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菘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_语文论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王菘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第二篇:王菘舟 慈母情深 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当慈母这两个字印入你眼帘的时候,你闪过怎样的画面?
生:闪过妈妈带我们在外面玩耍、做游戏的情景。
师:多么充实、温馨的画面。
生:闪过妈妈替我们缝衣服的情景。
生:闪过妈妈舍不得吃好的,留给我们吃的画面。
师:把自己的想象、感情带进去读课题。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师:老师在课题的深字上加了个着重号,这是为什么?
生: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感情。
生:说明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感情很深厚。
师:非常好的感觉。读下来,对词语有敏感,有特别的认识,这就有了良好的语文意识。(师板书:语文意识)
师: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深”字,情深在哪里呢?学习课文。
点评:
王老师对文题的处理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匠心独具。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对“慈母情深”的“深”有个感性的认识。教师这时及时点明了学习方法:要对词语有敏感,要有良好的语文意识。这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唤醒,提酲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表达的。
二、检查预习,理解新词
师:请同学们们凭预习时的记忆在老师发的纸上把生字工工整整地写下来。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括号内为学生要写的词)
(一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我们齐读一遍。
师:震耳欲聋的“欲”是什么意思?
生:“快要”的意思。
师:龟裂的手看见过吗?
生:我外婆的手就是龟裂着的。她的手上好象开了好多口子。
生:手像田地里久未下雨时开裂的样子。
师:知道“攥”的意思吗?能做个动作吗?
(生做出把拳头握住状。)
师:如果把它换个词呢?
生:握。
师:再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冒出问题来。
生齐读。
师:你向自己的母亲要过钱吗?(有过)你有过鼻子一酸的时候吗?
(生均答没有)
师:但是读着最后一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呢?
点评:
检查预习的形式令人暗暗叫绝。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了写字教学。留心一下出示的句子,它又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学生读了它,自然对如何概括大意有了或多或少的启发。这真可谓是高效课堂。王老师教给学生理解新词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抓关键词义的,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有通过做动作理解的。尺度把握得很好。
三、研读课文,细品词句
师:下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在感动的地方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画下来。
(生按要求边读边画)
师:下面谁来读读,读出你的体会。
生读句子,师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请生读句子)
师:“震耳欲聋”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声音非常大,震得耳朵都快聋了。
师:把这个感觉送入你的朗读中。(生感情朗读句子)
师: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生:我们小区有人在装修房子,声音吵得人都烦死了。
师:你还愿意呆在家里吗?(不愿意)不但烦,还不想呆在那儿,带着这样的感觉读句子。
师:噪声只是响一会儿吗?马上消失了吗?立刻停止了吗?答案就在字里行间,迅速地找出来。
生:从“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看出响了不止一会儿。
生:从“妈——”中的破折号可看出。
生:从“母亲大声对那人女人说”可看出来。
生:从“旁边的女人对着我喊”看出来。
师:再读这一句,把你的想象、感觉读出来。
师: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却持续工作着。读——
师:明天还将在这震耳欲聋的环境下工作,读——
师:春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夏天和冬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师:假如就是你,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给母亲换个工作。
生:我心里很难受。
师:再读,表达出你对母亲的关心与疼爱。
师:我的鼻子怎能不酸?
师:下面继续交流你感动的句子。
生交流,师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一时语塞
师:你一定有感觉,你轻松吗?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到很难过。
师:看来你难过得都词不达意了。
师:你想表达怎样的感受?
生:我真想哭。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来,一起读。
师:你一定发现这部分写得非常特别。
生思考后举手
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师:对,还有吗?
(生答不到点上。师点拨)
师:平时“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读读。
生读
师:放在后面特别吗?
生:我感觉把“我的母亲”放到后面有些特别。
师:我们看过电影、电视里面的慢镜头吗?
生:看过。
师:自己读,感受一下哪个地方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生:从背直起来了可感受到。
生:从转到身来了可感受到。
师:细细慢慢地读。通过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读后交流
生:这是一个极其瘦弱的背。
生:十分弯曲的背。
师:那是一个劳累的背,弯曲佝偻的背,瘦骨嶙峋的背。读——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她曾经是怎样的?
生:十分健壮的。
师:然而,现在的背竟是这样的背。读——
生再次读句子。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脸,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生:粗糙的脸。
生:疲惫的脸。
生:瘦弱的脸。
师:把你的想象融进去再读。
生再次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曾经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曾经拥有一张光洁的脸。
生:曾经是一张红润的脸。
生:洁白的脸。
师:曾经那样光洁、美丽的脸,可现在却变成这样了。读——
师:那是怎样的眼睛?慢慢看,细细看。
生:那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那是疲惫的双眼。
师:这是我母亲的双眼吗?不,不是这样的。我母亲的双眼曾经是怎样的?
生:是清澈的。
生:是水灵灵的。
生:是炯炯有神的。
师:然而,现在水灵灵的、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师:母亲坚挺的背、光洁的面容、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让我们带着困惑、惊诧来读这句。老师读三个“我的母亲”,同学们读剩下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
师:下面同学们读三个“我的母亲”,老师读剩下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
师:坚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在岁月的操劳中远去了。
师: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
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远去了。
师:水汪汪的眼睛又到哪里去了?
生:在为了养活一家人辛苦的劳动中远去了。
师: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假如你就是看到自己母亲这样挣钱,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的母亲太辛苦了。
生: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师:你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吗?假如你意识到了,说明你已经有语文意识了。
师:还有令你感动的句子吗?
生交流,师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如果说前一句是慢镜头,那么这一句是个什么镜头?
生:是快镜头。
师:哪个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生:立刻。
师:几个“立刻”?
生:四个。
师:是啊!一人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三个不够,四个。下面读,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生读。读得有点慢。
师:请再立刻点,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生再读,读得较快。
师:中间能不能做到不换气?
生读,读完有点接不上气了。
师:同学们读得太快了,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你不过是动了下嘴皮子,而母亲却是“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
生齐读。
师:立刻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迅速 生:立即 生:马上 生:快速
师:老师就纳闷了。作家为什么不用哪些字眼?
师出示换过的句子请生对比着读““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迅速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改不改,为什么?
生:不改,用“立刻”感觉很快。换了感觉改得不通顺。
师:是不通顺吗?说说你的第一个感觉。
生:用四个“立刻”,感觉一个比一个快。
师:是一气呵成。能联系母亲干的活谈谈吗?
生:用四个“立刻”感受到母亲工作更单调、更乏味。
师:从用词角度,哪句给你的感觉更单调、更乏味?
生:第一句。
师:为什么这样写?
生:四个“立刻”反映母亲工作的单调、枯燥。
师:再读原句——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师:母亲这样劳累,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师:能改吗?
生:不能。
师:看到这些画面,特写镜头,我的鼻子一酸,母亲竟然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竟然如此的瘦弱、如此的疲惫。
师:当我向母亲伸手要钱时,母亲怎样的表现?读,画出有关语句。当旁边的女人大声喝斥我时,母亲怎样说,怎样做的?
(生边读边画,然后交流。师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细节让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
师:读,细细地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塞?
生边读边体会
生:这是迅速的一塞。
师:带到句子中读。
生:这是慈爱的一塞。
师:带上去读。
生:这是充满期盼的一塞。
师:带上去读。
生:这是紧紧的一塞。
师:带上去读。
师:这是慷慨的一塞,毫不犹豫的一塞。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
生:是爱。
生:是期盼。
生:是辛勤的汗水。
师:更是母亲的爱、期盼、汗水与心血。想想母亲挣钱的一个画面,再想想母亲给钱的画面,你一定感受到了。读课题——
生深情地读:“慈母情深”师板书:深厚
点评:
点燃和召唤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语文表达形式的关注,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是王老师诗意语文的不懈追求。那么如何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呢?王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语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他感动的句子时,王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王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足见语文大师的深厚功力。
四、拓展想象,升华词句
师:那个时刻,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
师出示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师:请注意句末的省略号。当时作者我内心一定感慨万千、思绪万千、情不自禁,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震耳欲聋的噪声说,对着瘦弱、弯曲的脊背、对着毅然塞在我手心里的钱的母亲说出此时此刻的心里话。拿起笔,写下来。
(生动笔写。师巡视。)
生:母亲,您为了我们这样的操劳。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师:你懂事了。
生:母亲,您挣钱真不容易,我不买书了。我要买瓶水果罐头,给您补补。
生:母亲,您干活太苦了。我要让您换个工作环境。
师:有你这份心,妈妈再苦再累也值得!
生:母亲,您工作的环境太恶劣了。我一定考上大学,出来好好工作,赚钱让您下半辈子享福。母亲,我爱您!(声音有点小)
(师鼓励:“大声地说。”)
生大声地说:“母亲,我爱您!”
师:文章写“慈母情深”,干嘛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生:母亲的深情使我内心长大了,懂事了。不能再什么事都依赖母亲了。
师:深情蕴育了你。
师:母亲的情不但深厚,又触动、影响、感染了我。使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孝顺、呵护母亲的人。齐读课题。
师:王老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方面感动于作者笔下的母亲。另一方面,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把我们当作心头肉,当作世上最珍贵的事物。下面让我们端端正正地坐好,注视着屏幕,用你的表情,你的心灵感应这曲《懂你》。
(播放抒情的歌曲。大屏幕随着歌声出示有关母子的图二十多幅。全场都静静地欣赏着感人的音乐,感人的画面。有的师生眼里已有了泪花。)
歌曲完。随即出现两行鲜红的大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下课。
情深深
意浓浓
——听王崧舟《慈母情深》有感
陈昭华
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很精彩,一直没有时间学习。昨天学校师训,终于可以好好地学习一翻了,听后真是感受深深,第一次使我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
一、点线面结合,炼字炼句,简约而深度。
王老师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成一条“线”,画成一个圆。他从“深”字入手,把“龟裂、攥、鼻子一酸、震耳欲聋”等词串成一条线,字词的教学很是到位,很是自然。同时,又将“龟裂、攥、鼻子一酸、震耳欲聋”拓展出去,如“谁看到过龟裂的手?”“想像一下:那双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该感到----(高兴)。但我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教学沿着一条线展开,扩展到一个很大的面。简简单单,没有任何的辅助资料,只是在字里行间走了一个来回,学生就深入到课文深处去了。
二、螺旋式朗读指导,层层提升,情意浓浓。
语文课上,特别是对情感很浓的课文,朗读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学生感悟朗读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很关键。文字是无生命的,但是朗读却能让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起来。我还是举一个他对一句话的指导朗读。王老师的课题,书声朗朗,特别多的是他说的“再读”——龟裂,“再读!”——鼻子一酸等,他的每一个“再读”,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以后的一个提升。如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一句的教学,请看教学片段:
①震耳欲聋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声音大得都快要怎么样了?
③当“震耳欲聋”的声音向你迎面扑来的时候,你的反应,你的感觉是什么?
④我为什么要大声地说?(对四个“大声”的理解)
⑤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⑥明年、后年、甚至再一个后年,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⑦当你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的心里什么滋味?
⑧是的,这所有的一切的滋味绞在一起,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一酸,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王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螺旋式的朗读,将“震耳欲聋”与“鼻子一酸”相互交融,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演绎字里行间的情深深意浓浓。
三、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寓意深刻。
我非常喜欢王老师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三条曲线,代表的广阔无边的大海,表达了母亲博大的爱。真是寓意深刻。
课堂上精彩的地方多得不可胜数,如对四个“大声”、四个“立刻”“使劲地塞”等词句的理解等,都将母亲的情深深地体会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听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课有感
德阳外国语小学 陈如春
5月初,我有幸前去成都听“怎样上出好课”。这次上课的阵容很不错,有支玉恒、陈曦、陈大伟、李卫东、周益民、张康桥、闫学、戴建荣、王崧舟、窦桂梅等。此行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课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王崧舟所上的是作家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这节课上得非常感人。以下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这这节课。
一、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难忘
诗意语言需要诗意的语言,他的课堂语言充满着独特的味道,让人想去听,能抓住孩子和老师的心。如:出示完板书后,让学生读课题,指导学生读重、读长,他这样评价道:“读得好,很有味道,孩子,就是这种感觉!”这样的评价语言一下子便把自己融入到了学生中去。再如,他将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让学生填空,这个预设既有效又不露痕迹。这段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他这样说道:孩子,“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让学生放开去想,有的学生说道是“欲哭无泪,是想哭而哭不出来,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一说,孩子便进入了作者的角色,接下来他又说,“打开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哪些地方哪些描写令我鼻子一酸,用颤抖的线划下来。”这样的课堂语言让人发自内心地想听,仿佛在和你在聊家常,很动情。
二、王崧舟老师的朗读指导让我难忘
语文课上,特别是对情感很浓的课文,朗读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学生感悟朗读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很关键。文字是无生命的,但是朗读却能让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起来。我还是举一个他对一句话的指导朗读。这句话是这样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这我,我的母亲......”对这句话的指导他预设了很多,但却不露痕迹,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他先让学生自由读,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学生自然找到有三次提到我的母亲。然后他引导读,谁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谁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谁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学生的情感又进了一层。接着,他让学生想想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而这句却放在后面,让学生品味不同之处,再次朗读。这次的朗读已经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但王崧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说这三句话其实就是电影上的三个慢镜头,这个比喻太贴切了。他让学生闭上眼睛,由他朗读,学生想。一句一句到品。首先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他问学生,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学生深情地说,骨瘦如柴的背,极其瘦弱的背,像小山一样的背,让人看了酸楚的背......老师说,不对呀,这是我的母亲的背吗?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背应该是怎样的,挺直的,强而有力的背......就这样一句句的朗读,一句句的想象,最后在老师与学生合作朗读中,学生情感的波澜感染了整个会场。
精彩的朗读在课堂上还有很多,妙语连珠的导语也有很多很多,可以说课堂中处处都透着智慧,让人叹为观止。课文最后在一首《懂你》的音乐中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理独白而结束,学生离开课堂是那么地恋恋不舍。这节课以一个“鼻子一酸”切入,五句话串成两节课,所有的难点突破、语言感悟、情感体验、人文熏陶„„课堂中采用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读。的确用“语文”的方法解决完了语文课堂中的所有“语文”问题。不过简单的读之中还有列举身边的相近意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读出寻常句子中的不寻常内涵等就不是我等“凡师”所轻易就能学到的。这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我想,底蕴的“厚与薄”,挖掘的“深与浅”便决定了课堂的成败与精彩。
第三篇: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
第四篇:《荷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荷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荷花的美。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
2.课件展示荷花图片。
3.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
26、荷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引入:还想再看看荷花吗?(课件播放荷花图片,师作解说,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1.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荷花。
引入: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3.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1)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同学听,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5.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组织汇报交流。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2.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认为,这句话中哪儿写得美。
(1)“挨挨挤挤 一个个 ”写出了荷叶的密和多。(2)把荷花比喻成大圆盘打比方用得好。
3.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2)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3)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
(4)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组织全班交流: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四、想象写话
1.同学们,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就是一池荷花中的一朵,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写话
3.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荷花
荷叶 挨挨济济
荷花 冒 形态各异
第五篇:《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学习六个生字“挨、莲、蓬、裂、姿、势”,理解“挨挨挤挤、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等词;
3、学习第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初步学会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段意。教学重难点:目标2、3、4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
1、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 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 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
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第四~六句:
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
1、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1、2、4(1)
板书: 荷花
有的……
冒有的……千姿百态(多、美)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