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教学反思及设想
我的教学反思及设想
教学数学已有十年多了,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适应了数学教学,并且深深喜欢上了数学,不敢说自己有教学上的经验,但可以说有一些感受。
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更有积极的合作。过去的数学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全堂听,犹如开什么会议似的,现在我也在慢慢的摸索我班的孩子共同成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1、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
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
2、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新理念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
3、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
小组合作应该是新理念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要使他们懂得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相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最后,了解学生的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上也应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是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第二篇:教学设想和教学后的反思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想与说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教材解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教学中体现的几个环节:
1、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自己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然后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2、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通过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3、在两次分类后,就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去获取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位置关系的知识。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质疑问难,突出、明确两种位置关系的重点,通过长方体的实物演示突破“同一平面内”这一难点。
4、巩固练习(四类训练题)
通过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的现象;两次找一找(一次是两条线间,一次是三个平面图形中的);两题摆一摆、猜一猜和四题概念判断题的基本训练。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明晰这两个概念准确内涵。
5、课堂总结、评价、质疑问难,(设计路线的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看,基本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每个环节的重难点处理的比较得当,各环节的过渡较流畅。课堂上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几何课上,能在较好的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由于水平和经验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后我就有一种较强烈的感觉,时间如果再有3分钟的话,那本节课的尾声将会比较精彩、圆满;另外本节课在营造课堂气氛上也做得不是很理想,学生有种想说又不敢说的想法;在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还不够等。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共同进步。谢谢!
第三篇:《三峡》教学设想和反思
《三峡》教学设想和反思
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
唐黄丽
首先,我非常感谢邓所长愿意收我为徒弟,使我荣幸地成为邓雅学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之一。于是才有机会上《三峡》一课,才有机会得到邓所及听课教师的指教。
文言文教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课题,如何上好文言文,怎样上出文言文的实效和高效?我做过很多尝试,也有过不同的启示。2006年3月到教研室后,在期末考试抽样试卷中我发现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在文言文这一块丢分很严重,于是带领一部分骨干教师开展《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上《三峡》一课的教学案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设计的,由“激趣模块”“诵读模块”“赏析(品读)模块”“精练模块”“拓展模块”等五大模块组成。激趣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课题研究的“激趣模块”主要指从文眼、名人名言、对联、故事趣事、图画、音乐等巧妙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本课我主要从课题中的“峡”字入课,对“峡”字进行解释,我认为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汉字,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并出示一些和三峡有关的图片,如三峡地理位置图、三峡摹图、三峡工程图片等,对于学生而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这是必要的。“诵读模块”指的是创意朗读(反复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感知文意。读出趣味,读出情感,展示教师教学智慧。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读出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本节课是着眼于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学生齐读,让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感受三峡之美。诵读指导还具体融入后面“赏析模块”品味语言句子环节当中。接下来的“赏析(品读)模块”,以一个主问题牵领全文:课文描写了三峡什么景物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要求学生会翻译,并从“字词”和“结构层次”两个角度去研读和赏析文段,在重点字词句上落实到位。我认为,在考试指挥棒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字句落实不能丢,因此,我要求并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层次特点。这对学生的写作是有帮助的,学生就是在习得中获知规律。“精练模块”主要是当堂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有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学生有效回答,也要有效反馈,及时反馈,课堂达标检测应该说是最有效最及时的反馈方式之一,三道检测题也是结合学习目标来设置的。可惜因课时有限,这节课并不能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只能设置为布置学生课后作业环节当中。“拓展模块”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面。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拓展模块”主要指趣味活动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置之课内外均可):1.竞赛活动。如文言文古诗词朗读、趣味背诵竞赛活动、课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分组竞赛展示活动(课内、课外)等。激发学生巩固学习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爱好。2.艺术展演活动。如字画展示、文艺展示等艺术表演展演活动等等。旨在进一步开发、挖掘、巩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夯实文言基础,提升文化底蕴。课后延伸,寓学于乐。3.扩展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扩大学生语文阅读面。在本节课,我将学生“竞背”活动设置于课堂当中,通过“猜一猜图片”进行背诵,然后学生进行选背、竞赛背、接龙背等,是很好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样,也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其次,在“拓展模块”当中,我还采用扩展阅读,学习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当然,这个学习活动置于学生课后学习之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个教学模块之间有时还需要灵活运用,例如,这节课“诵读模块”有一部分是融合在“品读模块”中,尤其是文言文朗读最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在品味课文之后,学生才能领悟到,才有可能带着情感去读。所以,只能置之于品读模块之中。总之,要根据教学实际来取舍。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的魅力在于读,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这节课,我在“赏析(品读)模块”当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指导是有效的,达到培养学生情感及感受三峡之美的目的。
通观整节课,从模块教学角度而言,是成功的。成功之处有三:一是“激趣模块”切实有效,于初中生而言,激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二是“诵读模块”指导到位,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文言文教学很好的导向,怎样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并能象现代文一样读出文章的情感,教师的示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三是“赏析模块”细致深入,有广度,有深度,在赏析中,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积累落实到位,同时融入诵读指导,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有二:一是过于自信,高估了学生的水平,课前没有与学生接触交流,加上长时间离开讲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技巧欠佳,没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二是贪多贪全,没有完全听从导师的意见,适当取舍,总想完整展示自己研究的五个 教学模块,导致课堂容量过大,过满,没能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课堂教学,有些拖堂,这是课堂教学一大忌讳。
本节课启示:
1.课堂教学在致力于研读文本,设计教案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
2.文言文教学 “拓展模块”重点不在于同类作品的赏析,而在于关键词句的拓展,应更关注于字词的积累、归纳和拓展延伸,这远比其他的拓展方式要来得实在,务实,有效。例如,本课中“清荣峻茂”中“荣”字的本义是草木生长旺盛、茂盛的样子,这里指树荣(茂盛),在“拓展模块”中可以延伸到 “欣欣向荣”、“一岁一枯荣”等现代汉语中或古诗句中其含义一样的“荣”字。虽:表示假设,译为“即使……也……”。如:①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口技》)②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当然,此处,教师能引导学生联系七年级下册《口技》一课中的“虽”即可。其他课文是在以后八年级上册后面课文中及九年级课文中学到,再作此类拓展积累。这样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是最好的文言文拓展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大量的字词积累,文言文重点词在不同的文章中能积累3—4个例子,如此拓展,长此以往,学生便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词汇,这于学生的文化底蕴而言于学生未来着想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文言文教学基于其文体特点,基于其乃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教学中不宜有太多的革新,传统优秀的上法是不能丢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我致力研究的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尝试,其中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感谢邓雅学所长在研究课前前后后的指导和点拨!
感谢工作室成员伍东波、苏洁、潘映洁老师及城区学校教师的聆听和指教!
第四篇:《故乡》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
一、选用《故乡》作为开课篇目的设想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一向被选在各类教材中,是教课书中的经典篇目。像这样一篇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年代较远的文章,要上出新意,并且渗透二期课改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这节课能够探索出一条途径来,那么对今后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老文新教,就是很好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能够走近名人,阅读名篇指出一条新路。
二、课堂环节设计及思想
环节设计中第一要讲的是板书的处理。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板书的效用,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更让我们置板书于脑后;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板书又往往成了文本核心内容的再现。但是在本课时里,板书是整堂课的重点,它展现的是学法指导。学生一看到这个板书,就能明白,我该如何阅读本文。更重要的事,这个板书不仅对本文有指导作用,对于任何类似的文章都具有指导性。
第二、强调学法的指导。整堂课学法的指导有三处:
1、第一个环节中,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指导,言语不多,但是教师点一点,对学生今后阅读长文章有很大启发。
2、研究人物的方法指导,从两个角度来谈:注意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人物发展变化过程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反复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阅读文章需要知人论世,那就要查阅资料。在众多的信息中如何捕捉我所需要的内容呢?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等等。方法一落实,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盲目搜寻资料的时间。
第三、重视语言的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都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有两个小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一是第一环节中的一个追问,你是如何推算出“我”呆在故乡的时间的?这其实是训练学生答题的完整性。让学生明白,在讲出答案的同时要讲明理由。二是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提出的高要求:让学生先概括说人物形象,再有条理的说明理由。这其实是训练学生清晰和缜密的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第四、注意学生的认知坡度。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盘旋上升,在这堂课的环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几个环节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层面是这样倾斜上升的:
1、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归纳方法。
2、运用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3、巩固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4、课外延伸,搜寻资料,探究学习。学生从教师辅助到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学步的过程,难免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而不是搀扶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健步如飞的。
三、教学后的感想
参与这样一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最后,是对自身素养的审视。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和年轻的后辈,我缺乏的还不只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青涩和稚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又使我在课堂上显得呆板,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又使我不能兼顾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内容,以致学生出错都没能注意并及时指出。这一切,使我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还需要多方面的修炼,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需要从现在培养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教师共勉。教学反思《《故乡》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一文
第五篇:女娲 设想 反思
《女娲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泮野小学 陈启燕
接到课题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发现生态场就是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上、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培养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共建生态互动体系,追求一个人人参与“充满创造、充满激情、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学习场,“学习场”里的每一个人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呈现生命活力,促使“语文学习”成为师生持续发展的精神需求,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谋发展的、和谐共振的“生态圈”。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
我选取的《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6个生字,正确书写“塌”,会认、理解“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词语并能运用。
2.学习体会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及其方法。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女娲补天的原因。4.体会第一自然段蕴含的情感。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生态学习环境,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
导入阶段出示了学生耳熟能详的那些神话故事人物,如、盘古、嫦娥、夸父、孙悟空等,调动了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揭题,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我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
聚焦补天原因,是天塌地裂时人类的灾难。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灾难的深重和人类此时水深火热的境地。我觉得,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抓住几个词和句,如天塌地裂的灾难之大、人民此时水深火热的境地的词句,体会女娲心情之焦急,并且抓住一个“塌”字和叠词,经过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觉到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所蕴藏的情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得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靠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靠读,除了读得充分、还要引导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塌”字的教学主要是形声字的特点,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由于已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学生跟生字和新词已进行了多次见面,读已不是问题,对生字的字型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既促使学生更仔细地把握字型,掌握生字新词同时也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练笔,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女娲此时此刻的心情。由于前面有了对课文的大量朗读和说话练习,此时的写话就水到渠成了。
《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泮野小学 陈启燕 我为小学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开一节《女娲补天》的公开课,课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我们县的“教师的关注”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女娲补天》这一课我汇报的是第一课时。首先我从神话故事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看图猜神话,从而引出女娲补天。在介绍女娲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才说说对女娲的了解。我的意图只是让学生简单介绍女娲,但由于指令不够明确,学生一站起来就大段大段地念资料,其中还有一些生僻难懂的字眼,听者一头雾水。后来校长评课时建议可以先将女娲的图片打出来,让学生观察,用一两句话或词语来说说女娲的特点,然后老师再补充相关的资料。
教学第一段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教师朗读的形式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在这个环节,我还运用了大量的天塌地裂,人们处在洪水山火中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来还是再找合适的音乐加深印象,烘托情感,不过音乐最终找不到也就作罢。但图片还是让学生感觉比较震撼,第二次朗读时感情一下子就出来了。
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