。关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课堂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一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二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三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四课程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教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坚决反对并杜绝“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出现。

(四)专题教学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

/ 12

新的语文教材分模块、专题、具体文本几个层次。文本是构成专题(单元)的基本单位,专题的有机组装形成模块。这种以专题结构单元的文选方法,与传统教材以文体结构单元有很大的区别。以文体结构单元的教材强调知识构成的系统性,文本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是作为完善学生的相关语文知识框架而存在的。新教材在认可单元结构的基础上,相对强调文本内容的独立价值,编者意在通过人文专题让学生获得对某一类情感的深刻感知,进而认识世界、建构世界。因此,高中教学尤其不能继续以单篇文本为核心展开割裂的学习,而要相对强化专题意识。构成专题的文本最好能在专题内涵的框架内展开解读,为专题的建构服务。

综上所述,专题教学须体现出专题意识,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必须围绕原教材的专题核心展开解读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找准定位;同时,体现出文本意识,强调专题教学并不是倡导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离开教材提供的文本搞泛语文,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话题的深度拓展尽量先依托文本展开;专题教学更要体现出必要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最好能以具体的问题为核心推进,不要做空洞的讨论或赏析;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最好以能否转化成可探讨、可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前提;专题教学还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现时用力不会流泻出优美的旋律,教学要体现出节奏的原则,同一专题不同文本之间的研习要讲究相互配合和补充,前后文本的解读力求能在不同形式的对比中,张驰有致地进行。

另外,要高度重视经典文本的个案分析。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材的钻研,尤其独立深入解读经典文本永远是语文教师第一位的工作。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一标多本”背景下,大量新的文本被充实进了各种新的语文教材,广大语文教师本就捉襟见肘的文本解读能力进一步受到挑战。扣不紧文本,课堂满把抓却什么也没抓不透的语文课可谓俯拾皆是。于漪老师感叹“我们常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视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尤其认为写什么已经解决。其实,读懂写什么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经典之作,必有丰富的内涵,必有作者独特的过人的见解,如果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难以领悟文中的真谛。”值得警惕。

(五)有效课堂三大关键教学行为

美国伊利诺州的中学教师加里.鲍里奇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实例,提出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和五种辅助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等。鲍里奇在介绍如何做到“清晰教学”时指出,有效的课堂授课,必须目标明确,能够连结新知与旧知,把握学情(教学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或者略高于当前的水平),他同时还指出,清晰有效的授课,教师需要缓慢而明确地发出指令,在每一节课的结束进进行回顾和总结。可见,正确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 12

语文是母语,母语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其关键是解决如何让学生想学,让学生能学,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学好等一系列的问题。要让学生想学、学得好,语文课上教师必须掌握“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倾听)”、“有效激励”三大关键教学行为。

有效讲授:教学无论如何改革,“讲授”作为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仍然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好老师总是那些善“讲授”的老师、“能说会道”的老师。好的“讲授”是适时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反对过度的、不恰当“讲授”。教师在开讲之前首先要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如琢如磨。如讲解问题:讲什么不讲什么,尤其是不讲什么更重要。讲解也是对话,会的不讲,永不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授要追求风格和个性,要从“我们的”走向“我的”。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教师讲的语言要精确精练精彩,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富有节奏感和节奏美,既要做到主次分明,详处泼墨如水,略处惜墨如金;又要循序渐进,张驰有度,过度自然。当然,讲授有它的局限性,它可能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带进课堂,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但这不是讲授的过错,而是不会讲授导致的。

有效提问(倾听):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它的关键是能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与问题切入的角度、资料的提供(问题的语境)、思维引导和精神引领的程度有关。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空间上的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回答;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内容上的深刻性,就语文而言,有一种力量叫思想,现在的小学教师上课都在强调做加法,要求增加课堂的内涵和思想,而中学教师常常以高考和语文的工具性为借口,要么不问问题,一讲到底,要么问一些小儿科的知识性伪问题,问题既不因对象的不同体现出层次性,也缺乏连续性和引导性,无法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有效的提问同时是以倾听为保证的。我们听了很多的公开课,觉得效果一般,可上课的学生喜欢,为什么?因为名师都是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也是一种对话。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对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

有效激励: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有效教学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似乎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这就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期望、教师的热情,教师是否

/ 12

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几乎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在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教师的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基本策略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逻辑,阅读教学的对话结构由这样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师生双方介入阅读,接纳文本的问题,阅读主体与文本主体之间展开对话;二是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重构,置入自己的问题,交流、碰撞,达成文本的历史视界与师生当代视界的有机融合;三是师生自我反思,拓展链接,把文本用于实践,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话基本处于初级状态:1、对话要素缺失,教师习惯将自己对文本的领悟或者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对话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资源的有效运用;

2、对话情境虚化,虽然课堂有问有答,但整个对话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对话的价值体现在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上了;

3、对话操作泛化,追求课堂表面繁荣的“满堂问”掩盖了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真正审问、慎思与探索。

构建当代教学论背景下的课堂对话策略,首先需要搭建民主有效的对话平台。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对话需要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多向的交流。因此,对话平台能否成功搭建的第一前提是教学民主,离开了个体平等,对话教学学会被异化成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关系;第二师生必须都介入文本,任何对话都是基于文本展开的,文本系统原本处于静止、非在场的沉默状态,只有师生双方都介入文本,使话语复活,变成动态的、在场的言说,师生与文本的距离消失,对话平台才算搭建成功。其次,要找到有效的话题,师生在问答中能够形成基本共识。众所周知,对话教学中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这里教师设计的话题必须让每个同学有话可说,而不是部分同学的专场。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必定知人论世,复现文本的历史视界,并且由被动接纳问题转而向文本发问,通过重新构置问题,去发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课堂留下充裕的对话时间极为重要。教者在保证学生充裕阅读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只有让诠释者被文本主题推动着,在主题方向上作进一步的底部时,才会出现真正的对话。”(德伽达默尔语)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相互接纳,又相互诘问,在追问中达成共识。第三,通过反思或批判,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这是对话的最高层次。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尽管师生与文本问答对话的话题会有所不同,但创造、超越性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经典文本常读常新,是因为读者不断地读出新意,8 / 12

产生不同于前人的阅读效果。“诗无达诂”,阅读也是如此。蒋成禹先生强调“阅读教学的问答对话结构,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论是领头雁、后进者还是居中者,都应当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起点,依托个体的阅读体验,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在对话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求虽高,道理却很实在。

(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向度

一要充分发挥出评价的价值引导作用,让语文教学体现出时代的特色。1、让生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一堂好课首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先进教学理念的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想方设法将一种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际,颠倒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也成为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2、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交往合作。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3、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要让评价尽可能激发和彰显出师生的个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效的“好”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谁参与,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参与。如果没有被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关于评价的目的、运作和结果,都有可能被忽略、批评和抵制。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有必要:

1、目标多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的高中课程是一种体现了层次性、发展性、选择性的弹性课程方案,它重在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不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要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综合素质。

2、尊重个性,彰显教师的创造精神。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诸多方面的素质,当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后,教师的个性特点就成了影响课堂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分析好自己的个性优劣点之后,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风格定向,就会有生动而富有特色的的课堂,也会培养会生动而有个性的学生。因此,评价课堂上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按照一个预设的理想模式,测量教师是否入轨,教学基本功是否适应

/ 12

学科要求,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确定的有效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建构、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质量等。

3、关注个体差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而即使在课堂上,也应该允许他们按照不同的节拍,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受和成功体验。能否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衡量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尺,也是课堂是否富于生命活力的重要分水岭。

三要让评价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保障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顺利过渡。从传统课堂切换到现代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认识渐进、实施步步跟进的发展过程。1、传统教育中的宝贵经验不能完全抛弃。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需要找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着力点,勿让教师成为新课程计划的阻力;要正确认识知识在人的智慧生成中的基础意义,防止“去知识化”倾向的产生,对于传统教学一棍子打死的冒进理念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2、正确估价新课程实施的教育生态。新课程是伴随着新的培养目标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撑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由理念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生搬硬套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提高,这应是一个基本的操作思路。3、注重实效,保证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顺利过渡。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此之外,其他诸如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应用,都是次要的,属于从属意义的。没有最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更好的课堂教学状态,真正有效的评价导向应该是目标简单、内容简约、方法简便的。

六、关于课题研究的困惑和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历时三年,行将告一段落,但本课题的研究远没有结束。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出来的教训,同样是本课题重要的成果之一。

(一)本课题研究伊始,便着力探讨教学指导、管理与研究相结合的最佳路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特别注重研究工作的实践基础和指导工作的研究背景,反复强调要将教研工作研究、指导和服务三大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会议代替指导、以活动代替研究的现象。我们开了许多的研讨会,但研究会的成果多大程度的转化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智慧,尚是一个未知数。课题组在学校调研的时候,个别化、选择性地走进课堂,对课堂的实际教学生态知之仍然不够多

/ 12

(二)本课题研究确立了“面上推广、点上突破、环节上落实”的基本实施框架。总体来说,这种上下联动、团队联合攻关的课题研究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强势推进全市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课题组将主要精力投放到面上推广时,“点”的突破就显得略为薄弱。各子课题之间研究的力度、层次和水平极不均衡,少数子课题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倾向,应该研究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课题组对语文有效教学相关因素的认识还不充分。语文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五四以来,百年演进,流派众多,理论更迭较快,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其习得的规律,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怎样学语文?如何推进语文教学的高效运转?其中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言而喻。本课题研究的范畴虽然仅仅局限于高中语文,且是课堂教学,但关于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矛盾一个也无法回避。因此,研究的内容仍然偏多,面仍然偏大,对某些具体环节的深挖也不充分,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课堂中预设和动态生成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相辅相成问题等等,因此,成果还不丰富。

(四)高度应试教育背景下,贯彻新课程理念,需要践行者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尝试的步伐再迈开一点。相对于此,课题组显然还缩手缩脚,推进的策略和措施,整合、验证别人的理论偏多,原创观点并大胆付于实践的还相对偏少,一些看法还未经过时间的充分证明,正确与否还要进一步认证。但我们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以语文学科抱有深厚的热爱之心与探究之情,坚持不懈地在这块园地里继续辛勤耕耘,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终究会成为历史。

(二)论文成果

八、研究后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比如作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和系统化问题;阅读教学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成绩的“转化”问题;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提高课效的问题;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某些矛盾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度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力量统整问题;研究成果(论文、心得、公开课)向校外的推广问题等。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将把以下几个方向作为重点:

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和效果研究。学生在作文和阅读课堂如何才能真正动起来,实现思维度的最大化。

第二,如何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利。目前教学先进手段的使用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已经流于形式,对提高课堂效果起反作用。

/ 12

第三,对内涵型子课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比如对教学环节、课效优化途径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年以来,本课题研究已经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几乎涉及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课题组也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研究心得。以后我们将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力争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九、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1、2、3、4、5、6、7、8、9、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钱梦龙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林华民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6)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8)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2)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韩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课题组

2010年10月

/ 12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东山区第一初级中学 林耿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所以历史课堂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单单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更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一堂课,老师讲得再精彩再辛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也是一堂无效的课。当然,学生学得再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同样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那么到底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照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历史学科,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为了让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这个时期的成语故事,课堂上让学生讲故事和进行表演。学生兴味盎然,说得绘声绘色,演得惟妙惟肖。此例教学设计上尽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目标不明确,偏离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便有了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三国鼎立》这课时,可以在交谈中设问, 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确有其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曹操真如小说中的描写吗?学生急于探究其中奥妙,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这一类问题时,除了新颖有趣外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东西,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成为“激起千层浪”的石头。

2、创设故事情境。为了让学生加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穿插介绍一些短小而又饶有兴趣的历史故事和材料。例如我在教学《辛丑条约》时,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当时,一洋鬼子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想以此嘲讽中国人。当时,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创设历史情境。根据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我常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景,使学生感知历史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会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会更透彻。如讲授长城、都江堰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三、精心设疑,巧妙诱导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们基本能看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努力通过设置疑问,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如讲夏朝国家机器的建立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夏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你的统治呢?问题提出后,留给了学生一点儿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一下了被激活了,热烈的课堂学习开始了。

再如讲秦朝灭亡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眼睛一亮,他们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翻书寻求答案的、眉头紧锁 的、掩卷沉思的„„瞬间沉默过后,一只,又一只要求发言的手举起来了,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四、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把学生当容器的死板教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率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讲练结合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讲练结合的几个有效环节:

1、课前五分钟检测

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在开始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前进行检测,目的是要看一看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给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课后能认真进行复习。这要求老师对检测的题目要认真思考,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课型练习内容进行出题。

2、三十分钟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余下的30分钟里安排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互动式 4 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目标。

3、课后十分钟练习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在下课前进行练习,目的是要看一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的知识,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课。这要求老师对练习的题目要认真思考,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课型练习内容进行出题,题目不要过难,但又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

总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长远,深挖教材、积极引导、不断探索,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行之有效地得以进行。

第五篇: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彭世斌

摘要:本论文研究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优化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课堂理念指引下的工作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理论与实际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研读教材、了解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要把握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努力构建科学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从而提高老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技巧。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性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乐于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的前提就是兴趣,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只要是对某项事物感兴趣,人们就会主动地想去了解它、思考它,就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是否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有利于学生终生有效的发展。所谓“有效发展”,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否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效果好不好。如果学生没兴趣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1)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比较忽视,总认为强化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模式中。于是便有了一些毫无实效的互动、表面热闹的辩论、浅薄煽情的表白,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实则过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

实际上,知识本身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恰恰相反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既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培养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以外,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3)完善人格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应从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上来探讨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或者说它的本义、旨归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文性”。而这个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当然也就主要是指作为教育对象的那些学生。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类学会生存,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和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身发展的需求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该是学生。当今世界已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下载《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xx中心学校 xx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论证报告[共5篇]

    课 题 论 证 报 告 ----《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大丰市草堰镇第二中心小学 陈继萍 一、课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无......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摘 要:作为一种创意性和实效性兼备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而培养......

    基于课堂观察下的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方案(合集五篇)

    《基于课堂观察下的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晋江市南侨中学 高中历史课题小组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课堂观察、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观察:研究者带......

    幼儿艺术教育现状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幼儿艺术教育现状研究课题论证报告专业:学前教育学号:200841305144姓名:王秀荣一、课题研究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研究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 阶 段 性 总 结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

    道德课堂背景下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论证报告

    道德课堂背景下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论证报告平陌二初中 一、提出的背景 当代许多教师对教学实质把握不准,过分追求新课程理念,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