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襟 :形声字 毯:会意字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出示中国画,品味“渲染、勾勒”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草原风光(1)——喜迎远客(2/3)——主客联欢(4)——依依话别(5)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表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风俗美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之情。

围绕草原“风光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天空、空气、大地(小丘)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本段中心句)

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

一碧千里:“碧”形容青草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一”有“全,都”的意思,“茫茫”苍茫(辽阔而望不到边)的意思。

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无边、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无边无际,但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为什么说“并不苍茫”呢?有小丘、平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比喻;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绣上;句子表现的意境美,羊群因为吃草而随意走动,像是精心装点了草原,表现了作者老舍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中国画)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富有生机。整个草原犹如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被陶醉了,直抒胸臆,表达了第一次置身草原的惊喜之情。“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知识小贴士

情景交融: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所写的景物融入情感,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语方、作业本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草原风光(1)——喜迎远客(2/3)——主客联欢(4)——依依话别(5)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3、陈巴尔虎旗:地名;旗,相当于县。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西北部。

二、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三、交流点拔

1、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写出了草原的辽阔无边。

“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有河才会有畜牧,才会有人家。为下文做铺垫。

2、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蒙古人民身着鲜艳的服饰策马奔驰来迎接客人时的样子比喻成飞动的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①看画面。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表现急切的心情。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④指名读

(4)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草原的风光之美和人情之美,让我们不愿离去。体会到蒙汉人民之间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何忍别”意为“怎能忍心分别”,“话斜阳”意为“在夕阳下告别”。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话别的四个生动场面,体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1、2、3

板书 景 美 情 深 空气清 迎 客 天空明 相 见 颜色美 款 待 线条柔 联 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一)

草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出人意料的 ②不常见的 ③惊异 2.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理解 ②能够 ③合在一起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告诉大家草原是这样的。()的草原()的羊群()的蒙古包()的主人 2.美丽的草原唱出来。

翠色()()襟()带()舞 热闹()()骏马()()

3.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赞美草原吗?

三、各就各位。按要求填空。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语里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2.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范围大 ②形态美 ③时间长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千山一碧”表示绿的();“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四、句子城堡。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

2.给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灰心的微笑。(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五、理解下面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六、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 吃的是: 喝的是: 穿的是:

最喜欢的运动是:

《草原》参考答案:

一、② ②

二、1.辽阔 欢乐 美丽 好客

2.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热闹非凡 骏马奔腾 3.略

三、1.青碧翠

2.③ ① ②

四、1.拟人 比喻

--2--

2.不管„„ 都 虽然„„可是

五、小丘那么美,草原的一切都使人舒服,心旷神怡 美丽 美丽的草原

蒙古人和汉人之间有如此深的情谊怎忍分别,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太阳都有些斜了,要落山了。

六、略

--3--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草原》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3.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渲染、勾勒”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感受美德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草原静态和动态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讲读3、4、5自然段。(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3)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4)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学生感受到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之情(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草原景色美:

进入草原

大、静、绿

接近公社

主人好客

蒙古包外

民族团结

草原人更美:

蒙古包里

亲如一家

蒙汉情深

告别草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9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矗立、凹眼”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阅读课文

感受画面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3)再读全文,谈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图画的画面。(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完成目标三)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白杨》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6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戈壁、清晰”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一)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2、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4、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要点把握:(1)茂盛、大:(2)生命力顽强: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出示: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

不……也不……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白杨生命力顽强的话语。

请用---画出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再次阅读爸爸的话,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什么目的?

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白杨

爸爸

(建设者)

小白杨

孩子

(接班人)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体会精神,感受气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妖娆、狰狞”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3.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学生体会精神,感受气概。(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气候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口语交际

习作一》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西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讨论和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并开展活动,从而增进对彼此的相互了解。这次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并付诸实践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策划与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随后安排的“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同时也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交往的范围不广,缺乏手拉手的对象。本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同远方的同龄人取得联系,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2、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3.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发兴趣

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环节二

合作讨论

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交流合作。

环节三

选择方案

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回顾

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回顾拓展一》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诵读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

3.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交流起来应该不难。但在交流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时,可能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大比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课文的写法特点。

环节二

日积月累

1.导入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诗句

大意。

环节三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PPT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doc

    设计一 1、草 原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

    《草原》教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草原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六年级 制作者邱培刚 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草原》是......

    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

    人教新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Lesson27教学设计

    新版小学英语《Unit5 How much is it?》教案 奇台二小武晓萍 Lesson 27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如何购物及接待顾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听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 3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

    人教新课标2014秋数学五年级下册《约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3、培......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16《桥》人教新课标

    《桥》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2.4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3.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珍视个人......

    五年级下册草原生字

    五年级下册草原生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生字的拼音 毯 tan 三声 毛毯 渲 xuan 四声 渲染 勒 le 四声 勾勒 吟 yin 二声 吟咏 迂 yu 一声 迂回 襟 jin 一声 衣襟 蹄 ti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