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析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艳艳
(1981年3月
汉
女)
工作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乌金山中学
通讯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乌金山中学 邮
编:
0306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946180486@qq.com 职
称:中教二级 教 龄:12年 使用教材:人教版
承诺书
本人保证此次提交2012“人教杯”全国外语教学论文大赛的论文系本人原创作品,全文内容没有任何违法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之处。由于写作需要而引用他人观点和文字表述之处,均已详细注明原作者及具体出处。本人郑重承诺,所提交的参赛论文没有侵犯他人或其他法律实体的知识产权。若由于侵犯他人或其他法律实体著作权等引起相关法律责任,将由本承诺人承担。
承诺人(签字):高艳艳
2012 年 9 月 15日
浅析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在“聋哑英语”徘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师和教育专家探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正确合理划分小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发现法。发展学生个性,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自主发现
小组合作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并不反映学习发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者、灌输者、代替者,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而不是学生的表现。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组织形式的整齐划一和知识组织形式的层次清晰,忽略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要作用,学习方式过于简单化和被动化;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学环节的完整和问题答案的完整,忽略了学生交流、反思、改进和协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不具生成性流于规范化;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强调教学内容传授的完成和教学结论接受的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是对新知识主动的意义建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意义上的实现。
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学生要达到自我建构知识,自主发现与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倡并落实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发现与小组合作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合理的发展智力的教学是让儿童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而不是只满足于教师冗长的讲解、灌输和强迫儿童去死记硬背。儿童在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答案过程中,不仅学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但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来看,教师必须善于整合教材使知识由难到易,同时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坚决不能使教学流于无政府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不同的性别或能力,以4至6人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在一种积极的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树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
1、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及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情景的作用。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决定教学成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轻松的学习情景。通过自由谈话,一句话新闻英语播报,简笔画,单词接力等导入。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调控课堂氛围,形成一种生机勃勃、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
3、正确合理划分小组。
教师要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结构入手,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还可以自由划分,根据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角色,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由2——6人组成,确保每位组员能担任一定的角色,负起每个角色承担的责任。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目标。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内容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很困难,甚至产生烦躁和焦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发现法。
创新的核心在于思考,思考的前提是发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否则我们教出的学生就是一名“搬运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无从谈起。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不仅要把知识清晰呈现,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困难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其次,学生“自主发现”的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师生交流的时间会缩短,要让学生真正的去动脑思考而不能流于形式。
第二篇:变革学习方式谈
“变革学习方式”谈
------听课有感
深圳市翠园中学
刘人云
课改,课改,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改得怎么样?这就是要我们通过改革实践直接回答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本质问题。回避或弱化这些问题,只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只能是不得要领。本文限于篇幅,只着重课堂教学“怎样改”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其它问题。
2002年10—12月,笔者以兼职督学的身份听了我区几所中小学十来位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感到在课堂教学“怎样改”这一问题上有收获,有成功,有经验,当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着重从“变革学习方式”这一角度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怎样确立“主动、探究、合作”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笔者从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深深感到,教师们均在朝这方向努力,尽管程度和成效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破了“旧”。
基本上所听的课都改变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荡然无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训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其中以上的一半的课,生动、有趣、有实效,过去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已经被完全冲破了。
(二)立了“新”。
这个“新”主要指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主动”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方式。三者构成了新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课都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并程度不同地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叙述方便,分述如下:
1、主动
就“主动”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到: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③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这些做法教师们平时已经都能采用一些,而对于课改来说,则要求教师做得更经常,更有效,或者说,力度要大大加强。从所听的课来看,力度大的教师取得的效果更显著,而力度小的教师则收效甚微。
力度的大小明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把上述四种做法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而有的教师只注意到部分做法,效果则不大一样了。如泰宁小学的余老师所上的《四季的脚步》,开头造境设疑(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再组织问题引导学生读解课文,写春天的第一段,并举朗读比赛;再要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画的春景画,并要求配上几句儿歌进行交流;对课文写的其它三个季节,则要求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辨析;最后是学生集体背诵全课,并由四个同学分季节上台演示背诵。全课进行中还安排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正因为教师充分注意到从上述四个方面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这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有味、有效。
当然,其它教师也用了许多方法,如上《比尾巴》课,好几位教师都设计了给动物选贴尾巴的贴图游戏。又如小学老师们上课普遍采用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活动。又如所有的教师都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设置情境,图释课文,提出问题,整理信息,既提醒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又加快了教学的进度。
2、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见,“探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目的,求知识求规律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过程,是“求”的实践活动;第三句讲的是特点,即以“疑”贯穿“求”的全过程。核心词是学生主动地“求”,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笔者所听的课也都显示了教师在这方面可贵的努力,但问题在于:
①教师们对“探究”式学习的这个“探究”并没有全面理解与掌握。如带学生“求知识,求真理”能做到,但“求规律”却不知道或做得很少,理科教师可能做得好些,但你是“教”规律还是让学生“求”规律,还得打个问号。又如“提问和质疑”,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提问与质疑”如何形成“求”的有效阶梯(也就是教师设问质疑是否合理、有层次面且精当),又要打个问号了。
②再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求”基本上是呈封闭性的,“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很少,特别是“调查和检验”,这方面理科可能做得好些,但力度却很小,这固然受到当前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优制度等客观事实的限制,但引进研究性学习、实行网络教学、开放学校实验室等仍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在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努力。
也有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如锦田小学一年级吴老师的《比尾巴》一课,组织的“探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求”的特征也较突出。其教学的主要安排有: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自读;教师出示生字词“树”,要学生摘下“树”上的“果子”(字词)范谈,又请一位学生当小教师教读,教师再抽查。
——就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边做模拟动作(学生仿做),边带学生读书。
——要学生用一个关键词“好像”口头造句。
——学习第二段,分组问与答,再分男生问,女生答;请学生上台自做模拟动作,大家评改。
——要学生上台给其它动物配贴尾巴,再由其它学生评改。再要学生仿照课文,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个别背、集体背诵课文,并请学生上台示范背诵。
做得最成功的当推翠园初中部王老师的初一新课文《散步》一课的教学。该课主要安排如下:
(一)切入
以歌曲《人间第一情》引入;问:人间第一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亲情)听歌曲《人间第一情》,看歌词,问:歌曲的哪些句子表明人间亲情?这种亲情用歌曲中的一个字表示是什么?(明确:孝)
(二)指导阅读
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划出课文中表现亲情的句子。
(三)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⑴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最感动自己的场景画成画,可画一幅,也可画一组,并配上新的标题和人物对白,对白用课文原句。
⑵合作要求:六人一个小组,出示自己所画的画,讨论选出能表达课文内容精华的最好的一组画作为本小组的代表作品,并共同为这幅画配上新的标题、人物对白和画面解说,人 物对白和画面解说必须从课文中找出,可适当修改,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人代表本小组展示、解读自己小组的作品。全班再进行评议,选出最佳作品。
⑶归纳:文章中四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母亲听从儿子的,更爱孙子;“我”爱幼,更尊老(孝);妻子温和顺从;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表现了人间第一情——亲情。尊老爱幼、和睦融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拓宽:
⑴《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⑵《陈情表》:“圣朝以孝治天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⑶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5、集体朗读全文。
6、迁移训练:口头小作文,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片断。
7、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文章。
以上不难看出,“探究”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基本上都在此教学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根据课文内容画画这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求”的本质,而且这一活动贯串全部学习过程,先个人,再小组合作,再展示评议,再集体研究,课文验证,再拓宽作深入理解,再课外作文作迁移……“主动、探究、合作”得到了完整和谐的体现,要求学生培养的四种能力(见上所引《纲要》)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改展示课。
3、合作。
“合作学习”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常见的是课堂上前后排四人一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任务,要小组进行讨论,再各组推一个代表发言或展示。所听的课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是,我们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式究竟有多少理性的认识呢?恐怕又得打一个问号。“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和中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有一套独到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这里限于篇幅,不作介绍。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1、合作学习的目标。
人们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集体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只说对了一半,合作学习还要同时实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所谓“学会做人”就是它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晓敏老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曾编了一首七字块,要学生掌握,其用于小学五六年级的一段是:“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共思考。求助别人要心诚,坐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自控发言尽量轻,服从集体留个性。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意浓。支持对方心坦荡,高明见解倍赞赏。说服旁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建议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协调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争第一。”这就很具体完整地体现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我们呢,在这方面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不用,而较复杂的、有争论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如果简单的任务也用,那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激发不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动机。而我们现在的,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也用,一节课还用上好几次,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同时还需要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偷闲了,而是担负了更大的调控与管理职责。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时间和程序安排、方法指导、反馈评估等,教师都要策划布置好,而且还要根据合作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与调整。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导演,顾问,管理员,咨询处,参与者等。而现在,我们对此考虑显然太少了,在教师的教案里,关于“合作学习”内容的安排,恐怕只用一二句话就打发了。
3、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学习”的效益除了来自教师的“导”以外,还取决于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必须设置一位小组长(可以轮任)控制调节进程和进行总结;每一位学生都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轮流发言,集体讨论;民主表决,个人意见保留等等。另外,合作学习小组也存固定的和自由的两种。我们现在设置的小组大多是固定在教室里,学习任务也相对单纯。而自由组合的小组的学习任务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是一个课题,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即如此。应该说,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但目前在小学和初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还是寥寥无几。就效益来说,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效益更大。
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变革学习方式”看起来主要是学生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特别是在目前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在目前的境况下,还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一)观念变革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洗脑”运动也一浪高一浪,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恐怕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课改目前也受到中考高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掣肘,但方向得变,观念得变,应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个教师的精神状态问题(可“上纲”到职业道德),安于现状,固循守旧,总是舒服的。而这正是与“创新”相矛盾的。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对其过程的要求,即: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系统设计。笔者认为,这12个字里面有大学问,是衡量一个教师教研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吃透教材是基础,是教学之本。
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中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主题的关连搞不掂,上起课来抓不到“制高点”,更组织不起“纲举目张”的教学。如小学《鸟的天堂》一课,前一部分写的是榕树,后一部分写的是小鸟,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师没有“吃透”,只是讲前一部分写环境,第二部分写“鸟”的活动,就此卡住,所以对课文的中心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讲不清,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对这个表现主题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究”了。应该说:写“榕树”,就是从环境的角度写鸟的天堂,这是个好地方;写“鸟”,是从鸟的生活状况来写,是鸟儿们的天堂,之所以这地方(“鸟的天堂”)成了鸟儿们生活的天堂,是当地人民对绿色环境保护的结果。若能站在“环境保护”的制高点来组织“探究”,一定充满趣味,而且一下子就把文章内容理解了,抓住了。
也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及重点词语吃不透吃不准,一下子影响到全课的教学。如小学三年级《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文中有个点明主题的句子:“只要一个人活得诚实,就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应该指的是精神财富,而教师却忽略了对这个词文中义的解释或讨论,其结果,课文主人公为讲诚信而放弃了一大笔彩票奖金的行为就不好理解了,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进行“探究”。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最见功力。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讲的都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深入浅出,强调一个“浅出”,不容易,即要把教师学教材的经验认识转化成一个易为学生操作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流程。这个“浅”有多重含义,这里主要指的是:准确的,循序渐进式的,有重点的,简明扼要的。这个学习流程怎么设计,就牵涉到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了。笔者认为,“系统设计”应是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之一。笔者所倡导的“34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两年多来,我区参加“343”实验的几位教师推出了500节以上的实验展示课,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两年我区语文教师在省、市、区教学获奖的优质课及其教案大多出于“343”系统设计,这就是一个明证。
笔者想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设计实际是一个系统,它必须把教学中的诸要素有机地合理地组合起来,必须把教与学、师生与生生几个方面的互动,把“主动、探究、合作”的思考和安排写进去,才能实现任务效益的最优化。如果不成系统,支离破碎,或者以片概全,或者随心所欲,那堂课肯定效益低下。现在,有些老师在写学案,我认为是非常有创意的。事实上,教案应是教与学之案,是教与学之和,而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系统设计。
现在有些课就是这样。一是单调贫乏。一节课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提几个简单的或深奥的问题,再加上几次自由化的合作讨论,就算了事。二是浮浅残缺。如有节课教师教案中“教学步骤”主架是这样的:“一,我会看,看屏幕。二,我会读。互读课文。三,逐段理解文章内容。
四、小结。”这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了,更谈不上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了。
总之,课改的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总之,只要我们矢志改革,勤于探究,善于总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取得课改工作的新成绩新成功!
2003年1月20日
附:刘人云,男,深圳市翠园中学副校长,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通信地址:518003深圳市东门北路翠园中学 电话号码:办0755-25525249 手机***
第三篇: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摘 要: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探究的程序和一些具体的方法,掌握英语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广大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教学,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后,工作积极认真,课外学习任务检查到位的布局,但有时工作安排的量太大,是不合理的,方法或时机的检验有时是非常不合适的,因此,少数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急于求成,会出现不合理罚学生的状况,会大大挫伤学习踊跃性。在每个单项中,除了口语训练,根据书面练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的客观形式,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重难点设计培训材料,根据设计培训。教师需要强调的东西,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然后互相讨论。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英语 教学方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61-02
大家都知道,因为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国内教育现状,对初中学生,英语的重要性能直接影响到初中,甚至对未来的研究生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质量,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高度负责,尽心尽力抓教学,所有学生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英语。但是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状况我并不乐观,一是大部分学生能努力学习,但兴趣不强或不持久,学习效率不高,总体表现并不完美,同时也对英语以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关系不够亲密,教师和学生都累,学习与收获不成比例;三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了解这样的情况,但改变不大,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形成关键障碍。在这里,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教师应努力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首先,一个需要继续改进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英语给自己充分体验的乐趣;其次,每一个利用机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胜利的欢喜心情;再次,创造多种多样的英语学习环境,认真贯彻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活动中。如组织英语角,英语表演,游戏,英语翻译英语单词小游戏,诗歌朗诵;最后,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和学习不好的地方,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心理,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诲人不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和谐,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让学生因为教师的榜样努力学习英语,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提高备课的实用性,避免无效备课,精心预设以达到课堂上的多彩生成。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指导设计,使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指导性案例的设计应四明确:学习内容是明确的,清晰的,要求是明确的,时间的方法是具体的。做练习每个学习任务要具体,便于学生操作,不模糊,避免大而空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减少语音和听力,提高说的和做的,删除不必要的链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每个单项中中,除了口语训练,根据书面练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的客观形式,要在充分理解的a基础上根据重难点设计培训材料,根据设计培训。教师需要强调的东西,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然后互相讨论。多实践,不放过每个小细节,从简单到复杂层层设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循。每个班应该有一定的矫正性练习,必须有一个测试题和课堂练习相对应。集体备课的研究练习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集体备课不仅是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的需要,更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必备,通过集体备课知道每单位的教学策略,特别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词汇的记忆不应该抱着字典或死记硬背,最好通过句子,文章和章节,把握意境,这样记忆会更深刻。阅读测试中含有大量的基本词汇,要有猜测词义的能力。在词典的问题上,当你遇到生词的时候,要找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常见的用法,注意用法,词性还有衍生词。对于一些只知道的词,其实可以用电子词典就行了,不需要一本字典。至于背单词是建议首先是中考英语词汇大纲的主要词汇,一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把那些单词背下来,这些话都必须清楚。建议你可以找一本书叫做《英语基础词汇》的书回来,基本上大的书店都有卖的,这本书很好,上面的话是非常实用,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而且写作是亮点。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知道,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没有单词,就好像建大厦没有砖头,只能幻想空中楼阁。随着多媒体图像刺激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新的图像处理记忆表征转换的心理过程。重建图像可直观解释自己没有察觉或东西,不能直接感知的刺激,因此,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重建图像的效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陌生和抽象事物的理解,在书中“孤独的狮子”的课件展示猴子活泼狡猾的帮助的故事,狮子是一种快乐和无奈无助,回到森林笼,想象的故事情境的重建,体验情感的向往自由的狮子。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和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的合理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想象,想象的翅膀,丰富的内容,谈谈感受,从而更迅速地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研究,亲自设计,编写课件。目前,一些商业软件是昂贵的和无效的,商业行为较突出,许多软件开发商不懂教育,开发的软件对认知教学法的法律,为电子版教材。软件开发人员在教学软件的发展,甚至很优秀,也因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艺术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同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有必要写,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实践,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并在黑板上优秀的写作不仅是简洁的,教师也可以调整和修改板书内容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这些影响是多媒体不能代替的。
初中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1)要勤学苦练,外语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学习语言是学会熟练使用这个工具的能力。熟练掌握的主要途径是练习。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语言知识是必须的,但只有通过充分的练习才能掌握知识,逐步向巧用靠拢。而要达到能用英语对话和写作,需要勤学苦练。(2)要积极大胆。可以大胆的说,大胆地读,注意克服恐惧害羞心理。(3)必须坚持。学习英语,要靠日积月累地坚持学习,最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开始学习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忽视学习。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好,后来就跟不上了很常见的原因是怕困难,没有坚持。(4)在空闲时间使用,除了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完成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优秀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拓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做英语阅读
要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看问题,知道要问的是什么,然后再仔细阅读一篇文章了。这是一个通用程序。有一些阅读技巧,要注意的是:看到不认识的词不担心,一般不影响整个文章的理解,一般都是可以从上下文猜;不要挨个翻译,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英语作为汉语读,读了许多就可以找到感觉。最好是去阅读一些英文报纸,如英国广播公司或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每一段的首句和最后一句要注意,这些句子是概括完整或完整的总结,是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有一些干陷阱要注意,要认真看问题和选项。此外,努力完成阅读部分的量在规定时间内,加快阅读速度和整篇文章的理解。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第一是做真题,从高考历年真题开始,力争把句子,词语的理解,和对难句做一些分析,特别是语法结构。有一个问题:最开始做题目时,准确率很低,别灰心,坚持住,从每一个阅读,吸取精华,很快就会发现:阅读真的没那么可怕。其次,对于高考,阅读理解,可以看看平时一类新闻杂志中国日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喜欢在英文报纸看1~2版,已经习惯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读写新标准英语,除了充分利用材料,在外语阅读材料上面英语教师要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阅读内容的确定,并最终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阅读量。教师要做好监督,确保学生完成指定的作业。同时要加强课外练笔,写英语日记,符合要求规定数量的“学生学习”。英语写作是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七年级看图写话开始,根据短语长句短长短篇的顺序逐渐开展。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句子的英语翻译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虽然学生是主体,是内因,但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成绩就是空谈。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缺点,改进方法,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必将改变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参考文献
[1] 董立娟.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浅谈[J].学周刊,2012(10):205.[2] 张素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8):35-36.[3] 肖含.试论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5):124,134.[4] 王娜.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思想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53-55.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生 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认识
(一)教师是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课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中教师要通过高尚的师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认识
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一)学生应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要成为 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条件。
(二)学生要有自我激励与相互协作的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持续激励自己,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它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学生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从中体验乐趣。
(三)学生对自主探究方式应具有选择和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对很多知识的掌握都要依靠自己探究,在自主探究时,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策略,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法对自己最有效,哪些知识对自己最需要,是要经过比较后选择确定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越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优化的学习过程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世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悲壮感人的跳崖情景:画面内容是五个壮士依次跳崖的情景,大屏幕把五位壮士跳崖前的每个细微表情、每个动作都通过特写清晰地展现出来,深深的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同时配合画面以悲壮的音乐和他们那响彻山谷的口号声,这一切,把当时的气氛情境烘托渲染的极富感染力。学生们全身心地融入到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以播下 爱祖国反侵略的种子。学生群情激动、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读起课文入情入境,非常有感情。
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结构,如用语言描述,得到正确的概念对教学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就是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 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即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冲击
当今,大量信息的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首先,在课堂内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直接的威胁。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教师历来是真理的象征、知识的代表,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进行某些学习。他们的课外知识大增,他们的兴趣更广,他们完全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将会经常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这将导致所有的教师都会与优秀的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竞争。其次,学生在人机交互时,学生领悟到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但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消失殆尽,虽然电脑中也有“名师”或模拟教学,但学生毕竟是在跟一台机器打交道,于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则少了许多、淡薄了许多,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走进网络,否则,你将必然被学生的某些意识所淘汰。
(二)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表征特性冲击了原有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如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 学习路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具备超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烈地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操作方式。
(三)信息加工与处理方式更为便捷、更具个性化
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五、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推进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知识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一日千里的发展事实,我们就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影响与挑战。
(一)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表现为在学习中,把学习者首先作为“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未来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我们现在教育中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以承认学习者本身蕴藏的学习的潜能为前提的,它表现为学习者身上的素质、个性,表现为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为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这种潜能可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本身的素质与个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恰突出了这一特性,它可以给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供个性活动的充分可能。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使得教学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成为现实。
(二)学习方式更具选择性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不依靠教师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把学习看作一个可控制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早出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学习方式更具合作性、探究性
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 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另外,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可避免,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怎样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许有很多的办法,在这里,我只是结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意见,我们呼吁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当然要做得很好还需要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实践。只有重视了,我国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大提高、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2 [2]《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吴疆 王润兰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现代教育技术》王洪录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小学电化教育》2004年第3期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电化教育研究.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1997 [8]《中国电化教育》2001.9总176期
[9]李伟明主编:《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第五篇:教学方式变革
第八章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 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图8-7 共同学习法实施程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