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草原教学设计
1、草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熟悉教材、教参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
NO.2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精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风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生自由谈)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草原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板书课题)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字词读准确,读好后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2.出示词语
绿毯 骏马 洒脱 迂回 静寂 马蹄 老翁 天涯
一碧千里 绿色渲染 翠色欲流 墨线勾勒 襟飘带舞 蒙汉情深(分行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男女读,齐读。)
3、课文一共有五段,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1、生讨论交流,概括大意。
2、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部分写草原风光,第二部分写远迎来客,第三部分写把酒联欢。
3、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把上面三部分的大意连成一段通顺的段落大意,怎么练?
4、生书面练笔。
5、如果说作者是一位画家,那他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三、精读第一段,感受风光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1.听范读,想象草原的景色。听范读,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看看那美丽的草原。
2.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从你们的表情中看出有的同学和作者一起看到了草原,陶醉了。
3.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现在请你们自己读一读,等会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这里有两个词比较特别,清鲜和明朗,和我们平时形容空气、天空的词不一样,我们平时形容空气是新鲜,天空晴朗。有区别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来看这草原,天空是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难怪比别处的更可爱。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置身于草原中,令人不禁想深呼吸,贪婪地嗅着这清鲜的空气。谁来读一读这句子,让我们能看到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鲜的空气。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齐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怎么样叫一碧千里?
(2)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是指草原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这天底下,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除了绿还是绿。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段的中心句。你还能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吗?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这段话中也有一个四字词表示绿的,找出来了吗——翠色欲流。说说你的理解。这绿充满了我们的眼帘,仿佛空气都被染绿了,在地平线上,那绿仿佛要流溢到云端了。“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者淡的水彩涂抹画面,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给人感觉是片的,模糊的,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感觉上更清晰。老舍将草原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谁愿意来欣赏这幅美景?(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草原的美吧。(齐读)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推敲写作思路:站在远处看景(1),先天————后地,先绿————后白,先写看到的—————后写联想到的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板书
草原
草原风光:辽阔、碧绿(1)远迎来客(2--3)把酒联欢(4--5)
NO.3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课文,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划一划,并简单写写批注。4.交流体会并品读
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蒙古同胞的淳朴和热情?——男女老少、飞、一条彩虹。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盛情款待:
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蒙古族的待客之道。(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板书:
草原
风光美
人情美
(辽阔、碧绿)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1、2、3
板书 景 美 情 深 空气清 迎 客 天空明 相 见 颜色美 款 待 线条柔 联 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一)
草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出人意料的 ②不常见的 ③惊异 2.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理解 ②能够 ③合在一起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告诉大家草原是这样的。()的草原()的羊群()的蒙古包()的主人 2.美丽的草原唱出来。
翠色()()襟()带()舞 热闹()()骏马()()
3.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赞美草原吗?
三、各就各位。按要求填空。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语里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2.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范围大 ②形态美 ③时间长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千山一碧”表示绿的();“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四、句子城堡。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
2.给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灰心的微笑。(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五、理解下面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六、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 吃的是: 喝的是: 穿的是:
最喜欢的运动是:
《草原》参考答案:
一、② ②
二、1.辽阔 欢乐 美丽 好客
2.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热闹非凡 骏马奔腾 3.略
三、1.青碧翠
2.③ ① ②
四、1.拟人 比喻
--2--
2.不管„„ 都 虽然„„可是
五、小丘那么美,草原的一切都使人舒服,心旷神怡 美丽 美丽的草原
蒙古人和汉人之间有如此深的情谊怎忍分别,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太阳都有些斜了,要落山了。
六、略
--3--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草原》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3.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渲染、勾勒”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感受美德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草原静态和动态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讲读3、4、5自然段。(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3)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4)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学生感受到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之情(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草原景色美:
进入草原
大、静、绿
接近公社
主人好客
蒙古包外
民族团结
草原人更美:
蒙古包里
亲如一家
蒙汉情深
告别草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9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矗立、凹眼”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阅读课文
感受画面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3)再读全文,谈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图画的画面。(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完成目标三)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白杨》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6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戈壁、清晰”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一)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2、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4、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要点把握:(1)茂盛、大:(2)生命力顽强: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出示: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
不……也不……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白杨生命力顽强的话语。
请用---画出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再次阅读爸爸的话,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什么目的?
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白杨
爸爸
(建设者)
小白杨
孩子
(接班人)
借
物
喻
人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体会精神,感受气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妖娆、狰狞”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3.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学生体会精神,感受气概。(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气候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口语交际
习作一》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西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讨论和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并开展活动,从而增进对彼此的相互了解。这次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并付诸实践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策划与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随后安排的“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同时也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交往的范围不广,缺乏手拉手的对象。本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同远方的同龄人取得联系,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2、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3.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发兴趣
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环节二
合作讨论
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交流合作。
环节三
选择方案
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回顾
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回顾拓展一》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诵读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
3.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交流起来应该不难。但在交流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时,可能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大比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课文的写法特点。
环节二
日积月累
1.导入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诗句
大意。
环节三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doc
设计一
1、草 原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设计二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