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2课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合肥高一月考)《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C)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 C.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B.封建社会已经确立 D.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被少数民族灭亡后,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但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日益衰微,诸侯逐渐强大,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故答案选C项。
2.(2018·广州学业水平测试)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D)A.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B.世袭制 D.皇帝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A、B、C三项在西周时已实行,秦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
3.(2018·湖南学业水平测试)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B)A.炫耀文治武功
C.寻求暴政依据
B.树立专制权威 D.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 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而为一,其主观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从题干表面上看有炫耀文治武功的特点,但不是主观目的,C、D两项与题意无关。
4.(2018·郑州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秦朝皇帝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
B.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D.皇权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不正确的选项,皇权至上、皇位继承、皇帝独尊都是其重要特点,皇权不可能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5.(2018·南昌高一联考)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C)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解析]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故选C项。
6.(2018·贵阳高一联考)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C)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解析] 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2018·南昌高一检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D)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 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提升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2018·苏州高一检测)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C)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这体现的是郡县制在巩固统一中的作用,故C项与题意相符。
9.(2018·兰州高一联考)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就必须要实行郡县制,因此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10.(2018·兰州高一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B)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
11.(2018·芜湖高一期末)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D)A.废除分封制
C.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郡县制 D.开创统一格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的意义。从“从未”看,作者强调的是“始”而非“皇帝”,即秦始皇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式。故D项正确。
12.(2018·怀化高一检测)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C)A.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B.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秦王朝对后世封建国家“基本模式”,即国家结构的影响,就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解析] “态度”结合材料“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即可得出;“原因”应结合秦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来归纳。
[答案] 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史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出现吗?在秦朝能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得出;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阐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解析]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
[答案]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消极影响: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14.(2018·河南十校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
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解析] 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其影响。
[答案] 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解析] 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 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解析] 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言之有理。
[答案] 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第二篇: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5课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她”是(A)A.古希腊
C.英国
B.古罗马 D.美国
[解析] 古希腊民主是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所以题干中提到的源头“她”是指古希腊。
2.(2018·遵义高一期末)“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D)A.小国寡民
C.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D.独立自治
[解析] 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D项正确。
3.(2018·江门高一检测)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A.废除债奴制
C.设立陪审法庭
B.实行财产等级制 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梭伦废除所有债务,这为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
4.(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C)A.才能
C.收入
B.血缘 D.道德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因此,划分的标准是财产收入,C项符合题意。
5.(2018·通化高一联考)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A)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
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 “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项正确;B项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项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
6.(2018·株洲高一联考)“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B)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B.公民意识强烈 D.人文精神浓厚
[解析] 题中“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是政治的主要管理者,掌握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由公民“献身国家”“奋不顾身地为城邦”可知“公民意识强烈”,故B项正确;“公民的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材料中更强调“公民与城邦发展”的作用,故D项错误。
7.(2018·黄石高一联考)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C)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
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解析] 公民大会表决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反映出雅典公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陶片放逐投票可能被利用,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投票可能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故C项正确;陶片放逐投票不能完全避免僭主的出现,从而防止权力的集中。
8.(2018·南通高一联考)据记载“伯利克里(或说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这一做法(B)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利克里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解析] 根据题意“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古希腊货币单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古代希腊在伯利克里时期对公职人员实行的津贴制,以调动贫困的公职人员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并非“每位雅典居民”的民主,排除C项。
9.(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是古代雅典市民的一个对话场景,通过他们的对话内容可以推断出皮特拉将(B)
A.当选执政官
C.被判处死刑
B.被流放国外 D.失去人身自由
[解析] 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公民大会投票,大部分的陶片上都写上了我的名字”,由此判断是克利斯提尼时期的“陶片放逐法”,被选出的人会被逐出国门十年,故选B项。
10.(2018·辽宁会考)古代雅典民主政体的特征体现在(A)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民众法庭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古代雅典民主政体主要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得以充分体现,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而不属于古代雅典机构。
11.(2018·安徽江淮名校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最能支持该论断的是(B)A.十将军职位不对全体公民开放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公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解析] 由“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故B项符合题意。
12.(2018·郑州高一检测)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C)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C.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D.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完善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故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双牛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通称“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材料二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人在大会上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解析] 根据“谷物收入”即可知是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等级;意义主要从打击贵族的世袭地位考虑。
[答案] 依据:按财产多寡划分。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不同等级公民享有不同权利,而材料二中则无限制,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扩大了。
[答案] 变化:材料二中的官职除十将军外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说明:雅典的民主程度大大提高,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3)综合两段材料,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解析] 本问要从两方面来评价,即进步性与局限性。
[答案] 进步性: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摧毁了氏族制度,保证了公民有较广泛的民主,它开创的民主原则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历史的进步。局限性:雅典民主是有限的,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等于现代民主。
14.(2018·广州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次公共演说中,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对民主政体的这种本质特征做了经典阐述: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
材料二 为了让更多的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当执政官退任之后,便成为被统治者,形成轮番而治的局面。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
——据《走进古希腊文明》整理
材料三 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析] 从材料一、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等,据此归纳总结。
[答案] 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轮番而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机构的公职。“任何人”是所有雅典人吗?
[解析] 本问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和民主的范围,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 “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成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民众法庭审判员。不是,指雅典公民。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了保证“全体公民”掌权,雅典创造出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解析] 本问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 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4)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成因。[解析] 注意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分析。
[答案] 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要求民主和自由。政治:众多城邦,小国寡民,便于公民直接参政。
第三篇: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12课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①黄海大战 ②平壤战役 ③威海卫战役 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解析] 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 《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C)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5.(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C)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
6.(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C)A.《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其他条约与台湾无关。
7.(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C)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解析] 结合时间1900年和“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可知,反映的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时间不符。
8.(2018·天津学业水平模拟)“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某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D)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注意款项的用途“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这些体现了《辛丑条约》中“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一条款。9.(2018·松原高一期末)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且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所用的传单和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的神牌,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C)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解析]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从这个角度看,A项不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宋江”“梁山好汉”因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而揭竿起义,最后被“招安”,被政府利用,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其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难逃被扼杀的命运,C项正确。
10.(2018·阳江高一检测)《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解析] 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项错误。
11.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B)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 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由于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改变统治中国的策略,即“以华制华”,继续扶植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实行间接的半殖民地统治,更能保证其在华侵略权益的实现。
12.(2018·银川高一检测)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D)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①④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过被一国独霸的局面,故②③与题干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湘潭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殊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 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以及材料二“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以及洋务运动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清政府希望西方列强干预角度回答。
[答案] 预测: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原因: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影响: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解析] 依据图片以及材料从中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变化回答。[答案]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现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14.阅读下列材料: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
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二
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请回答: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条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答案] 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答案] 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答案] 提炼视角,可以有:“和约”反映了作者:①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②爱国主义精神;③保守心理,仍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状态,重温天朝上国的迷梦;④简单报复心理,如“赔义和拳兵费”“加倍收税”等。
第四篇: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7课
第三单元 第七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佛山高一检测)1640年英国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主要是因为长期议会(C)A.拒绝通过新的征税法案 B.一开始就决意要夺取国家政权 C.要求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 D.拒绝支持国王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
[解析] 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及夺取政权。长期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故C项与题意相符。
2.(2018·兰州高一联考)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为(D)A.《大宪章》的签署
C.两党政治的出现
B.《权利法案》的实行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解析]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威廉三世逐步退出内阁。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由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即乔治一世。由于不懂英语,逐渐对参加内阁会议失去兴趣,于是很少出席会议,甚至不出席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给国王审定。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故选D项。
3.(2018·南京高一检测)“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的聪明之处在于:只要权力在议会,保留个国王未尝不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国(B)A.首相由选民选举产生
C.内阁成员对国王负责
B.国王是国家象征 D.议会只限制首相
[解析] 从题干材料“权力在议会”可以看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故选B项。A、C、D三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4.(2018·聊城高一联考)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
(D)A.光荣革命
C.责任制内阁
B.《权利法案》
D.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 由材料“一位英国工业家”可知这个人代表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由材料“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增加在议会中的席位;由材料“我们为全世界生产”表明说这段话的背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综上所述,1832年的议会改革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D项;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在时间上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5.沃尔特·白哲特说,英国内阁是“立法机构的一个委员会,它被选举出来成为行政机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内阁是立法机构
C.内阁掌握行政权
B.内阁由普选产生 D.议会对内阁负责
[解析] 材料强调英国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故C项正确。内阁是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故A、D两项错误;内阁由议会产生,故B项错误。
6.(2018·山东学业水平模拟)2012年12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打破了231年的惯例,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参加内阁会议但并没有发言。女王没有发言的主要原因是(B)
A.君主立宪制名存实亡 C.女王对政治不感兴趣
B.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不能干政 D.英国女王不懂政治事务
[解析] 根据英国《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规定,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会议由首相主持。所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虽然参加内阁会议,但是并没有资格发言。
7.(2018·宣城高一调研)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道:“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C)A.国王
C.内阁
B.议会 D.最高法院
[解析] 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内阁承担实际的行政职责,而内阁由立法机构议会下院中的多数党组成,因此内阁成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连接点。
8.(2018·珠海高一联考)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
(B)①责任制内阁开始出现 ②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③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④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根据“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③④正确;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1689年《权利法案》后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①②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9.(2018·长春高一统考)质询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是指在国会开会时,国会议员针对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质问或疑问。该制度说明首相(C)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首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解析] 依据所学,英国的首相掌握行政大权,故A、D两项错误,排除;立法权由议会掌握,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权,所以应选C项。
10.(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英国下议院的会场,开会时,执政党与在野党各自分开就座。这反映了英国政治的特点是(D)
A.首相握有实权
C.议会对君主负责
B.君主“统而不治” D.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解析] 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题干中执政党与在野党各自分开就座体现了这一点,故选D项。A、B两项与题干无关;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故排除。
11.(2018·南京高一检测)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 ④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与责任制内阁无关,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答案选A项。12.(2018·广州高一调研)英国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下列能体现英国这一过程的历史事件是(D)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 ③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确立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强调英国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1688年光荣革命才结束,因此,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刚开始时还不可能废除专制制度,排除①。光荣革命为后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②③④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天津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8年7月30日,议会两党的7位政治要人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队前来英国,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乘“新教之风”登陆英伦后,詹姆士二世逃走。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完成了革命。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结合“1688年”“威廉”这些关键词可推断出此历史事件是光荣革命。
[答案] 光荣革命。
(2)材料二出自什么重要的文献?依据材料二说明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解析] 可从材料中获得答案,也可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答案] 文献:《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财政权)。(3)依据材料三,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析] 要注意从议会、内阁、君主等方面总结特点。
[答案] 特点:①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②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14.英国代议制开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但其民主政治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枫、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尔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问关键把握两点:国王拥有大权;但受宪政限制。结合材料“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可知,中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是国王专制但是受到限制,并且已经有了议会。
[答案] 特点:国王的权力很充分,但受到宪政原则限制;拥有议会。(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新变化。
[解析] 本问结合材料归纳即可。从材料“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可以看出,英国虽然已经确立代议制,但在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君主权力大大增强;材料“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表明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
[答案] 变化: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解析] “主要趋势”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即可,从“渐变1”可以概括出逐渐取消财产限制;“渐变2”“渐变4”“渐变5”可以看出逐渐取消性别限制和年龄限制;“渐变3”可得出逐渐取消身份限制。从以上还可以看出民主权利逐渐下移,民主范围逐渐扩大。“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归纳即可,可以从民主完善的方式和民主的必然性及曲折性角度考虑。
[答案] 趋势:逐步取消了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方面的限制;民主逐渐下移;民主范围逐步扩大。特点:以渐进、平缓的改革为主要方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曲折性。
第五篇: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13课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 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A.提出了民族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 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 C.1912年北京
B.1911年南京 D.1912年南京
[解析]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C)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项。
7.(2018·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D)A.总统
B.总理 C.法院
D.国民全体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8.(2018·临汾高一联考)某网友在网帖《帝制的崩溃 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C)A.三权分立
C.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的;根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限制总统的权力。所以答案选C项。
9.(2018·孝感高一联考)2018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6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D)A.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 B.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D.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D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A、B、C三项均正确。
10.(2018·信阳高一期末)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B)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11.(2018·朔州高一检测)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A)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影响,故排除。
12.(2018·景德镇高一调研)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C)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C.反封建不彻底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 鲁迅先生的所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过许多革命团体,其中影响最大、最足以代表整个革命运动的是孙中山创建并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中会的作用远不如同盟会,但其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一是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讲明当时中国处境的危迫;二是组织武装革命。因此,到同盟会成立及进行反清革命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孙先生是第一个高举革命旗帜的人。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
材料二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921~1949)》
材料三 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即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同盟会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它把当时很多的革命组织集合起来。1904年时全国成立了很多革命组织,著名的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辛亥革命以后多省独立……当时独立的十七个省投票选举大总统,十六票选孙中山,还有一票选黄兴,并没有出现南方的分裂,这正得益于同盟会组织上的统一。
同盟会的组织成分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其成员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兴中会的成员百分之九十五是广东人,而且他们的成分基本上是华侨商人和会党分子。
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孙中山对团聚各种革命力量,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留学海外的先进知识分子虽然具有新思想,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孙中山在当时发挥了凝聚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兴中会的“开创之功”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 表现: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组织武装革命(揭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成为民主革命的旗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实质及作用。
[解析] 第一小问从武装起义的主要特点分析,如脱离群众、单纯的军事行动等;第二小问从扩大革命影响、促使革命高潮的到来等方面分析。
[答案] 实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脱离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
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3)金冲及说“同盟会的历史作用比兴中会更大”。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 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答案] 金冲及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建立起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同盟会频频发动武装起义,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14.(2018·岳阳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解析] 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专制主义历史)等角度分析。
[答案] 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解析] 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进步意义是限制专制。[答案] 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解析] “最坏的时期”是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分析“原因”时注意“依据材料三”的限制,不要罗列教材的观点。
[答案] 袁世凯(或:北洋军阀)。
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