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妈妈的账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妈妈的账单》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理解感悟课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教师组织引导时,参考学习提示,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服务。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悟。
因此,对于课文,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等,抓住重点语句来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品读彼得账单,走进小彼得:
1.学生畅谈小彼得羞愧万分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出示:小彼得的账单:学生通过读小彼得的账单,谈谈自己眼前出现了一个怎 样的小彼得?(懂事 勤劳 听话„„)
2.接着老师追问这么懂事,勤劳,听话的孩子为何还要给妈妈开账单呢?指导学生迅速阅读1、2自然段。(让学生明白这是商人家的孩子,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觉得自己似乎也是一个小商人,因此就开了这么一份账单。)
3.彼得得到他想要的报酬吗?(指导朗读理解词语“如愿以偿”)
(二)品读妈妈的账单,品味大爱: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妈妈的账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谈谈你从妈妈的账单中你看出了什么?如果你是妈妈,会在账单上写多少芬尼?在引起学生思索的同时,让学生阅读《母亲的工资》,自己算算母亲的工作应该获得多少钱?这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多得让人无法想像!但即使是这样,还不包括妈妈对彼得的爱,因为爱是千金也买不来的,爱是这世界上的无价之宝„„此时的学生定会有许多感触想表达,接着提出你觉得这是一份怎样的账单?其次带着小朋友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忆妈妈为孩子做的许许多多,每天早晨,当彼得醒来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每天晚上,彼得睡着了以后,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一夜起来好几次为他盖被子;在彼得生病的时候,他的妈妈也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焦急不安地守候着他„„完成小练笔。最后,小彼得看了妈妈的账单会怎么做?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课件中的内容,小彼得藏进妈妈怀里的不光是小脸蛋,还有----------。小彼得塞进妈妈口袋里的不仅是60芬尼,还有-----------。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小彼得对妈妈的爱,同时 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老师的帮扶下培养习作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从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妈妈的账单)
2、理解“账单”
(出示账单图片)这些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单子,就是账单。“账”字的偏旁是贝字旁,说明和金钱有关系。
(二)、出示自学要求,小组自主学习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3页,大声朗读阅读提示,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哪些学习要求?(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⑴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 ⑶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时怎么想的?
2、围绕着三个学习要求,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自己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勾画出有关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选代表汇报。
⑴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彼得给妈妈开了一分账单,索取她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盘边看到他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彼得感到羞愧万分,偷偷地把钱塞进妈妈的口袋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段意连接法)
⑵接下来汇报第二个问题: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课件出示两份账单)仔细观察第一份账单,看看彼得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力所能及的小事)他问妈妈要了60芬尼的报酬,可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账单上却写的都是0芬尼,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太多,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计算,妈妈的爱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板书:母爱无价 母爱无私)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地付出,从来不计报酬。文章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表现了妈妈对彼得无私的爱。(板书:对比法)
⑶我们被这浓浓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当彼得看到这份账单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最后一段话和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羞愧万分)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关心我,为我付出了那么多,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我只是帮妈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还要索取报酬,真是太不应该了。)⑷他是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段话。
⑸课文中彼得的妈妈没有说一句话,仅仅凭一张总额为零的账单就让彼得感到羞愧万分,将所取的报酬主动退还,这种无声的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份饱含着妈妈浓浓爱心的账单。(齐读妈妈的账单)
五、板书设计:
妈妈的账单 段意连接法
对比法 母爱无价 母爱无私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把今天的《妈妈的账单》简单的回顾一下。我将从教材分析、策略、程序、板书、教后反思这五个方面进行。
首先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从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其次说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同一主题的课文,对于亲情有了一定的体会。但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父母亲的回报,再加上本篇课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在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引导。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力求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达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情感体会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思想共鸣。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朗读感悟法学习,使学生从读中感悟并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在读中升华情感,感受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本课的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激趣导入——初读感受——检查积累——品读母爱——升华情感。
一、激趣导入
在新课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账单,告诉学生账单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后问,你见到过什么样的账单?通过问题激趣,造成学生头脑中的强烈悬念,激起他们急切的求知欲望,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学习特殊的账单,迅速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感受
1.老师口述阅读要求:仔细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2.生字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三、检查自读
1.出示词语测读,检查读文情况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读书贵在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积累并尝试使用好词好句,好让写作时情动而辞发。同时由对词语的理解直接过渡到下个环节。
四、品读母爱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而这种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必须通过学生充分地读,才能有所感悟,受到熏陶。因此,对于课文的品析,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等,抓住重点语句来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品读彼得账单,走进小彼得: 1.学生畅谈小彼得羞愧万分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出示:小彼得的账单:学生通过读小彼得的账单,谈谈自己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彼得?(懂事 勤劳 听话„„)
2.接着老师追问这么懂事,勤劳,听话的孩子为何还要给妈妈开账单呢?指导学生迅速阅读1、2自然段。(让学生明白这是商人家的孩子,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觉得自己似乎也是一个小商人,因此就开了这么一份账单。)
3.彼得得到他想要的报酬吗?(指导朗读理解词语“如愿以偿”)
(二)品读妈妈的账单,品味大爱: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妈妈的账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谈谈你从妈妈的账单中你看出了什么?如果你是妈妈,会在账单上写多少芬尼?在引起学生思索的同时,让学生阅读《母亲的工资》,自己算算母亲的工作应该获得多少钱?这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多得让人无法想像!但即使是这样,还不包括妈妈对彼得的爱,因为爱是千金也买不来的,爱是这世界上的无价之宝„„此时的学生定会有许多感触想表达,接着提出你觉得这是一份怎样的账单?其次带着小朋友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忆妈妈为孩子做的许许多多,每天早晨,当彼得醒来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每天晚上,彼得睡着了以后,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一夜起来好几次为他盖被子;在彼得生病的时候,他的妈妈也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焦急不安地守候着他„„完成小练笔。最后,小彼得看了妈妈的账单会怎么做?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课件中的内容,小彼得藏进妈妈怀里的不光是小脸蛋,还有----------。小彼得塞进妈妈口袋里的不仅是60芬尼,还有-----------。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小彼得对妈妈的爱,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老师的帮扶下培养习作的能力。
五、升华情感
其实,天底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用无私、无声的爱小心地呵护着我们;天下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他们幸福地享受着妈妈的爱。在本环节中,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可以对小彼得说,对彼得的妈妈说,也可以对自己说,对自己的妈妈说,以求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读中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使他们的赤子之心得到释放。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说说准备布置怎样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很少见,但是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三篇:苏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
三年级下册课本成语
银光闪闪:银白色的光闪烁不定。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蔚为壮观:形容景象非常盛大。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腾云驾雾: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迷糊,感到身子轻飘飘的。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流连忘返:形容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非常状观。风云变幻:变幻,变化莫测。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奇峰异岭:非常奇特的山岭。
若急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舞姿轻松爽快或人在某种境界中的感受。
白云苍狗:也作“白衣苍狗”。天上白衣般的浮云,刹那间又变得象黑狗。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现实很远,远的有点脱离现实,以至于无法去接触到。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千山万水:形容经过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而艰难。
不知所措:措,安排,处臵。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有利可图:图,谋取。可从中谋利益。
有机可乘:机,机会。乘,趁。有机会可趁,有空子可钻。有根有底:比喻事情是有其根源和内情的。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有口难言:有嘴却难以说出。形容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有恃无恐: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有求必应:只要有请求,就一定答应。
有志竟成:竟,终于。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能成功。
尽心尽力:用尽自己的全部心思和力量。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象泉水一样汩汩而出。笔走如飞:是说写文章速度很快,一气呵成。
拍案叫绝:拍桌子大为赞赏地叫好。形容赞赏至极。
出急预料:形容没有想到。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过。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品行、才干很杰出,超出同类之上。
才思敏捷:才思迅速而灵敏,或指反应很快。
后生可畏: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敬畏。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笔下生花:比喻所写的文章非常优美。
力透纸背: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
束手就擒:捆起手来由人捉拿,形容因无法脱逃或无力反抗而甘愿被擒获。东逃西窜:指到处逃跑流窜。
挨挨挤挤: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炉火纯青:纯,纯粹。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等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梦笔生花,梦到笔头生了花。比喻文思俊逸,有杰出的写作才能。浑然天成: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斗酒百篇:斗,古时的盛酒器。饮一斗酒,能写诗百篇。形容才思敏捷。鬼斧神工:鬼神所造,非人力所为。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波浪滔滔:指波浪奔流连绵不断的样子。
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沙漠之舟:沙漠里的船。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忍辱负重:负重,担负重任。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始终如一:始,开始,终,结束。如,如同。自始地终都一样。飞沙走石: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很大。志在千里: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义无反顾: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容徘徊后退。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非常坚定,毫不改变。
夜幕初垂:夜幕,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指天刚刚黑。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大意。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七嘴八舍:形容人多嘴杂,讲个不停。
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按兵不动:按,止住。兵,军队。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办事过于急躁。
轻举妄动:轻,轻率。妄,任意。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兴风作浪:兴,掀起。作,制造。原指妖魔掀起风浪。比喻挑起事端。
蠢蠢欲动:蠢蠢,虫子蠕动爬行的样子。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厉而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动,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物和现象。庞然大物:外表庞大的东西。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飞向高空。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波涛汹涌:形容水势盛大,奔腾起伏。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本课用来形容声音很小。各种各样:具有各种不同的种类。
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
翻山越岭:形容长途跋涉的艰辛。
披荆斩棘: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千辛万苦: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苦难。
烟波浩渺:烟波,指雾气笼罩的江河湖海。浩渺,形容水面辽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雾气笼罩的大海十分辽阔。
一碧万顷:形容辽阔的水面碧绿一片,无边无际。
游人如织:如织,如织布机上的梭子。游人很多,穿梭往来。谈笑风生:风,风趣。形容谈话很有兴致,并很活跃有趣。
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曲折或障碍。风平浪静:形容没有风浪,十风平静。比喻平安无事。鸥水相依:海鸥和海水紧密相依。比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海波不惊:比喻平安无事或天下太平。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毫不示绞痛:一点儿也不比对方软弱。得意洋洋: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反义词,愁眉苦脸。
烟薰炎燎:熏,用烟火薰烤。燎,烧。有烟火上烧制薰烤。本课指把大雁直接放在火上烤。这样烤出来的食物容易变焦,沾上烟火气味,所以不好吃。
争论不休:休,停。争个不停。
两全其美:全,成全,顾全。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好。
无影无踪:一点影子、一点踪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聚精会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近义词,全神贯注。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欢喜。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虑不解而自相惊扰,或比喻虚惊一场。
螳螂捕蝉: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他。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互争持,结果两败俱伤。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那些刻板而不知随实际状况变化的人。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似乎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爱好它。狐假虎威:假,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黔驴技穷:黔,指导贵州。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 的特性。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
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 要重证据。
实验器材
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 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
做小鼓
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 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实验器材
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 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实验过程:
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棉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
水传声实验
实验人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实验器材
水槽 水 砂纸 石块
实验过程: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实验名称
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实验器材
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
实验过程: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都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实验名称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 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 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实验过程: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 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名称
镜子反射光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 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胶布。
实验过程: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发现夹角减小,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
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实验名称
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步骤:
自制三棱镜的方法: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一侧开一小孔。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
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三棱镜上。
2、将三棱镜绕它的轴转动,当调到一个适当位置时,在屏幕或白墙上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
3、观察这条彩色的光带,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单色光。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盆、平面镜
实验步骤:
1、在盆里倒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将平面镜斜放在水中,把水盆放在向阳处。
2、调整镜面的斜度,使照在镜子上的太阳光经水反射到白墙上。
3、观察反射到墙上的光,是一条彩色的光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色光。
方法三:
实验材料:喷雾器、水
实验步骤:在室外,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让太阳 光照射到雾状的水珠上。观察,可以看到它会像三棱镜一样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灼伤眼睛。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色散是指复色光(例如白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
实验名称
三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的色彩,使学生知道利用这三种 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实验器材
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实验过程:
1、分别往3支手电筒上用胶带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2、将白纸放在地上,两个同学任意分取两只手电筒,将三种色光在白纸上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色彩并记录。
3、将3支手电筒同时照射白纸,即让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观察并记录。
红绿
红蓝 蓝绿 红绿蓝 混合后的色彩
实验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绿光与蓝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会出现新的色光 实验名称
制作开关
实验目的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 它来控制电路。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器材
小灯座、小电珠、开关、电池盒、电池一节、导线、软木块(约10cm×6cm×1cm)、图钉、回形针。
实验过程:
1.制作小开关。(扣式开关或按压式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成S形,用图钉把回形针的一端与导线一起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固定另一个图钉,就做成了一个扣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回形针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图钉相接触即可。(2)将回形针的一头翘起,另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软木块上,做一个按压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将翘起的一头按下与图钉接触即可。
2.连接简单电路:用导线、小电珠、开关、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合上开关,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
3.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自制的小开关,先后闭合、断开开关,观察自制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电珠的发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注意事项】
教材中制作开关的连接零件是裸线型的回形针。虽然教材中用到了一节电池,其电压很低,人触摸根本没有感觉,但对一个尚未接触过有关电知 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对他们来说电器的开关就可以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开关外部(手触摸的部分)是绝缘材料制作的。因此要提醒学生绝对不能用220伏做电源进行该实验。
提醒学生: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实验名称
磁极的指向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步骤:
1、辨别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在水槽里倒入多半槽水,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上,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观察。
实验现象:磁铁一端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一端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实验结论: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方法二: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牛皮纸条(宽3厘米、长8厘米)、棉线 实验步骤:
1、将牛皮纸条对折成一纸套,用棉线把纸套吊起。
2、将条形磁铁插入纸套中,待磁铁稳定下来时,可以看到它指南北方向。实验结论: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N级指向北方,S级指向南方。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实验名称
制作指南针
实验目的1、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 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练习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
大号或2号缝衣针、图钉、磁铁、泡沫塑料块、大瓷碗、水 等。
实验过程:
1、用强磁铁的一个极,对着缝衣针沿同一方向摩擦二十多次。
2、用缝衣针接近大头针,观察能否吸引。(能吸大头针,证明缝衣针有磁性。)
3、利用小磁针可以指南北的性质通过悬吊法、顶针法、悬浮法等方法找出它的N极和S极。
(1)在一小张硬纸片的中心扎一孔,用打结的线穿过孔,再将纸片对折,从纸片的侧面插入磁化了的缝衣针,把纸片挂起来,调节缝衣针的位置,使它保持平衡,就成了悬吊指南针。它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吊法)然后利用磁铁N极指 北,S极指南的性质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2)在新的图钉尖上固定一块泡沫塑料,在塑料泡沫上横向插入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调节缝衣针保持平衡,将图钉倒放在一块玻璃上,缝衣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顶针法)
(3)将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穿在一小块泡沫塑料上,放在有水的瓷碗里,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也是一个指南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浮法)
实验结论:磁化了的缝衣针能吸铁,能指南北。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小磁针的N极和S极。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实验名称
磁极的相互作用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条形磁铁两块
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两块,圆铅笔两支。
实验步骤:将条形磁铁甲架在两支铅笔上,用条形磁铁乙的两极分别接近条形磁铁甲的两极。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
1、当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N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2、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3、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N极(或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吸,条形磁铁甲向前进。
实验结论:条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方法二:
实验材料: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步骤:
1、把两块蹄形磁铁平放在桌面上,使他们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相互接近,观察。可发现:当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就不容易使它们继续接近。如果用力把这相同的两极推在一起,只要手一松,它们就会互相推开,这时两手可以明显的感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
2、把两块磁铁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其中一块磁铁翻过来,使他们的N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互相接近,观察。可以发现: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不用手推,它们的N极与S极便相互吸在一起。当把他们分开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而且只要手一松,他们就又互相吸引在一起。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学 生 实
实验名称
影子游戏
实验目的 1.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引发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的热情,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实验器材
手电筒、小玩具、白纸。
实验过程:
我们用手遮住等的光线,做出各种形状的手势投影在墙上,可以玩许多有趣的手影游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随着太阳移动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实验
一、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一)一、实验题目:音叉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音叉、木棰、盛有少量水的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发声。
3、将音叉上端放入烧杯中水面。观察有何现象产生。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将音叉放入烧杯时,速度要慢要小心,以防碰坏烧杯。
B、杯内水要适当少些,杯要大些,以防实验时水大量溅到杯外。实验
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二)一、实验题目:气体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玻璃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手握玻璃瓶,嘴放瓶口,调节口的位置及吹气力量,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3、边吹边观察谁振动发声。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实验
三、水能传声
一、实验题目:液体传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理解液体可以传声。
三、实验器材:盛水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盛水烧杯的侧壁紧贴在耳上。
3、在保证不碰杯壁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用力在水中摩擦,听到了什么。
4、烧杯离开耳朵,再用拇指食指摩擦实验一下,还能听到声音吗?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烧杯内装水应满一些。
B、保证摩擦产生声音的手不碰杯壁。实验
四、我看见了光
一、实验题目:纸筒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光直线传播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纸筒(或可弯折饮料吸管)、蜡烛、火柴、污物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点燃蜡烛,置于教室前面讲桌上。
3、让学生通过直纸筒(弯折纸筒)观察蜡烛火焰。
4、比较一下,哪次能看到蜡烛火焰。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实验时看别的物体也可以。实验
五、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一、实验题目:镜子反光
二、实验要求:知道镜子能反光。
三、实验器材:幻灯机、平面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开亮幻灯机,让学生指出幻灯机光照向哪个方向。
3、在幻灯机光中放一平面镜,让学生指出现在光照射的方向。
4、拿走平面镜,观察幻灯机光还能返回吗?
5、关闭幻灯机,镜子照射到墙上的光还有吗?
6、改变镜面与幻灯机照射光的角度,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
六、制造彩虹
(一)一、实验题目:三棱镜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三、实验器材:三棱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三棱镜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使三棱镜纵轴与光线大体垂直。
3、绕纵轴转动三棱镜,观察有什么现象。当发现产生彩色光带时,停止转动。观察光带是不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三棱镜绕纵轴正转反转均可,但速度要慢。
实验
七、制造彩虹
(二)一、实验题目:彩虹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器材: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拿一杯水,背对太阳,含一口水向前方,从上到下多次用力喷出,找到出现彩虹的喷水方向。
3、按此方向,多次喷水制造彩虹。仔细观察从外到内彩虹的彩色排列。观察何时有彩虹,何时无彩虹。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实验时向太阳所在方向对面喷水效果好。
实验时彩虹的形成位置是有规律的:早上形成在前上方。越到中午,彩虹形成越到下方。正午12时,彩虹形成在视平线稍下的方向上。
实验
八、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一、实验题目:物体反光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不同。
三、实验器材: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电光纸各一张,白板纸五张。双面胶条若干。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红、黄、蓝、绿各色电光纸,用双面胶条分别贴在白板纸上,制成各色纸板。
3、将一张白纸板正面向内沿中线适当弯折,制成屏幕。
4、将纸屏背面向光,立于课桌近光一侧。
5、依次取不同颜色纸板做反光实验。实验时,沿纸板纵轴和横轴转动,使光线反射到白色纸屏上。
6、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电光纸大小约为15X15(厘米)。
B、做反光实验时,反光纸板应躲开屏幕黑影。
C、实验时反光纸距离屏幕不要太远(约20厘米左右)。实验
九、让小灯泡亮起来
一、实验题目:点亮小电珠实验。
二、实验要求:知道小电珠通电能发亮。
三、实验器材:小电珠、电池一节、导线两根。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可以把小电珠点亮。
3、用两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把小电珠点亮。
4、学生比较一下,各种接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导线两端露出的金属线,不超过3毫米。B、如果使用电池盒,防止电池在盒内短路。实验
十、导体和绝缘体
一、实验题目:导体和绝缘体。
二、实验要求:导体、绝缘体验证实验。
三、实验器材:电池盒(带电池)、小灯座(带灯泡)、导线、铁、铜、铝、橡胶、玻璃、瓷、塑料、木、纸、布、丝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按下面电路图分别实验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要去掉铜、铁、铝表面的锈及其他脏物,使表面光亮,以利导电。B、导线与被试物体紧密接触。实验
十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一、实验题目:磁铁能吸铁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吸铁。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铁钉、螺钉、曲别针、纸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正反面贴有名称和汉语拼音的铜片、铁片、铝片。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提问:平时发现磁铁有什么性质?吸引木头、铜等东西吗?
3、让学生把各种东西整齐地摆在桌上,用磁铁轻轻接触每个物体,看看学生的想法对不对。
4、将实验用品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实验
十二、磁极的指向
一、实验题目:磁铁指南北。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有指南北性质。
三、实验器材:小条形磁铁、小塑料盒、硬泡沫塑料块、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水杯倒满水,使水面略高于杯边,形成凸形水面。
3、将条形磁铁放在塑料盒上,再将塑料盒轻轻放在水面。
4、旋转塑料盒,稍等,观察磁铁的指向。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形成凸形水面,可使小盒浮于水面中心,不碰杯边,实验效果好。此实验易受环境影响,要选择位置,排除铁器的干扰。
实验
十三、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
一、实验题目: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的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纸片、铜片、铝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小铁钉少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小铁钉放于桌上。
3、一手拿纸片、一手拿磁铁,像图上那样轻轻接触小铁钉,试一试磁铁隔着东西能不能吸铁。
4、轮流用玻璃片、塑料片等进行实验。
5、将材料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磁铁纸片铁钉 注意:
A、隔着物体吸铁时,要像图上那样物体不与磁铁分开。B、间隔物体不可用铁,以免造成科学性错误。
实验
十四、磁极的相互作用
一、实验题目:磁极相互作用。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两块、旋转架或木制吊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一磁铁置于旋转架或吊于木制架下。
3、用另一磁铁的两极分别与架上磁铁的两极接近,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磁铁易碎,要轻拿轻放。
B、两块磁铁要相互接近,不要接触。
实验
十五、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一、实验题目: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二、实验要求:会用指南针测定方向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指南针投影器件、投影仪、指南针。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指南针投影器件放在投影仪上。
3、待指南针停止转动,转动底盘,使南北刻度线与指针重合,磁针南极正指盘上“南”字。
4、根据底盘上八个方向刻度,指出八个方向。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下册《西湖》教学案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西湖》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节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研讨课,所教的学生是培智高二年级的中重度智障学生,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遵循“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这一指导思想,确立了以“让学生了解西湖,认识西湖,感知西湖的美”为教学重点,淡化文本阅读教学,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记一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认识西湖,并从中激发学生的欣赏情趣,调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跟读)课文; 2.会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3.能根据课文说出西湖美在哪里。【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听读课文中感知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正确朗读(跟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西湖十景图片
二、导读课文
(一)听一听——课文朗读
(二)看一看——图文并茂的课文解说、导读课文
(三)读一读——接龙式读课文
三、检测反馈
(一)讲一讲——根据课文说说西湖的美
(二)写一写——听写课文生字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一)读一读——描写西湖的古诗词
(二)记一记——抄写描写西湖的古诗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喜欢的课文段落(A)2.抄写课文生字(B)
3.积累描写西湖的古诗词(AB)【案例反思】
这节课从总体上评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学生情绪失控,没有进入好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学过程不完整,预设教学任务没有全部完成。闹心!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文章虽然很美, 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中、重度的智障学生来说,阅读起来还是有难度的。选择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还是想从生活语文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一下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西湖,认识她的如画风景,并通过阅读(主要是朗读)文本,从语言的角度初步感知西湖的美。课前备课,虽然也从多方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情,设计了“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记一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以为学生按此学习模式学习,完成较低的学习目标不成问题,哪知道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极为不佳,学生的学习情绪时常失控,本来已经认识的字,又不会读了;本来还会读的课文,一下子又陌生了。预设的教学环节也没有能全部展开,本以为可以和学生产生互动的教学设计,一下子变成了“对牛弹琴”„ „
总之,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智障学生的教学,“生本意识”要特别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务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处处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和作用,要敢于创新教育,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语文资源,使学生学之有用。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也必须走进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具有吸引力。智障生智力低下,造成他们有意注意时间短,缺乏学习兴趣,而只有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出智障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对智障生进行语文教学时,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将成为一种干巴巴的无血无肉的说教,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符合智障生的认知特点,使教学成为一种智障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将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主要是心理康复)有机结合,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才有可能让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潜藏的智慧火花迸发,从而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