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时间:2019-05-12 21:1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第一篇: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唐朝的茶圣陆羽是否到过陕南茶乡?从文献资料和历史考证来说,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但是,陆羽在《茶经》“八之出(茶叶产区)”却有着明确的记载:“金州、梁州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在全国一提起陕西茶叶,大都误认为是黄土高原,根本不产茶,对于陕西秦岭南部的茶乡了解甚少,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此方面,素有我国“当代茶圣”美称的吴觉农前辈主编的《茶经述评》,就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他把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阐述得淋漓尽致,相当确切。

唐建中元年(780),陆羽撰写出了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关于茶的记载只是片言只语、不成体系的状况。《茶经》问世,堪称首部茶学百科全书,具有划时代意义。

《茶经》全书共三卷十章,约有7000多字,展示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茶叶世界。简略话之,包括有:“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品质和功效等;“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四之器”,专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皿对茶汤品质影响;“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七之事”,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八之出”,论述全国各地名茶产地茶叶品质的高与低;“九之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

重温《茶经》,让人茅塞顿开,感慨万千。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文章写到这里,让我十分欣慰的是就在陕南产茶第一大县――西乡秦巴茶叶广场上,也雕塑起了茶神陆羽的雕像,是的,种茶、卖茶和喝茶人别忘陆羽啊,没有他与《茶经》的出现,我们不知还在野草中的荼与茶的迷茫与朦胧中徘徊多久?在古城西安大雁塔广场,也有陆羽的雕像。我们每天感悟茶中之趣,收获着人生智慧,这其中也包括着陆羽的人文精神。

第二篇:陆羽茶经全文[推荐]

陆羽茶经全文

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 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源解》二1卷。

附I表四姓诺》八卷。(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是我国占代最允备的部条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冈条文化任唐代中期已正式

确立。

《茶好》今K 7000众宁,艾分二卷十节。

《茶经》

之源内论述茶的起

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条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山宜茶的上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小理保

健功能*二之具许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菜M L种类和采制方法。钽电容指出来莱的重要件和采条的要求,提出了适时 耍答烟爬阶.勿冰r饼签制待的[席。并烙饼英报外形gI匀斡和向泽仆为8个

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菜场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

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

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

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

播和饮条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

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人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

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

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九之赂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

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三)陆羽及慨经》在我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我国茶

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

羽不仅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而且通过整理、研究中唐以前的历史文

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把与茶有关的历史经验、知识进行总结

并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从而构建了包括条文化在内的传统茶学知识体系,同

时也奠定了中华条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陆羽之前饮茶的情形,如晚唐诗人皮

日休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条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

《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 “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

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

经》的影响和倡导下,饮条之风才盛行起来,形成了“茶道大行”的局面,因

此,《茶经》也是我国策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王玲先生在谈到《茶经》一书的文化学内涵时,将《茶经》在条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

苗、列具、品饮这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条经》首次把“精神”二字

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 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透视中国条文化的历

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健市饮条的过程而非饮茶本身。陆判在《条经3小不借笔墨详细地论述茶之

法、茶之县,初看木免繁琐.但An果没有了饮茶过程中的“繁琐”.饮茶的精 神寄托就没有了附着的蛙础。“为饮最宜梧行俭德之人”厂足陆羽第一个提出

来的,如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汉武帝临终[访嘱咐以茶为祭

都足这一恩想的根源,但只有在《茶经》小,;惰行俭德”才作为茶的精神正

式确方F术。即使到J末代,饮接已经列丁穷极精功的地步.末徽宗赵倍在《大观谈论》一书巾仍然强调“大F之士励怎清白??44以蓄接力羞,可谓盛

世之清尚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的“裕”、;俭”性质刘后世的影响。在

《条歼》之厂。历代斐汉仟共所著《条述》*k较全面地概括了饮公文化的内涵: “具性精惰。其味浩沾.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阿4;混。越众饮而独

而,”除了著《茶经》外,眺羽的饮条实践活动也为条文化的确市做出了交出

贡献.夫妥表现在煎茶择水、茶宜联6J以及创建条京等方圆。

总之,《茶经》在店代出现仆不是偶然的现象.晰足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陆羽通道《茶经》一凡将我国仑义茶的加以与经验进行理论上的Jt华.外通过对饮条相义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释、迈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

程之小,饺饮茶的文化内涵渐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找同条文化的发展赵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分被发现并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分布范M又十分广阔,阑此形成 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条的称谓不同。历史上出现的代表“茶”意Xb6 名同/1二十来个,如茶、菜、苦朵、捐、给、范、裤、诧、菏、皋芦、瓜芦、苫菜等。

茶(畜tu):

“朵”宇最早出现十t持鲜》。古文午“荣”宁的含义较多.

有的指野菜。有的指茅单、荆棘等.也有的指茶,《持经》小的条则可能既指

茶,也指苫莱、茅单等.一宁多义。现在普遍认为“荣”宁是“条”宇的前

身,汉化只’始借城“茶”宁指茶,源于蜀地入言。古时蜀地方言称茶为“苫

荣”。均“荣”宁指茶.在共后的古文献小很常LA。

我国最早的一部辟书一一《尔雅》的《释木篇》小将“横、齿荼”的记

教。郭碳(276 324)注为“叶小如梳子。冬生。M十可煮羹饮、今呼r采者为

策、晚取者为若,名苏。蜀人名之苦朵”。三国时就有把荣念成“cha7’的记 载,西汉时荣险候刘沂的钡地之一茶陵县.即现在湖南省茶陵县。汉时的读行

为“cha”,《汉K‘地些志》中荣陵的“茶”字.KEMET代理商据额师占注为:音七奢反,又合丈加反。故《邮州光荣记》小说,颠师古的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轨

易字文”。

权(音加、g凹、gu):

“捐”字代表茶,始见于郭磋的《尔雅·注9l “授,苦菜。”以后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模”之本义指高大的乔木型茶

树。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长沙马王堆一号基(公元前160)和三号墓(公元

前154)的随葬清册中都有“慎”的异体字,这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

“模”字已普遍使用。

诧(音ha、d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尚书‘顾命》

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条、三诧”的,表明周成王强调在条招中提倡以茶代洒。

英(音chM、tuM):“裤”亦为一古“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 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条,??其老叶谓之苏”。

明代陈继儒在《枕棵》中说,“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若,再老为苏”。“萍”字

最早见于《凡将篇》中的“焚荼”一词,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

与荣若等字并用,如三国《吴志·韦暇传》记载孙皓知道韦哩不胜酒力,便 “密赐茶猜以当酒”,晋孙楚《出歇》记载有“姜、桂、荼苏出巴蜀”等。隋唐 以后,“萍”字少用,并逐渐被“若”字所替代。

若(音ming):它出现得比“茶”、“授”、“菇”等迟,而比“茶”字早,最早见于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琉》:“蜀人作茶,吴人作若”。“若”字的释

义,古时不尽相同,汉代以后,“苗”宁用得较多,尤其是唐代以后,在诗词、书面中很常见。现在茵已成为茶的别名,因其更具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径(音既、Bhe、劝;《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棺,三曰菠,四曰若,五曰英”。杨执朝也称“蜀西南人谓荣曰菠”。清代郝强行在《证俗文》中说,“按菠、诧即茶也.茶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菠”字指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菠”字代表茶较为罕见。

茶(音dm):古时的“荣”字多义,有时指茶,有时指苦莱等。为了区

别茶与其他物品,就在“荼”字的左边加上“木”夯,成为“搽“字,用来专

指茶树或用茶树叶子加工成的饮料。“茶”字出现在中唐以前(8世纪初),可

能是由“徐”字转化而来。至于茶的读音du,三国时(220年)就有把荼念

成“ch”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说:“从草当做茶,其字出

《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御撰,是一部字书,成书于735 年,现已失传。陆羽的《茶经》因其普及和影响力之大,使得“茶”字逐渐为

世人所接受,《茶经》成书后,“荼”字仍没有立即被“茶”字完全取代。两者

混用了一段时间,到9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不

M民族的人民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合很大R则—如华北的发古为“cha”,福建、广东的发音为“te”“ti”“tei”长汀流域的发音为“cha”“zhou”、“zha”等:云南傣族、彝族、湘西苗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育/J “si“.藏族发育为“jla”.川默

带少数民族(瑶、亥、彝族)的发行为“si”

或“she”等。

海外各冈对茶的称呼,也虹接成间接地受到我同对扶的称呼的影响汽—L革本

可分为购人类。条M1从我闪海船传播左的凹队各旧,TDK电容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ui”“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语tee 西班牙语te、意大利te等。系列从我冈陆路向北、向凹仕

格占的闰家。其发育近似丁找冈华北的“cha”百.如日本cha、俄罗斯chai波斯语(伊朗、阿富汗)为chay、印度语cha、越南jsa、朝鲜语la等。wxq$# 篇二:关于陆羽《茶经》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篇三:陆羽与茶经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为撰写《茶经》付出一生的精神,以及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作者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从茶乡想到陆羽。作为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部分(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古色古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明白陆羽“茶圣”的由来,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教师备课、做好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交流资料,情景导入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沏茶、焚香并称四艺。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艺是高雅的休闲活动,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

(1)茶的知识如此丰富,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茶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陆羽与茶经》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2 陆羽与茶经)

(茶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氛围和高雅氛围。古典美而又富有意境的图画,加上老师富有诗意的解说,将学生带到了茶文化的唯美意境当中,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做法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特点,体会陆羽追寻茶一生的情结,体会茶文化从中国传向世界的骄傲。)2.课题质疑

(1)教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1.陆羽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 2.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3.《茶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2)教师:同学们才思敏捷,一下就问到了本课的关键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

(让学生对茶文化有所感受的同时,根据课题自己感悟想知道的问题,并提出来,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授课特点,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快乐激情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也会更加适应教师的引导,对整堂课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二)感悟陆羽的精神品质,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陆羽的几个小故事?陆羽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要求:将你有所体会的句子划下来,将从句子中体会到的陆羽的精神品质以词语的方式写在句子旁边。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写。除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之外,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把随时迸发出的“亮点”记录下来,促进文本的学习,及其课堂精彩亮点的产生。)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要求:我以为从第 自然段的体会到

。句子中。(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回答,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句子的组织能力。有针对性的由句子到词语,符合小学阶段“从词语到会写句段”,这一文字的积累运用的阶段层次;再“从句段精致词语”,是从“会写”到“精写”阶段,让词语、句段、整篇互相交融,生生不息。

这个环节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句子的写法,每个句子中都可以有重点词语作为“点睛”,起到更加深刻突出人物形象、让句子更加丰满的作用。并且,这个词语不一定是小学阶段所积累的“好词”(成语、名言等),但所起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不强行让学生都按要求做,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要考虑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学生可以不完全按照出示的课件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可)

答案部分预设:

课文讲了陆羽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和“推广茶艺”。

“陆羽则备好检查器具等待”陆羽随身携带自己常用的茶具,可见,陆羽与茶已经密不可分,茶就是陆羽生命中的一部分。“备好”一词突出了陆羽与茶道的密不可分。

“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我知道了陆羽在唐朝研究茶艺很有盛名,他研究茶艺的时间很长,能看出他付出了很多辛劳。“闻名天下”点明了陆羽在茶道上的卓越成就。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可以看出,陆羽对茶道要求之高,军士取来水,他就马上查看,可以看出他做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马上”一

词,突出了陆羽一丝不苟的研究茶道的精神??(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学生所说出的答案,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总结的是否到位;重点词语感受的是否深刻等等。评价学生的语言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我说出的答案是针对文本的哪个部分,我没有说出的答案还有什么?目标明确,学生感知度就会提升;确切知道了自己没回答上来的问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引导学生确切再次学习时的目标。这样,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逐渐走向完善。)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小组讨论:文章把陆羽这个人物写的这么栩栩如生,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指导。

3.以小组形式集体交流。

(六年级学生应该以流利、有层次感的话语,全面回答问题,这样要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思维层次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培养学生全面回答问题的意识。六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一,进行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要为初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句子写法理解的深刻性,也为学生作文时的用句指明了方向。

小组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小组后讨论,学生会直接明白,我的学习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差距,差距在哪?明确差距会暗示学生做出下次小组学习时的目标和高度,从而推进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组的学习氛围。)

第三篇:关于陆羽《茶经》[范文模版]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

第四篇:陆羽与《茶经》

陆羽与《茶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推广茶艺甘于奉献

第五篇:茶经 陆羽译文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二、茶叶采制工具

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三、茶叶采制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四、煮茶的用具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鍑(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水方,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漉水囊(滤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瓢,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熟盂,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滓方,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五、煮茶的方法

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开始,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如果只用蛮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捍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好像一条梗子也没有了.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开始佛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第一次煮开的水,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谓之“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值不得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觉得差些了,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七、茶事的历史记载

(共四十七则,择有关人名略记于下)神农氏(又称“炎帝”,“三皇”之一).周公(名“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邱子.黄山君.(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汉)给事黄门侍郎(执戟)扬雄.吴归命侯、太傅韦宏嗣(韦曜).晋惠帝.(晋)司空刘琨,琨兄之子衮州刺史刘演.(晋)张孟阳(张载).(晋)司隶校尉傅咸.(晋)太子洗马江统.(晋)参军孙楚.(晋)记室督左太冲(左思).(晋)吴兴人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晋)冠军谢安石(谢安).(晋)弘农太守郭璞.(晋)扬州太守桓温.(晋)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乐安人任瞻.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一老妇人.河内人山谦之.后魏瑯琊人王肃.刘宋新安王子鸾,鸾之弟豫章王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和尚谭济.南齐世祖武皇帝.(南朝梁)廷尉刘孝绰.(南朝梁)陶弘景先生.唐朝英国公徐[责力].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茶.”

《神农食经》说:“长期饮茶,使人精力饱满,兴奋.”

《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quot;

《晏子春秋》说:”晏婴作齐景公的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是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在药物类中记载有:“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木香、黄柏、瓜蒌、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蟑螂、雚芦、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茵芋、花椒、茱萸.”

汉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把茶叶收做蔎.”

三国《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设宴,规定人人要饮酒七升,即使不全部喝下去,也都要酌取完毕.韦曜饮酒不超过二升.孙皓当初非常尊重他,暗地赐茶以代替酒.”

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肴馔,各种鲜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说:“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为什么破坏我廉洁的名声呢?”

《晋书》说:“桓温做扬州太守,性好节俭,每次宴会,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罢了.”

《搜神记》说;夏侯恺因病去世,族人的儿子苟奴,看见了鬼魂.看见恺来取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见他戴着平上帻,穿的单衣,进屋来坐到活着时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南衮州刺史刘演写信说:”前些时收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烦意乱,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来提神解闷,你可多购买一点.“

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剑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卖,廉事把她的嚣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卖茶饼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这究竟是为什么?“

《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条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说:“我是丹邱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于是设奠祭祀,后来常叫家人进山,果然寻到大茶树.“

西晋左思《娇女诗》云:”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纟丸]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大意说: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日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只是苟且地寻求安乐,那成都这个地方还是可以供人们尽情享乐的.傅巽《七诲》说:”蒲地的桃子,宛地的苹果,齐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橘,南中的茶子,西极的石蜜.“

弘君举《食檄》说:”见央寒暄之后,先请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再陈上甘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

孙楚《歌》云:”茱萸出在树颠上,鲤鱼产在洛水中.白盐出在河东,美豉出于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长在沟渠,稗子长在田中.“

《华陀食论》说:”长期饮茶,对思考有益.“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饮茶,身轻体健,好似飘飘欲仙;茶与韭菜同时吃,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矮小像栀子.冬季叶不凋零,叶子可煮茶喝.现在把早上采的叫'荼',晚上采的叫'茗',又有的叫'荈',蜀地的人叫它为'苦荼'“.《世说》云:”任瞻,字育长,青年时期有好的名声,自从过江之后变节失志.有一次到主人家作客,主人陈上茶,他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发觉旁人有奇怪不解的表情,便自己申明说:'刚才是问茶是热的,还是冷的?'“.《续搜神记》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进武昌山采茶.一次遇见一个毛人,一丈多高,引秦精到山下,把一丛丛茶树指给他看了才离开,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从怀中掏出橘子送给秦精.秦精害怕,忙背了茶叶回家.“

晋四王叛乱时,惠帝逃难到外面,回到洛阳时,黄门用陶钵盛了茶献给他喝.《异苑》说:”剡县陈务的妻子,青年时带着两个儿子守寡,喜欢饮茶.因为住处有一古墓,所以每次饮茶总先奉祭一碗.两个儿子感到是个祸害,说:'一个古墓,它知道什么?白花力气!'想把它挖去.母亲苦苦劝说,坚决不准.当夜,梦见一人说:'我住在这墓里三百多年了,你的两个儿子总要毁平它,幸亏你保护,又拿好茶祭奠我,我虽然是地下枯骨,但怎么能忘恩不报呢?'天亮了,在院子里见到了十万串钱,像是埋了很久的,只有穿钱的绳子是新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们,两个儿子都很惭愧.从此祭祷更加经常和注重.“

《广陵耆老传》说:”晋元帝时,有一老太婆,每天一早,独自提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卖.市上的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那器皿中的茶不减少.她把赚得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报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太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艺术传》说:“敦煌人单道开,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经常服食小石子,所服的药有松、桂、蜜的香气,此外只饮茶叶、紫苏罢了.”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云:“南朝宋时的和尚法瑶,本姓杨,河东人,永嘉年间过江,在武康小山寺遇见了沈台真清真君,年纪很老了,用饮茶当饭.永明中,皇上下令吴兴官吏隆重地把他送进京城,那时年纪七十九?

宋《江氏家传》说:”江统,字应元.升任愍怀太子洗马.曾经上疏谏道:'现在西园卖醋、面、蓝子、菜、茶之类,有损国家体面'“.《宋录》说:”新安人王子鸾、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设茶招待他们.子尚尝了尝茶说:'这是甘露啊,怎么说是茶呢?'“

王微《杂诗》云:”静悄悄,关上高阁的门;冷清清,大厦空荡荡.等您啊,您竟迟迟不回来;失望啊,且去饮茶解愁怀.“

鲍照的妹妹令晖写了篇《香茗赋》.南齐世祖武皇帝的遗诏称:”我的灵座上切莫用杀牲作祭品,只须摆点饼果、茶饮、干饭、酒肉罢了.“

梁刘孝绰呈《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说:”李孟孙君带来了您的告谕,赏赐我米、酒、瓜、笋、菹(酸菜)、脯(肉干)、酢(腌鱼)、茗等八种食品.酒气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云松的佳酿.水边初生的竹笋,胜过菖荇之类的珍羞;田头肥硕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虽好,哪及您惠赐的肉脯?陶侃瓶装的河鲤虽好,哪及您馈赠的鲊鱼?大米如玉粒晶莹,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开胃.(食品如此丰盛)即使我远行千里,也用不着再筹措干粮.我记着您给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记不忘?

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能使人轻身换骨,从前丹邱子、黄山君饮用它.”

《后魏录》:“琅琊王肃在南朝做官,喜欢喝茶,吃莼羹.等到回到北方,又喜欢吃羊肉,喝羊奶.有人问他:'茶和奶比,怎么样?'肃说:'茶给奶做奴仆的资格都够不上.'”

《桐君录》:“湖北黄冈、武昌、安徽庐江,江苏武进等地人喜欢饮茶,都是主人家准备的.茶有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可作饮料的植物,大都是用它的叶,而天门冬、菝葜却是用其根,也对人有好处.又湖北巴东有真茶,煮的喝了使人兴奋没有瞌睡.当地人习惯把檀叶和大皂李叶煮当茶,两者的性质都冷.另外,南方有瓜芦树,它的叶大一点,也像茶,很苦很涩,制取为末,像喝茶一样地喝,也可以整夜不眠,煮盐的人全靠喝这.交州和广州很重视饮茶,客人来了,先用它来招待,还加一些香菜”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无射山,据称:土人风俗,遇到吉庆的时候,亲族聚会,在山上歌舞.山上多茶树.”

《括地图》:“在临遂县以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产进贡皇上的茶.”

《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出产茶叶;

《永嘉图经》:”永嘉县以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阳图经》:”山阳县以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说:”茶陵,就是陵谷中生长着茶的意思.“

《本草·木部》:”茗,又叫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没有毒.主治瘘疮,利尿,除痰,解渴,散热,使人少睡.秋天采摘有苦味,能下气,助消化.原注说:要春天采它“.《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荼,又叫选,又叫游冬,生长在四川西部的河谷、山陵和路旁,即使在结冰的寒冬也冻不死.三月三日采下,弄干.“(陶弘景)注:怀疑这就是现在称的茶,又叫荼,喝了使人不能入睡.(苏恭)《本草注》按:”《诗经》说“谁说荼苦”,又说“乌头、苦荼像糖一样甜”,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称的苦荼,是木本植物茶,不是菜类.茗,春季采,叫苦搽.“

《枕中方》:”治疗多年的瘘疾,把茶和蜈蚣一同放在火上烤熟,等发生香气,分成相等的两份,捣碎筛末,一份加甘草煮水洗;一份外敷.“ 《孺子方》:”治疗小孩不明原因的惊厥,用苦茶和葱的发根煎水服."

八、茶叶产区

山南地区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最好,襄州、荆州产的次之,衡州产的差些,金州、梁州的又差一些.淮南地区的茶,以光州产的为最好,义阳郡、舒州产的次之,寿州产的较差,蕲州、黄州产的又差一些.浙西地区产的茶,以湖州产的为最好,常州产的次之,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的差些,润州、苏州产的又差一些.剑南地区的茶,以彭州产的为最好,绵州蜀州产的次之,邛州、雅州、泸州的差些,眉州、汉州又差一些.浙东地区的茶,以越州产的为最好,明州、婺州产的次之,台州产的差些.黔中产地是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西产地是鄂州、袁州、吉州.岭南产地是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对于思、播、费、夷、鄂、袁、吉(吉安)、福(福州)、建(建州)、韶、象这十一州所产的茶,还不大清楚,有时得到一些,品尝一下,觉得味道非常之好.九、茶具的省略

关于制造和工具,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园,大家一齐动手采摘,当即蒸熟,捣碎,用火烘烤干燥(然后饮用),那末,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细竹条)、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细绳索)、育(贮藏工具)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关于煮茶用具,如果在松间,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那末,风炉、炭挝、火夹、交床等等都可不用.若是在泉上溪边(用水方便),则水方、涤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了.倘若要攀藤附葛,登上险岩,或沿着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或用纸包,或用盒装,那么,碾、拂末也可以不用.要是瓢、碗、夹、札、孰盂、盐都用筥装,都篮也可以省去.但是,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十、书写张挂

用白绢四幅或六幅,把上述内容分别写出来,张挂在座位旁边.这样,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饮茶方法、有关茶事的记载、产地以及茶具的省略方式等,便随时都可以看到,看在眼里,于是,《茶经》从头至尾的内容就记完备了.

下载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陆羽与《茶经》(合集)

    22、陆羽与《茶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很仪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陆羽与《茶经 》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陆羽与》是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组织课文,先后选编了《故宫》《青花》以及《编钟》《敦煌......

    陆羽与《茶经》(本站推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

    陆羽茶经译文五篇

    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

    陆羽与《茶经》教案

    陆羽与《茶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2、《陆羽与《茶经》》

    叫河中学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写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了解陆羽分辨南岭水及撰写《茶经》的事迹,感受陆羽对中国及世界的茶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结......

    陆羽与《茶经》说课稿

    陆羽与《茶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

    陆羽与《茶经》[五篇范文]

    陆羽与《茶经》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