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草原》
五年级语文《草原》
一、教材解读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案例 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草原》说课稿(精选)
《草原》说课
张家川县梁山学区阳洼小学:陈三信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草原》学习资料
《草原》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草原写作背景(作者:老舍)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草原》课文详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写初入草原——草原美景图。作者以诗人的笔触描写了草原的美景,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作者先写天,天的可爱,写到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写草原一碧千里,小丘和平地都是绿的,像无边的绿毯;写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尤其是那些小丘,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写所见和所想都融合在一起,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句不就是说想象的吗?作者不仅写了景色,还写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读着那些舒服的文字,分明在和作者一起分享见到草原时的欣喜和激动。我们可以从“高歌一曲、惊叹、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词语中略见一斑。】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访问途中,迎接远客图。进入草原之后行程是寂寞的,从三个“一百五十华里”可以看出;辽阔的草原时寂静的,“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但见到河流之后,这种寂寞和寂静便一扫而光。马群、牛羊群以及迎接远客的队伍,这种独具草原特色的事物让作者倍感新奇:“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样的想象作者随手拈来。此时此刻,作者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尊荣: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这是民族团结的具体体现。作者的心情顿时也激动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作家用词是非常精到的。从这段话的一些句子当中展示了语言大师的功力,如“飞”的用法。】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写访问经过——草原联欢图。读着这些暖融融的文字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蒙古族群众的热情好客的特点。蒙古包外握手欢迎,蒙古包内盛情款待,还有主客联欢,三幅场景引人入胜。联系第一自然段,我们很自然地得到这样的一个认识,那就是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呢?一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语句,如“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等等;二是要学会想象其中的画图和场景,要让学生闭上眼去想想文字后面的画面。】
【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整个访问活动中,全身心的感受到来自主客之间尊重与和谐之中,话别之时难舍难分——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作者用凝练的诗句把访问推向高潮: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是课文的难点也是课文的重点: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老舍《草原》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学习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段落层次分析
全文共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老舍《草原》难句解读分析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
【课外知识】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草原》字词辨析积累
【羞涩──羞怯】
“羞怯”侧重表示由于没有见过大世面而害羞、胆怯;“羞涩”侧重表示难为情,害羞的程度比“羞怯”要轻。
【响亮──洪亮(嘹亮)】
“洪亮”强调声音大而厚;“响亮”一般表示声音大。“响亮”侧重指声音洪亮,既可指歌声、号声,也可形容其它事物发出的声音;“嘹亮”一般形容声音、歌声。
草原近义词词语积累
天涯──天际 惊叹──赞叹 柔美──优美 清鲜──新鲜
洒脱──潇洒 疾驰──奔驰 奇丽──秀丽 明朗──明亮
柔美──柔和 奇丽──瑰丽 无限──无穷 洒脱──潇洒
羞涩──害羞 愉快──高兴
拘束──束缚、约束
《草原》词语解释及造句
【明朗】
① 光照充足,明亮。
② 明显、清楚。
本课指①。
例句:对这件事,他的态度不是很明朗吗?
【茫茫】
朦胧的样子。
例句:大地覆盖着皑皑白雪,茫茫一片。
【一碧千里】
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例句:我来到一碧千里的内蒙古大草原,不禁思绪万千。
【柔美】
指线条又轻柔又美丽。
例句:低垂的柳树,在微风吹动下,舒展着柔美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例句:人们在喜迁新居时,往往要写上一副对联,以渲染喜庆气氛,这种对联称之为乔迁联。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例句:他用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模特儿的形象。
【翠色欲流】
欲:好像;流:流动;翠色:翠绿的颜色。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形容绿到了极致,大多说明草原翠绿的颜色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
例句: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长满了翠色欲流的小草,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真是美不胜收啊!
【云际】
云彩的边际,这里指天边。
例句:孩子们的轻快欢笑声音飘散到云际天边,与天空里的鸽哨声一起留下余音。
【境界】
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本课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洁净。
例句:本文从遣词这一修辞艺术视角分析李贺诗作的艺术境界与诗歌成就。
【骏马】
好马,跑得快的马。
例句: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
第四篇:五年级 语文课文草原(备课)
1、草原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提倡阅读,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要让学生不仅理解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五、教学环境选择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教室
资源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七、教学评价与总结: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草原》导学提纲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五年级语文《草原》导学提纲
设计人周丽
预习提纲: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字、词。
我理解的词语有: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作者分别讲述了那些内容。(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
3、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小组内交流: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句、段体会到的?读一读,说一说。
4、小组内讨论;你认为贯穿课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情感:(可引用文中的语句)我的理由是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导学提纲
设计人周丽
预习提纲:
1、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为
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想。
(1)“友谊之路”
(2)“经济(科技)之路”
(3)“”
(4)“”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小组内交流。
五年级语文《白杨》导学提纲
设计人周丽
1、自由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本课字、词。
我理解的词语有:
2、再读课文,想一想: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从中体会到
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句子一侧做好读书笔记。
3、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白杨树的特点是:
我是这样理解的:
4、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小组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五年级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导学提纲
设计人周丽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本文中我积累的好词有:
2、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勾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自行批注后小组内交流。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试着给这条路取个有意
义的名字,并说明理解。
“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