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时间:2019-05-12 21: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拨: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到了西汉…… 幻灯片展示:

•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 • 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汉初景象如何?

学生回答:诸侯并起、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教师总结: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实行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经济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设计意图: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铺垫。过渡: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又怎样呢?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提问:汉武帝时,经济与汉初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过渡:经济上国力虽然强盛了,但政治上面临一些列问题。引用材料: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觉得再也不能“无为而治”了。那到底该采用哪家思想呢?

学生活动: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用法家;有的说用儒家…… 教师点拨:法家思想

汉武帝决定举贤良对策。在众多测试者中有一个名叫董仲舒的对策甚合帝意。这董仲舒是何许人也?又上了什么对策?

幻灯片展示: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对策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对策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策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策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学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上材料各反映了什么主张?为什么会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突破重点。教师总结: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观点)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过渡:刚才我们讨论了,光用儒家思想也不行。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作何解释呢?

幻灯片展示: 概念剖析:

材料一: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王道之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五常:仁、义、礼、智、信。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汉代儒学新在哪?

教师点拨: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过渡: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教师总结: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可见,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接下来汉武帝该怎么办呢?董仲舒回答:“三方面”。

幻灯片展示: “独尊儒术”的措施:

1、思想上:采纳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中央——兴办太学 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 过渡:前面两个措施很清楚了,太学是什么样的呢?

合作探究:动起来:设计汉代太学生招生简章(要求:结合所学,涉及汉代太学招生简章内容,包括:太学性质、招生目的、学习内容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教师总结:太学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招生目的:对教育:培养儒学人才,促进儒学的传播;对社会风气: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太学生通过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教学内容:五经。师资力量:博士。

过渡:同学们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想一想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设计意图:历史总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现实借鉴性,让学生认识到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思想精华,复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过渡:儒学怎样全面影响文化生活?汉代以后,儒学地位又得到怎样的强化?下面请看科举制。播放视频:科举制。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视频的观看,一则加深对科举制的认识理解;二则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三则引导学生在历史视频中寻找历史信息。板书设计: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 概况 实质 评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成正统

(一)汉代儒学成正统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

(二)独尊儒术的措施

(三)影响

三、科举制——儒学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一)确立

(二)特点

(三)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运用图片、视频、史料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事物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一直与课堂做的巩固练习较少。

第二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焚书坑儒”批判】

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

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太学的出现】

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参考答案: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博士

博士是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文化称谓,现今依然沿用。但是“博士”的涵义在不同的制度下又有所不同。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撰写历史习作等。【评价过程】

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到历史学习档案中,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学完本课后,通过让学生撰写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记录,提高评价的信度。

【评价总结】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公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第三篇: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

历史必修三第2课宋明理学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

知识方面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观点。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能力方面

1.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容;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四、教 学 过 程 设计 导入:

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家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从书中引言杜牧的诗和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在当时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而且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1)挑战:

①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②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③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探究学习】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盛行且渐趋本土化的原因?

①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大力支持和扶持—政治需要;

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 ③佛教宣传来世说,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符合统治需要—思想基础;

④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⑤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2)新发展:

①从内容上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

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朝初年,李渊和李世民尊道抑佛,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武则天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道教势力受打击。唐睿宗、唐玄宗父子二人迷信道教,道教优势又逐渐得以恢复。唐肃宗、唐代宗崇佛,道教势力再次衰退。到了唐武宗时,朝廷废禁佛教,独尊道教,第三次出现道胜于佛的优势。道教宣传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轻徭薄赋的要求有相同相通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适应了唐初社会在大乱之后,天下初定,人心思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政治需要。同时,道教也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还鼓吹儒学的“忠”(忠于君主)和“孝”(孝敬父母),、也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朝有三次崇佛高潮,第一次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曾利用佛教篡位,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进一步刺激了佛教的发展。第二次出现在肃宗、代宗时期。第三次出现在唐懿宗时期。隋唐时期是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总之,魏晋到唐朝儒学的发展:

正统地位、繁盛之势(汉代)儒、道、佛三教逐渐融合(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朝)三教并行、受到挑战(唐朝)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的哲学思想主张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理气论;二是心性论;三是认识论;四是功夫论。其所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

【学思之窗】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第13页)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探究学习】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探究学习】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郭巨埋儿、三寸金莲、贞节牌坊)。

2、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总之,以上这些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心即理也”;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①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

三者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4、影响:

明朝中后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学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②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③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

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1、提取图片信息,拓展课本知识,探究历史问题。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发展变化,分析地位价值。

3、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全课上完后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了解宋明理学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六、随堂练习

1.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请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思想现象在魏晋隋唐时期的表现如何? 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C)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七、布置作业

1、隋唐时期,我国的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儒学家们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三教是指(C)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道教、回教 C、儒学、道教、佛教 D、天主教、佛教、道教

2、二程与朱熹理学思想的共同点是(A)A、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应用道德理性支配行为 C、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D、都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3、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不同的学派,艺术空气也很浓厚(D)A、反映了宋代的开明政治 B、是宋代新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

C、表明封建统治思想已经出现危机 D、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达的表现

4、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请问这位古人是(B)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5、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略)

八、板书设计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1)挑战:(2)新发展:

2、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1)隋朝(2)唐朝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4、影响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九、教后记

本课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索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

1、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2、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篇: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历史 汉代儒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分四目,主要介绍了从秦朝到汉朝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调整。第一目,讲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即秦朝“焚书坑儒”批判。后三目讲儒学的兴起:第二目讲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第三目讲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讲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隋唐)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部分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所以注意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合作探究课堂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论语》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回顾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新课讲解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1、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2、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4、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二、儒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材料分析)

(1)背景: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2、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太学地位:

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招生目的: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3)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影响(讨论)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小结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讨论)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 3 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板书设计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二、儒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七、分层练习

C类 1.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2.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3.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 A.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才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类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仁政” 5.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挣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意,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6.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

7.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A类 8.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材料三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董仲舒的观点。

(2)材料二、三分别提出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标准,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八、教学反思

采用一系列的问题把课文内容串起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并总结出来。具体如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其次,让学生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再次,让学生明白,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突破了难点。

第五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4课《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示范教案

四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节为专题最后一节,突出体现了文学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特征。时代特点最主要体现为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其内容形式与时代密切相关,而且文学艺术也以特殊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在时代与文学艺术的交相影响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融合交流步伐加快,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世界文化色彩。

本节学习内容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密切相关,其中文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美术、影视、摇滚乐等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冲击力。学习者分析

本节的美术、音乐、影视等相关内容都较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科技革命、全球化的发展等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中对影视作品和美术音乐在二战后的发展也已有程度不同的感性认识。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对时代的关注点;了解当代美术的主要流派:行动绘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徐悲鸿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绘画;了解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诞生与发展的一般历程。

学生能够认识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突出体现出交流融合和多元并存的特点,而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反映、突出表现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特点的当代美术、风靡全球而又关注社会的摇滚乐、跨越国界的影视艺术等无不反映了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影像等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做到有感而

发。注重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代美术、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魅力,体会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关爱社会与他人的情感。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学策略设定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战后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当代美术的主要流派、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突出体现出交流融合和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学难点;二战后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对时代的关注;当代美术、音乐突出体现出文化的交流融合;

如何通过典型材料的展示,让学生生成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认识,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教学活动 通过教师讲述、师生共同研读材料、讨论等

(3)教学形式 由于本节内容有大量图片影像材料,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欣赏、讨论、对话等多种形式体会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内涵。(4)教学方法 感悟法(5)整体思路构想

教学将围绕和突出体现“与时俱进”这一主题而设计展开:

A、时代: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的形成,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交流着,形成了多元的世界文化。

B、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反映、突出表现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特点的当代美术、风靡全球而又关注社会的摇滚乐、跨越国界的影视艺术等无不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6)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定

⑴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和学案,了解本节中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⑵新课导入: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展示以阿波罗登月、核爆炸和贫困饥饿等三幅图片,让学生形成大概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迅猛发展的科技把人类文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刚刚摆脱世界大战的人类,又逐渐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日益恶化的环境、饥饿、贫困等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一切都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⑶板书设计(教学结构):

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关注 美术:交流与融合 影视:沟通世界的桥梁 摇滚乐:音乐的融合 ⑷师生互动;

1、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关注

(投影)①请尝试说出下面图片所代表的作品名称(从而快速浏览本时期文学代表作品)。

答案:《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日瓦戈医生》、《寂静的春天》 ②以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出对社会的关注的?(点出主题)参考答案: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百年孤独》:形象展示了哥伦比亚和整个拉美地区一百多年的殖民史和社会史;

《日瓦戈医生》:真实反映了苏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

《寂静的春天》:体现出科技与人类发展紧密结合,突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美术:交流与融合(投影)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选择四幅图片所属艺术流派(让学生形象了解这些绘画艺术的流派特点)。

上述图片所体现的艺术流派包括①行动绘画 ②欧普艺术③波普艺术④中国国画。图一至图四所属艺术流派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参考答案:C(2)结合上述四幅图片,说出当代美术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点出融合的主题,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欧普艺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世界各种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上;波普艺术受到世界大众的欢迎与认同;徐悲鸿的国画突出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等。

3、影视:沟通世界的桥梁

①西方大片——全球的视觉盛宴(点出文化的融合)

(投影)一些西方影片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讲出影片的名称。学生归纳概括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投影展示:

②中国电影:民族性 世界性

(投影)《霸王别姬》、《卧虎藏龙》影片海报),回顾其获得的奖项(《霸王别姬》1993年获得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卧虎藏龙》2000年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

问:你认为这两部影片被国际影视界认可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让学生认识文化全球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参考答案:认可的原因:吸收了西方大片的一些拍摄手法,画面优美,制作宏大;突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如京剧、武术等。

认识:吸收世界先进的影视艺术技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等。

4、摇滚乐:音乐的融合

(投影)①猫王和披头士乐队(甲壳虫乐队)图片

介绍:摇滚乐是由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融合而成,之后风靡世界(突出体现摇滚音乐在全球的流行——文化的融合)。

②(视频链接播放)《We Are The World》,引出“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

补充介绍:伦敦、费城同时演出,持续16个小时,140多个国家近15亿电视观众观看。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这次义演,共筹得善款5000万美元。这一天,整个世界都洋溢着无私的感情。

问:你认为这次演出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设计思路:体现音乐、影视等艺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学生交流讨论)

参考答案:首先,这次演出主题的正义性;其次,摇滚音乐艺术风靡一时;再次,借助了先进的传媒技术等;

艺术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其生命力源于生活;先进的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成了文化艺术在全球传播的强大动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等;

(5)巩固练习

1.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的作品是()

A、《百年孤独》 B.《寂静的春天》 C.《第二十二条军规》 D.《日瓦戈医生》

2.在一次音乐盛典上,给一位歌手或一个组合的颁奖辞是:“彻底改变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形式,成为摇滚乐最早、最著名的偶像”,获此评价的应该是()

A.甲壳虫乐队

B.“猫王” C.列侬 D.杰克逊

3.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的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 的到来。放映者是()

A.卢米埃尔兄弟 B.塞列克 C.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 D.艾维斯·普莱斯利

4.20世纪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A.追求理性 B.世界各国文化的激烈碰撞

C.追寻理想世界 D.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1.B;2.B;3.A;4.D(6)课堂小结:(投影)

与时俱进中的多元世界文化(语言表述)

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的形成,世界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在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元的世界文化,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美术、影视、音乐等资源较为充足。

下载【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

    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音乐、美术的主要成就;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性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

    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课教案

    篇一: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1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教案课标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 2 知道相对论、相对论的主要内容,认知其意义 重点:经典力学和相对论 难点:相对......

    2.2.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教案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

    历史必修1第15个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 起义南昌起义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问题探究 矛盾分析 深化认识 南昌起义标志......

    历史必修1教案1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师:郭金花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革命前的俄国基本情况;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史......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精选5篇)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23小题,共0分) 1. (2011年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 )时期。 A.战国 B.秦朝 C.汉高祖 D.汉武帝 答案:D 2. (2011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