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7.1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7.1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永年县第五实验学校 韩鹏飞
【课后反思】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区域地理的学习有规律可循。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地区的学习中来。
接着从阅读课文关键词段开始,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关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和归纳总结时,课件展示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暗示,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通过板图总结展示使知识条理化;展示的关键词基本反映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集中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活动的有效性为目的。我坚持以文字阅读为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展示,完成练习。结合地图分析,在地理现象、感性认识与地理环境、地理规律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理解地理学科逻辑。
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比较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注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区域之间的发展与联系,相互对比借鉴。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这节课的落脚点,分析自然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其优势,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通过这节课,以上目标和要求基本上能够完成。
第二篇:《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课标具体目标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运用相关地图及资料,说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差异成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条件。
4、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1、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难点: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3、综合运用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难点:运用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三、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基础知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特点——80%学生能够掌握
2、重点知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70%学生能够掌握
3、难点知识: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1、提取归纳能力不足,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难给出准确的描述。
2、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能力,会通过依据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和老师讲解的方式完成,学生讨论结果不会很深刻,不能完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2、运用南方地区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3、综合运用地形图、气候图表等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4、运用相关资料比较南方地区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地形、气候);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以及人地协调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复习导入
复习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及其主导因素,回顾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特点。
过渡:通过第六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接下来我们学习南方地区,同样先来看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活动一:读图识自然环境
活动目的:完成教学目标1.2.3.4
一、自主学习:读图7.3,完成以下任务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后,教师引导,归纳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自主学习•1.地理位置和范围•2.有哪些地形,地形区•3.温度带、干湿区•4.气候类型及特征•5.植被土壤状况•6.主要农作物
二、读下图,分析归纳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以及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
三、交流探究(课本46页活动题)
1、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南方地区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以第(1)问为例,首先让学生抓住三个关键词:冬季、同纬度、温暖,冬季温暖是与冬季气温有关,影响冬季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其次是冬季风;既然是同纬度,那就与冬季风有关。冬季风来源于北方寒冷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会有南下运动,之后让学生读地形图,找到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此时会发现四川盆地北部有山脉,会阻挡南下的冬季风,对其具有消弱作用,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山脉的阻隔,受冬季风的影响强,所以气温偏低。讲解完第(1)题后,让学生以此为例,分析第(2)题。
活动评价: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活动二:读图识农业
活动目的:完成教学目标5
小组合作,分析南方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有哪些?
学生探究完成后,做总结:
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有:气候湿热,水热条件好;河湖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耕作;
不利条件有:旱涝灾害、台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原分散,土壤酸性强,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等。
在此基础上,读图7.7,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知道南方地区是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主要的农作物,以及发展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
(四)综合建模
(五)课堂评价
第三篇: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通过了解发展南方水田农业的条件,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积极情感。
(3)思考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读图比较南方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3)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学生准备
搜集南方地区的食材图片,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并从感性的角度层层递进到理性的分析,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归纳,增强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设问质疑开始,一直到思考解答,在不断的探疑解惑中提升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展示PPT课件。
镜头一:教师引导学生欣赏PPt美景图片并且给美景配上古诗词。与学生一起,边欣赏美景边,回忆背诵古诗。
设计:(如下图)第一幅图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篮,能不忆江南? ”第二幅图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第三幅图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镜头二: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歌曲《我的祖国》和《太湖美》歌曲选段。
3、讲授新课
1、气候湿润的红土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上图中找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学生:指图说出。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我国南方地形图,描述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
学生: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教师:请在图中找出南方地区的四大地形区。学生: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教师:通过课本的地形图,要求学生能够找出这四大地形区,通过课本图左下角的海拔图例估计大致海拔。
学生:(读图)四川盆地海拔200~500米左右;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200米以下;东南丘陵海拔200~500米左右。
注意:对四大地形区进行比较,是课本上的一个活动题。课本46页活动2.从海拔、范围大小、完整性等方面,比较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将这个活动题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不要求学生答案多么准确,只要能对四地大体海拔和范围大小进行简单比较即可。
教师:当有寒潮来袭,四川盆地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哪个比较温暖?为什么?
学生:(看图思考得出结论)四川盆地比较温暖,因为盆地北面有高山阻挡。
教师:什么山? 学生:秦岭、大巴山。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再观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很少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能受到影响,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西双版纳北部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潮。而同纬度的广州北面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所以仍能受到寒潮影响。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将此题设计成探究题,给学生一个支点,引发思考。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更不是学习的结束,理想的课堂会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和社会。
教师承转:南方地区的东西部跨我国地势的哪些阶梯?地形以什么为主?是否存在差异呢?请查看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和我国东西部差异图片回答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地形图和东西部景观差异图片
设计一: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谈谈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形有何差异,各自的优势。设计二:将课本中本课的阅读材料文字设计成录音,配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大量图片展现给学生。这样就更形象直观地将两地进行对比。学生谈谈两地的地形差异,各自的优势。
以上两个设计可以任选一个。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产生质疑,让地理课堂活跃,让地理上的知识点能够像春天般活性十足和具有生发性。八.反馈习题
第四篇:《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实录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特点。【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引出教师导语,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青藏地区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的佛教文化,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特征与农业给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共同感受祖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二、合作学习
1.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区,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吗?
2.说说青藏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读课本86页9.5图,分析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理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农牧业有何特色呢?
(小组研讨,交流展示。)
生第一组第一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师你回答的很好(完整或不完整都要多加赞赏)。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这些山脉名称,看来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
生第二组第二题的展示。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这里许多山峰由于海拔高,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回答的非常好(播放景观图)。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共有11座,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真不愧是“世界屋脊”,那里都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呢?画出这些河流,识别并演示五条河流就像五个手指。分别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指出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
生第三组第三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拉萨”因为日照时数长,被称为“日光城”。
师很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气候特征,我们来看气温曲线图,找出拉萨最高温、最低温,并计算年较差,得出冬寒夏凉,年温差小的特征。
知识回顾回顾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体系,加深记忆。
生第四组第四题的展示。
农业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因为这里气温高,土壤肥沃,牧业属于高寒牧区,生长着耐寒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
师回答得很有条理,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农业区、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在青藏高原看见最多的就是牦牛了,被称为“高原之舟”,那你知道它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生毛长皮厚可以耐寒,体矮身健可以负载重物。
师牦牛生性温顺、耐劳,善走陡坡险路,便于骑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适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生存。牦牛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乳、肉可以食用,乳脂球可以加工成酥油,是待客的上品;毛皮是优质的工业原料;骨头还可以做成壮骨粉。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野生牦牛的数量锐减,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三、探索学习
1.假如明年暑假你要去青藏高原旅行,你将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本地区许多地理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名字,你猜到了吗?(“西海明珠”“圣洁女神”“人间天河”“天路”
“天湖”“神湖”“聚宝盆”“月光城”)
4.本区气候高寒,为什么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呢?
学生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第1题
(1)准备防晒霜、眼镜、帽子。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强烈,须防紫外线。
(2)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提供氧气。
(3)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是智慧的,知道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展示第2题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氧分的积累);
(2)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3)水源充足;
(4)土壤肥沃;
(5)热量充分。
师(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比拉萨气温高出10度左右,热量条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师(评价)你们考虑得很全面,不错,继续努力!(也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学生展示第3题
(1)“西海明珠”――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面积4 427平方千米。最深处38米,波光雁影,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是咸水湖。虽然湖水又咸又苦,却是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盛产的湟鱼,味道十分鲜美。湖中鸟岛,水草丰美,每年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可见它的静谧与安详。
(2)“圣洁女神”――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耸立在世界之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洁女神”,它是生来就这么高吗?三千万年前,它只是洋盆中的一个小山头,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几千万年的变迁,才成为世界之巅,是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
(3)“人间天河”――雅鲁藏布江,为什么称之为天河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河床高达3 000米,比泰山高出将近一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被誉为“人间天河”。(4)“天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7年正式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18年正式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体现了国家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5)“天湖”――纳木措,因为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4 718米,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西北侧,山水相依相偎,是传说中的“情侣”,仿若人间仙境。湖的周围庙宇众多,很多高僧在此修行,直至现在,仍有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来此朝拜。又称“圣湖”。
(6)“神湖”――羊卓雍措,你们知道羊卓雍措为什么称为神湖吗?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是天女下凡人间形成的。原来这里只有一个泉眼,泉的旁边住着一个富人,家里的佣人叫达娃。有一天,达娃到泉边救起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知道后让达娃带他去泉边找宝贝和姑娘,结果没能找到,他就把达娃推进了泉眼,倾刻间泉眼变成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富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羊卓雍措,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名字。
(7)“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盆,原来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茂,生物体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石油和煤。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了丰富的食盐、钾盐,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厚厚的盐盖15米,路基就铺在盐盖上,房子也是用盐砌的,甚至飞机场也是用盐铺设的。这里是盐的世界,不愧有“聚宝盆”之称。如果把鸡蛋、蔬菜放到地上,几天就变成咸蛋咸菜了。察尔汗盐湖盐的探明储量为500多亿吨,其中95%都是良盐。如果全部开采,够全世界人吃1 000年。
(8)“日光城”――拉萨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古称“日光城”。
第4题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高原。早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直到近几百万年,这里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才形成现在的“世界屋脊”。由于形成的年代新,许多地方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冈底斯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地热活动带。随处可见的温泉、沸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真可谓“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泉映雪山”的独特景观。
师那么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何特色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衣藏袍。因为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月见四季”之说。
食主食是糌粑,是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面,用青稞酒或酥油茶一拌,捏成小捆就可以吃了。好不好吃呢?真想去尝尝。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如果你有一天去了西藏,喝酒是有讲究的,你们知道吗?我来演示一下
双手接过客人的酒杯,一手拿杯,一手伸进杯中轻蘸一下,朝天一弹以敬天神,朝地弹两下,以示敬地敬佛,如果你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不礼貌,主人会不高兴。
住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碉房,城里也住楼房。
行过去羊肠小道、溜索,交通不便的地方骑牦牛。现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交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去西藏旅游早已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全课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馈练习板图填充,小组竞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青藏地区版图,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
六、结束语青藏地区的发展令世人惊叹,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亲自去感受一下它的美丽和神奇。更希望同学们将来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五篇:《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当地的农业,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特征。【教学难点】
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交流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沁园春·雪》
提问:北国指的是哪里?(北方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二、新课学习
(一)黑土地
黄土地
1.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黄土高原。3.气候:
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半湿润地区。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
活动:
读图,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结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石家庄比齐齐哈尔冬季温暖,夏季降水多;纬度因素)。
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结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石家庄比延安气温略高,降水也多;海陆因素)。
4.土壤
“黑土地”--东北平原 在冷湿的环境下形成的 “黄土地”--黄土高原 被深厚黄土覆盖
--华北平原 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堆积
拓展延伸: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
一、是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三、是分布于我国松辽流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2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由于黑土地土地肥沃,这三大块黑土区均为所在国家的重要的农业产品基地,因此,三大黑土区的垦殖指数均比较高。在各黑土区的开发垦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如美国、乌克兰等地发生的“黑风暴”等。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农业的优势: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2.耕地类型:旱地。3.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4.发展农业的劣势: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5.解决措施:
目前: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长远:发展节水农业。
拓展延伸:(1)华北平原水资源匮乏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6立方米/年,不足全国的1/6。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为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2.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15.8%。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
对于漏斗区的恢复,许多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封井,即禁止地下水的开采,然而,在人均水资源仅是全国15%,不到世界人均4%水平的华北平原,放弃使用地下水几乎不可能。
已在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平原,根本解决华北平原干旱问题。
(2)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节水农业是随着节水观念的加强和具体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艺节水,即农学范畴的节水,如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调整熟制、发展间套作等),改进耕作技术(整地、覆盖等);二是生理节水,即植物生理范畴的节水,如培育耐旱抗逆的作物品种等;三是管理节水,即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四是工程节水,即灌溉工程范畴的节水,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精准灌溉、微喷灌、滴灌、涌泉根灌等。
活动:认识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很少)
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需水量大。讨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由于这期间华北平原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收集资料,议一议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应对春的。(打机井;采取喷灌;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
阅读材料:冲程扇——华北平原的重要农耕区
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一种扇形地貌—冲积扇。
在太行山东麓,发育了一系列地势自西向东和缓倾斜的冲积扇。这里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就是华北平原重要的农耕区。古代先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富庶之地上形成了北京、开封、邯郸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课堂练习】
1.关于北方地区的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有(A)A.北方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C.太行山将黄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D.长白山将黑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2.北方地区东临(A)
A.渤海和黄海
B.东海和南海
C.黄海和东海
D.渤海和东海 3.有关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耕地以旱地为主
B.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C.耕地面积广,水源充足
D.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4.下列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因素的是(C)A.平原面积大
B.土壤肥沃 C.降水偏少
D.耕地集中连片
5.解决华北平原春早期间用水紧张的合理措施是(D)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减少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 C.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6.黑土地是指(D)
A.兴安山地
B.长白山地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特征)【作业布置】
1.说一说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以什么为主?
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 【板书设计】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黑土地 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位置和范围 发展农业的优势 地形 耕地类型 气候 农作物
土壤 发展农业的劣势
解决措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树立了因地制宜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