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五 年级下册第 1课《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实验小学胡丽华
东庄镇钟庄完小孙璇 教学目标与内容:(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渲 勒 鄂 涯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涯 水边,泛指边际
3.易读错字、多音字:“蒙”有三种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i”
4.应会写字:毯 渲 勒 吟 迂 襟 蹄 貌 拘 羞 涩 跤 偏 涯(1)写正确:易写错字:“吟 ”“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涩 涯
②指导要点:半包围结构,“涩 涯”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易写错字:“襟”: 与衣服有关,衣补旁。
5.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 1、2段。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方法:课后第一题的启示,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描写草原景色直抒胸臆、精笔细描;恰当的应用比喻和拟人。
(2)描写草原人民热情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情景交融。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重点词句:
句子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方法:1.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2.知识拓展“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
句子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方法:1.出示插图体会“襟飘带舞”。
2.体会比喻的好处。
句子3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方法:全文的中心句,联系全文理解。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第二段、第六段,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景或物特点。(教学难点)
(二)本课重点问题:(教学重点)1.课后思考题: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质疑:
三、情感体验: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从教学目标中选择标注)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
五 年级下册第 1 课《草原》预习提纲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迂回 襟飘带舞,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可以在课本上用符号标记)
(三)尝试背诵:4—6段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2.文章的表达顺序:
(二)文本细读 细读课文,想一想: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在文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哪些词语或句段写得好?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在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5)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
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四、拓展延伸
1.了解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1.通过上网,了解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2.观察身边一处小花园,为写出景或物的特点来做准备。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含易读错字较多的句段,含有本课应会认字、会写字的句段)
①第一段:注意的字音有:渲染、勾勒,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②第四五段:注意的字音有:鄂温克、天涯,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2.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2)引导趣味识记:涯 水边,泛指边际(3)易读错字: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3.书写指导
(1)写正确:(易写错字指导):出示全部生字,易写错字颜色变红(含学生找出的易写错字):吟 貌 襟 涩
①学生观察,找出易写错的笔画。
②并交流明确:“吟 ”“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书写:涩 涯
强调 涩 是左右结构,涯 与 崖,从偏旁上进行形近字区分并各自组词。
相机书写指导: 涩 涯 ①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规律。
②交流并明确:左右结构,三点水写时注意„„左窄右宽。③学生练习书写。4.词语积累
羞涩、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先正音、正形、再理解部分词义。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写作顺序:展示某同学总结的写作顺序,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文本细读
(1)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①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②课文中的草原人民是热情的。
小结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然后把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标画了哪些句子?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体会描写草原景色直抒胸臆、精笔细描)
①天、空气(略处理)②羊群 小丘(重点)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知识拓展: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③骏马 大牛(借物抒情)④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a有感情朗读: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评议 b出示填空,学生练习背诵。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c指名展示背诵——齐背。(4)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①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标画了哪些句子。
②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体会描写草原人民热情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帯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b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方法:1.出示插图体会“襟飘带舞”。
2.体会比喻的好处:不仅是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a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b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a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b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③小结: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④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总结: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4.解答质疑:课文还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师生讨论交流。
四、迁移运用
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五、拓展延伸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①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②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
六、限时检测。(限时闭卷)
五 年级下册第 1 课《 草原 》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词语填空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2、蒙汉情深何忍别,()碧草话斜阳。
二、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按要求写词语
写出能表示“绿色”意思的两个四字词语:、四、阅读理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按原文填空。
2.你最喜欢这段话中的哪个句子?用“ ”画出,并说说理由。
五、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板书设计:
景:风景优美
草原
人:热情好客 教学课件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
我梦见棕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风中飞扬。我梦见成群的_________在___________中__________。我梦见____________,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喜欢花,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___________的小野花,十字形的、_____________、星形的、____________,我认为它们享有同样的_______。在书籍里面,我______________地要喜爱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握着它就觉得握着_____________________,那__________的纸面____________一种古典的美。我很自然地想到,有几个人_________它,__________它,它们也许都过去了。_______________、事物的__________本是这样___________,唯有________________永远长存。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我喜欢》一文更让人感受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分水岭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以__________为伴,赋予它动人的人情美与诗意美,全诗的诗眼是“________”。
9、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那么___________,为此,他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比喻,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___。
10、瓦特发明了,爱迪生发明了,贝尔发明了,莱特兄弟发明了,惠特尼发明了。
11、《刻舟求剑》选自
国时期的《
》,讽刺了那种办事
、不知
的人;《郑人买履》选自
国时期的《
》,它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
而不相信自己的的人,讥讽那些、而不尊重《刻舟求剑》的人。
12、成吉思汗从射死自己最宠爱的鹰这件事情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
13、可怕的不是错误。这句话的含义是:。
14、《“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作者按
写了“诺曼底”号
的事,体现了船长
的高贵品质。
15、伯瑙德夫人的绝妙办法指。
16、失败和胜利
。让
属于,才属于。
17、如果
中我忘记
,请
我;而
的 你,能否
?永远
!在上,就是微笑。
18、地球,这位,这个
,是那样
。
19、“我”发表鸟儿向“我”发来的四份报告的目的是
。20、《绿色千岛湖》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作者用这各方法通过对
岛、岛、岛、岛的描写,写出了千岛湖的。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草原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老舍《草原》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学习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字词辨析积累
【羞涩──羞怯】
“羞怯”侧重表示由于没有见过大世面而害羞、胆怯;“羞涩”侧重表示难为情,害羞的程度比“羞怯”要轻。
【响亮──洪亮(嘹亮)】
“洪亮”强调声音大而厚;“响亮”一般表示声音大。“响亮”侧重指声音洪亮,既可指歌声、号声,也可形容其它事物发出的声音;“嘹亮”一般形容声音、歌声。
老舍《草原》难句解读分析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全文共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草原反义词词语积累
低吟──高唱
静立──奔驰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洒脱──拘谨、拘泥
明朗──阴沉、阴暗、昏暗
迂回──径直
寂静──热闹拘束──解放、自在
草原近义词词语积累
天涯──天际
惊叹──赞叹
柔美──优美
清鲜──新鲜
洒脱──潇洒
疾驰──奔驰
奇丽──秀丽
明朗──晴朗、明亮
柔美──柔和 奇丽──瑰丽
无限──无穷
洒脱──潇洒
羞涩──害羞
愉快──高兴 拘束──束缚、约束
草原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â
dī yín yū huí
()()()()()
jīn piāo dài wǔ
mǎ tí
lǐ mào jū shū
()()()()()
xiū sâ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
二、比一比,组词。
限()勒()
骏()迂()
线()鞋()峻()遇()
鞭()驰()蹄()杯()
靴()池()踢()
怀()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的空气
各色的()()的绿毯
迂回的()()的歌声
静寂的()()的主人
会心的()()的线索
四、老舍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
1、赞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表达了对草原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3、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读下面的短文,选填恰当的比喻句。(用序号表示)
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
1.银色的大海上飘游着几片美丽的白帆。
2.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千万条闪耀的银链。
4.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白莲。
5.千万条闪亮的瀑布。
6.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答案:
一、勾勒 无限 马蹄 鞭子 礼貌 举杯 摔跤 奶茶
二、无限、线段;勾勒、皮鞋;骏马、峻岭;迂回、遭遇;鞭子、靴子;奔驰、池塘;马蹄、踢毽子;水杯、怀念
三、无边的(原野);(清新)的空气;各色的(衣裳);(无边)的绿毯;迂回的(河流);(嘹亮)的歌声;静寂的(草原);(热情)的主人;会心的(微笑);(重要)的线索
四、3
五、6 3 2
草原词语造句练习及答案
【渲染】
⑴ 这件事,用不着这么渲染。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
⑵ 要想学好国画,就要知道渲染是什么。
【翠色欲流】
⑴平山堂前方,是一片翠色欲流的竹林。
⑵ 湘江的夏天,整座山都是翠色欲流的。
【境界】
⑴ 山洞内的奇特的景象,是我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境界。
⑵ 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回味】
⑴ 他极口称赞上海,经常在回味那些有趣的事。
⑵ 我总是回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洒脱】
⑴ 在大草原上骑马,是一件洒脱的事!
【迂回】
⑴ 漓江的水很清澈,水流很缓,平稳地在山峰中间迂回。
【羞涩】
⑴ 在陌生的众人面前,她羞涩而默默地坐着。
⑵ 很多女孩子都很羞涩。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草原生字
五年级下册草原生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生字的拼音 毯 tan 三声 毛毯 渲 xuan 四声 渲染 勒 le 四声 勾勒 吟 yin 二声 吟咏 迂 yu 一声 迂回 襟 jin 一声 衣襟 蹄 ti 二声 马蹄 貌mao四声 礼貌 拘 ju 一声 拘束 羞 xiu 一声 害羞 涩 se 四声 苦涩 跤 jiao 一声 摔跤 偏 pian 一声 偏心 涯 ya
二声 天涯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
草原
导入(进入美妙的世界啦~)
1961年夏天,老舍同其他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多人,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共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这回,老舍有机会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目之所及,到处是起伏的林海波浪,缤纷多彩,深浅明暗,各不相同,简直让人难以形容。老舍先生看到茫茫林海,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发自内心地感慨:祖国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不仅使我们拍掌称奇,而且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亲切。这一次,老舍先生也看到了草原。赞叹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他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他由衷地赞美这个翡翠般的世界,发出了“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的感叹!参观的过程中,老舍受到了热情好客的陈巴尔虎旗(陈巴尔虎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被誉为“天堂草原”)的人们的盛情招待。
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结合节目《爸爸去哪儿》2中展现的草原风光。
嘉意有没有去过草原,你的所了解的草原是怎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知识
典例(【课文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注意咯,下面可是黄金部分!)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段落大意】
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讨论探究】
1.作者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是无边无际、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因为上一句讲过,天空非常明朗。
2.本文使用了许多比喻句,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说说你的理解。
3.本文文笔清新、感情真挚,感受“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等重点词语与富有民族风情的场面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4.本文可以分为写景与叙事两大部分,要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是
„„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要语句表达的情感。比如“河!”表达了“我们”在经历了一百五十里的草原行程后,在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之后,突然看到一条如玻璃带子的河时意外的惊喜。“快了,快到了!”表达了在听见隐隐的鞭响之后,急切地想要到达目的地的心情。“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热情见面的情景,体现了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4.品味语言
(一)体会“大”
①.为什么不说在“大地上”,而说在“天底下”?(天地相接,天、地连一块了。天有多大,地有多大。)
②.回忆背诵《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③.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作者再次写到了草原的大?(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二)体会“并不茫茫”
①.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却令人费解。说它费解,主要在“并不茫茫”上。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对全句进行分析。
“一”,全、都,副词。“碧”,青绿色。“千里”,面积广阔,视野深远,视线清晰。合起来是说: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广阔深远,全由绿色主宰着,视线犹为清晰。
“茫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不茫茫”就是说有边际不模糊。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有边际和“一碧千里”的无边无际却不一致了。看来这样解释是不合适的。
怎样解释“茫茫”才合适呢?
如果把“茫茫”解释为深远,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远,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吗?
这样解释,表面上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绿色能给人以安定舒适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这既描写了大草原的幽雅环境这种客观存在,又抒发了自己对这种幽雅环境的主观感受。但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
杜甫的《望岳》有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山真的小了吗?没有,只是心中感到它们小了。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说:“野旷天低树”,天怎么会比树低呢?也是心理感觉。
老舍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
辽阔的大草源,没有遮挡之物,没有嘈杂之声,“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明朗”,因而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本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下子都尽收眼底,似乎一切都近了,也就不显得那么深远了。这是一种愉快之余的主观
感受,并非真的不深远了。
另外,“而”连接分句,不表示顺承,而表示转折。根据上述分析“一碧千里”是说大草原深远的客观存在,“并不茫茫”是说近在眼前的主观感受,两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转折最恰当。
综上所述,把“茫茫”解释作深远才合适,这样“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作如下解释: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近了,深远的感觉似乎不存在了。
(三)体会矛盾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③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为什么说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十指春风刺绣情,一个“绣”字让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多情。)
5.总结写法
作者先写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又写了远处的小丘柔美,翠色欲流,近处的羊群似花,牛羊静立不动,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这就是方位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灵活运用这样的顺序,或者从近到远,从下到上,都可以。【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的就是他们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叙述了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如何炼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
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强化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āo ɡē lǜ tǎn róu měi xuàn rǎn ɡōu lâ dī yín qí lì()()()()()()()huí wâi sǎ tuō yū huí jí chí mǎ tí lǐ mào jū shù()()()()()()()xiū sâ shuāi jiāo tiān yá râ hu hū yí bì qiān lǐ()()()()()cuì sâ yù liú jīn piāo dài wǔ()()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原上绿色无边的景象。()
2、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3、绿色浓郁得将要流动似的。()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5、细细地回忆、品味。()
6、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三、品味探究。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 ;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挑战一下自己吧~)
回顾小结(一、方法小结: 一日悟一理,日久而成学)
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课后作业
阅读
(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在天底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词。
2、用﹏﹏画出拟人句。
3、文中画“
”的句子中,是 句。“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4、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5、用“︱”在原文把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6、用“既„„又„„既„„又„„”造句。
7、这段话主要写
参考答案
一、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 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 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二、三、1.草原、羊群
2.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勾勒的意思是: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这句话说明: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 赏心悦目。
3.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