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2 22:3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

第一篇: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

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

知识方面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观点。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能力方面

1.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容;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四、教 学 过 程 设计 导入:

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家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从书中引言杜牧的诗和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在当时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而且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1)挑战:

①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②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③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探究学习】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盛行且渐趋本土化的原因?

①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大力支持和扶持—政治需要;

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 ③佛教宣传来世说,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符合统治需要—思想基础;

④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⑤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2)新发展:

①从内容上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

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朝初年,李渊和李世民尊道抑佛,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武则天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道教势力受打击。唐睿宗、唐玄宗父子二人迷信道教,道教优势又逐渐得以恢复。唐肃宗、唐代宗崇佛,道教势力再次衰退。到了唐武宗时,朝廷废禁佛教,独尊道教,第三次出现道胜于佛的优势。道教宣传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轻徭薄赋的要求有相同相通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适应了唐初社会在大乱之后,天下初定,人心思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政治需要。同时,道教也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还鼓吹儒学的“忠”(忠于君主)和“孝”(孝敬父母),、也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朝有三次崇佛高潮,第一次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曾利用佛教篡位,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进一步刺激了佛教的发展。第二次出现在肃宗、代宗时期。第三次出现在唐懿宗时期。隋唐时期是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总之,魏晋到唐朝儒学的发展:

正统地位、繁盛之势(汉代)儒、道、佛三教逐渐融合(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朝)三教并行、受到挑战(唐朝)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的哲学思想主张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理气论;二是心性论;三是认识论;四是功夫论。其所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

【学思之窗】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第13页)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探究学习】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探究学习】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郭巨埋儿、三寸金莲、贞节牌坊)。

2、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总之,以上这些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心即理也”;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①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

三者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4、影响:

明朝中后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学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②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③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

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1、提取图片信息,拓展课本知识,探究历史问题。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发展变化,分析地位价值。

3、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全课上完后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了解宋明理学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六、随堂练习

1.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请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思想现象在魏晋隋唐时期的表现如何? 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C)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七、布置作业

1、隋唐时期,我国的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儒学家们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三教是指(C)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道教、回教 C、儒学、道教、佛教 D、天主教、佛教、道教

2、二程与朱熹理学思想的共同点是(A)A、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应用道德理性支配行为 C、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D、都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3、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不同的学派,艺术空气也很浓厚(D)A、反映了宋代的开明政治 B、是宋代新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

C、表明封建统治思想已经出现危机 D、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达的表现

4、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请问这位古人是(B)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5、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略)

八、板书设计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1)挑战:(2)新发展:

2、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1)隋朝(2)唐朝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4、影响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九、教后记

本课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索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

1、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2、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回答

把握本节课重点内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

【合作探究】

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1.课文内容理论性,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所以结合一些事例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师生互动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理学内容得出结论,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合作探究】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的特点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课堂讨论】

讲述: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教师讲述并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例子加以说明:(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朱子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等等

你认为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评价程朱理学

积极影响: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师讲述: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探究问题:

1.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深化提高: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你认为儒家思想有哪些内容在当今仍是可取的?你能不能找到当今蕴涵儒学精髓的政治理念?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学生倾听

师生研讨并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适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学案。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解决问题之余实现学以致用。

【本课小结】

宋明理学适应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要求,它以儒学为根本,吸收佛教道教的长处,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它把天理人欲、仁政、三纲五常内在有机统一起来,使儒学政治思想哲理化,更有效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深得统治者欢心,宋元明七百多年儒学出现真正独尊局面。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三家交融(魏晋南北朝)

2、三教合一(隋唐)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

第三篇:历史③必修1.3《宋明理学》教案

第三课: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导言部分,由此引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1)挑战: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B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C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探究学习】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盛行且渐趋本土化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大力支持和扶持—政治需要。

其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再次,佛教宣传来世说,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符合统治需要—思想基础。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2)新发展:

A从内容上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B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 C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A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B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初年,李渊和李世民尊道抑佛,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武则天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道教势力受打击。唐睿宗、唐玄宗父子二人迷信道教,道教优势又逐渐得以恢复。唐肃宗、唐代宗崇佛,道教势力再次衰退。到了唐武宗时,朝廷废禁佛教,独尊道教,第三次出现道胜于佛的优势。道教宣传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轻徭薄赋的要求有相同相通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适应了唐初社会在大乱之后,天下初定,人心思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政治需要。同时,道教也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还鼓吹儒学的“忠”(忠于君主)和“孝”(孝敬父母),此外,还搞巫师的一套“长生术”,不仅适应了统治者麻痹人民的需要,也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

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朝有三次崇佛高潮,第一次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曾利用佛教篡位,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进一步刺激了佛教的发展。第二次出现在肃宗、代宗时期。第三次出现在唐懿宗时期。隋唐时期是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二家的压力。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这些启发了后来儒者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B、“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致”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学思之窗】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第13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C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探究学习】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探究学习】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郭巨埋儿、三寸金莲、贞节牌坊)。

2、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以上这些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A、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知行合一” 【探究学习】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解读】陆九渊,自号象山居士,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他批评朱熹的理学为“支离”,即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当下感奋,挺立起对儒家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日积月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所以他不像程朱那样致力于注经解经,因而他的著作不多,汇集在《象山先生全集》中,这部集子中包括他的书信、杂著、讲义和诗作,他没有写一部注经的书。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虽不严密,但他的思想言论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朱、陆对“理”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他们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

朱陆二人方法论上的一次重要的争论发生在鹅湖寺会上。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参加这次会的朱亨记述了他们的分歧: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评朱熹用前人思想中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这一时期学术活动活跃的现象说明了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

【探究学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四篇:《宋明理学》教学案例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1、设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的将问题引向深入

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及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理解宋明理学的内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因宋明理学主要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合理的内容为我所用,面对学生对宗教知识的缺乏,必须讲清两种宗教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对文化格局的影响,以便理解理学出现的原因及内容。

4、以生活来走进历史,以身边浅显的生活经历来破解理学深奥复杂的理论,让学生来参与其中。

5、理学的影响则采取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辩论的形式来解决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定位: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策略与方法:

1、设计思路: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本课思辩性强,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教学方法:设问式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的将问题引向深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提问学生中国四大书院是那些?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唐时,有人在庐山白鹿洞旧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陆九渊及明代王阳明等人都曾来此讲学。朱熹曾亲制学规,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治学方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此举行学术报告会和陆九渊在此进行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义、利问题讲学后,更使其名声享誉海内外。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师:三教是指儒、佛、道三教。在古代中国,传播范围广泛、影响要巨大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那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教义?

生(预期效果,以下的生都是如此):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转世轮回;道教讲究修炼今生,以达到长生不老。

师: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而儒学出现危机? 生: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使人们有了精神寄托。统治者也支持,因为宗教可以麻痹人民的思想,对其统治有利,因此二者在社会迅速传播。对于频繁更替的王朝,人们对汉代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发生动摇,因此出现儒学危机。

师: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三教合一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师:儒、道、佛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在古装影视剧中比比皆是,你能举出一例吗?

生: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天龙八部》中的虚竹

过渡:师:为了重兴儒学,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儒学家们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宋明时期形成一种新儒学-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1.程朱理学

师: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首先我们看书中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回答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生:“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还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师: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什么是理学?

生:新兴的儒学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把此思考与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称为“理学”。

师:什么叫“理学”?“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师:如何把握理呢?也就是把握的方法?朱熹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感到非常晦涩、深奥的词“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格物就是观察、接触、探究事物;致知就是得出结论,发现天理。这与佛教禅宗神秀观点非常相似,请同学们看本课的解析与探究理解一下,其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幻灯片显示)。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

生:朱熹通过格物渠水清澈,活水有源头,致知读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源头。

师: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师: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生: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师: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将理的存在与社会伦理联系起来,满足了统治阶级需要;理学家个人的推动作用有关,元时使理学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明时确定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过渡: 凡事都要格物,我们不得不怀疑朱熹的精力是否够用,在南宋就有一些理学家对朱熹的格物方式不满,他们认为他们找到了获得理的捷径,这就是心学。2.陆王心学

师: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在这里我们接着分析陆九渊和朱熹思想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呢?

生:把握理的方法不同,朱熹是格物致知,陆九渊是发明本心。师:两人都作过老师,如果让他们做你们的老师,我们学校刚刚作过消防演练,假如真有险情,楼里着火了,这两位老师将教你们怎么做呢?

生:朱熹会教我们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方法。陆九渊应该让我们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师:你愿意接受谁的观点呢?

生:当然是朱熹的观点了,这种情况下还闭目反省能行吗?生: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我们都不同意。

师:这个问题大家比较同意朱熹的做法,但也不要小看心学,心学也有其惊世骇俗之优势,历代仁人志士为其折服,如林则徐、曾国藩等。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另外一位心学大师明朝的王阳明,体会心学思想的奇妙之处。我们先看材料:(PPT文字画面)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圣人?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只要有良知就可成为圣人,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增强自我修养的信心,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师:王守仁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期间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思考: 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你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的例子。如果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你会有什么新感觉?

生:比如我们在参加一个知识竞赛,我们往往不是被知识本身吓倒,而是被比赛的紧张气氛和对手气势吓倒,心理异常紧张,这就是“破心中贼难”。参加体育比赛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失败,我觉得王阳明的这句话与我们常说的“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非常类似。

师:今天大家太了不起了,我们对世界一流的大师朱熹和旷世奇才王阳明都进行了剖析,我真为大家喝彩。

过渡 :宋明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师:下面以我们分组辩论的方式说明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生:第一组(辩论正方):积极作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辩论内容略)

生:第二组(辩论反方):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尊卑等级、重男轻女的、因循守旧、重利轻义、重礼轻法的等封建观念,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辩论内容略)

【课堂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五、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它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无法大量引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用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所以教者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的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的素材,这样才能把这节课上的通俗易懂。

第五篇: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一、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5班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但历史知识薄弱,参与性不强,教师在注意掌控课堂纪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需要45分钟,导入和第一字目10分钟,第二字目15分钟,第三字目需要15分钟,小结5分钟。

七、教学设计 导入: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儒学在汉朝的时候确立了正统地位,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儒学的统治地位就是一劳永逸呢?同学们现在先用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导言的内容,待会老师请同学概括一下导言的主要内容。生:(阅读导言,1分钟)师:有哪位同学想跟大家说说,导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

师:恩,不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连皇帝都多次遁入佛门,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而且在这个时候,不仅是佛教兴起,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可是,大家都知道,儒学在汉朝经过董仲舒和汉武帝之手,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儒学怎么办呢?是将自己的正统地位拱手相让还是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对自身进行创新发展呢? 生:······ 第一子目

师:是的,儒学家当然不肯轻易走下历史舞台,现在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看一下第一子目“三教合一”的内容,并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3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除了面对佛、道两家的挑战外,还有没有其他挑战?2.面对挑战,儒家学派提出怎样的主张?3.根据历史纵横的材料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也崇尚儒学?

师:好了,时间到,有没有同学主动回答这些问题? 生:······

师:感谢你的回答,老师想问问大家,“三教合一”是不是只局限于儒、道、佛三教合于儒教呢? 生:······

师:其实,“三教合一”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也包括佛、道两家融合其他学派有益思想,不是单指儒家吸收其他学派的行动。而“三教合一”这一历史进程是不是也正好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可以有效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坚持怎么样的文化政策呀?

生:“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文化政策。

师:至于少数民族政权大兴儒学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子目

师:儒学经过魏晋、唐时期,不断融合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并对自身进行改造,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了理学。那么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书本没有明确的答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进行思考,同时也结合本课第 2 一子目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前后四位同学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

师:好了,时间到,哪一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

师:感谢你们小组的回答。首先政治上,隋唐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纲常名教遭到很大破坏,理学适应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经济上,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科学文化的进步尤为突出,理学是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上,面对佛道两家挑战,儒家需要进行自我创新,为理学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名师》第7页有相关答案)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理学的产生就理所当然了。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形态。

师:好,同学们了解了理学产生的背景后,现在来看一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同学们现在根据书本的内容完成《名师》第8页有关程朱理学部分的填空题,时间为3分钟。同学们在填写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什么是“天理”?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教师提醒,在填写过程中,注意观察课文正文中的标点符号和连接词,因为这些往往就是答案的提示标志。)······

师:好,时间到。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刚才填空的内容。生:······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对于这些名词概念,同学们有哪些不了解的吗?例如什么叫“格物致知”? 生:······

师:回来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平常遇到不公平或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会说“没天理呀!”,那么究竟什么是天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

师:谢谢你的回答。理,就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而在理学家看来,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师:经过二程和朱熹等人的努力,理学走向成熟,并对中国乃至外国产生了重要 3 的影响。根据课本,说说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生:······

师:很好没错。同学们把它画下来,作为重点记忆。程朱等人,理学成就如此之大,其中肯定有过人之处,大家用3分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旁边的问题,看看能不能学点什么? 生:······

师:大家知道中山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 生:······

师:没错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老师想再问多大家一个问题,知道“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之间的区别吗?小组讨论一下,2分钟后,告诉老师你们的讨论结果。生:······

师:“格物致知”的思想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去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由此看出,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

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心学”,大家先用2分钟的时间把《名师》第8页有关“陆王心学”的填空做好。做好的同学,看看资料回放的内容,看看明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生:······

师: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刚才的填空。生:·····

师:对于这些名词概念,同学们有哪些不了解的吗?例如什么叫“致良知”?··· 生:······

师:感谢同学的提问。“心学”的产生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书本中,大家找到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对了,没错,把这句话画下来。

师:说到王阳明的“心学”,老师有两个小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悬崖的故事?)大家觉得这种观点对不对? 生:·····

师:截至现在,我们已经把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学习完,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

师:可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既然“程朱理学”“陆明心学”同属于“理学”的范畴,那么它们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还有,宋明理学同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我们是不是一概否定呢?宋明理学是不是一无可取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留下来,作为同学们的课后作业,科代表明早收齐交给我。

师:好,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问题探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除了面对佛、道两家的挑战外,还有没有其他挑战? 2.面对挑战,儒家学派提出怎样的主张?

3.根据历史纵横的材料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也崇尚儒学?

二、程朱理学 问题探究:

1.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谁?有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完成《名师》第8页的填空题)

2.什么是“天理”?

3.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4.“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什么区别?

三、陆王心学

1.“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完成《名师》第8页的填空题)2.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作业)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作业)

下载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下历史第2课

    班级:姓名:组别:使用时间:八年级历史导学案日期:主备人:审核人: 课 题 第2课最可爱的人 课型 新课 一.导入: 作家魏巍有一篇文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么,“最可爱的人”这一崇高的......

    历史必修三

    必修三1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宏观大背景是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的派别有哪四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3、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谁......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教学参考资料

    【结】人教必修3第2课《祝福》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文章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

    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

    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2课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合肥高一月考)《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 C ) A.春秋战国时期......

    2017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与练 【重点讲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在屡屡遭遇挑战,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