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课题: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第二篇: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推荐)
—九年级物理
九年级物理 班 执课教师: 执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时安排 1第1课时
教学课 型新授课□ 实(试)验课□ 复习课□ 实践课□ 其他□
教学目 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课前准备试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1、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4、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地球上水循环简图(课本)
(2)水的循环伴随能量的转移。
2、课堂练习
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摄氏 度,体温计的量程是___。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_______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_____。
2.如图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3.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4.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5.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6.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 现象。
7.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 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8.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 后是。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3、10.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 ;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 侧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11.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12.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反映的一共性是。
二、选择题
13.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14.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16.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作业设计
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解决资料后面的问题.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③。
(2)小明发现家里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的质量有问题。
第三篇:1.1、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一、教学课题:《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二、课时设置: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知道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状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五、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云、雨、零、露等美丽画面,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二)、进行新课:
1、物态及其变化
阅读教材,观察图1-1所示的各种物质,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状态有什么特点?
像铁钉、冰块这类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固态;像水和牛奶这类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液态;像空气这类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气态。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有三种,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为物态变化。
2、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的概念
当冬天的时候,室外水会结冰,当夏日炎炎,洒在室里的水很快变干。这说明物态变化常常与物质所处环境的冷热程度有关,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温度是表示物体或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计
用手触摸长时间放入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感觉一下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
请一个同学将双手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停留片刻,然后将双手同时放在温水中,用手感觉温水的温度。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用手的感觉判断温度高低可靠吗?
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块,三者的温度是相同的,都等于室温,但我们的感觉不同。同一杯温水的温度是相同的,我们的感觉也不同,因此靠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可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①温度的单位
温度计上的℃是摄氏度的单位,温度常用摄氏温标表示,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在大气压为1.01X10^5Pa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记为1℃。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是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热力学温度用符号T表示,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K“表示。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规定零点温度不同,热力学温度将-273.15℃规定为0K,每1K与每1℃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是T=t+273 ②实验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用手握住液体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升高,玻璃管液面高度上开,把手松开,温度降低,液面高度下降,因此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温度计的使用: 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选: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看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放:将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不可仰视或俯视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取:测量完毕,取出温度计 ④体温计 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温度开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入直管,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仍然保持原来的液面高度,所以,在使用体温计之前,要住已经开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必须拿着温度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
(三)、布置作业:
课本作业和配套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1.1 物态变化 温度
一、物质及其变化
在自然界中,常见物质有三种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二、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或者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 用℃表示,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3、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记、取
八、教学反思
第四篇: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实验室温度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样
一样
玻璃泡液体
水银,煤油,酒精等
水银
煤油,酒精等
刻度范围
-20℃----110℃
35---42
℃
-30—50℃
分度值
1℃
0.1℃
1℃
构造
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细管
玻璃泡上部分有段细而弯的‘缩口’
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需要甩几下
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数,不能甩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
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化:液化的方法分为:①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②压缩体积液化。
注: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一般都把“白气”误认为了是气体。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气体。我们看的“白气”,它不是气体,而是小“液滴”,是液体。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2、凝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3、用物态变化解释雨雪云雾霜冰雹的成因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雨
当云层中有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合并成大水珠时候,便形成雨
液化
云
太阳照到地面上,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汽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便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液化,凝华
雾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液化
露
在天气较热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为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上
液化
霜,雪
霜是水蒸气在地表遇到0度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凝华成固体,如果高空中温度为0度以下,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水便以雪的形式降回地面
凝华
冰雹
冰雹是体积较大的冰球,云中的水珠被上升的气流带回到气温在0度以下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在小冰珠下落的时候,外层受热融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得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在升入高空,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的反复过程,形成较大的冰球,当上升气流托不住他们时候,就下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凝华,融化,凝固
第五篇:变化的温度大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环境与材料】
1、每人温度计1支。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科学》下P.6~7。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2、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三、测量温度。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阴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边哈,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1、观看画册《变化的温度》。
2、教师指导幼儿按画册上的要求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