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精品教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1:0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 精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 精品教案》。

第一篇:第3课 精品教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般校)

【课程标准】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了解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历史背景的了解。

通过运用材料,分析汉初到武帝时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原因,培养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到武帝时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课标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学习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从其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进行分析。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原因。

运用教材中“解析与探究”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突破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教学要点:①兴起的时间及原因

②内容(特点)

③作用及地位的丧失

第二目:“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教学要点: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②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⑴ 创设情景:选取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片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⑵ 复习导入:围绕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从产生到发展的演变这条单元主线,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儒学从春秋时期产生到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的史实,导入新课。

2、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⑴ 兴起的时间及原因

阅读教材中“解析与探究”材料一,概述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探讨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⑵内容(特点)

阅读教材,说一说黄老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认识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⑶ 作用及地位的丧失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解析与探究”的两则材料,比较汉初到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概括出黄老之学所起作用)。

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有关景、武帝时期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反映武帝时期黄老之学衰落为新儒学所取代。导入下一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学生搜集材料,结合教材小字简介历史人物董仲舒(可插述董仲舒专心学业“三年不窥园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设问:新儒学“新”在哪里?(与先秦儒学比较,体现其发展变化)

主要内容:“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基础

2、影响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失火,董仲舒认为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许多重臣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结合新儒学的内容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赦免董仲舒?(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五、教学资源建议 1.历史专业书籍:

(1)《秦汉史》、《汉书》、《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等。(2)《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2.网络资源: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等。

3.影视资源:《汉武大帝》、《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天空》、《百家讲坛》等。

六、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精神面貌。2.交流表达、提取信息、思考质疑的能力。

3.选择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汉武帝、董仲舒进行简单评论。

方案二(示范校)

【课标要求】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比较孔孟儒家思想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图片的展示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提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正统思想,认识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

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难点:汉代思想演变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教学要点:①黄老之学的内容;②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③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作用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要点: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主张③儒学独尊地位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课前学生资料收集整理:汉武帝、董仲舒的相关资料 2.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子百家学说在不同时期被后世所继承、发展和改造,今天我们来学习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成语“萧规曹随”导入。3.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老”:老子的学说,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所以它应该属于道家学派。图片:黄帝、老子

回忆老子思想的主要主张。

讲解概括归纳黄老之学的内容: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黄老之学的什么特点?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2)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汉初为什么实施黄老政治? 材料: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或直接看解析与探究的材料1)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需要与民休息,需要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黄老思想以道家“清净无为”“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因此,黄老思想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初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3)黄老之学实施的作用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食货志》(或直接看解析与探究的材料2)通过学生分析得出西汉初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过渡]: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敞,当务之急是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经济和稳定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但是,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

提问:汉朝地方与中央的主要矛盾产生了什么问题?(回忆必修1内容)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统治,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所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样黄老之学由盛转衰,被新儒学取代。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回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到汉代,儒家思想已不完全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主张,已被发展为新儒学。请同学们看书,探讨董仲舒新儒学新在哪儿?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图片:董仲舒

简介

新儒学的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汉武帝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资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适应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

(3)影响 ——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影响深远。拓展:图片:孔子、孟子、董仲舒 设问: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儒家思想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联系现实,儒家思想对今天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五、教学资源建议 1.历史专业书籍:

(1)《秦汉史》、《汉书》、《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2)《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2.网络资源: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等。

3.影视资源:《汉武大帝》、《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天空》、《百家讲坛》等。

六、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精神面貌。2.交流表达、提取信息、思考质疑的能力。

3.选择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汉武帝、董仲舒进行简单评论。4.延伸拓展: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与感悟。

第二篇: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互讨论。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2、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儒家思想的变化历程,通过展示《江南春》提出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 的历史背景

2、“三教合一”表现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2、陆王心学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四、师生互动

(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课堂设问: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2、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 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相关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3)程朱理学的影响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传播

课堂提问:程朱理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何时确立了统治地位?传播到何处?

提示: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明;朝鲜、越南、日本。课堂提问:程朱理学被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理学重新整理了儒家学说,并将“理”的存在与社会伦理秩序联系在一起,满足了统治阶级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课堂提问:程朱理学包含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2 提示:客观唯心主义(2)陆王心学的发展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图片,并作相关介绍。(2、1)陆九渊的心学

课堂提问:怎样理解“心学”的概念?通过何种方式认识“心”? 王守仁的心学

课堂提问一:王守仁心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明中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课堂提问二: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提示:认识“心”的方式、对“心”的理解、课堂提问三:陆王心学反映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 :主观唯心主义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课堂提问一: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课堂提问二:应该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提示: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影响,又要看到其消极的影响,培养全面准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总结:

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宋明理学的影响

二、对教学主题的归纳总结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一面,学会全面准确评价历史现象。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即都以儒学的伦理道德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以维护封建统治;同时把儒学推进发展到新阶段,都属于理学范畴。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总结设计,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分析、理解课本知识,深化对教学主题的掌握。

教学后记:

本课理论水平较高,概念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互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有些同学古文功底薄弱,较难理解引用材料的意思,更难理解材料折射出的内涵。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些方面工作。

第三篇: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掌握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

讨论探索

爱党爱国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辩证唯物

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成概念 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整理资料形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了解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 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

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 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 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提问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 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 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 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四篇:第3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3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问题探究:(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五篇:第3课水资源教案

第3课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水资源的含义,知道我们日常应用的水资源有哪些。

2、了解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懂得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

3、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我们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用具】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除了土地以外,就是水资源了,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特征。

2、读课文,了解水资源的含义,找出最多的水资源和日常用到的水资源。

讲解:水资源在地球上占的比重很小,可利用的更少,因此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板书:

一、水资源与生产生活

分析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知道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

(转承)我们水资源人均较少,分布怎样呢?

板书: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结合日常实践和课本的黄河,长江流量曲线,得出我国的水资源季节分布特点。

小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使有的地方的水土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

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

讲述:这两个措施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尤其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要看懂南水北调示意图,熟悉三条调水线路,知道东线和中线已经开工,并且开始使用,西线是一个计划。

读课本知道,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水,日常应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28日

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找出水资源的分别规律,结合前面的降水示意图,知道和降水密切相关。

读课本找出解决时间不均的措施:修建水库。空间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讨论:除了以上措施,我们在生活中海能够有什么做发可有节水。例如:植树造林、海水淡化、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作业设计】

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下载第3课 精品教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 精品教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课 《丑小鸭》教案

    第3课 《丑小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

    第3课《手拉手》教案

    第3课《手拉手》教案 教学内容:一、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二、 表演《雁群飞》《数鸭子》三、 编创与活动 单元目标:一、 情感目标:在四首相同主题,不同风格的音乐......

    第3课 海报设计教案

    初中美术课 第3课海报设计教案 备课人:许百维 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美术字及平面设计基本规律,了解海报宣传的基本特征而设置的。海报是一种信息传......

    第3课纸盒游戏教案

    第3课 纸盒游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上一节课《妙用纸盒》基础上进行的。《妙用纸盒》采用的是中、小号的纸盒,《纸盒游戏》采用的是中、大号的纸箱,以及一些废弃材料,通过......

    精品教案:第3课 盛唐气象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3课

    3、草虫的村落 第一课时 2013年9月7日 周三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12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读文,初步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教学......

    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盛唐气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

    第3课《色彩纯度》教案

    《色彩的纯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学习色彩的纯度渐变知识。 2.操作领域:掌握色彩的纯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调色练习,感受色彩调配后的排序美,培养学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