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 1.草原
1.草原
主备人: 潍坊市实验小学 田秀青
教学目标:
1.会写“毯”“渲”“勒”等14个生字,重点指导“涩”“毯”“襟”的写法。会认“渲”“勒”“鄂”等4个生字。结合句子借助查字典指导学生理解“迂回” “境界”“洒脱”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根据课文特点,复习运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4.揣摩优美语句,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进行细致刻画、用动词连用进行场景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复习运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联系上下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语句,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进行细致刻画、用动词连用进行场景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毯”“渲”“勒”等14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结合句子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迂回、洒脱、境界”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3.学习运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结合重点词句,体会草原景色美,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进行细致刻画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尝试自学
每年暑假,家长们大都会带同学出去旅游,有去过草原的吗?你见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是你眼里的草原,我们所熟悉的老舍先生在解放初期曾经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前自学提示:
1.我会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课文中标注自然段序号,标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地方画上?
2.我会写
认写课本中生字和二类字构成的词语,不懂的运用查字典或联系
上下文理解。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鄂温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3.我理解
(1)作者眼里的草原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2)找出描写草原人民热情的段落,并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4.查阅
查阅有关书籍或者是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及草原的就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生活特点、服饰特点等。
二 自学反馈 1.检查朗读
(1)【出示】课文的生字和二类字组成的词语。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鄂温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开火车——指名——男生 女生——全班多种方式读词语。(2)重点指导“迂回”的“迂”的读音;结合“洒脱”“迂回”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我会写
指导 “涩”“毯”“襟”的写法。涩:右上是刀刃的“刃”,右下是“止”。毯:最后一笔是点。
襟:衣服的一部分,部首是衣部。
学生对这几个易出错的字书写三遍。3.我会做 概括课文内容:
(1)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
预设:草原美景 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依依话别
(2)引导学生把自拟的各个小标题进行串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习串联小标题概括课文的方法: 预设: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草原美景,及草原人民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招待、依依话别等场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三、探究研读 草原风光美 1.提出思考的问题
(1)自主研读:作者初入草原,见到的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在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探讨: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同学交流。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3.小组讨论,提升感悟,感情朗读
4.班级交流,领悟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 “这是()的草原。课文中()几句话体现了这一点。我觉得()里写得特别好。”这种形式进行交流。
预设
一、这是清新明朗的草原
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更、那么、那么”这几个词写出了草原的天和空气与我们城市的不同,让人异常高兴。
指导学生带着赞 叹读这一句。教师指读、男女分读、合读。
预设二:这是辽阔碧绿的草原
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从“一碧千里”这个词的看出了草原的大和绿,一个词语写出了草原的两个特点。
学生闭目想象后,带着自己的感觉自读、齐读这一句。
预设三:这是美丽的草原
第一处句子: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学生的解读可能不够具体,教师根据学生解读情况进行指导,体会此比喻句的妙处:
(1)绿色草地,白色的羊群,色彩很美。
(2)把草原比作地毯,让我们想到草地毛茸茸软绵绵的,羊毛也这样,把羊群比作地毯上的大花,非常形象。
(3)“绣”字用得凝练,把本是吃草随意走动的羊群,变成了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绣上白色大花,感觉地毯图案不断变化,动静结合,形态美。
指读、男女分读这句话,读出草原之美。
练习运用比喻句:羊群在草原上还能比作什么?进一步体会草原的美丽。
预设: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无边的绿色海洋上扬起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出多多白莲。
第二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1)渲染的中国画,颜色有向四周渗透的效果,用“渲染的中国画”比喻小丘,使我们感觉到小丘的绿富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远远望去,就像与天交接到了一起。意境很美。
(2)“翠色欲流”让人感觉到小丘非常绿,绿得似乎要滴出水来,非常富有生机。
小结:草原天空明朗视野开阔,一眼能看到天边,草原羊群一动
一静,草原之绿和羊群之白互相点缀,小丘绿色流入云际的草天结合,草原不愧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指读、齐读: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深化感悟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齐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无限乐趣。
学生体会句子的妙处:在写自己的感悟后,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没有多少情感的骏马和大牛都陶醉了,衬托出草原之美,增强了草原风光的魅力。
5.有感情诵读,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播放《云水禅心》音乐,指生有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草原美景。
出示草原的天空、羊群、小丘、骏马和大牛图片,结合四幅图片来背诵第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检查背诵效果。屏幕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空
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表示我满心的()。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
里
都
像()。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不用()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
想
坐
下()。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指背、齐背。
四、课堂总结
1、指板书总结:课文第一自然段,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草原风光,情景交融。
2、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精细刻画,写出草原风光美,表达作者对草原的无限喜爱之情。
五、课堂作业
1、摘抄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六、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
2、推荐阅读《草原八月末》。
七、板书设计
1、草原
天
景色美 : 小丘 比喻
羊群
骏马 拟人
大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学习作者动词连用进行场面细致刻画的表达方法。学习过程:
一、回顾学习
1.听写词语盘点中第一课的词语。2.检查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重点探究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
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这节我们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一)提出思考的问题
课文2——5自然段抓住了典型场景: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进行描写,体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边读边体会,画出体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重点语句,并在书旁注明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生自己默读课文——找重点词句——小组交流分享词句——全班交流这些词句。
预设一:热情迎客
句子:快了,快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条彩虹……响成一片。学生解读预设:
1.襟飘带舞,看出蒙古族人盛装迎客,体会到他们对客人的尊敬。
2.“飞过来、飞驰、飞过小丘”这三个”飞”字连用,写出了主人急于想见到客人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此比喻句的好处: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分角色来朗读这一部分,多媒体课件出示,黑色老师读,红色的学生读: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了的,远处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二 热情相见场景 出示第三自然段
1.“许多匹马多,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从“许多、几十里外”这几个词,展现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结合实际生活,从“握、笑”这两个重复的用词中感悟草原人民的盛情。
指生读,齐读本段。预设三:热情款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倒、摆、端”这几个动词,看出蒙古族人民用他们最有特色的美食招待客人,看到了他们的盛情。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敬酒、敬酒、回敬、再回敬”这一连串的重复动作,蒙古人民的热情跃然纸上。
小组加表演分读,看谁的朗读和动作打动了大家。预设四:联欢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得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套马、摔跤、蒙古舞,是内蒙古人民富有特色的习俗,在这些蒙古人民富有特色的习俗中,与客人共同享受美好时光。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理解词语:内蒙古在祖国的边陲,可以称之为天涯。他们仅仅在谈论“夕阳”吗?
联系上文引导学生理解:从作者初入草原满眼的诗情画意,到接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迎接,盛情款待,此时,离别在即,他们谈论的不单单是草原的美景,谈论更是两族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展开想象:如果你是主人,你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客人,你又会怎么说? 有感情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2.运用动词连用的方法进行细致的场面刻画,表达蒙汉两族人民的热情,寓情于事。
四、课堂练习
1.从2-4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用动词连用的方法进行描述。
2.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第二自然段。
2.阅读五年级下册主题丛书《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诗两首》《草原》。
六、板书设计
1、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是本组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揣摩“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第二篇:1.《草原》
1.《草原》
.教学目的:
1、理解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电视机、影碟机、光盘、录音机、《草原》配乐朗读磁带.教学过程: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生:我感觉草原很大.生:我感觉草原很美.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自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欣赏音乐、听朗读,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激趣上总觉不够,显得有些平淡.]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
(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自评:课文是生学习的版本,但它最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这才是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教学艺术.让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自我感觉是一种较好的将作者----作者的作品包蕴的东西----读者
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的方法和手段.]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生:还可以换成“多么”.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自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但在引导保护环境上似乎不够,却又怕牵扯太多.]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生:心旷神怡.生:神清气爽.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生:大面积都是绿的.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自评:对学法的指导,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举尚可.]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观察很有顺序.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
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M第二5教育E资U源~网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草原(课堂实录)
1.《草原》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播放《天堂》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生:我感觉草原很美。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自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欣赏音乐、听朗读,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激趣上总觉不够,显得有些平淡。]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自评:课文是生学习的版本,但它最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这才是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教学艺术。让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自我感觉是一种较好的将作者----作者的作品包蕴的东西----读者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的方法和手段。](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自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但在引导保护环境上似乎不够,却又怕牵扯太多。]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生:心旷神怡。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
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自评:对学法的指导,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举尚可。]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教学片断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思维,学生敢于大胆的想象,进入情境自读、自悟、自演,从最大程度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升华。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草原生字
五年级下册草原生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生字的拼音 毯 tan 三声 毛毯 渲 xuan 四声 渲染 勒 le 四声 勾勒 吟 yin 二声 吟咏 迂 yu 一声 迂回 襟 jin 一声 衣襟 蹄 ti 二声 马蹄 貌mao四声 礼貌 拘 ju 一声 拘束 羞 xiu 一声 害羞 涩 se 四声 苦涩 跤 jiao 一声 摔跤 偏 pian 一声 偏心 涯 ya
二声 天涯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五 年级下册第 1课《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实验小学胡丽华
东庄镇钟庄完小孙璇 教学目标与内容:(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渲 勒 鄂 涯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涯 水边,泛指边际
3.易读错字、多音字:“蒙”有三种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i”
4.应会写字:毯 渲 勒 吟 迂 襟 蹄 貌 拘 羞 涩 跤 偏 涯(1)写正确:易写错字:“吟 ”“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涩 涯
②指导要点:半包围结构,“涩 涯”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易写错字:“襟”: 与衣服有关,衣补旁。
5.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 1、2段。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方法:课后第一题的启示,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描写草原景色直抒胸臆、精笔细描;恰当的应用比喻和拟人。
(2)描写草原人民热情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情景交融。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重点词句:
句子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方法:1.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2.知识拓展“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
句子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方法:1.出示插图体会“襟飘带舞”。
2.体会比喻的好处。
句子3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方法:全文的中心句,联系全文理解。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第二段、第六段,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景或物特点。(教学难点)
(二)本课重点问题:(教学重点)1.课后思考题: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质疑:
三、情感体验: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从教学目标中选择标注)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
五 年级下册第 1 课《草原》预习提纲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迂回 襟飘带舞,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可以在课本上用符号标记)
(三)尝试背诵:4—6段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2.文章的表达顺序:
(二)文本细读 细读课文,想一想: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在文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哪些词语或句段写得好?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在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5)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
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四、拓展延伸
1.了解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1.通过上网,了解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2.观察身边一处小花园,为写出景或物的特点来做准备。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含易读错字较多的句段,含有本课应会认字、会写字的句段)
①第一段:注意的字音有:渲染、勾勒,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②第四五段:注意的字音有:鄂温克、天涯,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2.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2)引导趣味识记:涯 水边,泛指边际(3)易读错字: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3.书写指导
(1)写正确:(易写错字指导):出示全部生字,易写错字颜色变红(含学生找出的易写错字):吟 貌 襟 涩
①学生观察,找出易写错的笔画。
②并交流明确:“吟 ”“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书写:涩 涯
强调 涩 是左右结构,涯 与 崖,从偏旁上进行形近字区分并各自组词。
相机书写指导: 涩 涯 ①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规律。
②交流并明确:左右结构,三点水写时注意„„左窄右宽。③学生练习书写。4.词语积累
羞涩、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先正音、正形、再理解部分词义。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写作顺序:展示某同学总结的写作顺序,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文本细读
(1)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①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②课文中的草原人民是热情的。
小结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然后把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标画了哪些句子?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体会描写草原景色直抒胸臆、精笔细描)
①天、空气(略处理)②羊群 小丘(重点)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知识拓展: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③骏马 大牛(借物抒情)④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a有感情朗读: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评议 b出示填空,学生练习背诵。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c指名展示背诵——齐背。(4)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①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标画了哪些句子。
②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体会描写草原人民热情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帯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b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方法:1.出示插图体会“襟飘带舞”。
2.体会比喻的好处:不仅是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a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b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a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b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③小结: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④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总结: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4.解答质疑:课文还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师生讨论交流。
四、迁移运用
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五、拓展延伸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①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②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
六、限时检测。(限时闭卷)
五 年级下册第 1 课《 草原 》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词语填空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2、蒙汉情深何忍别,()碧草话斜阳。
二、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按要求写词语
写出能表示“绿色”意思的两个四字词语:、四、阅读理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按原文填空。
2.你最喜欢这段话中的哪个句子?用“ ”画出,并说说理由。
五、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板书设计:
景:风景优美
草原
人:热情好客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