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矿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自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教学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的影响。教具准备:
1、图片: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
2、有关投影片若干
3、录音:草原歌曲《天堂》、北朝民歌《敕勒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启发诱导、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
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领略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欣赏了山青水碧的江南美景。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北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沙漠、戈壁、雪山、清川、绿洲,还有茫茫的草原,淳朴的风俗民情将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三节--西北地区(板书课题)师:今天我特带来了西北地区一组画面供大家欣赏。(学生观看图片)
1、请注意观察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农牧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特点。
2、要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与在预习过程中读到的文字叙述结合起来。师:(录象结束)我们就欣赏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没尽兴,以后我们再找机会继续欣赏。
师:(学生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把通过预习和观看录象获得的知识相互交流一下,针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力争在小范围把问题消化掉,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作出标记,等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生:讨论
师:(待学生讨论基本完毕)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信大家一定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许多知识,也可能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生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什么以干旱为主?
师:投影“西北地区位置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按课本11.32图上的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生:(量算并读图)分别是558千米和3510千米,400毫米和50毫米以下。
师:通过以上读图和量算,哪位同学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本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所以非常干旱。生2:西北地区非常干旱,为什么11.35图上天山山区还有茂密的牧草,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师 : 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很好,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请同学们讨论。
生:(讨论后)天山上有冰雪,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使得这里水草丰美,可以放牧牲畜。
生3:为什么西北地区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变为荒地?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结合此图回答以上问题。
生:本区深居内陆的位置和东西狭长的轮廓造成东西降水量不同,东部降水稍多,西部降水十分稀少,所以植被由东向西出现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生4:为什么本区多内流河和内流湖?特点是什么?
生:(稍作讨论,相互补充)本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不能东流入海。生5:为什么农田、村镇、城市在本区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生:(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回答)本区气候干旱,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择水而居东部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呈带状,西部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呈点状,铁路沿线的工矿区也呈带状。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西北地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人类在利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请看投影--漫画“请嘴下留情”结合此图说明人类在利用草场资源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请提出你的建议。
生:(讨论后争相发言)过度放牧,草场超载,土地沙化严重。可以建设人工草场;还可以划区轮牧;减少单位面积载畜量;还可以改良牲畜品种,使其吃的少,产肉产毛多......师:这些设想都非常好。因此,治沙和防止草场退化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任务。
师:同学们喜欢吃新疆的瓜果吗?你们知道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吗?
生:(讨论后)新疆云量少、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糖分积累的多。
师:提到新疆的瓜果,我们立刻会想到甜甜的哈密瓜、葡萄。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请看投影“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分析此图可知本区以灌溉农业为主,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放录音),从中体味具有“塞外江南”美誉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美景。生:听录音,并小声跟着诵读。
师:投影“西北地区的交通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据图介绍西北地区的主要铁路干线及其分布。
生:(读图并到板前指图介绍)西北地区主要有兰新线、包兰线,都是沿着有水草的绿洲和黄河谷地延伸的。另外,本区民航事业发展迅速。
师:(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我们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成为本区最突出的特征,受其影响,本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地形、植被、河流、城镇分布。这些以干旱为主的地表景观,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广阔的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因为本区降水稀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可以灌溉的平原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干旱的气候、复杂的地面状况使的本区在交通运输和资源开采利用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之得以改造,不断为人类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全国各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西北地区将会是一个山川秀美、绿野芳菲青青世界。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师:放歌曲《天堂》(腾格尔唱)“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 板书设计(略)
第二篇: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过程与方法
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及分布。2.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自然环境表现及变化规律。3.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4.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难点:
1.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2.西北地区农业特色。
3.西北地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对比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学法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准备
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够运用地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特点。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能够通过地图描述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与降水差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及分布。2.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自然环境表现及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1.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对比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学法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相关知识。2.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3.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图文资料。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领略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欣赏了山青水碧的江南美景。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北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沙漠、戈壁、雪山、清川、绿洲,还有茫茫的草原,淳朴的风俗民情将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西北地区(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知识点
一、草原和荒漠 1.位置和范围
读P73图8.3,找到大兴安岭、昆仑——阿尔金山,以及长城。2.地形
读图8.3,找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3气候与景观
(1)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什么以干旱为主?
“西北地区位置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按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量算并读图)分别是558千米和3510千米,400毫米和50毫米以下。
通过以上读图和量算,哪位同学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本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所以非常干旱。
思考: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温带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大陆性,降水少。所以具备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少雨的特征。以稳定带,以水定型。如果时间充裕可与其他气候类型作对比。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2)提问:西北地区非常干旱,为什么图上天山山区还有茂密的牧草,放牧着成群的牛羊?(讨论法)
天山上有冰雪,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使得这里水草丰美,可以放牧牲畜。(3)为什么西北地区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变为荒地?
请同学们看“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结合此图回答以上问题。
本区深居内陆的位置和东西狭长的轮廓造成东西降水量不同,东部降水稍多,西部降水十分稀少,所以植被由东向西出现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4)为什么本区多内流河和内流湖?特点是什么?
本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不能东流入海。
(5)为什么农田、村镇、城市在本区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生:(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回答)本区气候干旱,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择水而居东部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呈带状,西部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呈点状,铁路沿线的工矿区也呈带状。
(6)通过看多幅地图分析总结,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干旱”,提示从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来分析。
提示: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积极主动的找方法、找联系,自觉形成分析问题的动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影响其特征的原因是:身居内陆,距海遥远,又有山脉阻隔。
(7)活动:分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什么古人会这么说? 总结归纳,距海遥远,加上山脉阻隔,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呈现干旱特征。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同学们仔细想想,西部特殊的地形特征像那个字?“疆” 解释一下。
设计意图:形象生动,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深刻体会地理学科涵盖的知识含量。
四、作业设计 整理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西北地区农业特点,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2.理解这种农业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并能理解形成这种农业生产特点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自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2.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西北地区农业特色。
2.西北地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对比法、自主学习法 学法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西北地区因为降水稀少,只能生长低矮的草要以畜牧业为主。但局部地区若有充足的水源,植业。那么种植业怎么发展?水是影响西北地区征的关键因素,不但农田、村镇、城市、“寻水”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代的铁路、公路也大都沿着洲和黄河谷地而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知识点
二、牧区与灌溉农业区 1.畜牧业
“定居轮牧”比“游牧”有什么优点?
请同学们看图,结合四幅图思考“定居轮牧”的好处。(讨论回答)
定居轮牧可以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可以用机械打草、挤奶、剪毛。还可以使牲畜免遭暴风雪的侵袭。
教师总结:在新疆雪灾的新闻调查中,其中有一户牧民是游牧的,另外一户是定居轮牧的,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定居轮牧的牧民的牲畜几乎没有损失,而游牧牧民的牲畜死伤则相当惨重。
【承转】西北地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人类在利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请看漫画“请嘴下留情”结合此图说明人类在利用草场资源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请提出你的建议。
过度放牧,草场超载,土地沙化严重。可以建设人工草场;还可以划区轮牧;减少单位面积载畜量;还可以改良牲畜品种,使其吃的少,产肉产毛多。
教师总结:治沙和防止草场退化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任务。2.农业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新疆云量少、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糖分积累的多。
【承转】提到新疆的 瓜果,我们立刻会想到甜甜的哈密瓜、葡萄。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请看“平原灌溉渠道”分析此图可知本区以灌溉农业为主,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从中体味具有“外江南”誉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那“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谐美景。
场,所以主也可发展种区域地理特分布,就是有水草的绿总结一下,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需注意哪些问题?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此,西北地区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要把生态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分组讨论,条件有哪些有利的?不利的? 生1:注意节约水资源。生2:注意防止土地荒漠化。3.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京杭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吐鲁番是坎儿5000多千米,被誉为“地下长城”。
讲解坎儿井的构造:坎儿井有四部分坎儿井工作原理。
【畅所欲言】坎儿井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点?
(减少蒸发,节约水源;避免污染,保证水质。没有暴晒,水温清凉;自流灌溉,不需动力。)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做一小结,将自然地理特征总结,或请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总结归纳知识的体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深对区域地理学习一般方法的认识,懂得如何归纳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的方法。
四、作业设计 整理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城、纵贯南北的一,是伟大的地源,古称“井渠”。井的故乡。全长
组成,简单描述
第三篇: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教学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 海和 海。
2、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 ;西部有 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 和,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板书)
1、范围
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主要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等。
(板书)
2、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
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地形。
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一下地形
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
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
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板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1,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
1、读下图(课本P10图6.5),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 带和 带,大部分气候属于 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 区。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 季。
小结: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由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板书)
4、土壤:“黑土地”和“黄土地”
承转: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就形成了明显得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特点。
(板书)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请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完成5、6两题。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
5.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为。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称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6.找到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在书中做标注)
请学生发言进行展示。
(小结)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夏季雨热同期等发展农业生产大的优势,但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有极大的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承转)我们以华北平原的春旱为例进行一下分析。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2,认识华北平原的春旱成因及其影响。
2、阅读课本P12图6.8,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华北平原春季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华北平原的人们该如何应对春旱?
请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小结)华北平原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极少;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用水量大;华北平原河流较少,水量小;华北平原耕地多,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华北平原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空间变化、修建水库调节降水的时间变化等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板书设计: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自然特征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3.温带季风气候
4、“黑土地”和“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农业发展的条件
2、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3、华北平原的春旱
第四篇: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反思 地理组 温顺
5月初我校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树蕙杯教学大赛”活动,这次赛事中我的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各位听课领导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收获颇多。同时自己在回顾教学过程时也发现了一些细节和问题,值得反思。下面我就《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以及评课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体来说非常清晰,分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特点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该地区的特殊地形特征、东西差异大的植被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第二部分农业特点是利用前一部分所学习的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东西差异和西北地区东西部灌溉农业的不同特点。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先通过地表景观让学生认识到该地区气候干旱,再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西北地区在总体干旱的特征下由于西北东西跨度大干旱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加重,由此进一步认识干旱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本地区河流的影响,更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特点:无法像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一样发展大范围的种植业,从而延伸出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发展,而在适合草类生长的地方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而由于干旱程度不同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特点也在西北地区的内部区域中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过渡变化。
在根据本节的教学设计思想展开教学时,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首先明确本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范围,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在进行自然特征的教学中,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因此我尝试先复习,让学生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块,然后将自然环境的几大要素: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点、植被特点等按照区域地理的模块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来学习掌握,由
于教材中提供的地图与景观图有限,我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考虑到班级中的电视屏幕大小有限,部分地图在课件中体现或许效果不好,我运用教师基本功中的版画技巧,在黑板上画出尺寸更大的西北地区版图,并标注主要省级行政单位、山脉与河流。之后利用教学语言讲解给学生,效果很好——学生很接受这种视频课件与板书板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材中对于自然特征中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讲解不够深入,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这种大陆性特点给学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我还是利用课件给学生对比西北地区某城市和东部某沿海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年较差大,再通过本区日平均气温曲线图与相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西北地区的日较差也很大,突出了该地区气候的大陆性特点:即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分析降水分布规律时,在提出自东向西降水逐步递减的结论后,强调西部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地区由于能够形成地形雨降水也较多,为之后学习该地区畜牧业的内容是,学生更易了解该区域能够形成山地草场做铺垫,同时在讲解贺兰山以西畜牧业以山地牧场为主时在详细解释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难点、夯实基础。在农业特点的教学中关于蒙古包的内容与课堂运用较少,提出问题不足。关于蒙古包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蒙古包的优点是什么?
二、蒙古包的产生与内蒙古牧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有些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而结合实际不足。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完全可以结合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实际生活给学生解释当地牧民赶着牛羊群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结合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灌溉农业部分内容要着重突出本区发展种植业最大的限制因素——水,让学生感受到水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课尾点题,仍然突出干旱这一特征。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开展,因此整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也突出了这一关系,在讲解过自然特征后把农业特点也放入这一关系体系中更能突出本节的重点。
通过“树蕙杯教学大赛”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在备课时深挖教材钻研新课程标,提升了我的教学专业水平,还通过观摩与聆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评课中总结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是一次很好的教学锻炼机会。
第五篇: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定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地图描述和归纳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2.能举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及缓解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重点难点
1.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农业发展情况。
2.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课本第8页的文字及图片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黑土地
黄土地
1.读图6.3,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及范围。生答,师评。
2.在图6.3中找出北方地区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的地形区。
3.教师出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的气候分布图”“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国1月份及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4.师生共同总结。
5.师提问:标题“黑土地
黄土地”是什么意思? 6.生自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回答问题。
7.生分组完成活动题。选出代表回答,师评析点拨。
注意:此部分可训练学生读气候资料图及归纳每个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通过此活动题,学生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内部的地理差异也十分明显。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学生自读课本第11页内容,归纳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回答。2.教师评析,师生共同总结。(了解北方地区称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的原因。)
有利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土壤肥沃(黑土地),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不利条件: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此部分要求学生结合课本11页及12页的图文资料,综合分析归纳。既要认清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要了解其春旱的成因及影响,更要寻求解决措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初步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本章的后面几节将会对位于北方地区的几个重点区域进行深入了解。
四、布置作业
敬请使用《新学案同步导与练》“课后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