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剖析

时间:2019-05-12 21:1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剖析》。

第一篇: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剖析

《冰、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双桥小学

尤红

一、教学内容: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25~27

二、教材分析:《冰、水和水蒸气》是河北版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大胆猜想开始的。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 重要组成部分,猜想是否正确,依据有无道理,就要用各种方法加以 验证。而本课是对“冰在常温条件下,完全溶化时温度是多少,需要 多少分钟,在加热条件下完全融于水时,需要多少分钟”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有什么收获,了解假设与事实是有区别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知道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认识

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转化现象。

2.探究目标:通过化冰试验的分阶段观察记录,认识冰、水和水蒸

气的状态转化及其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形态的转变,明白形态是物质的一种

表现形式。同时,不同形态的同一物体也会表现出

不同的性质。

四、教学重、难点:化冰试验的操作与观测,由温度统计表认识转

化过程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教具:试验台、温度计、记录表、酒精灯、打火机、三角架、铁 棒、冰块、学习记录单、量杯若干、烧杯、铁丝网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知道了它 们之间的不同。但是,我们身边却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在三者之 间变化形态。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学生)回答。

师:这种物质就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水。水在自然界中很平常,那么,大家知道水在固体、液体和气体时被称作什么吗?(学 生)固体叫冰;液体叫水;气体叫水蒸气。

导入新课:同一种物质怎么会在自然界里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冰、水和水蒸气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猜想已经非常喜 欢,而且很乐意去猜,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自然过 渡到新课。

【评析】导入环节提出疑问的方式,直接引入研究的问题,简洁恰

(二)、探究新知,猜想验证

1.猜想 师:首先,我们来动手操作,进行化冰的试验。(1)拿出两个放有同样多冰的烧杯,一个杯子采用常温溶化,另一 个杯子采用加热溶化,哪个杯子里的冰溶化得快?请同学们大胆地猜(2)在常温下冰完全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多少度?需要多少分钟;在加热条件下完全化成水时,需要多少分钟?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

(3)当加热到多少度时,水开始沸腾?所需要的时间会是多少分 钟?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水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把你们的猜想填写在学习记录单上,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 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用实验来证明)

2.验证

(1)教师演示第一个实验,实验时请一位学生上台点燃酒精灯,并 一起回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证明,加热的冰溶化的很快。

(2)下面两个实验,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前用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① 小组合作完成;

② 正确使用酒精灯; ③

注意安全;

实验完成后填写教材P26~P27 记录图、填空题和讨论题。(3)交流与总结

通过这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疑问?你的猜想正确 吗?

引导学生交流:加热的冰融化很快,需要4分钟;冰完全化成了水。当加热到100时,水开始沸腾,同时水的质量慢慢地 在减少。(原因用课件说明)【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了解冰、水、水蒸气之间转化的过程,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一转化过程的认识和对重要特征的认识

【评析】三个猜想问题,能针对探究的问题,试验的操作过程, 验证了猜想的正确与否,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三种形态的变 化的条件和原因。

小结:今天我们在实验中观察了冰化为水的过程,其中也伴 随着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其实水蒸气和水反过来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

这样的现象大家见过吗?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现象。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看到过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由谈现象,互相交流后获得到更多 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收集关于人们利用物质形态变化的资料,然后大家讨论一 下

2.猜想:三伏天冰箱里的雪糕为什么不容易化?并设法验证。(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会用“猜想—实验—验 证”的过程对待科学中某一个问题,能用科学的思维猜想,实际 操作验证,甚至解释其中的原因。

【评析】拓展知识、巩固练习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 系,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到生活当中。3:全课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探索过程,请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情感 体验。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科学的方法,用科学的思维理解科学 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冰、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双桥小学

尤红

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主要是在前面学习水——水蒸气之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是探究水变成冰、水和水蒸气之间三态变化。水变成冰在我们北方的冬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但冰变成水怎样能够更快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常见的。我就用酒精灯加热冰,进行化冰实验,这个是本课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操作,我先做了演示实验,说明了情况,然后分组让学生实验,实验中我感觉到教师巡视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些学生及时讲解示范了,也还是不会准确操作,实验中指导学生写好观察记录,学生明确了,冰加热后和不加热时候,化成水的时间不同,冰完全化成水后才能慢慢升高温度,水沸腾时候温度是100度,但是因为气压原因,没有到达100度,对于这点,对学生做了解释。

水变成水蒸汽不是本课重点讲解内容,我就以夏天孩子们都要吃的雪糕。雪糕从冰箱里拿出来会明显的冒“白气”,这就是雪糕遇热直接气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小水珠,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相信这个现象孩子都应该注意到。虽然“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在前面学习凝结时探究过“白气”的成因,所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这个现象更加形象直观。在授课时,当问到“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吗”?不 6 出所料的,孩子们都说不可能。我便引起雪糕的例子,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是啊,雪糕刚拿出来是冒气啊”、“对,真是这样的”。我知道他们理解了,相信了。这时再举出冬天没有融化的冰也会自己慢慢不见了,学生就能想通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抽象的科学现象转变为孩子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揭开科学的奥秘,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成为有用的科学。这样的科学课才能真正的被孩子喜欢。

第二篇:《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1

《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六课。我从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一段时间后,水没有了。水到哪里去了?导入本课。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得出水洼里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了。又通过动画显示,让同学们看看水蒸气蒸发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且是个缓慢的过程。接着就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由于同学们渴望看见水蒸发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很激烈,很自主。第一想到的是“加热”,并要求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对比试验来验证。部分优秀的同学已经能完成这个环节,但仍需继续加强帮助所有同学构建“对比实验”的概念。加热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完成的不错,观察的也很仔细。实验最后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结论,同学们会说水干了,这时我就进一步指导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勺中的水完全被蒸发了”。学生还说出了另一个加快蒸发的条件:风。学生是从妈妈晾衣服都放在通风的地方想到的。对这个学生,上课时大力表扬了,表扬他是一个很会观察的好学生。还有一个条件“增大表面积”学生不容易想到,我从洗头发后怎么样干得快?学生想到了“电吹风吹干”这,让学生们从日常常见的现象中总结出该掌握的科学道理。

对于第二个环节:空气中的水。我以问题“空气水蒸气不会满出来吗?”“江河湖泊中的水不是越来越少了!”等引入让学生讨论,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蒸气,水蒸气聚集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2

近日,教研组活动,我执教了科学研讨课《水和水蒸气》。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分析和反思:对教材的分析:《水和水蒸气》是新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单元的第六课,在前面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讨论过“小水珠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待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针对学生在前一课学习中留下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释,从而建立正确的“蒸发”和“凝结”的科学概念。并尝试用新的知识来解释:“冰冻矿泉水瓶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对教学的反思:“水的蒸发”和“水的凝结”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印象的,只是这些认识是非常模糊的、零碎的,难以形成科学的、完整的概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蒸发和凝结的科学概念”就成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蒸发”概念的建立我是通过一组我事先拍摄的照片来突破的。我拍摄了我家鱼缸里的水在半个月中水位的变化这样一组照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察,通过这样的观察将原本抽象、难以看见的“蒸发”现象一下子就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水位变化学生感受着“蒸发”现象的发生,同时我拍摄这组照片有一些白天拍的,一些晚上拍的,旨在让学生科学地认识蒸发的产生不只是在白天,晚上也一样有蒸发,从而为他们后续对蒸发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建构一个科学的概念。化解学生对“蒸发”现象的认识难度。关于“凝结”现象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来突破难点,两杯水量、温度一样的温水上,一杯盖上一冷玻璃片,一杯盖上一热玻璃片,观察冷热玻璃片上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在这部分教材处理上我将传统的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改成了用电热台板加热玻璃片,加热效果好又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中的危险性,这一改变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此外,我在课前跟学生接触时,了解到学生对于加快水的蒸发是有一定生活经历的,大多学生都能说上几种生活中的方法,如“用加热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用吹风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因此,我认为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思维难度并不大,学生完全能独立地完成这一活动探究,教学中我有意识滴弱化了这一活动,将这一活动放在学生课后去完成。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3

这一课是整个单元中比较难理解的一课,在五个班的教学中一次比一次理清思绪。

难点一,蒸发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常见的生活实例就是烧热水冒出的“白汽”,在热水壶烧开时,近壶口地方时透明的,而远离壶口的地方开始出现白汽,其实近壶口透明处才是水蒸气,而白汽已经是水蒸气遇到了周围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了。

难点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实验中,一只勺子加热,另一只勺子放在常温中,发现加热的勺子里的水迅速蒸发了,但另一只勺子并不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学生自然认为只有加热才能蒸发,常温是不能蒸发的,其实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蒸发,只是短时间内肉眼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

难点三,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其实模拟的就是云的形成,在外罩着的烧杯里凝结了许多小水珠,说明云是小水珠组成的,但是依旧有许多学生认为云是气态的水。看来,实验的运用,还需多思考。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4

《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教学既是跟进课,又是一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金光涛老师的帮助下将这节课一气呵成。学生收获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收获都是比较多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提升;

科学课堂应该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堂,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个“理性思维”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变成了“纯理性思维”。我原以为,在经历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汽是看得见的(可能不是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那么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也会凝结成小水珠——白汽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这样的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会达成本课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事与愿违,引用金老师的话:科学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才一个学期的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的概念是基于具体形象的事实上的,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忽略了这点,把学生的起点拔得太高。如果用我的设计到五年级去上,那么这种思维的卷入会更有效,可是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这堂课上“砸”了。

其次,是学生的收获;

美国的科学老师在探究“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的时候,把一个地球仪抛向学生,让学生接着。然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指有几个在陆地上,有几个在海洋上。多么有趣的活动啊!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可以这样去做呢?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是学生“渴盼”的,我们可无权让三年级对科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就再无一丝对科学探究的冲动了。如果是这样,那是我们的罪过。

再次,是师生的和谐;

那到底该如何去教?《水和水蒸气》让我不安。认真斟酌了学员们提出的意见,分析了金老师的“事实中的思维”这句话,顿悟!科学课堂就应该是充满着乐趣,在意犹未尽中探究,于是我想这样去教:

1.在黑板上用湿毛巾写一个字,观察水的变化。再分小组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痕,从而讨论水蒸气的特点:看不见

2.端出一盆水(盆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引导:水蒸气的`微粒我们看不见,今天我们把微粒放大,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其中的一个微粒(珠子送给学生)。让学生举着一粒珠子去模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运动的路线,但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把珠子握在手心里,不让别人看见。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接着,让一个学生用手抓一把珠子(珠子送给学生),讨论:这么多微粒在一起,手握不下让我们看见了,还是不是水蒸气?

(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了水蒸气到处都有的概念,同时强化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有很多微粒在一起时,就可能会被我们看见了。我想用这样有趣的活动,学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水蒸气看不见,看见了就不是水蒸气”这个概念。)

3.倒一杯热水,观察白汽。

(此时,如果前面这个活动的效果就会迁移到这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白汽看得见,就不是水蒸气了,那是什么呢?从而进行更加有意思的探究——凝结实验)

4.凝结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5.解释“白汽”现象。

收获颇多的一节课,也是双赢的一节课!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5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水能变成水蒸气有一定的认识,在第一环节:水到哪里去了,没有让学生用浅碟实验,而是提前几天做此实验,拍下照片作为实验资料给予学生感知。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一步直观地呈现他们认识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建立了“蒸发”的概念后后,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蒸发现象?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他们对蒸发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外书籍,因而他们对生活中的认识明显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前面所解释的并非他们内化的认知,而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识上。意识到这一点,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湿头发自然变干,实衣服自然风干等)通过大量的生活例子,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现象结合,理解更加深入。

在研究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时,直接出示装有水的试管,问:我想让试管里的水蒸发得快些,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到:放在阳光下、用火烤等,引导学生提炼,这些方法都是使周围的温度升高,进而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本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代替书中的实验,一来觉得更严谨些,二来材料准备更方便些。实验前,简单地讲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前,一方面提醒学生观察哪只试管的水蒸发快,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有哪些新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水在受热时蒸发更快。这时还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学生谈到:

(1)水翻腾,冒泡

(2)试管壁有水珠

(3)试管口有白气……将水加热时,试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一问题放在最后抛出,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6

《水和水蒸气》作为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内容,这一次把它作为公开课来讲,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段时间对这一课的关注,我在自己学校呢,也讲过很多次,然后总是把控不好时间。通过上一次试讲再加上在4月16日本校赛课中感受到时间的规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熟悉自己教案中的每一步,并且安排好课堂中的每一分钟时间。

这一次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这一课的实验版块做得不是很好,每次实验时应该先给学生讲好要求,然后再分享实验材料。让学生听清楚之后再进行实验。如果不需要做演示实验时应该放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准确的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对于学生的实验小细节需要注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亲自演示实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对于整个课堂流程不是特别熟悉,比如某些不该重复的地方就不要重复,免得浪费时间,这一点我还需要继续打磨,多多练习。

3.对于语言组织这一块还是有一定问题的,还需要多用我们的专业术语进行课堂操作!其实整个实验流程我还可以做得更精彩一些,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懂,比如设计实验,我可以准备一张画有实验器材的纸张,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会连接或者是分配,然后可以揭示我的实验方案,或者是综合几组学生的实验方案再完善来进行实验。并且可以让其他没有被采纳的方案课后来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4.对于用实验材料引导实验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法,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组的实验,我们不要急着去解答。

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也感谢各位同僚们的建议,我会把大家的建议收集起来,渐渐完善我的不足!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7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篇: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1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2

《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六课。我从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一段时间后,水没有了。水到哪里去了?导入本课。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得出水洼里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了。又通过动画显示,让同学们看看水蒸气蒸发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且是个缓慢的过程。接着就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由于同学们渴望看见水蒸发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很激烈,很自主。第一想到的是“加热”,并要求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对比试验来验证。部分优秀的同学已经能完成这个环节,但仍需继续加强帮助所有同学构建“对比实验”的概念。加热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完成的不错,观察的也很仔细。实验最后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结论,同学们会说水干了,这时我就进一步指导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勺中的水完全被蒸发了”。学生还说出了另一个加快蒸发的条件:风。学生是从妈妈晾衣服都放在通风的地方想到的。对这个学生,上课时大力表扬了,表扬他是一个很会观察的好学生。还有一个条件“增大表面积”学生不容易想到,我从洗头发后怎么样干得快?学生想到了“电吹风吹干”这,让学生们从日常常见的现象中总结出该掌握的科学道理。

对于第二个环节:空气中的水。我以问题“空气水蒸气不会满出来吗?”“江河湖泊中的水不是越来越少了!”等引入让学生讨论,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蒸气,水蒸气聚集就会形成小水滴,降落下来。不知道是不是没讲清,但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体现在盛冰的玻璃杯外面为什么有水珠?没有很好的解释。这部分内容下次教学需仔细斟酌。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3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水能变成水蒸气有一定的认识,在第一环节:水到哪里去了,没有让学生用浅碟实验,而是提前几天做此实验,拍下照片作为实验资料给予学生感知。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一步直观地呈现他们认识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建立了“蒸发”的概念后后,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蒸发现象?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他们对蒸发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外书籍,因而他们对生活中的认识明显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前面所解释的并非他们内化的认知,而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识上。意识到这一点,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湿头发自然变干,实衣服自然风干等)通过大量的生活例子,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现象结合,理解更加深入。

在研究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时,直接出示装有水的试管,问:我想让试管里的水蒸发得快些,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到:放在阳光下、用火烤等,引导学生提炼,这些方法都是使周围的温度升高,进而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本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代替书中的实验,一来觉得更严谨些,二来材料准备更方便些。实验前,简单地讲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前,一方面提醒学生观察哪只试管的水蒸发快,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有哪些新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水在受热时蒸发更快。这时还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学生谈到:

(1)水翻腾,冒泡

(2)试管壁有水珠

(3)试管口有白气……将水加热时,试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一问题放在最后抛出,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4

《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教学既是跟进课,又是一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金光涛老师的帮助下将这节课一气呵成。学生收获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收获都是比较多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提升;

科学课堂应该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堂,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个“理性思维”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变成了“纯理性思维”。我原以为,在经历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汽是看得见的(可能不是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那么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也会凝结成小水珠——白汽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这样的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会达成本课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事与愿违,引用金老师的话:科学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才一个学期的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的概念是基于具体形象的事实上的,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忽略了这点,把学生的起点拔得太高。如果用我的设计到五年级去上,那么这种思维的卷入会更有效,可是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这堂课上“砸”了。

其次,是学生的收获;

美国的科学老师在探究“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的时候,把一个地球仪抛向学生,让学生接着。然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指有几个在陆地上,有几个在海洋上。多么有趣的活动啊!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可以这样去做呢?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是学生“渴盼”的,我们可无权让三年级对科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就再无一丝对科学探究的冲动了。如果是这样,那是我们的罪过。

再次,是师生的和谐;

那到底该如何去教?《水和水蒸气》让我不安。认真斟酌了学员们提出的意见,分析了金老师的“事实中的思维”这句话,顿悟!科学课堂就应该是充满着乐趣,在意犹未尽中探究,于是我想这样去教:

1.在黑板上用湿毛巾写一个字,观察水的变化。再分小组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痕,从而讨论水蒸气的特点:看不见

2.端出一盆水(盆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引导:水蒸气的微粒我们看不见,今天我们把微粒放大,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其中的一个微粒(珠子送给学生)。让学生举着一粒珠子去模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运动的路线,但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把珠子握在手心里,不让别人看见。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接着,让一个学生用手抓一把珠子(珠子送给学生),讨论:这么多微粒在一起,手握不下让我们看见了,还是不是水蒸气?

(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了水蒸气到处都有的概念,同时强化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有很多微粒在一起时,就可能会被我们看见了。我想用这样有趣的活动,学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水蒸气看不见,看见了就不是水蒸气”这个概念。)

3.倒一杯热水,观察白汽。

(此时,如果前面这个活动的效果就会迁移到这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白汽看得见,就不是水蒸气了,那是什么呢?从而进行更加有意思的探究——凝结实验)

4.凝结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5.解释“白汽”现象。

收获颇多的一节课,也是双赢的一节课!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5

《水和水蒸气》作为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内容,这一次把它作为公开课来讲,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段时间对这一课的关注,我在自己学校呢,也讲过很多次,然后总是把控不好时间。通过上一次试讲再加上在4月16日本校赛课中感受到时间的规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熟悉自己教案中的每一步,并且安排好课堂中的每一分钟时间。

这一次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这一课的实验版块做得不是很好,每次实验时应该先给学生讲好要求,然后再分享实验材料。让学生听清楚之后再进行实验。如果不需要做演示实验时应该放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准确的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对于学生的实验小细节需要注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亲自演示实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对于整个课堂流程不是特别熟悉,比如某些不该重复的地方就不要重复,免得浪费时间,这一点我还需要继续打磨,多多练习。

3.对于语言组织这一块还是有一定问题的,还需要多用我们的专业术语进行课堂操作!其实整个实验流程我还可以做得更精彩一些,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懂,比如设计实验,我可以准备一张画有实验器材的纸张,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会连接或者是分配,然后可以揭示我的实验方案,或者是综合几组学生的实验方案再完善来进行实验。并且可以让其他没有被采纳的方案课后来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4.对于用实验材料引导实验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法,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组的实验,我们不要急着去解答。

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也感谢各位同僚们的建议,我会把大家的建议收集起来,渐渐完善我的不足!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6

这一课是整个单元中比较难理解的一课,在五个班的教学中一次比一次理清思绪。

难点一,蒸发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常见的生活实例就是烧热水冒出的“白汽”,在热水壶烧开时,近壶口地方时透明的,而远离壶口的地方开始出现白汽,其实近壶口透明处才是水蒸气,而白汽已经是水蒸气遇到了周围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了。

难点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实验中,一只勺子加热,另一只勺子放在常温中,发现加热的勺子里的水迅速蒸发了,但另一只勺子并不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学生自然认为只有加热才能蒸发,常温是不能蒸发的,其实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蒸发,只是短时间内肉眼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

难点三,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其实模拟的就是云的形成,在外罩着的烧杯里凝结了许多小水珠,说明云是小水珠组成的,但是依旧有许多学生认为云是气态的水。看来,实验的运用,还需多思考。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7

近日,教研组活动,我执教了科学研讨课《水和水蒸气》。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分析和反思:对教材的分析:《水和水蒸气》是新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单元的第六课,在前面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讨论过“小水珠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待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针对学生在前一课学习中留下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释,从而建立正确的“蒸发”和“凝结”的科学概念。并尝试用新的知识来解释:“冰冻矿泉水瓶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对教学的反思:“水的蒸发”和“水的凝结”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印象的,只是这些认识是非常模糊的、零碎的,难以形成科学的、完整的概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蒸发和凝结的科学概念”就成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蒸发”概念的建立我是通过一组我事先拍摄的照片来突破的。我拍摄了我家鱼缸里的水在半个月中水位的变化这样一组照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察,通过这样的观察将原本抽象、难以看见的“蒸发”现象一下子就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水位变化学生感受着“蒸发”现象的发生,同时我拍摄这组照片有一些白天拍的,一些晚上拍的,旨在让学生科学地认识蒸发的产生不只是在白天,晚上也一样有蒸发,从而为他们后续对蒸发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建构一个科学的概念。化解学生对“蒸发”现象的认识难度。关于“凝结”现象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来突破难点,两杯水量、温度一样的温水上,一杯盖上一冷玻璃片,一杯盖上一热玻璃片,观察冷热玻璃片上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在这部分教材处理上我将传统的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改成了用电热台板加热玻璃片,加热效果好又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中的危险性,这一改变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此外,我在课前跟学生接触时,了解到学生对于加快水的蒸发是有一定生活经历的,大多学生都能说上几种生活中的方法,如“用加热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用吹风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因此,我认为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思维难度并不大,学生完全能独立地完成这一活动探究,教学中我有意识滴弱化了这一活动,将这一活动放在学生课后去完成。

第四篇:《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1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水能变成水蒸气有一定的认识,在第一环节:水到哪里去了,没有让学生用浅碟实验,而是提前几天做此实验,拍下照片作为实验资料给予学生感知。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一步直观地呈现他们认识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建立了“蒸发”的概念后后,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蒸发现象?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他们对蒸发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外书籍,因而他们对生活中的认识明显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前面所解释的并非他们内化的认知,而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识上。意识到这一点,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湿头发自然变干,实衣服自然风干等)通过大量的生活例子,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现象结合,理解更加深入。

在研究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时,直接出示装有水的试管,问:我想让试管里的水蒸发得快些,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到:放在阳光下、用火烤等,引导学生提炼,这些方法都是使周围的温度升高,进而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本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代替书中的实验,一来觉得更严谨些,二来材料准备更方便些。实验前,简单地讲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前,一方面提醒学生观察哪只试管的水蒸发快,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有哪些新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水在受热时蒸发更快。这时还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学生谈到:

(1)水翻腾,冒泡

(2)试管壁有水珠

(3)试管口有白气……将水加热时,试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一问题放在最后抛出,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2

《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教学既是跟进课,又是一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金光涛老师的帮助下将这节课一气呵成。学生收获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收获都是比较多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提升;

科学课堂应该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堂,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个“理性思维”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变成了“纯理性思维”。我原以为,在经历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汽是看得见的(可能不是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那么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也会凝结成小水珠——白汽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这样的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会达成本课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事与愿违,引用金老师的话:科学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才一个学期的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的概念是基于具体形象的事实上的,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忽略了这点,把学生的起点拔得太高。如果用我的设计到五年级去上,那么这种思维的卷入会更有效,可是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这堂课上“砸”了。

其次,是学生的收获;

美国的科学老师在探究“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的时候,把一个地球仪抛向学生,让学生接着。然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指有几个在陆地上,有几个在海洋上。多么有趣的活动啊!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可以这样去做呢?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是学生“渴盼”的,我们可无权让三年级对科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就再无一丝对科学探究的冲动了。如果是这样,那是我们的罪过。

再次,是师生的和谐;

那到底该如何去教?《水和水蒸气》让我不安。认真斟酌了学员们提出的意见,分析了金老师的“事实中的思维”这句话,顿悟!科学课堂就应该是充满着乐趣,在意犹未尽中探究,于是我想这样去教:

1.在黑板上用湿毛巾写一个字,观察水的变化。再分小组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痕,从而讨论水蒸气的特点:看不见

2.端出一盆水(盆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引导:水蒸气的微粒我们看不见,今天我们把微粒放大,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其中的一个微粒(珠子送给学生)。让学生举着一粒珠子去模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运动的路线,但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把珠子握在手心里,不让别人看见。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接着,让一个学生用手抓一把珠子(珠子送给学生),讨论:这么多微粒在一起,手握不下让我们看见了,还是不是水蒸气?

(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了水蒸气到处都有的概念,同时强化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有很多微粒在一起时,就可能会被我们看见了。我想用这样有趣的活动,学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水蒸气看不见,看见了就不是水蒸气”这个概念。)

3.倒一杯热水,观察白汽。

(此时,如果前面这个活动的效果就会迁移到这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白汽看得见,就不是水蒸气了,那是什么呢?从而进行更加有意思的探究——凝结实验)

4.凝结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5.解释“白汽”现象。

收获颇多的一节课,也是双赢的一节课!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3

这一课是整个单元中比较难理解的一课,在五个班的教学中一次比一次理清思绪。

难点一,蒸发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常见的生活实例就是烧热水冒出的“白汽”,在热水壶烧开时,近壶口地方时透明的,而远离壶口的'地方开始出现白汽,其实近壶口透明处才是水蒸气,而白汽已经是水蒸气遇到了周围冷空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了。

难点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实验中,一只勺子加热,另一只勺子放在常温中,发现加热的勺子里的水迅速蒸发了,但另一只勺子并不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学生自然认为只有加热才能蒸发,常温是不能蒸发的,其实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蒸发,只是短时间内肉眼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

难点三,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其实模拟的就是云的形成,在外罩着的烧杯里凝结了许多小水珠,说明云是小水珠组成的,但是依旧有许多学生认为云是气态的水。看来,实验的运用,还需多思考。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4

近日,教研组活动,我执教了科学研讨课《水和水蒸气》。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分析和反思:对教材的分析:《水和水蒸气》是新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单元的第六课,在前面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讨论过“小水珠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待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针对学生在前一课学习中留下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释,从而建立正确的“蒸发”和“凝结”的'科学概念。并尝试用新的知识来解释:“冰冻矿泉水瓶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对教学的反思:“水的蒸发”和“水的凝结”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印象的,只是这些认识是非常模糊的、零碎的,难以形成科学的、完整的概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蒸发和凝结的科学概念”就成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蒸发”概念的建立我是通过一组我事先拍摄的照片来突破的。我拍摄了我家鱼缸里的水在半个月中水位的变化这样一组照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察,通过这样的观察将原本抽象、难以看见的“蒸发”现象一下子就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水位变化学生感受着“蒸发”现象的发生,同时我拍摄这组照片有一些白天拍的,一些晚上拍的,旨在让学生科学地认识蒸发的产生不只是在白天,晚上也一样有蒸发,从而为他们后续对蒸发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建构一个科学的概念。化解学生对“蒸发”现象的认识难度。关于“凝结”现象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来突破难点,两杯水量、温度一样的温水上,一杯盖上一冷玻璃片,一杯盖上一热玻璃片,观察冷热玻璃片上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在这部分教材处理上我将传统的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改成了用电热台板加热玻璃片,加热效果好又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中的危险性,这一改变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此外,我在课前跟学生接触时,了解到学生对于加快水的蒸发是有一定生活经历的,大多学生都能说上几种生活中的方法,如“用加热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用吹风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因此,我认为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思维难度并不大,学生完全能独立地完成这一活动探究,教学中我有意识滴弱化了这一活动,将这一活动放在学生课后去完成。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5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6

《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六课。我从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一段时间后,水没有了。水到哪里去了?导入本课。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得出水洼里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了。又通过动画显示,让同学们看看水蒸气蒸发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且是个缓慢的过程。接着就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由于同学们渴望看见水蒸发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很激烈,很自主。第一想到的是“加热”,并要求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对比试验来验证。部分优秀的同学已经能完成这个环节,但仍需继续加强帮助所有同学构建“对比实验”的`概念。加热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完成的不错,观察的也很仔细。实验最后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结论,同学们会说水干了,这时我就进一步指导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勺中的水完全被蒸发了”。学生还说出了另一个加快蒸发的条件:风。学生是从妈妈晾衣服都放在通风的地方想到的。对这个学生,上课时大力表扬了,表扬他是一个很会观察的好学生。还有一个条件“增大表面积”学生不容易想到,我从洗头发后怎么样干得快?学生想到了“电吹风吹干”这,让学生们从日常常见的现象中总结出该掌握的科学道理。

对于第二个环节:空气中的水。我以问题“空气水蒸气不会满出来吗?”“江河湖泊中的水不是越来越少了!”等引入让学生讨论,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蒸气,水蒸气聚集就会形成小水滴,降落下来。不知道是不是没讲清,但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体现在盛冰的玻璃杯外面为什么有水珠?没有很好的解释。这部分内容下次教学需仔细斟酌。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7

《水和水蒸气》作为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内容,这一次把它作为公开课来讲,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段时间对这一课的关注,我在自己学校呢,也讲过很多次,然后总是把控不好时间。通过上一次试讲再加上在4月16日本校赛课中感受到时间的规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熟悉自己教案中的每一步,并且安排好课堂中的每一分钟时间。

这一次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这一课的实验版块做得不是很好,每次实验时应该先给学生讲好要求,然后再分享实验材料。让学生听清楚之后再进行实验。如果不需要做演示实验时应该放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准确的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对于学生的实验小细节需要注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亲自演示实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对于整个课堂流程不是特别熟悉,比如某些不该重复的地方就不要重复,免得浪费时间,这一点我还需要继续打磨,多多练习。

3.对于语言组织这一块还是有一定问题的,还需要多用我们的专业术语进行课堂操作!其实整个实验流程我还可以做得更精彩一些,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懂,比如设计实验,我可以准备一张画有实验器材的纸张,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会连接或者是分配,然后可以揭示我的实验方案,或者是综合几组学生的实验方案再完善来进行实验。并且可以让其他没有被采纳的方案课后来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4.对于用实验材料引导实验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法,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组的实验,我们不要急着去解答。

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也感谢各位同僚们的建议,我会把大家的建议收集起来,渐渐完善我的不足!

第五篇:《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下载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1 《水和水蒸气》作为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内容,这一次把它作为公开课来讲,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段时间对这一课的关注,我在自己学......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

    科学《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教学既是跟进课,又是一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金光涛老师的帮助下将这节课一气呵成。学生收获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收获都是比较多的;收获有......

    水和水蒸气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执教的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法......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5篇)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下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6课内容。学生在上节课讨论了“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了多种假设,并把一些不可能因素已经......

    水与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和水蒸气 12生物科学教育 林诗颖 【课题】 1、 课本名称:科学(三年级下册p54-p55) 2、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3、年级:三年级 4、教学科目:小学科学 【教学目的】 一......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共5篇]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风吹都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操作与观察,理解......