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重、难点

1.学会每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提高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课时安排: 15课时

1、草原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渲、吟、毯”等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教学课时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渲、吟、毯”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课示标 同学们,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课题)请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指名读)

1、我会认识“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渲、吟、毯”等14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二、研探展评一(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师:怎样完成目标呢?请看研探展评一:

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并找出文中生字新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预时3分钟)

自研共探:1.先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对子之间互读自学所划出的生字新词。(预时3分钟)学情展示:我能正确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预时3分钟)小组展示:

1、指名板演读不准的字、词。(重复的不写)

2、会读的教不会读的学生。

3、可以给所写的生字注音、组词。

毯(tǎn)渲(xuàn)吟(yín)

4、课件出示字词。

地毯 渲染 勾勒 吟诵 迂回 襟飘带舞 马蹄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疾驰

5、小组比赛读、生齐读

三、文章中的生字新词我们都已经会读了,那么文章的内容你了解了多少呢?出示研探展评二(读课文,要求读流利)

学习指导: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依次写了什么内容。2.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时3分钟)

自研共探:先自己默读课文思考自学指导中的问题,然后对子交流文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依次写了什么内容,最后组内交流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组长做好人员分工。(预时3分钟)

学情展示:抽签决定小组来回答自学指导中的两个问题。(预时3分钟)小组展示: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通过这些场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四、研探展评三(学习写字)

课文中的词语大家都理解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吧!

1、生观察,自由读写。要求:生字的笔画、笔顺正确,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3分钟后比赛写字)

2、师指名写,两名后进生上台写。

3、生对改,订正。

4、生补错。

5、师重点强调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五、归纳总结:

是啊,本文正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场面,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民俗美。

六、巩固提升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ɡōu lè dī yín yū huí

()()()()()

jīn piāo dài wǔ mǎ tí lǐ mào jū shū

()()()()

二、填空

1、作者老舍在《草原》中运用了()和()的写作手法。

2、《草原》是按照()顺序叙述的,先描写了(),再描写了()。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1、2、3

板书 景 美 情 深 空气清 迎 客 天空明 相 见 颜色美 款 待 线条柔 联 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 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4个字,读准多音字“蒙、好、行、似”;借助注释及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4.积累运用,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抓住关键语句,运用“品读、对比、联想、小练笔”多种方式,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和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揣摩、感悟文中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2、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3、谁去过大草原?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吗?

4、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

5、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我国的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主要分布在(指大屏幕上出示的中国草原分布图)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

6、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上课:

一、谈话导入。

1、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板书: 草原 老舍】 齐读课题

2、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3、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 鄂温克 天涯 低吟 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2、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①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ēng:瞎蒙(胡乱猜测)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ěng:内蒙古

指读,强调在本课中,读měng

②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例如:携手同行。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指名读,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指读。【出示句子】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老师想把刚才大家说的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我们可以概括为“草原风光图”。请你也来概括一下第二、三部分吧。【相机板书: 风光图 迎客图 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1、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3、全班交流: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体会“更可爱”“那么清鲜”“那么明朗”和作者愉悦的心情。指导朗读: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碧绿、辽阔】

“茫茫”是什么意思?(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预设学生回答“一碧千里”是“一千里之内非常的绿”,这里的千里真的是指一千里吗?(引导学生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

指导朗读: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过渡:是啊,多么美的草原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里,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绣”的妙用。(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指导朗读:多么恰当生动的比喻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是多么喜欢这一望无际而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渲染 勾勒)

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提醒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舍先生真的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么这首小诗会描写什么内容呢?又会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板书:喜爱】

假如当时老师也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我一定既想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又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闭上眼睛,享受这份静谧与安逸。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请拿出“小练笔”,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几个句子中。【完成练笔】 这种境界,既

。这种境界,既

。这种境界,既

。生写小练笔,师巡视。谁来读读你写的小练笔?

指导朗读:同学们写的都很好,老师想把你们写的也编进课文里,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合作朗读。全班同学读黄色的部分,这三位同学按照顺序读出你们所写的内容。(配乐)过渡:是呀,我们都被草原的美丽风光所陶醉了,作者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骏马和大牛呢?老师想把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最后一句话变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一次突出了草原的美丽连牛马都被吸引住了,又借牛马表达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写法,积累背诵。

1、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

2、是啊,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就能使文章既清楚、又有条理。

3、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4、积累好词好句也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请同位两个合作着来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导背诵:学生开始自由背诵。

5、请学生上台展示背诵。

六、小结,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草原的景美,人更美,老舍先生一行人初到草原,会受到草原人民怎样的欢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一)

草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出人意料的 ②不常见的 ③惊异 2.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理解 ②能够 ③合在一起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告诉大家草原是这样的。()的草原()的羊群()的蒙古包()的主人 2.美丽的草原唱出来。

翠色()()襟()带()舞 热闹()()骏马()()

3.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赞美草原吗?

三、各就各位。按要求填空。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语里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2.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范围大 ②形态美 ③时间长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千山一碧”表示绿的();“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四、句子城堡。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

2.给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灰心的微笑。(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五、理解下面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六、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 吃的是: 喝的是: 穿的是:

最喜欢的运动是:

《草原》参考答案:

一、② ②

二、1.辽阔 欢乐 美丽 好客

2.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热闹非凡 骏马奔腾 3.略

三、1.青碧翠

2.③ ① ②

四、1.拟人 比喻

--2--

2.不管„„ 都 虽然„„可是

五、小丘那么美,草原的一切都使人舒服,心旷神怡 美丽 美丽的草原

蒙古人和汉人之间有如此深的情谊怎忍分别,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太阳都有些斜了,要落山了。

六、略

--3--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草原》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3.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渲染、勾勒”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感受美德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草原静态和动态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讲读3、4、5自然段。(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3)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4)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学生感受到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之情(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草原景色美:

进入草原

大、静、绿

接近公社

主人好客

蒙古包外

民族团结

草原人更美:

蒙古包里

亲如一家

蒙汉情深

告别草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9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矗立、凹眼”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阅读课文

感受画面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3)再读全文,谈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图画的画面。(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完成目标三)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白杨》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6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戈壁、清晰”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一)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2、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4、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要点把握:(1)茂盛、大:(2)生命力顽强: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出示: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

不……也不……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白杨生命力顽强的话语。

请用---画出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再次阅读爸爸的话,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什么目的?

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白杨

爸爸

(建设者)

小白杨

孩子

(接班人)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体会精神,感受气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妖娆、狰狞”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3.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学生体会精神,感受气概。(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气候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口语交际

习作一》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西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讨论和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并开展活动,从而增进对彼此的相互了解。这次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并付诸实践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策划与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随后安排的“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同时也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交往的范围不广,缺乏手拉手的对象。本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同远方的同龄人取得联系,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2、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3.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发兴趣

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环节二

合作讨论

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交流合作。

环节三

选择方案

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回顾

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回顾拓展一》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诵读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

3.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交流起来应该不难。但在交流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时,可能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大比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课文的写法特点。

环节二

日积月累

1.导入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诗句

大意。

环节三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教学反思: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doc

    设计一 1、草 原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五 年级下册第 1课《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实验小学胡丽华东庄镇钟庄完小孙璇 教学目标与内容:(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渲 勒......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我梦见棕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风中飞扬。我梦见成群的_________在___________中__________。我梦见____________,完全没有边际......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全文,知道文写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汉情深。 2、读懂文,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草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大意,能理清文章脉络。 4、学习第一......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 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商州区第二小学 吕 丹 【教材依据】 《草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是第五单元(景物聚焦)的第二篇课文。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三稿)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词语,理解“翠色欲流、渲染、勾勒”等词语。 2、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整体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