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课堂练习
1、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经世致用
D.内省自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第二篇: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三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一些学者们,对二程、朱熹、王阳明作为几位大儒,则从以下几点肯定他们的学术贡献: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上述各家不同评论,可供教师们参考。
第三篇: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从春秋到汉朝,讲述儒家思想由出现到独尊的发展,但魏晋以来的动荡和外来文化的传播,使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打击和威胁,为重振儒学地位才出现了融合各家思想的理学,而理学对于巩固专制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禁锢人性的消极思想也成为明清批判思想批判的对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1、从春秋到汉代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如何?
2、佛教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怎样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讲解理学的概念,然后学生看书掌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陆王心学:学生看书掌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结合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外无物”等让学生探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对人的压抑,对人性的扼杀 积极影响:对人的气节、品德的塑造
(四)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 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 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反思:本课内容较难理解,儒学思想在宋明时期逐渐发展到一种极致,并于日后为统治者借鉴,成为统治人民、禁锢百姓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都 是在这个时候为人们熟知。通过本课的讲述,学生心里仅仅知道了理学当中一些最基本、最简单 的观点,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览必修三思想文化历程,其中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内容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即便是在思想专制时期。仅仅学习一些皮毛,不但不容易分析出该思产生的社会影响,而且容易使思想家形象标签化,无法全方位、立体地认识一个人。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格尔木七中
王晓行
第四篇:宋明理学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学科培训作业《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宿州市时村中学 梁军
教学片段:
第一,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玄学的形成和发展。
自董仲舒改革儒学之后,汉代的儒家学说产生了两种方向: 一种是经学,一种是谶纬之学。接下来我将简单介绍经学和谶纬之学。
第二,儒学式微的原因与背景。
先讲儒学自身的困境。这关系到儒家经学和谶纬之学的发展问题,至于经学和谶纬之学的概念将在下面具体讲解。而谶纬之学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人们尤其是士人阶层的怀疑,由此也逐渐走向落寞。
第三,儒学复兴运动的始末。
明代时,由于成为正统官学的“程朱理学”更多的受到束缚,丧失了发展的活力,这样“心学”在王守阳这里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陆王心学”。
课后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学家们的思想。设计意图: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儒家学说的发展轨迹,理解明清后期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理学发展的本末和著名的理学家。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儒学发展的渊源——从先秦的原始儒学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再到宋明时期的充满哲理意味的理学,更进一步明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本课的重点是著名理学家及其代表思想,难点是儒学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有点难理解,毕竟这些思想领域的东西,虚无缥缈不好理解。韩愈和李翱可谓是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进而到北宋年间,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进一步完善理学的思想,创立了理学这一思想流派;在南宋时,理学的发展臻至成熟,尤其是集大成的朱熹的理学,但是在“程朱理学”趋于完善的时候,理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陆九渊的心学;同时心学的发展延续到了明代,王守仁实现了心学理论的成熟。本课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的顺序,大致讲述了理学发展的一个流程。
第五篇: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关注儒学在汉代以后的发展,“第2课 宋明理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理学的概念。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板书)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师大版《历史 必修三》,第7页
师:根据材料,在把握理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请两点: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请你们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师:很好。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1.概念:(板书。注意两点)
2.派别及代表人物(板书。注意各自集大成者)
过渡语:吸取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儒学,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
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师:大家都信宗教了,这会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师:看来理学产生的第一个背景,我们已经找到了。3.儒学产生的背景(板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流传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板书)过渡:展示课件:
《三教图》(明•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到了李唐王朝时期,虽然国家统一,但由于统治大力提倡崇道、信佛、尊儒的政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思潮? 生:“三教合一”。
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当然三者是相互吸收的。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板书)展示材料:
材料: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师:通过这段材料,我们还会发现理学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维护统治的需要。
(3)历经社会动荡、北宋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来维护统治(板书)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板书)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子
师:材料中的“生物之本也”告诉了我们理学的第一个观点是什么? 生:理是万物的本源。
师:这个“理”是什么?按照朱熹的意思,是“形而上之道”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具体物体之上的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万物的根本。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观点属于什么哲学类型? 生:唯心主义。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
师:这个仁义礼智和君臣父子是先秦儒家强调的人之伦理,那朱熹在强调什么也是天理?
生:人的伦理道德。
师:那么,当人的欲望和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 生:存天理,灭人欲。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在人的伦理道德和欲望之间,很明显地看重什么?
生:伦理道德。
师:我们能否看出理学中包含了佛教的思想呢? 生:能。因为佛教强调六根清净,克制七情六欲。
师:很好。同样,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也符合了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
师:很好。通过这些材料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学再次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继续处于东方不败的地位。所以,到了南宋以后,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师:那么,理学家认为如何才能很好的克制欲望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师:这里的“格”,就是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探究物体。为什么要来“格物”呢? 生:获得道理。
师:对。这就是理学的另一个内容,叫“格物致知”。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应不应该这么做?比如做化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沉淀,要不要钻研? 生:需要。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当时的理学家们看重的是什么?
生:伦理道德。
师:那理学家们格物就不注重科学了,而是直奔哪去了? 生:伦理道德。
师:这叫“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那么,如果这种思想得到推崇,会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生:阻碍作用。
师:到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发展落后于世界。理学的主要内容:(板书)1.“天理”是万物本源
2.人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
影响: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称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心学”的思想。
三、“心学”的主要内容(板书)
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他的一则小故事。
展示材料(小故事1):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觉得是什么对万事万物的存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生:“心”。
师:对。这就是“心学”的核心思想,叫“心外无物”。师:这也是典型的什么哲学? 生:唯心主义。
师:心学明显的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展示材料(小故事2):
为了格物致知,王阳明曾经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
师:由于王阳明“格物”的失败,于是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师:王阳明认为人的道德天生就自带的,没必要格物,格自己就成。这就是“心学”的又一个思想“反省内心,以致良知”。
当然,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是吸收禅宗的思想,更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那么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生:明朝中叶,社会动荡,世风日下。
师:王阳明认为这时人心所坏,想要反省人心,以达到什么目的呢? 生:维护社会秩序。师:那这又符合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师:结果怎么样? 生:被大力推崇。师:很好。
心学的内容(板书)1.“心外无物”
2.“反省内心,致良知” 心学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被奉为官方思想。
师:我们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见课件略)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心学”“理学”的相同之处都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遵从伦理道德。我们现在就围绕这个话题来辩证地看待理学。首先,克制欲望去遵从伦理道德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展示材料: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寸金莲、残忍的童年
材料一: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材料二:“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师:看完这些图片和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讨论后回答):由于理学大力提倡伦理纲常,对中国妇女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师:很好。我们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传统的伦理。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理学逐渐嵌入人们的骨髓,压制了人们正常的欲望,使中国社会失去活力。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人性化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在理学的影响下,人们的气节、品性也得到一定的熏陶。我们来看一下。展示材料:
材料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材料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高尚的品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总结,如何正确认识理学。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师:对待宋明理学,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生: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课堂小结
理学的产生是文化竞争的结果。由于思想和政治的结合,使理学成为明清数百年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竞争,理学日渐僵化,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教学反思
让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辩证看待理学。
课后习题
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理学对生活的深远影响。
板书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三、“心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