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一)
草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出人意料的 ②不常见的 ③惊异 2.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理解 ②能够 ③合在一起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告诉大家草原是这样的。()的草原()的羊群()的蒙古包()的主人 2.美丽的草原唱出来。
翠色()()襟()带()舞 热闹()()骏马()()
3.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赞美草原吗?
三、各就各位。按要求填空。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语里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2.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范围大 ②形态美 ③时间长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千山一碧”表示绿的();“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四、句子城堡。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
2.给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灰心的微笑。(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五、理解下面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六、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 吃的是: 喝的是: 穿的是:
最喜欢的运动是:
《草原》参考答案:
一、② ②
二、1.辽阔 欢乐 美丽 好客
2.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热闹非凡 骏马奔腾 3.略
三、1.青碧翠
2.③ ① ②
四、1.拟人 比喻
--2--
2.不管„„ 都 虽然„„可是
五、小丘那么美,草原的一切都使人舒服,心旷神怡 美丽 美丽的草原
蒙古人和汉人之间有如此深的情谊怎忍分别,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太阳都有些斜了,要落山了。
六、略
--3--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1、2、3
板书 景 美 情 深 空气清 迎 客 天空明 相 见 颜色美 款 待 线条柔 联 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草原》说课稿(精选)
《草原》说课
张家川县梁山学区阳洼小学:陈三信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 3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
--1--
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