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

时间:2019-05-15 15: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

第一篇: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

2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撑着(chēnɡ)结着愁怨(jiē)..

彳亍(chù).

B.青荇(xìnɡ).

漫溯(sù).

C.斑斓(lán).

惆怅(chànɡ).颓圮(pí).寂寥(liáo).浮藻(zào).奇葩(pā).芭蕉(bā).花蕊(ruǐ).D.浣溪沙(huàn).

河畔(pàn)凄婉(wǎn)..

【答案】 D(A.结:jié,B.圮:pǐ,C.藻:zǒo)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哀怨磅礴逶迤碣石

B.揉碎招摇彩红篱墙

C.太息揣磨幽雅赋予

D.静默仿徨沉淀韵脚

【答案】 A(B.红—虹,C.磨—摩,D.仿—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责任编辑只能对书籍的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其他问题如纸张的优劣、书价的高低等就望尘莫及了。....

B.徐竹影听出了她话中带刺,有些恼火,不等她说完,便反唇相讥:“我当然比不上....

你,我又不会花言巧语地讨好别人!”

C.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打破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人们....

不再是躺在国家财政上过日子了。

D.你别光呆在上面发愁,应该深入到战士中去,把问题提出来,发动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答案】 A(望尘莫及:意为远远落后,追赶不上。)

4.对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代)

B.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C.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比喻)

D.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反复)

【答案】 A(应为比喻。)

5.对《雨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就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走,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诗歌体现出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采用重叠反复手法,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C.全诗写得朦胧恍惚。“我”似乎怀着满腹心事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D.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虽然诗行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答案】 A(《雨巷》不只是实写,也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6.下面对《雨巷》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姑娘的神态。

B.“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作者用排比的手法把丁香一样的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意境。

C.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独自”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彷徨”“悠长”“寂寥”点出了环境的阴郁。

【答案】 B(“凄凉悲惨”不对,应为“空濛幽深”之类。)

7.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耐人回味。

【答案】 B(“肝肠寸断”错。)

8.下列关于新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B.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C.新诗创造了许多新样式,《雨巷》和《再别康桥》就有不同的结构样式。

D.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答案】 D(新诗分为用白话写成的自由诗体和用文言写成的旧体诗。旧体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和押韵,如《沁园春·长沙》,而自由诗体在格律、押韵方面较自由。)

二、语段精读

阅读《雨巷》,回答后面的问题。

9.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雨巷、丁香。

10.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独、抑郁、消沉。

11.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12.本诗押韵有什么规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每节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课外延伸

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水

先驱者!

绝顶的危峰上

可曾放眼?

便是此身解脱,也应念着山下

劳苦的众生

1922年

A.“先驱者”,即走在探索前进道路上的领导者。诗人用“绝顶的危峰上”来形容他们因为脱离了劳苦大众而处境很危险。

B.后三句,诗人笔锋一转,把先驱者拉回到现实中来,提醒他们应不忘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

C.全诗的视角从“危峰上”降落到“山下”,从“先驱者”开头,以“劳苦的众生”结束,只有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先驱者”的奋斗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这首小诗,清新、凝练、含蓄,带有人生哲理意味;同时,诗人面对现实,通过向先驱者的呼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A(诗人用“绝顶的危峰上”来形容他们的处境,在险峻的山峰之巅,站得高,看得远。)

1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表。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诗歌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答案】 C(应用“偶然”,因诗的主旨就是偶然相逢,用“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和“你我相逢在海上”这两件偶然的事来表达。)

15.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洁而又蕴藉。

【答案】 A(不能说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16.阅读王亚平的《晨星》,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晨

我看见清醒的天野上,挂着一颗灰白的小星。

它带着

从凶险的黑夜里

战斗过来的困倦。

像病危的老人

吐着最后的喘息。

它知道要落了„„

然而它最快乐,因为它死在太阳的前面。

1942年3月24日

(1)它为什么“最快乐”?“死在太阳的前面”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晨星”和“太阳”分别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它死在太阳前面,在光明到来之前,它一直同黑暗战斗着。

(2)“晨星”象征为民族前途、人民利益而英勇搏斗的战士;“太阳”象征胜利。

四、高考热点

17.下面的文字对“物联网”作了简单介绍,请提取相关信息,在“物联网流程”图示的字母代号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即 “物联网”。物物联网,先要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由传感器实时探测感知;感知后再由相应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这些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些环节关键技术分别为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无线传输网络。

物联网流程

答: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标识物体属性 B.将属性转换为可传输的数据 C.智能芯片

18.下面是某校庆祝国庆节文艺晚会主持人开场白的一部分,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与原有语句基本对应,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甲:尽管你还清贫,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尽管我是一颗小草,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管你还有忧虑 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 哪怕我是一滴水 也要为你荡起美丽的涟漪

19.根据语境要求,完善下列排比句,再提炼出这段话的观点并写在句首。

______________。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答案】 观点句:天道酬勤

排比句:才能享受春天的温润与明媚/只有不惮在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跋涉攀缘/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激昂与豪迈/只有不避无数次风雨的洗礼

第二篇:精品教案--人教必修1 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案例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在学生回答后,课件打出:《中华民国图》,在图中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课件打出“国策基准”的材料)。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下列这首诗)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o”(零)吗?

不——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正面对屠刀,怒目相看!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0”(圈)吗?

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东条英机们 ,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

凝视300000,——

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

多行不义必自毙,血债定要用血来偿还!

3、潘家峪惨案:现场一角等图片,死难者1200余人。

4、七三一细菌部队:出示活体实验、2003年中毒后李贵珍等相关图片。

27万——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日本学者认为,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们认为,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人多于日军于1937年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人数);

3000公斤——侵华日军“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每135克的纯细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公里之内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产量足以污染全中国的水源);

3000人——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作试验人数(仅日方承认的);

【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学思之窗】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野兽?

(武士道精神、灭亡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

我们经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种灭国的危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课件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探究一: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一:

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0余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材料二:

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材料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发言后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1)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播放有关影象资料);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2)评价:积极抗日,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节节败退(片面抗战路线)。(先在课件上打出证明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抗战的有关数据,让学生总结概括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最后打出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加深学生印象。)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初期第一次胜利)、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回民支队的抗战。(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谜语大家猜】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共工)(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探究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学生阅读后发言)。材料一: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学生发言后总结: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

课件:展示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图片、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图片

(图片配文字:同样是祭拜,相似的事件,不同的形式,迥异的内容。德国人跪下了,跪在了受难者墓前,跪得是那么的坦诚;日本人却站着,站在了凶手的牌位下,站得是那么的孤傲。同样举起过屠刀,也同样放下了凶器。德国人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用真诚换取理解,融入欧洲,强大自身;日本人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用丑恶掩盖罪恶,一意孤行,伤害四邻。有的人下跪了,他显得更崇高;有的人还站着,他看着更卑微;有的人为尊严,有的人为生存;有的人毫无廉耻,有的人荒诞不经……下跪,意味着什么?你又为什么而下跪?参拜,又意味着什么,惨死在日本屠刀下的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同样的忏悔?)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不愿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

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兼总代表、2002年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选图片

(颁奖词:“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下一个“王选”,会是你吗?)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课后探究(两题任选一题): 1、2005年,香港人大代表朱幼麟向全国人大递交了《我国国家级、国际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议案。请你就抗日战争设计一项国家级、国际化的纪念活动(包括活动形式、设计理念及设计理由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了记录,现摘抄一些: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广岛:2001年,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4万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人数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人左右,最多不到一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800或1/500……

第三篇:地理 人教-必修1-第1章-第4讲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的情况,图中∠1=47°。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出现太阳直射的月份可能是()A.5月

B.6月 C.8月

D.12月

2.若黄赤交角增大,则a光线与b光线之间的夹角∠3会()A.增大

B.变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变小

解析:第1题,b线表示正午太阳位于该地南方天空,且与地面的夹角为47°;a线表示正午太阳位于该地北方正上空,且接近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判断出a为夏至日光照情况,b为冬至日光照情况,且该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其纬度接近北回归线。故该地出现直射现象的时间为6月份。第2题,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度数。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扩大,该地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将增大,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减小;该地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范围也将扩大,故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将减小。图中∠1减小,∠2也减小,则∠3增大。

答案:1.B 2.A(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回答3~4题。

3.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解析:第3题,由北京处于白昼可以判断AB为昏线,这时东经120°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B的经度差是90°,由此两点推知北京时间恰是正午12时,0时经线则是与东经120°相对的西经60°,也就是说与北京不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西经60°向西到180°经线,选项中符合的是华盛顿。第4题,C地位于南半球,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说明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A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位于南纬68°及其以南的地区是极夜,说明太阳直射北纬22°,根据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接近8°的道理,可以推知此时大约在7月初,正是尼罗河的汛期。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日出方位都是东北方,日落方位都是西北方。塔斯马尼亚岛的纬度高于马达加斯加岛,在南半球的冬半年白昼短于马达加斯加岛。

答案:3.B 4.D 读经纬网示意图。有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下午1点,以与地球自转相等的角速度从甲地向乙地飞行,3小时20分钟之后,正好看到乙地的日落。据此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的经度差是()A.40° B.50° C.35° D.45°

6.该飞机上的乘客当天经历的昼长是()A.11时40分

B.12时20分 C.12时

D.8时40分 答案:5.B 6.C 下图表示夏至日四地昼长时数和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标注有明显错误的一地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当北京时间为8:45时,①地正好日出,则其地理坐标是()A.60°N,30°E B.45°S,30°W C.60°N,75°E D.13°S,75°W 9.若用M表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则对M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最大

B.②地最大 C.③地最大

D.各地相同

解析:第7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图示显示④地昼长12小时,应在赤道上,而此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应小于90度,故④地标注错误。第8题,根据①地昼长18时30分,可计算出该地日出的地方时:12-18时30分/2=2时45分,即可推算出①地经度为:120°E-15°×(8时45分-2时45分)=30°E。夏至日①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5°,根据公式H=90°-|Φ-δ|,可计算出①地纬度为60°N或13°S。故A项正确。第9题,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较小,回归线之外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且变化幅度相同,为47°,图中②③④三地都在回归线之间,①在回归线以外,故A项正确。

答案:7.D 8.A 9.A(2012年百校联盟文综)北京时间2011年7月8日23时29分,“亚特兰蒂斯”号开始最后一次太空之旅。执行任务12天后,于7月20日返回地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10.下列关于“亚特兰蒂斯”号发射时全球昼夜和日期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半球上白昼面积远大于黑夜 B.南半球上白昼面积略小于黑夜 C.东半球上8日的范围略小于9日 D.南半球上日期分布与北半球不同

11.在“亚特兰蒂斯”号飞行期间,下列地区同等高度的房屋正午时刻影子朝向不变、长度变短的是()A.中国全境

B.美国五大湖地区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极点附近

解析:第10题,根据北京时间为8日23时29分,可计算出东半球的白昼范围大致为20°W至37.5°E,故A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的白昼面积略小于黑夜,故B项正确;北京时间接近23:00时,东半球9日的范围约为32.5°,8日的范围约为147.5°,东半球上8日的范围远大于9日的范围,故C项错误;南半球上日期分布与北半球相同,故D项错误。第11题,7月8日至7月20日,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大约在19.5°N至16.5°N,并向南移动,16.5°N以南地区(除极夜地区外)房屋影子的长度逐渐变短,且影子始终朝向房屋的南侧。结合选项中各地的纬度位臵可知,只有澳大利亚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10.B 11.C(2012年百校联盟模拟)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两点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2~13题。

12.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A.23°

B.43° C.47°

D.57°

13.当图中M、O、N三点重合为一点时,该点一年内所处的纬度范围是下图中的()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解析:第12题,一年中M、N两点重合于O点时,晨昏线与M、N所在的纬线相切,O点为切点。据此可知该纬线为北极圈或北极圈以内的某一纬线。O点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需满足的条件是该点在北极圈上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运用公式H=90°-(66°34′-23°26′)可以得出结果。第13题,若M、O、N三点重合,说明该点是晨线与昏线的交点,也就是该点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该点一年内所处的纬度范围只能是66°34′N—90°N。

答案:12.C 13.B 2011年1月19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自2010年年底进入位于南极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80°25′1″S,77°6′58″E)后,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水平天文科考支撑平台的安装、调试工作,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在南极建造天文台的帷幕。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日工作人员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为()A.东北地平线升起,西南地平线落下 B.东南地平线升起,西南地平线落下

C.东南方升起,中午位于正北方,高度最高;西南方落下,子夜时在正南方,高度最低

D.平行于地平面,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 15.南极天文观测的最佳时段为()A.11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 B.8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 C.4月中旬—8月中旬 D.1月中旬—5月中旬

解析:第14题,1月19日,南极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极昼期,根据昆仑站的经纬度可推断,该日该地处于极昼范围内,故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为东南方升起,中午位于正北方,高度最高;西南方落下,子夜时在正南方,高度最低。第15题,天文观测应选择在夜晚进行,故南极出现极夜的时候为最佳观测时段,即4月中旬—8月中旬。

答案:14.C 15.C

二、综合题

16.(2012年合肥模拟)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________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区域是________。

(2)B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O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3)A地经度是________,该日A地的夜长约________小时。(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纬度是______。(5)一年中,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______。

解析:从经纬线的分布来看,本区域为南半球局部示意图,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则表示O点和70°S纬线切点地方时为0时,A经线为180°,70°S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出现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B是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O点地方时为0时;图中的经度差为30度,A点日落,此时地方时为20时,夜长为8小时;太阳直射的经度由A点180度经线为20时,计算得出12时的经度为60°E,直射纬度由晨昏线和70°S相切,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纬度为20°S;A地为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直射该纬度,为90度,最小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43°08′,一年中相差46°52′。

答案:(1)冬至(12月22日)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2)6 0(3)180° 8(4)60°E 20°S(5)46°52′

17.(2012年南京模拟)下图是8月的某一天示意图,其中M点为晨昏线与80度纬线的切点。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用

在图中画出夜半球。

(2)该日,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________。晨昏圈与纬线圈切点的纬度在一年中最低为________。

(3)南京今后3个月内的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________。(4)关于图中各地此时出现的现象,可信的是________。A.a地旭日东升

B.b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c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d地盛行西北风 E.e地草木茂盛

解析:第(1)题,由该图为8月的某一天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又知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说明80°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由此得出太阳直射10°N,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30°W,据此可知太阳直射120°W经线。第(2)题,该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10°N,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为极圈与极点之间,其最低纬度为66°34′。第(3)题,今后3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并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所以其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10°N,a地位于昏线上,正值日落,所以A项不可信;地球上任一地点的自转线速度没有季节变化,所以B项不可信;图中c海域为北印度洋,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C项可信;d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当地为冬季,当地受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所以D项可信;e地为非洲南部草原,此时当地为干季,草木枯黄,所以E项不可信。

答案:(1)(10°N,120°W)画图略(2)80°S及其以南地区 66°34′

(3)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4)CD

第四篇:第2课我的四季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第2课我的四季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消耗:精力因受损而渐渐减少。

焦灼zhuŽ:非常着急。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十分急切。

痴心妄想:入了迷的荒唐想法。

惨痛:悲惨痛苦。

懊„o恼:心里别扭、烦恼。

怨天尤人:抱怨天,埋怨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愚昧mˆi:缺乏知识,文化落后。

淘汰t„i:去掉坏的、不适合的,留下好的、适合的。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寂jŒ寞m•:孤单、冷清。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关于课文:

本文题目新颖,意味丰富。作者把人生的经历: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喻作一年中的四季:春、夏、秋、冬。形象而深刻地挖掘出人生的内涵,旨在警示人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这是在给予生命同时给予的责任,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因而一定要耕耘好自己的人生,收获好自己的人生。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开篇以“生命如四季”点明题目,接着把人生的四个阶段与“四季”相比,给“四季”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春天,人之少年,耕耘人生;夏日,人之青年,浇灌人生;秋天,人之中年,收获人生,冬日,人之晚年,品味人生。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主题,生命如四季。

第二部分(2-14),把人生的四他阶段与四季一一作比。本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2-4),春季是人生的耕耘期。

第二层(5-8),夏季是人生的浇灌期。

第三层(9、10),秋季是人生的收获期。

第四层(11-14),冬季是人生的品味期。

三、写作方法

1、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人生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一一与四季作比,形象而恰切的展现了人生的发展过程。此外,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如:“望着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一句,其中“干瘪的谷粒”形象地比喻“我”通过努力后所取得的不够辉煌的业绩。文章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外,还用了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以增加语句的美感和丰富的感情。如:“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用了一连串的短句,形成能表达强烈感情的排比句。再如:“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冬季所表现的积极的态度。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富含深刻的哲理。

文中作者给“四季”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并且文中这样的语句也时时闪现。如:“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表现出耕耘时的艰难。再如:“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不必去可怜弱者,灾难是对强者的考验,生命的最后是属于强者的。

3、丰富的想像力。

写作离不开想像。作者从人生的历程出发,发挥了丰富的想像,把它形象地比作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又结合各个季节的特点,把人生的四个主要过程展现了出来,这样的文章新颖而奇特,定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四、重难点导析

重点语句分析:

1、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这句话展现了在人生的青年时期,“我”渴望得到能展现自我才华的人生机遇。“载着雨滴的云朵”比喻一种机会。

2、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面对人生的秋季,“我”的收获是“干瘪的谷粒”。这实则在喻指我通过努力后所取得的不够辉煌的业绩。别人的秋天是丰收的,而自己收获的谷粒是干瘪的微小的,因而感觉又酸又苦,但毕竟仍有收获,而且人生的收获是丰厚的,所以它也是“欢乐”的。

【练习解答】

一、作者认为,在生命的春季,我们应播下希望和理想的种子,因为每个人在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必须为这个责任播种耕耘。在生命的夏季,我们应勇敢地接受坎坷和磨难,勇敢地面对可能发生的人生失误,要振作精神,走出困境,重新走向生命的征程。在生命的秋季,我们应坦然地面对付出和收获,只要“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就无怨无悔。在生命的冬季,我们要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总结。总之,不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二、1、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责任感,告诉我们: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自己的人生之路要靠自己来走,自己的生命质量要由自己来决定。

2、表达了自己愿为实现理想承受和战胜所有的灾难,做厄运的强者。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勇敢地重新开始的决心。

4、因为我努力过,付出过,我的生命就多姿多彩,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我绝不会哀叹,也不会寂寞。

三、设计此题,旨在引导我们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阅读课文后所受到的教育。

四、设计此题,旨在引导我们体会并积累文章警句式的语言。

【类文品读】

她的枝条刚刚摆脱漫长的严冬,还很脆硬,犹如加热过度的金属。春风吹过,枝条丁当作响。鸟儿还没在枝叶浓密的枝头筑巢。然而她已苏醒。这是一天清晨我才知道的。

邻居走到她跟前,用长钻头在她的树干上钻了个深孔,把一根不锈纲的小槽插进孔中,以便从槽中滴出浆汁。果然,浆汁滴了出来,像泪珠那样晶莹,像虚无那样明净。

“这并不是您的白桦。”我对邻居说。

“可也不是您的。”他回敬我。

是啊,她长在我的围墙外。她不是我的。但也不是他的。她是公共的,确切些说,她谁的也不是,所以他可以损害她,而我却无法对他加以禁止。

他从罐子里把白桦树透明的血液倒进小玻璃杯里,一小口一小口把它喝干。

“我需要树汁,”他说,“里面有葡萄糖。”

他回家去了,在树旁留下一个三公升的罐子,以便收集葡萄糖。树汁像从没有关紧的龙头里一滴一滴地迅速流下来。既然流出这么多树汁,那么他破坏了多少毛细管哟?„„她也许在呻吟?她也许在为自己的生命担忧?我不得而知,因为我既没有第六感觉,也没有第七感觉,更没有第一百感觉、第一千感觉。我只能对她怜悯而已„„

然而,一个星期后,伤口上长出一个褐色的疤。她自己治好了伤口。恰恰这时她身上一颗颗苞芽鼓胀起来,从苞芽里绽出嫩绿的新叶,成千成万的新叶。

目睹这浅绿色的雾霭,我心里充满喜悦。我少不了她,这棵白桦树。我对她习惯了。我对她永远伫立在我的窗前已经习惯了;而且在这不渝的忠诚和习惯中,蕴蓄着一种令我精神振奋的东西。的确我少不了她,尽管她根本不需要我。没有我,就像没有任何类似我的人一样,她照样生活得很好。

1、第一自然段描写枝条的“脆硬”、鸟儿还未筑巢,有什么作用?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第3-7自然段的对话对塑造白桦树形象有什么意义?

3、作者所说的白桦树“蕴蓄着一种令我精神振奋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4、作者以“春”为题,他赋予“春”的内涵和张洁的《我的四季》里“春”的精神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答案:

1、写白桦树枝条脆硬、鸟儿未筑巢渲染枝条刚刚走过冬天还未成熟,和后文它遭受苦难形成反差,突出了它的坚强。

2、想帮白桦树的人却帮不了它,侧面描写塑造了它独立的形象。

3、虽遭不幸却坚强的精神。

4、本文写走过冬天的春和春天里顽强不屈的生命,《我的四季》里春天的我也历经坎坷追求希望,本质相同。)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磕绊()颤抖()揪住()淘汰()干瘪()无愧()

2、解释下列成语:

汗流浃背:

自艾自怜:

望眼欲穿:

怨天尤人:

3、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

⑴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⑵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

⑶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

⑷刻薄的人也许会演绎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喻义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归纳。

⑴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⑵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站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5、填空。

⑴张洁,女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小说集 等。

⑵文中所说的人生四季指、、、。

二、同步解读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于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于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地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懈歇赤不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晚饭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错,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向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次。

在生命的四季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6、在生命的春天里,作者面对自己的“不毛之地”是怎样做的?

7、作者生命的春天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对待的?

8、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把盼望的花朵比喻成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9、在作者与众不同的量具中装着她在秋天怎样的收获?

10、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想一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三、美文赏读

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当我在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冽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因此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而我知道,每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开的鲜花,这束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记得前几天,在火炉边计算春来的日子时,窗外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急急地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弱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到来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中了。

这是一种怎样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途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走时燃旺的温暖明灯„„这些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朵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行。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河边散步时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经千辛万苦,汇入大海以后,才会令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自己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侧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了那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如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1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喑哑()摇曳()纤细()聚敛()绚丽()

12、仿照例句的句式,以“夏天”为内容写一句话。

例句: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仿句:

13、当“我”看见天井里矮小的迎春花时,“我”为什么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

14、文中叙述涪江流入嘉陵江、长江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5、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掌握的知识,写出一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参考答案:1.略 2.略 3.⑴比喻⑵排比⑶反问⑷比喻 4.⑴喻指“我”所渴望的展现自我才华的人生机遇。⑵喻指“我”通过努力后所取得的不够辉煌的业绩。5.⑴当代;《沉重的翅膀》《祖母绿》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6.咬紧牙关,头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犁头上去。7.⑴作者生命中的春天是艰辛的。⑵作者辛勤耕种,并充满希望地期待。8.⑴作者把花朵比喻成载着雨的云。⑵在干旱中作者觉得最美丽的就是带雨的云。9.装载的是她关于人生的收获。10.例:把生命比作早晨、中午、晚上。11.略 12.略 13.“我”感动于迎春花的坚强,感动于迎春花带来的春的信息。14.表现了生命的伟大、雄浑都是由微弱而聚敛起来的,都要经历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意近即可)15.略)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五篇: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与练

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与练

江 西 王笑开

【重点讲解】

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1.皇帝制度的内容。

(1)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3)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2.皇帝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2)皇帝独尊,王权神化。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

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1.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全面认识郡县制

1.历史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

3.内容: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1)郡:长官郡守: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全国划36郡。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3)乡里:基层机构: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第11页[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乡的长官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里的长官称里正。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难点分析】

全面理解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1.历史根源。

(1)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2)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2.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皇帝制: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 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巩固统一: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国力增强。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法,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移民边疆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响深远: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易混知识】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两者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学法导航】

1.正确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要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要能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3.要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能分析其作用。认识秦亡于暴政,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一面。

4.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5.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小资料】

谥号、庙号、年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意起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 再改,如汉武帝一生就用了十一个年号,女皇帝武则天也曾改元十二次。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因此往往也 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而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一同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习惯上常称年号,如康熙皇帝、嘉靖皇帝等。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其年号,如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人们称他们为“康熙爷”、“乾隆爷”,但如果按他们的庙号称呼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 “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同步训练】

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2.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

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

3.《水经注?湘水》云:“秦灭楚,立长沙郡。” 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

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6.观察以下图片,请问以下哪条信息不能从图片中得出

A.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B.御史大夫直接对皇帝负责

C.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太尉掌管军事

7.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8.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9.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

(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10.材料下列阅读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提示与答案】

1.B 关键句“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皇帝制度,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而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

2.C 设郡是在秦朝,秦简的记载属于实物史料,其它几项带有作者主观意识。

3.B 秦朝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需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而非皇帝。

4.A 材料体现秦初认识到分封制弊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体现科举制,科举考试确立于隋唐时期,排除④。

5.B 6.D 7.A

8.B 根据材料第一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纷争、百姓苦难的原因是因为有诸侯王国的存在,由此判断他是反对分封制,主张推行郡县制的。

9.(1)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廷尉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3)可以辨证地分析二人的观点,也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他对,要有史实说明他为什么对,体现史论结合,反之亦然。如果学生能够答出二人都是为了巩固秦朝的封建统治,例如: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李斯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他看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他提倡的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且被后世广泛采用。

10.(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下载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6课《雪》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6课《雪》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磬(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â)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博识:学识丰富。 消释:①消......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2课 诗两首(新人教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课 诗两首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

    高中英语必修1课文逐句翻译(人教新课标)

    1. 必修一Unit1安妮最好的朋友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你是不是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

    数学:2.3《对数函数》教学案(人教A版必修1)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必修1 2.3对数函数 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式和指数式的相互转化,能应用对数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灵活地求值、化简;理解对......

    bx-vktes高中英语必修1 课文翻译(人教新课标)

    、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第一单元 友谊 Reading 安妮最好的朋友 你是不是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呢?或者你是不是担心......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2对数函数教案

    课题:§2.2.1对数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导练.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yǔn 陨石 允诺 吮吸 殒身不恤 ....B.dié喋血 影碟 间谍 连篇累牍....C.zī浸渍 河碛 中帻 啧有烦言 ....D.fēi 绯......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

    二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