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概论

时间:2019-05-12 21: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技术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技术概论》。

第一篇:教育技术概论

教育技术概论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专科以上水平的学习者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入门课程。课程在着重介绍当前国际上教育技术的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实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起“向导”的作用。教学内容涵盖了本学科的目的任务、发展历史、性质特点、概念定义、对象范畴、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实践领域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学习的重点是认识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

课程建设者:章伟民,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教 材: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参 考 书 目:

1.南国农等编著.电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章伟民等著.教育技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返回顶部

0316 多媒体软件应用

课 程 简 介:多媒体教育软件应用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直观、细致地模拟一些抽象的过程,贴近学生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应用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是新世纪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基础知识、多媒体CAI课件素材的获取与制作、Powerpoint演示型课件制作实例、几何画板实用型课件制作实例、Authorware专业型课件制作实例、CAI课件的评价等。

课程建设者:秦敏,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讲师。

教 材:方其桂主编.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 考 书 目:

1.方其桂主编.Authorware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黎加厚主编.体课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返回顶部

0317 计算机辅助教育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环境和手段。着重阐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中适合不同对象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教学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法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

课程建设者:韩凝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师。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获硕士学位。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论中小学网络教育实施中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多媒体教室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浅析Discovery频道“动物星球”的表现形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解析》四篇,两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教 材:张琴珠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 考 书 目:

1.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返回顶部

0318 摄影技艺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介绍相机、镜头、胶卷、滤镜等摄影器材的功能及特性;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介绍如何利用光、色彩等进行画面的合理构图。本课程内容完备,系统性强,在注重理论的同时,强调其趣味性和实用性;紧跟时代,灵活性强,为适应数码摄影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从实用的角度对数码相机的原理及如何选择数码相机进行详细的阐述。

课程建设者:李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工程师。

教 材:颜志刚著.摄影技艺教程(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 考 书 目:

1.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2. 布莱恩·彼得森著 光辉译..现代摄影构图 辽宁美术出版社

3. 米诺尔塔公司道布尔戴公司著 司大宇译.现代摄影滤镜的使用,江苏人 4. 民出版社

5. 林家祥编著.彩色摄影的表现, 众文图书公司印行

6. 张益福著.摄影自学教程辽宁美术出版社

7. 王震编著.最新数码照相机选购与操作手册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 日本アサヒカメラ杂志

9. 摄影学堂 http://

返回顶部

0319 传播心理学

课 程 简 介:传播心理学是由传播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客观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的心理规律来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提供理论指导。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的基础课程,可以为媒体设计、节目制作与编导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课程分“信息传播的心理基础”、“受传者心理”、“传播者心理”三部分,分别讨论人类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心理过程,受传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特有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受传者信息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和规律,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规定以应完成的任务,影响传播者信息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最后探讨作为一个合格的传播者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课程建设者:王为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

教 材:王为杰编.传播心理学(讲义).该教材正在出版中 参 考 书 目:

1.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京林、罗观星主编.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4.刘京林、周光荣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5.[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 社,1984

6.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返回顶部

0320 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 程 简 介:课程与教学设计(cours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教学技术,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媒体理论等,来解决课程和教学问题的综合性的知识、技能体系,简称教学设计。它主要研究如何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为教与学的行动,以及教学媒体的编制,提供一般性的指导或“处方”,并最终构想和计划出“行动”或“编制”的方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论和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过程。

课程建设者:章伟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教 材:何克抗等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 考 书 目:

1.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克东等编著.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2 3.章伟民编著.教学设计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返回顶部

0321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课 程 简 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本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较清晰的了解,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般软件开发的流程和方法。本课程力求避免讲授深奥的程序设计方法,主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授实际操作为主,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在工作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的水平。

课程建设者:陈伟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教 材:刘炳文编著.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 考 书 目:

1.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导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钢等编著.VISUAL Basic6.0程序设计(上、下).中国民航出版社 3.郭胜、夏邦贵等编著.Visual Basic 数据库开发入门与范例解析.机械工业出版社

返回顶部

0322 电视原理与系统

课 程 简 介:《电视原理与电视系统》是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中的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视基础知识、彩色电视制式与彩色电视信号、广播电视系统与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

课程建设者:周懋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高级工程师。

教 材:裴昌幸、刘乃安编著.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 考 书 目:

1.俞斯乐等编著.电视原理(第5版).国防工业出版社 2.刘文开、刘远航主编.地面广播数字电视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3.扬圭南编著.教育电视系统(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返回顶部

0323 电视节目编制技术

课 程 简 介: 21世纪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数字影像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新的世纪,作为主流传媒的数字电视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作为主流传媒的电视节目内容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发展。本课程在介绍数字电视基本技术和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涉及的相关技艺的同时,也介绍了电视节目编导的基本技艺。

《电视节目编制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同时也是紧密结合我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应用基本实践的技能性课程。本课程是教育传播与技术专科以上水平的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课程,也是教育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职前或职后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还是每一位研究传媒与传播内容的人士应该或需要修学的大众传媒课程。

课程建设者:徐梅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教 材:李晋林汇编.电视节目制作技艺 参 考 书 目:

1.刘荃著.电视摄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乌美娜主编.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

0324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Internet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传播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传递信息。本课程考虑到网络传播专业文科、工科相交融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对于内容的分布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主,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为辅。教学中将配合实习进行进行,力争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实践上都有所收获。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发展、网络系统的组成、网络的分类;数据通信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介质的类型及应用;各类网络互联设备的特点、功能与应用领域;计算机局域网的基本知识及组网方法;Internet的基本概念及我国Internet的发展与现状;IP地址及域名;连入Internet的方法及特点;网络信息浏览与获取方法;电子邮件的概念及应用;FTP、Telnet、BBS、Usenet、IM、EC、Blog、Web2.0等的概念、特点、应用等。

课程建设者:孙江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讲师。

教 材: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参 考 书 目:

1.Andrew S.Tanenbaum编著.计算机网络(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桂岩、齐新战、胡军编著.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博琴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返回顶部

0325 教育信息处理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它们可以用于规划、设计和评价各类教育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包括:信息论基础、多元统计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结构化文本设计技术、教学分析、测试于测试理论、学生集团应答分析、s-p表分析法、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在介绍每一种方法的同时,指出其可能应用的场合,并给出实际应用案例。

课程建设者:沈霄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

教 材:傅德荣.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教材), 2003 参 考 书 目:

1.M.费史著,王福保译.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2.贾世楼著.信息论理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3.彭美云主编.现代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4.许祖慰著.项目反映理论及其在测验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张铁民著.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6.佐藤隆博著,薛理银译.教育信息工程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返回顶部

0326 网络教育应用

课 程 简 介:网络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工具与媒体,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网络教育应用主要研究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建立、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建设以及网络教育的评价等内容。

课程建设者:王伟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

教 材:武法提编著.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 考 书 目:

1.祝智庭、王陆编著.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程智编著.网络教育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返回顶部

0327 教育技术专业外语文献选读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主要探讨什么是基于技术的学习;为什么基于技术的学习和为什么是现在;基于技术的环境;成人是如何学习的;教育技术等问题。

课程建设者:张际平,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197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1996年获荷兰特温特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The Netherlands)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回国。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专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讯与信息系统、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点的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网格技术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LPSS)、多媒体开发技术、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资源、教学游戏等。

教 材:自编

参 考 书 目:

1.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Computer-Based Training;Web-Based Training;Distance Broadcast Training;Performance-Based Solutions(Second Edition)

2.E-learning Tools and Technologies:A consumer's guide for trainers,teachers, educator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3.Interactive Multimedia Training:Introduction to CD-ROMs

4.Multimedia training in classroom observation pathways to proficiency

返回顶部

0328 教学媒体视觉传达设计

课 程 简 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色彩、构图在视觉传达中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介绍这些理论在实际平面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电子教学媒体、网络教学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体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美感,丰富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提高学生对各种教学媒体的鉴赏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制作、运用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或其它行业的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后继学习和工作提供条件。

课程建设者:韩凝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师。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获硕士学位。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论中小学网络教育实施中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多媒体教室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浅析Discovery频道“动物星球”的表现形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解析》四篇,两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参 考 书 目:

1.葛鸿雁编著.视觉传达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2.曹方著.视觉传达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3.[英] 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莫天伟译.视觉形态设计基础.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2003.1

4.张连升等著.色彩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1 5.朱国勤等著.编排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9 6.章伟民等著.教育技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7.李砚祖主编.视觉传达设计历史和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教育技术概论概念总结

第三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1、教育的涵义:

现代教育学对教育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教育(狭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通常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根本特征: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设施

2、解释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涵义及其关系

技术 —— 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教育技术——

广义的理解:教育技术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狭义的理解: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教育技术学与教育技术的区别:

1、教育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

3、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形成的学科。

3、说出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过程

4、阐述AECT94定义——学科性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资源,基本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是按系统方法应用过程的阶段特点来阐述它们的理论和实践,其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

5、归纳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实践原则和操作程序

6、列举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因素 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下面三个因素:(1)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面意义包含了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的理论模型。在这些内容中,学习过程理论模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型是影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因素。

(2)依靠资源

“依靠资源”包含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物力资源中媒体为主要内容。媒体隐含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媒体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3)运用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操作程序亦由原来的线性流程演变为局部循环,进而发展到非线性的步骤。这些也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与这三个因素有关,而主要是由于学习过程理论模型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7、阐述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得学科性质:

(一)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学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再次,在我国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作为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三)作为方法论的学科

综上所述,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8、解释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标准

补:教育技术的范畴

AECT 94定义中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分为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一)设计范畴

设计包括过程的设计和资源的设计。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把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程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生成策略和“产品”。设计可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例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微观层次例如一门课程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这里的设计强调的是学习条件,而不是强调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应,教学设计的范畴就从学习资源或教学系统的个别组成部分扩展到整体化考虑和环境的考虑上来。

设计范畴至少包括四个理论与实践方面: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二)开发范畴

开发范畴的基础是教学媒体的开发。开发就是把媒体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设计、制作和发送的功能。

这个范畴根据媒体制作技术分为四大类: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

(三)利用范畴

利用就是使用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利用”描述了学习者与教学材料和系统的相互联系。这个范畴要求系统的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和制度化。它受政策和法规的限制。

它的四个子范畴是: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以及政策和规定。

(四)管理范畴

管理范畴是影响教育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许多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这个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项目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这里的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育技术。

它的子范畴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发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五)评价范畴

评价就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

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考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补:

媒体开发——把媒体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即教材成品的过程。

讯息设计——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对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的符号(文字和图像等)进行分析、综合、组织、处理的过程。

革新推广——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项目管理——指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

形成性评价——是相当于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在某项活动过程中,为了使结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说明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在1970年的定义中表明:“一种根据在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对教与学的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及评价的系统方法。”

在教育技术形成的初期,其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随着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发展,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理论基础也不断地在充实和发展,像系统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都被引入教育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系统科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8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更多地被教育技术工作者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90年代中,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下面分别对有关的理论及其在教育技术中的指导作用作些简要的介绍。

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感觉论

早在17世纪50年代,捷克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J.Comenius)提出直观性原则,他认为人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从事物的本源来获取知识的。19世纪初,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Pestalozzi)提出感官印象是获取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成为教学的基础,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以后,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亦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在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这些思想为20世纪初期、中期视觉教学、视听教学的倡导者们所接受。戴尔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发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视听材料的价值在于它能以具体的形式提供概念。进而他依据各类视听媒体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将它们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视听教学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获取要符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的感觉论。

传播理论

传播可以看作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并和受传者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包括教学信息、学生的反馈等)的活动,它也是一种传播过程。为获得有效的教学,就需要借助传播理论,对影响教学传播效果的各因素进行分析。

传播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施拉姆(W.Shramm)最早研究传播学,以后经拉斯韦尔、香农、贝罗等人的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形成一个学科。但是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当时它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是很微弱的。进入50年代,由于视听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认识到视听教学理论作为这个领域实践 的理论基础已不充分,用传播理论解释学习过程似乎更确切,于是视听教学领域出现了向传播理论寻求支持的趋势,从而逐步形成了视听传播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问题。

(二)教学(教授)理论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系统科学理论

2、阐释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学习理论——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3、阐释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传播理论——反映人类的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阐释系统科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系统理论——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则,如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有机相关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等。

5、论述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演变

1、解释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六章 教学媒体开发和利用

1、媒体—— 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学媒体—— 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

3、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来源。

4、阐释教学媒体的主要特性:

教学媒体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工具性 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与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是人们获得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2、传播性

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扩大了的范围内得以展现。

3、表现性

教学媒体具有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4、固定性

教学媒体可以将教学信息记录和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现。

5、重复性

教学媒体可以根据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多次地被使用,而它所呈现的信息的质和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不变。

6、可控性

教学媒体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使用者自由操纵控制。

7、参与性

教学媒体在被操作使用时,学习者还可以参与其他的学习活动。

5、阐释教学媒体的主要作用:

教学媒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习者接受的教学信息更为一致,有利于教学标准化。

2、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使教学活动更为有趣。

3、能大量提供感性材料,增加学习者的感知深度。

4、设计良好的教学媒体材料能够促成有效的交互活动。

5、设计良好的教学媒体材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6、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

7、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促使学习者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8、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9、有利于开展远距离的教育。

6、叙述教学媒体的主要发展阶段及主要发展趋势

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将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语言媒体阶段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在交流方面,特别是在记忆和传递知识以及表达较复杂的概念的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等。

(1)语言媒体的主要功能:

a.符号的功能,语言是实物、现象等符号。

b.促进思维表达的功能。

c.具有交流、传播的功能。

(2)语言媒体的局限性:

a.语言符号比较抽象,常常需要手势、表情、体态去辅助。

b.口头表达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交流,且瞬间即逝,难以保存。

2、传统媒体阶段

传统媒体主要指实物和模型、参观旅行和展览、图片与图示材料、黑板等视觉展示平面,以及文字印刷材料等

⑴ 文字媒体的出现和应用

⑵ 印刷媒体的出现和应用

⑶ 直观教具的出现和应用

为了弥补语言和文字媒体传播的信息比较抽象的缺陷,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倡导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与图示材料等直观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从理念基础上说,它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萌芽。

3、电子媒体阶段

人们把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各种传播媒体称为电子传播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等。

⑴ 电报、电话、电影的出现和应用(2)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和应用

(3)电视、录像的出现和应用(4)电子计算机、卫星的出现和应用

7、解释教学媒体的主要选择依据

选择教学媒体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理解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语文课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录像等视听媒体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加深它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3.依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及知识背景。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4.依据媒体特征

各种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最适媒体,而没有最优媒体。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才能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对它们进行综合应用。

5.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因此,理论上的最适媒体,不等于实际上的最适媒体。

8、常用教学媒体的基本编制过程

教学媒体材料的一般编制过程:(1)选题分析

本阶段要根据教学媒体材料编制的选题原则,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目标、内容、媒体特征、有利和制约因素,从必要性、可行性等角度来确定选题,并组成相应的编制小组进行工作。

(2)材料的准备

本阶段要根据已确定的选题,为材料的设计和具体编制工作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包括具体教学内容的准备,设计、开发和评价阶段的一些理论资料和可供参考的样例的准备等。

(3)教本的编写

本阶段由编制小组各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对媒体材料的功能、框架结构、具体表现形式等加以设计,并按一定格式编写出脚本。在设计的同时,还应由技术人员根据设计的思路先制作出一个小的原型,并通过讨论和试用后进行修改。

(4)开发

本阶段由技术人员根据原型和脚本进行媒体材料的具体制作。

(5)评价和修改

本阶段通过编制小组自评、组织人员试用等方式,对媒体材料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以及媒体材料的技术特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情况进行最后的修改。

9、常用教学媒体的基本编制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媒体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教学媒体材料的质量标准,在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上述过程中要明确并贯彻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五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1、科学性

媒体教材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科学性是教学媒体材料的基础。科学性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媒体材料的具体内容上。

2、教育性

媒体教材的教育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它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3、艺术性

艺术性主要关注媒体教材能否通过声与像的艺术魅力来增加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富有艺术气息,增加趣味性,引人入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技术性

技术性是对媒体教材编制的技术质量的具体要求。各类媒体教材的技术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

5.经济性

经济性是要求媒体教材编制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应与其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平衡。习

4、阐释在教学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普遍适用原理)

(1)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软件不仅应该包含较多的信息量,而且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使学生能够只花较少时间就获得这些信息。

(2)共同经验原理

为了教与学的目的而同时进入传播状态的师生双方有着一种契约关系: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学生则应尊重教师的指导。但是光有这种关系是不够的,仍可能会出现传递不通畅的情况:教师以为自己已经讲解得很清楚,但学生仍然可能一知半解。出现这种情况得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理解教学课题的必要经验。

通过教育媒体传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开发媒体教材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内容是否有助于建立或扩展师生双方的共同经验。(3)抽象层次原理

语义学的分析给教学软件编制者的启示是:说的话、写的文、绘的画、摄的像,都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内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移动,以便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4)重复作用原理

必要的重复对于有效传播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里所说的重复不是把同一句话说了又说,把同一画面一再显示,而是将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重复显示出来。

(5)知觉组织原理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始于知觉,而知觉是大脑将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的整体的过程。

因此,作为知觉信息重要来源的媒体教材,其编制应该符合“组织性”原理,以使教材在知觉上更为显著,同时也易于领会和记忆。

习题

5、电视、录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⑴ 电影及录像教学的优点

首先,电影及录像教学能有效地代替讲课用于教育及训练中。若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视觉效果,电影及录像的用处为突出。电影及录像节目能为学生提供教室以外的生活印象,这是用其他方法不便于或者是不可能得到的。

⑵ 电影及录像缺点

利用电影及录像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缺点,就是在放映时间内实际上教师已放弃了他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失去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电影及录像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有适当硬件,否则什么也演不成。同时,一个节目的采用常常还各财力有关。

录像的适用范围

录像具有电视的全部教学适用范围,并且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电视的适用范围

电视能有效地用来实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电视为开展第二渠道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课外看电视,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智能的发展。

第七章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

1、解释集体教学的基本含义

集体教学是相对于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而言的。这里主要指在传统的学校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引入而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1)是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结构。(2)是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教学过程。(3)强调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对视听信息的设计。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传播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

2、阐述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优缺点

3、阐述集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集体教学的优点

集体教学的很多优点是同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在这种结构中,行政管理方便,使学校能比较有效地利用其设备与器材资源,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师人才。集体教学的另一个优点是非常适合于缺乏经验的学习者。

2、集体教学的缺点

集体教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如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技能与才干、不能实施因材施教、不适合完成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等

4、说明集体教学中视听媒体选择的一般原则

⑴ 教学媒体的特性

要想在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应用视听媒体,就必须对各个媒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牢记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确切地把握视听媒体的特性的基础上,才可能结合其他因素对其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应用,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⑵ 学习结果的类型

在教学设计的学习需求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的类型,据此设计教学活动也是选择媒体的依据。这里指的学习结果类型是应用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即智力技能、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

⑶ 学习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会对视听媒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必须根据内容的形式、特点等选择具体的媒体。

⑷ 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发生在从最初刺激的接受到习得反应的产生的一个时序中,这一序列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不同的内部过程,支持每一个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称为教学活动。因此,构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应该在选择媒体上作出决策,根据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刺激类型而选择能呈现这类刺激的视听媒体。

⑸ 学习者的特点

学习者的特点对媒体选择的决策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同一视听媒体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应当识别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媒体。

⑹ 实际因素

在选择视听媒体时还要考虑一些实际因素,诸如媒体制作及购置硬件的费用,以及是否具备必要的使用环境等。

5、在集体教学中选择视听媒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第八章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解释个别化教学的含义

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2、说明个别化教学系统的三种形式的特点

有三种基本的个别化教学形式:

(1)以学校为基础的系统

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学校学习,而学校提供学习设备和教师帮助,学生可按照

自己的需要如时间与进度到校学习。

(2)当地系统

它是针对附近地区那些因个人情况难于或不可能适应正规教育系统的学生。学生不必按固定的时间来学校学习,而且不论在校内或校外都可以利用各种个别化学习设备。弹性学习就是这类系统中的一个范例。

(3)远距离学习系统

最初的远距离学习采取的是函授形式。近年来,出现的多媒体远距离学习系统,能将印刷学习材料、计算机辅助学习包、练习用自行装配的成套元件、模型、书籍以及其他课文材料等结合起来。我国现在兴起的网络教学、电视教学属于这种系统。

3、阐述个别化教学的优缺点

1.优点

(1)由于学习的速度是自定的,学生就用不着匆忙通过那些自已感到有困难的课程部分,或是在容易掌握的部分上花费较多时间,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2)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3)在大多数个别化的学习单元中,把各种不同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因而能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助于学生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进行学习。(4)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5)对于大多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来说,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一般更能切合学生个人的实际。(6)依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每个单元的测试成绩,不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得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定期反馈,这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鼓励和动力。(7)能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来到学校上课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机会。2.缺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十分依赖于学生的主动作用,要求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习动力必须非常强烈。(2)就适应个别化学习的教材的准备来说,可能存在不少困难。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中,教师负责提供学习材料并担负指导任务。(4)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一策略的课程范围和类型比较有限。(5)课程实施在很多方面需要取得主办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持。

4、阐述计算机在个别化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个别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情况下,学生可以使用与一台大型计算机连接的一个计算机终端,或是使用一台自带屏幕或视频显示装置的微计算机。不管利用何种硬件,计算机在所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起着两个基本的作用,即个别指导型作用或是实验室型作用(有时两者也结合起来使用)。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常见的模式主要有:

(1)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型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或形成熟练技能的目的。(2)游戏 游戏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决策能力。

(3)模拟 通过模拟学习,使学习者有控制地获得实际经验。

(4)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以获得知识的长久保持并便于迁移,有效的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

(5)问题求解 问题解答型是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者解题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⑴ 能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

⑵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⑶ 有利于学习者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

⑷ 能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

⑸ 能增进学习的效率和效果。⑹ 能训练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2.局限性:

⑴ 费用较高。

⑵ 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兼容性难以保证。

⑶ 软件开发费用高。

⑷达成的教学目标比较有限,不太适于情感、动作技能和人际关系之类目标的实现。

⑸学习者很少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缺乏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

5、描述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一种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1.课程教学与培训方面

2.拟现实方面

3.典与百科全书方面

信息高速公路—— 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在现有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信息设施的基础上,用光导纤维缆铺设的,纵横贯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容量、高速度的电子数据递系统。

1、多媒体教室的基本配置有哪些

⑴ 多媒体教室的配置

1、一台多媒体微机系统是中心设备,它至少应配置PC486 以上的主机、8兆以上的内存、二倍速以上的CD-ROM、声卡、视频卡。

2、显示器和屏幕

3、小型教室可以用投影仪、投影器

4、立体声音箱(2只以上),用于播放多媒体系统输出的语音和音乐。

为了支持教学信息的多源性,还可配置

视频展示台(实物)、磁带放像机、VCD或DVD播放机、电子白板、录音卡座

为了便于教师讲解、提示和操纵媒体设备,还可以为教师配备:

话筒或无线话筒、激光教鞭、电视录像遥控器

⑵ 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集成地管理、操作各种媒体设备(如计算机、电视、VCD、DVD、录像机、录音机等),以方便教师的课堂演示和讲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成本较高,还要求教师具有能熟练使用各种设备的技能。

第九章

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与方法

1、说明什么是过程技术

2、说明小组学习模式的两个基本结构的特点

3、阐明小组学习模式的优缺点

4、说明各小组学习方法的特点

第十章

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1、说明什么是远程教育

指包括以下特征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与教师在地点上分离;实施有组织的教学项目;应用远程传播媒体系统;有双向交流的渠道。

2、远程教学模式的特征 .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的异地进行教与学。2.利用各种媒体技术传递教学内容。

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措施。

4.学生和辅导教师可以不定期的会面或在教室实施少量的集体授课。

5.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中央电大或某些高校)来开发课程,组织编写和发送教学材料,监管整个教学过程。

6.评价与反思过程常常是非实时的。

3、远程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

(1)函授式教学阶段

函授式教学阶段指利用邮政系统传递文字教材,学生与教师分离,以自学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配以当地教师的不定期辅导。这种传播手段虽然不先进,但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依然使用。(2)视听媒体阶段

视听媒体阶段指利用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传送视听教育节目,学习者在异地实时接收节目。这种教学模式普及面广,凡有无线电和电视机的地方均可采用,且学习者的费用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办了许多这样的教育机构。我国把视听媒体阶段分为无线电广播教育,电视广播教育两个发展阶段。

(3)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阶段指利用卫星电视、电信和计算机三大网络技术开展的远程教育,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一般也称它为计算机网络教育阶段。其优点是具有交互性,真正实现了超越时空,教学资源丰富,开放灵活,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但这类远程教育需要较高水平的硬件环境和课程开发能力。

4、网络教学的优缺点

网络教学具有下列的优点:

☉利于个别化学习

☉利于信息反馈和交互

☉能跨越时空、容易进入

☉资源搜索、传递方便

☉便于多领域专家共享及交流信息

☉便于模拟真实情景

☉更新课程方便

☉利于协作学习、网上评价等。

网络教学也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 有较高标准的技术支持环境、使用价格较高、学习内容不易掌握和保

持、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操作水平等。

5、说明实施网络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1.技术支持系统

要使网络教学开展起来,必需要有一套网络教学和网上学习的技术支持工具,如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1)网上课程开发工具

(2)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3)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以上四个系统分别完成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功能。

2.网上教学资源

通过信息资源网,教师和学生都能轻松地获得关于某一主题的详细资料,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3.网络教学研究

指网络教学中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4.网校师资培训

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方面,普通教师不论在技术手段方面,还是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方面,都不太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要对刚刚投身“网校”的教师进行技术与理论两方面的培训。

6、列举远程教育中采用的媒体技术

基于电话网的会议系统

1、电话会议系统(音频远距离会议系统)

它是指通过电话线或卫星传输,向与会者提供分享的听觉空间,将不同地点的人们连接起来,使与会各方通过声音信息进行双向交谈。

2、音频图形会议系统

它是在电话会议系统上增加了文字、图标、图形和静止图像的传送,可以用电子图形板、传真机或慢扫描等其他设备去获取图形图像,并通过电话线传输。

3、视频会议系统 它是利用视频压缩技术,把活动视频信息加入到会议内容中。

基于计算机的会议系统

1.数据会议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窄带网络进行数据信息(常常是文字信息)的交换。

2.多媒体会议系统

它利用音频、视频和各种多媒体数据来交流与会者们的思想,是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

3.虚拟会议系统

它是会议系统的高级形式,是多媒体会议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第十一章

教育开发研究的系统方法

1、应用系统方法的步骤

2、系统方法的定义

第三篇:技术监督概论

技术监督的涵义a技术监督部门规范,监管市场的行政行为b合格评定的活动c复合型交叉学科 技术监督与质量、标准、计量的关系及质量标准计量之间的关系质量是技术监督的目标,标准是技术监督的依据,计量是技术监督的手段。a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b标准是公认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c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管理原理是对计量管理活动过程中一些客观规律的表述,也是系统进行科学有效计量管理的理论依据,包括系统效应最佳原理,两重性原理,量值传递和溯源原理,社会效益最佳原理。认证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区别a合格评定是对产品、工艺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检查和确认活动b认证是由第三方对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给出书面证明的程序 c认可是由权威机构(指法律或政府机构依法授权的机构)对有能力执行特定任务的机构或个人给予正式承认的程序。认证认可的含义a认证认可机构应处于第三方公正地位b对象是产品过程体系人员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c依据的是法规与标准的规定要求d有一定的规范化程序e过程的输出是认证注册或认可证书以及认证、认可标志 标准与标准化“标准”实质上就是“规则”,大家做事必须遵循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实质上就是标准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过程。没有标准化的过程,就没有标准;反过来说,有了标准,没有标准化的过程使之实施和改进,标准也就形同虚设,失去了意义。同样,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制定标准,成为相对稳定的行动纲领和能与外部世界共享的准则,从而提高效率和协作的能力,提高互换性和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同一性

1、都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纪律约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文明发展所不可背离的一项基本法则。

2、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3、都为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为目的区别:

1、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2、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推行标准化的过程

3、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世界上第一套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

4、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检定与校准计量检定的对象是计量器具,目的是确保全国量值的统一和溯源,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具有法制性。是量值溯源的一种重要途径。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有标准所复现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选择

非数理统计头脑风暴法,因果图,流程图,质量功能展开,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网络设计技术,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可靠性可信性管理,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质量改进三部曲a质量策划b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c质量改进 回归分析是处理和分析因素之间相关关系,并对有关因素变化进行预测、控制的统计技术 标准系统管理原理系统效益原理、机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

填空

设备监理的对象各类工业工程设备和其他工业成套设备、重要设备、重点信息系统的重要硬件和配套软件 抽样监督的特点是法定性、符合性评定、受检产品由行政部门评定、检验结果有法律效力 计量基准的两个等级国际计量基准、国家计量基准 三类计量基准国家基准、副基准、工作基准 计量器具分为实物量具、计量仪器、计量装置 标准物质用以“标准计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且附有经批准认可的鉴定机构发给证书的物质” 我国强制性标准可以从标准层级和标准类别分类,标准层级分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概论

光盘使用指南

本光盘是《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的配套光盘,为学习者提供了教材学习的参考资料以及多媒体素材。打开光盘,双击index.htm文件,即可进入主菜单,光盘的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超链接,以网页的形式浏览,但光盘提供的多媒体素材等资源,需打开相应的文件夹,以单个文件的形式直接获取。请注意光盘中相应内容的提示。

各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学习参考资料一

包括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文献、论文、报道等,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辅导材料、何克抗教授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李克东教授的《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等。

这部分还提供了教育技术相关网站的链接,如教育部、教育报、教育技术在线等网站。

学习参考资料二

这部分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周镭、张红、张妙华老师带领本科生,依据原来的教育技术教材为蓝本,制作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由于本教材对传统模拟电教媒体部分讲述较少,所以学习者可以利用本网络课程进行自学。

学习参考资料三

这部分提供了两段视频学习资料,以广东省南海市石门中学为个案,介绍学校教育技术环境与资源建设等情况。

学习参考资料四

这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分别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rontpage制作的几个不同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提供一个远程教育用的IP课件,供学习者参考。

1.《祖国统一的实现》(多媒体演示文稿)

注意:该课件不能通过网页浏览器直接浏览,请在本光盘“04”文件夹的“041-《祖国统一的实现》(多媒体电子演示文稿)”子文件夹中找到此课件,双击打开即可浏览。软件运行环境:系统需安装Office 2000以上版本。

2.《新诗:桂林山水歌》(多媒体课件)

注意:该课件不能通过网页浏览器直接浏览,请在本光盘“04”文件夹的“042-《桂林山水歌》”子文件夹中双击“桂林山水歌”图标,即可打开浏览。

软件运行环境:系统需安装Authorware 5.X版本,才能浏览本课件。

3.《春》(网页型课件)

4.远程教育IP课件实例

学习参考资料五

这部分以网页的形式提供了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的《小学生看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个案,内容包括活动计划、学生作品、学习心得、老师点评、家长意见、专家评述等。

学习参考资料六

本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包括背景图片、按钮图标、声音、视频等,学习者在学习本书相关内容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可以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注意:该部分内容不能通过网页浏览器浏览,只要打开本光盘“06”文件夹,学习者便可以找到需要的多媒体素材。

第五篇:教育概论

By

DJ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广义:是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关系:三要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其次,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是去了对象。

最后,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

1)19C法国社会学家托尔诺: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的观点 2)20C初,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之说 3)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4)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等

3、各个阶段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 ○4教育价值原始教育:○的实用化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以人古代教育:○文学科为主

1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 ○2基础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

近代教育:○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社会的学习化 ○4教育一体化 ○5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现代化

4、教育学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及代表人物、著作

四个阶段

a)萌芽阶段 孔子《论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b)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教育学独立形态时期的起点性标志。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立了。

c)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By

DJ 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瓦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制度教育学:瓦斯凯和乌里《走向制度的教育学》洛布罗《制度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经济: 是指教育得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增长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影响劳动力收入分配

(二)政治: 教育是维护社会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

1、教育维持社会政治稳定

2、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3、教育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三)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

1、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社会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3、教育的社会文化创新功能(四)个体: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观念;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职业、身份和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人的个体特征;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提升个体素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作用、构成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角度看: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

以及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目的是否能够落实看:理想的教育目的和实际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看: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By

DJ 从教育目的的持有者看: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

作用(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作用

3)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作用

构成: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

2、历史上有关目的价值取向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二)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三)人格本位论

教育目的在于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适应社会生活

(五)伦理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来制定

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六)文化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和实现策略 基本内涵: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素质要求-德智体等发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实现策略:

1)全面落实全面发展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

3)制定完备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4)努力形成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的意识和教学目标意识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广义 指有意识地利用某种影响使人的身心发生某种变化的人

狭义 指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通过对学生施加特定影响,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职责的人

2、人的发展: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3、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4、教师专业发展:以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和专有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1、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质由职业道德结构、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三部分组成

(一)职业道德结构

By

DJ 1)

2)

3)

4)1)对待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教师集体:团结协作 4)对自己:以身作则(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1)较为广博的一般知识 2)较为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 3)教育科学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结构

1)对教育内容的开发能力 2)对教育内容的传导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自我反思策略○2同伴互助策略○3专业引领策略 ○

3、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

1)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2)学生有主观能动性 3)学生有创造性(二)学生是迅速发展中的人

1)学生有不同于成人的身心特点 2)学生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和指导(三)学生是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制度化的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指人在出生前所具备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性先天因素和非遗传性先天因素。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人后天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身发展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外部世界。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体内容 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主体因素

作用:是人发展的重要动力

1)个人所选择的活动性质 2)个人进行活动的动力

By

DJ 3)个人进行活动的坚持性

5、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教育策略

1)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青少年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其间的变化表现为变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量的积累,发生质变,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发展阶段。

策略: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2)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有先后次序。策略: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特征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并遵循人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施教,不能拔苗助长。3)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指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的不均衡性和发展时间的早晚差异性

策略: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其发展的关键期,在人的身体、能力和品德等处于最佳的发展时期给予学生最适宜的教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的发展 4)发展的互补性

是指其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相互补偿,某一方面发展的缺陷可以用其他方面的突出发展来弥补。

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策略: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即通过充分发展学生身心某一方面的长处,实现高水平的发展。5)发展的整体性

是指身心各个基本方面的发展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某一基本方面的发展状况会制约其整体发展水平。

策略:全面施教,促进学生在基本素质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6)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不同的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下,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人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智能水平及身体发展诸方面各不相同。策略: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要了解、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6、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理想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一)指向目标类型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非正式)(二)表现形式类型

1)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2)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包括 认知关系(成见现象、晕轮效应、投射机制、反馈机制)、情感关系

理想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1)尊师爱生 是教育实践对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2)民主平等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提倡师生民主平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3)教学相长 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师生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By

DJ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课程设计: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校本课程: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学校内部、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5、综合实践课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6、课程目标:广义 教育意图

狭义 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1、课程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类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根据课程的性质:工具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技艺类课程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必修课,选修课

价值取向: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与学科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层次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课程的组织方式: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

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二)课程标准(三)教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

1课程模式单一凝固 背景:○2课程结构不合理 ○3课程内容偏重、偏难、偏深、偏旧 ○4缺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 ○1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基本理念:○2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观 ○3张扬个性,追求卓越的创新教育观 ○4重在开发,立足育人的课程资源观 ○5多变性,多元化的教师角色观 ○

By

DJ

第六章 教学

1、教学: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3、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1、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几种主要的教学过程本质观: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和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的规律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结合的规律 5)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2、教学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3、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觉材料的思想性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材料(三)直观性原则

1)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直观教具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四)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五)循序渐进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By

DJ 3)按照学生 认识活动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六)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要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七)因材施教原则

1)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四)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 2)研究性学习

(五)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5、为什么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1)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它符合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

3)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认识

第七章

1、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课程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

2、班级授课制: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程度编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 形式。

3、课的类型、结构: 课的类型是指课的种类,依据教学任务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依据教学的主要方法划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参观课、实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它是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

By

DJ

4、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学习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营可行的科学手段,系统的手机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6、信度:指一个测验结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7、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的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是一项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的指标。

1、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及行为目标的表达要素 1)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2)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起点能力

3)每一个小知识单元对应一条教学目标,根据学科基本要求确定每一目标层次的高低 4)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弹性

表达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2、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含义及指导策略

(一)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1为学生提供自学自问题单 策略:○2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3运用问题训练单 ○(二)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合理分组 策略:○2明确任务 ○3规范操作 ○4加强监控 ○5全班交流 ○6及时评估 ○(三)探索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

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策略:○2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3、学习评价的种类和改革

种类: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形成性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评价)学习评价的改革

1)提倡发展性学习阶段,淡化甄别与迭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2)提倡过程性学习阶段,密切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提倡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4)提倡质性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下载教育技术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技术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进制造技术概论

    摘要:再制造工艺与技术是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节约再制造费用、提高再制造效益的核心内容及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本文叙述了再制造工艺与技术的定义,分类指出......

    安全技术概论论文

    安全技术概论论文 题 学 学第 学号:15401419 安 全 技 术 概 论 论 文 目安全文化——石化工程 生 李华东 院 石油化工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班级 化工154 二○一七年十月 1 页......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江苏理工学院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论文 学习《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的体会与认识 【摘要】:现代通信技术是一门很热的技术学科,也是一门很难但是很重要的一门技术。无论在正常的生活......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

    简答 现代技术三大体系的主要内容。P8 物质变化技术体系:各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 能量转换技术体系:如喷气推进技术、核能技术、光电技术和多种能量转换技术 信息控制技术......

    教育法规概论

    教育法规概论 一 依法治教 1. 依法治教的概念及如何理解——3 2. 什么事法治?与人治有什么不同?2,3 3. 什么是法治和教育法治?4 4. 如何理解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含义?6 5. 依法治校......

    生命教育概论

    学习《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2012151515刘振雄 生命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前提,而生命则是在生活中是最容易珍惜又是最难珍惜的。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加强生命教育是非......

    数学教育概论

    《数学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年里学习数学教育概论让我学得了不少知识,也了解了不少相关数学软件的使用。本来刚开始觉得数学教育概论应该是一门非常无聊的课,觉得怎样......

    生命教育概论

    生命中不能忘却的往事 20111413班 黄丹芝 2011116108 每当婴儿呱呱落地,就预示着生命来到人世,从此人生的脚步就开始迈出!然而,生命如列车,总会有来来往往的人与我们相遇,相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